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非法捕猎不予遏制 十年后非洲大象将消失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站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全球大象数量在100万头以上,而十年之后大约有60万头大象惨遭屠杀,死于人们对象牙工艺品的疯狂追捧。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塞缪尔-瓦塞尔(Samuel Wasser)称,现今,非洲大象数量不足40万头。据悉,瓦塞尔被业内认可为一位权威分析专家,他指出,这是一个超出人们预期的悲剧事件,人类在大象数量下降至无法挽救之前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全球大象数量在100万头以上,而十年之后大约有60万头大象惨遭屠杀,如果非洲捕猎仍将继续,未来十年非洲境内多数大象将从人类视线消失。

  由于亚洲市场偏爱于象牙工艺品,过去几年里又滋生疯狂猎杀大象的非法捕猎行径,目前中国市场象牙每公斤价格已达到1500美元。

  近日,肯尼亚野生动物组织负责人朱利叶斯向美国政府提出一项请求,呼吁全球挽救肯尼亚境内的大象,并希望能够避免近年来数万头非洲大象被非法狩猎捕杀的悲剧再度出现。

  如果猎杀大象的非法活动继续蔓延,如果大象继续被屠杀用于制作装饰物和雕塑,十年时间内,非洲境内多数大象将消失。

  专家强调称,大象数量的减少与人类非法捕猎野生动物有关,一些非法捕猎集团通过狩猎野生动物可获得巨额利润,且影响着非洲当地居民的安全,构成全球安全危机,甚至促生恐怖主义。当前急需国际方面的高度关注,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法律制度,保护世界上残留的大象数量。

  屠杀大象并不仅仅是野生动物相关的问题,目前应当理解为一个全球性危机。前不久,英国《独立报》撰文指出,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将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悠悠)

  相关阅读

  波兰大象预测欧洲杯 动物"预测帝"各显神通(图)

  肯尼亚人象和谐相处典范:建大象专用走廊解冲突

  组图-动物壮观迁徙:马里大象每年跋涉500公里

波罗的海UFO残骸 或为冰河时期神秘物体
波罗的海不明物体残骸并不是由金属制造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些天在波罗的海深处有一个200英尺宽的神秘物体引起了各界的关注,相关机构派遣潜水机器人对这个酷似外星人宇宙飞船的物体进行调查。早在一年前,该物体首次被声纳探测到,但研究人员发现了目前最新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不明物体所在的区域,那儿岩石上并没有被淤泥覆盖。在此之前,研究人员一直在进一步勘查位于瑞典和芬兰之间的波罗的海海域,并将该神秘的不明“碟形”物体标识在海床上。来自瑞典的探险家猜测不明“碟形”物体可能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目前正在波罗的海底部补充燃料。

  根据对不明物体进行调查的海洋探索团队负责人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介绍:“从目前对该物体的图像研究来看,像是某种自然形成的地质。很明显不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一位科学家认为这个物体并不是由金属打造的。”但是林德伯格也承认该物体可能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除非外星智慧生物决定使用其他物质来制造飞船。

  从2012年6月1日开始,彼得·林德伯格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员展开了为期十二天的调查活动,通过一个深海机器人携带相机、声纳以及深海潜水员对不明海底“飞碟”状物体以及周围海域情况进行为期两个星期的探索。目前,科学家们仍然在勘察不明物体以及分析收集到的资料,但看起来像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其中的特征来看似乎可追溯到冰河时代。探险家们在不明物体的周围还看到了其他物体,周围散布着松散的石头,形成了一个直径达六十米的岩石圈。

  虽然该不明“碟状”物体已经被科学家发现,但是其可能永远不会飞。即便是这样,在该物体最终被查明之前,其依然保持着神秘感。比如,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这些可能是岩石的环形圈中并没探测到泥沙的存在,而处于波罗的海海底通常都会被海底淤泥所覆盖。更奇怪的是,该不明物体看上去像是自然形成的,并存在酷似建筑的线条,同时也有直角边的痕迹。

