5月初,香港环保署公布了一份与广东省环保厅联合调查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011年监测结果报告》。2006年至2011年,珠三角区域整体空气质量逐步改善,6年间监控网络录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49%、13%及14%,但臭氧浓度则上升了21%,成为唯一上升的大气污染物指标。
一个月前,在广州的中科院“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位不愿署名的研究员曾告诉《南都周刊》记者,相比PM2.5,现在他们最担心的正是臭氧污染。
数据也验证了专家的忧虑。根据广东省环保厅的“珠三角空气品质网络”数据,5月12日14时,珠三角17个监测站点有6个站点的AQ1空气质量指数超过标准,其中有4个点在广州,首要污染物全都是臭氧;而来自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网站的信息,5月11日北京测得的臭氧实时浓度8小时均值为121微克/立方米,也超过了国家一级标准规定的100微克/立方米。
如果超过100微克/立方米,美国环保署的建议是,那些活跃的户外活动者和呼吸道疾病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
生物体杀手
“臭氧”加上“空气污染”,与“臭氧层空洞”和“紫外线辐射”有什么关系?我们总是听说各种关于臭氧层被破坏的严重后果,为什么城市里臭氧多了反而也说污染呢?
臭氧,跟氧气是亲兄弟,但每个分子比氧气多了一个氧原子,所以有极强的氧化作用。在常温常压下无色,有特殊臭味,因此得名。
这种气体,主要存在于两个地方:距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臭氧层,在这里,它们会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我们生活着的地表附近,在这里游荡的臭氧,则一下子翻脸成地球的危害者,对植被和人类都没有好处。
地表附近的臭氧,跟几十千米高空外的臭氧层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它主要是人类活动和工业化的产物。
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我们有时会觉得空气带着浅棕色,还伴随着辛辣刺激的味道,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光化学烟雾,臭氧则是里面最主要的成分之一。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烟雾中有着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跟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后,在阳光辐射和温度的催化下,便形成了臭氧。
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对呼吸道的破坏性很强。根据加拿大职业健康与安全中心(CCOHS)的介绍,“臭氧会刺激和损害鼻粘膜和呼吸道,使呼吸道上皮细胞脂质在过氧化过程中的花生四烯酸(一种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多,进而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病变。这种刺激,轻则引发胸闷咳嗽、咽喉肿痛,重则引发哮喘,导致上呼吸道疾病恶化,还可能导致肺功能减弱、肺气肿和肺组织损伤,而且这些损伤往往是不可修复的。”因此,对患有气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只要暴露在低浓度的臭氧中,都可能对他们产生明显的危害。
同样,臭氧也会刺激眼睛,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降低。它也会破坏皮肤中的维生素E,让皮肤长皱纹、黑斑;当臭氧浓度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时,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让人头痛、胸痛、思维能力下降。
此外,臭氧会阻碍血液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使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钙化。美国斯克利普斯应用科学研究所的保罗·温特沃斯教授曾经做过研究,发现臭氧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损害某些酶的活性和产生溶血反应。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接触臭氧,出生的宝宝可能会先天睑裂狭小(也叫先天性小眼症,一般是怀孕三个月时胎儿眼球发育不理想所致)。
哪怕对植物来说,臭氧也不是什么受欢迎的好东西。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生物学家在200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臭氧会让植物的叶绿素、类红叶素和碳水化合物浓度降低,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室内比室外污染小
既然臭氧的危害这么大,那它的高发期是什么时候呢?
