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美国宇航局“曙光”号太空探测器与小行星“灶神星”遭遇。这是科学家对一颗小行星最佳的观测机会。“曙光”号太空探测器的发现成果将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揭开太阳系内成千上万小行星的神秘面纱。包括“灶神星”在内的大多数小行星都居住于一个像油炸圏饼的小行星带中,这个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尽管在过去两个多世纪的观测中,人类观测到的小行星数不胜数,但是其中最著名、最怪异的七颗小行星却不得不提,它们分别是:最大最重的小行星谷神星、恐龙灭绝的杀手巴普提斯蒂娜星、最大的特洛伊星赫克托星、呈狗骨头形状的艳后星、地球生命的可能传送者西弥斯星、无法预测的扭曲状天体托搭提斯星以及传说中将可能导致世界末日的太空岩石阿波菲斯星。

  1. 谷神星:最大最重小行星


谷神星:最大最重小行星

  谷神星发现于1801年,是最早发现的小行星,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小行星(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它为什么会最早被发现)。谷神星的质量占整个小行星带三分之一。这颗小行星是如此之重,以致于它也是唯一一颗用重力将自己拉成球体的小行星。由于谷神星很圆,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一颗矮行星。“曙光”号在完成对灶神星的探测任务后,将继续飞往谷神星,预计将于2015年抵达那里。抵达谷神星后,“曙光”号将搜集科学家关心的数据,如谷神星的化学成分等。谷神星还可能是一颗最潮湿的小行星,其内核可能以冰的形态存储有大量的水资源。还有一种可能是,在其表面之下有一个液态层。

  2. 艳后星


艳后星

  艳后星即克丽欧佩特拉(著名的埃及艳后)星。不管你相信与否,许多小行星都拥有卫星,有的甚至有两颗卫星。艳后星也拥有两颗卫星,它们分别是阿历克斯太阳神星和克利奥月神星。最奇特之处在于,这颗金属小行星还拥有逼真的狗骨头形状。艳后星长、高、宽分别为217公里、94公里和81公里。它的两颗卫星直径分别为5公里(阿历克斯太阳神星)和3公里(克利奥月神星)。

  3. 赫克托星:最大的特洛伊星


赫克托星:最大的特洛伊星

  与艳后星一样,赫克托长度很长,长宽分别约为370公里和200公里。赫克托也有卫星。不过,与艳后星不同的是,赫克托并不是在主小行星带中,这颗暗红色的天体与木星共用一条轨道,属于特洛伊星,而且是特洛伊族中最大的一颗。特洛伊族位于L4和L5拉格朗日点之间。它们的名字来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战争。

  4. 巴普提斯蒂娜星:恐龙灭绝的杀手


巴普提斯蒂娜星:恐龙灭绝的杀手

  巴普提斯蒂娜的著名之处在于,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杀手。巴普提斯蒂娜是小行星带中最年轻的小行星家族成员之一。小行星家族是指共享轨道特点的一群小行星,它们以最突出的成员命名。根据计算机模型,巴普提斯蒂娜和它的家族成员产生于大约1.6亿年前,是由一个直径约为60公里的天体与一个直径约为170公里的天体相碰撞产生。这次碰撞形成了数百个较大天体碎片,其中许多都闯入了地球的怀抱。在大约6500万年前,其中一颗或多颗碎片撞向地球,造成了恐龙的灭绝。这次撞击形成了奇克苏卢布陨石坑,如今陨石坑被埋于尤卡坦半岛和墨西哥湾之下。巴普提斯蒂娜的家族成员同样没有放过月球。大约在1.09亿年前,巴普提斯蒂娜家族一个成员撞向月球,在月球上形成了著名的第谷环形山。

  5. 西弥斯星:地球生命的可能传送者


西弥斯星:地球生命的可能传送者

  西弥斯星是一颗较大的主带小行星,它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颗,也是唯一一颗表面有冰的小行星。2009年,红外线观测数据证实了该小行星表面冰体及含碳或有机分子的存在。这些特点使得这颗有冰的小行星与主带彗星一样,可能是将水或碳等生命必要物质于40亿年前送到年轻、酷热、干旱的地球上的传送者之一。

