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近日发现的卡拉瓦乔作品《圣·奥古斯丁》画像。(资料图片)

  卡拉瓦乔是一位改变了西方艺术进程的艺术家,他对光和形式的把握是前所未有的。他38岁离开人世,留下了约50多件作品,但现在,有学者声称他们最近又发现了一幅卡拉瓦乔的作品,这件一直都寂寂无闻的作品属于英国的一个私人收藏。

  这是一件极富表现力的成熟作品,创作时间约是1600年前后,画布上描绘是圣·奥古斯丁。卡拉瓦乔画这件作品的时候大约是28岁。

  维也纳大学艺术史教授Sebastian Schütze说:“这件作品从来没有被出版过。看起来像是17世纪某位画家的匿名作品,在给画面做完修复工作之后,作品的原貌显示出来,画面的特质揭示了它出自谁人之手。”

  发现这件作品之后,学者们又重新查阅了卡拉瓦乔的相关资料,在卡拉瓦乔当时最大的主顾——罗马人Vincenzo Giustiniani的收藏目录中找到了一件作品和这件作品几乎吻合,记录中一件尺幅为120cmx99cm的作品应该就是这件刚刚被发掘出来的圣·奥古斯丁画像。

  另外一位研究文艺复兴的学者David Franklin说:“和其他卡拉瓦乔的作品相比,这幅画相当保守含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它之前一直不为人知的原因。这也显示了卡拉瓦乔安静的一面。”

  据了解,这件作品将出现在耶鲁大学下个月将要出版的一本卡拉瓦乔的画册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印尼考古队日前在爪哇海底发现一艘中国明朝巨大沉船,内藏约70万件瓷器,价值7000万美元。

  据此间媒体20日报道,当地考古侦察行动已证实该发现是迄今发现有关挖掘沉船物品中,最大宗的明代瓷器。据称,万历皇帝时期,有1580艘中国商船曾沉没在距离印尼海岸大约150公里处的50米深水中。2009年,该海域附近的渔民发现了该沉船。

  报道称,在未来几个月内,当地打捞公司将开始进行打捞行动。考古专家表示,这是一艘16世纪非同寻常的大型船只,不管是从其文化、历史和商业角度看,都是一个独特且很有意义的挑战。

  该沉船载有大约70万件瓷器,据专家估测,这些瓷器价值约达7000万美元。目前,该沉船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以防止被盗窃。(记者 顾时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绿色力量于深涌发现非常罕见的穆蛱蝶,这种蝴蝶飞行快速,雄蝶有登峰习性


绿色力量指榕树澳野战场破坏了蝴蝶的栖息地,令蝴蝶品种数量下降

  据香港明报报道,西贡榕树澳是香港12个须优先保育的地点之一,绿色力量于该处录得53种蝴蝶,当中3种属罕见品种,但同时亦发现部分蝴蝶栖息地遭开辟成野战场地,面积约1公顷,等于1个标准足球场,担心小型发展会逐步蚕食具生态价值地点,促请特区政府尽快为这些地点制订保育措施。

  香港绿色力量环境事务经理单家骅表示,该组织最近完成的调查发现,榕树澳录得53种蝴蝶,包括3种罕见蝴蝶如绿弄蝶、侏儒锷弄蝶、大斑尾蚬蝶,当中侏儒锷弄蝶是香港最小的蝴蝶,香港只有零星分布。他说,榕树澳近年辟设的野战场地,原本是蝴蝶栖息地,例如生长了蝴蝶喜爱的食粮白花鬼针草,由于该处没有蝴蝶数量的基线数据可参考,无法比较近年数量的变化,但他认为,榕树澳近年备受小规模发展威胁,相信蝴蝶品种已不如前。

  据该组织了解,榕树澳未有土地规划,野战场地建于私人农地,上面竖立的帐篷未必违规,但已破坏蝴蝶栖息地,特区政府日后规划这片高生态价值地点时,只能根据已破坏的土地状态评级,未必可真正保育该地点。

  与榕树澳相距约2公里的深涌,则录得46种蝴蝶,包括非常罕有的穆蛱蝶。单家骅表示,深涌于1999年遭揭发大面积的淡水湿地被填平,生态已遭破坏,政府于去年颁布分区大纲图,但该处仍受发展威胁。据了解,深涌“大地主”新地今年3月曾咨询环保团体,建议复修部分草地,还原成为湿地,但环团担心是发展的“前奏”,对建议有保留。

