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海底发现新物种

新鱼类物种

  科学网(kexue.com)讯 我们的世界其实比我们看到要狂野的多。目前一项新的研究称,我们地球现在有八百万个物种,但现在,我们只不过发现了其中的四分之一,还不到二百万个。

  其实科学家表示,有些物种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有可能它们正在你的后院看着你呢。最近科学家新发现了些怪异的物种,一种迷幻色彩的鱼,个头很小的蜥蜴,还有生活在海洋底部的长有绒毛的龙虾。

  研究人员来自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的生物学教授鲍里斯表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当复杂的行星上,现在我们几乎对他一无所知。我们需要更多的找到一些新东西,你会在你身边看到一些奇观。”

  研究人员威尔逊也表示:“一些科学家也对他们所提出的物种数量产生了质疑,不过数量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找到它们,我们可不希望有一些物种还没有发下变消失了。现代医学需要一些新的动植物。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它们能为我们带来多大的价值。”

  其实生物学家早就知道,地球上还有一些未被发现的物种,但至于地球上物种究竟有多少,还没人可以说的清楚,或许三百万或许一千多万,很难搞清楚。目前科学家猜测了大概有八百多万物种,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海洋中,在土地上的只有两百多万。

  近日新物种出现可谓相当频繁,他们刚发现了一种最小的蜥蜴,他们差不多只有加勒比壁虎的一半长。此前他们还发现过一条新物种的蛇类,只有4英尺。而他们的发现地都在中北美的一个小岛上。在海洋中,也发现了一种新龙虾,浑身长有绒毛,生活在大洋底部。在太平洋,潜水员则发现了一种色彩斑斓的鱼类。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印度发现蚂蚁新物种 打破颜色常规竟可随意变色

  巴西发现新物种化石 其貌不扬物种竟是恐龙杀手

  二十大奇异濒危新物种 行走鲨鱼不喜游泳爱走路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宋方金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这是一部“脱掉衣服”的书。

一,作者脱掉了“语言”的衣服。脱掉了“比喻”、“形容”、“隐喻”、“修辞”等一系列写作者赖以生存的手艺。让语言回到事物本身,一句话不再说一句话之外的事儿。一句是一句。这是作者给自己设置的一个难度。此前的作家不是没这么干过,但干得这么彻底、这么漂亮的,这是头一次。

二,作者脱掉了“社会形态”的衣服。脱掉语言的衣服是技术上的难度,但脱掉“社会形态”的衣服,则是对所有写作者包括作者本人的一次颠覆和再建设。作者在这部书里脱掉了历史,脱掉了战争,脱掉了瘟疫,脱掉了时代,脱掉了机构,脱掉了阶级,脱掉了国家……作者甚至将时间和性都脱掉了。这是一次无法写作的写作。也是一次不可思议和惊心动魄的写作。作者不再与社会对话,不再与历史对话。如同一粒种子进入土地一样,作者脱掉了所有可凭借的发力点,一转身投奔了人心的洪流。这一点此前的作家从来没这么干过。这使得这部书从写作之初就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其脱掉了“衣服”,这必然是一部大书。此前人类写作史上的写作,都是典型人物和类型人物的写作。都是使一个人代表许多人,或将许多人归类到一个人,以此来比喻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即使是意识流写作,也概莫能外。但到了作者这里,写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我们将发现,一个人的身体里装着许多人。一个人一件事之前是老张,但之后就可能变成老吴。一个人今天是老张,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吴。一个人在走路时是一个人,但在他脑子里,他自己是另一个人。原来一个破竹子的人活着,靠的不是竹子,而是他脑子里另外的世界。一个伟大的作家,永远大于语言、事件、细节、人物,他所关心的不是这些,而是“发现”。在这部书里,在这一句是一句的写作中,充满了作者对生活和世界的珍贵“发现”。这是一次流汗和掏心的写作。惟其如此,一句是一句的写作才最终抵达了一句顶一万句的发现。

此书之“大”还体现在作者对人类本体的关怀。生存和死亡从来就不是问题。如何生存和如何死亡也非终极问题。人类所遇到的终极问题是孤独。作者在这部书里,孤身一人游历了孤独。我们将在这部书里发现,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寻找另一个人、一句话寻找另一句话才是孤独。百年孤独是民族的孤独,而作者书写的,是个体和群体的孤独,是一辈子的孤独,是生灵孤独。这也是作者“脱掉衣服”来写作的深远意义。因此这是一部超越时间和世纪的生命之书。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本报讯 (记者张然) 近日,自称“故宫职工”的人再次向本报发来举报信。针对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回应古籍书丢失的原因是历史遗留问题,举报信称此事件实为一起严重的监守自盗案件。

