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工处(Secret Service)近来陷入一系列买春丑闻。继两周前发生美国总统先遣人员在哥伦比亚召妓的丑闻之后,美国媒体又曝出一起美特工在外国嫖妓事件。据报道,总统奥巴马去年访问萨尔瓦多之时,特工处先遣小组曾集体买春。4月26日,美国特工处承认正在调查这起“行为不当”的事件。此外,有媒体甚至指出,美特工买春丑闻早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有发生。无论事实真相如何,这些丑闻都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这些特工甘愿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做这么一件事情。
实际上,研究表明,男人买春或出于多种原因,其中有些还包含有文化因素。社会对于卖淫现象的容忍能够让男人在实施买春行为时更无压力,还有些男性在对待性的态度上存在开放倾向,甚至对于有些男性而言,买春其中所蕴涵的冒险性本身对其就是一种吸引。
波特兰大学(University of Portland)专注研究卖淫现象的社会学家马丁·蒙托(Martin Monto)表示:“对于一些男人而言,冒着风险买春能够让他们觉得很兴奋,而这一点就足以促使他们前去嫖娼。”
通常嫖客们都不愿意谈论自己在性方面的爱好,并且考虑到卖淫活动的隐蔽性,科学家难以对嫖客的心理动向和动机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只能将工作重点放在性工作者身上,对她们进行采访,去了解她们为何会走向这条道路(同性性工作者因为数量过于稀少,相关研究工作更是难以展开)。
尽管其中的研究工作面临着种种困难,就嫖客这方面而言,科学家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方面,科学家从那些被抓捕的嫖客入手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开展大型的调查问卷,向普通人询问他们的性经验或者经历。最后科学家的出数据称,在美国大约有1%的男性每年都会招妓,而有大约6%的男性曾有过买春经历。
考虑到很多男性因担心自己的丑事被泄露出来,在直接调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刻意隐瞒自己的买春事实。因而有科学家认为,从那些被捕的嫖客处得到的数据才更为真实可信。西雅图跨学科科学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机构的研究人员德文·布鲁尔(Devon Brewer)曾针对被捕嫖客做过调查,他发现在2011年大约有2%至4%的美国男性曾进行过性交易。
何为嫖客
蒙托表示,尽管嫖客在整个社会群体当中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但大型的调查研究表明,嫖客与同普通男人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调查发现,在美国,同普通男性相比,经常嫖娼的男性结婚意愿要小得多(二者比例分别为59.3%和44.2%),即使成了家,他们的婚姻不幸福几率也要更高。此外,同普通男性相比,嫖客更倾向于性自由。
蒙托还表示,因职业性质和生活环境等原因,军人比一般人更有可能去买春。美国特工处本身就是一个军事化体系,也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这个机构会频繁发生买春丑闻。蒙托称:“美国特工处出远门的机会很多,再加上特工们去的很多地方,当地性产业都非常发达,这些特工更容易把持不住。”
研究发现,同普通男性相比,经常买春的嫖客通常都有更多的性伙伴、性活动更加频繁、婚姻大都不幸福,并且在性态度上更为开放。他们会把嫖妓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一些小规模的研究所得出的调查结果更加让人震惊。例如,总部位于旧金山的非营利性机构卖淫研究和教育( Prostitution Research & Education)曾在2011年做过一项调查,将101名曾有过买春经历的男性和从未嫖过娼的普通男性进行对比,二者在年龄、种族和受教育程度上相差无几。调查结果却发现,同普通男性相比,曾有过买春经历的男性工作状况通常都不稳定,有犯罪前科的人员比例更高,如果能够逃避强奸罪,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实施这种违法行为,并且会强制将非性工作者转变为自己的性伙伴。
