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6.9-11周年纪念

9-11周年纪念9-11周年纪念

  纽约的一条街道,当地居民浏览警察和消防员的照片,从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至今,他们的下落仍是一个未知数。为了纪念“9-11”恐怖袭击十周年,《国家地理杂志》图片编辑挑选了25幅标志性照片,回顾美国历史上那段最黑暗的时刻。

  纽约国家9-11纪念馆/博物馆负责人、9-11文物照片集《残留的记忆》编辑克利福德-查宁表示:“所有幸存者都对我说,看着消防员脸上的表情,他们就知道消防员面临着多么可怕的形势,他们可能出不去了。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在危险面前,他们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勇气和英雄品质。”

  7.僵尸真菌

僵尸真菌僵尸真菌

  巴西雨林,僵尸蚂蚁的头部向外长出一根类似茎干的物体,这根“茎干”实际上是一种新发现的真菌,名为“Ophiocordyceps camponoti-balzani”。科学家3月表示,这种真菌最初被认为是单一物种,名为“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但实际上有4个截然不同的种群,并且全部能够对蚂蚁进行精神控制。Ophiocordyceps camponoti-balzani能够感染蚂蚁并占领它们的大脑,一旦蚂蚁移动到最适于它们生长和传播孢子的区域,它们便会痛下杀手,杀死蚂蚁。

  8.捕获最大鳄鱼

捕获最大鳄鱼捕获最大鳄鱼

  经过长达3周的搜捕,一条长达21英尺(约合6.4米)的咸水鳄最终在菲律宾“落网”。官员们9月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捕获的体型最大的鳄鱼。这条鳄鱼重2369磅(约合1075公斤),被命名为“Lolong”,据信曾多次袭击人类,共造成两人死亡。目前,Lolong被“囚禁”在棉兰老岛一个临时围栏内。

  菲律宾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局的瑟莱萨-穆迪塔-利姆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野生动物部门官员正试图确认这条鳄鱼是否为迄今为止捕获的最大鳄鱼。9月,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将在澳大利亚捕获的一条17.97英尺(约合5.48米)长的鳄鱼宣布为被圈养的体型最大鳄鱼。动物学家亚当-布里顿表示,按照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的相关规定,“Lolong”至少要在2012年3月才能正式拿到被捕获的最大鳄鱼头衔。

  9.“亚特兰蒂斯”号发射

“亚特兰蒂斯”号发射“亚特兰蒂斯”号发射

  2000年9月8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在附近的可可海滩,海上的冲浪爱好者目睹了“亚特兰蒂斯”号飞向云霄的景象。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将这幅照片评为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计划最令人难忘的照片之一。

  7月,“亚特兰蒂斯”号完成STS-135任务。这是历时30年的航天飞机计划的最后一次太空任务。STS-135任务指挥官克里斯托弗-弗格森在国际空间站接受采访时说:“航天飞机是近30年的人类太空飞行计划的核心和灵魂,看到它们退役,我难免感到一丝伤感。”

  10.巴基斯坦蛛网树

巴基斯坦蛛网树巴基斯坦蛛网树

  巴基斯坦信德省的一个村落,一片被洪水淹没的农田边的树上出现壮观的蜘蛛网,好似一个巨大的茧。为了躲避可怕的洪水,数百万只蜘蛛——可能还有其他昆虫——爬到树上结网。这幅照片由英国国际发展署的一名摄影师于,2011年3月公布。2010年7月,巴基斯坦普降大雨,短短一周内的降雨量便与近10年的降雨量不相上下,导致很多河流暴涨。随着洪水缓慢退却,巴基斯坦农村地区出现巨大的水坑。(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对2011年的新闻图片进行了评选,评出十佳新闻图片,包括展现日本海啸、独眼鲨鱼、“9-11”恐怖袭击周年纪念、墨西哥海底雕塑和“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的照片纷纷榜上有名。

  1.日本海啸

日本海啸日本海啸

  3月14日,日本岩手县大槌町,一艘船被冲到屋顶,四周被无数碎片包围。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可怕的海啸。灾难发生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评选出20幅最令人难忘的照片,这一幅便是其中之一。在“国家地理新闻”网站上,展现日本地震海啸的照片集成为2011年浏览量最大的图集。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周边地区。这是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灾难。

  2.51号区间谍飞机曝光

51号区间谍飞机曝光51号区间谍飞机曝光

  上世纪50年代晚期,神秘的美国51号区,一架钛材料A-12间谍飞机原型机准备接受雷达测试。经过一系列解密之后,51号区在冷战期间的诸多细节最终大白于天下,其中包括5月公布的A-12侦察机坠机以及有关掩盖坠机事故真相的照片。这些照片此前从未对外公开过。

  A-12几乎无法被雷达探测到,时速可达到2200英里(约合每小时3540公里),足以在70分钟内横跨美国。这种间谍飞机能够在9万英尺(约合2.74万米)的高度拍摄地面上只有1英尺(约合30厘米)长的物体。但提升性能的极限也不可避免地带来风险,1963年,一架A-12间谍飞机在51号区坠毁。

  3.墨西哥海底雕塑

墨西哥海底雕塑墨西哥海底雕塑

  照片在墨西哥坎昆附近拍摄,2011年初公布,展现了一名潜泳者在真人大小的雕塑上方游过的景象。2001年晚些时候,400多尊永久性雕塑被安放在坎昆、穆吉莱斯岛以及普恩塔-尼祖克(Punta Nizuc)的国家海洋公园,这些雕塑是大型艺术品“默默进化”的组成部分。安放雕塑是为建造墨西哥海底博物馆MUSA做出的第一项努力。

  这些真人大小的雕塑出自墨西哥的英国雕塑家詹森-德卡莱斯-泰勒之手,被安放在加勒比海海底,占地面积超过4520平方英尺(约合420平方米)。博物馆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最雄心勃勃的水下景观之一。”由于海洋污染,海水温度上升以及过度捕捞,珊瑚礁面临威胁。泰勒希望水下雕塑能够转移游客的视线,让他们将兴趣从珊瑚礁移到这些雕塑身上。据统计,每年有近75万游客游览当地的珊瑚礁。

  4.独眼鲨鱼

独眼鲨鱼独眼鲨鱼

  10月在墨西哥发现的罕见独眼鲨鱼胎儿。这个胎儿身长22英寸(约合56厘米),只有一只眼睛,长在头部前部。它患有一种名为“独眼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动物都会出现独眼畸形。杰克逊维尔北佛罗里达州大学研究鲨鱼的生物学家吉姆-格尔雷切特表示,科学家此前就曾多次发现独眼鲨鱼胎儿。但他们一直未能在母体外捕获独眼鲨鱼,说明这种鲨鱼无法在野外存活很久。