  昨天,故宫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称,对清查图书所发现问题的追查将继续进行,一旦确认丢失和责任人,会坚决依法依规处理。而对于举报反映的情况,故宫博物院称他们高度重视,会一并纳入调查,并将阶段性进展及时公布。

  “职工”爆料

  7年消失百本古籍

  【故宫职工】故宫图书馆善本书库2000年前后对所藏图书进行过清点。被故宫博物院称为“挂账存疑”的100多册书,当时账和古籍善本是相符的。2007年再次核对时发现100多册古籍善本账上有,而故宫善本却不见踪迹。举报人进一步指出,“这是一起严重的监守自盗的案件”。信中称,经常看到图书馆有关负责人从善本书库里拎包。

  【龙灿】(最早在网络上发布故宫哥窑损坏的网友)他在自己的博客上称,随着文物的货币价值一再飙升,故宫善本直接成了某些人下手的对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专家或爱好者,以借阅的方式,从故宫图书馆拿走了这些善本,很多至今没有归还。由于被“借阅”的现象一直不能得到制止,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套善本去向不明。

  【调查】郑欣淼前不久表示,“涉及1950年以来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遗留问题,情况比较复杂”。

  记者发现,对于图书清点数目,两位举报者说法有些出入。“龙灿”称,2000年到现在,故宫博物院对图书馆的珍贵藏书进行了两次核对。2007年,是最近一次对图书馆的藏书进行清点,结果发现在两次清点这短短几年之间,又有10多套珍贵的线装书下落不明。其中,有的一套线装书实际有10多本。

  丢书价值

  包含明代珍贵古籍

  【故宫职工】100多册挂账存疑的书中,有明代版的珍贵古籍。

  【龙灿】故宫对媒体回应中所说的“普通线装书”,其实并不普通。在故宫图书馆的分类中,1795年以后的线装书,都称为“普通”线装书。这些所谓的普通线装书,其中一些精品若按现在的货币价值计算,可能等同于等重量的黄金价值。2007年清点发现失踪的十多套线装书中,只有两套知道是被专家借走没有归还,其余的都已经下落不明。

  【调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未公布“对不上账”的书籍名单。当时,一位业内人士称,如果丢失的古籍里面有宋版书和元版书,任何一册的价值都不亚于任何一件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即使是明善本,也是十分珍贵的。

  >>事件回述

  本月中旬,一名自称“故宫职工”的举报者致信本报,称故宫图书馆善本书库部分图书丢失,上报副院长陈丽华后,此事被压下不让追查。对此,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承认,确有100多册图书“挂账存疑”有待详查,包括部分普通古籍,也有一般线装书和印刷品。8月18日,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正式对故宫“十重门”进行回应,其中也包括“古籍门”。近日,这名“故宫职工”再次致信本报,称看到本报8月18日刊登的关于他举报采写的报道,对故宫关于古籍书丢失原因的回应,他提出质疑,并称自己知道新情况。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在苏格兰一座偏远小岛上的远古住宅区发现的木乃伊,它们其实是由不同人体部位组成的,甚至有可能是其他家庭成员  在苏格兰一座偏远小岛上的远古住宅区发现的木乃伊,它们其实是由不同人体部位组成的,甚至有可能是其他家庭成员
克拉德赫-哈兰木乃伊是2001年在英国获得的最卓著的铜器时代发现的组成部分克拉德赫-哈兰木乃伊是2001年在英国获得的最卓著的铜器时代发现的组成部分
这些遗体被埋在一排呈梯状排列的史前住宅下,这些住宅可能与图上画面类似,它们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  这些遗体被埋在一排呈梯状排列的史前住宅下,这些住宅可能与图上画面类似,它们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

  北京时间8月24日消息,有史以来在英国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木乃伊显然并不像它们看起来那么简单,因为科学家发现,它们是由多个人体部位组成的。

