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一颗位于36光年外的行星极有可能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和地球最接近的星球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一颗位于36光年外的行星极有可能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和地球最接近的星球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一颗位于36光年外的行星极有可能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和地球最接近的星球,只要它表面的云量足够多,就完全存在这样的可能。

  不过这颗“第二地球”的正式名称可一点也不浪漫,科学家们给它的编号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HD85512b。这颗行星位于南天的船帆座,围绕一颗黄矮星运行。天文学家们使用安装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高精度径向运动行星搜寻设备”(HARPS)获得了这一发现。

  径向速度法是搜寻系外行星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由于周围行星运行产生的引力影响,尽管很微弱,但是中央的恒星仍然会显示出微小的晃动,这是行星引力对其拖拽的结果。这样一来,只要对中央恒星的位置进行超高精度的测量,我们就能推知那颗看不见的行星的存在和质量大小。

  根据HARPS设备提供的数据,我们知道这颗行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3.6倍,而这颗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距离恰到好处,这使得其地表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大增。科学家们认为液态水对于生命的生存十分关键。

  在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以及德国马普研究所任职的丽萨·卡尔腾内格(Lisa Kaltenegger)博士是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她说:“这颗行星所处的位置恰好位于宜居带的外缘。如果将它移动到我们太阳系内,那么它的轨道位置大致就位于金星轨道稍稍外侧。在这个距离上,这颗行星从它的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仅仅比地球接收到的稍多一些。”

  卡尔腾内格和她的同事们的计算显示只要这颗行星的表面云覆盖量至少达到50%,就足以将多余的热量反射回太空,从而保证其表面温度不至于过高。一般而言地球的平均云覆盖量接近60%,因此行星HD85512b上空飘满云朵也并非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然至于这种云具体是由什么成分构成的就另当别论了,要想存在类似地球那样的水冰晶云,那就要求这颗星球上拥有和地球成分类似的大气层。而要验证这一点,光靠现有的技术设备还办不到。

  卡尔腾内格表示,根据现有的行星形成模型,质量超过10倍地球质量的“巨型行星”,其大气成分将主要以氢气和氦气为主。而质量稍小的行星,包括行星HD85512b这样级别的,就更有可能拥有类似地球的大气成分,即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第二地球”的有力候选者

  到目前为止,这颗行星是我们探测到的第二颗似乎位于宜居带的岩石行星。所谓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不近也不远的位置,其温度范围能允许水以液体状态存在。

  而另一颗“潜在第二地球” Gliese 581d也是在先前使用HARPS设备发现的。这颗行星的位置刚好位于宜居带区域的外侧边缘。除此之外还有一颗系外行星的呼声很高,那就是2010年宣布发现的Gliese 581g。但是这颗行星的发现存在很大争议,学界甚至有专家质疑这颗行星根本就不存在,发现者探测到的信号不过是一些杂音干扰而已。

  曼菲尔德·康兹(Manfred Cuntz)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天文项目主管,他对此项发现态度审慎,认为任何人在宣称外星人可能存在于某颗星球表面时应当十分谨慎,并且应当提供更多的信息。他说:“目前我们没有这颗行星大气层方面的相关数据,但这不是他们的错。看起来这颗行星确实与众不同,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候选目标。”

  康兹还补充说:“除了它得天独厚的大小和位置优势,行星HD85512b还有另外两点值得注意,并使它成为可能存在生命体的强有力的候选者。”

  首先这颗行星的轨道几乎是正圆的,这将给它的表面带来持久的稳定的气候,并且它的“太阳”——恒星HD85512的年龄要比我们的太阳大一些,也就意味着更加不活跃,这就减小了发生大规模电磁风暴摧毁整个行星表面大气层这种灾难发生的可能性。最后,这一行星系统的年龄大致为56亿年左右,这就给了生命以足够长的时间进化和发展。相比之下,我们太阳系的年龄约为46亿年。