  5.日本火灾与洪水

日本火灾与洪水日本火灾与洪水

  3月11日,日本遭受8.9级大地震袭击并引发可怕海啸。灾难发生后,无数房屋被泡在洪水中,部分起火燃烧。当地时间下午2点46分,大地震袭击仙台沿海81英里(约合130公里)的海域。地震引发的海啸随即袭击这个拥有大约100万人口的港口城市,海浪高度达到33英尺(约合10米)。这是日本140年来遭受的最大地震,距离震中大约250英里(约合400公里)的东京也感到震感和余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做梦可能是一个治疗过程,能够消除痛苦记忆。在最近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参与者首先观看可以激发情绪的图片,而后进入梦乡。此时,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控制情绪的大脑区域在出现梦境的快速眼动期活跃性降低。

  研究人员表示,参与者第二天报告称这些图片对情绪造成的影响有所减弱,说明快速眼动期可能帮助我们消除生活中对不快经历的记忆。研究领导人、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系统科学家马修-沃克尔表示,我们为什么会做梦仍旧是一个不解谜团,睡眠与情绪健康之间的关系也令人难以捉摸。

  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轶事证据,证明睡眠具有治疗功效。所有人都知道,头天晚上睡得好,第二天才会拥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临床数据显示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情绪障碍能够导致睡眠异常。沃克尔说:“尽管研究显示情绪与睡眠相互影响,但我们对情绪和睡眠间关系背后的基本大脑科学原理仍知之甚少。”他进行的研究发现,治愈创伤的并非时间,而是睡眠过程中的快速眼动期。

  为了进行这项实验,沃克尔和同事将34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分成两组,每组志愿者观看150幅图片,而后给自己的反应打分。这些图片每间隔12个小时展示给他们一次,核磁共振扫描仪会在此过程中监视他们的大脑活动。

  沃克尔表示这些图片曾被用于数百项研究,有的展示台面上的水壶等普通物体,有的则展示事故中的伤者。一组志愿者早晨观看这些图片,晚上再次观看,中间不睡觉。另一组志愿者在晚上入睡前观看同样的图片,第二天早上再次观看。实验结果显示,在两次观看图片间睡觉的志愿者在第二次观看后对图片的情绪反应更温和。

  在志愿者快速眼动期进行的核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大脑扁桃体的活跃性降低,可能允许额叶前部皮层弱化图片的影响。扁桃体是处理情绪的大脑区域。睡眠脑电图显示,与压力有关的大脑化学物质水平呈下降趋势。沃克尔表示,在经历影响情绪的事件时,与压力有关的化学物质释放,对这个事件进行标记并以优先顺序排列,而后在睡眠过程中提醒大脑处理这个记忆。研究发现刊登在11月23日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沃克尔说:“在最初经历这个事件和后来回想起这个事件之间,大脑耍了一个精妙的小把戏,将情绪与记忆分离,使得记忆不再带有情绪色彩。这是一个治疗过程。”但睡眠专家、美国密苏里州塞达利亚博斯韦尔地方健康中心睡眠医学部门负责人大卫-库赫尔曼表示,这个研究小组的结论可能有些草率。做梦并不能缓解所有情绪压力。虽然做梦能够帮助提高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但快速眼动期不太可能完全驱散不良记忆。他说:“这是在人为控制环境下在数量有限的研究对象身上得出的一项有趣的发现。”

  这两位专家都认为睡眠往往被医学界忽视,虽然研究发现睡眠拥有多种健康益处。研究领导人沃克尔指出,此项研究再一次提醒人们,睡眠并不是一个大脑停止活动的状态。研究显示睡眠拥有多种重要功能,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帮助我们保持情绪和心理健康。(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从达芬奇设计的人力旋翼螺旋桨直升飞机到巴吉明尼斯特-富勒博士研发的轻型汽车,再到军方战略家打造的一系列惊人设计,空中、陆地和海洋交通工具的面貌一次次发生革命性变化,就连《哈里-波特》中骑士巴士风格的公交系统也在研发之中,以满足消费者对公共交通的需求。

  《国家地理杂志》“伟大的能源挑战”对一系列惊人的交通工具发明进行了盘点,评选出十大最令人惊异的交通工具,包括人力飞机、手摇潜艇、自驾驶汽车、磁悬浮列车以及私人喷气背包在内的发明纷纷榜上有名。这些交通工具中,有的能够让未来交通更加智能化,有的则只是为了娱乐。

  1.私人喷气背包

私人喷气背包私人喷气背包

  使用喷气背包体验飞行乐趣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这幅照片中的飞行者借助Jetpack International制造的喷气背包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上空飞行。这家公司制造了3款喷气背包,每个重180磅(约合81公斤)。其中销售给受过专业训练的飞行员的型号可飞行9分钟,飞行距离达到11英里(约合18公里),飞行高度可达到250英尺(约合76米)。另外两款只用于演示使用,采用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是一种温和的防腐剂和头发漂白剂,浓缩状态下可充当火箭推进剂。这种物质并不会燃烧,但可以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进而释放出大量能量。但作为一种可选性推进剂,过氧化氢也有自身缺陷,其中一大缺陷是生产过程需要耗费大量能源。演示用喷气背包最长飞行时间不到1分钟,飞行距离非常有限。

  2.自驾驶汽车

自驾驶汽车自驾驶汽车

  从理论上说,自驾驶汽车允许人们在通勤路上放松,缓解压力,同时让高速路的交通更加通畅。现在,一些汽车制造商和高科技公司对自驾驶汽车产生浓厚兴趣。谷歌、宝马、沃尔沃、通用汽车和斯坦福大学研制的用于测试的示范型自驾驶汽车外形就像是经过改进的普通汽车。相比之下,一些设计师设计了更富有未来派色彩的自驾驶汽车,例如图片中由旧金山工业设计公司Mike & Maaike设计的自驾驶汽车。这款7座椅自驾驶汽车名为“Atnmbl”,是为2040年设计的电动与太阳能动力车。自驾驶汽车技术已经在一些公路上接受测试。通用汽车高管艾伦-塔布最近表示,可部分自驾驶的汽车有望在这个10年前结束前成为现实。

