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在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吉林大学博物馆馆长金利勇证实,6500万年前,江源应有恐龙活动。此前,专家组一行对石人镇恐龙化石出土地进行了详细勘察。

  金利勇称:“江源区石人镇发现的三块奇怪的石头,经吉林省专家鉴定已确认为6500万年前恐龙化石。江源老百姓对文物的保护意识较强,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厂内惊现奇怪石头

  “那天,我正在干活,无意间挖出了一块奇怪的石头。”职工尹继发激动地向专家组详细介绍了这次恐龙化石发现过程。

  前些日子,尹继发在坤成建材厂工作时,发现了一块质地坚硬且像脊椎骨的一块石头,他想,这块石头的形状和质地都非常特殊,以前干活也从未见过,酷似在电视里看过的恐龙化石,出于好奇他便告诉厂里的陈仁田。没过多久,陈仁田也挖出了两块怪石头,一块形状很像动物的大腿骨、一块尖尖长长的又有点残缺类似动物的牙齿的石头,令厂内的工人惊奇不已又迷惑不解。他们便将情况告诉了村委会。

  村委会闻讯察看后,便将情况向石人镇政府作了报告,随后,情况报告到江源区委区政府,区委区政府迅速联系并协调了有关部门,聘请了有关专家进行鉴定。

  专家确认恐龙化石

  近日,金利勇来到了恐龙化石发现地详细察看,细致观察那里的地形及其土壤的颜色和特点,用手触摸当地的土块,并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察看,了解奇怪石头的发源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经过详细地了解和察看,金利勇说:“恐龙生活的年代距今约25亿年至6500万年,目前,可以确定三块奇怪的石头是恐龙化石,但具体是什么种类的恐龙化石还需做进一步鉴定。”此次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吉林省白山市研究古生物分布情况提供了新的信息,将大大促进考古进程的发展。(新文化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记者26日从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获悉,舟曲县境内日前发现了3处北宋摩崖石刻,其内容为修造栈道的纪事。加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1处,舟曲已发现4处摩崖石刻。

  该所副所长何双全表示,这四处摩崖石刻均属宋仁宗皇祐四年至嘉祐四年间刻成的作品,其不仅是研究甘肃南部古道交通、文化交流和茶马交易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北宋时期中央和地方民族关系史的第一手资料。

  此次新发现的3处北宋摩崖石刻,是该所舟曲勘察队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大川镇石门沟村,对因2010年8月8日泥石流灾害损坏的石门沟栈道遗址和北宋摩崖石刻进行保护工程勘察及方案设计时发现的。

  何双全介绍,这3处石刻均分布于石门峡东崖崖面上,与西崖题记相对,下距河床5至12米,从南至北竖向排列。因常年遭受风侵蚀,表面苔藓覆盖,字迹多漫漶不清。根据图像辨认,初定为北宋中期摹刻。

  据了解,第1处摩崖石刻文字面积约1平方米,共26字,标明纪年为“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简要记载了福津县“手分严庆”、“作头叶文政”监修石门峡栈道之事;第2处文字面积约0.5平方米,竖刻4行,每行约10至12字,内容也是修造栈道的纪事,纪年为“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第3处线刻一鸭形图案,未见纪年。(记者 朱世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冰冷的土卫二持续向土星降落“阵雨”,并在土星形成一个巨大的水蒸汽环状结构。


土卫二持续向土星降落“阵雨”,并在土星形成一个巨大的水蒸汽环状结构。

  这项发现意味着土卫二是太阳系内唯一可以影响主行星化学成份的卫星,同时,也将揭晓14年来一直困惑科学家的土星大气层顶端的水份来源之谜。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学会的保罗-哈特顿是该项研究负责人,他说:“在地球上并不存在此类的气候现象,我们在地球大气层中并未发现来自太空的降水,土星是独一无二的!”