  卡尔腾内格表示,根据现有的技术,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还不可能驾驶飞船亲自前去这颗星球考察。但是如果我们有一天真的飞临这颗星球上空,我们眼前的景象一定是充满异域风味的:泥泞,炎热,重力是地球表面的1.5倍。她开玩笑说:“在它向阳的那一面,或许你不必花钱去练功房就可以做热瑜伽。”(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人类的肠胃有多种细菌,对人体健康起到或好或坏的作用。这些细菌还可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爱尔兰和加拿大研究人员最近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益生菌能缓解焦虑情绪。

  有关肠胃细菌对人类大脑和行为的影响,科学界近年来有一些研究,但集中于有害细菌,对有益生菌的研究很少。爱尔兰科克大学学院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添加在食物中喂养实验鼠,持续6个星期。

  行为测试表明,与摄入不添加益生菌的同样膳食的实验鼠相比,经过鼠李糖乳杆菌喂养的实验鼠较少表现出情绪压力和焦虑。例如在啮齿动物不适应的开阔环境中,它们能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被放进水里时,体内反映情绪压力的激素水平上升幅度较小。

  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些实验鼠脑部GABA受体基因的活动情况发生了改变。GAB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许多用于抗焦虑药物是针对它发挥作用的。研究人员说,鼠李糖乳杆菌喂养使GABA受体基因在实验鼠脑部某些区域的活动增强,在另一些区域活动减弱,总体效果是减轻焦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刚刚孵化的暹罗鳄

  科学网(kexue.com)讯 世界上最稀有的鳄鱼,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鳄鱼物种在老挝的南部被科学家们发现,一同发现的甚至还有20个野生的蛋。

  这种鳄鱼叫做暹罗鳄,科学家说这种鳄鱼生活在曾经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沼泽,森林和河流中,而这次发现他们的地区是在山区,十分的不可思议,科学家们上次在野外发现这种鳄鱼还是在2008年,此后它们一直未曾路面。早在1992年,暹罗鳄就被宣布为在野外灭绝的物种。

  早前由于受到了捕杀外加环境的形象,它们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现在只能在东南亚的一小部分看到它们。虽然这次发现了它们的足迹外加尚未孵化的蛋,但也不能表示它们的数量已经回升。

  动物学家哈勒母表示:“这太好了,这里应该还生活这不少暹罗鳄。如果你想想现在全球人口和老挝的人口飞速增长时,这里竟然还可以给它们存活的空间,真的太好了。”

  现在这些鳄鱼蛋被转到万象的动物园进行孵化,动物学家们怕这些蛋成为蛇或者蜥蜴的盘中餐才出此下策,不过哈勒母也表示,在18个月后,它们还是会被放归野外的。

  暹罗鳄通常情况下可以长到3米长,不过比起其他鳄鱼,它们比较温顺。所以它们也成为了猎人们狩猎的头号目标,在近几十年里,东南亚鳄鱼肉市场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疯狂的增长,也导致这里鳄鱼数量的极具减少,味道鲜美皮肤柔软的暹罗鳄成了美味佳肴。而在动物园里的暹罗鳄由于杂交的比较多,目前世界上纯正的暹罗鳄可谓是少之又少了。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可爱的濒危动物幼仔 诞生于世界各地动物园(图)

  美修改基因可让小鸡长出鳄鱼嘴 助发现先天缺陷

  印尼即将被砍伐森林 拍摄到濒危苏门答腊虎(图)

  二十大奇异濒危新物种 行走鲨鱼不喜游泳爱走路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战士黄蜂是在印度尼西亚偏远岛屿苏拉威西岛发现的。发现者以传说中一种半人半鹰的神兽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加鲁达”  战士黄蜂是在印度尼西亚偏远岛屿苏拉威西岛发现的。发现者以传说中一种半人半鹰的神兽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加鲁达”
红点标注的地区就是战士黄蜂的发现地红点标注的地区就是战士黄蜂的发现地
这种黄蜂的下颚长度超过前腿这种黄蜂的下颚长度超过前腿
普通英国黄蜂(学名“vespula vulgaris”)与新发现的战士黄蜂体型对比普通英国黄蜂(学名“vespula vulgaris”)与新发现的战士黄蜂体型对比

