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古生物学家在印度这里发现了6500万年前的大型植物化石群。夏尔马遗产教育中心(Sharma Centre forHeritage Education)的Akhilesh Kumar、德干学院的Tosabanta Padhan博士等共同参与了此次发掘工作。Padhan说,这些化石具有重大的价值与古生物学研究意义,他曾在孟加拉的阿散索尔(Asansol)和巴基斯坦的斋沙默尔(Jaisalmer)见到过类似的化石。然而不幸的是,部分化石由于长期风化而暴露长达10米长,甚至有一些化石还被当地不明真理的妇女用作洗衣板。

  Kumar说,果阿邦政府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这一珍贵化石遗址不受更大的损伤,通过研究这些巨型植物化石,我们能获得更多史前时期的植被和气候信息。Varad Sabnis是一名古生物学家,他说,去年他曾在Khotode发现了一块植物化石标本,因此一年后他与同伴再次来到这里,以期获得更大的发现。早在1876年,C Marchesetti就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在印度西海岸的地面以下存在大型的化石森林,他猜测这些化石散布在大型种植园附近的山区以及河谷中。此次发掘工作证实了这一猜测。Kumar继续说,这一区域是果阿邦重要的遗产,早期人类或许也曾将这些化石作为工具使用。

  相关阅读

  英发现1.6亿年前动物汁囊化石 世间仅发现一块

  太平洋现8600万年前活化石 千年繁殖一次(图)

  喜马拉雅再现神秘物种 原始披毛犀化石出土(图)

  据英国《太阳报》6月1日报道,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动物收容所(Santa Fe Animal Shelter & Humane Society)曾在5月初宣布,世界最胖猫,重达17.7公斤的胖猫“喵”(Meow)因过度肥胖引发的并发症死亡。此事引发全球关注。日前美国一动物收容所又出现了一只体型巨大的胖猫“海绵宝宝”,它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胖的猫。

  报道称,“海绵宝宝”今年9岁,体重近15公斤,相当于一只拉布拉多犬,或是一个四岁小孩的重量。“海绵宝宝”因为体重过重,无法自己清理自己,走起路来也十分费劲。

  “海绵宝宝”原来的主人无法控制其一直上涨的体重,只得将它交给收容所。收容所负责人称:“当时打开笼子的时候,我们15名工作人员都在盯着它看,它是我们见过最大的猫。”

  该收容所已经为“海绵宝宝”制定了减肥计划。(尹晴)

  相关阅读

  小猫不幸卡在车轮中 成功被解救渴望新主人(图)

  日可爱小熊猫模仿"招财猫" 会招财纳福手势(图)

  首只朱鹮宝宝今日或破壳而出 物种比熊猫海稀缺
 

  奥地利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语言功能可能最早产生于猿类相互交流时的咂嘴现象。

  语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都在从灵长类动物和他们的发声,如黑猩猩的叫声中寻找人类语言的进化起源。而根据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人类的语言功能可能最早产生于猿类相互交流时的面部动作,即咂嘴现象。

  维也纳大学认知生物学系系主任特库姆塞·菲奇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共同研究发现,许多种猿类在面对面时都会咂嘴,这个过程虽然会发出轻微的声音,但声音并不是来自于喉部的声带振动。初看起来,这种咂嘴声音由于嘴唇快速开合产生,但科学家通过X光对猕猴的观察发现,这个声音的产生涉及一系列复杂动作,即嘴唇、下巴,舌头和舌骨快速而协调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的频率是每秒5次,这个速度与人类说话时,口腔相关器官运动的速度相似。

  科学家指出,人类说话时,口腔相关器官也是如此快速而协调地动作,并由此调节声带产生出来的基本音,将其变为辅音和元音。猕猴相互交流时咂着嘴唇及相关器官的动作与人类说话时相关器官的动作惊人地相似。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的语言功能并不是源自于灵长类动物叫声,而是它们交流时的面部表情,而且经过漫长的进化而成。

  这一结果刊登在5月31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专业杂志上。

  相关阅读

  狗为何可以听懂人类语言 眼神交流才是秘密所在

  人类文明在无声中流失 本世纪末90%语言或消失

  美科学家研发机器人消防员 能理解手势语言(图)