研究人员梅丽莎·法利(Melissa Farley)表示,很奇怪的是,在我们对嫖客进行深度调查的时候,他们会主动讲述卖淫会给自身及社会带来危害,并且所说都非常具体详细。法利称:“从总体上来看,多数男性都知道卖淫和人口贩卖都属于违法行为,并且都是有害的。他们可不会天真的以为,这些行为都是出于女性的自愿。”
为何嫖娼
尽管有些嫖客愿意配合研究人员进行调查,但是像法利实施的这种调查活动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代表整个买春群体。尽管如此,这些研究仍有助于解释为何男性会去买春。
曾有嫖客这么对法利解释:“买春能够让男人得到满足,让整个世界变得有趣起来。买春就像在熟食店点餐一样,可以点这点那,可以满足一个人的不同胃口。”
不过,蒙托则认为,男人买春的原因很好解释。他表示:“我们随便挑选出30个志愿者,然后让他们分别猜出为何男人会买春的10个最可能的原因,他们都能说出正确的答案。”也就是说,男人买春其动机很好猜测:有些男性嫖妓,要么是为了解决生理需求,要么是为了尝试和不同的女人发生性关系;有些男性是出于寂寞;还有些男性则是因社会地低下,无法同正常人一样和女性约会结婚,于是选择嫖妓。
2006年,曾有机构在瑞典就男性为何频繁嫖妓做过调查,最终发现,男性买春的原因可归为5类,其一是有些男性本身对妓女就存在幻想,妓女所从事的肮脏交易能够让他们觉得更兴奋;其二是有些男性想尝试新的性行为,寻找新的性伙伴;其三是有些男性仅仅把嫖妓当做一种消费产品,就跟在超市选购商品一样;其四是出于寂寞,很多男性都把嫖妓当做是排遣寂寞的一种方式,这类人群大都是老人或者是身体存在残疾的人士,嫖妓成为他们和女性接触的唯一方式;最后一类是出于男人的自尊,他们认为妓女都很听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男人”。
暴力和卖淫
就妓女而言,她们最不愿意接待的肯定就是那些存在暴力倾向的嫖客。西雅图跨学科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德文·布鲁尔表示,嫖客的脸上也没写着“我是暴力狂”这几个字,要想把他们分辨出来无异于大海捞针。
不过,布鲁尔建议,根据犯罪前科来判定一个嫖客是否存在暴力倾向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好方法。那些有过暴力行为、强奸、偷盗行为的嫖客更有可能伤害妓女,甚至是危及她们的生命。
布鲁尔称:“如果法律允许科学家或者警察局就卖淫活动中的暴力活动展开调查,只要抓住那些有前科的嫖客,暴力活动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而妓女的生命安全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就光凭这一条(犯罪前科),调查人员就能将搜索范围缩小很多。”
不过,在哥伦比亚,即美国特工处爆出买春丑闻的地方,要相对当地妓女展开调查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因为从事卖淫行业的妓女一直都在不断的流动,哪里最需求大,她们就会去哪里。法利表示:“在哥伦比亚地区,很多妓女都是拐卖过来的,这些人要么因为贫穷,要么因为其他因素才走上这条道路。不过,我们仍需就此就行调查研究。”(来源:LIVESCIENCE 译:残剑)
妇女要求“裸胸游泳”
从2007年开始,瑞典兴起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运动:众多女性要求男女平等,努力捍卫在全国各地游泳池内不戴乳罩游泳的权利。
这场“裸胸运动”始于当年8月,当时,两名年轻女子在瑞典南部的乌普萨拉市一家休闲中心游泳时没有穿比基尼泳装的上衣,工作人员要求她们遮住胸部。由于两位姑娘拒绝这样做,她们被强行赶出了游泳池。
