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像
通真岩外景
继在阳春市春湾镇通真岩北面崖壁上发现过清光绪年间的岩刻“歌台暖响”后,今年6月在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经过复查,考古专家们在岩刻上方发现了一个隐隐若现的达摩祖师画像。这次达摩画像的发现,为广东地区增添了新的文物种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近日被广东省文物局评选出“十大新发现”之一。达摩曾在岭南传播佛教
通真岩洞口位于阳春市春湾镇一座石灰岩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两个洞口,洞内可容百人。两个洞口之间是一块大岩壁,达摩祖师画像位于岩壁中线。向下1米处,横着一个宽可容行人的石级,是个天然的供台。岩壁最上端是一堵飘出数米的悬崖,由悬崖、岩壁、供台构成天然神龛的模样。
据考证,通真岩的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描绘了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其矿彩颜料已经石化,融入了岩层,十分古老,从史料、矿彩石化状况及绘画风格等,这尊佛祖供像时间应为隋代。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然,大耳环,身披僧服。锡杖倚肩,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系着一只鞋,禅意盎然。只履刻意细描,头部及衣着淡彩。线条简括飘逸,气势非凡。画幅纵横98厘米。画像下端于光绪年间被凿去一块,纵35厘米,横95厘米。
史载,达摩历三年渡海,于梁普通八年(527年)在广州登岸,初居华林寺,驻锡光孝寺,在岭南曾居留过一段时间。相传,出使西域的北魏大臣宋云后来在回国途经葱岭时,遇见达摩祖师,禅杖上挑着一只鞋。问他何去,达摩说:“回归西天”。宋云回到中原后,知道达摩祖师早去世下葬了,群臣不信,于是打开达摩坟墓,发现棺材里只有一只鞋。阳春通真岩摩崖岩画里“只履西归”的典故即出于这个故事。阳春春湾隋代即建有禅寺
阳春市春湾镇为汉高凉县地,南朝刘宋置龙潭县。梁改龙潭为铜陵县,史载南越王时期赵佗曾在此炼铜。春湾地区古代为两川高凉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南北朝时期,北方内地移民以及北方流民中的游僧多从春湾进入高凉地区,成为这一地区佛教传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基础。这一时期,达摩从广州登陆后在岭南进行佛教传播,促进两川地区佛教的兴起和发展。
据介绍,春湾早在隋代已建有禅寺,曾一度以供奉达摩祖师享有盛名。而西江地区新兴、罗定等县市与阳春一山之隔,也分别在唐初武德二年(619年)、四年(621年)始建佛寺。六祖慧能出生于新兴县,其早年成长明显受到这一地区佛教环境影响。由此可见,春湾是岭南早期佛教重地之一,有着相当独特而久远的佛教背景。
据了解,传世的达摩画像多为宋代以下的作品。现存最早一幅“达摩六祖师像”藏于日本京都高山寺,为宋代作品。古代摩崖岩画达摩像仍属罕见,阳春通真岩的达摩供像状若罗汉,与西域人长相无异,在智慧、庄严中给人以欢喜,教内相传此才是真法相,佛教中人信是真身再造。当地考古专家认为,阳春通真岩的达摩供像绘画颇具魏晋遗风,体现了隋代“瘦骨清像”的时尚特征。
通过测量水下声波在遭遇不同地形时产生的回声,科学家创建了这幅3D图像,呈现北大西洋海底的地貌
大约5600万年前的北大西洋。a、b和c是科学家认为的地柱中心所在地。虚线代表大陆解体
英国科学家在北大西洋海底发现古代沉入大海的山脉和河床。通过分析利用先进回声技术为石油公司收集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个拥有5600万年历史的迷失地貌,并将其与传说中的迷失之城亚特兰蒂斯联系在一起。
这个地貌位于北大西洋奥克尼-谢特兰德岛(Orkney-Shetland)西部海域海底1.2英里(约合1.9公里)处,拥有一系列一度属于山脉的山峰以及8条大河。科学家表示,这个地貌一度高出海平面0.6英里(约合965米),可能曾与现在的苏格兰相连,甚至曾一度延伸到远至挪威的地区。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员尼基·怀特说:“这就像是一幅地图,呈现了一个沿岸国家。形象地说,这就是一个古代地貌化石,保存在海底1.2英里处。”这一发现要归功于一家公司收集的数据。数据利用一项高科技回声技术获取。首先,科学家向水下释放高压空气,产生的回声可穿过海床的沉积物。在穿行过程中遭遇地形变化时,回声便会反弹。回声随后被从船上释放并在深水中摆动的扩音器接收到,船在海洋表面行驶。
