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土卫六或藏巨大甲烷湖泊 将扩大生命起源范围

  在太阳系,除了地球外只有“土卫六”拥有原理与地球上水循环相似的所谓“甲烷循环”。据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公开的论文称,“土卫六”上一处位于热带的区域在近红外光谱图像中显示存在暗区,极可能是大隐隐于干旱区的湖泊,而甲烷的来源则是地表下的液态甲烷绿洲。此发现将扩大该卫星上生命可能起源的范围。

  “土卫六”泰坦(Titan)是土星最大的卫星,位列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星体榜单前5名。它亦是太阳系唯一一个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表面被山峦河流覆盖,也算是有云有雨有湖泊,可惜成分都是甲烷。但天文学家仍视“土卫六”为最接近地球环境的卫星,有助人类揭开自身诞生之谜。

  而今,“卡西尼”号轨道探测器在“土卫六”的热带区域有了更意外的发现:近红外光谱图像显示,在干燥的沙丘之间,似乎有一个碳氢化合物湖泊。从探测器着陆点来看,此处为“土卫六”的热带干旱地区,湿度水平极低,蒸发远胜过降水。康奈尔大学的天体生物学家乔纳森认为,完全可将此处想象成地球上的沙漠。

  尽管“土卫六”总体表面液体就不算多,但在高纬度地区也能发现上百个甲烷湖和3个海洋。而这次得到的结果却显得十分怪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行星科学家凯特琳·格里菲斯指出:“在土卫六两极的湖泊很容易解释,但出现在热带地区可有点说不过去。”

  目前,格里菲斯及其同事根据对2004年至2008年间“卡西尼”号的观测分析,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这个不小的热带湖——其约60公里长,40公里宽,深度至少有1米。此外图像中还有4个较小的“亮斑”,很可能是及膝深或及脚踝深的池塘,类似于地球上的沼泽。这些湖泊池塘的补充源,应是一大片液态甲烷的地下绿洲,而那就可能是生命的培植地。乔纳森认为:“它们或许是一种生活在液态烃类环境中的生命。”

  2010年,“卡西尼”号曾在分析“土卫六”表面复杂化学成分后认为,可能存在以甲烷为基础的生命,而“土卫六”也满足这个条件,但这不寻常的论断当时遭受了许多质疑。(张梦然)

  相关阅读

  太阳系六大或存生命星球:土卫六存有湖泊似地球

  科学发现土卫六爆滑坡现象 或由冰融化引起(图)

  土卫六表面发现百米高沙丘 形态酷似撒哈拉沙漠

海底山脉发现未知物种 长满荆棘喜吞甲壳动物
新发现的蟹类与加勒比海蟹类存在共同点

  据国外媒体报道,虽然我们目前对地球上的生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详细的分类,但是还是有许多物种似乎在“躲避”人类对物种编目归类的研究。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一种生活在西班牙加利西亚海岸之外的神秘蟹种,科学家在这片海域大约1410米的深处发现了它的存在,属于寄居蟹的一种,体长大约为五厘米至七厘米之间。

  新发现的未知生物研究计划属于INDEMARES项目,该项目名称为“海洋自然2000:西班牙海域海洋生物的编制和命名”。欧盟委员会为其提供了大约770万欧元,并作为欧盟以“环境”为主题的一部分海域项目。科学家通过对这种未知蟹类的研究,从形态和特征上判断它应该是大西洋东北方向海域的独特物种,不同于大多数的欧洲蟹类,而且它还拥有十分特别的形状,外壳刺的数目也与众不同。研究人员认为新发现的蟹类与一种加勒比海蟹类(Uroptychus armatus)存在许多共同点。

  来自西班牙和日本的研究人员在动物分类学权威刊物《Zootaxa》上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详细成果,对此,相关科学家解释:“新发现的蟹种属于铠甲虾总科(Galatheoidea)柱臂虾科(Chirostylidae)大家庭,是在欧洲海域生活的四个大蟹类家庭之一。”此外,与新蟹种最具有亲缘关系的其他十四种蟹类则更喜欢生活在加勒比海域,还有一百种类型的蟹类则存在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之间的海域。