  北京时间8月29日消息印度尼西亚偏远岛屿苏拉威西岛发现一种新黄蜂,被称之为“战士黄蜂”。这个可怕的黄蜂家族新成员颚部巨大,长度超过前腿。如果遭到它们的攻击,绝对是一场噩梦。这种黄蜂绰号“科莫多龙”,雄蜂的身长可达到2.5英寸(约合6.35厘米)。

  在最近对苏拉威西岛进行考察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昆虫学系昆虫学家林恩-希姆塞遭遇“科莫多龙”。她表示之所以选择“战士黄蜂”这个文字是因为巨大的下颚让人联想到日本忍者。这位同样身为伯哈特昆虫博物馆负责人的昆虫学家说:“它的下颚非常巨大,闭合后将头部的一侧完全包裹。雄蜂下颚打开时的长度超过前腿。我不知道它们如何行走。”

  让人感到庆幸的是,战士黄蜂更喜欢吃昆虫,但如果受到人类的威胁,它们也会发动攻击,在人的皮肤上留下一个大伤疤。希姆塞打算将其命名为“加鲁达”,这个名字来源于传说中一种半人半鹰的神兽,是印尼的一个国家标志。据悉,这种黄蜂是在苏拉威西岛东南部的麦康迦山(Mekongga Mountains)地区发现的。

  苏拉威西岛位于婆罗洲和新几内亚岛之间,是一座很少有人探索的岛屿。希姆塞将其称之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三大岛屿之一,另外两个是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加。除了巨大的黄蜂外,这座岛屿还生活着小野牛和殖民蜘蛛,所编织的巨网面积可达到数英亩。

  希姆塞和一组研究人员获得为期5年总额250万英镑(约合407万美元)的经费,用于研究苏拉威西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迄今为止,她已经三次到岛上考察,据她估计,所能发现的新物种可达到数百种,甚至数千种。希姆塞希望战士黄蜂以及其他惊人新物种的发现能够提高公众的意识,关注这一地区独特而宝贵的生态环境。她说:“目前正在磋商建立一个生物圈保护区,保护这座岛屿。苏拉威西岛上生活着很多罕见的濒危物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从未见过的。”(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8月24日,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黑龙江省嘉荫县共同宣布,在我国黑龙江省嘉荫县首次发现了具有国际对比标准的陆相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这意味着,能完整展示6550万年前恐龙等生物群在今日东北亚地区发生集群灭绝的地层记录在这里找到。

  嘉荫地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的小兴安岭中部,地质历史悠久,最早的地质记录可追溯到至少距今5亿年前的寒武纪。1902年,在嘉荫曾首次发现“满洲龙”,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恐龙的产地。根据古生物学家研究,这里又是我国恐龙最晚灭绝的地点。

  据了解,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是距今655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的、以陆地上的恐龙及海洋中的菊石等为代表的一次全球性生命大灭绝与复苏的一个地层界面。在这一急剧转变的时期,地球及其生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在地层上留下记录。此间,以统治地球、足迹遍布南北极地区的恐龙为代表的地球上70%以上的生物曾集群性灭绝,而后又以一崭新的面貌复苏,这其中包括人类出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埃及古老壁画

埃及古老壁画

  用发胶给头发定型是很多人每天必做的功课,不过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似乎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26日报道,科学家在研究了古埃及木乃伊的头发之后发现,古埃及人相当精通于美发技术。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发现了这一有趣事实,该小组仔细研究了18具距今2300年到3500年的古埃及木乃伊。这些木乃伊男女皆有,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只有4岁。

  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后发现,其中9具木乃伊的头发上包裹着一种油脂类物质,而且无论是人工制成的木乃伊还是自然形成的干尸均是如此。化验结果显示,这种物质中含有软脂酸和硬脂酸,却不含有树脂或者其他任何防腐物质。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古埃及人不仅使用这种油脂类物质给头发定型,还将其用于木乃伊的制作,以求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保持美好的外形,而且美发的过程与木乃伊身体的处理是分开进行的。