在此之后,科学家利用获取的数据创建海底地貌的3D图像,最后发现存在一个沉入海底的地貌证据。通过分析从海底岩石获取的岩芯样本,科学家发现这个地貌曾在陆地存在并有人居住的证据,样本中含有花粉和煤炭颗粒。在其他地区,剑桥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微小化石,证明这个地貌一度是一个陆地环境。
他们认为这个地貌因冰岛地柱影响在250万年内升起和下沉。这个地柱由上涌的物质构成,穿过北大西洋海底的地幔。地柱将来自地球深处的岩浆带到表面下方附近,并向外移动。怀特表示,这个地貌可能在岩浆上涌时沉入大西洋底。在此之前,他就曾发现2个水下地貌,均由同样现象所致。研究发现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学》上。
这是此次海底绘图作业中发现的新火山,这幅图中最显眼的那座据信是最活跃的
里特博士的小组对一条宽约100英里(约合161公里),长度约等于英国的海域进行海底地形测绘
科学家们近期发现在南极洲冰封的洋面之下存在一系列的火山,其中至少有数座仍然处于活跃状态。这是该地区首次发现此类现象。这些火山从海底高耸而起,有些高出周围海底近1万英尺(约合3000米)——几乎到达水面。
菲利普·里特(Philip Leat)是来自英国南极调查局的火山地质学家,他说:“这是一座大火山,一座非常巨大的火山。如果这要是在陆地上,它将非常壮观。”里特曾经分别在2007年和2010年两次率队赴南极进行海底地形测绘任务。
这组12座海底火山位于南桑威奇群岛以南,这是一个偏远的群岛,由终年冰雪覆盖的火山岛组成,孤立于南大西洋的万顷碧涛之上,这里的火山在2008年还发生过喷发。而此次发现的海底火山则是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这样的大批量海底火山地形。
里特说,考察队对于这样的结果多少感到有点吃惊。他说:“我们知道这一地区应该还会存在其他火山的,但是我们并非抱着发现火山的目的而去的;我们的任务是去绘制海底地图,因为我们的地图上这片海区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绘图,来看看这里究竟有些什么。”
来自海底的惊喜
借助船上搭载的先进制图设备,考察队顺利地进行着工作,一切顺风顺水。
里特说:“海底的图像显示在你面前的计算机屏幕上,这非常让人兴奋。”他说:“你到处瞎看,然后你突然注意到海底的地形开始上升了,而你对于它究竟会上升到多浅的地方心里没底。”
某天深夜,在一个点上,小组发现海底出现一座巨大的火山,其高耸的山峰几乎要让皇家考察船詹姆斯·克拉克·罗斯(James Clark Ross)号触礁。里特说:“那可真是惊险。”
研究小组决定停船并等待天亮。随后进行的仪器测量显示这里水下的火山口距离水面仅有160英尺(约合48.8米)不到。
确认存在火山
尽管这些山峰隐匿于水下,没有3-D水下测绘技术是无法观察到的,但是科学家们仍然能迅速判断出这是否是一座火山。
里特说,它们的圆锥形状泄露了天机。“除了火山活动之外,在海床上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形成这种形状。”除此之外,地质学家们对这些“顶峰”进行了抓斗取样分析,结果发现了大量的火山碎屑成分,浮石以及黑色玄武岩成分。
这一发现支持了一项1962年发布的考察报告,当时一艘考察船在此区域考察并报告称他们发现海底存在火山爆发。
里特还说,他船上的生物学家们注意到这些火山系统中存在类似热泉的区域,这里生存着多种有趣的生物,有关这些发现的报告将很快公布。
尽管这片海域基本都是冰封而偏僻的,但是里特说整个航程一点都不枯燥。事实上非常有趣,因为每一刻都有一个从未被世人了解的崭新世界在你的面前呈现出来。
他说:“这简直太妙了,晚上你几乎无法入睡,因为这一切太令人兴奋了。”(晨风)
马蹄蟹(鲎)长相难看,行动迟缓,但是你的命很有可能就是它救的。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鲎变形细胞溶解物(LAL,在马蹄蟹的浅灰色血液里发现的一种凝结物质)能困住真菌和内毒素,在这些入侵者周围形成厚厚的凝胶体。通过这种方法,制药过程中和医疗器械上的不洁物就会很容易发现。
下面显示的是制药公司——查尔斯-里弗尔(Charles River)是如何收获马蹄蟹,在不用杀死它们的情况下把它们的血液制成可以发现污染物的试剂的。该公司是得到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许可,可以生产和销售鲎变形细胞溶解物的5家公司之一。
1.捕捉马蹄蟹
捕捉马蹄蟹
得到自然资源部允许的渔民正在捕捉爬上南卡罗来纳州的海岸产卵的马蹄蟹,他们把马蹄蟹从浅水里捡起来,放进船里。
2.清洗
清洗
马蹄蟹被放进封闭容器里送入实验室的加工厂,放在这种容器里可以保证它们外观好看潮湿。沙粒、藤壶和其他垃圾都要清除掉,而且还要检查这些动物是否有伤。该公司并不提取生病的马蹄蟹血。
3.放在特殊架子上取血
放在特殊架子上取血
取血
马蹄蟹被放置在特殊架子上后,一根不锈钢针会刺穿心脏包膜,抽取正流入心脏的氧化血液。每只大约会有100毫升血液流入经过消毒的瓶子里。
4.释放