据中科院“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臭氧的时间性和季节性都很明显。臭氧浓度在清晨是非常低的,8点之后,随着形成臭氧的废气越来越多,日照时间越来越长,臭氧浓度也逐渐升高,于14点到16点之间达到峰值,之后再缓慢降低,到晚上8点后,臭氧浓度又恢复了最低状态。
根据广东省环保厅公布的2011年数据,一整年中,臭氧浓度的最高峰集中在4月、5月、9月和10月。这段期间,对臭氧的形成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日照强、云量少、风力弱。这就是看似风和日丽的五一假期,人们游玩时却会出现喉咙眼鼻不适的原因。
在地区分布上,城市郊区、风景区的臭氧浓度往往比市中心高,特别是当郊区处于城区下风向的时候。对此,广东省环保厅做出了解释:由于臭氧特别活泼,形成后会继续与其他污染物发生反应,因此市中心不断加剧的污染排放,会暂时把臭氧“吃掉”,把它变成其他污染物后,又随风飘向郊区,重新变回臭氧。也就是说,就算市区测出的臭氧浓度值比郊区理想,也没什么好骄傲的,这多半说明市区的其他污染物太多,暂时把臭氧变异了而已。
市区也污染,郊区风景区也躲不开,那还能待在哪儿?世卫组织(WHO)的建议是:“尽量别在臭氧高发期待在室外。”
根据美国环保署(EPA)的测试,室内的臭氧浓度一般都比室外低50%,如果房间密封良好,采用了空调系统的话,臭氧浓度就会更低。不过,电机运转中放出的火花、静电复印及电视机的工作过程,都会使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转变为臭氧。所以机电房、静电复印机房、计算机机房等都是臭氧高发地,反而要注意通风。
还有一种“室内”也是臭氧集中地—飞机座舱。机舱里的臭氧主要来自大气环境,臭氧层主要分布在高空10千米至50千米的大气层中,而民航飞机的飞行高度一般是7千米至12千米。
现代的大型客机都配备了除臭氧系统,但还是无法把它们赶尽杀绝。加拿大方面曾经测试过,波音飞机在飞行高度为11895米时,外界臭氧浓度为3.57mg/m3,飞机座舱臭氧浓度为0.29mg/m3。而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资助的一项调查,波音747、727、737、DC10、DC9的座舱臭氧含量都比较高,远程飞机又比短途飞机的座舱臭氧含量高。这项调查的带头人是加州大学的环境工程学家威廉·纳扎罗夫。他认为,解决座舱臭氧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给飞机加装臭氧转化器。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飞机有这个意识,尤其是旧式和小型的飞机,它们更关心的是飞行的安全问题。”
正在享受阿拉伯茶叶的也门人。据统计,有超过50%的塑料袋垃圾是这帮瘾君子丢弃的,导致首都萨那变成塑料袋垃圾之都。
也门首都萨那,是世界上连续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拥有2500年历史。
也门男人的最爱阿拉伯茶叶,是一种软性毒品。
萨那不仅是也门的首都,同时也是全球的“塑料袋垃圾之都”。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罪魁祸首就是软性毒品阿拉伯茶叶。在也门,大约90%的成年男性享用这种软性毒品,50%的塑料袋垃圾也是由这群瘾君子丢弃的。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阿拉伯茶叶产业也在疯狂消耗着也门本就短缺的水资源。据专家们估计,萨那有可能在2025年沦为一个无水之都,从此成为一座鬼城。
4月初,也门新当选总统哈迪炒了空军司令默罕默德·萨利赫·艾哈迈尔的鱿鱼。一怒之下,艾哈迈尔率领手下部队包围了萨那机场,威胁击落任何试图在机场降落的民航客机。受到威胁后,也门民航当局关闭机场,禁止所有进出航班起降。不过,这场风波很快平息。艾哈迈尔在第二天交出手中权力,机场恢复运营。这一次的事件再度说明,也门政局不稳,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也门是一个美丽但又贫穷的国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仅在4月这一个月,也门便发生了数不清的“大新闻”——海啸警告,季风雨引发洪水,与“基地”组织武装分子交战,无人机袭击,停电事故,受到索马里海盗的警告。美国国务院的一位顾问建议美国公众不要前往也门。除了上述挑战外,也门还遭到“塑料袋垃圾袭击”,尤其是首都萨那。
萨那本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古城,现在却成为塑料袋垃圾的天下,成堆的塑料袋几乎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在这些垃圾堆上,你经常能看到山羊和野猫的身影,将一个个塑料袋撕成碎片。大量塑料垃圾的出现将对环境产生何种影响,我们不言而喻。塑料袋可能需要50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被生物降解,是一个异常强悍的“环境敌人”。
