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意调查显示10%美国人认为他们曾在空中看到过UFO。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接近80%的美国人认为白宫政府掩盖了外星人存在的证据,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美国人认为外星人真实存在,10%以上的美国人认为他们在空中曾真实地看见过外星飞船。
这项调查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对8000万美国居民进行的,结果显示,36%受调者认为外星飞船存在,79%受调者认为白宫政府对于外星生命的存在保守着秘密。
如果外星人来敲门,22%受调者将对外星人视好好友;15%受调者将逃跑;13%受调者将紧锁家门;令人欣慰的是,仅有2%受调者会考虑与外星人发生肢体冲突。此外,55%受调者认为存在着真实的黑衣人机构,他们会威胁发现UFO的目击者。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数字媒体及研究部副总裁布拉德-丹塞尔(Brad Dancer)说:“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希望知道人们对外星人的观点和认识,以及是否主流文化观点影响人们的观点。”
调查显示,总计17%美国受调者并不认为存在UFO,36%受调者认为UFO的确存在,48%受调者并不确定UFO是否存在。
当将外星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时,接近65%受调者认为巴拉克-奥巴马比竞争对手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在外星人入侵应对策略方面具有较强的决策性。此外,调查项目还将一些科幻人物联系在一起,问询当遭遇外星人危机时希望哪位科幻英雄人物来拯救世界,21%受调者希望让绿巨人浩克来处理;12%受调者会呼叫蝙蝠侠;8%受调者会呼叫蜘蛛侠。
这项调查是受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即将播放纪录片《追逐外星人》制片组的委托而开展。(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如果你有点过于靠近火山边缘而且掉下去会怎样?你当然会死掉,但是怎么个死法呢?对这个问题所做的调查研究远超你的想象。正如去年12月所报道的内容,火山岩浆的高密度和流动的阻力表明掉下去的人会猛然撞击到火山岩浆的表面而不是沉下去。
专家称一个掉落的人体会被坚硬的岩浆外壳所阻拦,但是最近公布的一段视频驳斥了他们的论断。
因此你不会像咕噜姆一样死去,根据《指环王:王者归来》的书中和电影中的描述,咕噜姆掉落到了冒泡的火山岩浆中。一个简单的物理分析表明你会漂浮在岩浆表面。然而这样也不会让你逃脱可怕的命运:停留在岩浆表面的温度是烤箱内温度的四倍,你会突然着火而且被火烧死。
但是最近浮出水面的一段视频中显示,事实上一个摔落的人能够穿过火山坑的岩浆表面,因为他或者她身体燃烧产生的气体会破坏岩浆表面。2002年德国火山研究人员理查德-罗斯科拍摄了一个66磅(30公斤)重的背包被扔到埃塞俄比亚Erta Ale火山岩浆湖中的视频,背包中填满了剩饭和其它有机物。这个填满废料的背包在撞击岩浆表面之前下落了260英尺(80米),视频中显示,它最终撞出了一个凹陷。当背包燃烧的时候,它在泉涌效果作用下引发了剧烈的岩浆爆发。
最近罗斯科在YouTube网站上传了这段视频并在视频描述中写到:“人们经常讨论的是是否有可能沉入到火山岩浆当中。由于岩浆的密度很高,所以通常会认为一个人会停留在表面上。事实上,如果穿着专业的热防护服(不要自己尝试)的话是有可能在某种类型的岩浆表面短暂行走的。然而视频表明,一个从高处摔落的人将能够穿过岩浆湖的表面并且沉入其中。”(过客)
视频截图
今日,在太空遨游13天之后,神州九号乘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将返回地面。13天的太空之旅让三名航天员成功书写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多项“首次”,回顾刚刚过去这13天,一个个的镜头记录下了中国载人航天不断刷新的新高度。
镜头一:神九发射成功 中国女航天员首次“飞天”
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37分许,中国“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与另两位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一道,搭乘神舟九号飞船出征太空。
此次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在夏季窗口发射,然而,除了这个“之首”以外,促使全世界聚焦此次神九发射的还有一大因素,就是神九乘组中的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
镜头二:载人交会对接成功 航天员首次“飞进”天宫
神九成功发射两天之后的6月18日,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厅中的神九实时监测画面再次成为世界焦点。当日14时07分,在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程序后,神舟九号与天宫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紧紧相拥。
