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植物为什么会在不同季节开花?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其秘密在于一种核糖核酸(RNA)起到了调控作用。


英国约翰·英尼斯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的这种核糖核酸名为COOLAIR,是一种反义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曾被认为没有功用,现在科学家发现它能发挥很多重要的功能,比如影响基因的表达和染色质沉默等。不过目前还不清楚其自身被调控的机理。


研究人员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遗传筛选和基因克隆等手段,发现 COOLAIR受到一种叫做R环的特殊结构的影响。R环是由一条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杂合链以及一条单链DNA所形成的特殊基因组结构,一般 在基因表达转录核糖核酸时可以形成瞬时的R环,但很快会被去除。


该研究第一作者孙前文对新华社记者解释说,COOLAIR作为一种反义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可以影响拟南芥的开花时间。而他们观察发现,R环能够通过抑制COOLAIR发挥作用,从而让拟南芥提前开花。


孙前文说,虽然他们以拟南芥作为研究对象,但他们发现的调控机制存在普遍性,可为相应的研究领域提供借鉴,包括反义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功能、癌细胞基因组的不稳定性等研究。

已故「鳄鱼先生」尔温(Steve Irwin)的父亲鲍伯-尔温((Bob Irwin)被环保团体选为保护澳洲大堡礁活动的代言人,呼吁大众正视大堡礁濒临危险的困境。

鲍伯28日启动耗资百万澳元的宣传活动,透过电视、广播、网络和报纸广告,希望提升大众对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生态保护的关注,并抨击昆士兰政府在大堡礁沿岸快速开发港口和发展工业。

他在电视广告中提出警告,如果人们不采取行动,将毁掉大堡礁。他并呼吁,这是大家的大堡礁,必须为它而战。

联合国环境保护机构年初曾警告,如果澳洲再不采取行动保护大堡礁免受天然气、矿业及港口开发的影响,大堡礁可能被列为濒临危险名单。

(The Australian)报导,鲍伯指责大型企业无权将大堡礁水域作为挖泥船的倾倒场以及船只的超级高速公路。

昆士兰环境保护厅长鲍尔(Andrew Powell)则反驳说,他认为宣称大型企业置大堡礁于危险之中的说法是恶意中伤。鲍尔强调,昆士兰政府在大堡礁沿岸的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分寸拿捏得刚好,两者平衡发展。

这项保护澳洲大堡礁宣传活动是由澳洲海洋保护协会(AMCS)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澳洲分会(WWF-Australia)发起,并获澳洲慈善家汤马斯(DavidThomas)的资助。