  这4具史前人体化石是于2001年在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的南斯特发现的,是在英国发现的第一批有人故意制成的木乃伊的例子。研究人员现在认为,这些木乃伊是用同一家族成员的不同身体部位组成的,他们把不同人体部位像拼图一样拼接在一起,让它们看起来就像一个人。10年前,设菲尔德大学的一个科研组首次在克拉德赫-哈兰史前村发现这些木乃伊,它们分别是一具3个月大的儿童的遗体、一名年轻成年女性的遗体、一名40岁出头的女性遗体和一名男性遗体。

  但是最近曼彻斯特大学对这些遗体进行DNA检测发现,以前根据骨盆进行判断,认为是“女性”的遗体,其实是由多具遗体的不同部位拼凑而成的。这具遗体是利用3具人体的不同部位拼接在一起的,其中一些部位属于男性骸骨,例如头颅。放射性碳测年和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显示,那具男性木乃伊也是拼合体。克拉德赫-哈兰木乃伊被小心翼翼地放置成蜷缩埋葬姿势,这种埋葬方式使遗体卷缩成很像胎儿的姿势,这种埋葬方式在铜器时代非常普遍。但是考古学家感到疑惑不解的是,这些遗体是如何被弯曲成这种非常紧凑的卷缩姿势的,这一发现证实了他们的犬儒主义。

  设菲尔德大学教授迈克-帕克-皮尔森表示,这些木乃伊在去世后并未直接埋葬,而是采用了类似于在南美秘鲁偏远地区发现的保存方式。他说:“他们可能是亲属关系,以血缘关系把遗体拼凑在一起,把不同人体部位拼接在一起可能是一种故意行为。我认为这些木乃伊并不是直接埋葬的,而是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能是一些部落的葬礼习俗。”出于对祖先的崇拜,这些木乃伊可能是部落成员的精神支柱,帮助他们做决定。考古学家发现,这些木乃伊位于一排与众不同的铜器时代的阶梯状圆形屋的地基下。

  但是通过放射性碳测年发现,所有这些遗体都比房屋建造时间早300到500年,这意味着这些遗体被他们的子孙后代在地面上保存了一段时间。进一步的检测显示,这些骨骼已经变得矿物质化,这一过程是通过把尸体放置在泥炭沼等酸性环境下引起的。骨骼的矿物质化程度显示,这些人死亡后,遗体被放置在沼泽里大约1年,等到木乃伊化后再挖掘出来。克拉德赫-哈兰木乃伊的DNA检测结果将于9月在BBC第二频道的《英国挖掘(Digging For Britain)》节目中播出。

  这些木乃伊是在7座组成阶梯形状的史前房屋的下面发现的。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已经挖掘了3座房屋,研究证实,这些史前房屋除了用于居住之外,还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在公元前大约1000年前这些房屋建设时,其中两具木乃伊和一具整羊的遗体被埋在最北边的房屋下面。几乎在同一时间,一具刚刚去世不久的13岁小女孩的木乃伊被埋在中间一座房屋下。在已经挖掘的3座房屋最南端的下面,考古学家发现一具3个月大的儿童遗体,它的埋葬时间大约也是公元前1000年。

  在大约公元前900年,一具婴儿遗体被埋在北侧的房屋下面,后来这座房屋重建时,向西移动了2米。考古学新闻记者大卫-克伊斯说:“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揭开这些令人费解的谜团。但是就眼下而言,通过发现英国的第一批木乃伊,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史前英国人的生前死后。”(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发光气泡

  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LT)以其揭示了早期宇宙中罕见的庞大发光氢云的能量来源。观测首次显示,庞大的“莱曼—α气泡”——最大的单个天体之一,一定是深埋其中的星系驱动的。研究报告将刊登在2011.8.18出版的《自然》期刊上。

  一个天文学家团队借助ESO的VLT,研究了一个不寻常的天体——“莱曼—α气泡”。这种罕见的庞大而非常明亮的天体,通常在早期宇宙中物质密度很大的区域出现,团队发现其中之一的光是极化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偏振光用来在影院中创建立体电影效果。这是我们首次在莱曼—α气泡中发现偏振光现象,这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它们的发光之谜。

  报告首席作者、法国图卢兹大学的马修 海耶斯(Matthew Hayes)解释说:“我们首次发现了这种神秘天体的散射内部明亮星系的光,这不同于它们自身的发光。”