  6. 托搭提斯星:无法预测的扭曲状天体


托搭提斯星:无法预测的扭曲状天体

  托搭提斯星是最畸形的太空岩石之一。它不是一颗以轴为核心形成的普通模样天体,它呈现一种混乱的扭曲状。这种形状的形成,一部分原因在于托搭提斯是由两个几乎不可能互相连在一起的部分组成,另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地球和木星引力的影响。托搭提斯的飞行路径会掠过地球。但是,由于它的轨道是无规则的,因此它的确切路径以及与地球究竟有多靠近,数百年来一直到现在,仍然无人能够预测。

  7. 阿波菲斯星:传说中将导致世界末日的太空岩石


阿波菲斯星:传说中将导致世界末日的太空岩石

  阿波菲斯曾经与地球近距离擦肩而过。2004年,它与地球的距离仅约为161万公里(约为地球与月亮距离的4倍)。有许多太空岩石曾经与地球近距离擦肩而过,但阿波菲斯是引起天文学家最警觉和公众最关注的一颗太空岩石。阿波菲斯发现于2004年,以埃及神话中著名的灾难和破坏之神命名。阿波菲斯有可能将于2029年再次向地球飞来。科学家曾经计算过,它未来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高达1/40。不过,后来的测量数据将这种可能性几乎降至零。2004年12月,阿波菲斯得到的杜林危险指数为4分。杜林危险指数是指一套用作衡量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10分制指标,10分代表天体明确会撞向地球并导致世界末日。尽管阿波菲斯2029年飞来时撞向地球的可能性已几乎降为零,但它与地球表面的距离将可能会缩小到大约30万公里。(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最新研究发现,通过操控头发中的特定信号蛋白可操控头发颜色

  最近,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等媒体报道,科学家们发现了白发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渴望看起来永远年轻的我们,可以跟白头发道永别了吗?

  操控特定蛋白能阻止头发变白

  衰老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白发。现在科学家声称已发现头发变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可能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头发颜色是由毛囊干细胞和颜色生长干细胞,也就是黑色素细胞,共同作用决定的。但现在,科学家们的研究有了最新突破。原来,是一种被称为“Wnt”的信号蛋白在协调两种不同细胞内的色素,通过操控这种信号蛋白,我们是可以操控头发的颜色的。

  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黑色素干细胞内的蛋白质缺乏会导致头发颜色发灰发白。研究团队里的Mayumi Ito教授说,遗传因素通过操控Wnt信号蛋白,能阻止头发变灰变白。现在她的团队也已找到修复老鼠毛发颜色的方法。Ito教授补充说:“毛囊干细胞和黑色素干细胞共同合作,产生头发的颜色,但是否还有别的潜在原因尚不清楚。我们还发现,Wnt对这两种细胞的合作和色素的沉淀必不可少。”

  展望:未来或有助治疗黑素瘤

  也许你还记得法国玛丽皇后的传说。据说,她在被推上断头台的前夜,一夜白发。有人说巨大的精神压力是造成白发的主因。现在看来,虽有道理,但压力是否就是白发的元凶恐怕还不能下定论。

  翻阅一些研究资料,你会发现,人们通常认为头发变白的过程是从头皮中的毛囊开始的。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的头皮上大约有10万个毛囊,在人的一生中,每个毛囊都能长出数根头发。在毛囊底部,便是头发“加工厂”,在这里,细胞们通力合作,制造有颜色的头发。其中的黑色素细胞生产黑色素,并以黑素体的形式将黑色素传递给发丝。以前的研究者们没有注意到黑色素干细胞内Wnt信号蛋白的作用,而是笼统地认为,黑色素干细胞的寿命相对较短,当头发失去一部分黑色素时,就会变成灰色,如果全部失去,就彻底变白了。如今,这个藏在白发后面的秘密就要被揭开了。了解头发内的细胞是如何具体展开合作的,有助于科学家们研究头发组织的新生。

  研究者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对解决黑色素沉淀疾病,如黑素瘤有所帮助。众所周知,黑素瘤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皮肤癌病变,死亡率高。他们希望,对头发变白的原因的探讨和发现,能帮助他们找到终止黑素瘤中变异细胞生长的方法。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温玉成讲解壁画内容。根秋多吉 摄


丹巴发现的精美壁画。 根秋多吉 摄

  记者从四川甘孜州文管部门获悉,该州境内发现多处元代佛寺壁画。其中,在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村内的方形古碉二楼内发现四壁佛寺壁画。考古专家认为,该壁画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元时代(1207-1294)佛寺壁画,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中国著名的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说:“该处壁画,用笔细致流畅,无一断笔,敷彩以红色为底,饱满艳丽。装饰物(臂钏、缨络等)绘制也一丝不苟,堪为上品佳作。”