3个小时后,17时22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像依次从神九“飞”进了天宫,中国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首张全家福也随之传回地面。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厅的中国航天人,用欢呼声迎接这一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历史时刻。
对于中国此次实现的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专家分析,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意味着中国的飞船将成为真正的载人天地往返工具,能把人送到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中去。这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镜头三:吹口琴、过端午、打太极 天宫生活丰富多彩
此次“神九飞天”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长时间的太空生活,三名航天员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也尽情享受着失重带来的奇妙感受。
21日是航天员刘旺妻子的生日,当晚在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刘旺对着家人再次吹起了口琴,为妻子庆生。而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女航天员,刘洋的太空生活则更加引人关注,她手持摄像机玩“自拍”,骑“太空自行车”锻炼,编织中国结,练习太极拳……刘洋充实多样的太空生活,让人们感受着航天员在紧张严谨的太空工作中的轻松心态。
6月23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远在太空的三名航天员也用自己的方式过节。当日中午,三名航天员把自己固定在天宫实验舱中部,面对面地开始了难得的“聚餐”,虽然没有粽子,航天员们吃着科研人员特意准备了粽子的替代品——八宝饭。景海鹏代表三名航天员向全球华人送上节日祝福,并对着摄像机展示写有“端午快乐”的飞行手册。
镜头四: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航天员实现“开飞船”
6月24日,神九乘组三名航天员迎来了此次“神九飞天”的最核心任务:实现神九与天宫的手控交会对接。
当日11时08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下达分离指令,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随后成功分离。飞船自动撤离至400米左右停泊点。
短暂停留后,飞船开始自主接近天宫一号,随后进入140米保持。12时38分,飞船转入手动控制;12时42分,飞船对接环接触;12时50分许,对接机构成功捕获。随着对接锁锁紧,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再次形成一个组合体,手控交会对接顺利完成。
在此次手控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刘旺挑起“大梁”。他坐在中间,用右手边的姿态控制手柄、左手边的平移控制手柄来控制飞船的速度和位置,整个对接过程操作精准,圆满完成手控交会对接。
镜头五:神九挥别天宫 首次实施空间手控分离
28日凌晨6时许,三名航天员陆续离开天宫一号,6时37分,指令长景海鹏最后一个挥手告别天宫,回到飞船轨道舱,关闭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此前,他们已经把空间科学实验中采集的样本和数据从天宫一号转移至飞船返回舱,并通过重新设置将天宫一号恢复到与神舟九号对接前的状态。
9时22分,神舟九号飞船在航天员刘旺的手动控制下与天宫一号成功分离。这也是神舟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第一次实施空间手控分离。
神九成功返回
三宇航员安全出舱
在太空遨游13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后,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于今日上午10时许顺利着陆,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返回地面。
自6月16日发射升空后,神舟九号飞船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任务,实现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这意味着中国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期间,三名航天员还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进行了多项航天试验。北京时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预定区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平安回家。
按照地面指令,当飞船进行最后一圈绕地飞行时进入返回姿态,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制动发动机点火,飞船在穿越大气层以后,借助降落伞和反推发动机逐步减速,以每秒3至4米的下降速度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3名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按照计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留轨转入长期运行管理。