萨那是世界上连续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拥有2500年历史。对于人类而言,这是一段非常长的时间,但对于塑料袋而言,不过是5个生命轮回而已。与其他城市相比,塑料袋垃圾对也门构成的威胁最大。也门人喜欢乱扔垃圾,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有风的日子里,红色、蓝色和透明塑料袋漫天飞舞,最后像一条彩色的毯子盖在树上。在萨那,这样的景象随处可见。所有国家都面临塑料袋垃圾问题,在这方面,也门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塑袋料垃圾之所以在也门如此猖獗要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阿拉伯茶叶。据统计,也门有大约90%的成年男性享用这种软性毒品。在一天内的任何时候,你几乎都能看到嘴里嚼着阿拉伯茶叶的也门人,俨然成为他们的一件例行公事。也门人的工作日很短,从上午9点到下午2点,下班后便开始嚼阿拉伯茶叶。这些瘾君子通常选择舒适的角落享受阿拉伯茶叶,例如阳光明媚的屋顶,身子下面放上柔软的垫子,一边享受阿拉伯茶叶,一边观赏美丽的景色。阿拉伯茶叶通常使用塑料袋包装,被丢弃的包装充斥着街道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有超过50%的塑料袋垃圾是这帮瘾君子丢弃的。
嚼阿拉伯茶叶虽然对身体没有太大害处,但生产这种软性毒品需要耗费大量水。现在的萨那正朝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水首都的道路迈进。据专家们估计,截至2025年,拥有170万人口的萨那将成为一个无水之都,从此变成一座鬼城。目前,也门有大约60%的水资源用于浇灌栽种阿拉伯茶叶的田地,满足人们对阿拉伯茶叶的旺盛需求。现在的塑料袋垃圾问题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将越发严峻。
相比之下,也门的邻居沙特阿拉伯永远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茶叶是违禁品,惩罚非常严厉,从事阿拉伯茶叶贸易的人甚至会被判处死刑。在迪拜、阿布扎比以及其他邻国,贩卖阿拉伯茶叶同样是非法行为,甚至连持有阿拉伯茶叶也会被判无期徒刑。但在也门,阿拉伯茶叶却被披上合法的外衣,是也门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试图摆脱阿拉伯茶叶产业或者将阿拉伯茶叶贸易宣布为非法的政要从未获得执政权。
也门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他们同时指出,如果没有阿拉伯茶叶,真正的也门也就不存在了。阿拉伯茶叶早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嚼阿拉伯茶叶能够让自己妙语连珠,巩固与别人的友谊,提高注意力,让他们获得莫大的满足感。也门新政府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基地”组织、高出生率、极度贫困和文盲等等,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是如何在阿拉伯茶叶产业和资源匮乏之间实现一种平衡。也门人需要克服对阿拉伯茶叶的依赖,逐渐摆脱这种可怕的嗜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在咀嚼阿拉伯茶叶的同时也在咀嚼着自己的未来。
私人飞船将对接空间站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私营企业—空间探索科技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SpaceX”)本周二早些时候向国际空间站(ISS)发射了一艘“龙”试验飞船,进行了一次测试飞行。不过这次探访前哨轨道仅是该公司“为人类在火星上提供一个立足点”宏伟计划的开始。据悉,该公司在积极研制“太空出租车”,未来可实现从地球开往火星,从而使人类变成“多行星”宇宙生物。
空间探索科技公司创始人兼CEO、洛杉矶亿万富豪马斯克(Elon Musk)在接受SpaceflightNow.com网站采访时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变革太空交通,因此我们将会制造除次轨道太空运输工具之外的每一种太空运输工具。我们将会发射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卫星,为空间站运送货物及人员。而后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建立起一个太空运输系统,将使得人类变成一种‘多行星’宇宙生物。”
