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据西班牙《侃报》3日报道,为减少艾滋病等病毒的传播,荷兰计划在2050年前推出“机器人妓女”项目。

  报道称,荷兰科学家伊恩·约曼在新西兰一个科学研讨会上发表一篇“用机器妓女取代真人”的学术报告,引起许多科学家的广泛兴趣。

  约曼介绍说,开发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意义是减少人类在性交易中产生的病变。现在,各类性病毒不断滋生,让医生和科学家对此感到力不从心。而使用“机器人妓女”可以大大减少新病毒的产生和传播。

  约曼正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加紧开发这个大胆又创新的项目,许多难题已被攻破。开发的项目不仅仅限于“妓女”,也有“男妓”,至于是否开发“童妓”产品,还需经国会讨论后再定。

  报道称,“机器人妓女”一旦问世,荷兰人将改变“卖淫”这一古老交易的性质。据了解,一个“机器人妓女”的造价约7000欧元左右。(王方)

 尼日利亚客机坠毁至少193人遇难 含4名中国人

  这是6月3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拍摄的坠机现场。尼日利亚一架客机当天在拉各斯机场附近坠毁,机上153人全部遇难,并造成地面至少40人死亡。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客机上有中国乘客。新华社发(伊齐基尔·塔伊沃摄)

尼日利亚客机坠毁撞楼 至少193人遇难(组图)

 这是6月3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拍摄的坠机现场。

尼日利亚客机坠毁撞楼 至少193人遇难(组图)

  6月3日,人们聚集在尼日利亚拉各斯的坠机现场。

  新华网拉各斯6月3日电(记者李怀林 牛小溪)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在3日坠毁的尼日利亚客机上至少有6名中国乘客,比原来报道的数字多了2人。

  尼日利亚丹纳(DANA)航空公司一架客机3日下午在飞抵拉各斯机场附近时坠毁,连同机组人员机上153人全部遇难。

  尼日利亚民用航空局局长哈罗德·德姆仁向新华社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他说,这架载有超过153人的客机在接近拉各斯机场的一片居民区坠毁,并撞上了一座两层的建筑物,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建筑物中至少有40人死亡。

  德姆仁说,飞机坠毁后火势凶猛,尼日利亚国家紧急事务管理署以及当地武装警察和交通警察到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尼军方也已派出直升机参与现场救援工作。

  该架客机3日下午从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起飞飞往尼南部城市拉各斯。事件发生前24小时,一家从拉各斯起飞的尼日利亚货机在飞往加纳途中坠毁,造成至少10人死亡。

  现场:居民区腾起巨大的浓烟

  阿拉伯媒体援引地面上的目击者的话称,客机可能碰上输电线,然后撞向一栋建筑。

  拉各斯当天的天气状况良好,无云,晴朗。当地媒体的报道画面显示,一个居民区腾起巨大的浓烟,许多人正围着看起来似乎是飞机残骸的物体旁。(新京报 景青)

  中国驻尼使馆核实坠机中国公民信息

  人民网北京6月4日电(记者 杨铁虎) 当地时间6月3日下午,尼日利亚DANA航空公司一架从阿布贾飞往拉各斯的班机在拉各斯地区坠毁。

  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官网(http://www.fmprc.gov.cn/ce/ceng/chn/)4日凌晨公布了大使馆24小时值班电话以及拉各斯总领馆值班电话。

  大使馆值班电话为:00234-8065842688;00234-8181158495;00234-8033209558。

  拉各斯总领馆值班电话:00234-8056666116。

  尼日利亚总统宣布为空难遇难者举行3天全国哀悼

  据外电报道,尼日利亚总统宣布为空难遇难者举行3天的全国哀悼。

  当地时间3日下午,尼日利亚一架客机坠毁在拉各斯机场附近的居民区,机上153人恐全部遇难。

  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之中。


美国宇航局的OSIRIS-Rex探测器将降落在小行星上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观测到一颗小行星在过去的十二年内偏离其轨道达100英里,该诡异现象被研究人员喻为“牵引照射”,其依据来自于亚尔科夫斯基效应(Yarkovsky effect),即来自太阳光的热量对一定体积范围的小行星产生推力作用,使其偏离轨道。根据位于诺克斯维尔的田纳西大学的研究人员乔什·埃默里(Josh Emery)介绍:“由亚尔科夫斯基效应产生的热量变化可导致小行星偏离正常轨道,飘出或者进入地球轨道,认识这种诡异的力量是判断一颗小行星是否对地球产生威胁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亚尔科夫斯基效应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许多小行星在本世纪下半叶期间可能撞上地球。比如,研究人员探测到小行星1999 RQ36的偏离轨道将在2135年穿过地球,该小行星就是受到了亚尔科夫斯基效应的影响,使其与原先的轨道偏离量达到100英里。研究人员乔什·埃默里在2007年使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斯皮策红外空间望远镜研究小行星在吸收太阳光之后所产生的热效应,计算出额外的推动力,并分析该效应对小行星正常运行所带来的影响。