  3.“蝉翼信天翁”号人力飞机

“蝉翼信天翁”号人力飞机“蝉翼信天翁”号人力飞机

  一直以来,工程师便不断努力,推动人力陆地、空中和海洋交通工具的极限。图片展示的人力飞机名为“蝉翼信天翁”号,1979年车成为世界上第一架飞跃英吉利海峡的人力飞机。研制“蝉翼信天翁”号由杜邦公司发起,发明家保罗-麦卡克莱迪主刀。“蝉翼信天翁”号采用轻型设计,由碳纤维管、西印度轻木、透明聚酯薄膜和凯夫拉尔纤维制造,同时安装一些线路和泡沫。

  1959年至1980年,麦卡克莱迪设计了一系列人力-太阳能动力飞机。1971年,他创办了AeroVironment公司。这家公司以无人飞机和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而著称。“蝉翼信天翁”号重70磅(约合31公斤),由擅长远距离骑行的自行车手“驾驶”,飞行时间不到3小时,超过预计大约1小时,飞行距离达到22.5英里(约合36.2公里)。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以下简称IMechE)对未来5种热门航空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编队飞行、空中加油、波音试验性飞机X-48B以及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其中的编队飞行可以大幅减少燃料。IMechE的报告指出,未来的跨洋飞行或者长途飞行的客机将组成V形编队,这种编队飞行最高可节省12%的燃料。

  1 波音X-48B

波音X-48B波音X-48B

  波音试验性飞机X-48B,采用独特设计,将机身和机翼完美融合在一起。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在一份名为“2075年航空业:飞向光明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由于可以节省燃料,X-48B的“翼身融合”设计将在未来几十年成为商业客机的一个模板。这份报告对能够颠覆游戏规则和改变航空业面貌的一系列想法进行了分析。

  报告主执笔人、IMechE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菲利帕-奥尔德哈姆表示,X-48B采用“翼身融合”设计,将机身、机翼和发动机整合在一个表面。“这也就意味着你只需要提升一个表面,进而提高了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当前的机身采用雪茄形设计,表面积更大,提高了阻力,因此空气动力学性能更低。”

  2 超音速绿色飞机

超音速绿色飞机超音速绿色飞机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的超音速绿色飞机,外形好似一个巨大的标枪,其巡航速度超过1.6马赫,接近于音速的两倍。如果投入制造,超音速绿色飞机将成为协和式飞机的继任者。协和式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款同时也是唯一一款曾投入运营的超音速客机,但由于高昂的维护成本以及高达数千美元的票价,这款客机在商业上遭遇惨败。

  IMechE的奥尔德哈姆表示,随着相关工程学技术的进步,超音速飞机的性能将不断提高,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她说:“协和式飞机在发动机设计和材料使用方面领先当时所处的时代。我认为我们可以研制出更具有经济可承受性的超音速客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学的交通政策专家大卫-吉伦说:“全球经济的发展将让研制超音速的想法再度流行起来。随着印度、中国和巴西等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他们需要促进彼此间的联系,缩短飞行时间显然能够让他们获益。”吉伦并没有参与撰写IMechE的报告。

  3 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

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

  2008年,SJX61-2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在美国宇航局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研究中心的风洞(模拟飞行环境)内接受测试,速度达到5马赫,相当于音速的5倍。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没有运动机件,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氧燃烧氢燃料工作。为了收集气体并进行压缩和达到可燃温度,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的速度必须达到5马赫以上。

  吉伦指出,由于一系列巨大的技术挑战仍未克服,他并不认为采用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的商业客机能够在近期内成为现实。他说:“甚至连军方也没有研制出这种飞机,至少没有对外公布。”奥尔德哈姆表示研制极超音速飞机可能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她认为采用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的商业客机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可能,生产这种飞机的梦想最早将在15年后成真。

  4 编队飞行

编队飞行编队飞行

  一幅未标注日期的照片,展现了美国新泽西州上空4架编队飞行的喷气式飞机。IMechE的报告指出,未来跨洋或者长途飞行的客机将组成V形编队,这种编队飞行最高可节省12%的燃料。大雁和其他鸟类采用这种策略,在长途飞行时节省能量。飞行过程中,空气会沿着鸟的翅膀向下流动,形成旋涡,对单独飞行的鸟形成阻力。如果编队飞行,下方的鸟可以利用在其前方产生的旋涡,进而减少整个编队的阻力。

  工程师长久以来便希望飞机采用编队飞行的方式,但测量飞机间的横向距离存在难度,如果距离过近,便会出现安全问题。吉伦表示:“我们已经研发出性能出色的仪器,用于测量编队飞行飞机之间的垂直距离,或者飞机与地面间的垂直距离。在测量横向距离方面,我们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一定的易变性。”

  IMechE的奥尔德哈姆认为,当前的技术几乎已经能够让编队飞行成为一种可能。她说:“由于航空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飞机可以借助遥感红外摄像头锁定前方的飞机。采用编队飞行的最大受益者将是进行长途飞行的飞机。如果几架飞机从伦敦起飞,它们可以在大西洋上空加入一个编队,进而在飞越大西洋过程中节省燃料。在此之后,它们飞往各自的目的地,比如纽约和波士顿。”

  5 空中加油技术

空中加油技术空中加油技术

  2006年7月,澳大利亚上空,美国空军的KC-10“补充者”空中加油机正给B-2“幽灵”隐形轰炸机加油。军用飞机进行空中加油已经非常普遍,但这项技术尚没有扩展到商业航空领域,部分原因在于:客机进行空中加油需要建造规模巨大的设施加以支持。奥尔德哈姆说:“需要打造一个全球性加油飞机网络,充当国际航班的加油站。”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无需在加满油情况下起飞,空中加油能够提高客机的能效。吉伦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他说:“我认为这种方式并不一定会节省资金,因为燃料最终都会在飞行中消耗掉。乘客乘坐的客机消耗燃料,负责加油的飞机同样消耗燃料,乘客都要付出成本,因此实际效果为零。”

  奥尔德哈姆表示,即使攻克相关技术难题,乘客是否愿意在飞行途中加油仍旧是一个未知数。她说:“多年来,我们曾多次在航空展上看到过空中加油演示,但商业客机进行空中加油是另一回事,看到前方出现一架加油机,乘客可能感到很不舒服。虽然相关技术已经具备,但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呢?”(孝文)