  现年29岁的娜塔莉 麦克里希博士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古老的“发胶”很有可能是用动物脂肪制成的,但目前还无法断定。她说:“古埃及的这种油脂类物质相当于今天的发胶,简直惊人的相似。”

  麦克李希博士推断,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就已经掌握了相当复杂的美发技术:“这些木乃伊的发型各不相同,其中一些还留着十分漂亮的卷发。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些油脂类物质特别适合用来定型卷发。我们把其中一具留着短发的木乃伊戏称为‘玛丽莲 梦露’,另外一具木乃伊留着长一点的卷发,有点像蕾哈娜,而一些年轻男性也用这种油脂固定他们的分头。”

  “由于一些自然形成的木乃伊头发上也发现了这种物质,因此我们认为古埃及人不仅是在制作木乃伊时候才为尸体美发,很多古埃及人平时也会用到它……不单单是法老,很多普通埃及人也会用到。你几乎可以想象到他们像我们现在一样整理头发,或是给头发打卷。” 麦克李希介绍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华侏罗兽化石图
 

  英国《自然》杂志25日发表中美科学家的研究文章,介绍了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古老的“曾祖母”中华侏罗兽。

  中华侏罗兽化石2009年发现于中国辽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地质年代距今1.6亿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真兽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记录。此前这一纪录为中国辽宁省凌源市发现的攀援始祖兽保持,其地质年代距今约1.25亿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季强博士在当天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目前地球上的哺乳动物超过90%为有胎盘类,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因此中华侏罗兽可谓是人类已知最原始的“老祖宗”。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化石保存了长约2.2厘米的不甚完整的头骨,部分头后骨架,以及残留的软体组织印痕。据介绍,中华侏罗兽保存有完整的前肢和手部骨骼,表明其具有攀爬能力,这些适应性特征会帮助它在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统治的侏罗纪生态环境中生存下来。它的牙齿特征表明其为食虫类哺乳动物,估计体重约13克。

  据了解,中华侏罗兽的发现把真兽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的时间大大提前,填补了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化石记录间隔,并与DNA研究结果吻合,也为哺乳动物演化历史建立了以化石为标准点的新里程碑。

  中华侏罗兽化石由中美两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合作研究,包括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罗哲西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季强和袁崇喜博士、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孟庆金博士。

  中华侏罗兽化石标本由季强博士于2009年发现,正型标本保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海豚使用海螺

成功捕获食物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与动物的本质却别就是人会使用工具。目前世界上除了人意外,第二聪明的动物是什么呢?海豚。现在的海豚竟然也会使用工具了。

  日前在澳大利亚海域,人们惊奇的发现聪明的海豚在使用海螺作为陷阱来捕捉美味的鱼类。它们用海螺来找到那些藏在淤泥里面的鱼,这可谓是惊奇的发现,动物竟然也可以如此自如的使用工具。

  来自苏黎世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表示:“使用海螺的壳来不是在操作室是很困难的,需要很高的技巧和用法。”其实在澳大利亚的鲨鱼湾科学家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神奇的海豚,最近4个月以来,这已经是第六次了,首次发现海豚可以使用工具还是早在1996年。科学家也是在海豚出没频繁的海域不断探索,希望可以近距离观看它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但现在他们只能看到海豚叼着海螺浮上海面换气,只有又返回海中。不过科学家还是有所发现,他们看到海豚举出海螺,并慢慢排出海螺壳中的海水,慢慢发现里面不到的鱼。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科学家认为它们其实是吃掉了海螺肉,之后拿着这些海螺壳玩耍或者像其它海豚炫耀自己的战利品。而海螺中有鱼只不过是碰巧罢了。