  莱曼—α气泡(LAB)是宇宙中最大的单个天体之一:这种庞大的氢云直径可达十几万光年(比银河系直径更大些),并可与最亮的星系争辉。这些天体都在遥远的距离上,也就是说它们存在于宇宙仅有几十亿岁的时代,对我们了解早期宇宙中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而言,它们相对重要。但是这些天体强烈光芒的能量来源,以及气泡的确切属性,我们仍不清楚。

  团队研究这些气泡中最先发现也是最亮的一个——LAB-1,它发现于2000年,离我们远达115亿光年(红移达3.1)。它的直径约为30万光年,是已知最大的LAB泡,内部含有数个原始星系,其中之一还是活动星系。

  现有多个互相竞争的假说,对LAB现象做出解释。其中一种假说认为,由于LAB的巨大质量,冷气体受引力作用落向中央,受到加热而发光(所有气体云收缩都会变热);另一种则认为它们被内部的明亮天体激发而发光,内部的源可以是正在大量形成恒星的星系,也可以是吞噬物质的黑洞。新观测显示,LAB-1中潜伏着星系,而气体下落的加热效应则不明显。

  团队通过测量LAB-1泡的光是否偏振来检验两个假说。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光的偏振可以知道这些光是如何形成的,或光到达地球前经历了什么。如果它们被散射和反射,就会变成偏振光,这种微妙的变化可以被精密光谱仪检测到。当然,要测量如此遥远的莱曼—α气泡的偏振光,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报告合作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Claudia Scarlata(女)补充道:“这些观测必须借助VLT和它的中精度光谱仪(FORS)。我们明确需要两个条件:口径超过8米的巨型望远镜,用于收集足够的光线;能测量偏振程度的照相设备。全球的大部分望远镜都不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

甚大望远镜跟踪拍摄LAB-1泡达15个小时,最终发现气泡中心的光是非偏振的,而围绕中心的环状区域,光是偏振的。假如气体仅仅是简单地落向中心,这种效应几乎不可能产生;但如果光来源于深嵌其中的星系,并被泡中的气体散射,就是可能的。

现在,天文学家计划观测更多的类似天体,以确认在LAB-1泡中发现的效应,是否在更多天体中存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北京拍摄到的神秘怪圈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中国多地观测到同一起UFO影像。20日晚9时左右,有多架飞经上海的航班机组人员称,目击到空中出现奇异的不明光团;同时,在北京城郊的观星活动中,多位资深天文爱好者拍摄到气泡状不明物体;来自内蒙古、山西的报告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观测到类似发光体。一些目击者称发光体由小变大,呈规则几何圆体,比月亮大几百倍,目测直径50海里以上。这种景象持续了20分钟,发光体逐渐变暗直至消失。目前很多专家做出了评论,也得出不同的说法。

  UFO光临绝非人类火箭

  有专家分析,根据国家天文台河北观测站正西方向的照片,可以看到光盘背后有星星,这样可以计算出球状光盘仰角是多少。加上同时观测到UFO的两个地点,交叉计算可得其定位。计算这个飞行器是位于内蒙古的西部上空,球状光盘距地面300公里,和杨利伟飞船高度差不多,同时移动很慢,在这个高度不掉下来,只有速度高于7.9公里/秒才可以,按照这个速度,一般我们从西向东看到它的时间也就几分钟,而这个飞行器出现时间有近20分钟,这些特点用人类火箭是很难解释通的。

  外星人来访可能性不大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也有一些专家认为这与UFO无关,仅仅是飞机一类的人工机器。表示类似事件最有可能是飞行器正处于喷火状态的推进火箭、或推力不平衡所产生的现象。由于光环状发光团会不断扩张,而且能扩张至数百千米之巨,因此它只能是气态的。这气态物质也只能是由位于光环中心的亮点处喷出,而这亮点处也应该正是某种我们的人工飞行器。光环气团的发光是由于反射太阳的光线,因此呈乳白色。

  当日微博爆料

  @采姑娘的小蘑菇168:发现巨大不明球状发光天体20日晚21时6554航班,上海区域,高度一万零七百米发现巨大球状发光天体,由小变大,规则几何圆体,比正常月亮大几百倍,目测直径五十海里以上,持续二十分钟变暗变淡消失,极其震撼,数十架航班机组向上海报告!

