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记者7月21日获悉,吉林省磐石市驿马镇一处地表层发现大量石器,石器多为半成品,数量之多极为罕见。文物专家称,该遗址为新石器时期的大型石器加工场。

  吉林省磐石市驿马镇两道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漫岗,东高西低,最高点海拔475米。此处的地表层近来陆续发现大量石器,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石刀、石斧、石球、石镐等器物。此外,在遗址内还发现了一些石堆,石堆内有大量石器断块、碎片。

  吉林省磐石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秋红称,该遗址石制品岩性单一,通常只有一两种岩性,颜色呈浅灰色,石质细密坚硬。这些石器人工打制的痕迹非常明显,石刀、石斧等为半成品,在地表随处可见,数量之多十分罕见,由此可以断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时期的一处大型石器加工场。

  这处石器加工场遗址位于当地村民使用的农田内,属旱田作物区。该地区石器储有量十分巨大,多年来,当地村民将大量石器作为建筑基础的填充料埋入了各类建筑的基础内,但遗址区内仍有大量石器和石器碎片。

  记者了解到,石器加工场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遗址的空白,改写了该地区早期人类居住的历史,表明新石器时期,饮马河流域就有大量古人类在此生活。

  目前,该遗址尚未进行系统的探测、挖掘。(记者 苍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成都理工大学教学督导组组长姚圣国向校领导举荐邵周成的邮件。
本报记者 王鑫昕摄

因为大一、大二4个学期的英语考试一次都没及格,也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按照学校的规定,成都理工大学大四学生邵周成将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但他没有想到,在大学毕业前的半个月,自己的求学道路会出现重大转机。

英语挂科的学生,写出95分的物理学论文

6月12日,成都理工大学教学督导组组长姚圣国在例行毕业论文答辩的抽查中,发现了一篇不同寻常的毕业论文。

“第一感觉就是‘厚’。”姚圣国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达到1.5万字就可以了,而这本用5号字打印的毕业论文,足足有78页。”姚圣国粗略估计,论文至少有6万字。

事实上,这篇题为《时空观与物理学》的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是7.8万字。

姚圣国花了40多分钟浏览了这篇论文,并重点考查了其引用的文献是否真实。姚圣国注意到,这位应用物理系的大四学生,不仅引用了物理学上的经典理论,还作了自己的注解。

更触动姚圣国的是,论文的致谢词不是套话。“学生用整整一页纸来写致谢词,回顾其大学的经历感受,对指导、帮助、关心他的老师及同学、亲人表达感激之情。字里行间透露出尊重他人和懂得感恩的情怀。”

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这篇落款为“2011年4月18日夜于理工珙桐园”的致谢词长达一页,文中他先后感谢了论文指导老师、大学期间关心过他的两位教授、帮助他批阅和修改论文的博士,此外还有隔壁班经常和他“一起探讨人生、社会、文学、历史和科学哲学”的唐小兵同学,把他“从退学的边缘挽救回来”的父母等。最后,他还不忘感谢参考文献的作者。

姚圣国由此推测:第一,这名学生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宽泛的知识面;第二,这名学生逻辑思维缜密,学习态度很不错;第三,这篇论文是学生的心血之作。

论文的指导教师李雄飞副教授和评审教师张正阶教授均对这篇论文给出了95分的高分。

看完论文后,姚圣国“静思了好几分钟”,他想进一步了解这个学生。在答辩教室外的走廊上,姚圣国和3名同学聊起了《时空观与物理学》论文的作者邵周成。

3位同学的评价是:“这哥们儿很‘教授’。”

“很‘教授’是什么意思?”姚圣国对这个评价感到迷惑。经过3位同学的解释,姚圣国这才明白,同学们认为邵周成在某些方面有教授的能力,有时候邵可以像教授一样指导同学。

不过,紧随着高评价的,是3位同学对邵周成前途的担忧:“他的英语有点困难。”

