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直接从大脑血糖汲取能量的新型燃料电池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最新研制一种微型电池原型

  据国外媒体报道,“充分使用你的脑力”这一短语未来将变得非常现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最新研制一种微型电池原型,从人体自然血糖分子中产生电能。

  这种电池将用于驱动治疗癫痫、瘫痪以及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大脑植入器。据悉,当前植入人体的装置通常是由锂电池提供动力,但是这种电池使用时间非常有限,必须进行更换。再次进入人体组织更换电池并不是医生所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更换大脑植入器的电池就变得更加棘手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副教授拉胡尔-萨尔皮什尔(Rahul Sarpeshkar)带领一支研究小组负责这项研究,他们使用铂催化剂放置在末端,一层碳纳米管在另一端来建造这个电池,它们放置在一个硅片上,从而将电流连接至大脑植入器上。

  当大脑组织中的血糖分子流经铂催化剂,伴随其氧化过程,电子和氢离子将分离开来。在电池另一端,当氧分子与单壁碳纳米管接触时,与氢离子混合形成水,该电池最多可产生180微瓦功率的电能,足以驱动一个大脑植入器发送信号绕开受损大脑组织,或者刺激大脑组织(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方法)。

  血糖电池是一个较早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2010年,法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类似的电池用于驱动起搏器。这种电池混合了石墨和酶,能够从血糖中分离电子。但这种电池的问题在于酶动力电池无法提供像锂电池一样的电能输出。

  只要存在血糖和水,麻省理工学院最新研制的电池就能长时间持续工作,提供动能的血糖来自于环绕大脑组织周围的脑脊液。多数血糖并不能被人体使用,而这种电池仅使用很少部分的血糖,并不会影响大脑功能。

  迄今为止,这种电池并未在真实的大脑组织中测试,仅在模拟大脑组织的液体环境中运行。它将有望对植入器带来新的希望,未来有可能将这种电池植入人类大脑。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6月12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上。(悠悠)

  相关阅读

  南极冰盖融化惊人危害 或唤醒古老细菌威胁地球

  全球变暖加剧导致融冰引恶果 或令远古细菌重生

  荷兰公司研发生物荧光灯 利用细菌产生光芒(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颖人体植入装置可将空气水份转化为饮用水
日本塔克拉姆设计工作室最新完成一种水瓶设计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塔克拉姆设计工作室最新完成一种水瓶设计,能够让人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灾难中幸存下来。该工作室设想未来世界如果出现海平面上升或者放射性灾难,人们不可能随身携带着水瓶,他们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新型器官系统,可以植入人体之中,这意味着当灾难发生时我们仅需要较少的饮用水便能维持生命。

  日本塔克拉姆设计工作室最新完成一种水瓶设计,能够让人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灾难中幸存下来。插入我们的鼻子里,能够将空气中的水份转换,伴随着呼吸成为液态水。

  这一解决方案叫做饮水供给系统,能够比自然身体状态下收集更多空气中的水份,同时身体也能保留更多的水份。塔克拉姆设计工作室认为人体装配该饮水供给系统的情况下只需每天饮用十分之一杯水。

  它插入我们的鼻子里,能够将空气中的水份转换,伴随着呼吸成为液态水,同时,该装置还可插入肾脏和消化系统末端,从而保持水份不流失。此外,在脖子上的一个项圈通过将身体热量转化为电能,阻止汗水大量流出,减少体内宝贵的液体流出身体。

  当然,希望未来我们设计师设计的水瓶只是具有更便捷的操作性,而不是必须到医院进行安装。(悠悠)

  相关阅读

  俄富豪欲人脑植入机器 好莱坞电影镜头成真(图)