澳洲海洋保护协会大堡礁主管魏斯哈特(FelicityWishart)表示,挖掘港口产生的数百万吨砂石泥浆被倾倒入大堡礁水域。

大堡礁海洋公园官方数字显示,去年倒入大堡礁海域的泥石不到50万吨。

切尔诺贝利日益增多的野狼引来了盗猎者。 核灾难27年 “死区”今成“动物天堂” 野生动物神秘回归切尔诺贝利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爆炸,大量强放射性物质泄漏,数百万人受辐射影响,酿成迄今为止全球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27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依然是“灾难”、“死亡区”的代名词。然而,就在这片令人闻之色变的禁区里,由于人类活动的退出,野生动物反而保持着勃勃生机,且迄今未发现变异物种。 为何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不受核辐射影响,成为待解之谜。 日落时分,一辆大巴车在普里皮亚季河桥上停下。一行人走下车,靠在锈迹斑斑的桥栏上侧耳倾听。鸟类学家保罗·戈留普听出了黄鹀、黑顶林莺、画眉鸟、戴胜鸟、云雀和布谷鸟。桥下,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吞食蚊虫,一只河狸警惕地游回巢穴。 河水上游,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筑在落日余晖中投下的黑色剪影,仿佛提醒着这群“观光者”:这里并非纯净的原始森林,而是距离当年事故发生地不到3公里的辐射重灾区。这水,这桥,这花草鱼鸟,甚至小小的蚊虫,都有放射性。 核事故发生后,以核电站为圆心、30公里为半径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其中,距电站最近的小镇普里皮亚季全部居民紧急撤离,成为没有人烟的“死亡之城”。 戈留普一行共14人,包括来自英国和瑞典的动物学家、野生动物保护者和记者。这次探访活动目的并非观光,而是考察那些栖息在辐射之地的野生动物。 团队导游是生物学家丹尼斯·维什涅夫斯基,来自乌克兰,在“切尔诺贝利放射生态研究中心”工作。他对野狼“情有独钟”,曾多次深入隔离区追踪和拍摄狼群。 他说,隔离区内有至少5个狼群,总数不少于30头。他的相机镜头记录下两只野狼在普里皮亚季镇中心列宁大街上散步,一头野猪带领一群小猪仔穿过足球场,白尾鹰在电站冷却池上空盘旋。 科学家广泛认同,由于远离人类活动的干预,在过去20多年里,切尔诺贝利周边隔离区实质上已成为欧洲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这里安居着狼、熊、野牛、驼鹿、野猪、山猫、狸和野马等野生哺乳动物,还有多种鸟类、蝴蝶和爬虫,其中不少是珍稀或濒危物种。 高辐射下未变异 没绝种 种群数量不减反增 动物们是怎么做到的?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沉降物约为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倍。当年生活在核电站周边的大约27万人患上癌症,其中9.3万人死亡。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不少儿童罹患甲状腺癌。不过,令科学家不解的是,这些半衰期长达数十年的辐射物似乎没有对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造成太大影响。动物为何能在充满核辐射的生态环境下保持生机?科学界尚无统一定论。 以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放射生物学家罗恩·切瑟为代表的一派理论认为,核辐射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远比不上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力。他和同事在研究切尔诺贝利地区野生动物数量变化后发现,野猪数量在最近20多年迅速增长,达到核泄漏前的10至15倍。此外,对该地区野狼、兔子和驼鹿等动物的基因检测显示,核辐射没有引发可遗传的基因变异,动物自身的基因修复功能或许是原因之一。 不过,这一观点遭到南卡罗来纳大学生物学家蒂姆·穆索的反对。他和同事研究发现,在核辐射发生后初期,切尔诺贝利地区的一些鸟类,如麻雀和金莺,出现过羽毛失色,脚趾、喙和眼睛畸形等情况。此外,相比辐射水平偏正常的区域,高辐射区的鸟类物种多样性要低一半以上。 对于上述争论,乌克兰生物学家维什涅夫斯基倾向于认同切瑟一派的观点。他根据自己多年来亲眼所见认定,隔离区内鸟类的数量和种类都不减反增,一些先前从未在这里出现过的濒危鸟类,如蓝山雀、雕鸮和黑鹳,如今在这里栖息。 维什涅夫斯基还强调,当地从来没人亲眼见过基因变异的动物“怪胎”,诸如“比兔子还大的老鼠”、电影中的哥斯拉等。他认为,这是自然界物竞天择的体现,因为那些受到辐射的不健康胚胎通常在母体中就夭折,即便出生,也会迅速死亡,或被食物链上端的捕食者猎杀。 新闻来源:澳洲新闻网

火星表面上的车轮轨迹看上去很像男性生殖器的图案,这不禁让NASA的专家们哭笑不得。

据国外媒体4月24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前不久公布了一张火星车在执行任务时拍下的照片,这张看似普通的照片经过网友的解读有了新意味:火星表面上的车轮轨迹看上去像是一个男性生殖器的图案,这不禁让NASA的专家们哭笑不得。

“机遇”号和“勇气”号这对“双胞胎”火星车在9年前登陆火星,主要承担在火星表面寻找水和生命存在痕迹的任务。它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都会在火星表面清晰地留下清晰的车辙,而本次的“主角”正是由车辙组成的类似男性生殖器的图案。

不过,究竟是“机遇”号还是“勇气”号,还是他们共同留下的这一“惊天大作”,目前尚不可知。其实,这张照片发布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直到最近才有网友发现了其中的雷人之处。

据NASA科学家们的介绍,火星车在执行任务时基本都是按照程序来行进的,为了寻找新的路线,科学家往往会让火星车在原地打转,在对地形进行反复探测之后再行前进,可能正是这样的设计才让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形成了让人大跌眼镜的图案。

 