对此,姚圣国也早有预料,在翻阅论文时,他发现引用的82篇参考文献中,只有1篇是英文文献。

事实上,邵周成的英语成绩比姚圣国预想的还要糟糕。教务处后来调取学籍档案发现,邵周成大一、大二4个学期的英语成绩分别为43分、41分、47分、38分,大学英语四级也没有通过。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和《成都理工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邵周成不能获得毕业证,也不能被授予学士学位。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考古学家在著名考古遗址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古城的一个落水洞(或称沼穴)内发现6具人类骨骼遗骸,其中包括2名儿童。此外,他们还发现翡翠珠、贝壳以及石制工具。研究人员表示这些遗骸和物品极有可能与古代的人祭仪式有关,当时的水位较低,距今年代在公元820年至1250年之间。

  霍尔敦落水洞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人祭仪式证据。这个落水洞座落于卡斯蒂略金字塔附近,后者位于奇琴伊察心脏地带,献给羽蛇神库库尔坎。这些人当成祭品献给雨神查克,当时这一地区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公元900年左右,玛雅帝国迅速走向衰败,整个过程带有神秘色彩。

  此项考古研究是尤卡坦自治大学与墨西哥人类学和历史学协会合作的“落水洞仪式”考古项目的一部分。为了进行此项研究,考古学家对尤卡坦半岛玛雅遗址的33个洞穴和落水洞进行了系统勘察。他说:“我们认为会在这些地方发现古代仪式证据。”

  考古学家至少在霍尔敦落水洞发现6具人类尸骨,其中包括这个头骨。这些尸骨以及其他物品在潜入一个水平通道大约70英尺(约合21米)处发现。考古学家表示,这些物品进入这里的唯一方式就是古人有意将它们带到这里。当时正值干旱,水位很低,过道可能干涸。

  在这个玛雅遗址,考古学家除了发现人类遗骸外,还发现一些陶器容器、动物尸骨、翡翠珠、贝壳以及燧石刀。这些物品可能用于人祭仪式。遗骸和物品是在地下大约26米和当前水位下方大约5米处发现的。由于干旱,它们可能在水位较低时被放入这个通道。

  在霍尔敦落水洞一块岩石上发现的另一个人类头骨。研究论文中指出,分析显示头骨的主人曾遭到致命伤。在头骨周围发现木炭碎片说明,古玛雅人在仪式上使用火。虽然玛雅用于献祭的人通常是战俘,但在霍尔敦落水洞发现的人类遗骸上并没有营养不良的迹象。

  在水下暗礁中央附近,研究人员发现了一块人类胫骨,附近则散落着一个狗头骨、一把燧石刀以及鹿的尸骨。发现这些未遭到破坏的遗迹将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在奇琴伊察这个重要玛雅古城的落水洞内举行的仪式。

  考古学家率领队员潜入水下,游向暗礁。在落水洞的深过道内,他们发现了人祭仪式遗迹。安达是职业洞穴潜水教练和考古学家,对于他来说这一发现并不稀奇。他说:“我的工作就是研究落水洞,尤其是在洞内进行的与死亡有关的仪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冰人最后的晚餐

  冰人奥兹5000年前在蒂罗尔州阿尔卑斯山脉(Tyrolean Alps)迈出人生中的最后一步至少2个小时前,吃下他的最后一顿饭——野山羊肉。这是科学家上周在第七届木乃伊研究世界大会上给出的结论,他们通过对奥兹进行新的基因组测序和详细的牙齿分析,还断定这个冰人长着棕色眼睛,可能并不太爱刷牙。

  1991年,德国旅行者在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发现冰人奥兹,这距离他死亡大约已经有5300年,这一发现一直被科学界视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信息,研究人员已经对他的装备——铜斧、兽皮和皮革做的衣服、其他随身物品,以及他的身体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前对奥兹最后吃的东西进行研究主要着眼于从他的肠道里提取的排泄物。分析结果显示,他在去世前的大约4个小时内吃了马鹿肉,可能还有谷物。然而,由意大利博尔扎诺市木乃伊与冰人研究所的微生物学家弗兰克-麦克斯内尔领导的一个科研组最近对2005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进行重新研究,首次发现冰人奥兹的胃。

