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科学家展示猿类化石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类究竟起源于非洲还是亚洲,是目前已知争论的话题,如今又在非洲发现了一个古猿类化石,不知对人类的起源地的确定有何帮助。

  乌干达和法国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个从大约两千万年前在乌干达卡拉莫贾地区爬树猿的头骨化石。

  7月18日科学家是在卡拉莫贾乌干达的东北角半干旱地区发现的头骨化石,这是死火山的残余化石。

  法兰西学院的古生物学家马丁皮克福德在巴黎记者会上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石,也是第一次发现这个年龄段的猿类完整头骨。化石的初步研究表明,这只爬树的草食动物,死的时候大约10岁,它的头骨要比黑猩猩的小,狒狒的大,可以说是一个大的猿。”

  头骨化石目前需要运往法国进行进一步研究与记录,研究完毕后将会返回乌干达。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利用欧洲宇航局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发现了氧分子


氧分子存在于猎户座星云的一个孕育恒星形成的区域

  一支国际科学家团队近日在宇宙深空中首次发现氧分子,为230多年来科学家针对太空内氧分子的搜寻研究带来了曙光,也让人们对发现外星人的可能充满了猜想。

  科学家利用欧洲宇航局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检测到的氧分子存在于猎户座星云的一个孕育恒星形成的区域,大约距离地球1500光年。该天文台运用其大型望远镜以及红外探测设备在宇宙中寻找氧分子的存在,它在宇宙中的存在被认为极其平常,但到目前为止却很难找到。

  科学研究表明,单个的氧原子(原子氧)在宇宙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它们常常围绕在大质量恒星周围。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占到了地球上的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空气的20%,而在此之前科学家却没有在深空中检测到氧分子的存在。

  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赫歇尔”项目科学家保罗-戈德史密斯(Paul Goldsmith)在一份声明中称,在18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了氧气。但是科学家却花费了长达230年的时间才最终在深空中发现了氧分子的存在。

  保罗-戈德史密斯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杂志》中介绍了此次深空中发现氧分子,他是这篇学术文章的主要作者。

  此前,天文学家花了数十年的时间运用地面太空望远镜在太空中搜寻难以捉摸的氧分子。

  在2007年,瑞典“奥丁”射电天文望远镜据称曾发现过太空中的氧分子,但是这项发现无法得到证实。而此次“赫歇尔”团队的发现却得到了证实。

  戈德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们推测,氧原子会附着在宇宙中冻结的细微尘埃颗粒上,并逐渐转化为水冰。他们认为,受到光线照射的水冰逐渐升温,从而释放了水汽,以此允许了氧分子的出现。此次在猎户星云中发现的氧分子正是这样形成的。

  戈德史密斯称,这揭示了一部分氧分子的藏身之处,但是,此次探测并未能发现大量的氧分子,因此科学家还不能了解到此次观测的这一区域是否具有其他某些特殊的条件致使其符合氧分子存在的条件。

  宇宙中仍然还存在着太多的秘密有待揭示。目前,研究者们计划在其他恒星形成区域继续搜寻氧分子。“赫歇尔”计划科学家比尔-丹奇(Bill Danchi)也表示,氧是宇宙中第三大常见元素,氧分子的形成在宇宙中肯定是丰富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是解决这一宇宙谜团的有力工具。该天文台使得科学家们可以运用全新的技术去探测氧分子可能存在的信号。(尚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汤嘎斯国家森林的低潮位海岸边,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条罕见的史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种生物生存在2亿年前温暖的热带浅海之中

  阿拉斯加的科学家们日前找到一种罕见史前海洋爬行动物的骨骼化石,这可能是北美大陆迄今出土的该生物最完整的化石。

  这一完整化石属于海生爬行动物海龙科下的一种,被称为thalattosaur。这是一种生活在恐龙时代初期浅海中的捕食者,拥有一条细长的尾巴。之后在大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灭绝。

  这块化石的发现地是在汤嘎斯国家森林(Tongass National Forest)的低潮位海岸边,本周阿拉斯加大学北方博物馆对外正式宣布了这项发现。

  吉姆·白赫泰(Jim Baichtal)是美国森林保护署汤嘎斯分部的地质学家,同时也是这一发现的参与者。他说:“当时我们正在岸边喝着咖啡,然后突然之间就有人喊道,看,那是什么?”当时地质学家们正在当地进行野外考察。


thalattosaur复原图

  在此之前发现的thalattosaur化石都极不完整,一般都是单个的骨骼甚至骨骼碎屑,但是这次人们找打的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骨架。白赫泰说:“这恐怕是目前北美洲最完整的样本了。”科学家们整个6月都一直在进行发掘和鉴别工作,以期了解这一化石是否属于某一新种。