释放
在马蹄蟹被捕捉的同一天,它们会被带到距离被捉地大约70英里到80英里(112.65到128.75公里)的地方释放掉。这样做能够确保它们不会流血太久。此时这些马蹄蟹有足够的血液可以供给附属肢体,以便它们可以幸存下来,慢慢恢复健康。
5.加工
加工
这些血液通过离心机分离提取出鲎变形细胞。然后这些细胞通过分解释放出凝集素(coagulogen),这是形成鲎变形细胞溶解物的基本成分。据估计,鲎变形细胞溶解物的售价大约是每夸脱(946.35毫升)1.5万美元。
6.销售
销售
查尔斯-里弗尔公司向消费者出售鲎试剂,供他们通过静脉输液治疗疾病,或者给战场上的士兵使用。该实验室的两种最新便携式试剂最近被带上了国际空间站。(孝文)
直径达3米的南宋马蹄窑。
“这座古窑形制像个马蹄,直径达3米,保存完好,炭灰厚达20厘米。从窑床里遗留的窑工使用的韩瓶,推测为南宋时期的古窑。”昨天,在位于南京东郊的麒麟门科技创新园一期工程工地,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专家告诉记者,南京十朝都会,历朝都要大兴土木建造都城,麒麟门一带民间就有“窑头山”的说法。经过考古人员3个多月的发掘,如今,E地块的4座南宋窑址已经发掘完毕,F地块的3座古窑正在向深入发掘。一个庞大的古窑群,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可以说,它见证了南京城的建城发展史。
【麒麟门外惊现古窑群】
今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东郊麒麟门外的科技创新园经济适用房一期工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和发掘。令考古人员感到惊喜的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古窑群在这一带被发现。记者得知后,即刻赶到现场。
“马蹄形”古窑保存完好
“仅在E地块一处,就发现了4座古窑,而且年代大体相当。”考古专家指着一座圆形的大坑对记者介绍说,“这座古窑体量很大,直径接近3米,而且保存完好,从窑堂里发现的部分碎砖瓦推断这是一座古代烧制砖瓦的窑址。”记者看到古窑窑壁非常坚硬,考古人员说,那是用粘土加入草茎制成土浆,十分坚固,还耐高温。在靠近北面的窑壁上,开有3个沟槽,考古人员说,那是烟道。记者弯腰,向古窑深处探望,见有一半圆形的洞口,专家说是窑堂的通道,窑工们就是从这里把燃料送进窑床。
经过清理,记者发现窑床底面干净平整,“等待烧制的砖瓦泥坯就是放置在这里面,而且是一层摞一层。”考古人员分析,如此大的古窑烧制的燃料并不仅限于草木,可能还使用了煤炭,残留的炭灰厚达20厘米。
古窑群“验证”南京建城史
专家告诉记者,如果论价值,F地块发现的3座古窑更令人震惊,“古窑才开始清理表层,我们发现了古窑外围是一个巨大的操作平台,占地面积巨大。而且,这3座古窑比这4座年代还要久远。这就印证了当地人称之为‘窑头山’的说法。麒麟门古窑群的发现,对研究南京城的建城史将起到实物性的参考依据”。因此,专家建议在“窑头山”就地进行保护。
【古窑压西晋家族墓上】
记者不解的是,为何E地块的数座窑址中间夹杂着一些古墓?考古人员解释,是先有古墓后有古窑。“估计当时修建窑址时,并不知道地下有古墓。”古窑旁边被破坏的这些古墓,形制并不算大。“虽然不大,有的只够安放一个棺木,但价值很高。”
考古人员带领记者来到山坡顶端,只见这里被警戒线拉起了一个围挡,攀上土堆,就见一个如同馒头样的砖砌古墓出现在眼前。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古墓长5米,宽2.1米,高2.3米,为西晋时期的中型墓葬,“别看古墓不大,可形制非常独特,难就难在古墓的顶部。”他走下土坑,指着古墓说,“顶部全部是用青砖一块块咬合而砌,这种墓顶叫穹窿顶,砌法叫‘四隅券进’式。从四个角看去,青砖都是正面,可越往上走,青砖就越倾斜,最后到顶部完美咬合。这种墓顶对技术要求非常高,所以昙花一现,也就流行了二三百年。”专家庆幸的是,这座西晋古墓没有没盗过,“如果动一块砖,墓顶将会全部塌方”。
古墓没被盗,是否出土不少宝物?考古人员称,陪葬品不是很多,西晋时期注重古墓外形完美,而忽视金银等贵重器皿的陪葬,“我们从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青瓷器,有青瓷罐、盘口壶、洗、盂、盏、铜镜、漆盘和勺等,可以说是一组标准的陪葬器物。最说明问题的是,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20厘米大小的陶砚,“这就吻合了六朝人对文化的崇尚,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看不起武将,讲学风”。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E和F地块共发现古墓23座,从东汉到唐宋以及清代都有,跨度非常大。E块发现的这座西晋墓,与周边的古墓形成一条直线排列,“这无疑是一组家族墓,过去考古关注的贵族墓较多,而一般中产阶层的家族墓文献记载很少。这次发现有助于拓展这一领域的考古和研究”。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展示了近日从济南一座清代墓中清理出的一宗精美银饰(如图)。通过这些银饰,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某种时尚。