  科学家使用工作在红外波段的空间望远镜可洞察小行星受光照面所产生的热效应特征,结果发现一些在宇宙空间中四处流浪的岩石表面似乎覆盖着一层特殊物质构成的“隔热毯”。这些物质在受到阳光照射时可聚集热量,产生更强的亚尔科夫斯基效应。因此,如果覆盖酷似“隔热毯”的小天体是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的,那么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亚尔科夫斯基效应将变得更显著,受光面可将热量保留更长的时间。但是如果构成小行星的物质主要是尘埃和粉质颗粒,那么热效应的影响将被削弱,受光面将会很快冷却下来。

  斯皮策红外空间望远镜对近地小行星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逐渐勾勒出小行星1999 RQ36的“冒险之旅”,在不远的将来会对地球的空间安全产生影响。这颗1640英尺直径的小行星预计在2135年穿过地球轨道,届时它的轨道将距离地球大约22万英里,即35万公里左右,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

  目前计算出的小行星1999 RQ36轨道参数并不是个准确值,在如此近距离穿过地月系统可能带来不确定的影响,而且小行星未来的轨道位置无法进行精确定位,只能通过统计学方法估算。科学家在使用亚尔科夫斯基效应对小行星轨道进行研究后发现,许多小行星将在2170年至2190年对地球产生潜在影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将在2016年发射一艘小行星探测飞船,将登陆小行星采集岩石样本返回地球。

  这艘飞船的被命名为OSIRIS-Rex小行星探测器,是“新视野计划”的第三艘无人太空飞船,该计划产生的前两艘飞船分别是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和新地平线号冥王星探测器。OSIRIS-Rex小行星探测器将在2019年抵达小行星,并于2023年携带小行星标本返回地球。亚尔科夫斯基效应是一名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工程师首次发现太空中的微小岩石天体在受到太阳光的长期照射后可吸收太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热效应使小行星轨道产生偏移。

  该效应产生的推力很难进行测量,因为对大型空间岩石而言,这些推力是极其微小的。为了对太空岩石进行亚尔科夫斯基效应计算,科学家需要确定空间岩石的大小、热量属性、由亚尔科夫斯基效应产生的推力,以及体积和密度等信息。研究人员乔什·埃默里认为:“在宇宙空间中通过雷达或者红外线观测望远镜寻找太空岩石,如同科幻小说中的情景。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能发现它们的工具和设备,完成该任务的关键是确定目标天体的密度,我们最终将揭开小行星轨道漂移之谜。”

  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小行星1999 RQ36的密度几乎与水相当,而且其表面属于多孔性质,这意味着该小行星的组分主要是空间尘埃团和岩石。这项发现结果令乔什·埃默里感到非常满意,他希望我们能将小行星样本早日带回地球进行研究。(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直径7米小行星奔向地球 相撞仅差1.4万公里(图)

  单颗小行星价值近百万亿美元 堪比全球1年GDP

  14万吨重小行星明年掠过地球 专家忧撞上卫星


到2033年预期实现运送超过20名宇航员移民火星

  随着美国宇航局预算的削减,私人太空旅行已经成为那些梦想成为真实版托尼-斯塔克的富有商人们的下一个目标。在这些梦想家当中,有一些人将他们更崇高的理想付诸现实。让我们忘记月球吧,火星人公司的团队正在计划让移民火星梦想成真。

  荷兰的这家私人公司-火星人公司已经设定了永久移民火星的最后期限:2023年4月。对于那些选择定居火星的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将没有回头路。他们将永久性的移民到尘埃遍布的星球上,每隔一年就会有新的移民者来到建立的殖民地,从而让火星基地社区缓慢增长。火星人公司首先计划运送四名宇航员踏上长达七个月的单调旅程。到2033年,这个项目预期实现运送超过20名宇航员移民到火星之上。

  如果你怀疑火星人公司的计划,而且你应该会对此产生怀疑,但是这个计划拥有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拉德·特·胡夫特博士的支持,而且引起了几家主要的商业化私人太空公司和供应商的兴趣,它们有能力打造设备和合适的必需品来让这个任务获得成功。胡夫特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说到:“这将是私人公司而且只有私人公司进行投资的任务,不会涉及到政治上的胡编乱造和纳税人的钱。”