新闻来源:澳洲新闻网

科学家从CMB图中得出宇宙论的多种可能性解释,这些理论将暗示宇宙未来的发展方向

欧空局普朗克空间望远镜近日绘制出详细的“宇宙地图”,这张全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分布图正改变着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从大爆炸诞生开始,演化过程就如同一个倒扣的碗,最终朝向大撕裂发展,根据宇宙论假说,大撕裂意味着大到星系团,小到亚原子粒子都将被撕裂。宇宙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令人惊讶的解释,比如宇宙“邪恶轴心”假说、平行宇宙论等等。3月21日,最新的CMB分布图暗示在宇宙暴涨时期微小的量子涨落打破了均匀的时空,而后演化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星系团、恒星等天体。

对此,研究人员德拉甘·胡特尔认为我们关注的是普朗克最新观测数据是否解释了暴涨过程,以及该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当前的暴涨理论称宇宙大爆炸后在真空负压能的作用下发生了难以想象的膨胀,这是宇宙学最基本的东西。在此之前,彭齐亚斯等通过陆基射电望远镜对CMB进行研究,后来的COBE卫星、以及WMAP探测器也绘制出低分辨率的CMB分布图,但是这些数据还不能满足科学家发现暴涨时期的作用机制。

如果暴涨过程如同一只皮球滚落山坡,那么在暴涨的初期其速度非常快,而后就逐渐放缓,但是我们并不清楚这山坡是否像一个碗,有一个渐进的放缓过程,或者这座山坡也可以像是陡峭的花瓶。最新CMB分布图暗示宇宙演化如同在一个浅碗外侧向下滑动,渐变曲线呈现凸型,对此,研究小组的人员马丁·怀特认为大约有70%的凹模型都会被排除在外。

通过CMB地图,科学家发现这是一个混杂多种宇宙命运的“通道”,比如“邪恶轴心”假说认为宇宙中存在一条轴线,其中隐藏了关于宇宙起源与演化之谜;多重宇宙认为在宇宙之外还存在宇宙,为事件的发生概率提供了可能性解释;大撕裂宇宙论被认为是宇宙的最后命运,即便是亚原子微粒也会被撕裂,这表明暗能量作用下的宇宙将以这种方式终结;此外,CMB图绘制出宇宙的温度变化,也包括了原始光线的偏振化记录,这揭示了由引力波起主导的时空涟漪贯穿于宇宙的整个演化进程。

 

新闻来源:科学网

有研究称距离地球6000光年的恒星爆发产生的强伽马射线可摧毁地球生物

一项在2005年的研究称距离地球大约6000光年的恒星爆发事件可摧毁地球,其产生的强大伽马射线破坏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并导致地球上的生物灭绝。最新的天文学观测显示,地球在的轨道环境很稳定,事实上能摧毁地球的恒星事件是太阳的衰亡,太阳的生命末期会发生膨胀,地球轨道恰好被完全吞没。但是,还有一些意外比恒星事件更加可怕,比如我们遇到强大而可怕的外星高级文明。

许多科幻小说中都构思了外星人将地球文明摧毁,比如距离地球大约4光年远的半人马座阿尔法三体系统,就被科幻小说家构思成智慧文明的星球,外星人建立了超时空的快速通道抵达地球,使用激光将地球人消灭。除了恒星爆发等极端事件外,诸如反物质湮灭、微型黑洞以及死星都是热门的摧毁地球词汇。

微型黑洞事件来源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启动,有研究称粒子对撞可产生微型黑洞,然后将地球逐渐吞噬,这个情景似乎在很多科幻小说中都出现过,对此,NASA的科学家认为微型黑洞几乎不可能产生,而且黑洞这类天体不会到处“吞噬”星际空间中的恒星、行星等,宇宙中依然近距离环绕黑洞运行的天体。死星假说混合了科幻题材的小说和电影,其暗示了地球文明的毁灭来源于“星球大战”。早在2011年,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死星却是可以摧毁一颗星球,但是需要强大的能量供应。

反物质武器或许是外星文明必须掌握的技术,在许多科幻小说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该武器可摧毁天体,粒子物理学中的反物质可与物质结合,两者湮灭可释放出高能光子和其他基本粒子,该武器确实可大规模摧毁宇宙天体,产生的能量是原子核能量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其产量却异常低,数千亿美元可能才产生一盎司的反物质,而且其保存也存在很大问题。