  乘客声称体内有植入装置引恐慌 美国一航班迫降

  手机将成身体一部分 科学家计划将手机植入手臂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继中国品牌的服装、牛奶、电脑等在《变形金刚2》《变形金刚3》中集体亮相之后,在全球热播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中,近日也出现了中国的广告。在该剧第五季第17集中,“科学天才”谢耳朵和他的朋友们继续“卖萌”,而他们面前茶几上则摆着“漂洋过海”而来的中国品牌的牛奶广告。由此,中国广告植入外国影视片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出口”意在内销

在《生活大爆炸》中,中国的牛奶产品广告出现在谢耳朵家中的茶几上,这一镜头持续了约三分钟,没有台词点明,甚至连个特写也没有,这与去年好莱坞电影《变形金刚3》中出现的中国牛奶广告不仅有特写镜头,甚至有演员台词吆喝相比,显然还不够给力,但这个镜头立刻在微博上引发了热议。不少眼尖的剧迷们还发现其他美剧也有类似中国产品植入广告,比如在军事题材的《反击》第4集中,在美军的大本营中就出现了来自中国的电脑品牌。

中国广告为何青睐美剧?如这是想“借船出海”进军国际市场,恐怕是自欺欺人。实际上,这些美剧虽然没有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公开播映过,但却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上被引进并热播。美剧在中国网民中影响不小,这使得中国企业不再把眼光只放在国产电视剧上,而是把大笔广告费砸在了美国片商身上,干脆来它个“出口转内销”。有消息说,该牛奶品牌与美剧《生活大爆炸》的合作还将持续半年时间。

瞄准更多目标

中国品牌广告热衷于进入美剧,显然看中的是美剧在中国网民中的影响力。喜欢看美剧的大多是年轻白领,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其次,中国广告喜欢植入美剧,还有其成本低的优势。据促成这些中国品牌和美国影视剧结缘的幕后推手——北京影工场公司总裁刘思汝说,中国企业进军国外影视剧是整个植入广告市场的新机会。随着国内视频网站纷纷购买美剧版权,美剧收视正在国内合法化,它们的植入成本也比大片更低,广告投入费用不高,但回报不错。广告植入美剧比植入好莱坞电影更加实惠。据悉,该公司瞄准的植入目标还有《特种部队2》《敢死队2》《钢铁侠5》等16部海外大片及热门美剧。其中,一家中国服装品牌已被植入最新一季的美剧《绯闻女孩》中。

质量把关重要

据业内人士介绍,植入式广告在欧美影视片中非常普遍,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崛起,中国元素进入乃是大势所趋。细心的网友发现,如今美剧中的中国元素已变得层出不穷,不仅有中国菜、中国功夫等“经典元素”,连开口说中文的美剧明星也越来越多,如《生活大爆炸》中的主人公们极爱说普通话,第一季首集就有霍华德说的“洗个痛快澡”,笑料令人捧腹。在最新一季中,谢耳朵除了喝中国牛奶,还戴起耳机学起了普通话。如今,接连在美国影视剧中出现中国广告,让中国元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据推算,中国植入广告市场现在每年以40%至50%的速度猛增,这种爆发式增长已催生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品牌营销的传播公司。可见,中国元素在美剧中已渐成一种时髦。

眼下,这些中国广告的海外植入都靠“出口转内销”来争夺国内市场,随着时间推移,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会越来越多,世界各国对中国品牌的关注度也会越来越高。但鉴于国内一些品牌时常闹出质量风波,一些明星频频闹出为虚假广告代言的丑闻,谁来为这些“漂洋过海”的中国广告进行质量把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否则,一旦出现染色馒头、地沟油、瘦肉精、毒牛奶、霉大米等事件,脸就丢大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乔治出生的时候前额有很大的血管瘤胎记
乔治出生的时候前额有很大的血管瘤胎记