  这个计划将开始于2016年,也就是现在起四年以后将向火星发射一颗通讯卫星和一个补给任务。到2018年将运送一辆漫游者登陆车到火星,来探索理想的位置和最佳的居住条件,为人类的永久移民这颗红色星球做准备。2020年居住太空舱、供给、生命补给单位和用于重新组建殖民地部件的漫游者号将被运送到火星上,为移民准备殖民地。首批四名宇航员将在2022年踏上他们的旅程,并于2023年4月抵达火星。火星人公司计划通过媒体奇观宣传连续的任务,那样可以让任何人都能关注并且监视这个过程。另一方面,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件将成为广告商和赞助商的投资对象。

  理想是崇高的,但是准确的说私人探索才刚刚起步。就在上个月,私人组建并且发射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的龙太空舱才能够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私人公司比如说维珍银河公司、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甚至红牛公司都在为成为下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而竞争,那将使它们的名字在孩子们当中世代相传。(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阿拉丁般"飞毯"问世 未来或可用于火星探测(图)

  机遇号火星车冬眠苏醒:拍摄最大陨石坑美景(图) 

  揭秘"好奇号"火星之旅:经历恐怖7分钟探测687天


金星凌日模拟图

  今天上午,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了解到,6月6日上午,将发生一次百年罕见的“金星凌日”天象,届时,将有一个小黑点——金星从太阳表面慢慢穿过,仿佛太阳脸上长了一个黑痣。

  据悉,当金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介绍,中国是全世界范围内观测“金星凌日”的最佳地点之一。

  王思潮表示,“金星凌日”的情况与日食有些类似,分为5个阶段,从开始到结束分别为:凌始外切、凌始内切、凌甚、凌终内切、凌终外切。

  由于金星距离地球太远,所以看上去很小,根本挡不住太阳,我们只能看到一个黑点缓慢地从日面上掠过。

  据介绍,北京时间6月6日6时09分41秒,金星开始进入太阳圆面。金星完全离开太阳圆面是在中午12时49分31秒,历时6小时40分钟。

  “金星凌日”以两次凌日为一组,间隔8年,但是两组之间的间隔却有100多年。21世纪的首次“金星凌日”发生在2004年6月8日,今年发生的是另一组。如果错失此次机会,要观看下一次的“金星凌日”,就要等到105年后的2117年12月11日。

  观测亮点

  可观测到“黑滴”现象

  金星在即将接近和离开日轮前,会产生了“黑滴”现象。

  “如果对着光亮,将两根手指逐渐靠拢,在它们靠得很近时,尽管手指确实没有接触,我们却看到两手指之间已经有阴影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像是手指间有水滴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黑滴’现象。”王思潮介绍。

  此外,在凌始内切和凌终内切时,太阳边缘和内行星边缘靠得很近——若即若离的时候,观测者会发现有阴影把两个天体的边缘连接起来,这就是凌日时的“黑滴”现象,造成“黑滴”现象的原因是光的衍射等。(李洪鹏)

  金星凌日“节点”

  凌始外切 6时09分41.秒

  凌始内切 6时27分28.5秒

  凌甚 9时29分35.8秒

  凌终内切 12时31分42.9秒

  凌终外切 12时49分30.5秒

  相关阅读

  2

  2

  2


埃及艳后复原头像

  过去数十年来,考古界一直认为这尊高约5.5厘米的头像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肯纳顿。但德国考古学家克里斯蒂安·勒本说,从雕塑原料上看,这尊头像展现的人物几乎可以肯定是女性。另外,雕像耳部的细节也显示,已经部分破损的头像先前配有王冠。因此,这个雕塑应该是妮菲蒂蒂的头像,而非她的夫君。

  在古埃及历史上,妮菲蒂蒂声名仅次于“埃及艳后”克娄帕特拉。这位出身显赫家族的女王在第十八王朝的影响力甚至超越她的丈夫阿肯纳顿。

  这尊微型头像已定于6月6日至10日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个特别文物展上展出。其介绍说明中将刊出勒本的最新发现。按照勒本的说法,这尊头像的大小和品质足以产生“轰动性影响”。

  妮菲蒂蒂已有一座著名的半身像存世,是1912年由德国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的,目前陈列在德国柏林的博物馆内。这尊以石灰石等原材料雕成的彩绘人像已有3000多年历史,却依旧栩栩如生。埃及此前曾要求德国归还但被拒绝。