中国陕西省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在劳作,风助了一臂之力。他们把收获的谷子扬在空中,大风一吹,轻重有别的种粒和糠壳就分开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粮食仍是由像他们这样的传统农户生产的。  中国陕西省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在劳作,风助了一臂之力。他们把收获的谷子扬在空中,大风一吹,轻重有别的种粒和糠壳就分开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粮食仍是由像他们这样的传统农户生产的。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北方的一片坡地农场中,劳作者用镰刀收割燕麦,把麦穗堆积起来。他们手里的工具固然古拙,脑袋里却拥有喂养这颗拥挤星球所不可或缺的知识。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北方的一片坡地农场中,劳作者用镰刀收割燕麦,把麦穗堆积起来。他们手里的工具固然古拙,脑袋里却拥有喂养这颗拥挤星球所不可或缺的知识。
安第斯山区的农夫祖祖辈辈都深谙种田之道,自有办法预先防备气候的变迁和突如其来的疫病:如果连阡累陌都栽同一个品种的粮食,一遭灾难免颗粒无收;如果在不同地点的许多片田地里分别种上几百个品种的庄稼,就稳妥得多。在秘鲁的潘帕拉克塔乡间,农夫马里亚诺正跟家人一起在收获土豆的间歇中休憩。  安第斯山区的农夫祖祖辈辈都深谙种田之道,自有办法预先防备气候的变迁和突如其来的疫病:如果连阡累陌都栽同一个品种的粮食,一遭灾难免颗粒无收;如果在不同地点的许多片田地里分别种上几百个品种的庄稼,就稳妥得多。在秘鲁的潘帕拉克塔乡间,农夫马里亚诺正跟家人一起在收获土豆的间歇中休憩。  撰文:查尔斯· 西伯特 CHARLES SIEBERT

  摄影:吉姆· 理查森 JIM RICHARDSON

  翻译:王晓波

  距离美国艾奥瓦州迪科拉城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一块轮廓狭长、地势起伏的土地,其中有树林和农田,总共占地360公顷,名为“遗产农场”。这里种的菜蔬瓜果全都恣意生长而至花落结籽,看起来缺乏侍弄,有违务农之道。不止如此,这片农场的一切都与周围格格不入,因为四下都是行列齐整的玉米、大豆田,有着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遗产农场”播下种子并非是为了收获米面瓜菜,却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种子。驻于此地的机构叫做“种子拯救者交流会”,是美国最大的民间种子银行之一。

  1975年,黛安娜 · 奥特 · 惠里从长辈的遗赠中得到了家族代代相传的两个植物品种的幼苗:一种牵牛花(他们称之为“奥特爷爷的牵牛花”),一种西红柿,都是她的曾祖父1870年从巴伐利亚带到美国来的。怀着让这些独家品种长久存续下去的想法,黛安娜和丈夫肯特决定设立一个地方,让人们能储存和交换自家祖传的种子。交流会如今拥有1.3万多会员,其大型冰库、冷藏室和地窖中收藏了成千上万种祖传作物的种子,农场里选种了品类丰富的蔬菜、香草和花卉。红花绿叶簇拥着一座旧谷仓,上面爬满了奥特爷爷的牵牛花,那紫色浓烈得像要滴下来。

  “我们的会员每年把自家的种子罗列在这里,”黛安娜 · 奥特 · 惠里说着,递过来一本《种子拯救者交流会2010年鉴》,厚得像大城市的电话簿,一页页满是各种形态稀罕的豆子、大蒜、土豆、胡椒、苹果、梨、李子,每一种都注明了名称、历史和独有特征。以苹果为例,有个品种被称作“美丽拱廊”,是“夹杂红色斑点的黄色果子”;另一种名叫“草原特工”,特性是“早熟”;还有一种俗称“醉果”,历史可上溯至中世纪。此外又有从塔林的“一位俄国老妪”手里得来的“爱沙尼亚黄樱桃”番茄,在新墨西哥州搜寻侏儒象化石的人类学家无意中发现的一种豆子,和购自“撒马尔罕的一个集市”的“波斯之星”大蒜。

  祖传作物于过去十年间开始在欧美时髦起来,它们刚好迎合了一场国际膳食运动所着重的吃本地产的食物、保住原有地方食品风味的主张。祖传品种大多出售于农乡集市和小规模的副食专营店,而被偏爱品种单一的现代瓜果蔬菜的大型超市拒之门外;现代作物的育种者考虑的是产品的便于运输、外观统一,并非口味的提升。但这场保护祖传品种运动的起因,并不局限于西方人对地方特产美味的回心转意。它也是一项保证未来世界粮食供应的大业。

  我们这些生活在饮食丰足的世界里的人,大多已不太去想自己的盘中餐从哪里来、要如何种植的问题。我们只管推着购物车在超市的食品专区里信步徜徉,全然不晓得这表面看来许多种寄生虫。在寂寥的奥克尼群岛,北罗纳德赛羊只啃海草就能过活。印度的瘤牛比其他所有品种的牛都更不畏蜱虫。埃塞俄比亚有一种个头小、背部平坦、短角的牛,名为“谢科”,是很好的奶牛,能承受恶劣环境,拥有对昏睡症的抵抗力。

  此类特有适应性都是无价之宝,这不仅是对当地农夫而言,对外地的商业养殖户而言也是一样。比如芬兰绵羊,虽在很长时期内只有一小群芬兰农夫饲养它们,如今却已因其超卓的生育能力而成为国际绵羊饲养业的摇钱树。埃及原产的法尤姆鸡,历史可追溯至法老统治时代,现在作为耐高温、抗百病的产蛋大王而走俏市场。还有中国的太湖猪也被全世界的养猪者看好,因为它们吃廉价的饲料就可以长得很好,而且生育力超强,一窝往往能下16只猪崽,令平均一窝十崽的西方猪种望尘莫及。

  讽刺的是,我们的粮食品种多样性剧减,已濒于危险的境地,其起因竟是农业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令人始料未及。这个故事美国人并不陌生。1944年,一位而立之年的植物病学家来到墨西哥,帮助当地人对付引起大范围饥荒的流行性秆锈病,他叫诺曼 · 博洛格。他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多种小麦进行杂交,造出了一个抗锈病而高产的新品种,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小麦产量陡增近一倍,解了十亿人的饥荒之灾。在这次所谓的“绿色革命”推动下,现代工业化农作被引入了发展中国家。

  但这绿色革命的影响却不可一概而论。年深日久,农夫们逐渐变得对适应性广、产量高的作物过于依赖,不再种植仅适应于当地条件的老品种了。在广大农田中进行单一种植,只播撒基因相同的种子,确实有助于增产,能满足当下急迫的供给需求。但高产品种的作物不免失之娇嫩,需要用昂贵的化肥和有毒的杀虫剂来伺候。高产的家畜品种也有同样问题,若要移到他乡水土中养殖,往往需要花高价买饲料和护理。提高产量的欲求不断排挤本地品种,稀释着家畜的基因多样性。结果,这个世界的粮食供应就大多着落在一些单纯强调产量最大化的品种上面了,而这批品种仍在不断简并,越来越单调:罗得岛红鸡,大白猪,霍尔斯坦牛。简而言之,我们只专注于增加今天的粮食产量,却不留神导致了未来出现粮食短缺的风险。