  @采姑娘的小蘑菇168:回复@flute昭:嗯!差不多吧!我当时九千多米出云就看到它!明朗的夜空!偌大个规则的白色圆球体突兀地存在那里!真的好圆好大!占据了我飞机的一个侧窗和左半个风档!开始以为是幻觉!副驾驶还问我看到没有!我们准备向上海报告的时候,其他机组已经陆续开始汇报了!

  @东方早报第1现场:【上海区域上空出现巨型UFO航母】飞行员微博爆料,发现巨大不明球状发光天体。20日晚21时6554航班,上海区域,高度一万零七百米发现巨大球状发光天体,由小变大,规则几何圆体,比正常月亮大几百倍,目测直径五十海里以上,持续二十分钟变暗变淡消失,极其震撼,数十架航班机组向上海报告。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昆明北郊上空出现疑似UFO 呈蝴蝶状且带有花纹

  伦敦上空惊现UFO"舰队" 半空盘旋闪烁白光(图)

  美加州疑现"UFO机群" 呈三角形从空中飞过(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一个已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供体细胞(绿色),正在感染正常细胞(红色)。

  利由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诺奖获得者大卫·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近日发现,艾滋病病毒会利用已感染细胞来接近健康细胞,从而实现病毒大批量传播,这可能是艾滋病病毒在经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成功治疗后,仍能在少数受感染细胞中存活的原因。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8月17日的《自然》杂志上。

  目前,艾滋病病毒感染细胞有两种方式:一是无细胞传播,即病毒在血浆中移动,遭遇免疫系统细胞(T细胞)时,对其传染;二是细胞间传播,病毒以被感染的供体细胞作为媒介在细胞间传播。一旦发现未受感染的靶细胞,供体细胞便将病毒传染给该细胞。

  研究小组分别使用细胞外艾滋病病毒和供体细胞来感染靶细胞。使用的供体细胞缺少一种天然标记HLA-A2,而靶细胞则有这种标记,这将有助科学家分清两种细胞。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有抗病毒药物作用,靶细胞都会被感染。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无细胞传播方式感染的细胞在抗病毒药物作用下,数目急剧下降,而即使在大剂量药物的作用下,通过细胞间传播感染的细胞依然是缓慢减少。“我们发现,细胞间传播使更多病毒作用于一个细胞,” 该小组成员Alex Sigal说,“这使得病毒存活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抗病毒药物无法根除艾滋病病毒感染。药物治疗本质上说是一种概率性杀毒,即它们不能100%地杀死病毒。所以,当病毒数量变多时,其存活并感染下一个细胞的几率变大。

  另一个可能是艾滋病病毒进入潜伏期,病毒潜伏在细胞的DNA中,聚集成一个病毒库,不发生复制作用,因而药物对其无效。Sigal表示,这两种方式可能存在相互影响。

  “确定病毒的细胞间复制是否导致艾滋病病毒库的产生,对研究治疗方案尤为重要”,他说,“我们不能用对付病毒库的方式来对付(细胞间复制)。”理论上来说,通过激活潜伏病毒库中的病毒,有助实现病毒的根除,但如果病毒进入新细胞内,它们将变得难以对付。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从生理学水平上了解艾滋病病毒是怎样通过细胞间传播来感染像淋巴结这样的器官,”Sigal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幅罕见的照片,展现了被称之为“莱曼-阿尔法气泡”的天体,宽度达到30万光年
阿尔法气泡

  北京时间8月22日消息,天文学家拍摄了一幅罕见的照片,展现一种被称之为“莱曼-阿尔法气泡”(以下简称LAB)的天体。这个天体是一个巨大的氢气云,连绵30万光年,体积是银河系的数倍。LAB距离地球非常遥远,产生的辐射数量与最明亮的星系不相上下。

 

  这个LAB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于2000年发现的,同时也是首批发现的LAB之一。LAB-1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发出的光线需要115亿年才能抵达地球。LAB-1内部存在多个非常原始的星系,仍处在“发育初期”。科学家经观测发现,正是这些年轻的星系让这个“气泡”异常明亮。

  首席研究员、图卢兹大学的马修·海耶斯博士表示:“我们首次证明这个巨大天体发出的光是隐藏在内部的明亮星系产生的散射光,而不是遍布这个云的气体发出的光。”科学家提出大量相互竞争的理论,解释LAB。一种理论认为,冷空气在“气泡”强大引力拖拽下加热并发光。另一种理论认为,它们较高的亮度应归功于正在上演恒星形成的活跃星系。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辐射与疯狂吞噬物质的黑洞有关。

