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美俄铁路项目获批

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据国外媒体5月30日报道,建一条铁路连接远东和远西,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谈判,这一项目近日终于得到了批准。这条铁路将从理论上实现伦敦人直接乘火车到美国的梦想,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工程奇迹。

  实施这一项目所要耗费的资金可能高达1000亿美元,但它每年也将可以运输约1亿吨的货物。英吉利海峡隧道的长度只有这条计划要建的铁路的长度的一半。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美国白宫的官员最近就此事进行了会谈,并已批准了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项目。这条铁路将横跨白令海峡(Bering Strait),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

  被提议建的白令海峡隧道将是一条贯通俄罗斯和美国的海底隧道,这是末代沙皇尼古拉斯二世(Czar Nicholas II)的愿景。最近的提案是建一座白令海峡大桥,一旦建成将成为一座宏伟的跨洲连接通道,将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统统连接起来,将是一座“和平桥”。(嘟嘟/编译)

  相关阅读

  美国铁路工程师百年前预言 惊人结果超半数应验

  铁路穿越双塘崖墓抢救发掘 已清理完毕墓葬15座

  组图-废弃铁路隧道竟成滑雪天堂 挑战速度极限

新研究认为史前人类曾与这种巨型袋鼠共存过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去除你脑海中史前人类骑着长毛猛犸象的情形,想象一下这样的景象,他们呆在巨型袋鼠的育儿袋里四处跳跃!不要觉得这是闲扯,最新研究显示,史前人类可能与澳洲塔斯马尼亚岛(Tasmania)的巨型动物群共存过,并与他们的灭绝有关。

  超过四万年前,像Protemnodon anak这类体重超过110公斤的类似于袋鼠的巨型动物还在塔斯马尼亚岛上闲游。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认为在这些物种灭绝之前,它们与史前人类没有任何关联,所以认定他们的灭绝是由气候变的造成的。

  但新研究认为由于地壳运动等原因,曾经有一段时间,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之间的巴斯海峡上出现了一座陆桥,使得人类从澳洲大陆迁移到了岛上居住。人类与巨型袋鼠的相处时间可能有2000年之久。

  此前为了追溯澳大利亚袋鼠,袋熊和袋獾的史前祖先进行了许多尝试,包括用放射性碳十三测试骸骨化石中的矿物含量。结果显示,在塔斯马尼亚岛上的人类出现之前,巨型动物就早已灭绝。然而,矿物含量测试毕竟不能提供精确的年份,因为元素放射性可以混淆含量数据。ANSTO(澳大利亚核科学和技术组织)已经重新评估他们的年份测试技术,并改为选择测试骸骨化石中的蛋白质含量。数据显示巨型动物和人类的生活年代有相当一段时间的重叠。

  因此,如果数据准确的话,人类确实曾经见到过这些巨型动物,也许甚至还捕猎过他们。这意味着气候变化并没有使巨型动物族群灭绝,人类捕猎才是真正原因。虽然ANSTO还没有发现人类和巨型动物有关联的证据,但这毕竟为巨型动物灭绝的千年悬案提供了线索。(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一代佳人陈圆圆归隐贵州 护吴三桂余脉繁衍至今

  诡异的宗教人体祭祀 秘鲁现婴儿木乃伊墓葬(图)

  太平洋现8600万年前活化石 千年繁殖一次(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本一科研小组日前宣布,根据他们设计的“儿童人口时钟”,如果日本少儿按现在的速度持续减少,1000年后日本15岁以下的人口将降至零。

  根据日本总务省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4月1日,日本15岁以下人口为1655万,已连续31年减少,相当于每100秒就减少一个儿童。

  日本东北大学吉田浩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按照2011年4月1日和2012年4月1日的儿童人口数计算出减少率,然后按减少率制作了“儿童人口时钟”,并在互联网上公布。人们可以通过它实时了解日本目前生育率低下的状况。

  吉田浩说,使用“儿童人口时钟”推算的话,到3011年的日本儿童节(5月5日),日本儿童人口将只有1人,而100秒钟后儿童人数将降至零。

  这个“儿童人口时钟”是从美国“国债钟”获得灵感而设计的。吉田浩说:“通过利用数字显示,可以让人们更加具有紧迫感,从而关注日本生育率低下的问题。为避免人口危机,日本应加速讨论,抓紧采取能够发挥实效的措施。”(记者蓝建中)

