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米芾(元章)墓
米子权誊抄的瓦片文字,首次向外人公开
近日,清远市清新县文化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当中,发现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据了解,该墓是米芾的衣冠冢,还是真墓,需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峰介绍,清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在该县秦皇山一带考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墓碑上刻有“米元章”3个石刻大字,这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兴趣。经初步查实,这正是北宋著名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高峰表示,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埋有米芾骨殖的真墓。“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一是根据南方衣冠冢的特点,在“金塔”中会安放一块写着祖先生平及官衔的铜牌或银牌,但清远米芾墓中没有发现铜牌或银牌。二是南方人在某个地方定居后,一般会回到原籍取走祖先的骨殖,到新的定居点重新安葬,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后人将祖先骨殖迁葬到这里。三是据江苏的文史专家严其林考证,米芾之子米友仁于南宋绍兴年间,曾往南迁葬过米芾墓。这与清远《米氏族谱》中记载的内容相符。”高峰如是说。
米芾其人
北宋书法家米芾,字元章。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至湖北襄阳,世称“米襄阳”,也称“米癫”。年轻时曾在广东任职 光县尉,后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南宫为礼部俗称)。能诗文,擅书画,与苏轼、黄庭坚和蔡襄合称“宋朝四大家”。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米芾墓一直在今天江苏省镇江市鹤林寺黄鹤山下。1984年,当地政府斥资进行了重修。
不能把族谱完全当作史实
在 塘村的《米氏族谱》中,米芾以上的先人并无记载。根据《米氏族谱》上所写,太祖米芾的十世孙生于明朝宣德三年,即1428年,明朝立国已经60年。这与1934年版《清远县志》中的“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 塘”矛盾。
“这个族谱只能说明清代末年的米氏族人对米芾的历史记忆,但历史记忆不等于历史真相。”“米芾墓”是真是假,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朱绍杰)
米芾嫡系后人谈先人墓葬
“我是米元章的第28代裔孙。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过太祖米元章”,66岁的米子权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
真正促成他们和“发自宋室”的遥远祖先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2005年前发生的古墓被盗。据米子权回忆,被盗墓室中并没有先人骨骸,而在倒塌的墓碑后面,他发现了两尊没有骨灰的空“塔”。在空“塔”下面,安放着一块瓦片。
米子权向记者展示了当年自己誊抄的瓦片上的内容,这是他6年来首次公开这些文字。瓦片上并非画有地图,而是书有一段文字。其中提到此墓是宣统三年十月(1911年)重修,墓碑和空塔都是当时修葬的。更重要的是,瓦片上特别提到骨骸的埋葬地点。
在1935年撰写的民国版《清远县志》卷四中,有这样的信息:清远 塘村的米氏是元代定居下来的,并有编写族谱的传统,他们“乃芾裔也,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 塘”。
另外,村民向高峰提供了他们的族谱。在这本光绪年间编写的《米氏族谱》手抄本中,这样写道:“太祖讳芾字元章……太祖婆郑氏念六娘,生子友仁,合葬在獭凹背”。据称,“獭凹背”是宋代清远的地名。(深圳晚报)
翼龙行走复原图
中美古生物学者宣称,他们在距今1.1亿年前的綦江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中发现了翼龙足迹!这是中国第三例翼龙足迹,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中生代时期第一次发现翼龙类的生存证据。