  根据本项研究的另一位合作科学家、布拉内斯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恩里克·麦克弗森(Enrique Macpherson)介绍:“新发现的蟹类与生活在加勒比海域的蟹类存在亲缘关系是符合逻辑的。”所有北大西洋的生活的蟹类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祖先,在数百万年前从太平洋和印度洋逐渐迁徙至大西洋。

  恩里克·麦克弗森认为一种体型较小的橘色蹲龙虾通常生活在深海珊瑚中,我们可以在海底山脉以及深海峡谷中发现它们的存在。尽管这些橘色蹲龙虾与它们并没有存在任何的相似之处,但科学家依然将其归类为寄居蟹的一种。研究人员目前已经证实了它们的幼虫迁移扩散能力较弱,这意味着在浮游阶段将花费数天进行活动,至于对它们捕猎食物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其嗜好捕食较小的甲壳类动物以及颗粒类的食物。

  《海洋自然2000:西班牙海域海洋生物的编制和命名》项目主要目标是有助于保护西班牙海岸,以及海岸的可持续发展。由欧盟各国建立的覆盖全欧洲的海洋生物网包括了区域性保护和欧洲最重要的保护区建设,对受到威胁的物种以及栖息地进行可持续保护,其中也包含海洋环境。(Everett)

  相关阅读

  探秘波罗的海海底UFO 蘑菇状外形疑似宇宙飞船

  宇航员模拟登陆小行星 上演真实版"海底两万里"

  海底神秘之物终有结论:罕见水母40年前轰动一时
 


动物世界:雄狮求爱不成反遭甩耳光(图)
雄狮接近母狮
动物世界:雄狮求爱不成反遭甩耳光(图)
竟遭母狮耳光

  据英国《每日邮报》消息,肯尼亚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一头雄狮子求爱不成,反遭甩耳光,这一少见且搞笑的一幕被英国摄影师奥斯汀·托马斯拍摄了下来。

  相关阅读

  组图-国家地理一周图片 狮子一家享受天伦之乐

  偷猎者陷阱惨无人道 狮子颈部被勒无法进食(图)

  直击-动物园狮子隔玻璃展攻击 错将婴儿当猎物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怀疑论者期望深海潜水能够揭穿前不久在波罗的海底发现神秘UFO物体的外星起源假想,但是这支瑞典潜水研究小组发现了更多的疑问,而不是找到解开谜团的钥匙,目前并未发现揭晓神秘UFO物体的真实起源。

  如图所示:瑞典一支潜水小组指出,985英尺长的扁平“跑道”通向这个UFO物体,暗示着这个UFO物体在停止下来之前是滑行了一段距离,但目前并未清晰证据进行证明。

  潜水员发现的这个海底UFO物体被称为颇似《星球大战》宇宙飞船“千年鹰号”,因为它具有不同寻常的圆形轮廓,比海底高出10-13英尺,一侧呈弯曲状,具有蘑菇状外形。他们认为这个海底物体一侧呈圆形,边缘崎岖不平。

  潜水员彼特-林德贝里(Peter Lindberg)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起初我们认为它仅是一个巨大石头,但之后发现并非如此。”在这个海底物体中心是一个60米直径蛋状孔洞,一直通向物体结构顶部。

  潜水员在蛋状孔洞周围发现奇特、无法解释的岩石结构,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想像空间。他们称,这个岩石结构看上去像小壁炉,石质材料上覆盖着类似烟灰的物质。

  林德贝里称,作为非专业科研人员,我们仅能推测它是否是自然形成,作为一名专业潜水员,我从未在海底观测到这样奇特的物体。林德贝里的同事、海洋X探险小组的斯特凡-霍格伯恩(Stefan Hogeborn)也发现了烟灰物质,他说:“在我20年潜水生涯中,参与了6000多次潜水勘测,我从未看到过这样的情况,通常情况下石头不会燃烧在表面形成烟灰层。我无法解释这些情况,当我潜入水员试图揭开疑问时,却发现更多的疑问。”