本月16日发射升空的神舟九号飞船,在完成各项任务后,将于今日踏上归途。经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九将于29日10时许返回地面。目前,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的“神九”任务主着陆场区参试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工作准备就绪,静待“神九”归来。
主着陆场准备就绪 气象条件良好
来自神舟九号任务气象保障专家组的消息称,在神舟九号飞船预计着陆阶段,主着陆场气象条件良好,符合飞船返回着陆时的气象要求。气象保障专家组组长、总参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总工程师王业桂介绍,预计29日上午,主着陆场气温在17至21摄氏度,天空少云,能见度好,风力不大。
王业桂说,参与回收保障任务的各气象站点和部门正全力以赴,采取释放探空气球等多手段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情况,并对四子王旗地区近30年来的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会商。随着回收时间临近,气象部门还将定时发布更为精准的气象预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张海东表示,经过精心准备,主着陆场区目前各类参试设备工作稳定、状态良好,任务方案预案齐全,物资器材保障到位,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具备了执行“神九”返回任务的能力。
目前,“神九”任务主着陆场区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测控雷达剑指苍穹,搜救人员在岗待命,搜救直升机和地面搜救车辆可随时出动。同时,主着陆场区还将对各分系统技术状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飞船安全返回。
相比“神八”任务,“神九”任务主着陆场区增加了航天员救援任务,搜救模式也由“神八”任务“空中搜索、地面回收”变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面临着搜救责任大、时间要求快和搜救通信保障任务加重以及航天员后送转运衔接紧等新难题。
据张海东介绍,着陆场系统制订了直升机搜索救援、航天员医疗救护、返回舱应急处置等数十种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了着陆现场的组织管理,确保搜救任务万无一失。
神九返回地面需经历4个阶段
北京通信与跟踪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神九任务主着陆场主任设计师吕明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
一是制动飞行阶段。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地面测控部门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随即调整姿态,发动机点火制动,进入返回轨道。
二是自由滑行阶段。飞船以无动力飞行状态自由下降。当高度降至距离地面140公里处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
三是再入大气层阶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时,飞船表面和大气层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在飞船表面形成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并对电磁波造成屏蔽形成“黑障”,使飞船在240秒内与地面失去联系。直到距离地球约40公里处,黑障消失,地面测控部门重新捕获飞船。
四是着陆阶段。当返回舱距离地球约10公里时,伞舱盖打开,并连续完成拉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等动作。在距离地面1.2米时,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使飞船以每秒1至2米的速度着陆。
相关阅读
可飞行自行车
北京时间6月29日消息,据连线网站报道,忘记拥挤的街道吧!一群捷克的工程师和爱好者们日前提出了一种“飞行自行车”的方案,它借助4个电池驱动的涡扇推进器,可以让自行车悬浮在地面上空。
仅仅借助被丢弃的废品零部件,捷克“设计梦想”小组的成员们成功地将一种原先的e-bike概念改装成了一种两轮的“飞行自行车”,它可以垂直起飞和下降,还能在空中飞行超过5分钟。
这种飞行自行车起飞的动力来自几个水平安装的推进器。全“车”一共拥有 50kW的马达驱动能力,驱动两台主推进器和两台稳定器。在整个自行车轻便的结构支架内部填充安装了锂电池,整个飞行自行车的重量仅有187磅(约合85公斤)。这样的重量值相比现在很多商店里出售的碳纤维自行车当然是重得多了,不过你要想一想,商店里卖的那些自行车可没法飞。