  研究人员在会议上说,这个器官已经上移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位置,而且它看起来很鼓。他们收集一些胃内物质的样本,并对动物纤维的DNA进行测序分析后发现,奥兹在死亡前的30分钟到120分钟内吃了阿尔卑斯山野山羊肉,这种动物通常生活在高海拔地区,身体的特定部位曾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哥本哈根大学法医学专家内尔斯-里恩鲁普表示,这一发现非常“尖端”。他说:“现在我们正在慢慢接近冰人的最后时刻。”

  在一份独立报告中,苏黎世大学进化医学中心的牙科医生罗杰-塞勒尔和解剖学家弗兰克-瑞利对冰人的口腔健康进行了研究,发现他是在35岁到40岁之间去世的。以前研究人员检查他的牙齿的放射图像时,并未发现任何龋齿迹象和其他牙齿问题。但是这个瑞士科研组制成了奥兹齿系的新三维立体图,发现他在死亡前几天内牙齿间出现钝力损伤(可能是口部遭到殴打所致),并患有牙周疾病和龋齿。塞勒尔表示,龋齿表明奥兹的饮食富含碳水化合物,例如面包和谷物,这说明他的“牙齿上滋生了大量细菌”。

  木乃伊与冰人研究所的遗传学家安吉拉-格里芬在此次会议上说,他们已经成功测出冰人的整个基因组序列。科学家通过他的基因组发现一些令人吃惊的结果。初步发现显示,冰人可能长着棕色眼睛,而非艺术家创作的很多面部复原图呈现的蓝眼睛。格里芬及其同事还研究了奥兹的DNA,看一看他是不是具有疾病遗传易感性,例如容易感染关节炎,其他研究人员已经根据放射扫描和其他证据对其进行了诊断。

  里恩鲁普将对冰人进行的新型遗传学研究称之为“一个重要转折点”。苏黎世大学的分子人类学家克里斯蒂娜-瓦林恩对此表示同意,但是她认为最佳转折点还未出现。她表示,去年一个科研组对保存在格陵兰永冻土里的一具距今已有4000年的古人的头发进行基因组测序。“(在了解一些遗传疾病方面)真正的跳跃会在我们不只有一两个,而是有数百个远古基因组时发生。从科技方面来说,这距离变成现实并不太遥远,不过目前我们还只处在这一过程的开始阶段。”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利比亚班加西7月29日电 (记者王储) 据利比亚反对派控制的“自由利比亚”电视台29日报道,反对派武装指挥官阿卜杜勒-法塔赫·尤尼斯及两名随从的遗体已在距班加西东南40公里处的区域被发现。

  班加西及周边地区民众当天聚集在班加西市中心解放广场为尤尼斯及其随从举行葬礼。记者看到从解放广场出发的送葬车队浩浩荡荡,多名武装人员向空中鸣枪。

  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28日晚间宣布尤尼斯及两名随从被武装分子杀害,武装团体头目已被捕。

  身为反对派武装指挥官的尤尼斯曾在卡扎菲政府担任内政部长要职,但在2月份利比亚动乱爆发后辞职投向反对派。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大自然中的浪漫爱情

  科学网(kexue.com)讯 浪漫早已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们也会制造浪漫,比如你意想不到的蜻蜓。

  俄罗斯有一名男子梅德(Chelyapin Dmitry)日前和家人到湖泊附近野餐时,发现一对正在交配的蜻蜓竟然围成爱心形状,他赶紧拿出相机捕捉这特别的画面,并且表示,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大自然处处充满爱!