在一个乱葬岗中发现的“威尼斯吸血鬼”的头盖骨,一块砖头插在它的嘴中

  这或许是威尼斯的一种吸血鬼的驱魔方式,现在却在科学家们中引发争议,是否掘墓人曾经试图打败一个不死怪物。这个争论开始于16世纪时在威尼斯岛埋葬瘟疫病人的乱葬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司法人类学家马特奥-博瑞尼说到:“那里一位妇女的遗骸很显然被强行塞到嘴中一块砖头,或许这是考古学已知的第一例吸血鬼葬礼上而且人们为尸体进行驱魔。”

  博瑞尼说到:“当瘟疫在欧洲肆虐的时候,吸血鬼迷信非常的普遍,而且很多这种民间传说可能是由于人们对腐烂的自然阶段的错误认识。”新近的死亡通常都能表现出惊人的生气。随着尸体的皮肤起皱和收缩,头发和指甲在死后或许会出现生长。博瑞尼说到:“根据这个女人锁骨的位置判断,这个女人的遗骸很显然被裹尸布所包裹着。”一具尸体或许会因为腐烂从裹尸布中流出腐蚀的液体,这种现象或许会让掘墓人认为它是一个吸血鬼。

  吸血鬼神话将这种怪物同传染病联系在一起,而且1576年传染病在威尼斯泛滥成灾,杀死了多达5万人,接近一个城市的三分之一人口,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提香。博瑞尼和他的同事埃米利奥在2010年的《法医学》杂志上说到:“偶然遇到这种尸体的掘墓人或许是为了防止吸血鬼进一步传播瘟疫毁灭城市。”后来,在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和一部国家地理纪录片中都对吸血鬼进行了讨论。

  然而现在其他的研究人员公然嘲笑这种论断,一些人或许认为这是一种驱魔仪式,但这些研究人员认为是一块砖意外掉落在一个头骨的嘴中。意大利比萨大学的人体人类学家西蒙娜告诉生命科学记者:“我惊奇的发现一本主流杂志《法医学》的评论者在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实埃米利奥和博瑞尼的假设的情况下,就已经允许发表他们的文章。”

  西蒙娜说到:“首先,发现‘吸血鬼遗骸’地点的照片显示她的的遗骸周围被石头、砖头和瓦片所包围。”她们同样注意到尸体的嘴通常都是张大的,能让许多物体掉入,比如说,她们在威尼斯的Vecchio Lazzaretto墓地发现一副嘴中含有大腿骨的骨架。她们同样也注意到没有明显的证据证实裹尸布的存在,同样棺材墙壁或许也能解释锁骨的位置。她们也补充了所谓的食尸鬼的传说,那个传说很显然只局限于东德区域而非意大利。西蒙娜和她的同事在《法医学》杂志的五月期刊中详细论述了她们的理由。

  西蒙娜称吸血鬼的观点是“胡说八道”。她说到:“不幸的是,这在意大利过去的几年中是一种普遍的做法。这或许是由于意大利对于科学研究资金的强烈紧缩,因此研究人员通常用与科学无关的耸人听闻的发现来吸引人们注意和获得研究资金。”

  博瑞尼和他的同事强烈的反驳了她们分析中的理由。他们在《法医学》杂志五月刊的一篇文章中论述了这一地点发现的身体细节如何来支持他们解释。而且虽然食尸鬼的传说被发现于日耳曼地区,但威尼斯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活动中心,那么来自遥远地区的这种传说很有可能在这里传播。博瑞尼说到:“对于我意大利同行的评论,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相当让人反感的情况。她们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它被各大媒体所宣扬。我想阐明这一点,我从未寻找过媒体。”(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设计师制奇特"吸血鬼灯" 人类血液进行化学反应

  美海滩现神秘恐怖动物尸体 长巨大獠牙如吸血鬼

  天文学家拍到吸血鬼恒星 疯狂吸收伴星物质(图)

 

 科莫多巨蜥 令人难以置信的杀伤力竟是口腔中的细菌。

研究发现科莫多巨蜥口腔中拥有58种细菌,93%是致命的。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科莫多巨蜥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它能长到接近3米长。然而它被人所熟知的原因并不是超大的体型,而是致命的猎杀本领。