  倚赖单一食物来源的危险早有前车之鉴,其一是围绕着不起眼的土豆发生的。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峻拔之地是人类种植土豆的发源点,今日的山民仍种着数以千计形相奇特的土豆品种。西班牙船队于16世纪晚期把这类作物首次引入欧洲,到18世纪初,土豆已稳居欧洲餐桌上的主食之列,成为谷类作物的可靠补充,尤其适合冷冽多雨的爱尔兰土地。爱尔兰人很快把土豆当成了近乎唯一的主食,而且他们都主要种植块茎硕大的“拉姆泼”品种。这个品种虽然高产,抵抗力却弱,一碰上马铃薯晚疫病菌,就会像小麦碰上锈病一样迅速完蛋。1845年,致命的晚疫病菌孢子开始在爱尔兰全境扩散,所过之处“拉姆泼”土豆几乎死绝,导致的饥荒令数百万人饿死或逃难。

  发展中国家当前为提高粮食产量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在上次“绿色革命”影响甚微的非洲——也许只会加快以后牲畜及作物品种消失的速度。非洲某些引入高产种子、畜种的地方,结果充其量只是好坏参半而已。像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等国,最后都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作物的多样性,去搞进口高产品种的单一种植。政府机构和国际援助组织在这种转型中分别提供了经济补贴和原始物资,但小规模经营的农夫和牧民仍深陷债务——因为要买足肥料、杀虫剂、高蛋白饲料、药品,才能让娇贵的新品种作物、牲畜在本地气候中生长。这就好像染上毒瘾一样,陷入了在经济上和生态上都难以负担的进退两难之局。

  针对农业领域

  生物多样性剧降的问题,已有人采取行动,策略之一是尽量收集不同品种作物的种子——在它们永远消失之前——并储存在安全的地方。这个主意最初是由俄罗斯植物学家尼可莱·瓦维洛夫提出的;1926年他突然福至心灵,想明白了一件攸关人类温饱的大事,然而在当日世界并没有弄出多大的声响。瓦维洛夫是一名莫斯科商人的儿子,却在贫穷的乡村中长大,见惯了年成荒芜、配额分粮的惨状,于是从小立志终结祖国乃至世界的饥荒。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足迹遍布五大洲,致力于收集罕见粮食品种和野生谷类的种子,从而保住能够产生抗病虫害、承受极端气候条件等良好效果的作物基因。他手下的一家研究机构(现名“种植产业研究会”,在圣彼得堡)专门负责保藏他收集来的种子——累积下来就成了世上第一家全球种子银行。

  1926年,瓦维洛夫远赴阿比西尼亚(今之埃塞俄比亚),在那里眼观全球,俯仰古今,找出了人类在地球上最早对可食用野生植物进行驯化的几个地点。后来他绘出了七个“栽培植物发源中心”的位置图,描述了它们作为上古农业诞生地的意义。“在那里能够见证到,”瓦维洛夫写道,“人类在对最适于各地区的栽培形式的选择过程中,扮演的伟大角色。”

  瓦维洛夫的一生没有善终。1943年,这位在治理饥荒之道上领先全球的科学权威,却饿死在伏尔加河上的一座集中营里,他搜集种子的事业被苏联政府首脑斥为“资产阶级科学”。那一年,希特勒的军队逼近了圣彼得堡(当时叫列宁格勒),而城内已然有70多万人死于饥饿和疾病。苏联官员下令转移冬宫的艺术品,因为他们深信希特勒盯上了这座珍品众多的博物馆。但他们丝毫没理会那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种子银行,里面的40万份种子、根苗和果实无人守卫。于是瓦维洛夫研究会的一群科学家选取了部分种子样本装箱,搬到地下室里,并轮班守护它们。后来的历史资料表明,希特勒当真组织了一支特别行动队去抢掠种子银行,大概是打算有朝一日控制全世界的粮食供应。

  虽然饥肠辘辘,但保管种子的科学家们一粒都不肯吃,因为他们视之为国家的未来。到1944春天封锁解除的时候,自告奋勇承担保卫之职的研究会人员中已有九人饿死。

  瓦维洛夫的理论在之后这些年里经过修改,传续至今。当代科学家认为他绘出的区域应该是农作物多样性的中心,而不见得是发源地,因为无法确知最早的驯化是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但瓦维洛夫把它们视为后世必将倚重的作物基因多样性宝库,这个认识却大有道理,而且正越来越显出其先见之明。

  目前,全世界约有1400家种子银行。其中声势最大的是新建成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保险库”,坐落于斯匹次卑尔根岛(挪威)上一座砂岩山的永冻土之中,距北极点只有1100多公里。它由卡里· 福勒与“国际农业研究顾问团”联合创立,号称是防备世界末日的保险库,为世界上其他所有的种子银行提供后备服务。来自各机构的样品备份被送到这里,储存于海拔120多米的永久低温、无地震影响的所在,即便极地冰盖融化,也能确保种子不遭水患。

  福勒的“全球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会”最近宣布了一项计划,等于是把瓦维洛夫收集全球种子的事业继承了下去:用十年时间梳理全球,集齐与小麦、水稻、大麦、扁豆和鹰嘴豆有亲缘关系的野生植物种子,以“赋予农业以应对气候变化之策”。主持者希望这场仓促的自发搜索行动能够帮助科学家们从强韧的野生植

  物中提取至关重要的生命因子,比如抗旱、抗涝能力,传递给我们娇弱的作物品种。

  不过,把种子存在保险库里预防未来灾难,事情才只算做好了第一步。另一样同样值得拯救的东西是全世界的农夫世代辛苦累积而得的智慧,我们如今急切渴求的种子、畜种本是出自他们的培育。也许存在农夫脑袋里的知识才最珍贵、也最有失落之虞的资源。

图为一种研发中的来袭导弹干扰系统“JETEYE”,它正被挂在机翼上接受测试图为一种研发中的来袭导弹干扰系统“JETEYE”,它正被挂在机翼上接受测试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正值9/11恐怖袭击发生10周年之际,新的世贸大厦重建工程正如火如荼。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在未来再次发生这样的惨剧呢?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当恐怖分子冲进飞机驾驶舱时,地面反恐怖官立刻便收到了飞机发出的警报。他们立即使用远程遥控使驾驶室控制系统不受其控制,并自动进入无法人工干预的自动飞行模式,随后在地面远程控制下在一处安全的机场着陆。在那里,美国精锐的海豹突击队将发动突袭,逮捕或击毙恐怖分子。