  土卫二拥有一个冰冷的表面环境,但内部活跃性却较高,尤其在南极地区。在富有动态活跃性的南极,地热活跃性集中表现为被称为“老虎条纹”的四个壕沟地带,这是由于该区域具有与众不同的表面特征。

  这些壕沟地带长度约130公里,宽度约2公里,形成喷射羽状水蒸汽进入太空的冰水间歇泉。土卫二老虎条纹壕沟区域平均每秒约喷射250公斤的水蒸汽。

  土星的另一个环

  欧洲宇航局赫歇尔太空望远镜最新观测显示从土卫二释放的阵雨形成环绕土星的一个油炸圈水蒸汽环。

  这个水蒸汽环的直径是土星直径10倍以上,其厚度仅与土星直径相当。土卫二的椭圆轨道意味着该卫星与土星之间的距离与它环绕土星的路程成正比,但是赫歇尔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显示土卫二持续向太空喷射水蒸汽,并在土星轨道形成一个水蒸汽环。

  研究人员称,尽管水蒸汽环状结构较为庞大,但在可见光下水蒸汽是透明的,因此之前的观测未探测到水蒸汽环的存在。目前,科学家通过赫歇尔太空望远镜能够在红外波段下探测到这种奇特的水蒸汽环。

  欧洲宇航局赫歇尔项目科学家高兰-皮尔布拉特(Goran Pilbratt)称,只有赫歇尔太空望远镜才能观测到这种微妙的水蒸汽环。欧洲宇航局红外太空天文台在土星大气层中发现水蒸汽,美国宇航局/欧洲宇航局合作的卡西尼/惠更斯太空任务发现土卫二表面的喷射流,目前赫歇尔太空望远镜的最新观测结果将之前的观测都结合在一起。

  揭晓谜团

  天文学家在土星大气层深层发现气态水迹象,但是土星大气层顶部存在水份仍是一个难解谜团。该现象是1997年欧洲宇航局红外太空天文台首次报道的,但到目前为止,“水源”仍是一个未解谜团。

  基于最新赫歇尔太空望远镜发现的计算机模型显示,大约3-5%的土卫二冰水喷射物最终降落在土星表面。虽然多数土卫二的冰水喷射物都散落在太空中,并在土星环上冷冻,或者降落在土星其它卫星表面,但这些冰水喷射物能抵达土星,就足以证实土星顶端大气层水份的来源。

  科学家称,水蒸汽也可产生其它的化学成份,比如:氧气和二氧化碳。最终,土星顶端大气层的水份将向下转移,少量的水份将凝聚形成无法观测到的小型云层。(叶孤城/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满月后的狮子才最可怕

  科学网(kexue.com)讯 喜欢恐怖片的人应该可以发现,电影常上演吸血鬼与狼人在满月时出没的情节,总让人将满月与悬疑画上等号。没想到最新研究推翻了满月诅咒迷思,最危险的时刻竟是在满月后月亮开始亏蚀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这说的不是恐怖电影中的吸血鬼,而是大草原中的兽中之王。

  此项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PloS ONE)的研究,是针对非洲坦尚尼亚(Tanzania)1988年到2009年间,分析500次狮子攻击人类的情境因素。研究指出,狮子在满月后月亮开始亏蚀、月光相对微弱的时候,会更具攻击性,出其不意地猎捕食物。

  研究结果发现,狮子攻击人类的事件多数发生在月亮亏蚀的时候,有叁分之二的受害者在傍晚到晚上10点之间被猎杀。因为在这段时间,月色较为阴暗,提供狮子一个绝佳的猎捕情境,让他们可以其不意地攻击猎物。

  研究人员还指出,狮子的攻击行动在雨季也会增加,月亮因常被云层遮蔽而更暗淡。虽然我们知道满月时会被狮子攻击的可能性最低,但绝不可以掉以轻心,满月走了,正代表危险黑暗即将到来的凶兆。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前,一位业余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到一个足球外形的行星星云,科学家发现该奇特行星星云是垂死恒星的“最后喘息物”。


科学家将最新发现的这个足球状行星星云命名为“克隆伯格61(Kn 61)”

  7月25日,西班牙特纳利夫岛举行的讨论会中,科学家将最新发现的这个行星星云命名为“克隆伯格61(Kn 61)”。天文学家指出,这个喘气膨胀星云是由美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其外形颇似深太空的一个英式足球。