  在东印度尼西亚的五小岛,科莫多巨蜥猎杀比自身体型大几倍的水牛、野猪、东帝汶鹿的情形每天都在上演。科莫多巨蜥的高超本领从何而来?近日动物学家终于找到了答案,巨蜥口中的细菌才是致命的武器。

  研究人员发现在科莫多的唾液中平均拥有58种细菌,其中93%都有潜在致命性,研究者还发现了一种被称为Pastuerella的巴氏杆菌,当这种细菌注入小鼠体内时,小鼠当场毙命。

  那么科莫多口中的细菌从何而来呢?研究者认为这是科莫多种族的一种特有细菌传播方式,当蜥蜴咬过一些巨型猎物尸体时,细菌也被传染上去,下一只蜥蜴进餐时,也得到了细菌。或者是一些动物遭受过蜥蜴攻击,但被另外的蜥蜴捕获,也会导致细菌传播。

  蜥蜴就是靠这种方式不断的交叉感染,所以每只蜥蜴口中的细菌都多得惊人。在他们捕猎时,并不需要强大的格斗本领,而只需咬上一口便可能让猎物倒下。令人疑惑的是,巨蜥口中如此"肮脏",但它们却可以安然无恙。(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科莫拉多巨蜥咬力如家猫 史前巨兽捕猎也用头脑

  香港村落惊现一米巨蜥 "鳄鱼"疑云有待考证(图)

  湖南现167厘米巨蜥 拒绝进食专家紧急救治(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一喷流最早是由美国宇航局费米空间望远镜首先发现的。孟苏是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他说:“我们今天所见的微弱喷流是一个鬼影,是它在100万年前爆发后留下的痕迹。”  这一喷流最早是由美国宇航局费米空间望远镜首先发现的。孟苏是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他说:“我们今天所见的微弱喷流是一个鬼影,是它在100万年前爆发后留下的痕迹。”
美国宇航局的费米空间望远镜已经为天文学家们绘制了一些迄今最详尽的宇宙巡天地图美国宇航局的费米空间望远镜已经为天文学家们绘制了一些迄今最详尽的宇宙巡天地图

  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们发现在100万年前在银河系中心曾经爆发出一股巨型喷流,估计形成这一喷流系统将需要由一个质量为1万倍太阳质量的巨型黑洞提供能量。

  这一喷流最早是由美国宇航局费米空间望远镜首先发现的。孟苏(Meng Su,音译)是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他说:“我们今天所见的微弱喷流是一个鬼影,是它在100万年前爆发后留下的痕迹。”这一巨型喷流的发现或许将有助于天文学家们解释之前在银河系中心观测到的神秘“巨泡”。孟苏介绍说:“这一发现增强了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在相对近期,银河系曾经拥有一个活动星系核。”

  美国宇航局所属的费米空间望远镜最早注意到这两个喷流系统。它们从银河系的核心出发,一直向银盘上下两个相反方向延伸达2.7万光年。这是首次观测到此类伽马射线喷流,也是唯一一个距离足够近,因而可以让费米空间望远镜得以分辨的此类喷流。

  想要让银河系的核心恢复活动将需要注入大量的额外物质。同样来自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论文合著者丹尼尔·芬克贝纳(Daniel Finkbeiner)估计要达到这一目的,将需要一个质量约为1万倍太阳质量的巨型分子云。他说:“要想达到目的,你需要将1万颗太阳扔进这里的黑洞。黑洞是贪婪的吞噬者,因此当如此巨量的物质同时涌入时,它会来不及吞食,一部分物质会以喷流的方式反弹出来。”

  这次发现的喷流系统或许跟同样由费米空间望远镜在2010年发现的神秘伽马射线“巨泡”之间存在联系。这两个巨型“泡泡”同样是向银盘上下两侧延伸出去约2.7万光年。然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两个巨泡的延伸方向是和银盘方向相垂直的,而此次发现的喷流系统延伸方向则存在着大约15度的倾角。这或许反映了当时围绕银河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存在的吸积盘具有一定的倾角。