乔治的前额被植入扩张器,就像“小龙人”
乔治的前额被植入扩张器,就像“小龙人”
如今和正常孩子没什么两样
如今和正常孩子没什么两样

  英国一名小男孩出生时脑门正中央带有一大块红色胎记。为了去除这块可能使他一生受辱的标记,医生后来在他脑门皮肤下插入一对扩张器,它们逐渐膨胀后看上去像两个犄角,好似我国上世纪90年代经典儿童剧《小龙人》中的小主角。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9月21日报道,这名小男孩叫乔治·阿什曼,今年5岁,他前额中央的红色胎记是先天性的血管瘤。他的妈妈卡伦很担心这块胎记会令儿子一生受他人欺负和嘲笑。“当他一出生,我就想到了10年后的场景,乔治可能会是那种被欺负、且没有朋友和女友的男孩。”所以两年前,卡伦带他来到伦敦大奥蒙德街医院进行医治。

  医生去年在小乔治前额植入扩张器,目的是稍后将红色胎记切除,将两侧撑出来的皮肤组织凑到一起。“当我第一次看到被植入的扩张器时,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它们比我想象的还大,看上去就像一对犄角,我那可爱的拥有天使般面孔的小宝贝,如今看上去像魔鬼,”33岁的卡伦回忆说。

  “小龙人”的生活持续了4个月,之后扩张器就被移除了,今年4月,小乔治很顺利地接受了皮肤移植手术,原来的胎记处只留下一道很小的伤痕。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当时年仅4岁的小乔治受到了不少奚落和嘲笑。“路人和在街角玩耍的孩子们都会对乔治指指点点。有一次,一名10多岁的少年从正面朝我们走来,正巧能看个仔细,随即发出厌恶的喊叫声,我听后泪流满面,我非常疼爱乔治,但是却没办法阻止别人的冷嘲热讽,我感觉所有人都排斥我们。”

  “但令我非常骄傲的是,小乔治经受住了这一切,他表现得很勇敢,”卡伦表示。如今乔治已经开始上小学,也像其他孩子一样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射频识别追踪芯片
射频识别追踪芯片

  随着社会治安的日益恶化,墨西哥人为了自保想尽了办法。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8月22日报道,很多墨西哥人开始在手臂上植入追踪芯片,以求保护自己。

  墨西哥毒品和暴力犯罪盛行,2010年5月前总统候选人迭戈·费尔南德斯·德塞瓦略斯被绑架一案更令墨西哥社会人人自危。为了防止自己被绑架,许多墨西哥人选择在上臂中植入射频识别追踪芯片。这种芯片能发出定位信号;而一旦使用者被绑架,警方轻而易举地便可以知其所在的位置,并迅速展开营救行动。追踪芯片生产商Xega称,他们生产的射频识别芯片过去十年中已帮助178名被绑架者成功获救。

  不过,追踪芯片似乎也并不能保证使用者万无一失。2010年12月才最终获释的德塞瓦略斯据称就是被绑匪挖去了手臂上的芯片,而一旦绑匪毁掉了使用者携带的GPS定位设备,追踪芯片也就失去了效果。

  虽然Xega公司声称这种芯片在与外部GPS设备失去联系时仍然可以工作,但这种说法已被相关研究者斥为“荒唐可笑”。也有一些公司在GPS设备上安装了防毁钮,或者将其伪装成钥匙链、手表或者手镯。这些方法虽然在技术上没有难度,但长时间发出求救信号却会让定位设备的电池很快耗尽。

  统计数字显示,墨西哥绑架案数量过去五年中翻了两番。由于其中两成绑架案都与警方或者军方有牵连,墨西哥官方在民众心目中的可信度日益下降。而Xega公司在过去两年的业务却增长了40%。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10月12日医院”22日宣布,西班牙首例接受永久性人工心脏植入的患者当日出院,手术成功。

  据这家医院介绍,这名名叫安东尼奥-佩雷斯的67岁高龄患者患有心肌扩张症,由于此前的心脏病病史,其心肌无法有效收缩,并且由于肾功能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他无法接受心脏移植,于是选择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植入其心脏的设备包括一个由电机、进出口导管和控制设备组成的泵。该泵将血液从左心室心尖部推至主动脉。整个设备位于患者体内,靠一根电线与体外控制装置相连。控制装置可使用主电源,也可使用电池提供约12小时的动力。该设备一经植入,便不需要再校准或进行技术上的调整。