  进行水下勘察的潜水员则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看到所携带的照明灯能照亮的部位,大约只有一米的照明半径。除了能用灯光直视的方向外,潜水员还用声纳来探索该不明物体,调查结果发现在不明物体表面上存在裂缝,在裂缝中出现了一些黑色的材料,但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在潜水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慢慢地进行观察和移动,以免搅动附近的淤泥并对相机拍摄产生影响。

  如果这艘飞碟是外星智慧生物遗留下来的,那么这里便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外星人的宇宙飞船不离开这片海底岩石或者珊瑚群。探险家推测其可能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在波罗的海附近失事,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外星人宇宙飞行,那么他们可能也会对我们的探访感到吃惊。(Everett)

  相关阅读

  探秘波罗的海海底UFO 蘑菇状外形疑似宇宙飞船

  华盛顿高速公路现疑似UFO 被美国空军运走(图)

  欧夜空惊现神秘螺旋光线 UFO光临地球赏欧洲杯

澳洲发现最古老色情壁画 可追溯至2.8万年前
这些壁画的主旨内容反映了早期人类的性爱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澳大利亚洞穴中惊现2.8万年前人类最古老的色情壁画,考古学家可以确定这并非是现代艺术家描绘的色情和性爱图像。

  从洞穴顶部脱离的壁画岩石上绘制着类似矛的物体,这些图案是用木炭绘制的,因此可以准确地测定其历史年龄——2.8万年前。

  这些古老的色情壁画绘制在澳大利亚北部阿纳姆地荒原洞穴内难以触及的顶部位置,很清晰地描绘着一对情侣发生性爱的场面。

  这些壁画主要是以红色和白色为主要色彩描述早期人类性爱,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考古学有布赖斯-巴克尔(Bryce Barker)教授称,暂不考虑这个洞穴壁画的奇特主题,它也是我们研究发现较为古老的早期人类洞穴壁画,例如:历史可追溯至3万多年前的法国沙夫特洞穴,拥有4万多年历史的西班牙北部洞穴。

  他们在这个洞穴里挖掘发现部分带有绘画内容的“艺术品”,一块石头上用木炭绘有图案,其历史可追溯至2.8万年前,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

  巴克尔说:“这块小岩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木炭绘制的图案,这意味着我们能够直接测定其历史年代。事实上,世界上保存历史超过2万年以上的任何岩石艺术品都是非常独特罕见的。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我们相信在这个考古遗址能够发现更加古老的早期人类艺术品,因为之前我们研究发现当地土著居民在该地区活动的历史可追溯至4.5万年前。”

  这块绘有色情图案的岩石被命名为“Narwala Gabarnmang”,图案绘制在洞穴顶部和洞穴石柱上,该洞穴需要从凯瑟琳镇乘坐90分钟直升机才能抵达。

  据悉,考古学家5年前首次来到这个洞穴的,该洞穴是由当地周恩族居民发现,他们希望保护好这个洞穴壁画,同时能够更好地揭晓其历史之谜。

  巴克尔说:“我们仅对该考古遗址挖掘了一小部分,我们认为该洞穴文化的历史远超过2.8万年。”他补充指出,这块岩石很可能是从洞穴顶部脱落的,当刚绘制完成不久落在洞穴地面,由土壤覆盖完好地保存了起来,同时还可发现绘制着部分人类使用工具的图像,例如:人类投掷的矛。

  早期人类土著居民的岩石文化遍布在澳大利亚境内,多数都无从考证,但有一些岩石图案的历史可追溯至4.5万年前。(悠悠)

  相关阅读

  荷兰欲推出"机器人妓女" 以此改变色情交易性质

  女子因身材性感遭解雇 上司曾劝其捆绑胸部(图)

  揭秘全球最性感女富豪 拥数亿美元曾当超级名模

  北京时间6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期科学家们在哥伦比亚境内借助设置的隐蔽相机装置成功拍摄到一些出没于当地油棕榈树种植园内的美洲豹的身影,这种动物分布零散,数量稀少,已经濒临濒危境地。