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是目前西南地区白垩纪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发现于2003年,14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300多个恐龙足迹,隶属于甲龙类、鸟脚类和兽脚类三大类,保存有立体、凹型和凸型三种足迹。
“翼龙化石非常罕见,如此稀有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骨骼非常轻,像鸟类一样是中空的,骨壁极薄,在多种条件下,翼龙脆弱的骨骼基本没有成为化石的机会——就像进了粉碎机一样,全碎掉了。”美国迪克西州立学院自然科学系主任杰瑞德 D。哈里斯介绍说。
长久以来,中国西南仅有自贡的侏罗系地层发现过一件翼龙的头骨化石,此外便没有任何化石证据。“綦江翼龙足迹的发现,表明我国西南在侏罗纪之后的白垩纪亦存在翼龙类,而且翼龙与莲花保寨内多种恐龙类动物共生,体现了非常难得的生物多样性!”甘肃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兼总工程师李大庆教授对记者评论说。
“翼龙足迹极其罕见,而初步研究表明,綦江的翼龙足迹共七枚,分为前后脚足迹,其行迹长约5米,其形态与美国、英国、韩国的翼龙足迹等足迹都存在区别。”足迹的研究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的邢立达博士研究生介绍说,“我们将恢复綦江翼龙的古生态,并借此研究翼龙在地面上的实际行走方式。”
据介绍,这批标本将在中国,美国,加拿大,波兰等古生物学者的共同研究揭开翼龙的更多秘密。
科学家研究发现,近期肆虐欧洲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由两种危险的大肠杆菌混合而成的新菌株,病菌具有黏附肠道的能力,令人更易吸收毒素,引发肾衰竭等并发症。
据报道,德国曼斯特大学教授卡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这种大肠杆菌是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的致病基因组合而成,因此变异出来的新菌株致命性“前所未见”。前者释放“志贺样毒素”,后者黏附在肠道内。肠黏附性大肠杆菌加速肠道吸收毒素,也因此解释了为何有大量患者出现溶血性尿毒症(HUS)。
专家较早时曾指出,新菌株的繁殖能力较强,它所释放的毒素也比较多。
报道指,上述两者混合而成的病菌对所有种类的盘尼西林及头孢菌素均有抗药性,但如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则可以产生药效。
阿伯丁大学的微生物系荣誉教授佩宁顿表示,目前非常重要的是必须查出这种新菌株是否也出现在动物体内。他说:“如果发现牛的体内也经常出现这个新菌株,那么类似的疫情可能还会再度爆发。”
据了解,这回在德国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所造成的严重并发症,比此前发生过的疫情多三倍。这也是历史上夺走最多人命的疫情。
据统计,受感染的人数多达3601人,其中有超过800人出现危及生命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39人死亡。这些患者遍布欧洲各国,但绝大多数的病例出现在德国。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前天刊登的另一项研究报告则说,德国医生在疫情爆发的初期发现,有20%的病人因感染大肠杆菌而出现肾衰竭症状。报告还指出,这次疫情的患者大多数是成年人。
寄生黄蜂和巫毒瓢虫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有很多瓢虫都会沦为寄生蜂——瓢虫茧蜂的受害者。目前已经发现瓢虫茧蜂为什么会把瓢虫当作孵卵器,巫毒瓢虫(zombie ladybugs)会对黄蜂易受攻击的幼虫起到保护作用,令食肉动物远离它们,增加它们幸存下来的可能性。
该研究成果6月21日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这一研究发现,这种保护是要付出代价的:在仍活着的瓢虫(而非死瓢虫或者没有瓢虫的情况下)身上结茧的黄蜂幼虫在蜕变成成年黄蜂后,它们产的卵会更少。这表明黄蜂卵用来发育的相同资源,也被用来控制巫毒瓢虫。
瓢虫的悲剧
黄蜂的寄生方式早就受到科学家关注,它们并不是昆虫界唯一一种采用这种方式的昆虫。例如,寄生蜂Hymenoepimecis argyraphaga会在Plesiometa argyra蜘蛛的体内产卵。然后幼虫会咬破寄主的身体钻出来。寄主的心智也会被寄生虫牢牢控制住。被感染的P.argyra蜘蛛在死亡前,会在合适地点为黄蜂幼虫织出一张蛛网。被特定菌类感染的巫毒蚂蚁会在森林里四处游荡,直到正午它们才会停下来,用嘴死死咬住叶脉,把自己固定住。