资料来源: 科学网

       科研学者近日称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叮咬并麻痹赤背蜘蛛的小黄蜂,它随后能够产卵,孵化成幼虫慢慢吞噬掉危险蛛形纲动物。这项发现对时刻警惕赤背蜘蛛的澳大利亚人来说是个好消息。赤背蜘蛛的叮咬具有潜在的致命性。

 

       科学上这种小黄蜂最早由一名丹麦昆虫学家记录于1775年,这多亏了1768年詹姆斯·库克船长在澳大利亚搜集到的样本。但自那时起,“科学家已经大部分忘记了这种小黄蜂的存在,”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科研学者安迪·奥斯汀教授这样说道。

       直到几年前当9岁的弗洛里安·欧文在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比肯斯菲尔德的朋友家后院发现一只小黄蜂拖拽着一只赤背蜘蛛回自己的巢。他的父亲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兽药学讲师彼得·欧文拍摄下这一场景,并采集了这种动物的样本,最终交到了奥斯汀教授手中。

 

       之前只知道这个生物的拉丁文名字Agenioideus nigricornis,现在知道这种小黄蜂叫做赤背蜘蛛狩猎黄蜂。“对于这个发现我们非常激动,这将促使我们更为密切的研究这种黄蜂物种。” 奥斯汀说道,“这是首次记录到小黄蜂不是赤背蜘蛛,它极大的促进了我们对这些澳大利亚小黄蜂的行为的理解。”

 

       据澳大利亚博物馆称,赤背蜘蛛是黑寡妇的近亲。尽管它并没有它的北美近亲毒性强,赤背蜘蛛在人体上猛咬一口很可能会是致命性的。咬伤可引起剧烈疼痛,出汗,乏力,呕吐。每年澳大利亚有超过250人被赤背蜘蛛叮咬并接受抗蛇毒血清。

 

       赤背蜘蛛生活在人类周围,生活地已经传播到日本和新西兰,而在这些地区引入这种小黄蜂可能能够减少当地赤背蜘蛛的数量。

      澳洲东部时间8月8日 近日,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公布了封存已久的“X档案”,该档案中详细记载了有关不明飞行物的相关记录。

    

      已在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封存30余年的珍贵资料近期被公布,资料揭露了两驾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幻影战斗机如何处于二级警戒状态,侦查吉祥物屏幕上出现不明雷达信号的起因。堪培拉的“X档案”详细记载了许多有关不明飞行物的记录,其中一些还是来自目击者的口供。在悉尼的警报中,有一份印有“绝密”字样的文件讲述了1983年6月30号在Newcastle附近,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基地William小镇的3号控制报告中心如何与不明飞行物进行“亲密接触”。

 

      X档案中还详细记载了1982年在昆州Adavale的Milo车站上空盘旋的不明飞行物。档案表明此不明飞行物已被拍摄照片,但并没有出现在档案中。当地警局巡警 Geoffrey Russell去了事发地点,并且给 Ipswich附近的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基地Amberley 写了一份报告。他声称看见了地上的压痕,并且当时认为是有人骑摩托车碾压成甜甜圈的形状,但随即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在报告中写道:“我强烈感觉到这并不是一场恶作剧,虽然自己不清楚原因。”他称这个圆圈外圈直径为2330毫米,内圈直径为2010毫米,宽约为160毫米,深度约为 15-20 毫米,外圈附近的土壤看起来似乎被风吹走了。

 

      1983年7月的一个早晨,昆州奶农Robin Priebe 声称在小镇北边天空看见不明飞行物,随后他来到自家走廊处看见一束白光周围环绕着许多闪动的光源,而这显然不是普通的飞机。Constable R. Keys 也声称在不同地点看到了相似的景象。Priebe 先生和他的妻子同样声称看见一个碟片形状的亮光,前面有两个闪动的光源,边上也有一个闪动的光源。X档案中唯一保存的照片拍摄于1983年5月,这不寻常的光束大家在Bendigo上空有目共睹。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数字和在线访问主管称:“在大家怀疑不明物体是否是UFO时,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或其他机构会怀疑这其中是否存在安全危机。看到档案中的一些文件,大家可能会认为是陨石,但看到其中的另一些文件时,大家可能就会猜想会是什么物体。我个人知识有限,并不能给大家提供任何合理解释。而那些不明飞行物到底为何物,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我认为这非常有趣。”