  绿色力量与蚬壳合办寻找蝴蝶活动,训练市民成为蝴蝶普查员,发掘蝴蝶热点,目前已有百多名普查员。该组织昨发布另一项调查,发现香港最大斑蝶越冬的土地屯门小冷水,越冬斑蝶数目较05年高峰期的4万只,急跌99.8%,去年只有65只。另外两个斑蝶越冬热点,包括城门郊野公园和深水湾,去年分别录得143只及170只斑蝶越冬。该组织称,上述几个地点的生境近年没太大变化,可排除越冬地点遭破坏。台湾近年越冬蝴蝶数量亦大减,单家骅引述台湾专家估计与全球变暖有关,内地北方变暖,令斑蝶南下越冬的意欲降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张图像被称为“钱德拉深空场-南部”(X射线)以及哈勃对同一天区的成像(可见光)。这张图像配合其他钱德拉太空望远镜的数据,使得人们得以在30%~100%的极早期星系中发现了黑洞的迹象,这些黑洞隐匿在尘埃和气体中,非常难以观测。

这张图像是一副艺术想象图,显示一个大爆炸之后不到10亿年内形成的星系。剖面图显示其外部大量的尘埃和气体内部隐藏着一个正在快速成长中的大质量黑洞,以及它发出的强烈辐射。