这个小组现在正在考虑是不是要去气垫船公司弄一套飞行控制系统,还是自己鼓捣一个。有关这个问题的决定将取决于效费比分析,他们将要判断是不是值得花费大气力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改装。他们介绍说,这样一辆飞行自行车在使用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架直升机,只是当它在着陆时可能没有那么轻柔。事实上,传统的自行车轮胎是经不起在着陆时这样的重重一击的,因此他们正在为此设计专用轮胎来减小降落时对使用者带来的冲击。
还有一些其他障碍,这辆自行车的最大载重量也是187磅,即85公斤。长期骑着这样一辆自行车当然能让骑车人的体重降下来,但是对于这辆自行车本身来说,相对于现有的自行车道,它的身板显然是太过巨大了。
研制小组表示他们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制作立体的线路图,找到飞行控制系统,完成支架设计制造,还要造出一辆真正的样车。今年8月他们计划进行首次试飞。如果幸运的话,研制小组希望当他们的飞行自行车越过行人们头顶上空时能给他们做一个最好的广告,以便让这款设计能最终投入实际生产。(晨风)
相关阅读
北京时间6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近日公布本月最新濒临灭绝物种列表(红色名录)。数据显示,卡奎塔红须伶猴、王摄蜜鸟、缅甸金丝猴等名列极度濒危物种榜单。
1. 卡奎塔红须伶猴
哥伦比亚卡奎塔红须伶猴种群于2010年被科学家发现,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本月最新更新的濒临灭绝的物种列表数据(又称红色名录)显示,它们是货真价实的极度濒危种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表示,红色名录是衡量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指标。该名录将全世界濒临灭绝的物种按照8个种类进行分类,并且从“尚未评估”到“几乎灭绝”的程度来对其濒危性进行衡量。
根据科学家在2012年的首次评估,这种脸上长满胡子的卡奎塔红须伶猴已经被列入极度濒危、面临灭绝的物种行列中。它们面临灭绝的原因是因为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人类活动所毁坏。哥伦比亚东部农村,以砍伐森林为生的人们偶尔也猎杀一些野生动物来获取食物。
在2012年更新的红色名录里评估的63837种物种中,有19817个物种现在面临灭绝,包括其中41%已知的两栖动物和25%已知的哺乳动物。2012红色名录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的前夕发布出来。离开了生物多样性的延续,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世界就是空谈。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与它们的后代,不论是对于这些生物,还是对于全球几十亿人民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新发布的红色名录是对参与里约热内卢会议的所有领导人的一次发自肺腑的号召。
2. 王摄蜜鸟
从这幅拍摄于悉尼塔瑞噶野生动物园的照片中可以看出,王摄蜜鸟的外表看起来十分冷酷。这种罕见的鸟类在2012年的红色名录上刚刚从“濒危”等级“荣升”为“极度濒危”等级。王摄蜜鸟是东南澳大利亚的本土生物,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个物种以极快的速度走向消亡,这种生存于原始森林的鸟类慢慢因为干旱与当地逐渐渗入原始森林的农业活动而变得越来越孤立无援,并且在与其它物种的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数量一天天地减少。
3. 缅甸金丝猴
刚刚在几年前被正式确认的物种--缅甸金丝猴,如今已经作为“极度濒危”物种出现在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中。科学家们第一次知道它们的名字是2010年在缅甸边区从当地的猎人口中得知它们“翘鼻子”的外号的。与此同时,被官方确认的物种标本也被杀掉了。到目前为止,唯一的野生缅甸金丝猴在丛林中的照片便是上面所示的这张。它们濒临灭绝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为了其骨头、皮毛与用于医药用途的头盖骨而大肆捕杀它们。而且,它们自己也经常误闯进为猎取野猪和鹿而设的陷阱中遇难。
4. 北巴西蚁鸟
北巴西蚁鸟优美的嗓音现在已经很难再被听见了。这个亚马逊地区的原住民已经成了2012年红色名录中“极度濒危”的物种之一了。这种鸟类只居住于巴西北部和圭亚那西部的沿河地区。但是因为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它们已经面临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方声明称,“为了保护这种濒临灭绝的鸟类,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5. 纹头斑刺尾雨燕
在2008年从“脆弱群体”跳跃至“濒危”物种之后,纹头斑刺尾雨燕现在已经成了“极度濒危”的物种。这种鸟类现在仅仅存在于巴西和圭亚那的一小块区域,而且那块仅存的区域也面临着牧场与大豆种植园的强烈威胁。一个模拟亚马逊区域森林砍伐的模型数据显示,纹头斑刺尾雨燕将在2023年失去它们80%的栖息地。
6. 胡拉油彩蛙
胡拉油彩蛙栖息于以色列的胡拉山谷,不过,它们也许住不了多久了。自从1955年绝迹于世之后,2011年科学家终于又在一次大规模全球性针对十种可能灭绝的两栖动物的调查中发现了它们的踪迹。这种蛙类现在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作为“极度濒危”物种列入了红色名录。为了消灭传播疟疾的行动是这个物种减少的原因之一。1964年成立的胡拉自然保护区现在只能保护这个蛙类不到5%的原居住地。然而,附近居民饲养的鸟类会捕食这罕见的蛙类。(彬彬)