  林德贝里说:“由于从未报道显示波罗的海存在海底火山活跃性,从而这项研究更加扑朔迷离。”目前,一段简短的潜水视频发布在瑞典快报网站上,让人们能够一睹这个海底神秘UFO物体。

  另一项发现首次显示存在着一个985英尺长的轨道,被认为是平坦海底一个跑道或者一个下坡路径,这个神秘物体位于跑道末端位置。据悉,这个UFO物体首次发现于2011年6月份,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勘测时机较差,并未组建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当时仅知道这是一个奇特圆形轮廓的金属物体。在近期进行海底潜水勘测时,人们纷纷提出诸多猜测性假设。

  目前研究人员对此非常困惑,他们没有办法解释这个神秘圆形海底物体中隐藏着什么,是否里面塞满了黄金,或者充满了沉积物。研究人员希望最终的勘测结果是前者,同时认为这可能是具有一定历史的物体。

  波罗的海是一个海难船只无主宝藏聚集地,科学家认为历史上大量海难船只平静地躺在海底。目前,一家公司现已制造一个潜艇,计划实现海底观光旅游,为那些海难猎人提供勘测波罗的海底的机会。(悠悠)

  相关阅读

  欧夜空惊现神秘螺旋光线 UFO光临地球赏欧洲杯

  盘点世界十大失踪文明 UFO来自神秘亚特兰蒂斯

  网友发现太阳UFO身影 批NASA毁外星人存在证据

科学家证实宇宙时间在变慢 未来或将完全停止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宇宙时间处于减缓状态,最终将完全停止下来

  人们常说岁月无痕,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时光飞快流逝,但最新一项科学理论显示,时间并非飞快流逝,而是逐渐处于减缓状态。

  专业学者提出的这项激进理论认为时间能够减缓下来,同时可能最终停止下来。这项最新令人费解的研究发现是由西班牙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显示我们曾错误地认为宇宙处于膨胀之中。

  研究人员指出,事实上,宇宙时间在数十亿年间将逐渐减缓,最终将停止下来。虽然这项最新研究让人感到担忧,但不必为此无法睡眠,或者花费太多时间进行思考。

  科学家指出,逐渐流逝的时间对于人类眼睛而言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塞诺维尔拉教授说:“任何事物都将冻结,就像一个瞬间永远而短暂的快照。到宇宙时间停止的时候,地球也不再存在。”

  之前科学家测量遥远爆炸恒星释放的光线,从而来显示宇宙的快速膨胀速率。这个广泛被认可的理论是基于暗能量反引力作用,该作用下必然导致星系分解。

  但是从事这项最新研究理论的科学家表示,我们正在逆向观看物体。塞诺维尔拉指出,最新研究将否定之前人们的观点,当前时间加速的外表事实上是由于时间逐渐减缓所导致的。

  这项最新研究可能令人非常难以相信,但是英国剑桥大学一位宇宙学家表示这项观点并非没有实质,他说:“我们相信时间出现在宇宙大爆炸,如果时间能够出现,也会消失,这仅是一个逆向效果。”(悠悠)

  相关阅读

  霍金参加脱口秀节目 阐述宇宙额外维度终极理论

  霍金提新理论 宇宙或具超现实主义几何特征(图)

  欧洲打造人类最强望远镜 欲揭开宇宙暗物质之谜

  “2045计划”发起人、俄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在发表演讲。
俄富豪 伊茨科夫 
俄富豪欲将人脑植入机器人打造永生人(图) 
欲打造机器人