  相关阅读

  盘点各国剩男剩女 日本男性因经济低迷不敢结婚

  日本最新研制木制灯泡 可释放出火焰式灯光(图)

  美国西海岸首次发现 大量迁徙鱼携日本核辐射物

  意大利及全球近期的一些地震使“地球进入新地震周期”说法一时间甚嚣尘上,美国华裔地球物理学家林间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尚无足够证据表明地球进入新地震周期。

  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的林间说,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大地震后的8年间,全球又发生数次9级或接近9级的大地震,地球地震能量的释放超出之前8年的水平。但所谓大地震“周期”通常在100年以上,科学家从1900年才开始有专业仪器记录地震,对1900年前的地震活动了解非常有限。

  他认为,科学家仍需要寻找全面、有力的相关证据,“当判断地球是否进入一个新的地震周期时,我们需要特别谨慎”。

  谈到日前发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地震,林间说,地中海地区像一块三明治,被北面亚欧板块和南面非洲板块夹在中间,意大利近期发生的两场地震就是两个构造板块碰撞挤压导致的。由于这两个板块目前以每年4到10毫米的速度挤压碰撞,该地区地震频发不足为奇。

  他说,值得注意的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同样影响地中海南面的北非国家。作为第一作者,林间去年与其他研究人员在美国《地质物理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阿尔及利亚北部,包括人口超过300万的首都阿尔及尔地区,发生大地震的风险很高。林间等人预测,两个板块挤压蓄积的能量目前最高可在阿尔及尔地区造成6.6级到6.9级地震。

  林间说,地中海地区一直是地震多发地带,欧洲有记载的伤亡最严重地震于1908年发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当时地震和海啸共夺去十几万条生命。阿尔及利亚历史上也多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2003年阿尔及尔一场地震导致2000多人死亡。

  相关阅读

  河北地震局称 唐山近期发生更大地震可能性不大

  唐山4.8级地震 是否属1976年大地震余震存争议

  唐山今晨再发3.2级地震 两日连震属同一块区域


全新蛇形机器人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乔塞特(Howie Choset)设计研发了一种蛇形爬行机器人,头部直径比一角钱硬币要小,十分灵活,能用于协助精细手术的操作。他认为这类机器人能让复杂精细的外科手术更快、更容易进行,并能降低医疗成本。

  报道称,这类小型手术机器人对病患身体伤害较少,能帮助病人较快康复。比如,跟打开整个胸腔的心脏手术比起来,现在只要一个小切口,机器人就能爬到需要手术的部位了。

  康奈尔大学医学中心的蒂瓦里教授称,已经用机器人进行了数千例前列腺手术,他说,精密微小的手术机器人不只能切除癌变的肿瘤,也能准确完好地保护神经系统。蒂瓦里表示,最令他兴奋的是,手术机器人有可能完成人无法做到的事。他说,机器人的体积不断缩小,但有各种传感器的辅助,它们仍可不断扩充功能。未来有可能用机器人测试人体的化学物质或血液,甚至神经的信号传输。

  据悉,如今科学家和医生已经开始使用一些爬行机器人,为病人施行心脏、前列腺癌和其他器官的手术。爬行机器人携带微型摄像头、剪刀和镊子,还装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医生通过电线控制它们的移动。专家认为,不久以后,机器人自主在人体内漫游的日子也将到来。

  相关阅读

  机器人深入墨西哥湾底 探索19世纪遇难沉船(图)

  "万能机器人"诞生 新智能机器人可自已制造工具

  欧盟资助研究机器人化身 如"阿凡达"可与人互动

  据国外媒体报道,大多数的钓鱼爱好者都会对所钓上来的奇形怪状鱼感到好奇,时年53岁的渔夫马克·索耶(Mark Sawyer)近日就钓到一只未曾见过的鱼,但认真观察之后,似乎又不像是一只鱼。起初,马克认为这是一种常见的棕色金鱼,但是仔细查看之后,发现这只奇怪的生物长着棕色的金鱼尾巴,身后还有长着一个类似鲷鱼的背鳍,最为奇特的是其头部如同一只大鲤鱼。


“混血怪鱼”拥有多种鱼类的特征

  经过进一步的测量,这只奇怪的“鱼”体重略低于两磅,专家认为它是多个鱼种杂交的后代,在本月早些时候也曾发现过该鱼的存在。由于这只鱼长得如此奇怪,马克·索耶先生将其放回了湖中,它的头部类似于大多数的鲤鱼,但是从唇部上看又显得不太对劲。体态与正常的金鱼相似,而鱼鳍部位却又与鲷鱼存在共同点,从该鱼的尾部看,酷似一只扇尾金鱼。