  好奇的大猫

  好奇的大猫  好奇的大猫

  在一片哥伦比亚境内的油棕榈树种植园内,一只美洲豹幼崽好奇地注视着相机镜头,而旁边还有另外一只美洲豹在一旁远远的观看。这里是马格达莱纳河谷,这几乎是人类首次有图像资料证明这种大猫会冒险进入油棕榈树种植园。油棕榈树是一种在南美洲和亚洲被广泛栽种的农业作物。

  埃斯特班·帕扬(Esteban Payan)是北南美洲美洲豹保护项目主管,他指出,这类种植园是“美洲豹栖息地转变,破碎和缩减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旨在保护美洲豹的组织,去年开始和《国家地理》开展了相互合作。

  美洲豹目前零散地分布于南北美洲,这也是为何它们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接近濒危”物种目录的原因。有人提议设立一条从阿根廷直到墨西哥的美洲豹通道,这样就能将两个相距遥远的栖息地连接在一起,但是这样做就必须经过很多农场和其它人类生活区。因此动物保护者们需要了解,这些大猫是否会利用这一有人类农业耕作的走廊地带,这也就是为何他们会在哥伦比亚境内设立相机陷阱的原因。

  帕扬说:“我想如果我能在种植园中拍到美洲豹出没的场景,那我真的是交好运了。”结果,他们的相机真的拍摄到了几只美洲豹,其中还有一些幼崽。他说:“我们进行这样的拍摄已经7年了,还从来没有拍到过美洲豹幼崽的照片。所以当我打开文件时我简直太兴奋了。”

   夜幕下的美洲豹

夜幕下的美洲豹夜幕下的美洲豹

  这是一头雄性美洲豹,它正在夜幕下行走在哥伦比亚境内的一片种植园中。除了栖息地的丧失,当地的石油开采和人类的猎杀活动也让美洲豹的数量锐减,这样的猎杀活动往往是为了报复这些大猫杀死家畜的行为。帕扬表示:“这些最新的照片代表了我们在理解美洲豹如何应对人类农业生态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strong>  到处嗅嗅

到处嗅嗅到处嗅嗅

  一只雌性美洲豹和它的两只幼崽(其中一只幼崽只能看到一截尾巴)正漫步在种植园中,帕扬称这只母豹子看上去“非常平静,愉悦,健康”。一般而言,只有一只小豹子能够幸免于难。因此能目睹两只健在的小豹子在一起的场景让人“心里感到温暖”。

  然而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这一相机陷阱是设立在种植园边缘的,旁边就是受到良好保护的森林区域。因此帕扬指出:“目睹这些美洲豹并不能就此确认它们就生活在这片种植园中,或者说这片种植园可以作为美洲豹的栖息地。”

   未来的家?

未来的家?未来的家?

  帕扬表示,这些最新的美洲豹照片,包括这张雄性美洲豹的照片,都“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打开了全新的大门”,人们可以借此了解美洲豹对于人类农业环境的适应程度。

  有哪些问题呢?帕扬说:“这些动物对于种植园的容忍度有多大?何种收获方式才不至于将它们吓走?我们是否一直都需要让这些种植园周围被森林所环绕?还有,这些家伙究竟在种植园里吃什么呢?”

    油棕榈树

油棕榈树油棕榈树

  这是2010年拍摄于哥伦比亚境内的油棕榈树照片。对油棕榈树需求的不断增长,主要是用于国内生产和生物柴油——在这些需求的驱动下,哥伦比亚全国将近有100万英亩的森林变成了种植园。而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还将增长为180万英亩。

  而至于那些种植园主们是如何看待这些大猫在他们的种植园里到处溜达的,帕扬表示“他们很喜欢这样”。他说:“农场主和经理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在他们的办公室里贴上招贴画了。”(晨风)