  白赫泰说:“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仅仅出土过十几个这种生物的骨骼化石,因此在这具新发现得完整化石中取得什么新发现将是非常正常的。”

  与此同时,这具骨骼化石的出土地点也是有史以来最靠北的,其出土的地点位于阿拉斯加东南部,靠近特灵盖特印第安居住区。其他thalattosaur化石的出土地点分布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以及美国的内华达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不过此前质量最高的化石都出土于中国。

  不过这可并不意味着这种海洋生物喜欢寒冷的环境。事实上,当它在大约2亿至2.2亿年前被泥沙掩埋时,这一地区靠近赤道,属于热带。

  白赫泰说:“这是一个温暖的火山岛,四周的浅海中分布着珊瑚礁,就像是今天的夏威夷一样。”板块运动最终将其推移到了几天靠近北极的位置,并在今天的阿拉斯加被人们发现,在沉睡亿万年之后重见天日。现在这一化石正被保存在北方博物馆中,专家们正在这里对化石进行进一步的清理。

  帕特·杜克米勒(Pat Druckenmiller)说:“Thalattosaur在海中生存了大约3000万年,从地质学的尺度上来看是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这种生物的体长大约3~10英尺(0.9米~3米),其中大约2/3的长度被其长长的尾巴所占据。”他说:“除了尾巴,剩下的部分就像是一条大蜥蜴,不过它的腿已经进化成桨状,以便适应水中生活。”

  这种生物的某些种嘴中没有牙齿,但是也有一些长有利齿,可能是用于撕咬鱼类猎物的。另外也发现有一些长着扁平状牙齿,这可能是用来咬碎贝壳类生物的。

  这次阿拉斯加发现的这一化石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其骨骼四周似乎还印出了其身体外形的轮廓。杜克米勒说:“这真的非常罕见。这将帮助我们了解其生前大致的身体外形是什么形状。”

  科学家们将在近期重返化石的出土地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以期找出更多的缺失的骨骼部分。杜克米勒说:“这一化石现在还有一部分尚未被挖掘出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头骨是否还在那,但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8月3日消息,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被称为"木偶大师"的基因,它们影响着前列腺癌的生长和扩散。前列腺癌是英国男性最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在英国每年有37000名前列腺癌症病例被确诊,超过10000名患者死亡。


科学家发现控制前列腺癌生长的基因。

  进行此项研究的爱丁堡医学研究理事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in Edinburgh)的科学家们,集中研究了那些所谓的基质细胞,这些细胞虽然对研究癌变产生没有什么重要作用,但在控制该疾病的扩散方面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基质细胞作比较,有15种基因被认为是和导致癌细胞扩散有关联。研究人员阿克赛尔·汤姆森(Axel Thomson)说:“基质细胞中'傀儡大师'虽然不是直接导致癌细胞增长的,但是它的形成对癌症本身有很大的间接影响。”

  “这只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它是从病人身上抽取样本进行的,这并不是蠕虫或寄生虫,需要做很深奥的研究,这是肿瘤生物学,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工作来了解这种基因以便更好的控制这种疾病。”

  前列腺癌症慈善机构的(The Prostate Cancer Charity)欧文·夏普(Owen Sharp)说:“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基因实际上是推动和调节前列腺癌生长的前列腺正常细胞。这个结果可以用来作为开发新的药物,用于控制肿瘤疾病的扩散。”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水,人类的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目前人类的头等大事。目前在一颗遥远的类行星上,发现了水源,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节约用水依旧是目前人类的重中之重。

  最近两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对同一颗类星体下功夫,在这颗遥远的类星体上,他们发现了一座超极大的水库。类星体是宇宙中最亮和活动最为猛烈的天体,而这座水库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发现最大、最遥远的水源。

  研究人员所发现的这批大量水汽,质量至少有全世界海洋总量的140兆倍,等于10万颗太阳质量,如果能取回一部分这些水的话,不知道地球上还需担心缺水问题?只不过,这些水比天边还远,在300亿兆英里以外。

  因为类星体极为遥远,它发出的光,也要120亿年才能抵达地球。因此,这些观测所显示的也就是宇宙大约在16亿岁时的数据。这颗类星体最特别之处在于,它周围是被质量非常大的水环绕着。研究人员说,我们的观测显示出,整个宇宙中,水无处不在,即便是非常早期的宇宙也不例外。和这颗类星体相关的发现,将发表于2011年8月号的天文物理通迅(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类星体的能量,是由一个巨大黑洞所供给,黑洞持续消耗掉周围气体和尘埃盘,负责吃进气体和尘埃,类星体则会把大量的能量喷出来。这颗两组天文学家都在研究的类星体,名字叫做APM 08279 5255,里面内藏着一颗大黑洞,质量等于200亿个太阳,产出的能量更高达1000兆个太阳。