直接从大脑血糖汲取能量的新型燃料电池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最新研制一种微型电池原型

  据国外媒体报道,“充分使用你的脑力”这一短语未来将变得非常现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最新研制一种微型电池原型,从人体自然血糖分子中产生电能。

  这种电池将用于驱动治疗癫痫、瘫痪以及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大脑植入器。据悉,当前植入人体的装置通常是由锂电池提供动力,但是这种电池使用时间非常有限,必须进行更换。再次进入人体组织更换电池并不是医生所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更换大脑植入器的电池就变得更加棘手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副教授拉胡尔-萨尔皮什尔(Rahul Sarpeshkar)带领一支研究小组负责这项研究,他们使用铂催化剂放置在末端,一层碳纳米管在另一端来建造这个电池,它们放置在一个硅片上,从而将电流连接至大脑植入器上。

  当大脑组织中的血糖分子流经铂催化剂,伴随其氧化过程,电子和氢离子将分离开来。在电池另一端,当氧分子与单壁碳纳米管接触时,与氢离子混合形成水,该电池最多可产生180微瓦功率的电能,足以驱动一个大脑植入器发送信号绕开受损大脑组织,或者刺激大脑组织(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方法)。

  血糖电池是一个较早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2010年,法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类似的电池用于驱动起搏器。这种电池混合了石墨和酶,能够从血糖中分离电子。但这种电池的问题在于酶动力电池无法提供像锂电池一样的电能输出。

  只要存在血糖和水,麻省理工学院最新研制的电池就能长时间持续工作,提供动能的血糖来自于环绕大脑组织周围的脑脊液。多数血糖并不能被人体使用,而这种电池仅使用很少部分的血糖,并不会影响大脑功能。

  迄今为止,这种电池并未在真实的大脑组织中测试,仅在模拟大脑组织的液体环境中运行。它将有望对植入器带来新的希望,未来有可能将这种电池植入人类大脑。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6月12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上。(悠悠)

  相关阅读

  南极冰盖融化惊人危害 或唤醒古老细菌威胁地球

  全球变暖加剧导致融冰引恶果 或令远古细菌重生

  荷兰公司研发生物荧光灯 利用细菌产生光芒(图)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火星科学实验室(MSL),即“好奇”号火星车目前正在飞往火星的路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它便将抵达这颗红色星球,这辆重达1吨的史上最大的火星车也将踏上火星的土地。

   好奇号火星车采用核动力,它的设计是希望能在火星上活动一些新的发现。为此,它将全方位展开行动,它会钻探并分析火星土壤进行研究,寻找过去或现在水的线索,并确定这颗星球是否曾经拥有过可以支撑生命生存的环境条件。

  和好奇号相比,它的前辈们,美国宇航局先前的那几辆火星车,如勇气号和机遇号简直相形见绌,至于1996年登上火星的第一辆火星车“索杰纳”,好奇号的体型几乎可以碾过它的身子。尽管好奇号的大身材让科学家们得以加装了10台最新的探测设备,并且它能在火星表面漫游的距离也会远超它的前辈,但是要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安全送达火星也给工程师们提出了一项艰巨的挑战。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质学家约翰·格洛岑格(John Grotzinger)是好奇号的项目科学家,他说:“每次我们在火星上安放一辆新的火星车,我们理解火星地表性质的能力就会突飞猛进。”

  尽管科学家们现在还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样的发现正在等待着他们,但他们心中对于自己希望能发现什么可都是一清二楚的。事实上,好奇号在抵达火星地表之后最初几周内要做的安排都已经被非常仔细的计划好了。好奇号一着陆,心急的科学家们就已经有着长长的一串地点列表希望好奇号前往调查。预计好奇号将于8月5日在火星降落,科学家们已经急不可耐。

  惊心动魄的降落

好奇号将首次使用一种被称作“天空起重机”的辅助设备帮助降落
好奇号将首次使用一种被称作“天空起重机”的辅助设备帮助降落

  好奇号将首次使用一种被称作“天空起重机”的辅助设备帮助降落。当好奇号冲入火星大气层并迅速向地面坠落时,这一设备将会启动反冲发动机帮助实现减速,它会吊起好奇号,悬停在距离地表约25英尺(约合7.6米)的高度,然后轻轻地将好奇号放置在火星地面上。这项着陆技术代表了目前人类技术的最高极限,重达1吨的好奇号也将因此成为人类送往火星地表着陆的最重的探测器。