  开普勒望远镜的后续观测将有助于揭开行星星云的神秘面纱,例如:通过其它恒星或者行星同伴的作用力,如何形成这种奇特的外形结构。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的奥索拉-德马尔科(Orsola De Marco)说:“类似太阳的中等体积恒星喷射最后喘息物质的形成解释是此次讨论会天文学家的热议话题,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同伴星体所起到的作用。”

  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最终将耗尽氢气燃料将形成行星星云,恒星的外层膨胀并降温,形成一个巨大的气体灰尘包膜。从垂死恒星释放的放射线将这个气体灰尘包膜电离化,导致其发光。

  与其名称恰恰相反,行星星云与行星并没有关系。之所以这样命名是由于早期望远镜观测时,行星星云的表面与巨型行星十分接近。

  克隆伯格61行星星云是以发现者澳大利亚业余天文学家马蒂亚斯-克隆伯格(Matthias Kronberger)的名字命名的,克隆伯格是通过数字巡天探测器观测到这个行星星云,之后专业天文学家鼓励克隆伯格和其它天文爱好者通过开普勒望远镜进行深入观测。

  2009年3月,美国宇航局发射开普勒探测器,该探测器的任务是勘测类地行星途经类似太阳恒星的频率。目前,开普勒探测器现已发现1200多颗行星,并且正在天鹅星座北部观测15万颗恒星。

  开普勒望远镜通过探测恒星亮度的微弱变化来发现行星,这是由于行星途经恒星前方会产生“凌日现象”。同时,研究人员迫切希望通过开普勒望远镜能够发现邻近行星星云的同伴天体,这样将更好地理解这些奇特天体是如何进化的,以及为什么经常出现复杂奇特外形的原因。

  德马尔科说:“行星星云仍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近期一些理论认为行星星云仅形成于双星系统或者行星系统之中。另一方面,传统教科书中解释的多数恒星,甚至包括像太阳这样的单个恒星也将符合这一命运。”

  天文学家现已发现银河系内3000多个行星星云,迄今为止,发现其中大约20%行星星云具有同伴星体。然而,这一比例仅发现较少数量的行星星云同伴星体,多数同伴星体体积过小,或者过于昏暗,难以通过地面望远镜进行观测。

  这项由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共同使用开普勒望远镜先进仪器完成该最新研究,将有助于天文学家洞悉奇特行星星云的形成之谜。到目前为止,使用开普勒望远镜已观测到6个行星星云,其中包括克隆伯格61行星星云。(叶孤城/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恐龙杀手画像

  科学网(kexue.com)讯 曾经以为恐龙是世界上巨无霸的人看来现在要改变想法了,真正的恐龙杀手已经被考古学家们发现。

  巴西和加拿大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在巴西一处小镇米纳斯(Minas)发现了一种新活跃在7000万年前的新物种头骨化石,并且将它命名为Pissarrachampsa sera。

  它属于波罗鳄新物种的化石。该物种有着像狗一样的头颅,巨大的犬齿,和适合在陆地行走的四肢。据信活跃于于恐龙年代的末期,猎食对象包括恐龙等大型动物,因此可说是名副其实的恐龙杀手。

  波罗鳄属于鳄形动物里的中真鳄家族(Mesoeucrocodylia)。中真鳄家族是鳄形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地理学研究有很大价值。

  鳄形动物的许多物种在近几年才逐渐浮出水面。中真鳄一族当前仅有帕切克波罗鳄(Baurusuchus pachecoi)为代表,学界尚无这一族群内部成员关系数据。发现上述新物种的头骨化石,对了解巳灭绝的帕切克波罗鳄有很大的帮助。

  上述发现的波罗鳄化石,包括一具将近完整的头骨和一具残破的头骨与下颌。古生物学家们是在巴西晚白垩世的沉积层中发现了上述的新个体,并对这一族群内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研究者们认为,波罗鳄分出了两个线系,其一有着广泛的地理分布区,生活量程复盖阿根廷和巴西;另外一支成为了地方特有种,仅在巴西晚白垩世的波罗组(Bauru Group)地层中有发现。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大肠杆菌(科学网-kexue.com)配图