  温玉成介绍,丹巴经堂碉内的壁画菩萨头戴三花宝冠,降魔印之手下伸至莲座以下,六挐具(大鹏、竭摩鱼、兽王、狮子、大象)尚未规范,又与内地有别(没有童子),莲花瓣上装饰云纹,大黑天形状与有纪年的杭州宝成寺造像接近。从以上特征判断,该处壁画应造于元代至元年间,也许在八思巴追认为“帝师”(1280年)前后。此前,曾有学者认为是明代壁画,是不正确。

  “粗略观看,对面(东壁)坐式佛像四身,其中,坐式帝师八思巴有点像莲花生大师像。但是没有持骷髅杖。我认为这就是帝师八思巴像,也是帝师八思巴像第一次出现在嘉绒壁画上。”温教授介绍说。

  温玉成告诉记者,更令人兴奋的是,在甘孜州首次发现了汉藏结合的画风。“菩萨亭亭玉立,头戴宝珠花冠,低首垂眉,直鼻小口,微作笑意,她们的右上方,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十分生动。”温玉成说。

  温玉成认为,这次新发现的丹巴经堂碉元代前期壁画应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帝师八思巴的画像十分珍贵。

  目前,甘孜州已发现了多处元代壁画,其中,德格县汤甲经堂门廊隔墙上,发现了元代护法神像及八思巴文颂词。丹巴县的里冉龙寺中内,既有元代中期(至正十年以前)的壁画,也有元代晚期壁画(至正十年)八思巴创制的新蒙文写的颂词等。(根秋多吉)

发表在栏目: 科学

  7月21日,由国家文物局领导参加的定陶大型汉墓保护专家论证会在济南举行。本次会议形成倾向性专家意见,发现有“黄肠题凑”的定陶大型汉墓,下一步将进行迁移保护,迁移目的地可能是济南。会间,权威汉代考古专家仍未就墓主是谁给出准确答案。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

  墓主身份相当于“太上皇”或“皇太后”

  著名考古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沿用此前一些专家的论断,即定陶大型汉墓是已经发现的十几座具有“黄肠题凑”汉墓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围绕墓主是谁,专家意见较为集中的是两人:定陶王刘康、丁后(刘康妻妾)。刘庆柱指出,无论是谁,均为后来成为天子的汉哀帝刘欣的父母,位置相当于“太上皇”、“皇太后”,可见当时地位之显要。因此死后埋葬规格高也就可以理解了。

  汉代等级森严。刘庆柱介绍,仅皇帝妃子中,

  就被严格地划分为14个等级。地位越高的妃子生下的皇子,做诸侯王以后地位越高。定陶汉代大墓出土规模超大“黄肠题凑”,足见墓主与其他王侯不一样。

  盗走财宝留下“大别墅”

  因为史上屡次被盗,考古人员在定陶大型汉墓中几乎没有发现什么随葬品。刘庆柱坦言,自己也希望能发现一片玉片、铜币,结果什么都没有。是破坏?还是被盗墓?无法说清。

  “不过大家也别泄气,我打一个比方,就好比盗贼到家里偷东西,将所有值钱的能搬走的都拿走了,唯独搬不走的就是大别墅。这也是最重要的。”刘庆柱说,以“黄肠题凑”来建墓,必须由皇帝下诏特赐使用才可以,最能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而其他随葬品谁都可以使用,因此将其加在一起,对墓主权力地位的象征意义也不如这个“大别墅”。

  显赫的王侯地位,保存极好的“黄肠题凑”大墓,相对于无法计数的随葬品被盗劫一空的现状,连刘庆柱也感慨:“这个反差太大啦!”

  墓规模尚不能与帝陵相比

  定陶大型汉墓发现后,刘庆柱两次前往勘察研究。他介绍,西汉共有11个皇帝的帝陵,其主墓穴均未进行过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在全国已经发掘的十几座西汉诸侯王墓中,定陶汉代大墓保存极好。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多次参加帝陵的考古发掘,他表示,按照汉代葬制,皇后的埋葬规格既可以与皇帝看齐,也可以稍低于皇帝,均使用“黄肠题凑”。从规模上来说,定陶汉代大墓与陕西咸阳、西安的11座帝陵尚不能比,但在诸侯王一级中,显然是大的。