  据悉,目前在欧美国家已有超过6500名病人受益于该设备。这种人工心脏与其他类似设备相比,临床疗效较好,并减少了感染、血栓、溶血以及红细胞破裂的风险。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芯片植入大脑中,记录下神经活动信号,再传导到体外的电脑控制系统

  最近,有媒体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记忆果冻”。只要将这种“果冻”植入人体,我们的大脑就可瞬间获得前所未有的记忆。这意味着,到那时候,学生将不再为记不住教科书上的东西而伤神了,法官和律师们也用不着绞尽脑汁去记住那些繁琐的法律条文了。记忆果冻真有这么神奇吗?

  “记忆果冻”

  是什么样子

  液态镓铟合金制造,软软的、滑滑的

  所谓的“记忆果冻”并不是真正的果冻,而是一种新型的存储器,利用液态镓铟合金制造而成,外形上软软的、滑滑的,很像超市里卖的果冻。因为特殊的形态、材质,记忆果冻在潮湿的环境中仍可正常工作,因此有望将它植入人体,与细胞、酶等共同作用,形成特殊的记忆装置。也就是说,记忆果冻实际上是一块可以植入体内的电子芯片。

  怎样将“记忆果冻”植入人体呢?答案很简单——和植入电子芯片差不多。

  现在很多城市都推出给宠物狗植入电子芯片的业务,芯片中储存了宠物主人的信息,一旦狗狗走失,扫描电子芯片后,就可联系上主人。

  在人体内植入芯片也已成为事实。这些超微型的芯片往往只有米粒大小,被植入人体后,就好像长在身上的身份证,记载着携带者的基本信息。把电子芯片植入心脏病、糖尿病患者体内,当他们发病,神志不清无力回答医生问题时,只要扫描芯片,医生就可迅速了解病史,展开抢救。而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又可以迅速找到芯片携带者身处何方,对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芯片植入甚至可以帮助残疾人料理自己的生活。通过植入芯片,获取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根据大脑运动皮层不同区域的兴奋状态辨别这些信号,将其传导到电脑控制系统中,患者在电脑控制下可以完成简单的动作。

  看来,电子芯片植入人体是可行的,但大多数植入的芯片只是一个防伪条形码,一刷就证明了携带者的身份。记忆果冻则不同,它像一个大容量的U盘,存储了丰富的信息,直接植入人体,增加我们的记忆。也就是说,它不是被动记录,而是存储后积极地参与整个大脑的活动。

  如果说记忆果冻是一只U盘,那么它的USB插口在哪呢?

  记忆果冻

  它的USB插口在哪

  脑科医生:目前还没人能找到

  既然是增加记忆,记忆果冻必然是利用大脑的机能,那么它是直接植入大脑中吗?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直接将芯片植入大脑了吗?

  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李箕君,李箕君告诉记者:“就现有技术来看,这可能还是停留在理论假说阶段。人的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大脑中有1010-1012个神经元。可以说,在对大脑开发利用的很多方面仍是未知的。到目前为止,没有科学家敢说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一领域的难题。”对人脑是否可以成为记忆果冻的载体,李箕君表示了怀疑。

  记者翻查资料后发现科学家一直都致力于在人脑中植入芯片。早在1874年,科学家就曾想把一副电极植入一名大脑被瘤体侵蚀殆尽的妇人头里,不幸的是实验失败了。但后来这种方法被证明可行,通过在大脑皮层植入电极的方式,科学家使一名盲人重享光明。

  2005年,美国科学家在一名四肢瘫痪、声带麻痹的女病人大脑中成功植入了一枚4毫米见方的电子芯片。芯片被植入患者脑部的运动皮层区,患者想行动时,芯片上比头发丝还细的电子传感器就记录下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辨别出大致的意思,再将信号传导到体外的电脑控制系统中,转换成电子装置可以执行的命令,从而帮助患者完成简单动作。也就是说,借助大脑中的芯片,残疾患者只要想想就可以完成简单的动作。