  相关阅读

  隐形摄像机艰难的偷拍:野生美洲豹幼崽活动场景

  年轻花豹失足被困蓄水池 "凌波微步"靠梯子逃生

  组图-狂野的非洲大陆 尼罗鳄岸上惨遭花豹捕杀
 

  针对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直播画面中突然出现的两个不明发光体,研究UFO达40余年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19日表示:“闯入镜头的可能是两只小飞蛾或飞机。但如果是两个观测地同时观测到这两个发光体,那么就可能真的是外来飞行器。目前未看到异地同起报告。”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37分,“神九”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就在民众观看“神九”发射升空直播时发现:“神九”升空4分11秒左右,整流罩脱离后,由红外摄像设备拍摄的画面中突然出现两个发光体,其飞行速度非常快,与“神九”擦肩而过,转瞬即逝。这一现象引发众多网民的关注和猜测。

  王思潮说:“从现在掌握的几点资料来看,不明发光体有几种可能性。第一种是拍摄望远镜附近几十米以内有两个小飞蛾从镜头前飞过,由于视角关系,就像人的手指头可以比月亮更高一样,飞蛾的高度也比‘神九’高。因为是红外拍摄,飞蛾的热量不是很大,所以如果镜头灵敏度过高,两只飞蛾可能在镜头内出现。第二种就是飞机,飞机正常情况下很难出现,因为有禁飞区,升空4分12秒时‘神九’已经飞到陕西上空了,若当地不是禁飞区,发光体就可能是飞机。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如果是分隔几百公里的不同观测站同时拍到两个光点,就可能是真的UFO。”

  对于网民猜测其为望远镜镜片上的光点及流星的说法,王思潮给予否定:“可以排除‘望远镜镜头造成的现象’一说,因为没有出现像‘鬼影’一样对称的情况;也不像流星,当时是白天,用红外也不太容易把它拍下来。”

  王思潮表示,去年一年出现过两次重大UFO事件:去年8月20日晚9时左右,上海、北京、内蒙古、山西等多地观测到空中出现奇异的不明光团;去年9月26日晚7时许,中国北部夜空有两颗不同颜色的“大星”一起自东向西飞行,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有数以万计的目击者。

  王思潮分析,一般要成为重大UFO事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影响重大,很多地方的人同时目击;第二是用人类现有知识很难解释。“我研究UFO40多年,重大UFO事件出现过20次左右,尾数逢1、2、7的年份,易出现重大UFO事件。”(朱晓颖)

  相关阅读

  神九接收地面电子邮件内容曝光 动物视频解无聊

  直击-神九与天宫一号太空之吻 完成交会全过程

  神九宇航员今日展测试 空间实验及失重防护措施


宇航员在天宫一号内活动

  昨日15时46分,神舟九号航天员飞行乘组在天宫一号成功接收祖国第一封电子邮件。首次开展的天地电子邮件传输试验获得成功。

  邮件内容

  其中含约10秒长动物视频

  昨日,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按计划,将精心选编的包括图片、文档、视频在内的数据包,通过专用的软硬件平台向天宫一号发送,随后,航天员在终端显示系统看到了来自地面的邮件。

  据介绍,航天员共收到5封邮件,包括一幅鲜花图、一幅五星红旗图、一幅风景图片等,以及约10秒长的动物视频。

  邮件收发

  航天员暂不能回复邮件

  据悉,天宫的邮箱是TG01,代表“天宫一号”,其容量有8G左右。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软件室工程师程肖介绍,因为通信链路上的要求,每封邮件有最大长度要求,一封邮件最大可发容量为80K,所以地面上的一封邮件要拆分成5封发到天上。在邮件发送出去的同时,天宫一号的仪表会提醒航天员有新邮件到来,天上的下载速度也是很快的。

  据介绍,目前没有互联网,只能通过飞控中心向天上发送,航天员也不能回复邮件。“发邮件和打卫星电话一样贵,约几十元,甚至上百元钱。”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总体室工程师王霄军说,未来空间站会计划将邮件容量进一步增大,和地面上班一样,航天员能够随时接收到工作安排。

  试验意义

  将可随时接收地面指令

  据介绍,这是地面第一次以邮件的形式向航天员传送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航天员不但能随时接收地面发送的飞行计划、文本信息,还能接收新的视频、音乐、图片等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航天员的太空工作和生活。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表示,航天员如果要长期在轨在空间站驻留的话,对航天员各种信息的交互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手段的建立和完善,对后续工程有很多借鉴意义。