相关阅读
如同纺纱错综交织的太阳“龙卷风”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一组科学家使用陆基天文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平台观测到太阳表面出现超级巨型“龙卷风”的情景。科学家认为这些巨型“龙卷风”由炙热的等离子体组成,每个可延伸达1800英里,大约为2900公里的高度,每小时可旋转移动达9000英里。在此之前,研究小组曾于2008年首次观测到疑似太阳“龙卷风”的踪迹,但直到本次观测前还无法确认这些巨型涡流是否真实存在。
根据奥斯陆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本项研究的一位合作研究人员斯文·魏德迈博姆(Sven Wedemeyer-Böhm)介绍:“我们观察到太阳表面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炙热等离子体物质,因此我们意识到那儿正在发生着什么,但不知道到底是何种机制引发的现象。”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从太阳大气结构进行推断,计算出了太阳表面在任一时间存在高达1.1万个“龙卷风”现象。根据新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科学家们认为太阳表面出现的神秘“龙卷风”可能是一个悬而未决之谜的一个关键因素,即为什么太阳最外层发生的日冕物质比如太阳光球上层的温度高出了大约300倍。
该问题是一个太阳研究学上的热点,我们可以通过在日全食期间观测到太阳微弱的上层大气或者日冕物质。在1939年,研究太阳的天文学家通过日食现象测量了日冕物质的温度,确定了其值大约在360万华氏度,大约是200万摄氏度左右,而太阳大气上层的温度为1万华氏度,约为5500摄氏度。这就是说,太阳日冕的温度远远超过了光球层上层的温度,而按常规概念理解,太阳核心温度最高,向外依次降低,最外层的温度应该处于较低的范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研究人员斯文·魏德迈博姆认为其中必然存在由内之外的能量运输,但究竟是何总机制记忆何种物质参与其中还不得而知。除了太阳“龙卷风”解释外,还有两个理论用于解释神秘的日冕高温之谜。一个理论认为太阳可发生无数次的“纳米级”太阳耀斑爆发事件,可不断地向外发射能量,并加热日冕。另一种理论认为太阳表面存在神秘的阿尔芬(Alfven waves),波速可达到每小时900万英里,大约为1450万公里,沿着太阳磁场线运动,并将能量转移到日冕上。
因此,观测发现的太阳“龙卷风”为日冕物质高温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同时也可以吸收另外两种解释方法。研究小组开发了新的计算机模型用来解释太阳“龙卷风”的结构,他们获得的数据来自于瑞典的1米口径太阳观测望远镜以及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基于这个计算机模拟,研究人员斯文·魏德迈博姆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太阳“龙卷风”形成于太阳表面出现的高温粒子流动,它们被激发后进入大气然后沉降下来。
往下运动的粒子将沿着太阳的磁场线进行旋转,于是产生了漩涡状结构。每一个旋转“龙卷风”场可以延伸数千公里干涉太阳的日冕活动,并将炙热的表面等离子体能量传递给日冕物质,持续时间为十三分钟。然而,在其他恒星上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龙卷风”现象呢?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研究小组认为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他恒星上“龙卷风”的存在。尤其是在太阳为期11年的周期循环中,我们还不知道太阳“龙卷风”的数量以及强度等信息。研究小组在最近的观测中发现了新的巨型“龙卷风”的踪迹,这可能是因为太阳目前正在朝着最大活跃期前进。
根据伦敦大学的太阳物理学家谢尔盖·扎尔科夫(Sergei Zharkov)介绍:“我现在想要得到更多的关于太阳龙卷风的观测数据,以此来评估其对日冕物质加热的作用效果。”但是这样的评估可能不足以概况在不同活跃期内整个太阳的活动规律,只能说是一次较为有意义的评估。科学家斯文·魏德迈博姆的研究小组目前正在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龙卷风”的观测数据,并将研究结果用于太阳系之外的恒星观测验证。在研究人员的模型中,表面温度仅有太阳一半的恒星,却产生了磁场“龙卷风”。(Everett)
相关阅读
2013年银河系气体云将撞击超大黑洞,届时将发出明亮的辐射。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预计在明年我们将看到有史以来最大的“宇宙碰撞事件”,银河系中央附近存在巨大的气体云,从运动轨迹上看,它们将于2013年“冲撞”超大质量的黑洞。这场规模巨大的宇宙撞击事件发生于人马座A方向,处于银河系银心附近。事实上,巨型气体云偏离了原先运行的轨迹,其距离相当于以光速运行36个小时,但黑洞强大的引力还是能将其撕裂成碎片。
根据位于德国慕尼黑的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研究所地外物理研究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斯特凡·吉勒森(Stefan Gillessen)介绍:“到目前为止,人马座方向仅发现了两颗恒星往这里运行,它们通过这一天区时并没有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但是这一次却不同,气体云被黑洞强大的引力场所拆散。”天体物理学家斯特凡·吉勒森在过去的二十年内一直从事着观测黑洞的研究工作,也是本项研究的观测者。随着气体云逐渐靠近黑洞,其运行的速度将变得越来越快,大约在七年的时间内就可以将速度翻一番。