这宗银器发现于腊山分洪河朱家庄段的两座清代夫妻合葬墓中。考古工作者对其发掘清理时发现,男主人位于南侧墓,随葬品中只剩几枚铜钱;女主人位于北侧墓,随葬品中有4组(件)银饰等。
记者注意到,这4组银饰颇为精美,其中一组(件)是银簪,曾经鎏金,手持处刻有精美的竹节纹,设计成挖耳勺状,属于墓主人“一器两用”。第二组银饰由4件(或称“四事”)银饰组成,通过银链接在一个菱形的银饰上。考古工作人员说,这是当年挂在妇女衣襟上的一种银饰品,其中镊子和锥子具备实用性。该清代夫妻合葬墓还出土两对像耳坠一样的鎏金球形饰品,以及4件比耳坠饰品略大的球形饰品。
“通过这些发现推测,墓的女主人生前比较时髦,喜欢追赶时代潮流,对金银饰比较讲究,为此将几乎所有的银饰都鎏金。一头一身的金银饰,不排除她还有点炫富的心态。”济南市考古所一位考古工作人员分析。(齐鲁晚报)
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的发射升空,人类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发现较多的系外行星,会有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被发现,而几乎所有新发表的研究成果都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些行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当天文学家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时,太阳系行星形成理论是否同样适用于其他星系,是否我们已知的行星形成理论是否只是某个框架的一部分,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天体物理学。例如,宇宙存在着大量的热木行星,却在现有的理论范围之外。
艺术家笔下的某恒星系统中的气态行星
这将导致科学家重新审视现有的理论结构,重新回到起点进行推演,而目前最大的难题是:宇宙中到底有多少系外行星?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行星形成模型的漏洞有多大?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家发现阻碍系外行星进一步发现的原因是观测方法上存在问题,目前所采用的引力摇摆法只能发现质量较大的系外行星,而且这些系外行星的轨道必须靠该恒星系统较近。
尽管目前最先进的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系外行星的观测发生力度,容易发现距离地球较远且质量较低的行星,但是也只能发现距离恒星较近的行星。然而,有一种用于发现系外行星的新技术,即引力微透镜法,用该方法发现的系外行星质量已经能降至10倍地球质量,且这类系外行星的轨道距离其恒星系统也较远。根据这个方法,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公布了用于发现系外岩质行星的范围。检索系外行星表,天文学家使用引力微透镜法发现了13颗系外行星,最新的一颗编号为MOA-2009-BLG-266Lb,通过精确的计算,发现其质量大约只有地球的10倍,公转轨道在3.2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为1.5亿公里),而其所在的恒星系统中,恒星的质量大约只有太阳质量的一半。
这个新发现对于系外行星的探索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首次发现这个质量级别的系外行星,科学家将其称为“质量雪线”,这个质量所对应的公转轨道决定了在这颗行星上水是否是液态水,而氨和甲烷是否会冻结成冰,如果具备了液态水的存在的轨道条件,那将极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但是,这条理论上的“质量雪线”并不是用于衡量外星生命的标准,如果推演到行星形成时期,将使得行星形成坚硬的核结构,而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天文学家估计该行星的形成时间相对而言将非常短暂,若在进一步远离这个范围,行星的密度就会下降。
因此,依据此行星形成理论模型,标准形成质量将达到10倍的地球质量,并在形成初期具有较大的固态物质聚集,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进行较慢程度的气体吸积,如果这个过程过快,过于迅速地积累行星材料,其大气结构将变得厚重而崩溃,这个循环的加速将导致这颗行星成为一颗气态行星。