  科学家们大多认为海豚们用这些海螺作为诱饵,就像渔网那样,等待鱼自己进入,本来想饱餐一段的鱼不知不觉的变成了海豚们的盘中餐。

  其实不光是海豚,聪明的猴子同样可以利用工具。在巴西东北部皮奥伊州,当地的生成年卷尾猴会精挑细选自己的开果用具,并放在一起使用,开坚果的样子堪比专家。

  研究小组表示,他们一直在研究这些身材矮小的灵长类动物是如何破解用石锤和砧板来开坚果的:饥饿的猴子们为了吃到坚果,用石头做成了锤子,又在一块类似圆形木板的东西上钻了一个小坑,作为砧板来固定坚果。

  这些卷尾猴们非常愿意参加刘清的实验,它们甚至急切地等待着自己能够亲手砸开坚果的那一刻。刘清表示:“卷尾猴们很会选地方,经常在试验场边上的树上看着或者等着砸坚果的机会。树上的能见度好,也看得远。

  “当轮到某只猴子砸坚果时,它并不会拿着坚果用石锤胡敲乱打,相反地,它会选择壳薄的坚果,份量重的石锤和带有深坑的砧板。然后它会把在砧板上摆好坚果,用手按住,先用石锤试敲几下,试试石锤好不好用。有时候猴子会花比较长的时间选择石锤和砧板。要是砧板上的坑小了,砸开的坚果会四处飞溅,它们可就不喜欢了。

  总的来讲,它们学习使用工具的方式和人类不太一样,它们会观察,尝试,然后从错误中学习。砸坚果时,整个身体协调动作,非常仔细专业,不愧为坚果之王。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野生鱼类使用工具首次被拍到 巧妙享用蛤蜊大餐

  巴西卷尾猴竟会挑选工具 开果技术堪比专家(图)

  黑龙江展出新石器时代石镞 曾为原始人狩猎工具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种小动物身长只有几厘米,大小和一只鼩鼱差不多。这种小动物身长只有几厘米,大小和一只鼩鼱差不多。
它的前肢结构表明,它经常在树上攀爬,是攀援高手。它的前肢结构表明,它经常在树上攀爬,是攀援高手。
这种侏罗纪动物的牙齿具备真哺乳亚纲动物的所有牙齿特征。这种侏罗纪动物的牙齿具备真哺乳亚纲动物的所有牙齿特征。

  北京时间8月26日消息,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近日对中国出土的一种大约1.6亿年前的动物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这种像鼩鼱一样的动物可能是最早利用胎盘为未出生胎儿提供营养的动物。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一重大发现或将重新定义地球哺乳动物的历史,可能要重新思考地球哺乳动物的最早出现时间。

  此次发现的化石可能属于大约1.6亿年前的一种小型动物。这种动物有些像鼩鼱,但根据它的特点可以看出,它与有袋哺乳动物又有明显区别,它们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生殖策略。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罗哲西领导实施了这项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之上。《自然》杂志认为,这一发现将这种动物与有袋哺乳动物分别拥有独立进化和生殖策略的时间再前向推进了一步。

  化石出土于中国辽宁省境内,辽宁省近年来挖掘出许多惊人的化石。古生物学家将这一新标本称为“Juramaia sinensis”。化石标本上保留了头骨及软组织的关键特征,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具侏罗纪化石还保存了一整副完好的牙齿和前脚骨。通过这些身体特征,古生物学家将其列入真哺乳亚纲动物之列,更通俗说法就是有胎盘哺乳动物。与之相对比的动物就是后哺乳下纲动物,包括各种有袋动物,如袋鼠等。

  罗哲西博士介绍说,“这种侏罗纪动物的牙齿具备了真哺乳亚纲动物的所有牙齿特征。特别是,真哺乳亚纲动物拥有三颗臼齿,五颗前臼齿。这是与后哺乳下纲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后哺乳下纲动物拥有四颗臼齿,三颗前臼齿。根据牙齿的不同点,我们将它归类于真哺乳亚纲动物。此外,它前肢和腕骨也显示了真哺乳亚纲动物的特点。它们完全没有有袋动物的各种重要特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化石标本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通过遗传学研究明确不同哺乳动物的出现时间。DNA检测结果表明,这种真哺乳亚纲动物的存在时间比此前已知的最古老真哺乳亚纲动物始祖兽的化石要更早一些。始祖兽大约生活于1.25亿年前。如今,90%的哺乳动物(当然包括人类)都是胎生动物。知道了胎生动物与有袋动物分离的时间是理解哺乳动物完整的进化历史的重要基础。