  发送条件

  向天宫发邮件需先申请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软件室主任孙军介绍,地面如果有用户要向航天员发送电子邮件,需要向飞控中心进行申请。经审批后,把电子邮件的内容和相应附件提交给飞控中心,然后经过飞控中心的天地电子邮件发送系统,把邮件发送到天宫。

  综合新京报记者仲玉维 新华社 央视 东方卫视报道

  【通话试验】

  首次视频通话:感谢关心

  “神舟九号,我是北京,下面进行双向视频通话试验……请手持摄像机开始拍摄。”昨日18时50分,地面与航天员首次双向视频通话试验正在飞控大厅进行。

  “神舟九号报告,非常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飞行乘组在天宫生活得非常好,工作很顺利。请大家放心。”同时,飞控中心大屏幕上清晰显示着航天员乘组集体挥手的画面。

  此次航天员进入太空首次实现了天地双向可视通话,“天上人”和“地上人”首次可以“面对面”通话。以往,神五、神六、神七,地球上的人可以看到航天员的样子,但是航天员看不到地球上的人。

  神六发射时,聂海胜是在外太空过的生日,他能听到女儿唱给自己的生日歌,却看不到女儿的样子。神七任务时,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手举五星红旗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送来问候的时候,也无法看到飞控大厅战友的目光。这次执行任务的三名航天员,将不再重复这种遗憾。从神舟九号开始,地面可以向太空发送图像。

  另一个突破是“多舱通话”,以往任务天地间只有一条信道,而这次信道增加为多条,满足航天员多舱活动的需要。不论航天员是在实验舱还是在返回舱、轨道舱,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分别实现与地面的对话沟通。

  新京报记者 仲玉维

  【天宫生活】

  航天员按北京时间作息

  每天工作约8小时;人间一昼夜,“天宫”16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邓一兵19日介绍,3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后,在太空中完成多项预定工作,从18日23时开始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状态良好。目前,天宫一号内的环境条件非常好,温度在22℃-23℃,湿度40%,整体环境相当舒适。

  每日睡8小时休闲2小时

  据悉,从18日23时开始,航天员开始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每天8时至20时为工作时间,安排交接班,一日三餐,轮流值班。每天工作约8小时、睡眠约8小时、生活照料约6小时、个人休闲等约2小时。

  “执行同步作息制度后,按照预定计划安排,18日晚由景海鹏值班,刘旺和刘洋休息。”邓一兵说,“19日,他们6点起床,开始全天的工作,按计划开展飞行器照料与管理、航天医学试验。此外,还有目标飞行器电子邮件、飞行计划上行及短消息下行试验、双向视频通话试验等工作。”

  太空一个“昼夜”90分钟

  与地面的昼夜更替不同,在进入天宫的24小时中,景海鹏、刘旺、刘洋3名航天员,已经经历了16次日出日落。这是因为天宫一号每一个半小时就绕地球飞行一圈,航天员每90分钟就经历一“昼夜”。

  尽管如此,航天员在“天宫”中的作息,依旧按照北京时间进行。“进入组合体运行阶段后,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将按照天地同步原则安排。”航天员系统总体室主任刘伟波说,在昼夜更替频繁的太空按天地同步原则安排任务,白天进行工作,夜晚以休息为主,有助于航天员保持健康。

  刘伟波介绍,航天员在太空的作息问题,早在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时就引发了探讨。“太空一个‘昼夜’90分钟,人的作息时间是一次循环好还是多次循环好?研究表明,在近地轨道的飞行中,保持人固有的生物钟效率最高、健康状况最好。”

  未来几天,航天员还将在“天宫”开展载人环境维护操作、在轨航天医学试验和更换维修性试验等工作,这些工作也同样按照天地同步原则安排进行。

  相关阅读

  "神九"成功对接天宫一号 驻留六天开展空间实验

  直击-神九发生疑遭遇不明飞行物 惊现两发光体

  "神九"三宇航员面部出现浮肿 专家称属正常状况


3D打印技术进入家庭

制作精细人物头像

制作精细人物头像 

人物制作逼真

  科学网(kexue.com)讯 打印技术目前日趋完美,而在未来它们将有更大的作用,或许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