日落时蚂蚁会死去,菌柄会从蚂蚁的脑袋上长出来。但是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生范妮-穆勒及其同事注意到,即使瓢虫茧蜂(D.coccinellae)幼虫从瓢虫的腹部钻出来,它的寄主仍不会死,这时瓢虫处于半瘫痪状态,偶尔会抽搐一下。这些科学家猜测,活瓢虫或许能保护黄蜂幼虫不被食肉动物侵扰。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是否正确,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养了4000多只瓢虫,并让黄蜂在不幸的瓢虫体内产卵。然后他们耐心等待黄蜂幼虫从寄主腹部钻出来,开始结茧。
瓢虫保镖
黄蜂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来以后,研究人员把这些巫毒瓢虫和黄蜂幼虫分成三组。他们把第一组的瓢虫从茧上取下来,只留下正在发育的幼虫。他们让第二组的幼虫继续与瓢虫呆在一起,不过他们会把瓢虫的脑袋碾碎,杀死它。第三组一切照旧,让黄蜂幼虫的茧继续留在活着的瓢虫身上。然后他们把这三个组合放到草蛉(一种食肉昆虫,喜欢吃黄蜂幼虫)周围。每只草蛉可以单独与一个茧呆15分钟,研究人员记下它们成功偷取黄蜂幼虫的次数。他们发现,由活瓢虫保护的茧被吃掉的可能性仅为大约35%。当黄蜂幼虫茧没有外物保护,或者与死瓢虫呆在一起时,它们被吃掉的可能性在85%到100%之间。
该研究还发现,与茧缚在一起的瓢虫活得时间越久,新生黄蜂的生育能力可能就越弱,这表明正在发育的黄蜂与它的寄主共享资源。有意思的是,幼虫从瓢虫腹部孵化出来前,瓢虫的储备越丰富,它存活和保护幼虫的时间就越长。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才能确定黄蜂稍后是否会形成更多卵,以便弥补它们与巫毒寄主分享的资源。不过该研究还发现巫毒瓢虫存在的另一项令人感到好奇的事情:大约有25%的瓢虫会在寄生过程中存活下来,等到黄蜂幼虫离开后,它们会重新开始新生活。(秋凌)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24日消息,鹦鹉们最著名的伎俩当然是模仿人类说话,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它们似乎有着其它未被人注意到的才能。科学家们发现,非洲灰鹦鹉在推理方面能够达到一个人类四岁孩子的水准。
非洲灰鹦鹉在推理方面能够达到一个人类四岁孩子的水准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非洲灰鹦鹉能够运用之前认为只有人类和类人猿才有的排除法来找到隐藏的食物位置,这个发现意味着鹦鹉或许也能归类入动物界的“智能巅峰”一族。试验是在奥地利一家救援中心内,通过测试7只年龄在7至25岁间的非洲灰鹦鹉而完成的。
参与此项研究的维也纳大学(Vienna University)科学家桑德拉(Sandra Mikolasch)说:“两个不同但同样对非洲灰鹦鹉具有吸引力的食物被研究人员放在两个不透明的杯子下面,之后实验者悄悄取走其中一个食物并展示给鹦鹉看,然后把两只杯子放到鹦鹉的面前。”
如果非洲灰鹦鹉纯粹靠猜测,他们选择到有食物杯子的机会应该只有一半,人们起先认为它们并不能够判断出食物究竟在哪里。但在漫长的实验过程中,一只鹦鹉的表现有着统计学意义——它选择到了有食物的那个杯子。
研究人员将实验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书简》(the Royal Society journal Biology Letters)中,研究人员表示这只鸟是通过看到被取出的食物,利用排除法推测出哪个杯子是有食物的。在此前,只有猩猩被证明在相同的实验中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被发现的翰林墓。
新洲邾城街胜英村楼子湾一村民家桃园内,藏着一处墓葬。经考古人员多次考证,其为清嘉庆年间一吴姓墓葬地,距今有210多年。
78岁的吴春发,是一名退休老干部。他与村民闲谈时,得知楼子湾有座翰林墓。他到现场看了看,又查对了《吴氏家谱》,发现该墓主人吴世炳,又名光远。
昨日,新洲文物管理所所长谢新民说,6月20日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三阶段补查中,他们得知有此墓,遂到现场调查。依据墓碑所载,确定为清嘉庆年间“吴世炳”之墓。
该墓葬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土冢封土现高约60厘米,墓地长约4米,宽2.7米,占地面积约11平方米。
墓碑通高110厘米,底部正面宽120厘米,由碑帽、边石、正碑构造而成,分上下两部分。碑帽由红砂石铸造,正面刻有“翰林墓”三个大字,周边刻有缠枝花纹,边石也为红砂石,碑文“先考吴公讳世炳大人之墓……”因年代已久,部分字体脱落。
新洲区文物管理所谢新民所长称,此墓葬目前已出土,它的发现,对研究本地名人在乾隆时期的历史和文史延续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墓碑饰物曾屡次被盗又送回
据吴春发介绍,吴世炳生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二十八日亥时,卒于嘉庆辛酉年,享年五十二岁,生前为朝廷翰林。
他名先远,字世炳,号午阳。兄弟8人,世炳排行老末。吴春发说,《吴氏家谱》上没有记载吴世炳的更多情况,民间也没有多少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