  “黄肠题凑”或迁至济南保护

  据了解,本次定陶大型汉墓保护专家论证会上,专家形成倾向性意见,即迁移保护。迁移地首选省会济南。

  若留在当地,考古人员在技术上无法解决保护的诸多难题。历经两千余年地下埋藏和地下水浸泡之后,大墓内“黄肠题凑”所用木料仍严丝合缝,下一步的脱水工作,不仅需有技术保证,还要有大笔资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京时间7月23日消息,英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类后代数量减少至1200人,而后快速反弹和扩张。科学家发现,在数量萎缩之后,现代亚洲人和欧洲人的祖先进入“活跃繁育期”,数量迅速反弹。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这批非洲人的数量快速反弹到5700人左右。

  这项研究发现,早期人类继续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通婚,直到2万年前,这一发现与流行的观点相矛盾。此项研究由英国剑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研究所研究基因组的科学家理查德-杜宾和他的助理李恒(Heng Li,音译)进行。研究过程中,他们使用了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公开的DNA排序以及另外6人的DNA排序。文特是首批进行人类基因组排序的人之一。

  通过分析一个人的基因组,他们能够了解人类的整个历史。通常情况下,遗传学家通过比较世界各地人的DNA排序回顾人类历史,确定彼此间的差异以及何时在进化之路上分道扬镳。他们发现一个人的基因组——存储遗传信息——的组成部分能够追溯到共同祖先存在的时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口遗传学家向自然网站解释了这一理论。他说:“基因组的每个小片段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历史,都可追溯到一个独特的祖先。基因组的不同部分将你带回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

  利用这一理论,杜宾和李恒找到一种计算方式——根据一个人基因组不同片段的年代——计算人类祖先的数量变化。研究过程中,他们对文特、两名欧洲人、两名亚洲人以及两名西非人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他们的基因组相同,直到大约10万年前,当时他们的祖先开始分裂,数量呈减少趋势。据信,这反映出首批人类走出非洲。两位科学家比较一名非洲人与一名非非洲人的DNA,确定他们的祖先在离开非洲后何时停止异族通婚。

  此前有关人类遗迹和文化的研究发现,人类祖先在大约4万年前迁移到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失去了与非洲人通婚的机会。杜宾和李恒进行的新研究发现,这些人类祖先可能继续异族通婚,直到2万年前。杜宾表示他相信是这种情况,因为6万年前首批人类离开非洲之后,相继又有人类祖先离开非洲,与早期移民的祖先通婚。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人类学家克里斯-斯特林格表示,2万至5万年前,非洲以外的人类数量可能很少但分布较为广泛,因此,与非洲人通婚似乎不太可能。他说:“特定时期可能出现基因流动的高峰,受革新或者环境变化驱动,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那就太令人吃惊了。”杜宾和李恒采用的理论无法揭示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篇章。科学家将利用新方式确定穴居人和神秘的丹尼索瓦人何时停止异族通婚。(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人造麝香,顾名思义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芳香气味的化合物,在现代生活中十分常见,家里的有杀菌功效的香皂、牙膏、漱口水、洗手液、沐浴露、洗发水、洗面乳、化妆水、剃须膏、除腋臭喷雾、伤口消毒喷雾、洗衣液、医疗器械消毒剂、空气清新剂等产品中,都可以发现它的身影。

  目前,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生产8000吨人造麝香,通过化工等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虽然在日常用品中流失到环境中的人造麝香含量很少,但对土壤和水源都造成严重创伤。

  在人造麝香家族中,添加了二甲苯的人造麝香对环境的危害尤其明显,二甲苯有中等程度的燃烧危险,由于其蒸气比空气重,燃烧时火焰沿地面扩散,二甲苯 不溶于水,因此倾泄入水中后可漂浮在水面上,或呈油状物分布在水面,可造成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死亡,长时间依然无法分解,对水环境的影响巨大。虽然二甲苯在 早在1979年就被我国列为有害物质,但大约在近五六年空气污染物中依然有二甲苯的身影。

  人造麝香的危害能随生育延续到下一代

  人造麝香是一个化学物的“团体”称呼,除了上面提到的二甲苯,还有一个主要成分是硝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多数有毒,跟二甲苯一样硝基化合物也已经在研究中被证实有致癌的风险。

  除此之外,人造麝香中还有一种物质叫做普拉雄酮,在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限制运动员使用的兴奋剂中就有它的身影,这就难怪有一些沐浴液洗发水用过之后真的觉得头脑清醒了很多。