  3D技术目前已经接近完善,它也已经慢慢的走入常人的生活中,且技术精湛,以图中的外星人为例,所有的细节都那么完美,甚至眼睛都看不出任何瑕疵。

  根据介绍,它的操作方法也很简单,仅仅需要在网络中下载好你想制作的蓝图,直接打印即可。

  不过目前这些3D打印技术的价格十分昂贵,有的甚至要达到1000英镑以上。用户可以在网络中任意下载自己想打印的内容,包括餐具、刀具、剪刀、不同形状的鸟窝,甚至之灯罩或者罗马雕塑般的半身像。

  科学家认为,在未来的1、20年内,3D技术将逐渐走入生活,就像当今普通打印机一样,可以按照你的需要打印任何东西。比如你手机电池盖丢了,机器可以制造相同样式的手机盖。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3D街道艺术图制作过程揭秘 马路变身古墓隧道

  新研究3D交互手套会说话 未来可用手势唱歌(图)

  科学家震撼计划 拍摄全球所有已知蚂蚁3D照片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9日从吉林省林业厅获悉,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近日在兰家林场架设远红外相机,拍摄到东北豹,这是汪清林业局自2011年8月至今第四次和第五次拍摄到野生东北豹。

  今年5月5日,汪清林业局在兰家林场布设了四部用于拍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等野生动物的远红外相机,当6月15日取回架设在兰家林场黑桥沟海拔742米、林型为针阔混交林的一号、二号相机时发现,5月16日下午6点20分一只成年东北豹出现在一号相机前,6点24分经过二号相机,6月15日早上5点13分再一次从二号相机前经过。通过拍摄的影像,经相关专家鉴定后,是国家Ι级保护动物东北豹。

  专家称,通过近几次在汪清林业局辖区内频繁拍摄到野生东北豹及东北虎影像,结合历年来东北虎、豹足迹照片及记录,可以证明位于长白山区的汪清林业局辖区非常适宜野生东北虎、东北豹长期居住。目前其辖区内已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实现对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栖息地更好的保护与管理。 (张瑶 孙权 魏静)

  相关阅读

  隐形摄像机艰难的偷拍:野生美洲豹幼崽活动场景

  年轻花豹失足被困蓄水池 "凌波微步"靠梯子逃生

  组图-狂野的非洲大陆 尼罗鳄岸上惨遭花豹捕杀
 

“迷路”小海豹现身日本海岸可爱翻滚卖萌(图)

  据日本共同社18日报道,一只小海豹近日在日本神奈川县湘南海岸被发现,当地很少见到海豹,新江之岛水族馆的负责人怀疑这只海豹迷路了。

  该水族馆负责人称,海豹发现于17日中午前后,它身长约1米,可能是幼年的环斑海豹或环海豹。小海豹双眼圆睁,在海岸上可爱地翻滚,对前来观看的当地居民极为热情。

  据悉,这只小海豹已经返回大海。

  相关阅读

  直击-魅力自然演绎神奇 海豹迷路似哭着喊妈妈

  组图-外媒评周最佳野生动植物图 可爱的灰海豹

  摄影师抓拍大白鲸出水捕食 海豹瞬间沦为盘中餐

美空军绝密太空战机 被喻为“卫星杀手”
重返地球的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

  据国外媒体报道,隶属于美国空军的太空战机X-37B在进行了一年多的在轨运行试验后,于6月16日星期六返回地球,结束了数百天的秘密轨道飞行任务。太空战机X-37B并未被美国空军正是命名,此时的编号为“轨道试验飞行器”OTV-2号。在自动驾驶仪的操纵下,太空战机于太平洋夏令时凌晨5:48分成功降落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本次任务同时也是“轨道试验飞行器”OTV系列进行的第二次轨道试飞任务,并持续了超过15个月的时间。