  这可不是听起来那么遥远的事情,而是已经或即将变成现实的场景。根据政府文件披露的消息,以及报刊文章和反恐怖专家的看法,飞机远程遥控还仅仅是诸多防范措施之一。可能的防范措施包括先进的电子监控系统,它能够截获疑似恐怖分子的信号,并激活非致命性武器或其它防护措施以保护驾驶人员,一次协助机组挫败劫机阴谋。

  但是专家同时也指出,仅仅考虑预防类似9/11一类的恐怖袭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恐怖分子永远会花样翻新地发动意想不到的袭击。基于这一观点,安全专家们已经制定了更加广泛的技术预防措施以帮助客机应对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其中甚至考虑了肩扛式火箭弹袭击这样的极端场景。现在技术人员正加紧研发攻击预防系统。

  不幸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下一场恐怖袭击的出现可能只是时间问题。正如安全技术专家布鲁斯·薛内(Bruce Schneier)说:“下一场针对客机的袭击事件只是时间问题。这种事一直以来就有,以后也会一直存在下去。”

  1、远程飞行遥控

  根据美国国家专利局的文件显示,航空业巨头波音公司已经开发了飞机远程遥控系统方面的技术。这至少在理论上可以预防再次发生像9/11事件那样的大规模恐怖袭击。那次恐怖袭击造成世贸大楼倒塌,五角大楼部分受损,超过3000人遇难。

  波音公司发言人道格·阿德勒(Doug Alder)表示,该公司目前并无生产这种技术设备的打算。而根据一家德国报纸的报道,德国电子巨头西门子公司也已经在全力进行着类似技术的研发。

  2、生物识别技术:防止灾难重演

  防止劫机事件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就是从源头上封堵缺口,从一开始就阻止恐怖分子登机。

  现在美国的民航班机已经全部安装了爆炸物探测装置,它能够对所有乘客的行李和手提包进行检查,甚至还装备了引发巨大争议的人体扫描透视仪,它能穿透人的服装,看到里面隐藏的武器或爆炸物。

  据已经退休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教授保罗·恩克曼(Paul Ekman)的说法,目前,科学家们还在研发的一种更加先进的设备是人脸情绪识别系统,它能从茫茫人海中识别出可能有着“欺骗性”表情的旅客。

  其它正在研发中的设备还包括能够从人群中远程识别出血压不稳或心率异常的技术,一旦这些新技术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将极大地提高机场预防恐怖袭击的监控能力。

  3、远程录像监控

  为了对付劫机企图,科学家们还有其它招数。

  如欧洲科学家正在研发机载监控系统,这是根据欧盟委员会欧洲未来航空安全环境项目提出的设想。这套系统将在飞机机舱内安装传感器和摄像头。这一复杂的设备可能还将有能力识别可疑乘客的面部特征信息,并察觉旅客的异常动作和其它行为。

  4、闪光枪

  根据2002年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显示的那样,美国政府正在考虑给民航机组配备类似闪光弹的非致命性武器。它能发出强光造成瞬间致盲,却没有任何生命危险。这样的武器将使机组人员有能力在不伤及普通乘客的情况下反击并制服歹徒。

  5、超薄贴身盔甲

  最后,还可以给机组人员们的人身安全加上最后一道防线,给他们的身体加上盔甲。

  如密歇根大学的化学工程学研究人员现在正在开发一种超薄纤维材料,将300层粘土矿物和高分子聚合材料合成在一起。

  与此同时,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的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将常规的棉花和超强硬度的碳纳米管材料结合了起来,制成一种具有超级强度,但却柔软舒适的贴身衣物制作材料。虽然薄薄一层,其强度却相当惊人,它甚至可以抵御子弹的射击。

  6. 导弹干扰装置

  然而一部分研究人员则坚持认为我们正在往错误的方向上走,他们指出我们为了预防9/11恐怖爆炸这类的袭击事件上投入了过量的时间和资源。他们认为未来的恐怖分子不太可能再次采用劫机撞击大楼的方案,因为这样做已经失去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并且,根据总部设在华盛顿的智囊机构“全球安全”创建者兼首席执行官约翰·派克(John Pike)的话来说,现在如果再次发生劫机事件,机组和乘客极有可能将发起剧烈反击。

  如2001年12月,当理查德·里德(Richard Reid)试图劫持一架美国客机时,他遭到了机上乘客的猛烈回击,一阵“鞋子骤雨”几乎让他抬不起头来,最终乘客挫败了劫持者的阴谋;同样的,2009年,当尼日利亚恐怖分子乌马尔·法鲁克-阿布穆塔布(Umar Farouk Abdulmutallab)试图引爆一枚藏在他内衣里的炸弹时,乘客们的奋起反击挫败了他的可怕企图。

  派克说:“上一次恐怖分子劫机得手是在什么时候?就是在9/11。”他说:“从符合逻辑的角度来说,恐怖分子不会再次尝试此类花样,除非他认为自己有较大的把握成功。”派克同样对恐怖分子的炸弹武器不屑一顾。他说:“他们在也门的炸弹专家只会生产三种类型的炸弹,而这些炸弹中没有一种是非常有效的。”

  他最担心的,反而是来自地面的威胁。恐怖分子可能会在机场附近埋伏,并使用肩扛式导弹直接向客机发动袭击。他说恐怖分子们可容易就可以得到此类武器,这些武器在乌克兰和尼日利亚的市场上可以随意买到。恐怖分子们可能拥有数千具这样的发射器。而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由于利比亚陷入混乱的局面,现在这种武器正变得更加容易得到。

  根据2005年美国著名智囊机构兰德公司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恐怖分子已经成功地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使用肩扛导弹对航班构成威胁。派克指出,让事情更加糟糕的是,由于美国机场通常非常繁忙,有时候在空中盘旋等候降落的航班“就像是排成队待宰的鸭子。”

  不过派克表示,现在应对这一情况的技术也已经在研发当中,包括一种使用红外辐射来干扰来袭导弹制导系统,使其偏离目标的装置。不过,每一套这样的装置价值数百万美元,每年还需要花费数十万美元进行维护,这使得单机维护的费用变得让飞机制造商和政府部门难以接受这些设备的大范围部署。