  根据新的观测发现,内部隐藏的星系是LAB-1的光源。借助于座落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帕拉纳尔的甚大望远镜,天文学家对LAB-1进行了15个小时的观测,用以验证这些理论。甚大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见光望远镜,它是一个望远镜阵列,由4架反射镜口径达到8.2米的望远镜构成,通过相互协同进行观测。研究发现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探索沉船

发现的美酒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百慕大海域,考古学家在海底发现了一艘古老的沉船,目前分析这艘船距今147年,应该是美国内战时期的船只。可能因为前不久的暴风雨,导致海浪强烈,把船上的一些淤泥冲走,这艘沉船才最终被发现。船内也有许多新文物出土,包括一些没有开封的香水还有几瓶古老的葡萄酒。

  这艘船沉船的位置距离海岸非常近,大约只有不到100米的距离,这艘船应该在出发几分钟之后就沉入海中,沉船时船还装满了货物。目前还不知道沉船的原因,考古学家分析它应该是被炮弹所打沉的。沉船一直埋在海底18米深的淤泥里,直到最近的风暴后,才被人们发现。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发现古老的沉船,早在2008年,即马萨诸塞州捕鲸船“两兄弟”号在夏威夷一处暗礁搁浅185年后,潜水人员在水下对这个锈迹斑斑的锚进行测量。“两兄弟”号的船长是乔治·博拉尔德,他的另一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1820年被一头抹香鲸撞沉,赫尔曼·梅尔维尔从中获得灵感,写成著名小说《白鲸记》。

  不过这艘船可没有多少宝贝,当时潜水人员在“两兄弟”号失事处的海床上发现了一个生锈的铁锅,它曾被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该船在去日本附近捕鲸的途中,在夏威夷触礁,在大浪的冲击下,船很快破碎成小块。另一艘捕鲸船营救了“两兄弟”号上的船员,而“埃塞克斯”号上的船员经历了不同命运,他们在海上漂浮了3个月,最后甚至吃人肉度日。

  同样是在大西洋,几名潜水者去年七月打捞起可能在200年前生产的168瓶香槟和5瓶啤酒。其中的两瓶香槟已经在芬兰进行了拍卖。

  这艘沉船很可能是19世纪初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派遣驶往圣彼得堡向俄国皇室赠送礼品的船只。专家称这批香槟可能是在1811-1831年间生产的,但是实际日期可能比这更早,因为那时香槟酒通常都窖藏10-12年以后才装船启运。

  最初,有关人士根据酒瓶塞上的锚形标志推断其为法国著名的凯歌香槟(Veuve Clicquot)。但凯歌公司专家品尝鉴别后认为这批香槟应该是由现在已停业的Juglar酒坊酿造。而去年11月份的一次专家品尝认为其中至少3瓶绝对属于凯歌品牌。

  曾经参与品尝的专家称,Juglar的酒非常醇美,还带着一点微酸,给人感觉非常平衡,并且还带有古酒特有的附加味道,比如烟草或是干果的味道,以及橡木的感觉,并称这与19世纪在甜酒中添加其他味道的做法相符。

  专家称150英尺海底4摄氏度的温度和无人打扰的黑暗使得这批陈年古酿更为完美。有瑞典香槟专家估计一瓶的拍卖价格可达82000美元。当地政府打算将拍卖收入用于海洋考古工作和波罗的海环境保护。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有古沉船 发现大量古青花瓷片

  菏泽元代古沉船又出珍宝 铜钱饰品样式奇特(图)

  夏威夷现1823年捕鲸沉船 生锈铁锅曾熔鲸脂(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隐身不见:这就是天文学家们发现赛吉尔-1星系的天区,其中包含大约1000颗古老而暗弱的恒星,就位于银河系附近