  据了解,科学家通过模仿人类大脑海马体,这一形成记忆的关键部位,已经研制出了记忆植入体的原型。理论上说,这种电子芯片就像U盘一样,只要插入大脑中,就可以将记忆一并植入人脑了。

  记忆果冻会让大脑“下岗”吗

  计算机专家:人脑仍是记忆果冻的指挥官

  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高阳老师,他认为尽管目前的科学还没有实现直接移植记忆,但记忆果冻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有了记忆果冻我们就可以把一套大百科全书直接存储进去,然后植入大脑,但如果有一天我们想将这些记忆移除,或者用别的记忆来取代它,那该怎么办,还需要将记忆果冻取出吗?”

  高阳告诉记者:“植入人体的电子芯片,都可以在体外进行控制。当我们想以新的记忆取代原有记忆时,只要在体外删除和存储,就可轻松实现了。但是我想记忆果冻还是有使用寿命的,工作一定时间后还是要从人体取出的。”

  高阳根据大脑的构造及电子芯片的属性,向记者简单介绍了记忆果冻在大脑中的工作原理。“人的大脑皮层中有微弱的电流存在,这在医学上已经通过实践证实了。记忆果冻就是在这种电流的刺激下开始工作的,当然这和神经元、组织液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有关。因为特殊的合金材料,记忆果冻在大脑微弱电流形成的电子回路中,扮演着电极的角色,能在导电与绝缘两种形态间自由转换。简单地说,当神经元接收到要调出记忆果冻所载信息的信号时,记忆果冻就暴露在负电荷下,表层的氧化膜消失,成为导电体,大脑就自动调出了储存在芯片中的记忆;当合金暴露在正电荷下时,记忆果冻的表面就重新生成氧化膜,呈现绝缘状态,阻断了与芯片的连接。”

  “这也就是说,记忆果冻不是随时都在工作的,它不会让大量无关的信息同时充斥大脑,影响我们正常的思路。只有当我们需要这部分记忆时,大脑发出信号,它才会自动现身?”

  “正是如此。到目前为止,任何电子智能产品都是由人设计生产,并受人控制的,也就是说记忆果冻仍是受控于人脑,为人服务的。人的大脑始终是记忆果冻的指挥官,我们决定何时征调何种记忆,存储的记忆必须要服从命令的。当然,记忆是一个慢慢释放的过程,并不是说,信号发出,立马就能得到回应。”

  我们还是

  原来的自己吗

  假如人的记忆能被随意修改

  虽然记忆果冻植入人脑还处在理论假想阶段,但想到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可以随意移植记忆、拼贴记忆,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一旦人的记忆可以被随便更改,那他还会是原来的自己吗?

  曾经有这么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美国一名女子移植了一个18岁男孩的心、肺后,原本安静平和的她,变得男孩子气了,而且爱上了喝啤酒、吃炸鸡腿。更奇异的是,这名女子也获得了男孩的部分记忆,在梦境中她和男孩相遇,知道了他的名字,并根据男孩的记忆,成功找到了他的家人。男孩的家人证明,啤酒和炸鸡腿正是男孩生前最爱的食物。

  李箕君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在医学领域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病例,病人因为移植了他人的器官后,性格、爱好等发生了改变,甚至部分获得了他人的记忆。但是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对于记忆的嫁接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记忆只能是存储在大脑皮层中,为什么心脏、肺,甚至角膜、手这样一些器官被移植后,也使病人获得了他人的记忆?一些人认为人的部分记忆储存在细胞中,心脏或者其他器官的细胞中储存了相应的记忆,因此在移植器官时,把记忆也一并移植了。在科学上,这是站不住脚的。”

  同时,李箕君指出记忆是受大脑操作的过程,主观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记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理,我们认为从他人记忆中窃取的部分,有时可能是自我心理暗示造成的。认为移植了他人的身体,就会顺带连思想、记忆一并移植,在想象中,创造了有关他人的记忆。

  “也就是说,撇开记忆果冻不谈,现实生活中我们仍可能遇到记忆突然增强的状况?”

