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目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世界各地的动物们也开始想出避暑高招,而一项新研究发现,现在有许多动物开始向北迁徙。

  上周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数据,现在发现有大概2000种的动物正在远离赤道,平均每天超过15英尺的速度想北方前进,速度差不多每年一英里。也有一些品种的动物开始向山上前进,选择避暑方式,不过速度相对较慢,平均每年4英尺。


蝴蝶向北迁徙

  这些物种大部分来自北半球,甚至是植物。他们移动的速度不一,忽走忽停,但最近十几年下来,平均每小时可以前进8英寸。研究此项动物迁徙的负责人,来自纽约大学的克里斯表示:“迁徙速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它们比我们想象的快很多。”

  研究中显示2003年,那时开始,只有少数的动物向北活动,数量可以说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每一年它们移动的也不是很远,最多每年可以向北前进两英尺。来自德州大学的卡米尔教授说:“现在新的数据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现在数据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出的,那时候远远没有现在热。”联邦气象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里,2005年与2010年时并列最热的年份。二氧化碳变多,也是的热气在气体中滞留。

  从2000年开始,就有不少动物物种开始研究哪里更加凉快了,特别是欧洲城市中常见的铜蝴蝶和在瑞典最多见的帝王紫霞蝶。研究员托马斯说道:“在过去的21年里,大不列颠的逗号蝴蝶向北移动了大概135英里。它们可以确认气候的变化,如同天气预报一般。现在在英国发现移动最快的动物应该是一种小蜘蛛silometopus,他们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向北移动了大约200英里,平均每年移动8英里。”


鼠兔向山上迁徙

  而生长在山上的动物也有像山上迁移的表现。斯坦福大学的特里博士研究发现,黄石公园里的美洲鼠兔以前生活在海拔7800英尺的地方,但现在,它们开始在9500英尺的地方出现。

  托马斯博士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仔细查看了动物的运行轨迹,发现它们是以温度变化的高低决定迁徙的速度的。好像同温度赛跑一样。他还认为,气候变化影响了整个地球的野生动物,这会在不久显现出来,或许在你自己的花园里你就可以发现变化。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全球性遭遇千年罕见酷热 罪魁祸首人类难辞其咎

  白熊幼崽死亡率上升原因 气候变暖或为罪魁祸首

  美称气候变暖致磷虾密度下降 威胁南极企鹅生存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连日来,湖北汉江多个地段连续发现有“水中大熊猫”美誉的野生中华鲟,当地渔政部门和渔民已协力将其放生。

  中华鲟是1.4亿年前出现于地球上的水生动物,与恐龙生长在同一时代,堪称地球上现有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由于珍稀濒危,中华鲟于1989年被国家定为一级保护鱼类,后又被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性重点保护对象。7月17日,沙洋县渔民杨俊在汉江捕获一条“怪鱼”。因不知为何种鱼类,他及时通知了沙洋渔政部门。经渔政人员检测,这条长67厘米、重23斤的鱼为中华鲟,且鱼身无科研放养标记,属于野生中华鲟。

  18日,在渔业部门及渔民的护送下,这条野生中华鲟被顺利放归汉江深水区。8月2日,沙洋社区网网民“不惑”发帖称:“昨天,我到桥空(汉江沙洋桥下的码头)买汉江鱼,看到一只1.5斤左右的中华鲟,当时有好几个人都认出来了。渔民要卖200元,经旁边的人的劝说,我用50元当场买下,放入汉江。希望各位朋友以后买鱼的时候多留意,别把珍惜鱼类当普通鱼吃了。”网民以实际行动保护珍稀野生鱼类,得到网友一致称赞。随后的8月7日,该县马良镇沿江村渔民杨士雄也捕获了一条野生中华鲟,随后放生。

  8月11日11时许,潜江市竹根滩镇汉江捕捞队渔民肖全力在汉江潜江段江面作业时,意外捕获一条中华鲟。当日14时24分,在当地渔政部门协助下,中华鲟被放归汉江。有关专家称,野生中华鲟频现汉江,非常罕见。据悉,从2002年开始,作为长江第一大支流的汉江,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为禁渔期,至今已10年。今年禁渔期结束后,才首次在汉江的多个地段发现野生中华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件晚中新世完整的鸟类化石在甘肃省和政县被发现。