吴春发说,他曾听说,吴世炳为当地族中的教育、兴建吴氏祠堂和续修吴氏宗谱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如今吴世炳没有直系后人于世,其三哥的两个九世孙都在上大学,楼子湾吴氏族人只知道有座翰林墓,但不知其生平。
村民吴细平说,其墓碑上面的红砂石饰物曾几度被附近村民偷走,村民传说偷盗者突然生病,只好又将此物放回墓碑。附近的在外工作人员和一些考生常到墓前祭拜祈福。(长江商报)
重庆近日发现一座明墓,不仅雕刻精美,而且出土了釉陶卧女枕等精美文物。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介绍,该明墓为长方形竖穴石室墓,三室并列,平顶,长5.1米、宽4.94米、高1.36米。三墓室形制基本相似,均由封门、前室、墓门和后室组成,其中前室有过道相通。墓内装饰大量精美雕刻,有人物、动物、瑞兽、花卉、吉祥图案及仿木结构建筑等。该墓早期曾遭盗扰,此次出土的器物有釉陶卧女枕、银簪和铁棺钉等。
考古专家指出,该墓形制与曾经发现的重庆地区大型明墓接近,墓内的云纹也是重庆地区明墓中常见的纹饰。该墓规模较大,雕刻精美,修建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墓主人应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财富。这一明墓的发现对研究明墓形制和空间装饰特征等有重要价值,同时墓内雕刻工艺精湛,纹饰清晰,这为研究明代的雕刻工艺、服饰、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据悉,田野发掘工作结束后,此墓将整体搬迁回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以便进一步开展保护和研究工作。
科学家们认为垃圾食品会破坏大脑神经细胞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23日消息,近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垃圾食品会破坏大脑内控制体重的神经细胞,从而导致肥胖的恶性循环。此外通过该发现也许可以解释为何减肥是如此困难。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用他们形容为“典型的高脂肪饮食”来喂养实验用老鼠,发现它们的热量摄入量在三天后就增加了一倍之多。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老鼠下丘脑内发生了炎症,而下丘脑内包含有负责控制体重的神经细胞,并且这种炎症停止后很快会发生复发。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来自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Seattle)糖尿病与肥胖症研究中心的约书亚-泰勒(Joshua Thaler)博士,他表示实验中还检测到被称为神经胶质增生(gliosis)的脑部损伤。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在日前于波士顿举行的美国内分泌学会第93届年会(The Endocrine Society's 93rd annual meeting in Boston)上发表。
泰勒博士表示,神经胶质增生被认为是和诸如中风与多发性硬化症关系密切的神经损伤。过度的饮食摄入可能会导致脑损伤的发生,这给肥胖人群为何通常非常难以持续减轻体重一个新的解释。目前尚不清楚这种神经损伤是否是永久性的,但它却是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如果未来新的药物能够限制患者吃的过多并且控制神经元损伤,将可能会对治疗肥胖更加有效。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冰河世纪的猛犸刻画像,已经有13000年的历史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史密森学会和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佛罗里达州发现一块刻有猛犸象或乳齿象图案的骨骼碎片,大约有13000年的历史了。这块骨刻画是美洲发现的最古老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是美洲大陆上已知唯一有关冰河世纪时期长鼻类动物的描绘。考古学杂志在线期刊已经发布了研究小组的这一发现。
这块骨骼化石是由詹姆斯-肯尼迪(James Kennedy)在佛罗里达州的弗隆滩附近发现的,他是一名业余化石猎人,发现并收藏了这块骨骼化石,后来在对它进行清洁的时候,发现了上面的骨刻画。 他意识到这一发现具有潜在的重要性,随后,肯尼迪与佛罗里达大学、史密森博物馆保护学会以及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取得联系,对其进行详细地研究。