  德国负责传染病监督及预防的罗伯特-考赫学院26日宣布,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最后一位病人出现在三周前,计入病情潜伏期、诊断期以及病源调查所需时间之后,可以肯定地认为该病菌已不再具备传染性,表明这场在德国持续了月余的疫情已经结束。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传染病于今年5月中旬首先在德国北部地区爆发,仅汉堡医院就有3496名病人被诊断为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其中852人发展为血溶性尿毒症,肾脏受到损害。这场疫情最终导致德国范围内50人死亡,在德国以外的欧洲地区也发现了76名患者。

  罗伯特-考赫学院确定传染病菌型号为O104:H4。最初该病菌被认为来源于西班牙产黄瓜,后经严密调查最终锁定传染源为下萨克森一家工厂生产的豆芽。德国政府有关部门追踪朔源之后,发现该工厂从埃及进口的葫芦巴种子遭受污染。目前德国除禁止进口埃及葫芦巴种子之外,仍未取消对食用豆芽的警告。

  医学专家认为,由于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加强监督观察,未来还将会发现一些单个病例,但不会重新爆发大面积疫情。(记者黄霜红)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环状气体云中含有大量的各种星际气体

  近日,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牵头的两个天文学家小组发现了一个宇宙中惊人的区域,在距离地球12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发现了一个有史以来探测到的最大最远的关于水的踪迹,科学家将其称为“巨型海洋”,其存在于一个类星体中,而类星体则是宇宙中最亮最猛烈的一种天体。天文学家探测到这个“巨型海洋”由水蒸气构成,总体含量相当于地球上海洋含水量的140兆倍,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10万倍。这证明了一个事实:水在宇宙中真的是无处不在。

  据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马特布拉德福德介绍:由于这颗被探测到的类星体距离地球极为遥远,其发出的光花了120亿年才到达地球,也就是说,这个图像是宇宙诞生后16亿年左右就已经发生了,这同样也说明了,由于这颗独特的类星体周围出现大量的水蒸气看出,在早期宇宙中就已经存在水,而且可以推理出,水在整个宇宙中应该是无处不在。由马特布拉德福德牵头的其中一个研究小组将这个类星体的发现拟成论文《发现水蒸汽位于高红移类星体》,已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期刊上,并得到巴黎天文台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毫米波射电天文研究所支持。


APM 08279+5255类星体艺术效果图

  上图显示了艺术家笔下的类星体,或者说一个正在进食的黑洞,类似于APM 08279+5255,天文学家在其中发现了大量的水蒸气,气体和尘埃可能形成一个环状的结构围绕着黑洞,在往外则是带电气体云包裹着。X射线猛烈地穿过环的中央,向宇宙空间喷射,整个环面尘埃带发出极强的红外辐射。

  类星体的能量一般由其内部的一个巨型黑洞控制,黑洞在吞噬周围的气体和尘埃盘的同时,也释放出强大的能量。两组天文学家都观测到了APM 08279+5255类星体出现这种现象,其内部隐藏的巨型黑洞质量达到太阳质量的200亿倍,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000兆个太阳。

  自天文学家预测水蒸气会存在于早期宇宙,所以这个关于水蒸气的发现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惊喜。这个银河系中的水蒸气含量比这颗类星体要多4000倍,但是银河系中的水蒸气都是以冰的形式存在。不过,水蒸气是一个重要的微量气体,揭示了类星体的性质。在这个类星体中,水蒸气分布在黑洞的周围,形成气体结构横跨了数百光年。但是以天文学的标准,这个庞大的气体云显示出异常的温度和密度。虽然气体云是个非常寒冷的地方,温度只有零下53°和比地球大气低300兆倍的密度,但是其仍然比银河系的气体云温度要高出5倍,密度高出10到100倍。