  1 好莱坞科幻电影万年“不死身”或成真

  在好莱坞导演西蒙·威尔斯导演的科幻大片《时间机器》中,19世纪末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亚历山大·哈德肯为了改变过去发明了“时间机器”,当他发现过去无法改变后,就乘坐时间机器来到了80万年后的未来。当时地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经历了月球破碎、冰河时期等大浩劫后,分化成了两个种族——生活在地面上的伊罗伊族和生活在地下的莫洛克族,人类的科技几乎全部毁灭和湮没。然而,亚历山大却在原来属于纽约图书馆位置的山谷中遇到了他在21世纪曾见过的全息“虚拟人”——纽约图书馆管理员沃克斯,“虚拟人”沃克斯其实是一个靠核能驱动的大型数据库,但他外表看起来却和真人一模一样,甚至拥有人类的感情和记忆。亚历山大在21世纪的纽约图书馆中见过他,而在80万年后的未来他竟仍然“活”着,并目睹几十万年中人类的毁灭和重生,堪称是个拥有不死之身的真正“永生人”。

  俄罗斯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目前已经发起了一个惊人的“俄罗斯2045”计划,他耗费巨资雇佣了至少30名科学家,试图研究和打造真实版的“永生人”——也就是像科幻电影中沃克斯那样的不死“虚拟人”。“俄罗斯2045”计划已经获得俄罗斯科学教育部的大力支持。

  2 计划分四阶段 打造出“永生人”

  身家丰厚的伊茨科夫是俄罗斯新媒体之星公司的创始人,事实上他早在一年前就发起了“俄罗斯2045”计划,但直到最近,他才向外界披露了这一惊人计划的内幕。

  “俄罗斯2045”计划又称“阿凡达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延长人类的生命,甚至最后实现“不死之身”。俄罗斯科学家的研究计划分四个时期和步骤,从而分别研究打造出4个阶段的“阿凡达”化身。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到2015年至2020年间,科学家将首先打造出一个可以通过人脑进行遥控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将成为真人的阿凡达式“化身”;到2020年至2025年,当一个人去世后,科学家可以将他的大脑移植到“阿凡达”机器人身上,从而使他的生命可以在这个“生化机器人”身上继续“存活”下去;而到2030年至2035年,科学家将会研究发明出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的“人造大脑”,“人造大脑”可以储存主人的所有性格和记忆,当主人去世后,拥有“人造大脑”的机器人“化身”将会继续延续主人的生命;而俄罗斯科学家们的最终研究目标,是在2045年左右打造出一个全息影像版的虚拟“阿凡达”,就像《时间机器》中的虚拟人沃克斯一样,这个“虚拟人”将成为主人死后的“化身”,虽然它具有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感情,但由于纯属没有肉体的全息影像,所以理论上将成为一个“永生人”。

  目标一:到2020年,通过人脑遥控机器人“化身”

  “俄罗斯2045”计划发起人伊茨科夫对记者解释说:“这一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让人类走向长生不死之路,一个人如果拥有自己的高科技完美‘化身’,那么在他死后,他的高科技‘化身’将能继续存活在社会中。可以说,每个人都不想死亡。”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2045”计划还处于起步阶段,俄罗斯科学家们已经按照伊茨科夫的模样造出了一个机器人原型,但这个机器人原型的许多拟人功能仍处于“初级阶段”,它虽然具有基本人脸识别功能,会移动手臂,但还不会眨眼睛。但伊茨科夫相信,根据数十名科学家的不懈研究,他在未来几年中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脑遥控自己的机器人“化身”,使它像真人一样自由行动。事实上,美国五角大楼发起的一项同类研究实验,已经让一只实验猴成功控制了一副机械臂的运动。伊茨科夫相信,到2020年,人类通过自己大脑遥控的“阿凡达”机器人将会像汽车一样流行。

  目标二:到2025年,将人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

  而将人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堪称是一个疯狂的科学幻想,但根据“俄罗斯2045”计划,这一计划将在2025年左右得到实现,要让移植到机器人身上的人脑保持存活和思考状态,科学家需要在机器人“化身”身上创造适合大脑生存的精确环境,包括向大脑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气等。