  根据马克·索耶先生介绍:“我将该鱼的照片咨询了许多海洋科学家,他们明确地说是一只‘混血鱼’,我已经捕获过无数只鱼,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鱼,它明显是一个怪胎。”另一位鱼类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扇尾金鱼和正常金鱼交配的后代,鱼类博士马克·埃弗拉(Mark Everard)则认为它可能由私人水族馆被放入湖泊中。(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实拍后颌鱼极端孵卵方式:将鱼卵全含在嘴里(图)

  美国西海岸首次发现 大量迁徙鱼携日本核辐射物

  科学家发现鲸鱼下颚有柚子器官 相当于第二大脑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市委书记万庆良在参观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先导系统时,多次向国防科技大学负责人竖起大拇指。南都记者邹卫摄

  “拜托了,广州等着你们研发出世界最顶级的超级计算机!”昨日下午,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揭牌暨先导系统开通仪式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万庆良紧握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杨学军少将的手,在参观了先导系统设备后他又多次竖起了大拇指。

  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最终选址落户在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从昨日起,其先导系统开始运行,计算能力达到每秒340万亿次,而三年后,广州斥资24亿研发的“天河二号”完成后,其计算能力将达到每秒10亿亿次。

  2015年底前超算中心建成

  作为“广州科技一号工程”,广州超级计算中心与广州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的建设一直备受瞩目,不仅因其身价———24亿元,还因其创纪录的计算能力———每秒10亿亿次。

  “天河二号”为“十二五”时期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2011年底,广州市联合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成功申报该课题,由此拉开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的建设。去年11月25日,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在广州举行签约仪式,就合作研制高效能计算机系统,共建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标是2015年年底前在广州建成世界领先的超级计算中心。

  世界最领先的超级计算机是什么概念?据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负责人介绍,“天河二号”的计算能力目标是每秒10亿亿次,将是目前国内最快的天津超级计算机速度的20多倍,是当前世界最快的日本“京”系统的10多倍,届时将成为世界顶级的超级计算机。

  “3选1”,超算中心落户中大

  据悉,此前,关于超算中心的选址有三个候选: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番禺国家创新城园区、南沙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经过评审组专家考核评价后,本月16日,广州市最终确定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为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最终选址方案。

  该方案地块位于广州大学城核心区,周边为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实验动物中心等学院及科研实验室,毗邻广州国际生物岛。

  评审组认为,项目选址于此将有力地促进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集聚到这一区域,并对周边区域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下月起先导系统对外服务

  据悉,为了让广东方面尽快熟悉超级计算机的运行维护特点,国防科技大学采取租赁的方式,将国防科大目前已有的“天河一号”计算机租用给广州,先期启动超算中心先导系统。该系统支持C P U和G PU异构融合,整个系统峰值性能达到340万亿次,计算能力目前在国内仅处于天津、济南、深圳、湖南等国家级超算中心之后,位于全国前列。

  此外,国防科大还派出专家团支持广州超算中心的工作,与广东方面联合培养学生和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则计划与广州工研院、广汽研究院等机构、企业联合开展应用软件研发。

  在开通仪式上,国防科大项目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落户于中大的广州超算先导系统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搭建调试完成,此前上海的超算中心用了10年,广州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广州速度’。”

  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介绍,在天河二号研发前,超算先导系统将重点围绕生物医药、C A E仿真设计和动漫等几个重点领域开展超算服务。他还透露,超算应用领域人才目前需要大量的人才,中大计划在全球招聘,现在也有一些学者有意加盟。(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国防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还介绍,先导系统目前已联入互联网,从6月份起可对外提供相关的高性能计算服务。

  释疑

  “其实超算中心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 ,远到军事航天科技,近到广州的东塔抗震实验计算、广汽汽车碰撞实验、番禺的新兴动漫产业都需要大量的计算,这些以后就是超级计算机的发挥空间。”

  ———超算中心干啥用,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昨日接受记者采访如是说

 

  外媒曝光的iPhone图片

  今天早些时候,9to5mac最先爆出下一代iPhone的后盖图片。很快,他们又贴出了更多的高清大图,其中包括白色和黑色两种。正如你所见,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该外壳的大概结构和材质。