  “记忆增强的现象是有的,有的人好像一下子回忆起很久以前发生、早已被遗忘的事件,能够清晰地描述出其中微小的细节,甚至事件发生时的情绪体验也能被详细地回忆起来。”

  海量信息

  会把大脑挤爆吗

  记忆果冻或许能回答这个医学难题

  尽管,目前还没有“记忆果冻”被成功移植的案例传出,但此前,科学家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999年,美国中学生凯利因为车祸损伤了大脑平衡器,走路时摇摇晃晃,为了让他恢复平衡能力,美国科学家为他植入了一块“复制的运动员记忆芯片”,芯片中存储了业余体操运动员西尼尔的记忆。手术后,凯利动作谐调自然,步履也不再摇晃了,甚至完成了一个优美的空中翻动作。但是这种记忆并没有保持很久,一周后,凯利的体操记忆慢慢模糊,但是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性。后来科学家将电子芯片取出,凯利就又变回手术前的样子了。

  凯利能完成一个优美的空中翻,或许与植入电子芯片有关,或许只是一次偶然。但是,这还是给了科学家们无限的信心。

  当然,如果梦想成真,又会引发另一个问题:一旦存储记忆成为事实,那么记忆会不会有被塞满的一天?人的大脑到底可以储存多少记忆,有没有容量的限制呢?

  李箕君明确地指出,对于大脑我们还有太多的未知,现在人类既无法回答大脑的利用率有多高,还有多少可以利用的空间;也无力证明记忆是不是有容量的限制。“我只能说,记忆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脑细胞,而这些脑细胞又随着生命的延长,呈现衰亡的趋势。应该说,身体越衰老,记忆的容量越少。”

  也就是说,人的记忆容量是有上限的,只是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开发、利用他们的大脑,来证明记忆的“限”在哪里。有朝一日,记忆果冻真的成功植入人脑,到那时,或许我们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牛奶不是植入式广告,只是喜剧的道具。你们不觉得‘别妨碍我喝可口可乐’不好笑,而‘别妨碍我喝舒化奶’就很有喜感吗?”回应片中中国品牌植入式广告是否能有更好的表现方法时,《变形金刚3》(以下简称《变3》)导演麦克·贝将让中国观众眼前一亮的国货乳制品定义为“喜剧道具”。21日零时开始公映的《变形金刚3》,因为乳制品、服装、电视机、计算机多个国产品牌的“批量植入”,让中国的“钢丝”们有了更多的谈资。尽管麦克·贝解释出现植入式广告的片段,不过是一个个普通场景,但是由于“国货品牌”和“海外大片”的反差对比,从冯小刚、徐静蕾影片开始饱受争议的植入式广告,此次的争议似尤为热烈。

广告对白也能成“潮语”

很多人还没看过《变3》,却听说过“别妨碍我喝舒化奶”这句“潮语”。这句话的大热,源自《变3》中一段饱受争议的情节。被霸天虎追杀的亚裔角色王深在与男主角山姆一起站在电梯间里,画面中不仅能清楚地看见该产品的中文包装盒,王深还对旁边好奇地看着他的老外说了一句:“别妨碍我喝舒化奶。”

有情节也有台词的“植入”,给足了品牌面子,却被很多电影评论认为过于夸张,打断了故事的脉络和说故事的节奏。麦克·贝坦陈在美国买不到“舒化奶”,美国观众看这段情节时的反应是集体大笑。这段对于主体故事而言,似乎可以被剪掉的情节,为的只是凸显植入的品牌。难怪有网友在微博上写影评称,“这是一次成功的广告插播”。