  目标三:到2035年,破解人脑之谜,造出“人造大脑”

  当人脑可以移植到机器人身上后,科学家的下一步梦想,将是破解人脑之谜,炮制出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的“人造大脑”,使其可以在主人生前就不断上传和储存主人的所有性格和记忆,当主人去世后,拥有人造大脑的机器人“化身”就可以继续存活下去,延续主人的生命。

  伊茨科夫称,“人造大脑”研究小组将由至少21个顶尖的理论神经学家组成,科学家的首要目标就是先解开人脑的所有功能机制的奥秘,发明“人造大脑”的目标将有望在2035年前完成。

  目标四:2045年,真实版“虚拟人”问世

  不过,创造出一个全息影像版的“虚拟人”才是“俄罗斯2045”计划的最终目标,因为只有这种虚拟人版“阿凡达”,才能让人类像《时间机器》中的“虚拟人”图书管理员沃克斯那样脱离人类肉身和形体的种种限制,真正拥有万年“不死之身”。

  伊茨科夫说:“这个全息影像版的‘虚拟人’并不仅仅是高科技投影图像,它将装载人类的意识,全息影像拥有大量的优势,如果你拥有自己的全息版‘虚拟化身’,那么你甚至可以穿墙而过,或以光速移动,就像《星球大战》电影中主人公之一欧比·旺的全息影像那样,那真是太令人惊讶了。”

  3 “虚拟化身”拥有各种超人能力

  伊茨科夫承认,“俄罗斯2045”计划听起来的确像是科幻小说般离奇,但他坚称,许多以前只有科幻小说中才有的高科技,现在都已渐渐变成了现实。伊茨科夫说:“我知道这些计划对科学家们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挑战,但我相信梦想的力量。如果你将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来研究某一件事,我想你一定可以让梦想成真。我已经准备好将我的整个一生都用来实现这个梦想,我认为让自己能够长生不死是人类的权利。”

  伊茨科夫相信,“俄罗斯2045”计划可以让人类摆脱自己躯体的限制,达到某种进化的目的。“俄罗斯2045”计划的网站上这样写道:“现代文明虽然拥有太空站、核潜艇、IPHONE等高科技事物,但却不能让人类摆脱身体能力的限制,不能让人类摆脱疾病和死亡的命运……但我们相信,人类摆脱衰老甚至死亡是可能和必然的事情,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人类将来能够克服目前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基本限制。我们相信,这一计划一旦成功,将会不可避免地引发人类文明的爆炸性发展与变化,将会大大改善人类的生活。我们相信,人造‘阿凡达’将在2045年前成为现实,到时人们将可以自由选择是否通过‘虚拟人’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生物学身体衰竭后,选择是否让自己在一个新的‘阿凡达’化身体内继续存活下去。你的新‘虚拟化身’将拥有各种超人般的能力,可以承受各种外部极端条件,包括高温、高压、辐射、缺氧等。我们邀请所有感兴趣的人加入我们的计划,包括科学家、政治家、媒体专家、哲学家、未来学家和商人们,我们欢迎所有和我们志同道合、愿意和我们一起改变人类文明的人加入我们的计划。”

  4 俄专家期望和美国防部合作

  从今年开始,“俄罗斯2045”计划开始向全球征募研究科学家,伊茨科夫希望和全世界的顶杰科学家们进行该计划的合作,迄今为止,全球多国5000多名科研人员和志愿者都报名希望参与这一计划。

  据悉,伊茨科夫还希望和美国五角大楼“高级研究计划署”的“阿凡达”计划研究小组进行合作,美国国防部其实也已投资700万美元从事机器人“阿凡达”方面的研究,正在大力研究人机交互界面。伊茨科夫说:“许多年前,人们不相信互联网能够真的实现,而现在,‘虚拟人’或‘阿凡达’又处于类似的怀疑中,目前这个计划是相当新颖和激进的,但我认为,在不远的未来它也将成为现实。”