  天文学家本来就预计在早期宇宙中应该有水汽存在,所以这回发现水,并不算让他们太意外。我们的银河系里也有水汽,虽然总质量只有这颗类星体的1/4000,这是因为银河系的水大多结成了冰,以冰的形式存在。

  这颗类星体气温偏暖,摄氏零下53度

  水汽是一种微量气体,也是让我们了解这颗类星体性质如何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这个特殊的类星体里,水汽以气体状态分布在黑洞周围,经计算,整个区域约宽达几百光年(1光年大约是6兆英里)。此外,这些水汽还告诉我们另一件事情:如果以天文学的标淮来看,算起来,在那颗类星体那边的气体温度偏暖,并且密度偏高。虽然那一团气体已达摄氏零下53度,相当冷,而且和地球大气层相比,密度还只有300兆分之一,不过拿它来和银河系的平均温度和密度相比,还是比较暖活了5倍,且密度高了大约10至100倍。(银河系在宇宙中算是相当典型的一个星系。)

  水汽又仅是该颗类星体四周的各种气体其中之一而已,它的存在表示这颗类星体还持续以X射线和红外线辐射为气体进行轰炸式泡澡服务,从辐射和水汽之间的彼此作用,可以显示出气体的属性,也能看出类星体对它有何影响。例如,分析水汽便能显示辐射如何加热其他气体成分。此外,测量水汽和其他譬如一氧化碳之类的分子,还显示出那里的气体似乎足够喂养黑洞继续成长,直到成为现今6倍大。当然,后续是否果真会如此发展,并非绝对那么明确,因为,天文学家说,有些气体最终可能会凝结,成为恒星,也有可能被类星体弹出来消散掉。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不知宇宙中的氧分子未来会不会对宇航员有所帮助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长时间以来时的天文学谜团终于被破解了。科学家利用欧洲航太总署的赫歇尔望远镜,发现并首度确认宇宙中有氧分子存在。

  美国航太总署的喷射推进实验室1日发表消息说,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可以确定地宣布宇宙里有氧分子的存在。欧洲航太总署则在新闻公报中说,搜索宇宙氧分子的长期努力终于告一段落,天文学家现在可以松口气了。

  我们呼吸所摄取的氧气是由二个氧原子所构成的氧分子。氧分子在上空被太阳的紫外线照射变成一个氧原子。氧原子和氧分子结合,形成有三个氧原子的分子,即是臭氧。

  在宇宙中,单个氧原子很常见,在大型恒星周围更是普遍存在,但占地球大气约五分之一的氧分子,在宇宙中却一直与天文学家玩捉迷藏。2007年,瑞典奥丁无线电天文望远镜据称发现过宇宙氧分子,不过这项发现无法得到证实。

  美国航太总署的喷射推进实验室掌管 赫歇尔的科学家保罗戈德史密斯等人,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说,他们推测,在宇宙中,氧原子会与尘埃结合凝固成冰,一旦受光线照射,就会蒸发成气体并形成氧分子,因此或许能在恒星形成区域查找氧分子。

  戈德史密斯等人将目光投向距地球约150光年的猎户座星云,最终借助2009年发射升空的赫歇尔望远镜,成功查找目标。

  戈德史密斯说:18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氧分子,但直到230多年后,我们才最终可以很确定地说,宇宙中存在这种非常简单的分子。

  由于氧是宇宙中第三多的元素,天文学家猜测,其分子形式应该大量存在。他们计划在其他恒星形成区域继续搜索氧分子。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园艺师都知道,树木只有定期修剪,去掉某些枝条,剩下的才能长得更好。这一规则同样也适合大脑。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位于意大利蒙特罗通多的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BL)科学家发现,大脑中也有一种园艺师叫做小神经胶质细胞,它们能修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特定的网络连接。该发现有助于研究神经发育紊乱方面的疾病,如孤独症。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网站上。

  “根据实验显示,大脑要形成正确的网络连接,小神经胶质细胞非常关键。”领导该研究的柯尼利斯·克洛斯说,“它们会‘吃掉’神经元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留出空间给那些最有效的连接,让它们变得更强健。”