  相关阅读

  驴奶堪称绝妙健康饮品 埃及艳后靠其保完美肌肤

  组图-各国沙滩写真 迷人日光浴美女和埃及艳后

  网络流行另类打扮宠物 爱猫变身"埃及艳后"(图)

  6月1日,上海野生动物园透露,阔别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第一只朱鹮宝宝诞生。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今年3月22日从陕西落户上海野生动物园。4月29日,饲养员在朱鹮岛草坪上发现了一枚完好无损的朱鹮蛋,于是把它送到了小动物乐园,进行人工孵化。 1日早晨,饲养员看到蛋壳上开了一个天窗,露出了粉红色的小嘴,阔别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第一只朱鹮宝宝破壳而出。

  据知,朱鹮被列入濒危世界物种,在中国跟大熊猫、金丝猴、金毛羚牛一起并称“国家四宝”。

  相关阅读

  首只朱鹮宝宝今日或破壳而出 物种比熊猫海稀缺

  珍稀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成 全球仅存千余只

  日可爱小熊猫模仿"招财猫" 会招财纳福手势(图)


随着碰撞进程的开始,银河的外形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大大改变了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夜空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很早就知道我们所处的银河系正在向仙女座大星系方向移动,在未来将不可避免地与后者发生碰撞,如果太阳系在碰撞时能幸存下来,而且人类文明依然存在。那么我们的位置也将被重新定位。随着碰撞进程的开始,银河的外形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大大改变了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夜空。

  科学家估计这一切将发生在40亿年之后,我们目前所熟知的银河系将不复存在。相关研究人员在2012年5月31日对外宣布最新的模拟研究结果:银河系在与仙女座大星系接触时将“迎头相撞”,研究人员目前已经探测并计算出两者的视向速度,而欧洲空间局发射的最新探测器旨在探测仙女座大星系的横向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碰撞后将形成一个新的“混合星系”,其形状将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银河系现在的“标准外形”:具有中央棒状结构的螺旋星系。

  据位于美国巴尔的摩的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科学家罗兰范·德马雷尔(Roeland van derMarel)介绍:“在我们本地星系群中,就存在着星系间发生碰撞的事实。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碰撞之所以显得如此特别,是因为与我们有关。”仙女座大星系也可以称为M31,目前正以每小时25万英里,或每小时40万公里的速度向银河系移动。银河系所处的本星系群属于室女座超星系团,其中拥有至少100个星系团。

  虽然天文学家们认为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将在40亿年后发生碰撞并融合,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仙女座大星系的横向移动速度还是个未知数,研究人员希望借助于欧洲空间局发射的探测器确定横向速度值,这是星系在宇宙空间中移动路径判断的一个关键性参数,我们目前所确定的仅仅是通过恒星光谱多普勒效应来计算视向速度。

  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科学家罗兰范·德马雷尔和他的同事们在过去的七年内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仙女座大星系中已经确定的选择探测区域进行反复观测。科学家旨在通过观测星系边缘区域测量其在宇宙空间中移动的参数,结果发现仙女座大星系与银河系将会出现“迎头相撞”。 德马雷尔认为仙女座大星系目前的运动的方向直朝着银河系,最后将会合并成一个新的星系。他和同事们还创建了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冲撞的模拟视频。

  该模拟视频显示,碰撞开始于40亿年后,并持续20亿年,在60亿年后完成。银河系自诞生以来从未经历过如此震撼的冲撞事件,目前银河系的形状形成于135亿年前宇宙诞生时期。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罗斯玛丽(Rosemary Wyse)介绍:“虽然未曾发生过大星系级别的碰撞,但是小规模的星系合并却有可能发生过,40亿年后发生的碰撞合并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玛丽并没有参与本项研究。

  科学家认为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发生了大规模碰撞,但地球或者我们的太阳系可能并不会因此受到危险。因为碰撞在引力的介入下将无数恒星分离到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去,所形成的融合体会显得更加庞大,不太可能导致严重的、影响范围广的毁灭性结果。然而,我们的太阳系将改变自身所处的宇宙空间,届时太阳系将距新星系核心更远。(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百万年前银河系巨型喷流:万倍太阳黑洞提供能量

  新研究测定银河系内部光环年龄 达114亿年(图)

  银河系中心发现巨大喷流 或与超级黑洞活跃有关

  
资料图"象人"梅里克
综合外电报道,巴基斯坦一名22岁青年蒙塔兹患上罕见的变形杆菌属综合症,其头、手和脚都不断增大,犹如身体严重畸形的“象人”约瑟夫·梅里克。怪病令蒙塔兹难以外出活动,更别提结交异性,但他称,自己十分渴望爱情。