据悉,马斯克是互联网金融服务Zip2、PayPal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马斯克表示,美国能够在大约15年内将人运送到火星,而这一时间将会远远早于美国政府的“人类太空开发计划”。奥巴马政府希望美国宇航局(NASA)大约在2025年向一颗小行星发射载人飞船,在这之后约十年内实现将人类送到火星。美国宇航局每年投入了大约30亿美元资金以研制一枚载重火箭以及一艘多用途、可载人到深空的太空舱,以完成距离远大于国际空间站的人类火星使命。
随着美国航天飞机在去年退役,美宇航局需依靠其他合作伙伴国家才能到达国际空间站,不过美宇航局希望通过购买商用飞船来实现运送货物,最终实现运送宇航员的目标。随着SpaceX成为首家努力到达空间站的私营企业,预计本周将成为美宇航局购买商用飞船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宇航局商业太空飞行开发部门主管菲尔-麦克阿尔斯特(Phil McAlister)在发射前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相信这一转变对推动人类深入太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旦我们激发起私营企业及经济学家对低轨道的兴趣,就不会再受制于主导政治风向。”
空间探索科技公司日前早些时候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Cape Canaveral Air Force Station)试射了“龙”试验飞船与“猎鹰9号”火箭,“龙”试验飞船将在本周五到达空间站。据悉,由于引擎汽门出现故障,原定于今年早些时候发射的“龙”试验飞船与“猎鹰9号”火箭(Falcon 9)推迟到了本周二。虽然“龙”试验飞船受到密切关注,但仅是一次测试飞行。空间探索科技公司请求美宇航局将两次试飞任务合二为一,宇航局同意了该公司的请求。因此如果“龙”试验飞船能够到达预定轨道,就可以运行。如果获得成功, SpaceX将开始展开“其与美宇航局16亿美元合约、在今年下半年为宇航局将货物运送到空间站”任务的相关工作。另外,目前该公司也在积极开展为宇航局研制一辆商用“太空出租车”的相关工作。(尚力)
相关阅读
食堂卖起鲸鱼肉
21日出现在山东工商学院食堂的鲸鱼,让这个高校的学生们不淡定了一回。从21日下午发现鲸鱼,到22日中午,网上的说法千奇百怪,甚至有学生发微博说尝过食堂的鲸鱼肉,“酸酸、涩涩的”;还有说是被餐厅大卸八块存在了冰柜里,留着以后吃,以至于惊动了警方。采访获悉,学生报警后,渔业部门也介调查。
“我们非常惊讶,在学校食堂竟然看见鲸鱼。”在山东工商学院学生小王的爆料信息中,了解到,这头死鲸鱼身上有淤血,并且嘴部被利器剖开,特征不像是因搁浅致死。
鲸鱼不是国家保护动物么,为何会出现在学校餐厅?学生们报警之后,这头鲸鱼就不见了,警察也没找到餐厅老板。
“今天中午,山东工商学院学生去一食堂可以吃上须鲸肉了;老板买了一头800多斤的须鲸,涩涩的,酸酸的。”网友22日8时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随后在微博和一些论坛上也找了多条类似信息。另一位学生网友说:“山东工商学院一餐老板不错,弄来个鲸,不知道什么时候给做着吃啊。”
相关阅读
俄罗斯制造高仿真人
近日俄罗斯一项由社会组织发起的Russia 2045项目已经创造了一个“人类”,他有着我们一样的外观,能够模仿人各项动作。这项被认为是“阿凡达”项目是由Dmitry Itskov创造的。
在这里中我们看到了三个不同的方面:逼真的面部质感,灵活的手势操作,可以追踪的眼球。然后俄罗斯科学家帮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人类”。虽然在视频中眼球有点吓人,但是通过电脑我们可以看到,眼球能随着眼前物体的移动而移动,希望后期能够更加逼真。
相关阅读
科学家最新研制的一款机器人或将成为未来新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听起来有点儿像是科幻电影,一支科学家小组建造了一款智能机器人,神奇的是这款机器人能够使用一个喷胶枪制造工具。
这种真实版可以制造工具的机器人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小组建造了一款机器人,它能够自己建造工具,来执行相应的任务。
在视频演示中,这款未命名的机器人使用喷胶枪制造了一个茶杯,并用这个茶杯盛水,将水从一个器皿转移至另一个器皿。
这项发明将带给人们惊喜和惊骇,主要取决于人们偏重于哪一方面。该机器人智能性主要表现在工具制造能力,得益于研究小组的智慧结晶,目前这款机器人现成为小型智能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将执行精心设定的程序指令制造工具,因此它并不是没有“思维”的机器人。但是该机器人的实效性是非常显著的,机器人能够完成既定任务,有能力设计制造工具。