  小神经胶质细胞跟白细胞很像。白细胞能吞掉病原体和细胞残骸,而小神经胶质细胞会在脑受伤时起到同样的作用,吞掉那些已死的和快要死的神经元。克洛斯和同事利用显微镜观察了小鼠的大脑,结果在小神经胶质细胞中发现突触蛋白,这表明小神经胶质细胞吞掉了它们。为了进一步探索小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他们引入了一种变异体,能降低小鼠脑发育过程中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

  “我们在这些小鼠脑中看到的情况跟某些人类孤独症患者很相似: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连接。”克洛斯说,“小神经胶质细胞所造成的变化是神经发育紊乱的主要因素,这些变化改变了大脑网络线路。”

  实验所用的小神经胶质细胞限制型变异体只在短期内有效,所以小神经胶质细胞最终还会增加,此后小鼠大脑会建立起正确的连接,但要比正常发育的小鼠建立连接延后。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他们正在研究这种延迟是否会长期存在,是否会影响小鼠的行为以及会影响它们的哪些行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灵罐。

  千年“豪宅”究竟要多少钱?昨日,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对西湾路旧广州铸管厂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在一座古墓中挖出了南汉大宝三年(960年)买地券,上写着“99999贯999分9文”。考古人员介绍,买地券的出现,让这座古墓成为广州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南汉砖室墓。


出土陶碗。

  古墓一

  买地券置于千年“豪宅”内

  考古人员这次挖掘出了一座保存完整的五代南汉时期砖室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出土了“买地券”一方,滑石质地,从券文可知,墓主为刘二十四娘,葬于南汉大宝三年(960年)。

  考古人员说:“这是广州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南汉砖室墓,对研究广州地区南汉墓和南汉历史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近几年,南汉皇陵先后被挖掘,南汉民间墓也被陆续发现,此次买地券的发现,将为考古人员判断古墓朝代起到很好的作用。”

  考古人员说,买地券上写着99999贯999分9文字样,“买地券不一定是土地的价格,可能只是个虚数,祈求吉祥。”

  墓主是否真的很有钱呢?考古人员随后介绍的挖掘成果显示:该五代南汉时期砖室墓砖绝大部分采用东晋墓砖,还有一些是东汉墓砖,墓内随葬青瓷盖罐1件、釉陶罐10件以及银钗、“开元通宝”铜钱等。


南朝墓M170里的棺木钉子。

  古墓二

  60米排水道彰显豪气

  如果说“99999贯999分9文”买地券只是代表了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还不能成为“千年豪宅”代名词的话,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时发掘出的另外一座大型古墓则可以用豪华来形容了。

  “这座古墓充分显示了墓主的上流地位”,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马主任表示,“这座南朝墓是近年来广州地区考古发掘规模最大的南朝砖室墓之一”。

  这座古墓被考古人员称为南朝M170墓,其结构保存基本完整,大部分券顶尚存。墓坑前部有斜坡式墓道,残长还有6米,墓道底部有排水沟,距离墓口深2.8米,长度不详,现可看到的排水道就有60米。墓道长达10米。封门保存完好,前室两侧砌假窗和菱角牙子,后室后壁砌假柱,两侧壁有砖砌承券。整座墓葬砌筑工整美观,很有气势。

  “可惜已经被盗了”,考古所马主任表示,只剩下棺材钉和三个小碗等寥寥几件物品。考古人员说,古墓后部券顶被毁,盗墓者就是从这里进去的。

  “这个古墓距离现存地面超过3米,以前可能距离地面更深”,马主任表示,“南朝距离现在已有千年,棺材、骨灰等都已化掉,难以判断墓的主人是男是女,或者是男女合葬。”


南朝M170墓十分豪华气派。图/记者庄小龙

  古墓三

  明代金钗阳光下闪闪发亮

  “出土金钗了”,随着考古工作人员的呼声,记者发现,他们在旁边另一座古墓中发掘出了“明代的金钗”,金钗款式普通,但在阳光下依然闪闪发亮。

  截至目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对西湾路旧广州铸管厂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新发现西汉南越国、东晋、南朝、五代南汉、宋及明代墓葬一批,出土一批重要文物标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希尔克施利希廷(Hilke Schlichting)目前正在通过隶属于美国宇航局,被称为“行星猎人”的开普勒探测器寻找具有环结构的系外行星。我们的太阳系中,土星、海王星等都有环结构,但是天文学家还未在系外行星中发现环结构。开普勒探测器非常敏感的探测设备可以改变这一点。土星般的世界在宇宙可能比比皆是,科学家形象地将其比喻成戴着“戒指光环”的行星。