天文学家们正在积极准备着观测即将到来的宇宙碰撞事件,气体云正以每小时5000英里的速度向黑洞移动,将在2013年与黑洞发生碰撞。科学家们届时将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阵列对这次撞击事件进行观测。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地外物理中心的科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之前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天体运行轨迹,正在迅速接近黑洞。
正如一些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一样,当一名宇航员在黑洞边缘正在坠入的过程中,该情景就如同一个被拉长的意大利面条。但是现在我们就可以真实地看到这样的场景,天体物理学家斯特凡·吉勒森认为根据以往的观测经验,这团巨型气体云并不会幸存,气体云届时距离黑洞的事件视界大约400亿公里,约为36光时,这是非常靠近黑洞的距离,超大质量黑洞的强大引力将对其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当气体云靠近黑洞时,注定就是它的“世界末日”,来自银河系中央附近炙热恒星的强紫外辐射照射下,气体云将变得白热,这种情景也是科学家将要首次观测到的。在整个2013年内,这团气体云将持续被黑洞撕裂吞噬。随着气体云越来越靠近如同饥饿野兽的黑洞,其外部压力也将随之增大并压缩这团气体云。
在同一时间内,这个具有400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将利用强大的引力场改变气体云的运行轨迹,气体云被卷入黑洞引力场后将逐渐加速并形成漩涡状轨迹。目前,气体云的边缘已经出现被黑洞引力“解离”的现象,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彻底被颠覆。早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天文学家们已经清晰地观测到气体云受到黑洞引力场作用的迹象。在2013年气体云接近黑洞时,将会被加热并向外辐射出X射线,目前已经有少量的前端气体云成分接近了黑洞,在未来的时间内将有更多的气体靠近黑洞,最终将变成黑洞的“燃料”。
这团巨型气体云的来源存在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认为其来自于银河系中央附近年轻的恒星周围,由于强烈的恒星风的作用,使得这团气体逐渐被“驱离”出恒星,如同恒星将自身周围的气体“吹出”。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中央附近黑洞周围存在一个双星系统,恒星风之间产生的碰撞也可能导致气体云的驱离出该系统。根据科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介绍:“未来两年内将会出现很有趣的情景,气体云撞击黑洞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坠入黑洞时非常有价值的信息。”(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阿波罗17”号宇航员带回110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本
阿波罗17”号任务是美国宇航局执行的最后一次登月任务
北京时间6月29日消息,1972年,“阿波罗17”号宇航员带回110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本。不过,最让人关注的并不是岩石和土壤样本,而是此次任务本身。“阿波罗17”号任务是美国宇航局执行的最后一次登月任务。
通过“每日天文图”网站,宇航局公布了一幅照片,展示“阿波罗17”号宇航员勘察月球山谷的情形。执行此项任务时,宇航员共带回110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本,为所有探月任务之最。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宇航员尤金-塞尔南和哈里森-施密特在月球的陶拉斯-利特罗山谷逗留了大约75个小时,他们的同伴罗纳德-埃文斯则留在月球轨道。
“阿波罗17”号是第六次登月任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这项任务结束后,人类再也没有在月球上漫步。1972年12月19日,“阿波罗17”号宇航员返回地球。任务执行期间,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包括地震剖面实验、大气构成分析、月球样本采集以及轨道和生物医学实验。
宇航局公布的照片由塞尔南拍摄,当时他正与施密特勘察月球的陶拉斯-利特罗山谷。照片中,他们站在肖蒂陨坑(Shorty Crater)边缘,处在月球车左侧的人便是地质学家施密特。在这个陨坑附近,施密特发现了橙色月球土。“阿波罗17”号宇航员共带回110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本,超过其他所有探月任务。40年过去了,塞尔南和施密特仍旧是最后一批上演月球漫步的宇航员。(孝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