  居住在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的46岁男子梅德日前和家人到附近的一处湖泊野餐,突然发现有一对蜻蜓正在交配,而且还是围成最浪漫的爱心形状进行,梅德赶紧放下手中的叁明治,拿出数码的相机将这特别的画面纪录下来,整个过程持续20分钟。

  梅德表示,看到的时候只觉得很惊讶,没有考虑到他们正在做爱和延续生命,而觉得尴尬,并且认为,任何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存在,而这幅景象正是象征着爱情无所不在。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英国最大的淡水鱼肥肥

  科学网(kexue.com)讯 最近,不少英国垂钓者都在为肥肥的死而感到难过,不少人认为肥肥是死于非命。

  肥肥只不过是一条鲤鱼罢了,可是它的体型巨硕,胃口惊人。对于垂钓者来说,它的致命魅力比任何一同类都要来得诱人。

  然而,据称是全英国最大尾的淡水鱼的肥肥(Fat Lady),最后还是敌不过全球暖化的折磨,最近魂归天国了。

  肥肥是一尾镜鲤(mirror carp),体重重达6磅6盎司(约28公斤)。26日它被发现在靠近剑桥郡的肥塘(因它而命名)的水面上浮起。

  人们发现肥肥紧靠岸边彷佛在游泳,但走近一看发现它已静静走到生命的终点。钓客豪斯认为,是英国现在多变的天气毁了它。

  据报道,最近几年英国的天气冷热交替频繁,使雌鱼产卵更加困难,最后导致其过早死亡。肥肥 已经被安葬在岸边。

  算一算,肥肥今年已经30岁了,它曾被抓过200多次,说得上是历尽沧桑一鲤鱼。它的去世,让许多钓友和附近一个社区都陷入悲伤之中,但也祝福它安心上路。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China discovers enormous meteorite

  科学网(kexue.com)讯 早先在7月17日,北京天文馆陨石专家与工作人员在新疆阿勒泰市克兰大峡谷发现了一块巨型陨石。据外媒报道,这块陨石的重量在25-30吨之间,是世界上的第三大陨石。世界上最大的陨石是于1920年在纳米比亚发现的,陨石重达66吨。

  来自北京天文台的陨石专家张宝林说道:“在一年多前我在办公室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位游客表示他在克兰大峡谷发现了一块陨石,并拍了照片。通过照片,我们初步断定这的确是一块陨石,但是它具体的位置,当时这位游客并没有详细的表述,随后我们开始在克兰大峡谷寻找这块陨石。”

  由于陨石所在的位置在克兰大峡谷还算出名,张宝林在确认了地点之后,开始带着自己的团队和向导前往峡谷一探究竟。当发现它时,张宝林先生感到非常的震惊:“它的表面银光闪闪,我可以清晰的辨认出它主要是由铁镍成分组成的。”张先生介绍到,这块陨石由于存在的时间太久远,地壳运动和河流的冲击,这块当初降落时留下的巨坑已经不见踪迹。

  通过测量,张宝林先生说:“这块陨石的重量在25-30吨之间,甚至可能超过在格陵兰岛发现的Cape York,不过目前还没有将它转移出来,也没有称重,因此目前实际的重量还有待确认。”

  这块陨石目前由阿勒泰市政府看管,至于会不会转移到北京,目前还没有确定。张宝林先生说:“我们还需要确认它的化学成分以及降落的日期,它会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宇宙的历史。”(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附世界十大陨石(旧):

  1. Hoba, 纳米比亚, 66吨 (1920)

  2. Campo del Cielo, 阿根廷, 37 吨 (1969)

  3. Cape York, 格陵兰岛, 30.875 吨 (1894)

  4. Armanty(银骆驼), 中国新疆, 28.0 吨 (1898)

  5. Bacubirito, 墨西哥, 22.0 吨 (1863)

  6. Cape York (Agpalilik), 格陵兰岛, 20.1 吨 (1963)

  7. Mbosi, 坦桑尼亚, 16.0 吨 (1930)

  8. Campo del Cielo, 阿根廷, 14.850 吨 (2005)

  9. Willamette, 美国, 14.140 吨 (1902)

  10. Chupaderos I, 墨西哥, 14.114 吨 (1852)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生活在不同纬度的人脑袋大小有较大差异,而生活在地球极地附近的人脑袋最大。