一些对此不满的女性遂成立了“裸胸”活动小组,积极组织裸泳活动。其中一名22岁的当事人拉格尼尔德卡尔森说,男女享有一样的权利,如果女人必须戴胸罩的话,那么男人也应这样,“男人无权指责女人裸着上身,因为男人们就是这样”。
2008年1月,“裸胸游泳运动”已取得了首个重大胜利,一家游泳馆公开表示,将允许妇女们在游泳池内不戴乳罩游泳。2009年,经法院裁决,女人拥有了和男士一样“无上装游泳”的权利。瑞典一些社会民主党政客还提议安装男女混用厕所。
开设“男人避难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瑞典及其他北欧国家出现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名为“男性综合征”,表现为离婚率、自杀率上升,心理焦虑的人数增加。有研究表明,这是“由男人地位失落产生的危机感导致的”。瑞典人为此特设了“男人避难所”,专门对患有“男性综合征”的人进行心理和药物治疗,生意相当红火。
但比起女权组织来,瑞典的男权组织还没有形成气候,许多组织都是刚刚成立不久便“夭折”了。因为和其他国家的男性一样,瑞典男人也很好面子,真正请“组织”出面打抱不平的人并不多。
并非所有人都赞同
如今,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正在瑞典展开,一些人认为瑞典在性别平等方面走得太远了。
“无性别教育”,被指责是在提倡极端女权主义。一些家长认为,幼儿园的动机是促进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但方法有点“过”。这种刻意模糊性别概念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到困惑,难以面对幼儿园以外的世界。
曾任瑞典职业联盟男女平等专家的专栏作家克拉松表示,成年人不应该打扰孩子自己们对性别的探索和认知。
据新华社电 印度北部一些幼儿园的课本以炸弹和刀注释字母,激怒家长。
北方邦一些私营幼儿园的印地语课本中,以炸弹、即英文“Bomb”辅助记忆字母“B”,以意思为刀的词语“Chaku”辅助记忆“Ch”,同时配以图片。
北方邦家长和学生权益维护机构主管拉姆·奥塔尔·迪克西特29日告诉美联社记者,超过100家幼儿园正在使用这一课本,全国教育委员会已经着手调查。
这些幼儿园的学生年龄多为4岁或5岁。
印度儿童心理学者阿纳尼·娅蒂瓦里说:“孩子有可塑性。这些孩子如果在这一年龄阶段受到涉及炸弹和刀的教育,可能产生不好的思想倾向。”
教育委员会官员贾韦德·阿拉姆把责任推给出版商,称委员会的职责是出台教材指导大纲,而出版商决定具体内容。
迪克西特不满这一说法。他说:“教育委员会的责任在于确保学生获得干净的课本。”
新华网香港4月29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网29日消息,香港中文大学日前成功研制出一个“脑机接口”系统,可将脑电波转换成繁体中文字,让全身瘫痪而无法说话的病人,有机会打开心窗。
据介绍,病人只要戴上有16个接触面的无线脑电波接收器,面向计算机屏幕上的中文笔划输入接口,想着自己要写的笔划,接收器便能接受到笔划的指令,将中文字逐笔写出来。据悉,这一系统采用了近似香港手机最常用的T9笔划输入法,只需要横、竖、撇、捺、勾五种笔划。系统运作时,使用者只需要输入单字起初的几个笔划,系统就会自动搜寻可能适合的单字给使用者选择。
目前,类似于“你好”、“午安”、“中文大学”等简单的短句子或词语,由接受、识别到翻译过程完成,需要3至5分钟,而且准确度会因环境和使用者情绪的变化而出现差异,最高有七至八成。研究团队表示,系统无疑比直接说话、手语或手写表达慢上数十倍,然而对于严重瘫痪的病人来说,他们可以说是身处完全“与世隔绝”的世界,新系统突破障碍,令他们可以表达自己,即使只是简单词组,已是难能可贵的“零的突破”。
香港特区政府信息科技总监赖锡璋表示,外地已有类似研究项目,可利用脑电波转换成英文字幕,这次中文大学的项目可说是首次输入中文的装置。
这一研究项目,是特区政府信息科技总监办公室《无障碍辅助科技研发基金》的九个资助项目之一,项目展览会将于5月11日至14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50年,当一群男子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的妓院,他们在妓院里或许不会遇到年轻美貌的女子,而是完全不同的性感侍者——机器人!