  这件鸟类化石两翼张开,两腿用力,呈奋力挣扎状,从头到脚,每一个细小的骨骼都保存得非常完整。

  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副馆长陈善勤介绍,这件鸟类化石是不久前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从民间征集来的,从埋藏的地层和和政地区以前发现的古动物化石判断,这件鸟类化石属晚中新世时期,距今约700万年。

  和政县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会地带,在和政县及周边地区,已发现3万件距今3000万年至250万年的古动物化石,其中著名的有三趾马化石、和政羊化石、铲齿象化石、真马化石、披毛犀化石等。

  陈善勤介绍,由于此前在和政地区没有发现过完整的鸟类化石,对于这一鸟类的种类和名称,还需进一步研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太空中发现石墨烯存在的证据。如果得到进一步证据,这将首次发现宇宙空间中的石墨烯。

  2004年,石墨烯首次在实验室里合成,后期2010年科学家对石墨烯的独特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它非常纤薄,并且具有像铜一样的导电性。一些科学家认为它是“未来材料”,可应用于计算机、电子设备屏幕、太阳能电池板等。


石墨烯、巴克球和C70分子存在于螺旋行星星云中

  目前研究人员对太空中的石墨烯十分感兴趣,希望进一步解析它是如何形成的。理解其化学反应将涉及太空碳元素变化过程,这将为碳元素为基础的人类和地球其它生命的诞生提供重要线索。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银河系外麦哲伦星云两个较小星系中发现石墨烯存在的迹象,它们特别存在于垂死恒星的脱离物质中。同时,该望远镜还在该区域探测到叫做C70的相关分子。这是首次在银河系外探测到石墨烯存在。

  C70和石墨烯属于球壳状碳分子,其中还包括叫做“巴克球(C60)”的分子。C60碳球体包含60个排列像足球的碳原子,C70碳球体包含70个像橄榄球一样较长的碳原子。

  通过最新实验室技术,科学家在陨石中发现富勒烯,同时该陨石中也包含着巴克球中密封的气体和水分子。这项发现表明富勒烯可能在很久以前从太空传输至地球,这或许能孕育生命体。

  2010年7月份,斯皮策太空望远镜首次在太空中探测到巴克球和C70分子,之后在小麦哲伦星云中也发现巴克球。依据这些发现推翻之前的观点,富勒烯和其它复杂分子可能来自于富含氢的环境。

  天文学家称,石墨烯、巴克球和C70分子可能形成于垂死恒星分解含氢碳颗粒产生的冲击波。(卡麦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你的手机是否也喜欢这样放呢?

  北京时间8月18日晚间消息,研究人员发现,手机所产生的射频电磁辐射(RF-EMR)可能会降低男性精子数量,并破坏精子质量。

  《男性学杂志》(Journal of Andrology)近日刊登一篇报告,称来自美国和全球其他地区的研究人员发现,手机所产生的射频电磁辐射可能降低男性精子数量,并破坏精子质量。

  这些研究人员对人类和动物的精子进行了实验,人类精子实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将来自健康的非吸烟志愿者的精子暴露在电磁辐射下,二是将经常把手机揣在前面裤兜的手机用户的精子与没有把手机揣在前面裤兜用户的精子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暴露在电子辐射下的精子的浓度、运动能力、体积和生存能力均有所下降。

  在动物精子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小白鼠放置在特殊的树脂玻璃笼子中,在笼子下方0.2英寸处放置手机。小白鼠每天接受手机辐射6个小时,4个月后研究人员发现存活的精子比例下滑了25%。而且这些精子容易粘在一起,从而降低了受精几率。

  该结论并不是决定性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家庭及公众卫生中心主任乔尔·莫斯科维兹(Joel Moskowitz)博士称,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目前还不清楚哪种手机或服务的危害更大,如GSM或CDMA。莫斯科维兹说:“如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会得出更确切的结果,这样消费者也有更好的选择,如哪些手机或服务的危害更小。”