  伊茨科夫还称,“俄罗斯2045”计划的所有研究技术都将对外界公开,所以,将来并不是“只有社会精英和超级富翁才能获得‘阿凡达’化身和保持永生的权利”,伊茨科夫说:“我们将公开发表所有的研究结果——这是‘俄罗斯2045’计划的指导原则。” (木兰)

  相关阅读

  游泳机器人问世助测量数据 未来或可战菲尔普斯

  人类探测星际飞船或成饲料 机器人才是最佳方案

  美研制蛇形爬行机器人 能协助操作精细手术(图)

作为指令长的航天员景海鹏第一个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新华社发

  昨天,已经等待了200多天的天宫一号,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主人。随着三道舱门的依次打开,我国3名航天员昨天17时07分进入到了他们在太空中的新家——天宫一号,开始了全新的太空生活。

  开启天宫之门、成为第一个进驻天宫的航天员,是作为指令长的航天员景海鹏。昨日17时06分,他成功打开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的舱门,17时07分,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标志着中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成功。

  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大屏幕上看到了穿舱的整个过程。3名航天员先是在神舟九号飞船的返回舱解开束缚带从座椅上缓缓起身。根据地面指令,航天员刘旺依次打开飞船返回舱舱门平衡阀和返回舱门,进入飞船轨道舱。3名航天员在轨道舱脱下舱内航天服,换上蓝色工作服。随后,航天员刘旺、刘洋回到返回舱,景海鹏留在轨道舱继续工作。

  在昨天的电视画面中,天宫一号内的摄像头对准了实验舱的舱门,随着景海鹏推开圆形白色的舱门,并首先露出了头部,北京的飞控现场传来了激动的掌声。景海鹏眼前的“新家”俨然宽敞了许多,白色的舱壁颇为温馨,卧室的绿色隔布上还挂着大大的中国结,一面挂在墙上的五星红旗格外抢眼。景海鹏进入后的第一次行走还有些不适应,一不小心就飞起来,之后在手脚限位器的帮助下,走得开始稳健。据了解,手脚限位器也是天宫里最多的一种设备。“已经进入了目标飞行器,感觉良好。天宫一号舱内环境正常,神舟九号状态良好。”景海鹏通过天宫一号里的设备和地面进行了通话。

  航天员刘旺、刘洋随后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电视机前的人们还看到了三人在这个新家里的首张全家福,三人排成一排对准镜头,刘洋站在中间。三人带着微笑向“地球人”挥手致意,景海鹏和刘旺还极为“绅士”地扶住了漂浮的刘洋,三个人的喜悦和兴奋都写在了脸上。

  ■详解

  进入“天宫”得开三道门

  从神舟九号对接上天宫一号到航天员进入“天宫”,用时近3个小时。通往“天宫”之门为什么这么难开启?

  中国航天员中心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说,从神舟九号进入“天宫”的路上,航天员要先后打开三道门: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轨道舱前舱门和天宫一号舱门。后两道门通过对接通道相连,在打开其中每一道门之前,航天员都要进行舱门检漏、舱压平衡等操作以保证安全,这个操作过程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据新华社

  ■进展

  空间实验 今日全面开展

  晨报讯(记者 韩娜 通讯员 姚晓勇 朱霄雄)截至6月18日21时,神舟九号已在轨正常运行34圈,18日17时06分,航天员景海鹏顺利打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三名航天员已进入目标飞行器并完成气体采样、目标飞行器状态设置等工作。据悉,神舟九号航天员将在19日全面开展各项空间实验及失重防护措施。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三名航天员状态完全达到预期目标,后续飞行中,对航天员最大的挑战将是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其次,由于身处失重环境且时间有限,大量的空间实验对航天员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手控交会对接任务,黄伟芬表示相信三名航天员一定能够圆满完成。