1997年电影《王牌大贱谍》中美丽性感的女机器人
这是未来可能发生的情景,是两位研究人员想像未来40年里可能变成现实的科学幻想,新西兰惠灵顿市维多利亚管理学院的伊恩-耶奥曼(Ian Yeoman)和米歇尔-马尔斯(Michelle Mars)合作撰写的一份论文——《机器人,男性和色情观光业》中,想像了2050年未来性产业的情景。
他们聚焦于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并想像这座城市里最有名气的妓院将是何种方式运营。他们称未来假想的这个妓院为Yub-Yum,描述它是现代妓院,这里聚集着大约100位穿着性感的“金发女郎”和“深色皮肤美女”。
顾客支付6200英镑便可获得“一条龙”服务,从膝上艳舞至全套色情服务,这里的机器人妓女还划分为不同种族、体形、年龄、语言和性特征。
2010年,日本最新研制的Germinoid F机器人,可与真人相媲美
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机器人妓女出现,未来将有效地阻止性传播疾病的扩散,并阻止人类非法性交易的滋生。性爱机器人还对男性顾客提供一种“无内疚感”性爱体验。未来将没有女性遭受压迫剥削,研究人员认为2050年性服务业将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许妓院将出现在旅行指南上。
机器人性工作者在过去几十年就已是科幻作品中的神秘情节,1973年,反面乌托邦惊险小说《未来世界》中富裕的旅行者沉溺于一种特殊的主题公园,这里的侍者都是机器人,它们可以向顾客提供任何欲望。1982年科幻电影《银翼刺客》中,娱乐机器人是等级较高的机器人。此外,1997年电影《王牌大贱谍》中出现了美丽性感的女性机器人。
今年3月份,德国汉诺威电脑展上亮相一个钢管秀机器人
在耶奥曼和马尔斯想像的2050年Yub-Yum妓院中,顾客将保证在这里体验到美妙令人兴奋的超凡感觉,所有的机器人妓女都程序化执行每项性服务,并达到一定的满意度。所有的机器人都采用抗菌纤维制成,保证不会出现性传播疾病蔓延,让顾客感染某种性疾病。
研究人员认为,未来机器人妓院的出现将与性传播疾病骤然升高密不可分,尤其是艾滋病,到2050年艾滋病毒将产生变异,并对许多药物产生耐药性。
在《机器人,男性和色情观光业》中,2050年机器人妓女将司空见惯,Yub-Yum妓院经投票选举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色情按摩院。耶奥曼和马尔斯在该论文中指出,Yub-Yum夜总会及类似机器人色情场所所具有的影响,将转变性服务业,降低人类性疾病发生概率,以及减轻非法性交易所面临的问题。唯一或将面对的社会问题是来自人类性工作者的抗议,她们表示在价格和质量上无法与机器人妓女相竞争,因此迫使多数性工作者失业。
这份论文还强调指出,甚至男性顾客也不会感到内疚负罪感,因为他们并未真实地与第三者发生性行为,也不存在对自己爱人的背叛。之前欧洲机器人技术研究网络的论文指出,未来五年,人类将经常与机器人发生性行为。
其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未来美国部分州在2050年将实现机器人性爱合法化。目前,《机器人,男性和色情观光业》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未来》杂志上。
秘鲁海洋研究专家近日说,秘鲁北部海滩最近约3000只海豚搁浅死亡的原因是,这些海豚感染了麻疹病毒。
《秘鲁21世纪报》2日援引秘鲁海洋研究所所长劳尔·罗哈斯的话说,反复研究的结果证实,这些麻疹病毒使海豚免疫力下降,身体虚弱,以至于食欲下降、行动困难。美国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这些病毒还造成海豚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出现问题。
今年以来,约3000只海豚在秘鲁兰巴耶克省沿海多处海滩神秘死亡。秘鲁海洋生物实验室取样化验,怀疑这些海豚感染上一种病毒,并将采集的相关标本立即送往美国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中心。