  尽管目前还不清楚电磁辐射是如何影响精子质量的,但有一种理论是:当手机长时间揣在前裤兜里,所产生的热量会破坏精子。还有一种说法是,手机电子辐射穿透人体组织,与人体自身的电磁波形成干扰,从而导致精子异常。

  莫斯科维兹称:“儿童、青少年、年轻人,尤其是孕妇应尽量避开手机电子辐射,对于经常将手机揣在前裤兜的用户,该研究结果也是一个提醒。”(李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Samrukia nessovi 资料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传统的科学认知里,普遍认为在非鸟类恐龙绝灭之前,鸟类的体型一直都很小。然而最近古生物学家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南部的克孜勒奥尔达州发现了距今超过6500万年的巨鸟化石遗迹。这一发现挑战了早期鸟类多样化理论。

  科学家将这种鸟命名为“Samrukia nessovi”。Samrukia 是神话中哈萨克凤凰的名字,nessovi则来源于俄罗斯著名古生物学家Lev Nessov的名字,他于1995年辞世。

  根据8月9日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的一篇论文显示:Samrukia nessovi生活在恐龙的身边,大小像是一只鸵鸟,并且嘴里也没有牙齿,这种大鸟生活在距今8300万年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时期。

  人们对于这种生物知之甚少。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古生物学家Gareth Dyke和同事迄今只发现了这种鸟类的一对下颌碎片,其中大一些的长约11英寸。尽管如此,这些骨骼的尺寸以及解剖学特征都显示,Samrukia是远古鸟类中的稀有物种,其体重至少达到了50公斤,身高则超过了3米——这比任何已知的同时代鸟类都要大。

  因为证据是拼凑而成的,科学家还不能确定这只鸟吃什么、是否能飞,这需要古生物学家搜集更多的骨骼才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如果将这两块下颌碎片作为敲门砖推测,如果这种鸟不能飞,站立起来应该有三米高,体重超过50公斤。如果它能飞,它的体重至少有12公斤,翼展至少会有4米。

  人类所知晓的早期鸟类大约有超过100万种,只有一种生活在大约7千万年前、名叫" Gargantua philoinos"的鸟是大型鸟,其他鸟和乌鸦体型大小差不多,或者是体型更小。同时“G. Philoinos”的一些论断也受到了攻击。一些科学家认为该化石可能是翼龙的化石,或者是会飞的爬行动物化石,而不是鸟类化石。

  如果Samrukia被证实为鸟类化石,那么它将是无可争议的大型鸟。 (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巨噬细胞正在"清洁"大脑

  人们已知道,老年痴呆症与异常纤维蛋白沉积物在患者脑部堆积有关。如果能清除这些脑中的“垃圾”,就有望改善病状。德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一些特殊巨噬细胞能在这方面发挥“清洁工”的作用。

  德国柏林沙里泰大学医院和弗赖堡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学报》上报告说,他们经过10年动物研究发现,骨髓中产生的一些特殊巨噬细胞可以降解和清除引起老年痴呆症的有害沉积物。

  研究人员还首次发现一种特殊的趋化因子,可以发号施令让巨噬细胞进行专业分工,并运动到脑中执行“清洁”任务。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为治疗老年痴呆症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他们相信将来可以由此开发出一种定位准确且副作用小的老年痴呆症新疗法。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白矮星周围的杂质

  据国外媒体报道,凯克I望远镜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研究关于白矮星光谱中发现的不寻常的地方。根据这些天文学家的最新观测研究,如果在一颗白矮星周围出现类似地球的岩质行星,那首选的结果则是被白矮星消耗掉。而此前,天文学家认为在白矮星的周围一般是聚集着尘埃类的物质,但是显然,这些尘埃很可能是岩质行星留下的“遗骸”。

  通过使用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凯克I型望远镜,该天文台的科学家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本朱克曼(Ben Zuckerman)以及他的研究小组成员发现,白矮星“粉碎”了位于其周围宇宙空间中的岩质天体。他们的观测目标为两颗以氦为主的白矮星,编号为PG1225-079和HS2253+8023。他们只有地球那样的大小,却有着和太阳相当的质量,通过进一步的观测表面,在这两颗白矮星的周围存在着“污染”区域,该区域中包含着各种大小的岩质世界,以及尘埃结构,科学家模拟结果显示,其中的岩质天体类似小行星谷神星的大小。