  探测数据表明,在类星体周围的气体云中,水蒸气是众多气体的一种,但其存在也表明了类星体周围的水蒸气处于X射线和强烈红外辐射的照射中。而强烈辐射与水蒸气的相互作用揭示出了巨型气体云的相关属性,以及类星体如何对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辐射强度如何加热周围气体云等。此外,天文学家还发现,通过测量水蒸气和其他分子(一氧化碳),可以推算出这个巨型黑洞还能通过吞噬气体,并最终演化成6倍于目前体积的超大质量黑洞。但最后会不会实现,还不得而知,因为气体云回凝结并提供给新的恒星形成,也可能脱离类星体。

  布拉德福德于2008年开始这项观测,使用加州理工学院的亚毫米波10米口径的望远镜。其中有一个极为敏感的摄谱仪,需要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0.06摄氏度。可以对来自类星体的光进行毫米波段的分析,介于红外和微波波段之间。光谱范围是以往光谱仪的10倍。天文学家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了后续观测任务,使用南加州的毫米波阵列望远镜进行进一步研究。

  本次重大的发现也再一次强调了毫米波和亚毫米波观测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方法。这个领域在过去的20-30年内发展迅速,该研究的一位科学家正在参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一个25米口径的望远镜建设。使得天文学家能发现宇宙中早期星系,并通过对水蒸气以及其他痕量气体的研究,发现原始星系的奥秘。

  而另一组科学家则在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高级研究员Dariusz Lis牵头下,使用法国阿尔卑斯山上的干涉望远镜观测这个“巨型海洋”黑洞。早在2010年,该团队就已经发现APM 08279+5255频谱中存在氟化氢的痕迹,接着一个无心插柳观测,又发现这个类星体中存在水的光谱信号。这个信号是水由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所释放出的辐射。Lis研究小组只发现了一个单一的信号,而使用亚毫米波10米口径望远镜的布拉德福德则观测到许多频率上都存在水的痕迹,也正是通过这个信息,布拉德福德小组计算出了类星体周围的气体物理特性和水蒸气的总质量。(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利用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进行的实验中,首次发现催促植物开花的FT蛋白质还具有调整叶片气孔开闭的作用,较多的FT蛋白质可促进植物“深呼吸”,从而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在通常状态下,植物在感受到蓝光以后,会为进行光合作用而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但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木下俊则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株即使感受不到蓝光,也会打开气孔的拟南芥。经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其遏制FT蛋白质生成的功能遭到了破坏。

  研究人员猜测,有可能是生成的FT蛋白质过剩导致这株变异的拟南芥的气孔一直张开。于是研究人员在野生拟南芥中的气孔部分增加了FT蛋白质,结果发现气孔大大张开,而减少FT蛋白质后,气孔就会变得难以打开。

  木下俊则等人说,如果操作FT蛋白质,就可以人为打开植物的气孔,或许能使植物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地球变暖。

  但研究人员承认,FT蛋白质过剩也有一个副作用,会促使变异的拟南芥过早开花,导致它还没有长到野生拟南芥的个头时,就“早早死掉”了。(记者蓝建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6号墓中的象牙梳有“太极图”

  在不久前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内,有一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这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令人惊叹的是,在梳身雕刻的“S“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太极八卦图,就是这把梳子将“易学源于商周之说”提前了两千年以上。著名的考古专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研究员讲述了这把梳子的发现过程和它非同寻常的意义。

  施工发现史前墓地

  大汶口文化惊世呈现

  年近八旬的张学海先生曾主持过齐鲁、薛故城和大汶口、东海峪、城子崖等遗址以及明鲁荒王墓等多项重要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是研究东夷文化的著名专家。

  据张学海介绍,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在泰安大汶口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墓葬,于是文物部门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随着大规模的发掘,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发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安市的大汶口镇,分布在大汶河两岸,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200至4600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上千件,其中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异常精美。生活用具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

  张学海说,大汶口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文化总体水平,在全国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名列前茅。大汶口出土文物中有诸多骨牙制品,其中有两件象牙梳。