这是“钱德拉深空场-南部”的图像,是钱德拉望远镜曝光400万秒得到的。图像覆盖天区位于天炉座,是有史以来获取的最深邃的X射线宇宙星空地图。其探测到的大量X射线源大部分来自成长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其中有些黑洞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大约9.5亿年便出现了。
北京时间6月20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说起黑洞,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对了,它巨大的引力吞噬一切,包括光,因此很难进行观测。但根据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这样的观测难度可能还并不算什么,宇宙早期的黑洞更加难以捉摸,它们都隐藏在厚厚的宇宙尘埃云和星际气体之中。
天文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在一些最古老的星系中心寻找黑洞存在的迹象,但是一无所获。
但是研究人员们最近进行的研究不但首次成功地找到了这些隐匿的贪婪怪物,还发现它们和其所在的宿主星系的演化情况关系密切。
寻找黑洞
尽管由于不发出光线,科学家们没办法对黑洞进行直接观测,但是人们可以观察到被黑洞吞噬的物质落入其中的场景。当这些物质高速下落时,这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在大爆炸之后10亿年左右时形成的星系中似乎没有观测到这种强烈的能量爆发,这让科学家们怀疑它们核心位置的黑洞质量可能相对较小。目前科学家们认为宇宙的年龄大约为137亿年。
“事实上,认为这些早期星系的核心部位存在成长中的超大质量黑洞是非常自然的,”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伊莎奎尔·特雷斯特(Ezequiel Treister)说。“但是问题是人们在此之前一直没有能够找到它们。”
超大质量黑洞是宇宙中的巨怪,它们的质量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数百万倍甚至数十亿倍。而较小的,恒星级别的黑洞是由单个的大质量恒星塌缩后形成的,它们的质量一般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10~20倍。
特雷斯特和她的小组决定采用间接的方式搜寻宇宙中最早期黑洞的迹象。首先她们调动哈勃空间望远镜锁定一些可以目标,随后使用钱德拉塞卡X射线望远镜来观察其是否存在显示黑洞吸积盘特征的X射线辐射。
由于光速恒定,而宇宙非常广袤,因此观察遥远的星系就像是回溯时间,观察过去。
她们工作的结果显示,对于早期黑洞的搜寻难度非常大,因为她们必须穿透厚厚的尘埃和气体云来进行搜寻,如同在大雾中试图看清远方。
特雷斯特说:“只有那些非常强烈的X射线辐射能穿透云雾。”
紧密相关
但是最终,她们不但找到了这些早期黑洞存在的证据,并且她们还发现这些早期的超大质量黑洞和它们所在宿主星系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那些和银河系年龄大致相同的黑洞和星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比如,这些黑洞的质量和其宿主星系的光度之间,以及围绕其四周分布的暗物质质量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但是人们预计早期的黑洞情况与此不同。天文学家们预计这样的相关性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黑洞和它的宿主星系之间逐渐达到一种平衡关系。
但是特雷斯特小组却发现这些早期黑洞已经和它们的宿主星系之间建立起了类似的相关关系。她说:“为何这种联系能够如此迅速地被建立起来,这是如何实现的?我们目前还不清楚。”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来自中山大学、南华大学、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新加坡中央医院、美国文·安德尔研究所(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VARI )以及美国宾州Wistar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展开协作,在新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可用于预测鼻咽癌(NPC)转移扩散的关键蛋白serglycin,这一研究发现将推动科学家们开发出抑制鼻咽癌转移扩散的新治疗策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近期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山大学癌症中心的钱朝南教授,其早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后曾在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及美国文安德尔研究所接受博士后培训。2004年开始在美国文安德尔研究所担任研究专员,2006年受聘于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兼职资深研究员。2007年作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被中国卫生部聘为“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专家。2008年开始担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2009年底开始担任《癌症》杂志副主编。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分子机制和临床诊断、实体瘤血管生成与淋巴管生成的机制研究、恶性肿瘤的动物模型研究。擅长鼻咽癌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目前已在SCI收录的期刊发表论文34篇。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于鼻咽粘膜的恶性肿瘤,中国的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为鼻咽癌的多发区。其恶性程度较高,且具有极高的癌细胞转移率。一般鼻咽癌患者确诊时癌细胞常常已扩散至颈部淋巴结甚至肝脏等远处器官。
在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serglycin蛋白可作为鼻咽癌转移的一个标记分子。高水平的serglycin与鼻咽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及鼻咽癌转移呈紧密相关性。鼻咽癌细胞系的比较基因组表达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具有高转移潜能的鼻咽癌细胞中serglycin呈高水平表达。当利用RNAi阻断鼻咽癌细胞中serglycin分泌时,研究人员发现鼻咽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受到显著抑制,这表明serglycin亦可作为终止鼻咽癌扩散的一个重要靶标。此外,研究人员还证实Serglycin表达抑制导致了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vimentin蛋白表达显著抑制。在进一步的临床样本分析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与鼻咽癌细胞系一致的实验结果。
“这项研究不仅发现了一个鼻咽癌转移的重要分子标记,并详细解析了与这一分子相关的重要细胞进程,从而为制定出高效抑制癌症转移的治疗策略指明了新方向。”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张微教授(音译,Wei Zhang)说。
钱朝南教授指出除了Serglycin,还有许多的其他因子在鼻咽癌的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他计划更深入地发掘与Serglycin协同作用参与鼻咽癌转移的相关基因,从而为鼻咽癌的治疗找到一条高效的综合性治疗策略。(来源:生物通 何嫱)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心房纤维性颤动(简称房颤)是心房快速的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是一种常见而且严重的心脏疾病。全球约有2000万人患有房颤,它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15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探索房颤发生之谜。
然而,一个半世纪过去了,房颤始终是横在现代医学面前的未破难题。既有的药物不能根治房颤,而外科手术和其他物理疗法存在复杂性和损伤性,仅使小部分患者受益。
1997年,美国科学家将致病基因定位在第10号染色体上。“这好比进了森林,却没找到那只调皮的兔子。”同济大学教授陈义汉说。
1998年3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载了一篇论文,研究人员通过对家族性心室颤动的遗传分析,发现了一个心室颤动的遗传机制。这篇论文给陈义汉很大启迪,由此,他确立了从分子遗传角度探索房颤发生之谜。
1999年,陈义汉开始从分子遗传角度探索房颤发生机理时,全球研究者都刚起步,分子生物学研究整体水平都很低,这一研究面临很多技术困难。
“当时基因定位、克隆,每一样都很困难。”陈义汉说,“另一方面,寻找疾病资源(患病家族)尤其困难。”
在房颤发病者中,有超过30%的人是由基因遗传造成的。“但如果一个患病家族只找到一个人,基本上是找不出问题的。”
找到疾病家系资源本来就很难,在我国计生政策实现多年后,这项工作更成为难题。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收集到更多的房颤家系,陈义汉等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跑遍了近半个中国的村镇乡野。
1998年底,研究人员采集到了一个重要的房颤疾病家系资源。为展开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陈义汉仅凭借这一疾病家系资源开始申请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又通过讨论分析、咨询和详细了解情况,决定给予资助。
“科学基金在这一研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陈义汉说,“这是我们在这一方面得到的第一个资助项目。”
此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项目的资助下,课题组继续不懈努力,采集了9个房颤家系;分析了数十例特发性房颤患者,筛查了其中19例;研究了188例健康对照;调查了197例获得性房颤病例。为家系和部分其他患者在外地作了心电图、心超、电测听、脑电图、肌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血、尿、粪、胃液等等检查,采集和分析了十多例人类心房、心室组织。
经过3年多的努力,陈义汉和合作者一起,发现了第一个人类房颤致病基因——KCNQ1,它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此后,课题组在较大数量的房颤家系和原因不明的房颤病例中筛查心脏钾通道分子变异,从中发现21号染色体的kene2基因发生了变异。
通过细胞电生理学技术,又发现该突变体对背景钾电流具有“功能获得”性效应。这种“功能获得”性突变可能通过缩短心脏动作电位间期和有效不应期,启动和维持心房颤动。由此,陈义汉等发现了第二个房颤致病基因。
2004年底,他们又发现了第三个房颤致病基因。该基因编码人类心脏内向整流钾通道Kir2.1。该通道的外向或内向电流的增大可能最终导致房颤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又发现了一系列的心律失常致病基因或者致病基因座,并取得了其他系列发现。
十几年中,该课题组先后找到5个房颤致病基因和一个房颤致病基因座。为掌握房颤发病机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义汉陆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和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等的资助。课题组所在实验室2009年被批准建设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找到房颤致病基因在掌握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非常有意义。”陈义汉说,“了解发病机制就知道这个病是怎样发生的。在早期诊断方面,找到房颤致病基因就可以用一滴血来判断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发病的可能。在治疗上,在未来一是可以通过基因修饰进行基因治疗。二是找到基因就可以知道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针对蛋白进行治疗。同时,蛋白也是一种分子,它的分子功能即形成粒子通道,形成粒子流,我们就可以在粒子流的层面搞清楚它的电流状态,从而通过纠正电流来进行治疗。”
《科学时报》 (2011-06-20 A4 科学基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十堰市房县青峰镇特大天然钟乳溶岩“封神洞”,日前被人发现。其地质遗迹,位于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的世界著名地质大断裂带——青峰镇白马沟村。其溶洞景色,可与桂林芦笛岩、七星岩媲美。