  据了解,人体接触了过多的人造麝香后,有害物质多集中于人体的脂肪,甚至母乳中也会含有,并会长期滞存于人体组织中,这使得人造麝香的有害成分会随着生育而延续到下一代。

  斯坦福大学Hopkins Marine研究站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实验室研究中将人类组织置于人造麝香中,发现高浓度人造麝香会削弱细胞的抵御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接触到“人造”化合物,而这些违背自然的化合物往往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威胁人体健康,大家在选择日常用品时,购买无味或者天然产品,更能保障家人的健康。(来源:EP环保网 编译:夏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回廊内就能看到整个墓室的情况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崔健 摄


主墓室已打开


主墓室内的棺椁被套上防水外衣


盗洞直通主墓室

  山东省菏泽发现大型“黄肠题凑”汉墓的消息,不但震动了考古界,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黄肠题凑”葬制是天子之制,在人们的心目中,“黄肠题凑”墓显得异常神秘。昨天中午,菏泽定陶“黄肠题凑”汉墓首次允许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位汉墓专家和部分新闻媒体走进古墓墓室,一睹“黄肠题凑”汉墓的真容,有着几千年历史、神秘古老的汉墓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墓室内木香扑鼻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位于菏泽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的汉墓发掘现场。在黄土路的右侧,有一个用铁丝网围着的很大的洼地,在洼地中央,一片方形地面用一层类似编织袋的东西盖得严严实实,定陶灵圣湖汉墓发掘考古队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圣宽告诉记者,这下面就是“黄肠题凑”汉墓,墓室长29.5米,宽28.5米,上面盖上东西,是防止黄肠木露在外面,风吹日晒后干裂变形。

  记者跟随崔圣宽来到东边的墓室口,换上胶鞋后,来到了满是积水的墓道门口。记者看到,墓道口高1.6米左右,需要低着头进去。虽然外面骄阳似火,但一进墓道马上就清凉了许多,而且还有一股木香味扑鼻而来,崔圣宽说:“这香味就是墓道内黄肠木的木香。”

  墓内是个“木”世界

  进入墓室后,记者发现墓道的顶部是平的,墓道的顶部、墙壁和地面全都是木头垒成的。记者看到,这些黄肠木之间采取榫卯结构相互连接,表面也比较平整,所用木料大小基本一致,虽然历经两千年的时光,仍严丝合缝,排列整齐,没有任何空隙,让人颇感神奇。记者用手轻抚了一下墙壁上的木料,感觉很湿,有种黏湿的感觉。

  崔圣宽告诉记者,墓道的整个门是用86根1.15米长的黄肠木填塞堵住的。他指着前室与中室之间的一扇木门告诉记者,墓中所有类似把手的铺首衔环现在都成了一个洞,铺首衔环已被盗走了。

  从主墓道进入,依次是前、中、后室。前、中、后室四周有一圈回廊,在考古人员引导下,记者沿着回廊在墓室内走了一圈,发现在回廊内就能看到整个墓室的情况。崔圣宽介绍,前室和后室分别有2个耳室、中室有4个耳室,此为回廊内的11个室,回廊外还有12个室,共有23个室,所有的室全为木质。

  墓中仅剩一副彩绘棺板

  许多人关心在汉墓中发现了什么随葬品,崔圣宽告诉记者,这座墓其实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随葬品,基本上被盗一空了。

  记者在回廊的东北角看到一个盗洞,在中室西北侧的上方有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可容一人进出,崔圣宽称这是盗墓贼挖的,记者透过这个五边形发现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室记者还看到一副包裹起来的棺板,崔圣宽介绍,这些棺木上有彩绘,有的脱了色,有的已变形,但非常精美,放置在这里是由于还没有确定保护方案。

  继续发掘陵园遗迹

  参观完墓室后,崔圣宽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下一步工作也非常艰巨,来自全国的十几位专家在实地考察后,21日将在济南召开研讨会,研究确定古墓的保护方案。在听取专家意见后,才能对古墓进行进一步的清理工作。

  另外,还要解剖埋葬方式,搞清是怎样埋葬的,周围的夯土是怎么夯的,外围的夯土面积有多大。再就是要寻找相关的陵园,这个难度更大,在哪个方位还难以确定。他介绍,寻找的方式一个是勘探,用洛阳铲;一个是挖探沟,至少要挖到8米深才可能发现建筑痕迹,还要防备塌方,这些事工作量都很大,随着工作的深入还有很多实际困难。