  长期以来,相比地球的赤道地区,地球极地的白天越来越短、越来越暗,因此,生活在地球最北部和最南部地区的人看上去进化了许多猫头鹰的特质。研究人员通过对世界各地发现的19世纪以来55个头颅的检测和比对发现,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比生活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人,拥有更小的眼孔。因为大眼睛能够吸纳更多光线,所以靠近极地的人因为光线弱,眼睛都比较大。

  研究进一步证明,较高和较低纬度的人看上去能够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与热带地区人在光线强的情况下看得一样清楚。而人的大脑量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和减少出现几毫升的差异。研究人员认为,或许正是因为大脑的视觉中心因窥视带变宽而变大造成的结果。

  该项成果发表在《皇家社会公报B卷》上。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热河鸟复原图

  “鸟类始祖”的光环,始祖鸟整整戴了150年,今天被摘下了。今天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等人的论文:经最新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始祖鸟应属于早期恐爪龙类,而不属鸟类,它不再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

  1861年,德国索伦霍芬附近的朗恩艾特罕,在距地表约30米深的奥特曼矿坑中,法兰克福森肯堡自然博物馆的梅耶在晚侏罗世沉积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始祖鸟化石:它虽有很多爬行动物的特征,却已有了羽毛,骨骼形态也已在向鸟类过渡。150年间,它作为“最原始鸟类”的地位虽时受质疑,却一直稳处于鸟类起源研究的核心位置。

  150年间,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追寻着恐龙如何演化成鸟类的各种细节。徐星告诉记者,为了探寻到底是哪一类恐龙演化成了鸟类,以及最原始的鸟类是什么样的,古生物学界根据系统发育学理论,构建起了一棵反映生命演化进程的“生命之树”,每发现一种新化石,都会根据几百个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为新物种在“生命之树”上定位。

  始祖鸟,就站在恐龙即将进化成鸟类的门槛上:恐龙在这里分化成了两支,一支变成了原始鸟类,另一支则演变成了恐爪龙类。

  近十几年来,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原始鸟类的化石。徐星和同事们发现,始祖鸟在总体形态上更像郑氏晓廷龙、赫氏近鸟龙等恐爪龙类,与热河鸟、会鸟和孔子鸟等原始鸟类反而差距更大。

  “早期鸟类已累积了89个物种,384个形态学参数,每次分析都会对所有物种进行比较,确定它们在生命树上的位置。”徐星说,随着数据的累积,始祖鸟的“鸟类始祖”地位逐渐开始动摇,直到“最后一根稻草”——郑氏晓廷龙的出现,才正式改变了始祖鸟的位置。

  “我们把郑氏晓廷龙添加进‘生命之树’后,再重新定位始祖鸟时,发现它的位置从原始鸟类移到了原始恐爪龙类。”徐星说,这个结果令人震惊——它将改变已存在了150年的定论。

  始祖鸟如若地下有知,恐怕难免有些失落。尽管恐爪龙类与鸟类“亲缘”甚密,又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南美洲和非洲,但毕竟早已灭绝——怎似鸟类,至今仍千姿百态地翱翔于蓝天。

  “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的迅猛龙,还有发现于我国辽宁的小盗龙,都是恐爪龙类中的代表。现在起,它们得改奉始祖鸟为祖先了。”徐星说。

  那么,谁将有资格冠上“鸟类始祖”的称号呢?古鸟类专家、古脊椎所研究员周忠和告诉记者,目前还难有定论。他觉得,最近一些年来中国发现的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特别是来自侏罗纪的带毛恐龙化石,确实对研究鸟类起源提出了较以往更为重要的证据,也必然对许多传统的观点提出重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几年前国外学者研究最新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时,已提出过类似但不尽相同的观点。

  周忠和认为,这篇文章是依据现有的资料和解释,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说,要真正动摇人们对于始祖鸟一百多年来的看法,并成为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还需要大量后续的工作不断地检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6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