  蒙塔兹曾觉得自己受到神的诅咒,因而倍感无助和绝望,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让他重新拥抱生命。在所居住的小区,人们逐渐接纳他,称他为“大朋友”,更决意为他治病,助他寻找真爱。

  蒙塔兹说,“自出生以来,我的脸、手臂和脚的大小都异于常人。但我心智正常,生活也与他人无异。唯一不同的是,妈妈、爸爸和兄弟姐妹都没患上这病。以前,小区内的人看见我都会走开,但现在已当我是常人,会跟我谈话。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痊愈,遇到爱我的人。”

  据悉,蒙塔兹小时候听说患上变形杆菌属综合症无药可救,因此没有求医。但家人一直抱着一丝希望,认为蒙塔兹也许患的是其他疾病,可以得救。他父亲称:“希望儿子未来可以经营黄包车生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基于一种特殊鸡尾酒疗法可让脊椎严重受伤的老鼠恢复正常,这将为瘫痪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学家使瘫痪的老鼠重新奔跑 瘫患者新希望

 瑞士科学家使用鸡尾酒药物和电刺激疗法,成功地让瘫痪老鼠恢复行走能力 

科学家使瘫痪的老鼠重新奔跑 瘫患者新希望

  研究人员使用电子化学刺激疗法生长出神经系统

  使用鸡尾酒药物和电刺激治疗方法,研究人员能够“重新连接”脊髓和大脑之间的神经系统。两个星期之后,这些动物不仅能够行动,还可以攀爬楼梯,在跑步机上奔跑。

  乔治-库尔蒂纳(Gregoire Courtine)教授称,这项研究揭示老鼠能够从可导致永久瘫痪的重度脊椎受损状况中恢复过来。他在瑞士带领一支研究小组负责此项研究,认为2013年获得700万英镑拨款有望让瘫痪患者再次站立。

  据悉,在英国大约有5万名脊椎损伤患者,他们在瑞士苏瑞士大学进行这项测试,实验老鼠是脊椎组织被切开,但并不是完全被切断。当它们不再接受来自大脑的信号时,就无法行走,但是用一个迷你背心将后腿悬空,使用药物和电刺激对它的脊椎末端进行刺激,休眠的神经组织将激活。

  来自大脑的信号能够“迂回”受损组织,并恢复与下肢的连接。库尔蒂纳教授说:“这是一场神经复原世界杯比赛,之前完全瘫痪的实验老鼠仅仅几周便能像运动员一样活跃,我们现已实现实验老鼠100%的随意性运动。老鼠大脑能够确定新的神经连接,神经纤维切口重新生长,并使脊髓能够建立中继连接,从而确保大脑能够传递信息,这些神经纤维能够穿过受损组织,在受伤状况下恢复自发性运动控制。”

  这些老鼠仅能在化学药物和电刺激下行走,科学家在人类治疗中必须设计一种安全的控制方法,例如:通过一根导管。

  瘫痪治疗领域的专家对这项最新研究高度称赞,该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它将作为一项重要的医学创新,有望对瘫痪患者带来最大的希望。

  然而,专家们也对此提出了警告,指出老鼠的神经系统与人类并不相同,现实中的瘫痪患者普遍存在着较多的脊椎受损区域,而不像实验中老鼠的整齐脊椎切口。

  伦敦国王学院的的伊丽莎白-布拉德伯里(Elizabeth Bradbury)博士说:“这是一项创新性研究,为未来脊椎受损患者的恢复性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但是目前在应用至人体临床治疗阶段之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脊椎研究组织专家马克-培根(Mark Bacon)博士说:“这项最新研究带给我们巨大的希望!在过去,人们认为成功恢复瘫痪患者的肢体功能是非常不可能的事情,而目前我认为这将是很有希望的,目前正在将成功的动物实验模型转移至安全的人类临床测试。”

  近年来,科学家研制出一些干细胞疗法来帮助瘫痪患者,但是迄今并未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2011年,美国研究人员帮助一位23岁瘫痪患者接受电刺激治疗之后能够恢复一些肢体移动,但是培根博士称,瑞士的这种鸡尾酒疗法应当进行宣传推广。

  脊髓研究协会的丹-伯登(Dan Burden)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项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鼠的神经系统与人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来实现类似的人体临床治疗,这仅是第一步,它将引导新型治疗方案,使未来脊椎受损患者的治疗更易实现!”

  相关阅读:

  英瘫痪女子完成壮举 借先进义肢装备完成马拉松

  瑞士展示意念控制机器人 可为瘫痪病人提供帮助

  实验猴用意念控虚拟手臂 瘫痪者或可重获新肢体

第 33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