  记者不解为什么一定要找到陵园。崔圣宽回答说,考古工作要追求完整性,要找出其完整的环境,陵园包括陵和园两部分,陵是最重要的,就是墓葬,现在已发现了。而园的朝向,有什么建筑,辅助性的建筑包括庖厨、寝殿等是什么样的,也需要发现。这些对于研究定陶汉墓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定陶汉墓极具典型性

  崔圣宽称,定陶“黄肠题凑”汉墓非常典型,规模比较大,在近几年全国发掘的“黄肠题凑”中也是保存最完好的。

  谈到该墓的发现对考古学界的影响,崔圣宽介绍,定陶“黄肠题凑”形制、规格,主要是形制结构,为研究“黄肠题凑”补充了很多重要的材料。与以前的“黄肠题凑”形制不一样,定陶汉墓的墓门结构、墓室构造以及质地,会平息很多专家的争论。

  对于这座汉墓是异地还是就地保护的问题,崔圣宽认为,无论是就地保护还是异地保护,首要任务是搞清楚墓葬的埋葬方式,至于如何保护,只能听取专家论证后的结果。对于人们关心的“黄肠题凑”究竟是用的什么木材,崔圣宽称,还需要取样,请林业专家进行鉴定。(济南时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佛山河宕古人生活场景复原陶俑。图/何波(除署名外)

  时间大约是4000年前,我们所在的珠三角平原仍是一个古海湾,而在这个海湾的西侧岸上,人类文明之火早已燃起。这里,生活聚居着一个人类群体,他们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懂得使用陶制瓶罐,打磨石斧,圈养动物,甚至还开始人工培植水稻。他们所创造的一切,后世称为“古椰贝丘遗址”。

  2007年初,中国2006年十大考古结果公布,高明古椰贝丘遗址上榜,成为佛山首个荣登这一殊荣的考古遗迹。而该遗迹给我们展现的,正是佛山远古祖先,在4000年前的丰富生活状态。不仅是高明的古椰,4000年前的佛山已经出现多个原始人聚居点,比如说澜石的河宕、顺德龙江,有考古专家分析,那个年代珠三角各地发现的古人类有可能来自同一个族群,但与当时的中原文明对比,那时期的珠三角古人仍落后一点。

  大猜想

  4000年前他们或这样生活……

  时间大约在4000年前,当时的珠江口仍是一个大海湾,这个海湾的西岸是一片连绵的崇山峻岭,茂密的原始森林绵延到海边,而在山脚海边较为平缓的地方,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群古人——古椰古人。这是一个人口不少的原始部落,他们已经懂得使用木器,一名少年正手持一块削过的木头用力撞击一颗坚果,然后美美地品尝着里面的果仁。而在不远处,几名壮年男子正在用石片切割一头大象的肉,这是部落壮男们在之前一天奋力捕获的大猎物,足够大家吃上好长一段日子。除了大象,牛、鹿、野猪以及一些鱼类都是他们喜欢捕猎的食物,在这片栖息地中,拥有丰富的生物群。

  古椰古人的部落里,不仅会打猎,同样也会培植。在村落前的一片空地上,种植着一片水稻,他们懂得怎样去种植,当然也懂得怎样去吃这些水稻。从那时开始,种植水稻已经不是长江流域河姆渡古人的专利。

  佛山古人参加“凿牙”仪式

  同样是4000年前的一天,我们把目光稍微东移到禅城区的河宕村。一名女性古人照例起了个大早,吃完昨天采集上来的生蚝早餐后,坐在织布机前为家人缝补准备过冬的衣服。丈夫此时走出位于河宕附近的圆形茅草屋的家外,拿着一把矛,往丛林走去,希望能打上一头野猪,好为接下来的几天准备丰盛的晚餐,庆幸的是丈夫也不孤单,有好几户邻居家的壮丁一齐陪同打猎,她放心不少。她心想,如果打不到猎物,就让丈夫多去烧点陶器,到附近的水边采集生蚝,也可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一边摆弄手中的织布机,她一边回忆起前几天丈夫参加的部落成人礼。她站在人群中,看着部落长拿起手中的石器,狠狠往丈夫口中凿去,一颗大牙应声而下,她心里如小鹿般乱撞。按部落的习俗,丈夫正式参加完“凿牙”的礼仪,就算正式长大成人了,可以娶妻生子。一想到自己的身份也从此改变。不知不觉,她的脸上泛起红晕。