这个行星形成理论模型能否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结合天文观测。通过对与邻近行星系统的对比,判断理论是否符合观测。特别需要点出的是:从这个理论出发,在低质量恒星系统周围,应该不会观测到巨型气态行星,因为气体盘将会在行星大气崩溃导致进一步的吸积效应前消失。天文学家所期待的情况已经被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所发现的超过500个系外行星观测报告所在证实。
此外,按这个“质量雪线”进行观测时,也发现较多的低质量行星,这也支持了在行星形成初期如果没有较低的温度形成固态物质,将在很大程度上阻止行星形成的假说。与此同时,一些新的观测计划也就在不久得将来实现,比如光学引力透镜实验IV(OGLE-IV)探测器即将全面开始运作以及新一代的WISE空间观测天文台将使用更加成熟的微引力透镜进行系外行星观测。
土卫二表面拥有一个巨大的喷泉
研究发现在离土卫二表面稍远的位置上,喷泉中的成分明显细小且缺少冰晶
小个子:这是一张土星的照片,在这张图像的右下角的那个小白点就是土卫二
科学家已经获得了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土星的一颗小卫星——土卫二表面之下拥有一个巨大的咸水海洋。
在最近的一次飞掠中,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土星探测器采集了从土卫二南极地区喷出的冰晶喷泉颗粒物。
这个“太空喷泉”是非常罕见的奇观,有大量的水汽和冰晶微粒被喷射进入太空。土卫二是一颗个头较小的卫星,是土星已知19颗卫星中的一颗。2005年,正在土星轨道运行的卡西尼号率先注意到了这个喷泉的存在。
根据详细的成像观测显示,这个喷泉的喷口是土卫二南极地区的一片所谓“虎斑”地区(tiger stripe),这事实上是一片裂谷地带,有很多平行和交错的断裂带存在。这个喷泉产生的物质成为土星光环中的E环的重要物质来源。
2008年至2009年间,卡西尼3次穿越喷泉柱,飞船上搭载的宇宙尘埃分析器(CDA)对新鲜的喷泉喷出颗粒成分进行了分析。
探测结果发现,这些冰晶颗粒以每秒超过11英里(约合17.7公里)的速度撞击探测器并迅速汽化。设备随后对这些气体进行化学分析。
科学家们发现在离土卫二表面稍远的位置上,喷泉中的成分明显细小且缺少冰晶,比较接近土星E环的成分组成;但在靠近土卫二表面较低空的位置,喷泉柱则是由颗粒明显较大,富含盐分的冰晶颗粒占据绝对地位。
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弗兰克·波斯特伯格(Frank Postberg)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他说:“目前认为,没有任何可行的方法可以实现像这样生成持续的富盐颗粒喷流,除非土卫二的地表之下拥有一个咸水的海洋。”
论文合著者,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多分校的萨斯查·科恩普夫(Sascha Kempf)补充道:“研究显示,从土卫二南极地下喷出的颗粒中,那些较细小,贫盐的颗粒的速度明显要大于那些较粗大,富盐的颗粒。”他说:“尽管我们发现土卫二的喷泉物质中,99%的成分是富盐的颗粒,但是土星的E环的成分主要是这种细小,贫盐的颗粒。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发现。但现在我们知道,这是由于这些较大的颗粒运动速度较慢,最后都落回了土卫二表面,只有那些贫盐的小颗粒成功逃离,进入了土星光环体。”
研究人员们表示,这些富盐颗粒的成分接近海洋水体,这暗示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冰晶颗粒可能来自一个地下海洋的蒸发,而非土卫二的表面。
当盐水缓慢冻结,会有盐分被“挤出”,只留下纯净的淡水。如果这个喷泉是由土卫二表面的冰体形成的,那么其成分中不会出现那么高的盐分含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由此,科学家们推断,在土卫二的地下大约50英里处(约合80.5公里),在岩质内核和冰质地幔之间存在一片水体海洋。其保持液态的热量来自土星和其他卫星对其施加的引力潮汐作用导致的星体扭曲,以及其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
根据测算,按照土卫二南极喷泉目前的速度,其每秒大约要损失440磅(约合200公斤)的物质。
计算还显示土卫二上这颗海洋应当拥有一个较大的挥发面积,否则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凝结,从而导致喷泉停止。