  这两个结构的形成方式之间同样存在差异。喷流是等离子流从银河中心喷涌而出时形成的,并且在此期间受到一个螺旋形磁场的制约,从而能够保持高度聚焦的形态;而两个巨泡则可能是由于一股高温物质“风”从银心黑洞吸积盘向外吹出来的。因此,相比喷流结构而言,这个巨泡结构的延伸要宽阔的多。

  这个喷流结构和巨泡结构均受到剧烈的康普顿散射驱动。这是一种物理学现象,指的是当以接近光速运行的电子撞击低能的光子,如无线电波波段或红外波段的光子时,这样的撞击将增加光子的能量,从而使其增强进入电磁波的伽马射线波段。

  这项发现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银河系拥有活动星系核的最晚时期是在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这两条喷流延伸2.7万光年的距离除以它的大致速度来求出其最初开始形成的时间。然而它实际存在的时间也可能远远长于这一数值。芬克贝纳解释说:“随着作为其来源的中央黑洞时而向内吞噬物质时而向外反弹物质,这一喷流结构可能时而喷发时而中断。”(晨风)

朱鹮 是比熊猫海珍贵的物种

即将破壳而出的朱鹮宝宝(科学网配图)

  记者昨天从野生动物园获悉,今天,申城首只朱鹮宝宝将在野生动物园破壳而出。朱鹮是比大熊猫还珍稀的动物,今年3月22日,5对朱鹮从陕西省野生动物抢救研究中心来沪,40天后,其中一对朱鹮率先产蛋。目前,野生动物园内还有5枚朱鹮蛋正在孵化。

  4月29日,饲养员发现朱鹮首次产蛋,而一只蛋从鸟巢中坠落破损,另一只产在了朱鹮岛草丛中。好在饲养员及时发现,将蛋放入孵化设备中。直到5月27日晚上,饲养员发现蛋微微颤动了一下。昨天,饲养员发现,蛋壳上有一个小小的洞。“6月1日肯定能孵化出来,但具体什么时候还要看情况。”

  目前,野生动物园还有5枚朱鹮蛋正在孵化中,其中3枚由朱鹮妈妈亲自孵化,2枚人工孵化。

  朱鹮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它长着灰色羽毛、艳红的头冠、细长的双脚,展翅时,翅膀内侧呈现温润的粉红色。上世纪中叶,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大量分布,后由于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日本等国的朱鹮迅速灭绝。现在朱鹮种群在野外已扩大到900多只,人工饲养700多只。

  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史前时代并不缺乏令人恐惧的巨型怪兽,除了众所周知的霸王龙等,还有巨牙邓氏鱼、恐怖猪、能整个吞食蛇颈龙的海怪等。

  白垩纪基本上是地球的野蛮时代,这一时期活跃着一些凶猛的怪兽,其中包括:海诺龙和海王龙,这些成年体会让它们的幼仔去捕食鲭鱼。它们对付猎物不用锋利的牙齿,或者口腔内两排附齿,而是将猎物整个吞入口中。

  科学家分析称,它们使用三排巨大的锋利牙齿像倒钩一样咬住猎物,使它们无法逃脱。它的体形像一辆公交汽车,有时能够完全吞食一条蛇颈龙。

  脊龙是一种体形非常庞大、移动快速的掠食性恐龙,它的体长可达到60英尺,长着类似鳄鱼的下颚能够生长至5英尺,可以非常灵活地摆动强有力的尾部。脊龙可能是迄今陆地上最大的掠食者。

  邓氏鱼是史前一种可怕的鱼类,它的牙齿犹如锋利的匕首,体长大约30英尺。科学家分析称,邓氏鱼拥有强大的咬力,能够咬碎任何物体。目前,地球上现存生物最强咬力物种是土狼,大约2000牛顿。它们很容易咬碎骨骼,相比之下霸王龙的咬力大约是13000牛顿。而邓氏鱼的咬力能够达到1.5亿帕斯卡,大约每平方英寸咬力达到22000磅。同时,邓氏鱼每秒可张嘴50次,这意味着它们能够非常快速地清扫周边的猎物。