  ■揭秘

  天宫装“空调” 为生命护航

  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打造了一个怎样的人居环境?当然,舒适和安全都是科研人员要想到的。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进行解读。据介绍,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实验舱是航天员的工作舱和生活舱,它的内部四壁都是机柜,内有操作台、仪表板、照明及生活等设备,还布置了航天员休息的小舱室。此外,中间有一个长4米、宽1.8米、高2.2米的通道,是航天员运动、工作和生活的场所。

  天宫一号在去年入轨后,其上的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就正式开始运行。航天员进入后,将通过仪表控制器这样一个按照载人状态来设计的人机界面,不仅可以了解飞行器的所有信息,还能实现天地之间收发邮件及进行在轨软件更新。

  天宫一号用冷凝水收集装置定时自动收集人体呼吸、排汗等代谢产生的水汽。同时,天宫一号还装有特殊的“太空空调”,如气体流量调节装置、航天服温控调节装置等,它们作为环境控制及生命保障分系统的装置,在航天员的飞行试验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天宫一号上还有一种特别的太空健身器——神经肌肉刺激仪,可以对航天员进行电脉冲刺激,协助航天员进行肌肉疲劳恢复和肌肉力量训练,以防止长期飞行试验造成的肌肉萎缩。

  晨报记者 韩娜

  ■措施

  防范不速客 金属衣护体

  作为航天员的太空新家,保证安全是“天宫一号”的首要任务。但在茫茫太空中,它也许会遇到一些“不速之客”的侵扰,包括微流星、空间碎片等。为了防止这些“不速之客”的伤害,它自身带有防护板,可以遮挡微小碎片对飞行器的撞击,其自身2毫米至3毫米厚的金属外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为了保护“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安全性,科技工作者们制定了专门的预警机制,并用黄、橙、红代表不同的预警等级。红色代表的危险级别最高,即有可能撞击到“天宫一号”的碎片。为了精确计算空间碎片出现的可能性,科技工作者还引入碰撞概率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空间碎片预警判断的参数与依据,表示的是碎片与“天宫一号”发生碰撞的概率。

  “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的每一天,科技人员都会进行碰撞概率的计算,看看那些散落在太空的“不速之客”有没有可能对“天宫一号”产生威胁。初步计算的结果表明,“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过程中,是不会遇到危险的“访客”的。万一遇到危险,技术人员会在地面向“天宫一号”发出指令,改变其飞行轨道及速度,避开危险物后,再回到预定的轨道继续飞行。在地面,科技工作者还进行了临压力应急试验,测试当“天宫一号”舱体出现5毫米漏孔时,所采取的措施能否维持舱压不小于70千帕,并能保持80分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航天员赢得充足的逃生时间。(晨报记者 韩娜 通讯员 许斌)

  相关阅读

  "神九"成功对接天宫一号 驻留六天开展空间实验

  直击-神九发生疑遭遇不明飞行物 惊现两发光体

  "神九"三宇航员面部出现浮肿 专家称属正常状况



宇航员成功进入天宫一号

  中国航天首次载人自动交会对接采用天宫一号在前、神舟九号在后的对接方式,其对接过程主要分为神舟九号自主控制、两目标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三个阶段。

  中国航天首次载人自动交会对接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在北京航天城透露上述信息。

  麻永平说,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神舟九号自主控制段,两目标对接段,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

  自主控制段是指从神舟九号在距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转入自主控制开始,到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接触这一飞行阶段。自主控制段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寻的段(从52公里到5公里);二是接近段(从5公里到140米);三是平移靠拢段(从140米到对接机构接触)。在两目标相距5公里、400米、140米、30米处设置4个停泊点,对交会对接相关系统状态进行确认,对自主控制精度进行分析评估。

  麻永平说,在此期间,地面实时评估神舟九号自主控制效果,确认对接机构准备情况及状态,根据对接进展情况准确完成相应相对导航设备工作模式的切换。密切监视两航天器的相对导航,相对位置、速度和姿态,确保载人自动交会对接安全进行,风险可控。