  而这种局面正是派克所担心的,“只消一次导弹袭击得手,就可以让全球的商业航班瘫痪上好几年。”他说:“如果你周一击落了一架班机,周二又击落了一架,为了进一步扰乱秩序,周三你还需要击落几架呢?答案是不需要击落任何一架,因为这时候已经没有人敢再乘坐飞机出行了。”(晨风)

此外机器人还要应付人类无常的天性此外机器人还要应付人类无常的天性
五到十年内,机器人将在人类环境中执行日常工作五到十年内,机器人将在人类环境中执行日常工作
机器人打造出逼真的外表,但仅仅这样还不够机器人打造出逼真的外表,但仅仅这样还不够
机器人革命将对人类之间的沟通方式产生怎样的改变?日本研发了一只惹人喜爱的机器小海豹,用于在老人院中提供娱乐消遣,但却招来多方非议,说它会导致老人们拒绝与外界交流。  机器人革命将对人类之间的沟通方式产生怎样的改变?日本研发了一只惹人喜爱的机器小海豹,用于在老人院中提供娱乐消遣,但却招来多方非议,说它会导致老人们拒绝与外界交流。
对于时刻向人类敞开胸怀的性爱机器人,科学家的研发进程也踌躇不前。对于时刻向人类敞开胸怀的性爱机器人,科学家的研发进程也踌躇不前。

  从娱乐科技中心往山上走大约一公里处有座建筑,HERB正静坐其中,陷入冥想。“HERB”是“家庭探索机器人管家”(Home Exploring RoboticButler)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由卡内基梅隆大学与英特尔匹兹堡实验室合作研发,是服务型机器人的样本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即可担当照料老人和残疾人的职责。HERB一副家用电器的模样,以轮为腿,身体由多台电脑组成。但与外表靓丽的优米不同的是,HERB有着与人类更加接近的精神世界,如今它正通过在“脑”中浏览各种假定场景来处理内存中的各种物体图像,从而改善性能,浏览速度可达每秒上万幅。

  “我把这种行为称作梦游,”HERB之父——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教授西达尔塔 · 斯里尼瓦萨说,“这样解释有助于人们直观地理解,机器人实际上是在设想自己正从事某种行为。”

  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比如对车架进行点焊的机械装置,在设定程序以后可完成一系列精准度高的任务,但严格限于特定的环境中。在人类空间里活动时,HERB这样的机器人需要对陌生物体进行感知与处理,还要避免与同样处于活动状态的人类相撞。HERB的感知系统由一个摄像头和一台装在机械臂上的激光导航仪构成。(“我们倾向于把HERB想象成男性的‘他’,”斯里尼瓦萨说,“可能因为大多数管家都是男性,而且他看着也挺壮实的。”)与工业上使用的液压机械臂不同,HERB的手臂是由线缆构成的压力传感系统驱动的,这些线缆类似于人类的肌腱。要想让机器人搀扶鳏寡老人上卫生间,而不至于把老人家直接抛射进去,这样的系统便必不可少。

  实验室里,斯里尼瓦萨的一名学生轻叩按钮,向HERB发出指令,命他从旁边桌子上拿起一盒果汁。HREB用激光扫描四周环境,建起三维网格对周围的人和物进行定位,然后用摄像头锁定某个可能是目标果汁盒的物体。他缓慢伸出手臂,抓住果汁盒,同时保持盒口向上。然后,他又奉命把盒子轻轻放下。对于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人们来说,HERB的表现看起来似乎不足称道。“我展示给母亲看的时候,”斯里尼瓦萨说,“她无法理解为什么HERB拿个杯子还得想半天。”

  问题不在于HERB,而在于他的前辈——人类。拿起饮料对人类来说实在是不费吹灰之力,因为他们的大脑经过数百万年进化,为的就是协调此类行动。对于专为这种动作设计的工业机器人来说,此举也是小菜一碟,但HERB这样的社交机器人与常规工业机器人之间的区别在于,他知道自己面对的物体是果汁盒,而不是茶杯或奶瓶,对于不同物品他会区别对待。HERB理解这些事物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的数学运算与计算机科学,概括来说就是,“摄取信息,然后根据他对世界的已有认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斯里尼瓦萨解释道。

  当HERB初次面对一样新物品时,之前学到的规则便会对他的压敏手臂发出讯号:该物体有把手吗?会不会打碎或泼溅?斯里尼瓦萨根据自己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来为HERB的抓握动作编程。比如,他在酒吧里观察到调酒师用一种反直觉的花式手法抓住酒瓶倒酒,于是他把这一动作简化成一套算法,如今HERB已掌握这种招式。

  当然,HERB正在学习应对的世界是人工控制下的实验室环境,要想让他在真实的人类空间中发挥功用,其难度要大得多。HERB有个类似自行车的电喇叭,靠近人类时他会鸣笛示意。如果房间里拥挤繁忙,他就会采取最安全的措施——站在原地,朝大家鸣喇叭。

  这种策略在实验室里可以奏效,但若是在办公室里就不行了。人类能够无意识地对各种动作进行分析应对——我们知道如何在行进中避开某人,以及在侵犯他人私人空间时有所感知。卡内基梅隆大学及其他机构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希望社交机器人遵循同样的行为法则。如果他们不这么做,或者犯下愚蠢的错误,人类便会产生不快情绪。卡内基梅隆大学正在研发的另一遥控机器人Snackbot在计算机学院向人们出售零食,有时它会十分恼人地给错食物或者找错钱,但如果它预先告知人们自己可能会犯错,或者闯祸以后道个歉,人们会更容易原谅它。

  此外它还要应付人类无常的天性。“有人从机器人那里偷零食,”Snackbot的一名研发人员说,“被我们用监视器拍到了。”

人与机器人人与机器人
由日本Kokoro公司研发的Actroid-DER机器人可供出租,在企业活动中担任颇具未来感的代言人——大家公认这一角色不需要什么丰富的性格与内涵。  由日本Kokoro公司研发的Actroid-DER机器人可供出租,在企业活动中担任颇具未来感的代言人——大家公认这一角色不需要什么丰富的性格与内涵。
五到十年内,机器人将在人类环境中执行日常工作在美国佛蒙特州参与LifeNaut项目的尼克· 迈耶坐下来与机器头颅“比娜48”进行交谈。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根据LifeNaut项目创始人之一比娜· 罗特布拉特的形象创造出这个健谈的仿人机器人,为的是探索人机嫁接的技术如何把人类引向永生。
我们希望把人类日常职能中的多少下放给机器去执行?它们应该是何模样?我们希望把人类日常职能中的多少下放给机器去执行?它们应该是何模样?
对于机器人的到来,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而它们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吗?对于机器人的到来,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而它们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吗?