  如果与霸王龙面对面遭遇将是非常糟糕的,其中霸王龙家族里最为强大的两个物种是Gigonotosaurus和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这两个物种都生活在大约1亿年前,体长大约45英尺,鲨齿龙被认为史上陆地第二大掠食者,Gigonotosaurus主要生活在现今南美洲。

  克柔龙和滑齿龙是海洋中令人恐惧的史前物种,滑齿龙与现代鳄鱼有着相似之处,体长可达到33英尺,目前发现的一具尸骨样本中颚骨可达到10英尺长。一些科学家猜测称,滑齿龙事实上体长可达到50英尺,它像海王龙一样,能够吞食海洋中其它海怪。克柔龙长着像“香蕉”一样的牙齿,甚至会吞食自己的幼仔,厚重的颚骨可以咬碎菊石贝,菊石贝是一种具有外壳的鱿鱼物种。

  恐怖猪的体形像犀牛,兼具现代非洲水牛和美洲豹的特征,从它的名称上可显示这是一种拥有锋利、极具破坏性牙齿的动物,它曾一段时间被称为“恐豕”。
它们是一种“机会主义杂食者”,这意味着它们会以任何猎物为食。

  它看上去像科幻电影《生化危机》中的僵尸狗,它的体形接近于熊,长着锋利的犬齿,头骨3英尺长。霸王狗是狼蜥兽类中体形最大的物种,犬齿长度可达到4英寸。霸王狗被认为是二叠纪时期陆地上强势掠食性物种,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灭绝消失。

  史前神龙科生物是一种翱翔在白垩纪末期空中的巨大翼龙,它们的家族成员包括:风神翼龙、神龙翼龙和阿氏翼龙。它们的翼展伸开可达到40英尺,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巨鸟,可对猎物发起致命攻击。同时,这种身高12英尺的食肉性巨鸟与现代长颈鹿身高相近,还可以在陆地上像马一样奔跑。(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疯狂男子海中挑战抹香鲸 近海猛兽竟然亲近人类

  越南马戏表演意外频发 距离近猛兽发威女童惨死

  美国摄影师为小熊拍照 猛兽也有憨态可掬时(图)


洞穴生活:人类最初在另一颗行星上探索生存地点将首选洞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为了尽可能让人类生存下来,探索星系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近50年里,我们开始克服地球引力作用,脱离地球大气层,目前正在逐渐接近这一伟大梦想,讨论未来在其它星球上如何栖息生存。我们进入其它星球的初期阶段,在某种意义上讲,将返回至石器时代的生活,使用洞穴作为我们最初的栖息地点。

  这一观点在2007年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当时美国宇航局拍摄到火星表面的“天窗”,表明洞穴存在于火星,这种洞穴为人类提供四周保护性墙壁,以及屋顶,潜在地是一种密封式环境,可作为未来人类的新家园。

  美国宇航局的图像不仅拍摄到了火星洞穴,热成像显示白天和夜晚这种洞穴里温度恒定,使它们潜在地成为首批宇航员的最佳太空栖息地。

  同时,在月球和土卫六表面也发现了类似的洞穴结构,这意味着未来它们可能成为人类的太阳系内邻居星球。

  2011年10月份,这一观点变得更加具体化,由地质学家、洞穴探险家、地球科学家、天体生物学家和其它研究人员在新墨西哥州召开会议,探讨了在其它星球上建立洞穴基地的科学性和重要影响。

  据《史密森尼杂志》报道,此次会议进一步讨论了人类未来太空计划的实际科学性,讨论了我们如何使用机器人探索其它行星上的洞穴,在正式进入之前由宇航员或者机器人绘制出洞穴的结构及分布。

  研究人员称,该领域的机器人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智能”机械装置能够自发地判断什么时候进行探索,尤其是数吨重环绕岩石和数英里长洞穴网络很可能中断宇航员和机器人之间的通讯。

  同时,科学家强调,这些外星球洞穴将是发现冰水的最佳地点,甚至有可能在这里会发现微生物。《史密森尼杂志》指出,虽然这种外星球洞穴听起来像是夏季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而不是学术会议记录,在将这些计划进行科学评估之前,已出现探索海底世界和月球主题的一些科幻电影。