史密森博物馆保护学会的人类学家丹尼斯-斯坦福(Dennis Stanford)是该项研究的合著者,他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在欧洲一些山洞的墙壁上和一些骨骼碎片上,长鼻类动物的刻画有数百个,但是在美洲,这还是头一遭。”
在这块版画上,所刻动物从头到尾长3英寸,高1.75英寸。这块骨化石是一个巨型生物身上的长骨,极有可能是猛犸象或乳齿象的长骨。由于骨骼碎片破碎状况比较严重,进行更精确的鉴定已经不可能了。
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荣誉教授巴巴拉-珀迪(Barbara Purdy)是这项研究的首席作者,她说:“这项研究的成果也是各学科协作研究的一个典范,有相当多阴谋论者对这幅骨刻画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直到经过考古学家、古生学家、法医人类学家、材料科学工程师和美术家的检测,最终才得以证实。”
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确定这块骨刻画的年代,也就是要确定它是远古时代的作品还是近现代仿制品。最早发现它的地方位于古弗隆滩遗址附近,在1913年到1916年之间,在这里曾发掘出已绝迹的冰河世纪时期动物骨骼和人类骨骼。研究小组比对研究了这块骨刻画的成分与弗隆滩遗址的其它骨骼的成分,他们利用光电显微镜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定是同时代的骨骼,刻画的槽纹边缘有明显长期磨损的迹象,不存在是近现代刻画的可能,而且刻纹中也没有金属工具雕刻的痕迹。
确凿无疑,它是冰河时期的艺术作品,非常罕见,它也为冰河世纪后期生活在美洲大陆上的人类描绘他们守猎的动物图像提供了证据。这块骨刻画至少有13000年的历史了。
目前,这块带有图案的骨化石的模型已经成为在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佛罗里达猛犸象和乳齿象展览的一部分
就是这块半红半灰黑的红烧土泄露了秘密。(图片由汉阳陵考古队提供)
这就是东阙门遗址探沟底部发现的红烧土堆积层。(图片由汉阳陵考古队提供)
汉阳陵东阙门发掘又有突破性进展。考古人员近日在发掘现场采集到了一块带有半红半黑、夯窝痕迹的红烧土块。它告诉了人们一个历史秘密,当年一场持久猛烈的大火烧毁了东阙门,并从此被废弃。
发掘中发现一块红烧土块
东阙门的发掘在进行当中。考古人员在现场采集到了一块带有夯窝痕迹、不规则长方形的红烧土块。它长13.5厘米,宽12厘米,厚0.7厘米,呈现出红黑两色各占一边的独特样貌。上有多处分布不均的夯窝痕迹。
一般泥土要经过高温火焰长时间烧烤才能形成红烧土。那么,这是不是一块陶窑高温烧烤过的砖?考古人员在遗址现场却没有发现任何曾有陶窑存在的迹象。随后与已发掘探方内的出土物情况和土块本身的结构特征,可以基本认定,此处的红烧土块应该不是来自于陶窑内。
考古人员认为只剩下一个合理的推测,那就是一场大火曾经在东阙门燃起,熊熊烈火长时间猛烈地燃烧,才产生把东阙门上用作建筑基础的夯土烧成如此厚实的红烧土块。
这块红烧土部分在大火中心
为何它会一半是黑的?考古人员判断,东阙门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木材。木头开始大规模燃烧后,火焰由下而上燃烧,使得整个建筑的中上部,形成类似于陶窑内部长时间的高温环境。
这块夯土可能部分在大火的中心位置,因此呈现出一半红色一半灰黑的样子。后来,随着建筑的烧毁,这块夯土块崩落,滚落在了东阙门遗址鱼脊状的坡面上,直到千年之后,才被考古工作者重新发现,成为了我们跨越时光,了解东阙门兴衰历史的一把钥匙。
初步推测出这把火烧在东汉后
从这块夯土,可以穿过历史,看到当时那真是一场熊熊大火。可是,作为帝陵重要部分,为何恢宏的东阙门在烧毁后没有重建,而是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考古人员对此进行了大胆推测,初步认为这场火的燃烧时间应该是东汉之后,刘氏政权灭亡以后。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当权者如果是刘氏后人,肯定不会对祖先陵墓置之不理。只有刘氏政权消失了,那时当权者才无心打理前朝陵王墓。二是东汉之后,天下大乱,也没有这个实力和财力进行维修。
新闻链接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的合葬陵园,四周原有一圈城垣,城垣四周中央均有一门阙,门阙距离帝陵封土120米。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城垣、宫殿、祠庙、陵园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也叫“门阙”。在汉代,建阙之风极盛,等级森严。一般官员只能用一对单阙,诸侯可用一对二出阙,只有皇帝才能用三出阙。此前考古人员已发掘了南阙门,是帝王级别的三出阙。而昔日汉阳陵帝陵大气恢弘的“正门”——东阙门遗址2011年4月19日正式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