  对接段是指从两目标对接机构接触开始,到锁紧这一飞行阶段。对接段主要包括:接触、捕获、缓冲与校正、拉回、锁紧等5个过程。全程约15分钟。在此期间,地面系统通过遥测参数严密监视整个对接过程,确认对接机构锁紧正常完成。航天员监视并向地面报告飞船仪表显示的对接机构捕获及锁紧情况;锁紧完成之后,航天员发送手控指令,关闭神舟九号交会对接相关的设备。

  前两阶段完成后,航天员将进入天宫一号。麻永平介绍说,对接完成后,航天员根据地面指令,在第32圈国内陆上测控区内,开启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计划于6月18日17时25分)。第一次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驻留6天,开展载人环境维护操作、在轨航天医学实验和更换维修性试验等工作。(记者 欧阳开宇)

  相关阅读

  神九今日上演首次载人对接 航天员太空首日正常

  组图-"神九"发射成功 刘洋成中国首位飞天女性

  杨利伟详细点评神九航天员 刘洋貌似内向实开朗
 


海上卫星模拟图

海上卫星模拟图

海上卫星模拟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2012末日”即将临近,诺亚方舟迟迟没有露面,不过有设计师正在制造相似的海上方舟,并称之为海上卫星(SeaOrbiter)。

  根据介绍,有设计师希望建造一艘海上卫星,它的造价将达4300万美元,设计师将它看做了新的诺亚方舟,在海面上漂浮的同时,还可以防止风暴或其它船只的“攻击”。

  来自法国的设计师雅克(Jacques Rougerie)设计出来这款新理念船只,他表示自己的设计灵感源自于著名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根据介绍,这艘船将高达58米,不过有将近一半在水下,利用纯绿色的动力,而遇到险情时会有备用动力进行驱动。

  目前这艘概念船将在韩国丽水世博会上展出概念模型,雅克经过12年的设计已区域完成,预计在今年10月份就会建造完成,而在2013年它将进行试水,起航点已被定为摩纳哥。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另类版"诺亚方舟"遭疯抢 天价末日地堡销售告罄

  荷兰小镇居民见证 全尺寸现实版"诺亚方舟"诞生

  美设计新型漂浮城市 可抵御洪水堪比"诺亚方舟"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水星惊现米奇头像

迪斯尼中著名人物米奇

  科学网(kexue.com)讯 陨石坑似乎在每个星球上都存在,不过它们大多不会被人们所牢记,“大坑”成了它们的代名词,不过近日在水星上发现的陨石坑改变了所有人的观点。

  根据介绍,近日科学家发现水星上有一个怪异的陨石坑,它与其他陨石坑形状差距极大,从远处看犹如米老鼠一般。

  图片是由美国宇航局的飞船拍摄的,去年3月份美国宇航局的观测飞机进入了水星轨道,开始工作后共拍下超过10万张照片,高分辨率的机器帮助拍下了这张惊人的照片。

  美宇航局的专家表示:“我们看到照片后的第一反应就是米老鼠,简直太像了,很不可思议,这是在太空中最有趣的发现,或许以后小朋友们会喜欢上水星。”

  这样的照片也立即在网络中被转载开,有网友纷纷留言,甚至有人开玩笑表示:“以后探索冥王星的时候会不会发现一个唐老鸭。”

  信使号探测器:

  2004年8月发射升空、耗资4.46亿美元的信使号探测器于2011年3月17日抵达水星轨道。该探测器运行在一个极端的椭圆轨道,与水星达到最近点是距离200公里,达到最远点是距离15000公里。

  2011年4月4日,信使号探测器将开始执行主要的科学任务,届时将开始绘制水星表面完整地图,这一过程预计将拍摄大约7.5万张照片。科学家希望信使号能帮助揭晓水星地质、结构和历史的长期谜团。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科学大胆构想炸掉水星 建造巨型太阳能量球(图)

  美"信使"号探测器重大发现 水星疑似有冰水存在

  奇特系外行星自行蒸发消失 或预示未来水星命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 20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