罗哈斯指出,上述结论彻底否定了此前对秘鲁海豚大批死亡原因的多种猜测。海洋动物保护组织的科学家曾提出,石油勘探产生的噪音是海豚大批搁浅死亡的诱因,或是海豚吞食了有毒物质后中毒死亡。
他还说:“我们必须尽快证实目前海水中是否有麻疹病毒,及这种病毒是否会影响到人类。”
北京时间5月3日消息,从距地球245英里(约合394公里)的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拍摄了一幅照片,展现飘浮在萨克拉门托山上空超过4000英尺(约合1219米)的雪白色羽状尘带,长度超过75英里(约合120公里)。
雪白色羽状尘带由石膏形成,与附近的黯淡山坡形成鲜明颜色对比,因此很容易被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观察到。在冬季西南风带动下,来自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的沙尘飘到山谷上空几千英尺的高度,而后一直飘到萨克拉门托山上空。
白沙国家公园位于31英里(约合50公里)宽的图拉罗萨山谷,处在萨克拉门托山和圣安德烈斯山漆黑的岩石和草木丛生的斜坡之间。在这幅照片拍摄时,圣安德烈斯山上并没有积雪,卡里佐佐熔岩区的黑色熔岩流在山谷中流动。在这幅照片的左侧,我们能够看到里奥格兰德泛滥平原的黯淡农田。
同一日,美国宇航局Terra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也拍摄了一幅照片,展现羽状雪白尘带。在风的吹动下,白色尘带穿过萨克拉门托山和圣安德烈斯山间一个海拔较低的区域,高度比北部和南部的顶峰低大约2400英尺(约合731米)。
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高吹尘主要呈浅褐色或者红色。在这幅照片中,羽状尘呈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来自白沙国家公园北部山坡的红尘和来自白沙沙丘的白尘。这座国家公园的沙丘之所以呈白色是因为它们由石膏构成,一种相对罕见的沙丘形成物质。这些石膏来自于白沙公园西部一个富含矿物质的季节性湖泊,在湖水蒸发后沉积。在侵蚀作用和风的影响下,石膏变成颗粒状并形成沙丘。(孝文)
北京时间5月3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科学家们表示,一颗大质量系外行星在其濒死的母恒星的作用下可能已经分裂成两块地球大小的碎块。这一罕见现象将为我们了解其它行星和恒星如何演化提供独特视角。
科学家们所观测的这颗系外行星围绕一颗编号KIC 05807616的恒星运行,这颗行星目前已经分裂成两片碎块,科学家们谨慎地认为这两片碎块的大小稍小于地球。这颗行星之所以发生分裂,是因为其中央的母恒星已经演变为一颗红巨星,受轨道拖拽效应影响,行星的运行轨道越来越低,强大的潮汐力终于将行星体撕裂。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些碎裂的碎块中的一些竟然似乎再次获得了稳定的运行轨道,研究人员们表示,这一现象说明行星的生命史并不总是以那么合乎常规的方式开始或结束。
来自以色列技术工程学院的艾礼尔·贝尔(Ealeal Bear)和诺姆·索克(Noam Soker)在发给太空网的电子邮件中写道:“分裂成多块较小的碎块之后,行星可以继续演化,或者彻底消失。”
死亡之舞
恒星KIC 05807616曾经也是一颗和太阳类似的主序星,然而随着它逐渐临近生命的尽头,它开始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其气体外壳迅速膨胀,将周围的一切物体吞噬其中,包括过分接近的行星。
然而一颗气态巨行星或许可以逃过被彻底摧毁的命运,它可以扮演一颗伴星的角色,当它巨大的“身躯”穿行在膨胀的恒星外层气体内部时,它将会把大量的气体物质搅动并抛射出去,导致恒星损失质量,从而使其体积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与此同时,强大的潮汐作用让这颗巨行星不堪重负,它至少分裂成了两块比地球稍小一些的碎块,分别被编号为KOI 55.01 和KOI 55.02,这两颗“新的”行星分别在距离母恒星90万公里和110万公里的轨道上运行,这一距离远远近于水星轨道,这里的温度太高,完全不可能维持水的存在。