据悉,该机器人使用喷胶枪逐层制造物体,这类似于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最终,它很可能设计制造一系列工具,以及可以建造不同物体的蓝图,目前,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仅使用一个喷胶枪来完成机器人的装配工作。
在视频演示中可以看到,机器人使用喷胶或者热胶性胶粘剂建造了茶杯的底部和侧面,再进行逐层打印,最终制造一个茶杯的时间仅30多分钟。
据悉,研究人员曾想像这种机器人技术能够用于自我修复,建造具有相同体积大小和功能性的机器人,甚至建造其他的机器人。(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在上个周欧冠总决赛之前,2012欧洲杯赛即将开赛之际,大大小小的动物们正在轮番上阵想要接替2010年世界杯的著名预言家-章鱼保罗。
章鱼保罗通过从印有队伍旗帜的盒子中选择食物来预言获胜者
保罗是一只生活在德国奥博豪森一个水族馆中的章鱼,因为在上届世界杯期间正确预测了连续八场比赛的结果而声名鹊起。这位长有触手的预言家通过从印有队伍旗帜的盒子中选择食物来预言获胜者,保罗在世界杯结束后不久就死去了,但是现在有许多的动物正试图接替它的位置。
在 5月19日欧洲冠军杯联赛拜仁慕尼黑和切尔西决赛进行之前,一只名为茜茜公主的当地腊肠犬和一只来自罗森海姆附近的章鱼罗西都预测拜仁队会获胜。腊肠犬茜茜公主选择了带有拜仁队标的球门下的一碟食物,而罗西从一个代表拜仁队的红色盒子中选择了食物,很显然它们认为巴伐利亚人会在慕尼黑的安联体育场打败切尔西人。
但是英格兰的报道称苏塞克斯的美洲驼尼古拉斯认为蓝色军团会赢,它在围栏中越过红色球选择了一个篮球。(而且结果美洲驼是正确的,切尔西赢得了比赛。) 英国报纸《每日镜报》声称,当本月早些时候尼古拉斯正确预测了足球比赛中切尔西会以2比1打败利物浦的时候,它的预测就有了一定的分量。
与此同时,2012欧洲杯赛联合东道主乌克兰声称已经发现了一只通灵的猪,能够预测比赛的结果。这头猪还没有名字,但是基辅当局希望它能够像它的前辈保罗成功预测八场比赛一样取得成功。一旦6月8日欧洲杯赛在合作东道主波兰开赛,每个比赛日这只猪都将在当地时间下午4点出现在主干道 Khreshchatyk的球迷专区。
城市管理部门也发表一份正式的声明,称已经发现了一只“了解足球之密的独特通灵猪”而且让人自豪的是它出生并生活在乌克兰。这种猪在这个国家是备受喜爱的动物,它们以一种名为“salo”的特别油腻的熏肉片而闻名,乌克兰人喜欢把它同黑面包一起生吃。(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在土耳其中部地区,海拔1000多米高原上的 Cappadocia山谷,有一群形似巨型阳具的天然石林。它们造型奇特,大而尖的顶端让人印象深刻。这种石林的地质形成是在千百年来一层层堆积的火山灰凝结后被风霜雪雨逐渐侵蚀而成的。
有些根茎粗大的石柱被附近镇上的居民镂空作为住房,这些石头住宅看起来像是在童话里,有着天然的尖顶和笨拙的质感。
其实国内著名的丹霞山阳元石相比起来造型更为神似。不过阳元石在丹霞山景区只是个案,跟土耳其这个比起来就寡不敌众了。
而国内另一神器内蒙古地区的"神根"则以霸气取胜。(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公司发明新款触摸镜子
日前,日本一家名为Seraku的公司在科技展会上展出了一面镜子,能够让用户在洗手、洗脸的时候通过触摸屏幕查看新闻、天气等各类信息。这面镜子十分新颖,它似乎相当于一面交互式的智能显示器,组成这面镜子的整个系统的部件主要有:提供界面的安卓平板电脑和检测用户是否接触镜子的RF接近传感器,用户无需实际触摸镜子,镜子也可以感应得到并智能地显示信息。
相关阅读
洛桑研究所的公关主管Darren Hughes表示,这次袭击损坏了栅栏,以及环绕小麦试验田周围的一些“缓冲带”农作物,但对试验田的破坏“尚不足0.1%”。他说,环绕试验田的栅栏、事发现场的保安,以及警方的迅速响应都防止了对试验田的严重破坏。
由激进分子组成的团体“拿回面粉”曾邀请公众在5月20日于试验田周围展开为期一天的抗议活动,但他们表示自己与这起破坏事件没有关系。
在一封电子邮件声明中,该组织的Eleanor Baylis表示:“我们并没有关于这次事件的任何信息,但如果由试验田释放的GM花粉的数量减少了,那我们都会感到放心。”他们在本周末的抗议计划包括摧毁这些试验田。
参与此项试验的科学家向抗议者发出公开呼吁,希望能够让这项试验进行下去。双方日前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新闻节目上就这一问题展开辩论。而“拿回面粉”在这份声明中则表示,他们“将继续在5月27日展开大规模的行动”。
Hughes表示,科学家依然担心本周末的抗议活动可能会损坏试验田。但他说,这些试验田“有明显的标记,因此任何损坏它的人显然都是故意的行为”。
Hughes说,在本周末之前没有与公众进行讨论的更进一步的计划。洛桑研究所的科学家曾提议与抗议者就此进行公众讨论,但“拿回面粉”拒绝了这一邀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