  这就意味着,在被观测的白矮星周围分布着行星状的巨型岩石块,而且这些材料正在源源不断地形成中,同时伴随着还有尘埃等物质。目前天文学家还不清楚这些材料是否是从某一颗岩质行星上撕扯下来的,当然并不一定就是类似地球这样的岩质行星,也可以是小行星,总之,在白矮星周围分布着密密麻麻地这样的世界。

  通过对白矮星周围空间中出现的岩质天体的观测,科学家认为这有助于对太阳系演化的研究。而白矮星同时也是低质量恒星末期的演化产物,也是较为普遍见到的一种恒星,由于白矮星内部燃料消耗,并不是以内核的能量来支撑其本身,而维持这样的高密度状态需要较大的压力,如果一颗白矮星的质量超过一定的极限,就会爆炸成一颗超新星,这个极限被称为强德拉塞卡极限。

  然而,科学家更关注的是白矮星周围的岩质物质,在天文学家眼中,其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岩质小天体或者尘埃,而是具有“签名”的尘埃,这是因为在白矮星的光谱中有着较为“干净”的氢或者氦,但是却出现了被认为是类似地球的行星存在的痕迹,这一点却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本朱克曼介绍:根据目前的观测估计,有大约20%至30%的白矮星轨道系统周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岩质行星的世界。较大的类似地球的大小,较小的也有谷神星的大小。而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家推测是在白矮星周围,还存在着更大的行星,这些行星类似木星那样,能干扰体积较小的行星的轨道,并将其反弹推到白矮星附近,并被白矮星捕获。

  对此,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文学家约翰(John Debes)认为:我们虽然见过许多古怪的行星系统,但是这个白矮星系统第一次给了我们暗示,我们所看到的景象也许有点像我们太阳系的未来,或许应该进一步观测并研究这两个白矮星系统。根据公开的研究数据解读:白矮星PG1225-079的组成元素中存在着镁,铁和镍;白矮星HS2253+8023光谱分析中发现的元素包含超过85%的氧,镁,硅和铁。这些发现都与地球这类行星元素比例相类似。而且不但类似我们的地球,在正确的范围之内也符合其他的岩质行星。

  位于图森的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家霍尔伯格(Jay Holberg)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而他认为:在光谱中发现这么多的异常细节是不寻常的,而且我也没见过这样的光谱。总而言之,在这颗白矮星光谱中发现的不寻常的东西只能说其具有某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探索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了解宇宙中不为人知的奥秘。(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挖掘现场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考古学家在一处重建项目的公寓楼下发现了几处遗骸,其中的一处遗骸被认为是一个比斯特地区守护神留下的。这位守护神是公元620年的一个异教徒麦西亚国王皮达(Penda)的女儿,距今有将近1400年的历史。根据考古学家分析认为,这具神圣的遗骸被发掘出来,标志着在在英国首次发现一个圣人(守护神)的骨架实体。


守护女神

  据英国比斯特当地的历史学会成员考古学家安德烈(Andrej Celovsky)介绍:这具遗骸发现在英国英格兰东南部的牛津郡比斯特,这具千年古尸很可能就是牛津郡比斯特流传的一位守护神的遗骸。遗骨发现在一处街区平坦的一块地上。这位守护神被称为Edburga,或者是Eadburh,曾在古老的比斯特地区建设了一座修道院,被当地的民众广为传颂,而且她也是比斯特地区的一位守护神。

  同时,据考古学家保罗里科博尼(Paul Riccoboni)介绍:这具遗骨在发掘的时候是位于一个小圣骨匣中,这种圣骨匣在英国当地被认为是用于装圣人、守护神的遗体的,具有极高的神圣且不可亵渎的意思。而且,在圣骨匣不仅放置了圣人或者守护神的遗体,还会放置一些曾经使用过的东西。因此,在发掘现场的考古学家们,首先发掘到的是一个圣骨匣似的遗骨箱,打开这个遗骨存在箱之后,他们就发现了一具距今千年的骨架。