  当科学技术与人类想像空间结合在一起时,这些科学观点将不再牵强附会。这或许需要数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实现,未来外星球洞穴勘测探索将延续着相同轨迹进行。越是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就更有可能在登陆的外星球上获得奇迹发现。(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探秘俄罗斯水下洞穴 蓝湖中植物如妖艳火花(图)

  英国士兵探索南极禁区 蓝色洞穴如梦幻世界(图)

  美欲在火星挖掘最深洞穴 期待揭开星球内部奥秘


银河系内部光环的年龄为114亿年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现已空前精确地测定了银河系的年龄,之前研究银河系内部光环——环绕银河系螺旋系盘的区域,显示银河系形成于100-130亿年前。但最新一项研究将银河系年龄更加精确化,显示银河系内部光环的年龄为114亿年。

  研究报告作者美国巴尔的摩市太空望远镜科学协会的詹森-卡里拉称,这项最新研究将帮助天文学家从一般意义上更好地理解星系进化。我们基本上消除了主要障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银河系进化图像,揭晓了随着历史变迁星系如何进化和形成。

  银河系结构

  银河系是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中心膨胀区域,相对扁平盘和环绕光环的球体。光环包含着球状星团——密集凝聚着数百万颗恒星,许多科学家认为银河系光环是由两个独立恒星群体构成,因此将银河系光环细分为内部光环和外部光环。

  银河系的三个主要部分被认为形成于不同时期,首先是光环形成。银河系最古老的球状星团年龄为135亿年,意味着仅距离宇宙大爆炸2亿年后形成。但是天文学家却很难成功地精确测定光环区域恒星的年龄,因此理解整体光环如何及什么时间形成仍是一个难题。

  卡里拉观测了垂死光环区域恒星,它们仅是从“活跃融合工厂”至奇特天体白矮星的过渡体。

  研究新白矮星

  白矮星是已耗尽自身燃料相对小型恒星的残骸体,它们的亮度较低,但拥有超密集的物质核。在银河系中绝大多数恒星都是白矮星,其中包括我们的太阳最终将以白矮星的形式终结生命。

  卡里拉称,白矮星密度是地球“正常”物质的100万倍,但是这些奇特天体在一些重要方面能将问题简单化。它们是简单恒星,这样的恒星仅由一种原子——氢子控制。

  卡里拉利用这些简单性自然特性,使用全球几种不同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一种通过分析氢排放量的方法来测试白矮星的年龄。他对氢排放量进行恰当地分析,揭示了白矮星的质量和其它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可用于评估白矮星的年龄,以及什么时间从活跃恒星过渡为垂死矮星。

  他通过研究新诞生白矮星的光谱来校准这项技术,他和研究同事对梅西耶4球状星团(已知其年龄大约125亿年)中白矮星的温度进行勘测进而绘制出光谱。卡里拉对银河系内部光环刚演变成白矮星的4颗恒星进行了研究。

  对这4颗内部光环恒星的研究分析显示其年龄为114亿年。这项研究结果比之前评估的内部光环年龄更加精确,该研究报告发表在5月3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家观测台的蒂莫西-比尔斯说:“这项最新研究测定了银河系内部光环恒星群体的年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理解银河系恒星形成和进化的学识。”

  理解银河系

  银河系内部光环的年龄大约是114亿年,外部光环被认为历史更加久远一些,一些构成银河系的远古星系团年龄大约是135亿年。

  卡里拉计划研究银河系外部光环中白矮星的年龄,同时,他还将研究内部光环中更多的白矮星,进一步理解这些恒星进化形成的时间。

  这项最新技术不能直接应用于其它星系,由于白矮星非常遥远,光谱较为昏暗,难以详细研究。但是这项研究结果将帮助天文学家理解一个星系进化的基本面。卡里拉称,如果能够知道内部光环形成年代,那将更加易于分析星系的形成方式。(卡麦拉)

  相关阅读

  银河系中心发现巨大喷流 或与超级黑洞活跃有关

  银河周围发现大量卫星星系 暗物质理论遭受挑战

  英科学家十年打造银河系图 涵盖超10亿恒星(图)

第 35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