  这也许是4000年前,佛山古人最稀疏平常的一天。

  珠三角多处发现三四千年前古人遗迹

  东莞村头遗址:

  在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虎门镇村头村西大山园,有一块神秘的台地。在这块面积达到万余平方米的台地之下,一个古村落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就是村头村遗址,3500年前的贝丘文明。1989年至1993年间,广东省博物馆和东莞市博物馆,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分别两次对这个遗址进行了抢救式发掘,发掘面积达到3375平方米,发现商代和明代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商代遗存最为重要。在村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修复的大型器件就有200件之多。

  据了解,当时出土了陶质小口折肩罐、釜、豆、器座等生活用品和石铲、石斧等遗物,出土的陶片之丰富,为当时广东省考古发现之最。

  肇庆高要茅岗遗址:

  高要茅岗遗址位于金利镇茅岗村茅岗山南北面的山脚下的鱼塘中,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近五万平方米,1978年10月被发掘。经专家考证,是广东近江河最大的一处先秦时期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现在遗址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化层厚约1米,堆积中含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

  茅岗遗址最大的特色就是发现水上建筑的遗址,考古人员一共发现了三组干栏式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呈长方形。

  溯源佛山两大遗址

  古椰贝丘“广东河姆渡”

  2006年,由于广明高速的兴建,深埋地底数千年的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出现在世人面前。考古人员在古椰贝丘遗址中发现三件尚未腐烂的人类加工木器,在岭南地区尚属首次。其中第一件木器为木槌状工具,手柄处有明显的砍削痕迹,经判断该器具为古人敲击坚果的木器。第二件木器为一根圆形木棍,前端已被大火烧去大部分,这是古椰古人用来生火和烤食物的工具。第三件木器和新制造的木器没有区别,光鲜如新,该方形木板上有数个人为钻出的孔洞,专家初步分析怀疑为古人划船用的船桨。

  古椰贝丘考古中最激动人心的发现莫过于20粒形态稻谷,这些稻谷在密封的胶土层和积水中完全没有炭化,保存完好。当时的考古专家表示,在古椰贝丘发现稻谷的考古意义不亚于河姆渡遗址从出土稻谷的形态来判断,这批稻谷为人类栽培的,这为研究岭南稻作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专家发掘了解到,4000年前的古椰古人已经开始捕猎大象作为食物,当时这一区域动物、植物遗存保存之完好,简直是一个奇迹。

  河宕遗址让佛山制陶史前推两千年

  佛山河宕遗址贝丘文化位于佛山市澜石河宕乡河南村旧墟,北江支流东平水道从遗址西南流入潭州水道,西边是一片低矮山岗,东南是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该遗址是一个土墩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约4000年。

  1977年开始,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联合对这里进行了挖掘。发现了大量生活居住遗迹和文化遗物,获得各种石锛、斧穿孔铲形器、凿、矛、镞、砺石及石环、石环芯等600多件;可复原陶器近20件。河宕遗址还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墓葬77座,经科学鉴定其性别、年龄和体质特征达57座,发现其中19个男女为人工拔牙个体,是我省目前发现的拔牙个体数量最多的一处。

  禅城区文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宕文化的出土还原了四千年前佛山人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的风貌。以往说佛山的制陶业或者制陶史,都是始于唐代或者唐宋的,而河宕遗址中制陶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200~3500年前,也就是说,佛山制陶业的历史往前推进了至少2000年。”

  专家:

  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迈入文明门槛

  1、三四千年前上述各地的古人是不是同一族群?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表示,近年来珠三角各地陆续挖掘出3500~4000年前的一批古物,从考古学文化范畴来看,均属佛山河宕贝丘文化的一部分,而珠三角当时的居民很有可能来自同一个大族群。可惜,考古学家目前手头上掌握的资料仍未充足,待进一步挖掘探测。

  2、对比当时的中原文明,3500年前南粤文化是否先进?