科恩普夫总结说:“此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卫二南极地区的这一喷泉物质几乎全部来自一个地下咸水海洋,并且这个海洋拥有一个面积较为可观的出露挥发面。”
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晨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系师生在配合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考古调查中,新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淅川县博山旧石器地点。
专家认为,这一发现,为了解丹江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面貌,探讨中国南北方石器工业的区域文化交流,进一步解决北方地区旧石器晚期以石叶为代表的石器工艺、发展水平及细石器工业的起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系教授宋国定介绍说,从目前采集的大量石制品看,博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制品选料讲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在石器的刃缘有清晰的人为加工或使用痕迹,具有鲜明的特点。如:以燧石为主要原料,石制品生产以石叶工艺为主,并新出现了磨制技术,剥片方法有直接锤击、压制法等,石器加工更加精细,组合丰富,工具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目前在中国北方已经发现石叶遗存的地点有宁夏灵武水洞沟、河北阳原油坊、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南登封西施等遗址,在这些遗址中,除小南海遗址年代范围为距今2万至1万年,其余遗址年代均在距今3万至2万年之间。新发现的河南淅川博山旧石器地点石器工业与上述遗址基本一致,故专家初步推测其年代为距今2万年左右。
宋国定说,从博山旧石器的原料选择、生产工艺、石叶所占比例和端刮器的形制等分析,它与旧石器时代末期北方地区高度发达的细石器工业应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可能将以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类型的分布范围向东南延伸数百公里,探讨当时人们迁徙的路线及文化传播、交流的中间驿站和轨迹、确定石制品的绝对年代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一处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新发现一处保存完好、布局规整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群,共清理墓葬104座,出土铜、陶、骨、贝、玉、水晶、玛瑙等不同质料的文物近300件,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习俗以及城野布局、人口分布、社会结构等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据考古队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站长樊温泉介绍,这批墓葬布局有序,排列规整,显然是有意规划,专家推测这里应为一处典型的公族墓地。从初步的整理情况分析,墓地埋葬的时代跨度应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中期之间。
这批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一般为单人葬,其中规格高的墓葬有棺有椁,有的多达两椁。随葬品齐全,除个别墓葬随葬成套的青铜礼器外,其余大多随葬组合齐全的仿铜陶礼器,器物组合一般为鼎、敦、盘、舟、匜等。
樊温泉说,随葬品多放置在棺外墓主人的头顶一侧,如编号为M3的墓葬,在椁内棺外有头箱和边箱,随葬品多放置在头箱内,出土铜鼎、铜敦、铜盘、铜舟、铜匜、铜甑、铜觯各一件,另外还有铜戈、铜车軎、铜镞、铜马衔、骨马镳、玉圭、玉柱、贝币、陶釜、陶罐等。
樊温泉说,在此次发掘过程中,他们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对墓葬群开展了寄生物的考古研究工作,经采集分析墓葬腹土样品,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钩虫卵,对研究当时的人群健康状态、迁徙交流及寄生虫病分布等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