  隐身不见:这就是天文学家们发现赛吉尔-1星系的天区,其中包含大约1000颗古老而暗弱的恒星,就位于银河系附近

借助凯克望远镜上的DEIMOS设备,天文学家们能判断出哪些恒星是属于同一星系,此处已经将这些成员星用绿色圆圈标示出来
  借助凯克望远镜上的DEIMOS设备,天文学家们能判断出哪些恒星是属于同一星系,此处已经将这些成员星用绿色圆圈标示出来
这是经过处理的图像:将所有不属于赛吉尔-1星系的恒星移出视野后看到的景象,不愧为“最暗弱”的星系
  这是经过处理的图像:将所有不属于赛吉尔-1星系的恒星移出视野后看到的景象,不愧为“最暗弱”的星系
这就是口径达10米的夏威夷凯克望远镜,正是得益于它强大的观测能力,天文学家们才得以发现赛吉尔-1星系的存在
  这就是口径达10米的夏威夷凯克望远镜,正是得益于它强大的观测能力,天文学家们才得以发现赛吉尔-1星系的存在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科学家们宣布发现了一个银河系周边迄今已知最暗弱的星系,这个矮星系仅仅包含大约1000颗古老的恒星,游荡在银河系附近的幽暗空间中。这个矮星系名为“赛吉尔-1”(Segue 1),其中绝大部分物质是暗物质,只有很小一部分质量由可见物质构成。根据测算,其实际质量要比它可观测到的物质总量高出3400倍左右。

  这个矮星系最初是在两年前由美国耶鲁大学的马拉·吉哈(Marla Geha)和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的约瑟夫·西蒙(Joshua Simon)利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的10米口径凯克-II望远镜发现的。通过分析凯克-II和斯隆数字巡天项目的数据,他们做出了这一发现。

  他们的观测显示这一星系正一同在空间运行,其运行特征显示这是一个独立的星系,而非仅仅是从附近另一个规模更大,包含更多恒星的半人马座矮星系中剥离出来的“碎片”。

  然而他们的这一结论却遭到了和他们激烈竞争的一个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小组的质疑。于是,为了证明这一点,吉哈博士和西蒙博士再次重返凯克望远镜,并利用那里的“深空外星系成像多天体摄谱仪”(DEIMOS)进行该星系运行速度的测量,不仅测量其相对银河系的整体运动速度,还包括测量其内部各单颗恒星之间存在的相对运动。

  西蒙博士说:假如这1000颗恒星便是这个矮星系中所包含的全部,或者说只有非常少量的暗物质存在,那么这些恒星的运行速度将非常均匀。

  然而凯克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并非如此。这个矮星系以大致每秒209公里的速度相对银河系运动,但是其内部一些恒星成员的运动速度却仅有每秒194公里,而另一些却高达每秒224公里。吉哈说:“这表明赛吉尔-1星系内部必定含有大量的暗物质,以便加速这些恒星。”

  很据计算结果,要想造成如观测到的这般速度异常,该矮星系中隐藏的暗物质质量大约为60万倍太阳质量。然而在望远镜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却仅仅只有1000颗恒星,质量都和太阳相仿。除此之外这一矮星系中的质量必定都属于暗物质。

  同样令人兴奋的还有,赛吉尔-1星系中几乎都是由极其原始的恒星组成的。天文学上判断恒星的形成年代是否古老有一个方法就是考察其重元素含量,通过光谱分析,科学家们可以较为精确地获取恒星的重元素含量信息。

  宇宙中的重元素是由恒星核聚变反应形成的。当古老恒星形成时,宇宙较为“年轻”,大量恒星尚未燃烧完其内部的氢和氦,进而合成一些重元素,如铁和氧。因此,老年恒星的重元素含量会相对较低。在天文上,此类恒星被称为贫金属星。

  借助凯克-II望远镜,研究小组成功地获取了赛吉尔星系中6颗恒星的铁元素含量数据,另一方面一个澳大利亚小组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获取了另外一颗成员星的铁元素含量数据。

  分析显示,在这被观测的7颗成员恒星中有3颗的铁元素含量仅有太阳的不到1/2500。西蒙博士说:“这显示这些恒星是我们已知最古老的恒星之一。”在此之前对银河系中上千亿颗恒星进行的搜索工作只发现了大约30颗此类古老的恒星。

  吉哈博士说:“赛吉尔-1星系中已经找到了数量相当于银河系中已知10%的古老恒星。这表明进行古老恒星研究时,矮星系应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现在研究小组怀疑,在银河系周边的空间中还隐匿着更加暗淡的矮星系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西蒙说:“我们希望能找到更多类似赛吉尔-1这样的矮星系。”

  有关他们这一工作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近期的《天体物理学报》上。(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2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