  撰文:克里斯·卡罗尔 CHRIS CARROLL

  摄影:马克斯·阿吉莱拉- 黑尔韦格 MAX AGUILERA-HELLWEG

  翻译:陈昊

  某人向笔记本电脑中键入一条指令,Actroid-DER随即打了个冷战似地挺直身体,一面发出嘶嘶的气流声。压缩空气在硅胶皮肤下流动,触发传动装置,令她抬起手臂,扬起嘴角,露出矜持一笑。她站在固定的平台上,导电的线管从脚踝内连接至脚下的底座。她环视房间,表情泰然自若,然后眨了眨眼睛,把脸转向我。我不禁与她——不,是“ 它”木然的眼光对视。“你不敢相信我是个机器人吧?”她问道,“我看起来就跟人类一样,是不是?”

  很遗憾,她那照本宣科式的发言却让我看到她不像人类的一面。由日本Kokoro公司研发的Actroid-DER机器人可供出租,在企业活动中担任颇具未来感的代言人——大家公认这一角色不需要什么丰富的性格与内涵。

  然而,尽管对其进行研发花了25万美元的资金,但她那类似抽搐的动作却毫无优雅可言,僵硬的面部表情让她可爱的脸庞多了一抹略带神经质的色彩。而且,说话间隙她就像睡过去了一样,仿佛她身体里除了电流,还摄入了什么更加强劲的药物。

  同属Actroid系列的其他性能更先进的机器人忙于在各地科技展上巡演,而这一个却被送到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改造,以便让她更似人形,起码该院校娱乐科技中心的五名研究生是抱着这样的愿望。学校给了他们一学期(15周)的时间,让他们把这个女机器人改造得更像个女性,而不是一副机器的模样。他们的第一步行动是,把她重新命名为优米——日语中“梦幻”之意。

  “Kokoro公司为她打造出逼真的外表,但仅仅这样还不够。”优米计划负责人之一学生克里斯蒂娜 · 巴恩斯说道,“我们要做的是,把重点从仿真转移到以假乱真。

  ”Actroid系列属于新一代机器人,科学家设计出这些人工智能产品,为的并不是让它们发挥程序化工业机器的作用,而是让它们成为自主性越来越强的工作者,在我们的家庭、学校和办公室里肩负起原先仅由人类担当的使命。这支先锋部队的带头兵是满地跑着清理地毯的智能吸尘器,以及能够遵照指令坐起、打滚但永远不会弄脏地面的电子宠物。更高级的机器人可能即将诞生,它们将为我们做饭、叠衣,甚至帮着带孩子、照料老人,而我们只需利用电脑远程监控即可。

  “五到十年内,机器人将在人类环境中执行日常工作。” 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教授里德 ·西蒙斯称。

  这样的前景引发如潮疑问:我们希望把人类日常职能中的多少下放给机器去执行?它们应该是何模样?我们是希望让优米一样的机器人在厨房里忙活,还是挂在瓷砖上的机械臂干活更利落,而且不会让我们毛骨悚然?机器人革命将对人类之间的沟通方式产生怎样的改变?日本研发了一只惹人喜爱的机器小海豹,用于在老人院中提供娱乐消遣,但却招来多方非议,说它会导致老人们拒绝与外界交流。人们对未来的保姆机器人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自然,对于时刻向人类敞开胸怀的性爱机器人,科学家的研发进程也踌躇不前。去年,新泽西州一家公司推出一种会说话、有触觉的机器人“伴侣”,导致人们有可能在另一种人类行为上也与他人隔绝。

  简而言之:对于机器人的到来,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而它们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吗?

这是一个小鼠胚胎,左侧是经盐水浸泡后的效果,右侧则是经过Scale试剂浸泡过后的效果这是一个小鼠胚胎,左侧是经盐水浸泡后的效果,右侧则是经过Scale试剂浸泡过后的效果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日本科学家近期研制成功一种特殊的试剂,可以让脑组织变成透明。这种神奇的试剂被命名为“Scale”,它能将身体组织变成彻底透明,研究人员借助这种试剂甚至可以直接对器官组织内部事先采用荧光标记的细胞和其他三维内部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人员们表示这项技术的出现将有可能颠覆现有的医学成像技术。

  开发这项技术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宫胁敦史博士对记者表示:“我们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在于老鼠的大脑,但是这项技术本身的应用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老鼠或者大脑方面。”他说:“我们计划将这种试剂在其它组织器官上加以应用,包括心脏,肌肉,肾脏和其他取自灵长类和人体活检标本等。”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神经学家保罗·汤普森(Paul Thompson)本人没有参与此项研究,但是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项能让老鼠胚胎这样的生物机体组织变成透明的技术简直不可思议。他说:“我本人已经在医学成像领域工作超过20年,但是当我看到这项技术时仍然感到大吃一惊。”

  透明大脑有助医药研究?

  Scale制剂的配制原料其实相当简单——尿素,这是尿液中的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甘油,以及一种名为Triton-X的洗洁精成分。使用时也相当简单,只要将大脑和小鼠胚胎在这种试剂中连续浸泡两周,便可以得到这种透明效果。

  在此之前也曾有研究人员开发出能让细胞变得稍稍透明的方法。但是和它的前身不同,Scale制剂不会同时洗去荧光蛋白染色剂,这样科学家们便尽可以使用色彩标识技术来观察神经网络,血管和其它之前难以窥探的体内微细结构了。

  现在荧光染色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技术研究大脑的分子结构,而现在,理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可以将这种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一步。

  UCLA的汤普森博士认为Scale试剂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在调用更复杂,更昂贵的研究设备之前先行对他们所要成像的目标进行具体化,CT扫描或核磁共振成像之类的设备要比Scale试剂的花费可要大得多了。

  他说:“我想这种试剂有很大应用前景,如我们可以让器官变得透明,来查看我们使用的某种针对性药物是否已经抵达大脑或其它组织的目标位置。如针对老年痴呆症,你的目标是消除在大脑部位不断积聚的血小板,你可能需要了解药物是否确实到达了目标位置,这可是一件麻烦事。”

  不可用于活体

  不过不要担心,不会出现“隐形人”之类的诡异事件。尽管宫胁博士很希望可以克服这一困难,但是就目前而言,Scale试剂毒性太大,无法在活体上使用。

  他说:“我们目前正在测试另一种更加温和的试剂,一旦成功,它将帮助我们实现在活体身上实现类似的透明效果,只是效果会差一些。这将开启一扇新的实验技术大门,而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晨风)

第 67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