  美国空军的官员在一份简短的声明中宣布:X-37B太空战机成功降落返回地球并降落。对此,美军第三十太空联队驻范登堡空军基地的指挥官阿尔马尼奥(Nina Armagno)认为:“我对我们的运作团队在降落时的表现感到骄傲,使得X-37B太空战机安全降落。“轨道试验飞行器”OTV-2号在轨道试验飞行了469天,而它的姊妹机“轨道试验飞行器”OTV-1号首次飞行了225天,只有前者的一半。根据美国空军太空联队的降落操作员介绍:X-37B太空战机的着陆窗口实际上在6月11日已经打开,并预计在6月18日关闭。

  在2011年3月5日,第二架“轨道试验飞行器”OTV-2号机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空军基地的发射台上由Atlas 5 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设计任务中,研究人员估计OTV-2号机可以进行为期270天的任务,但美国空军实际运行过程中远远超出了这一数字,因此该任务也被称为是“惊人的成功”。相比较于已经退役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航天飞机而言,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为空间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试验平台。

  美国第三十太空联队的官员称,对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进行重返地球的试验允许美国空军测试新的降落技术,使得以后在其他任务中无需再面对此类风险。研究小组的努力成果值得我们骄傲,这一任务是非常杰出的使命。这架神秘的太空战机由波音公司进行研发和制造,而且作为一款绝密级的战机目前依然是个秘密。整个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的项目运作由美国空军快速反应能力办公室负责。

  由于极为保密的措施,使得外界对这架神秘飞行器的功能进行了各种猜测,尤其在网络上和一些国家认为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是某种类型的空间武器,或许是一种极为先进的卫星杀手。一些空间研究专家也怀疑,X-37B是一种太空战机,可以用于执行间谍活动,在轨道上对敌方目标进行侦查。对此,美国空军却认为外界的猜测是不符合根据的,一再强调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并没有在数百英里的地球轨道上进行一些“邪恶”的活动。

  美国空军负责空间项目运作的副部长理查德·麦金尼(Richard McKinney)在“轨道试验飞行器”OTV-1号机成功降落后不久、于2010年12月份进行了一次对该任务的简短介绍,他认为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主要是测试空间飞行器的材料和飞行性能,将一些实验设备通过这个载体平台发射进入太空,近地轨道的环境下进行各种验证和技术开发。因此,美国空军官方对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的宣传定义在“任务简单”和“目的单一”上,只是验证了相关空间飞行器的技术和性能。从外形上看,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类似于一架航天飞机,只不过它的体积远远小于航天飞机。

  根据相关资料透露: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大约有29英尺长,为8.8米,机体宽度为15英尺,约为4.5米,其中设计有一个小型内部载荷舱,可以携带将要进入近地轨道的物体放入内部载荷舱中,功能与航天飞机的载荷舱类似。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还配备有小型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利用太阳能为该飞行器提供电力。

  假若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与航天飞机的外形以及设计方面都存在共同点,那么它可以用来执行人员运输任务吗?波音公司负责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的官员认为目前该飞行器是国防部的绝密项目,但未来可能将扩大的其他航天领域的运用,比如按现在的布局发展和飞行状态,我们可以让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飞往国际空间站,并停靠在国际空间站的驻泊通道口上。因此,它具备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能力。

  波音公司在将来也考虑将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的机体进行放大设计,发展出更大的X-37C“轨道试验飞行器”,并考虑将其赋予载人功能,可携带六名宇航员进入近地轨道,根据波音公司透露,全新的X-37C“轨道试验飞行器”将比前面几架轨道试验飞行器大了大约65%至80%。最初,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试验测试,直到2004年该飞行器被转交给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最终在2006年移交给美国空军。根据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官员介绍:“下一次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计划最有可能在今年秋季启动,将使用轨道试验飞行器OTV-1的机体。”(Everett)

  相关阅读

  歼20打破美隐形战机垄断 美军回应中国技术抄袭

  F22战机缺氧顽疾致部分飞行员拒驾 成世界笑柄

  撒哈拉惊现英二战战机遗骸 曾对抗沙漠之狐(图)

第 19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