有了和国产大片的多年合作,国产品牌植入《变3》时,已经学会一套“形象保护”的守则。针对有可能被打得遍体鳞伤的主角,服装品牌提出衣服不能弄破弄脏;计算机和电视机品牌担心被“嘎吱嘎吱”的人形金刚抢了风头,提出“平板产品”也要有变形成人的画面;而乳制品品牌更讲究,提出不能出现在混乱的办公室中,不然很可能因为注意力分散而导致观众对产品视而不见。对这些要求,麦克·贝都一一照做。特别是为了突出乳制品品牌,不但把原本在办公室里的戏安排在了四面只有不锈钢板的电梯里,以单调环境突显被植入的产品,甚至还为没有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货设计了“这是什么外国牛奶?”、“看什么看,别妨碍我喝舒化奶”等“露骨对白”。

广告与剧情需要“配平”

“生活中处处都是产品,这不过是一个个普通的场景。”麦克·贝淡化广告痕迹,希望观众把广告看成普通场景。品牌植入式广告,不“入戏”是否还“值”的问题,也值得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思考一番。

会感觉情绪出离、情节被植入式广告抢了风头的电影,不是好电影;而看不见植入式广告、观众完全被情节锁定的电影,又失去了植入的意义。商业电影需要在广告主和观众双方的情绪之间,用情节“配平”。电影学者聂伟说:“巧妙的广告植入,完全可以承担影片的叙事功能。”在电影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运作模式中,专职植入式广告的代理公司,会在电影的剧本创作阶段开始介入,全程参与现场调度和后期剪辑,并且在影片上映后对观众的反应和广告的效果进行评估。好莱坞甚至创造了一个名词“硬线”,从植入方式、产品品牌等要素,划分广告植入的成功与否。

《变形金刚》首部曲中雪佛兰品牌的植入是成功的范例,而第二部中男女主角通过网络聊天互诉衷肠时,始终出现的网络运营商的巨型商标,则获影迷评出的“最煞风景植入广告奖”。按照“硬线”理论,与剧情关联度低,单一追求出镜率的植入式广告,纯属“银幕暴力”。

“《功夫熊猫》第一部中每个人物的对白都很有个性,影片也因此获得成功。其秘笈就是,确定某个人物的对白时,先考虑是不是只有他说才能推动情节、塑造个性的‘唯一性’,即,阿宝的‘笑点’如果放在其他动物身上也能用,那就不可以给阿宝用。‘谁都能说’的‘热词’,如‘给力’‘脑残’等,太没个性,宁可不用。”一位广告人告诉记者,电影植入广告的“境界”,应该参考成功的剧本。因为观众总是在电影中寻求和角色的情感认同,植入的品牌和产品正是通过这种附加在角色身上的认同,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广告要成为故事情节、人物个性‘唯一性’的一部分,那才是真正的植入。”

本报首席记者 王磊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人们对广告的反感主要来自情绪的延续性被突然打断。植入广告在时间上看起来是延续的,但也会让观众从“纯粹的故事”回到了庸常生活本身,于是在情绪上形成了“被暴力”掠夺的愤懑。

《变形金刚3》(下称《变3》)7月21日在国内首映。中国的“品牌军团”不惜重金,在《变3》中植入广告,引发关注。片中角色穿着中国品牌T恤,喝着中国的舒化奶,用着中国品牌电脑。不少中国观众把这部大片当成了“数中国品牌游戏”。

此前,植入式广告在国内几成过街老鼠。虎年春晚由于植入式广告过多,引发恶评,以至兔年春晚时,央视以“绝不植入广告”来表示决心。这与《变3》的情形大相径庭。在情节设置上,《变3》的植入并不特别高明———植入非常密集且简单直白。不可思议的是,据媒体报道,观众均未对此表示反感!这些明目张胆的“植入”广告不仅没有令影迷们大倒胃口,反而成为津津乐道的时髦话题!玄机何在?