尽管在碎裂发生时,这颗巨行星的很大一部分质量可能丢失进入太空或被恒星吞噬,但是其他一些碎块却获得了稳定的轨道。当KOI 55.01 和 KOI 55.02首次被识别出来时,科学家们还隐约探测到第三颗碎片的信号。如果真的能找到其它碎块的存在,那么这将增强科学家们认为这两颗天体来源于同一颗行星母体的信心。
和KIC 05807616一样,我们的太阳有一天也将发生膨胀并成为一颗红巨星,吞噬内太阳系的一切。但是和巨行星的情况不同的是,水星,金星和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都太小了,完全对太阳的外层大气产生什么大的影响,而那么足以施加影响的气态巨行星距离又太远了。
但是在银河系中,这种行星对恒星的演化施加影响的案例应当是普遍存在的。论文的作者强调有证据显示在一些垂死恒星的周围存在着行星,贝尔和索克将这种情况称作是“我们认为普遍发生的过程。”他们目前计划继续对围绕垂死恒星运行的行星展开监测,对可能的演化路径进行分析并以此来解释它们的存在。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了4月份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烈焰中的行星
当去年12月份首次在恒星KIC 05807616周围识别出系外行星之时,这些行星距离恒星的距离之近让天文学家们大吃一惊。法国图卢兹大学的史蒂芬·查皮特(Stephane Charpinet)在电子邮件中告诉太空网称:“在这项发现之前,天文学界的一项共识是认为行星无法对恒星的演化构成影响,也无法逃脱被红巨星阶段的恒星吞噬的命运。”查皮特本人是首次识别出这几颗系外行星论文的第一作者。
借助美国宇航局旨在搜寻系外行星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查皮特和他的小组注意到这颗垂死恒星存在周期性亮度变化。在对数据进行仔细分析之后,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这一亮度变化是由于这颗恒星周围存在行星体造成的。
查皮特团队最初发表的观点是认为这两颗岩石行星可能是原本存在的两颗气态巨行星的外层大气被剥离后留下的岩石内核。查皮特说:“我们希望其它研究团队能跟进这一课题并发表他们的观点,并检验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他说:“我很高兴那么快就有同行跟进,现在艾礼尔·贝尔和诺姆·索克已经发表了他们对于这一问题非常有趣的看法。”(晨风)
"超级月亮"比平时满月大14%左右。
月出或月落时月亮看上去最大。
在建筑物后观看"超级月亮"效果更佳
科学网(kexue.com)讯 本周末,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将超过往常,成为所谓的“超级月亮”(近地点满月)。此外,这也将是2012年的最大满月,对于天文爱好者而言绝对是视觉大餐。
“超级月亮”将于北京时间6日11时35分出现。此时的月亮看上去更大,亮度也更高,最大时高出30%。太空网报道称:“月出后或者月落前不久是本周末观赏超级月亮的最佳时机,此时的月亮靠近地平线。在建筑物或者树木后方出现的月亮看上去比真实情况大,这是一种光学错觉现象。”
虽然此时的月亮会比平时满月大出14%,但由于缺少参照物,会给人产生错觉,即和平时的满月没什么区别,因此专家建议,“超级月亮”刚升起或即将落入地平线以下时欣赏效果最佳。如果月亮出现在树木或建筑物后面,从视觉效果而言,看上去更大,如此便可真正一睹“超级月亮”的魅力。(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美国《大众科学》《国家地理》以及最著名的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上纷纷刊载消息称,在对36年前从火星上带回来的土壤样本进行重新检测后,科研人员发现了盐,这与当年给出的结论完全相悖。现在,这似乎成了一个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的最重要力证。但是,它真的能结束一直以来备受非议的火星生命之争吗?