  这些照片清晰地显示出下一代iPhone的部分特性。很早前就传言的更小的接口坞已经能看出来,耳机插孔也被首次移到了底部,扬声器栅格经过了重新设计。同时在摄像头和LED闪光灯之间有一个新的开口,初步猜测可能是手机的第二个麦克风,使手机在录像时更好地捕捉音频。

  外媒曝光的iPhone图片

  此外还有一些下一代iPhone零件的照片,可以大致一下看出下一代iPhone的框架,包括“Home”键。来自苹果供应链的消息称,新的iPhone宽度与此前的相同,但长度有所增加。同时消息人士表示,新的iPhone界面将被重新设计,屏幕尺寸为3.999英寸,分辨率为1136×640。

  上面这张被认为是下一代iPhone正面玻璃的照片,据称这种玻璃能够容纳一个更长的显示屏幕。同时可以看出前置摄像头似乎移动到了听筒上方。


一只现代鸡和一只恐龙幼崽有着惊人的密切关系

  研究人员称,现代的鸟类或许只是从来都长不大的恐龙。恐龙幼崽的化石头骨与鸟类头骨的比对结果显示它们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为“鸟类是恐龙进化的后代”这一论调增加了进一步的证据。

  来自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网站上宣称由于一些未知的原因,一些恐龙幼崽开始比其它的正常个体更加快速的进入成熟期。那种快速的成熟改变了恐龙的基因表达,也改变了它们的身体特征,让它们身材保持更小的尺寸。那些变化让它们发育出一个相对较大的大脑和飞行的能力。

  各种各样的证据都表明这两个物种之间存在进化关系。至少有22块骨头共同存在于鸟类和恐龙中,而在其它动物中则没有。研究人员目前已经发现了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具有其它鸟类特征的恐龙化石以及拥有类似恐龙特征的原始鸟类化石。

  哈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Arkhat Abzhanov注意到恐龙幼崽和成年鸟类头骨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并且决定进行更全面的研究。他同研究生Bhart-Anjan Bhullar一起使用CT扫描仪检查了数十个头盖骨,包括现代鸟类、与鸟类有密切关系的兽脚亚目恐龙以及更早的恐龙物种。通过识别头盖骨上的各种特征,他们能够探索多年以来头盖骨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bzhanov说到:“我们检查了进化为现代鸟类的整个谱系的头盖骨结构。我们也查阅了大约2.5亿年前古蜥蜴的资料,它们进化成了鳄鱼、短吻鳄以及现代鸟类。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它们的头盖骨来了解它们如何变化,并且试图确切的了解在鸟类头盖骨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们的发现非常让人吃惊。早期的恐龙在成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形态学变化。除此之外,它们的鼻子变得更长,它们的头变得更平坦。相比之下,恐龙幼崽和成年鸟类的头盖骨非常的类似。他们推断鸟类产生所经历的进化变化是一种名为幼体发育的现象。Abzhanov说到:“我们能看到一个物种的成年个体看起来越来越像它们祖先的幼年个体。”

  他接着补充到:“在鸟类的案例中,这种现象是由一个名为初期发育的过程引发的,它们的后代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早的进入性成熟期。”鸟类能够在短短的12个周内就达到成熟期,而恐龙则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Concluded Abzhanov说到:“当我们观察鸟类的时候,事实上我们观察到的是恐龙幼崽。”(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澳大利亚惊人发现 高分异度兽脚类恐龙化石现身

  专家发现亿年前哺乳类动物 与恐龙同代面似海狸

  市民嘴下留情救出"活化石" 竟比恐龙还古老(图)


金星载人飞行任务发展于阿波罗应用计划 

  据国外媒体报道,再过几天,我们将看到两组相距百年的“金星凌日”天文奇观,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将通过太阳盘面,届时全世界的目光都会聚焦于此,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能看到酷似一个小光点的金星。但是在196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考虑执行一次真实的金星之旅,向这颗太阳系内轨道第二颗行星派遣三名宇航员,近距离环绕并飞掠金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金星载人飞行任务发展于阿波罗应用计划(Apollo Applications Program),该计划旨在借助阿波罗登月任务中研发出的额外空间技术实现更大范围的太空探索。比如,美国宇航局希望通过阿波罗应用计划研发出地球轨道实验室、建立在月球表面的基地以及恒星际载人飞行技术。从某种意义上看,1967年提出的金星载人飞行是美国空间探索的未来展望。