  考古学家进一步对这个首先发掘到的圣骨匣遗体容器进行了监测,发现这是由铝皮制作而成的,用来保护守护神的遗体不受到外界的损害。与此同时,在这块平坦的小块地方,也发现了另外埋藏的13具骨架。里科博尼(Riccoboni)也认为,我们发现的这具遗骸很可能就是守护神St Edburg的骨架。真正令人兴奋的是,我们不仅在第一级铝制圣骨匣中发现了骨骼实体,还在第二级打开的存放空间中发现了守护神St Edburg曾经穿过的衣服。

  这一切情况都是我们第一次遇到的,也是第一个认为能发现守护神的遗骸。当然,这只是可能,我们现在还只是假设这具遗骸是守护神的。守护神St Edburg生前是一位北安普敦郡的修女,同时她还有一位姐姐。而她的父亲麦西亚国王皮达(Penda)建设了一个修道院给她的女儿,这位麦西亚国王皮达则于655至656年在位。而St Edburg死于公元650年。据史料记载,从1182年起,她的遗物就被保留在了牛津郡比斯特的修道院内。一直到公元1500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下令将她的遗物全部迁往比利时的佛兰德斯,而佛兰德斯则是欧洲西北部的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地区。

  保罗里科博尼(Riccoboni)先生是从事英国牛津当地约翰穆尔遗产服务单位的员工,他认为这位守护神的部分遗骨被分成了两处埋藏,一处是位于比利时的佛兰德斯地区,另一处就是比斯特修道院内。在此之前,比斯特地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项目,发掘出一处庞大的修道院遗址,当然只是修道院北面的一处十字形尾部。这处发掘被认为是连接到老修道院、修道院路和教堂街的大型遗址。

  另外13具遗骸与守护神的遗骸相距有一段的距离,并且那块地方是即将给23个家庭重建房屋使用的建筑用地。这些骨头被认为是可追溯到14世纪,考古学家称可能是僧侣或者当地政要的遗骸,当然这些人与修道院都存在这一些联系,也包括修道院的负责人吉尔伯特巴塞特(Gilbert Bassett)和她的妻子。当然,具体的骨骼年龄还需要专业的年代技术检测,以确定大概的历史时期,这个检测可能需要长达一年的时间。这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挖掘发现,

  比斯特地区当地历史学会的主席鲍勃(Bob Hessian)和当地的历史学家大卫瓦特(David Watts)也加入的这场发掘研究的队伍,他们想弄清楚何时将这位守护神的名字命名到这座教堂的,并如何在之后的900多年的时间里在比斯特地区广为流传。鲍勃主席认为,实际的修道院教堂应该呈块状结构分布,比守护神的教堂要大,可能是2.5倍的大小。该发现也属英国考古史上的较为重大的发现。(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五颜六色的变色蚂蚁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蚂蚁通常是黑色或红色,最可在加上白蚁,但是印度有一名科学家穆罕默德.巴布(Mohamed Babu)近日却发现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只要蚂蚁喝下彩色糖水,身体的颜色就会跟着转变。巴布表示,因为蚂蚁腹部是呈现半透明,所以变色原理是取决于它们喝下的糖水颜色。

  这一系列彩色蚂蚁的照片是由居住在迈索尔(Mysore)的53岁科学家巴布所拍摄,他利用糖水混合红、绿、黄、蓝等食用色素,再将这些有色的糖水滴在石蜡板上,让蚂蚁碰到时,仍能够保持水滴的形状,最后将板子放到花园中,吸引蚂蚁前来。

  结果发现,蚂蚁果然会按照喝下的糖水颜色,发生转变,而且就算喝下好几种不同的颜色,也会在腹部显现出来。另外,更特别的是,蚂蚁竟然只对比较明亮的黄色和绿色感兴趣,除非这两种颜色的水滴旁已经挤满了蚂蚁,才会选择兰色和红色的糖水。

  巴布表示,妻子曾在日前拿一些喝下牛奶而转变成白色的蚂蚁给我看,进而激发拍摄的灵感。他也指出,蚂蚁总是在几分钟之内就涌入一大群,所以过程中最辛苦的就是要边拍照边用左手清除多余的蚂蚁,而且一但失去捕捉好画面的机会,隔天又要重新拍摄。(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3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