险被认作死亡星球
其实早在几年前,一位名叫吉尔伯特·列文的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员就曾指出,火星土壤中的确有某种微生物存在,但当时NASA的官方声明在很多人看来“避重就轻”。
一切的前因要追溯到1976年。这批成为争论焦点的土壤样本,正是当年NASA雄心勃勃的火星勘测计划结晶之一,由元老级的登陆器——“海盗”号采集并带回地球。但在随后NASA发布的分析及报告中,并未提及任何富含碳的有机分子或者微生物。
当年负责“海盗”号生命探测实验的列文,并不信服这一说法,执意对“海盗”号传回的生命探测数据进行分析。据《国家地理》频道的报道,列文曾于实验中发现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痕迹。他表示:“我观察其中是否有新陈代谢现象,结果所有实验数据都呈现阳性,证明在火星土壤中的确有某种微生物存在。”
将土壤样本跟放射性碳元素物质放在一起“孵化”,如果碳被消耗掉了,也就表明火星土壤中有某种微生物存在——这在当时是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实验方法。但在消息宣布前,NASA又通过“海盗”号进行了在火星上寻找有机物的实验,却与列文的结果有明显冲突。NASA最后摒弃了列文的研究,断定火星是一个死亡星球。
然而,2008年“凤凰”号探测器登陆火星极地区域,却发现包含氯气的高氯酸盐,NASA这才决定重拾火星土壤研究计划。
在2010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初步认为,很可能30年前在对“海盗”号所采集的土壤样本进行加热分析时,高氯酸盐氧化并破坏了所有有机物质,从而得出了与事实相悖的结论。
同年,在NASA官方网站上,一条《火星上的有机物》这种不显眼的标题,配上了不足两指宽的说明文字,加上发给各外媒的新闻稿,表达了同一个意思:火星有可能并不贫瘠。
天平的两侧
“凤凰”号发现高氯酸盐,但这还无法说明彼时“海盗”号登陆器收集土壤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究竟是火星与生俱来的,还是样本受污染所致,因为每年有数以吨计的与生命毫无关联的有机物质,通过陨石或彗星倾泻到火星上。
因此,不久前展开的重新检测中,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对“海盗”号土壤样本进行了相当复杂的数学聚类分析。该小组得出结论认为,这颗登陆器当年确实发现了微生物的迹象。
南加州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约瑟夫·米勒称,实验结果呈现了一个极为鲜明的现象:“它们(微生物)应生活在土壤下方两英寸之地,接近水冰。”
但米勒小组的结论对于“火星存在生命”的佐证,究竟有多大力度呢?
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克里斯托夫·迈凯在接受《探索—新闻》采访时表示:“发现有机物,只能证明火星上存在有机物,并不能说过去或现在的火星上有活物。”
米勒的小组也坦言:“我们的研究本身并不能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米勒解释成:“它仅仅说明了‘海盗’号土壤样本的活动实验与陆生生物的活动方式及非生物因素现象排序,是大为不同的。”
然而谁会乐意听到这种让人晕头转向的解释?!米勒自己似乎也深为了解这一点,他并不认为现在有人会相信火星有生命——除非公众能看到火星微生物出现在人类的培养皿里。因此,“如果说什么是‘最终证据’的话,那无疑是拍摄到火星细菌的影像。”
如此看来,近期研究的例证,却只为“火星是否存在生命”这架天平的其中一侧加重了些砝码。人们辗转数年发现,NASA曾经的一纸新闻稿的结论还在生效:“有机模块的生命形式可能一直存在于火星上,只是未被发现而已。”
类似这样“掷地有声”的另一句话,是NASA发言人所发出的——“正是我们对火星知识的匮乏,才使结论显得如此不确定。”
那么好,现在请期待那辆正飞赴红色星球的“好奇”号火星车,据称它的灵敏度是此前火星轨道器的100倍到1000倍。无论你跟NASA怎么话不投机,技术的提升能留给你在天平两侧摇摆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