  而行星际探索的目标之一是金星,在1962年水手2号无人探测器飞抵金星进行探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发现这颗星球上缺少强磁场,其地表具有炙热的温度环境,而大气高度也较低。同时,研究人员认识到在宇宙行星际载人空间飞行任务中,增加防护措施后人类还是可以在这样的宇宙辐射环境中生存,因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意识到这项发现很值得继续研究。除了对行星际空间环境有了初步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对金星厚厚的云层下隐藏的秘密显示出极大的兴趣。

  为了能使宇航员安全抵达环金星轨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间飞行工程师们将使用进行改进的阿波罗宇宙飞船。与登月任务类似,前往金星的宇宙飞船也分为三段式舱体结构,即指令舱、服务舱(CSM)以及空间载人环境支持模块(ESM)构成,该模块是专门为适合宇航员在漫长的金星旅程中生活而设计的。与阿波罗登月飞船不同的是,金星任务中的宇宙飞船没有登陆舱,而阿波罗飞船具有完善的着陆设备。这是因为金星载人飞行任务不需要着陆,仅仅是进行环金星轨道飞行。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飞往金星的宇航员将由土星五号重型运载火箭发射,金星任务中的宇宙飞船服务舱(CSM)的功能与阿波罗登月任务期间类似,主要通过飞船计算机系统为任务进行初级指导和导航,控制主发动机,以及空间遥测和维持通讯。对于空间飞行程序工程师而言,前往金星的宇宙飞船指令与飞往月球存在共同点,只需要进行简单修改即可,因此在飞行程序上并不存在问题。本项任务的难点在于如何保证宇航员在为期400多天的金星任务中安全返航,这就需要在登月宇宙飞船的基础上更换新的舱段模块。

  在阿波罗登月飞船上有一个被称为登月舱的舱段,设计搭载两位宇航员在月面上着陆。但是在金星载人飞行任务中并不需要登陆,因此该舱段被替换为体积更大的空间载人环境支持模块(ESM)。与阿波罗登月宇宙飞船在登月前在月球轨道上“舱段集合”类似,当飞往金星的宇宙飞船抵达地球轨道时,宇航员将服务舱分离并调转方向,再与飞船对接。这样宇航员就可以在两个舱式之间进行转移。空间载人环境支持模块(ESM)是专门为金星任务的空间飞行所设计,其主要为任务期间宇航员进行实验的场所,可以为宇航员提供长期的生命支持,以及为整个任务的舱内环境维持进行控制。

  在服务舱与空间载人环境支持模块完成重新对接后,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的上面级SIV-B推进器将点火并飞往金星。对于已经消耗完的助推段将被抛弃掉。由于空间载人环境支持模块舱将为宇航员提供所需的一切,因此火箭工程师将重新设置上面级推进器,将该模块舱变成宇航员主要的居住和休闲舱段。宇宙飞船的电源由外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

  按照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发射窗口介于1973年10月31日至11月30日之间。在这段时期内进行金星载人飞行任务,有助于为宇航员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环境,太阳活动相对低迷,可降低宇航员暴露在太阳辐射中的等级。科学家们经过计算,飞往金星的宇宙飞船将耗时123天,宇航员预计于1974年3月的某个时候抵达金星轨道附近,距离金星表面高度为3843英里,约为6184公里。在短暂的掠过金星后,宇航员随即开始返航,将在273天后抵达地球,整个任务将于1974年12月期间结束。

  然而,为什么经过周密计划的金星载人宇航飞行任务并没有执行呢?这是因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将金星载人飞行定位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辅助任务”,旨在验证阿波罗登月宇宙飞船的耐久性,表明该飞船足以胜任登月任务,也体现了阿波罗系列宇宙飞船能执行多项任务,具有改进成行星际载人飞船的能力。

  这份报告由1963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分部制定,该公司当时协助美国宇航局进行研究、开发以及系统集成工作。虽然该计划最终没有被执行,但也许会激励未来的工程师们完成金星载人宇航飞行。可以预见,下一次的“金星凌日”奇怪将发生在2117年,届时我们或将看到金星附近出现了一个微小的宇宙飞船。(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82岁阿姆斯特朗敞开心扉 驳登月阴谋论一说(图)

  NASA要求保护阿波罗登月遗迹 称其为无价之宝

  大西洋深海重大发现 阿波罗"土星五号"火箭残骸

第 37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