  一把精美的象牙梳

  暗含八卦玄机

  张学海说,在发掘的10号墓中,随葬品达100多件,是最富有的墓葬,墓主可能是一位老年女性,其中出土了一件象牙梳,没有雕刻花纹和图案,仅留存了三齿。

  与10号墓紧邻的26号墓也是一座大墓,出土了60多件器物,它的年代比10号墓早些,墓主人是成年人,骨架未作性别鉴定。就在这个26号墓中,也出土了一件象牙梳,象牙梳完好无缺,有繁复镂孔雕刻图案,异常精美。这把象牙梳,背厚齿薄,整体略呈长方形,约有17厘米长,顶端有四个小缺口,其下透雕三个圆孔,梳身中部用平行的三行条孔组成类似“S”形(亦称作“8”形)的透雕装饰,内填T字形花纹,在“S”字形装饰的左右两侧刻出对称的三个条孔,上方刻有一道条孔,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装饰画面,条孔为刻具一次刻成。象牙梳的下端有15个(不算两边)细密的梳齿。张学海告诉记者。这把象牙梳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件象牙镂孔工艺品,反映了大汶口的雕刻艺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梳身上雕刻的“S”字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八卦太极图。“刚开始,人们只是认为这件梳子雕刻精美,没考虑到花纹有什么含义。然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学者开始猜测,这件梳子上刻画的是原始的八卦符号!”张学海说。

  “太极图的祖形”

  伏羲生活在大汶口时代?

  在中国上古传说中,一直流传着伏羲始做八卦的传说。《系辞传》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于是始做八卦……”难道伏羲生活在大汶口时代?

  据张学海介绍,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逄振镐先生是研究东夷文化的专家,他认为,这把梳子上刻画的图案就是原始的八卦符号的源头,它与原始八卦、与伏羲(太昊)“始作八卦”的传说和记载可能有关系。他将象牙梳上“S”形和其中的“T”形(其中的“—|”形释为上、“|—”形释为下,与金文同)视为阴阳鱼太极图的祖形。他认为,东夷居民有太阳崇拜的观念,这是“太阳的象形”。“S”下面则是直条纹的梳齿,这密密的梳齿正好是海水的象形。上为太阳,下为海水,上为乾,下为坤。

  张学海还告诉记者,临沂市博物馆的李玉亭从事《易传》研究,他认为:八卦符号源于先民观察天象,以摹画鸟兽足迹之文为鉴,摹画天地、星辰运行的轨迹,由此推衍出天、地的卦形,并由考古发现象牙梳上的刻画得以证实。李玉亭的观点是,象牙梳上的三个圆孔,象征着日月星“三光”,“S”形是由乾卦组成的,象征天道运行的规律。两边的条孔是坤卦,象征地。上下相对的“T”形,是甲骨文、金文中的“上下”两个字,有天地的意思。李玉亭认为,古人观察天体运行,这是太阳从地面、海上升起、降落,生生不息的象征。

  刻画天地之数

  象牙梳是神器

  记者注意到易学专家、云南大学教授黄懿陆的观点,他也认为这是一个太极图。黄懿陆认为:象牙是非常坚硬的。6000年前,人类社会尚未产生金属制品,要把象骨刻成梳齿,并凿穿形成三个孔,那是非常困难的。可想而知,这并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而应该是一件精致的神器。所谓“梳齿”,当然有梳头的作用,但平时主要是便于携带,以其齿插在头上发间,随时准备计算,作为仰观天象、俯察万物使用的神器。诚如《易·系辞下》所言:“仰则观天象,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文解字》“示”字条也说:“天垂象,见(现)凶吉,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古代先民的阴阳八卦天地图,所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

  他还认为,这是刻画在象牙骨上的天地之数,是海上日出之后的天地阴阳图。在这把“骨梳”的上部,用三个圆孔表示易学中“太极生两仪”之义,大汶口的古人在“骨梳”中间部分继续用四种“两仪”的表达方式,完成了“两仪生四象”的生成转化过程。

  “以上观点如果得到证实,八卦的发明时间应该是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不是周朝时期带有神话色彩的河图洛书学说。虽然人们可以这样推测和想象,但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还需要严谨的证据和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出土文物来佐证。”张学海说。

  这些观点是否只是想象和推测,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来佐证这一观点呢?这一时成为悬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7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