  邱立诚认为,3500年~4000年前,当时中原地区已进入商时期。“当时的珠三角古人可以说他们刚刚迈入文明的门槛。”

  不过,邱立诚表示,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虽然已经会使用如戈类这种兵器,表示已经进入文明状态,但同时也保留了原始部落的生活习性。“从佛山、东莞、肇庆等地的遗址资料显示,人们生活的居民区和墓区两者没有分开。此时,中原地区已步入青铜时代,人们的居民区和墓地是严格分开,这一点上,珠三角古人仍未开始全盘接受。”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位于都昌县多宝乡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素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相传有很多船只在此沉没。为解开这个谜团,今年7月3日,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地质大学、都昌县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调查队,开始正式对鄱阳湖老爷庙附近的1.5公里水域展开全面、系统的探测。

  据悉,为了摸清这片水域的状况,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汉地质大学都派出了专业队伍,每天都要对该水域进行仔细摸排,并且动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下探测方法。据测量工程师李南介绍,“联合调查队采取磁性探测法以及GPS测量定位法,对老爷庙这边1.5公里范围内的水域采取‘地毯式’摸排。”调查人员将专业测量仪器放到船上,同时,船的底部安装了金属探测器,并和固定在岸上的发射系统相连,船只按直线行走,每隔20米一个来回,对水深30米的任何物体都能探测到,而队员们则将探测到的数据详细地记录下来。

  那么,都昌鄱阳湖老爷庙水域究竟是否有古沉船存在?面对这片浩瀚的水域,调查人员能否发现蛛丝马迹呢?为了熟悉这片水域,调查人员对鄱阳湖老爷庙这片水域的水下、水上以及周围的地理环境都进行了仔细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排调查,调查人员在老爷庙水域附近发现了大量古代青花瓷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肖发标介绍:“这些瓷片是我们在老爷庙湖岸边上采砂场尾砂里边找出来的,我们根据这些瓷片可以判定老爷庙水域沉船里面可能装载了较多的明代青花瓷器。”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瓷片是佐证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古沉船存在的依据。(记者胡啸 都昌台余的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断桥”藏身人迹罕至处。

  继北江清远飞霞段古栈道发现纤夫石后,近日清远市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又在人迹罕至的峡口岸边发现古“断桥”,再次验证了北江作为岭南佳果和特产北上进贡通道的重要价值。

  拱形桥身部分已坍塌

  据清远地方史料显示,北江作为珠江主要支流之一,自古为湘、赣大宗物资进入广东的交通运输要道。北江清远沿途的古栈道遗址最近陆续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令人惊喜。

  这次发现的古断桥隐身于北江北岸通往飞霞的一处山涧下,全部由石块砌成,有拱形的桥身,因年代久远,部分已经坍塌,当年应为纤夫和马帮的必经之路。“这里有条古栈道沿着岸边延伸,已经荒废很久了,遗址都被野草和荆棘掩盖,”当地的村民说,因为不通交通,栈道和古桥人迹罕至,只有砍柴和捕鱼的村民才偶尔会经过,古迹才得以保存。

  据悉,在英德的连江口北江浈阳峡东、西两岸各有一条古栈道遗迹,据考证,两者均为迄今为止北江沿岸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栈道,对研究古代岭南水运有着重要价值。

  疑为古代荔枝进贡通道

  专家考证,北江汇合连江后南流穿过英德南面的浈阳三峡,再流入清远盆地。北江切过石灰岩层山地时,即成峭壁夹江地貌,这段山地是又高又连绵的山脉,古代要开凿栈道来求北上大道的通畅,称为京西驿道。岭南荔枝进贡,即由广州上清远,入英德,进乳源县,再经梅花、坪石、武阳司,到临武县,最后进入骑田岭道。此次发现的古栈道可能就是荔枝北上进贡通道的一段。

  如今浈阳峡仍可见到一些古人留下的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有东岸古栈道之上的“凿山通道”4个大字,四字刻在江岸八丈石下游约30米处的石壁上,从右至左横书,楷体阴刻。从字的风化程度考究,其可能刻于宋代,见证了古人凿山开路的“愚公精神”。

  将修复古栈道变身绿道

  北江边飞霞古洞一带的古栈道至今保留有“近乎完美”的一段,宽度可行自行车。目前,清远市政府已有计划依托古栈道,打造出一条既有“福地古道文化”内涵,又能近距离欣赏北江绮丽风光的休闲旅游古栈道。

  初步的修复方案是:从白庙出发,沿飞来峡古栈道遗址向上游延伸经飞来寺和飞来峡风景区到江口嘴。整条线路以栈道形式为主,全长约9公里,宽2米,可通行自行车和行人。飞来峡古栈道属于省内尚未出现的“历史文化+风景+生态”的综合性绿道,有较强的景观独创性,预计建成后每年将吸引超过30万游客通过古栈道进入飞来寺、飞峡山等风景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8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