土星美丽的光环中就藏着著名的卡西尼环缝

  此外,施利希廷与加拿大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菲利普(Philip Chang)一同详细检查了太阳系以外的巨型气态行星上周围环结构的行星模型。在今年的二月份,开普勒探测器项目组的科学家宣布已经发现了超过1200个潜在的外星世界,这1200多个系外行星环绕着他们的恒星运动,其中以气态行星居多, 在这些气态行星中,又以轨道距离其恒星较近的气态行星占多数。

  研究人员经过对这些系外行星环形成模型的推演,认为这些环结构很可能主要是由岩石碎皮构成的,而不是由冰碎片组成。而我们太阳系中的土星,具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光环,土星环则是由碎岩石、冰块以及低温气体尘埃等物质构成,这些物质的大小范围各不相等,从几微米到数十米。

  当然,系外行星的光环结构并不是出现和太阳系内所看到的完全一样的情况,环一般形成于这颗行星的赤道附近,而且还与行星的倾角有关,如果倾角太大,环结构的形状就会出现不同的样子,甚至还可能被完全破坏,就比如说地球如果有一个环结构,按地球的倾角计算,这个环可能在在边缘部分就出现破缺,最后整个外观就像个圆形的眼睛框,并不会像土星环那样那么漂亮。

  科学家之所以要详细研究系外行星周围的环结构,并不是对比他们那个更好看,而是通过对环结构的研究,推演出这颗行星内部活动的变迁。比如说,根据环模型的推演,有些行星的环可能出现打结、扭曲的现象,也就是说,这些行星的环结构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光顺,其中一部分会出现急剧弯曲,纠缠在一起。这种环结构的行星如果被发现,那么它的自转倾角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扭曲环的产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转轴倾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而表现出的现象,同时也可以揭示出行星内部的构造活动等细节上的改变。

  所以,基于能从环结构推演系外行星内部构造等变化这个出发点,施利希廷认为找到具有环结构的系外行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找到他们,然后才能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借助开普勒探测器强大且非常敏感的观测能力,具有环状特征的系外行星不久将被发现。

  科学家们希望能找到类似土星这样的具有较为规则光环的系外行星,施利希廷将其称为“温暖的土星”,为什么这么称呼呢,这是因为由于目前发现的系外行星中大多数都是气态行星,主要成分为氢、氦还有甲烷等气体,这些系外行星的轨道距离他们恒星较近,就比较容易被发现,由于距离较近,其表面温度也比较高,因而其也被称为“热木行星”,这也是系外行星中常见的类型。但有些气态行星具有冰结构,比如海王星等,而其内部却具有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密度也很大。所以,天文学家目前主要在寻找大小范围介于海王星与木星之间的系外气态行星。

  但是,根据现有的行星形成模型,这些巨型系外气态行星可以形成与距离他们恒星较远的轨道上,因而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气态行星是如何以及在什么形成阶段“跑”到距离他们恒星较近的地方呢?形成过程是否又是随机的呢?这些问题都将是天文学家探寻的方向。施利希廷认为:如果我们能发现几个这些特征的系外行星构成的恒星系统,那就可以发现他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们的轨道为什么会在那儿。

  如果发现的系外行星具有环结构,那也有可能具有冰碎片,但是当他们轨道靠近恒星时候,这些冰碎片就会被蒸发掉,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一颗系外行星轨道移动较快,且具有环状结构,那它比较可能是由碎岩石构成的。对在赤道附近具有环结构的系外行星进行研究,还可以揭示出它与恒星之间的轨道倾角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出这些系外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而目前,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行星猎手”探测器正在观测寻找位于太阳系以外的具有环结构的行星,目前以及发现的系外行星就有1000多颗,科学家也正在对其中的观测数据进行筛选,是否有遗漏之处,施利希廷估计在今年内,就会发现具有环状结构的系外行星。(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尼安德特人是早期曾占据欧洲大陆和亚洲部分地区的一种古人类,大约在3万年前消失,被智人也就是现代人所取代,科学界对其灭绝原因一直未有定论。

  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保罗迈拉尔斯等人,对法国南部拥有大量尼安德特人以及早期智人定居点遗址的地区进行了考古分析。他们观察了从5.5万年至3.5万年前的3个界限清楚的考古时期,其中包括了尼安德特人到智人的过渡期。

  分析发现,在过渡期,早期智人数量约为尼安德特人的9倍到10倍,前者定居点面积、工具密度以及动物、食物遗迹数量也大于后者;此外,早期智人遗留的石器工具、首饰以及艺术品也表明,他们拥有更复杂的社会网络。

  研究人员认为,早期智人的压倒性数量优势迫使尼安德特人迁往更难发现食物和庇护所的地方,最终,伴随着4万年前欧洲大陆的气候恶化,尼安德特人逐渐灭绝。

  这项研究7月29日发表在美国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5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