  不过这项新技术看来并没有让科学组的人们多么在意。格洛岑格说:“事实上我们对于我们能掌握这种引导下的大气层再入技术感到非常兴奋。”他认为这样做可以让研究人员们得以比以往更加精确地在指定的地点降落。他说:“人们对天空起重机技术感到担忧,不放心,但实际上从安全角度考虑,这其实是一种更好的着陆系统。”

  伸展胳膊

伸展胳膊
伸展胳膊

  就像是新生儿需要伸展一下自己的胳膊一样,好奇号在抵达火星表面之后会伸出它携带的设备进行测试。这辆火星车的最初6天工作日程已经被计划地细致入微。

  对好奇号的作息生活安排需要确保它的所有设备能正常工作,确保能将土壤样本的分析数据发回给地球上的科学家们。同样是由于它的巨大和复杂性,先前的火星车一般在着陆后只需要一两天的准备后便可以正式开展探索工作,而好奇号的却需要几乎一周时间才能完成所有测试工作。

  据格洛岑格表示,在抵达火星的第一天,好奇号将对它搭载的设备开展校正,并拍摄首张彩色图像。他说:“相机会对着外面,这样我们就能看一眼着陆地周围美丽的景色,不管它指着哪个方向都行。”

  而在第二天,好奇号会使用它所搭载的设备对着陆地的土壤成分进行考察并拍摄着陆点周围的360度全景照片。在初期的检查过程中,好奇号会选定感兴趣的点。科学组可能会决定要前往一个新的地点,在那里做一些钻探或取样任务,并进行分析。

  现在很有希望的是,好奇号可能会在一片沉积岩层基岩出露附近降落,若当真如此将是令人兴奋的。在地球上,这些岩石中常常保存着古代生物或有机质遗迹的痕迹。如果火星上也有类似的东西,在这样的地方就有可能被发现。

  在经过最初的几天之后,好奇号便会结束其初期的测试阶段。格洛岑格表示:“在此期间我们会用到火星车上搭载的每一样设备,这样我们就有了把握,急着去开始科学考察任务了。”

  寻找甲烷

寻找甲烷
寻找甲烷

  在过去的10年内,科学家们注意到在火星大气中存在着甲烷气体,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奇怪。甲烷是一种简单的化合物,它之所以会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是因为一般而言这种气体在大气中不稳定,因而并不能长期存在,而需要持续不断的补充才能保持稳定的含量。尽管火山喷发活动会产生甲烷气体,但是在地球上,活着的生命体同样是产生这种气体的主要来源。这样的来源也可能存在于火星上吗?

  和往常一样,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存在争议。一些科学家表示他们绝对已经探测到了甲烷气体的存在,但是与此同时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表示他们并没有能探测到这一气体的存在。而此次好奇号就将有望最终确认这一争论的结果。

  在好奇号着陆后的前10天内,这辆火星车将会根据指令“抬起头”,嗅嗅空气的“味道”。好奇号身上携带有一台专门的设备,可以对有机质和大气中的气体成分进行分析,寻找甲烷存在的蛛丝马迹。

  格洛岑格表示:“如果火星大气中存在甲烷,这将是一项重大的发现。”这样一个发现将增加人们对于今日的火星上可能存在活体生命的看法。

  甚至即便好奇号在它最初的嗅探中没有检测出任何东西,那也并不能就此否定甲烷说。因为这种气体可能是间歇性出现的,随着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因此,出于这样的考虑,好奇号会继续对火星空气成分进行检验,这样的检验将至少持续一个火星年(即地球上两年)。而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检测的结果仍然是零,那么科学家们就将不得不回到最初的地方,重新开始检查为什么他们最初会认定火星大气中存在这种气体的。

  相关阅读

  揭秘火星壮观暴风雪 二氧化碳雪粒如血细胞大小

  火星发现神秘"地下水库" 远古时期存在河流湖泊

  科学家证实火星也"下雪" 二氧化碳构成干冰颗粒
 

第 10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