  这一发现的另一有趣之一就是化石可以透露出早期胎生动物的生活方式,它似乎很擅长攀援。罗哲西博士介绍说,“这种动物是一种食虫哺乳动物,重约15到17克,大小和一只鼩鼱差不多。它的前肢结构表明,它是攀援高手。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在树上生活的食虫哺乳动物,靠捕虫为生。”(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蜘蛛模拟图

蜘蛛模拟图

  据国外媒体报道,两种被称为“长腿爸爸”的远古盲蜘蛛曾在3亿年前的森林中往返跳跃,目前,科学家最新建立三维虚拟化石模型,让人们能够看到3亿年前神秘蜘蛛的真实模样。这项研究现发表在8月23日出版的《自然通信》杂志上。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带领一支国际研究小组建立了这两种盲蜘蛛的3D模型,这两种盲蜘蛛的学名是Dyspnoi和Eupnoi。据悉,这两种远古蜘蛛生活的时期比恐龙更早,处于石炭纪。目前,研究人员提供远古蜘蛛3D模型将使科学家更好地洞悉这些八腿蜘蛛如何在远古森林中进化,它们体长仅1厘米长,像小钮扣一般大小。

  之前其它科学家暗示盲蜘蛛是首批进化成为现代身体结构的陆地物种,而当时像蜘蛛和蝎子等其它陆地物种仍处于进化早期阶段。研究人员称,通过对比这两种盲蜘蛛和现代盲蜘蛛,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的变化非常小,表明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史中很少出现变化。

  伦敦国家历史博物馆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实验室的拉塞尔-加尔伍德(Russell Garwood)博士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地球科学和工程系研究人员负责此项研究,他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种比恐龙生活时代更早的盲蜘蛛与现代近亲物种并未产生显著变化。”最新3D虚拟化石模型表明,这两种远古盲蜘蛛是由3.05亿年前一种共同的盲蜘蛛祖先物种进化而来。研究人员称,他们的最新研究支持早期的DNA分析,并且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由于他们提供了证实这些远古盲蜘蛛早期进化的重要证据。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两种远古盲蜘蛛生活在数亿年前的重要线索,他们认为Eupnoi可能生活在森林地表之上的植物,这将有助于避开地面掠食者的视线。Eupnoi的3D模型显示它长着具有一定弯曲度的长腿,非常类似于现代盲蜘蛛的腿部,它们利用这种腿部弯曲性在植物叶片上移动时紧紧抓住植物。

  研究人员还证实Eupnoi盲蜘蛛的身体具有非常纤薄的软外壳或者外骨骼,他们是在分析3D化石切片时发现其腹部在化石形成过程中被压碎,从而证明Eupnoi的外骨骼较为脆弱。

  他们发现Dyspnoi盲蜘蛛尾部有刺状突起,认为这种身体结构可避免掠食者吞食,它们可能生活在森林地表的潮湿木质碎片之中。同时,Dyspnoi盲蜘蛛的现代近亲Acuclavella cosmetoides尾部也长有刺状突起,可能起到类似的防御效果。

  据悉,发现远古盲蜘蛛的化石十分罕见,这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微小脆弱,在化石化过程中很难保存下来。迄今为止仅挖掘发现33种远古盲蜘蛛化石标本。目前,许多古生物学家通过剖离岩石层获取化石样本,这意味着他们仅能看到化石样本部分三维结构,无法获得该物种的所有身体结构特征。

  这项分析方法叫做“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确保研究人员通过CT扫描装置获得虚拟模型的真实信息。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对化石样本进行了3142次X射线扫描,使用特殊计算机软件对比图像形成一个精确3D模式。(悠悠/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1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