人们常常以为,植入式广告是近年来新兴的广告手法。但就本质而言,广告本身即是对生活的植入。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广告构成我们的生活,而不是外在于生活。广告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运转动力之一,也是现代都市生活的风向标。广告以无所不在的形式,如商标、店面、招牌等等,构成我们都市生活空间的主要部分。一位美国学者形象地说:“我们呼吸的空气是由氧气、氮气和广告组成。”的确如此,数据表明,我们每天接触广告超过一千条。

从广告接受心理上说,人们对广告的反感主要来自情绪的延续性被突然打断。插播广告在时间上生生地掐断了观众对精彩电视的观看,而植入广告在时间上看起来是延续的,但也会让观众从“纯粹的故事”回到了庸常生活本身,于是在情绪上形成了“被暴力”掠夺的愤懑。

春晚在“植入广告”上承受巨大压力的根源,即是因为它自设了一个严肃的话语规则———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年夜饭。虽然这个年夜饭盛满了娱乐的馅,但它的仪式性决定了它的话语方式,其结果就是人们不能承受植入式广告。同样的,去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密集植入式广告陷入质疑漩涡也是如此原因———你怎么能一边大打“灾难悲情牌”,一边又如此招摇地在背后数钱呢?

话说回来,《变形金刚》是什么?是来自好莱坞的狗血大片,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娱乐至死的味道。007若不开宝马车,影迷还不答应呢。可见,电影与其他任何艺术形态一样,并不避讳生活本身,但还是遵循自己的逻辑。伊利当初曾提出让大黄蜂喝牛奶的要求,被导演拒绝了,“导演的原则是变形金刚不能和牛奶有关联,因为违反电影角色本身的逻辑。”正如《变形金刚3》导演迈克尔·贝狡黠地宣称的那样“生活中充斥着商品,你们会碰到不同的商品……我郑重告诉大家,这不是在做广告,它们主要承担的是喜剧的元素,是激发表演灵感的道具。”

我们厌恶的并非植入广告,而是厌恶那些暴力打断我们和制造情绪落差的拙劣的植入广告。植入广告将来肯定会被多数观众以平常心看待。

□胡易容(广西 学者)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多年以来,司法机关使用脚踝链来监控犯罪分子的活动,目前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无电池皮下植入监控器,可实现远程无线信息传输


该装置可由人们行走,或者血管脉动提供动能,因此它从不会停止工作,除非使用者死亡

  日前,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不需要电池的监控装置,它可植入人体皮肤之下实现远距离无线传输。

  从事纳米机械工作的研究人员可将该装置植入患者的手臂皮肤之下,然后可传输至数公里之外的医师那里进行诊断。这种皮肤植入监控装置可通过人们步行、甚至血管脉动提供动能,因此人们不必担心该装置会停止工作,除非使用者死亡。

  这项技术还可用于小型飞行器附加闭路摄影头,飞行器的飞行过程将为监控装置提供动能。此类装置还可用于医院查找患者,或者进行跟踪性检测。目前,科学家对军事和刑事审判系统更加感兴趣,有望实现监控犯罪分子的新途径。

  美国乔治亚科技大学的王中林(音译)将这项研究的详细报告发表在《纳米快报》上,他写道:“完全有可能通过环境中温和气流、振动、超声波、太阳能、化学物质或者热能等净化能量来驱动这种微型监控装置。”

  这项装置包含从振动或者移动中产生电能的一个纳米发电机、一个存储能量的发电机、一个可接收信号的蓝牙发射器。据称,它可实现10米以上距离的无线信号传输。

  今年初,王中林和研究小组同事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活体纳米发电机”,这是花费了6年时间才研制出来,实验证明这个活体纳米发电机可驱动发光二极管或者液晶显示器。当时他指出,这是生产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一个里程碑!它可通过身体移动来驱动,而无需电池和电源。我们研制的纳米发电机旨在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它们的应用仅受人们的想像力限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