  青峰镇青峰山 “封神洞”,相传是《封神演义》青峰山紫阳洞清虚道德真君修仙之地。

  “封神洞”分上中下三洞,是一个长约3公里,且深邃迂回的特大溶洞,洞内洞洞相连,岔洞绵延,洞景各异,有石笋、石柱、石帘、石花,或神仙聚会,或仙女散花,洞内还是暗河清流。

  日前,房县有关领导和十堰市民俗学会、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有关专家及房县旅游局、房县青峰镇、榔口乡领导等10多人通过考察,一致认为特大天然钟乳溶岩“封神洞”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据了解,“封神洞”与长达10公里的青峰山紫阳洞“神仙谷”相隔仅有5公里,其景致形态起伏,“石浪”滚滚、规模壮观。令人称奇叫绝的冰究石古地质河床遗迹、中华诗祖尹吉甫宗庙石窟文物遗迹、诗祖山森林公园等相邻连片,形成房县东部中华诗祖尹吉甫生态文化旅游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银河系中惊现“吸血鬼恒星”,图为两颗正在合并的蓝离散星

  日前,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心首次发现“吸血鬼恒星”,它从邻近其它恒星中吸取生命能量。

  这些吸血鬼恒星叫做蓝离散星(blue stragglers),它们存在于银河系中心区域。天文学家观测发现它们从年龄上明显滞后于其它恒星,它们形成时期显得更加年轻、炽热,且呈现蓝色。

  天文学家猜测蓝离散星之所以看上去非常年轻是由于它们从其它邻近恒星中偷取了氢燃料,或许是碰撞吞噬了邻近恒星。

  这些蓝离散星通常出现于密集的恒星团,这里的恒星拥有更多的机会彼此间提供能量。目前,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星系膨胀区域(环绕星系中心的恒星和气体密集部分)发现蓝离散星。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兼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天文学家威尔-克拉克森(Will Clarkson)说:“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猜测蓝离散星存在于星系膨胀区域,但并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数量有多少。目前我们的最新研究将揭晓这一谜团。”

  天文学家使用美国宇航局哈勃望远镜对邻近银河系膨胀区域的18万颗恒星进行了观测。该研究小组发现其中包含42颗不同寻常的蓝离散星,它们看上去比其它恒星更加年轻。

  在这42颗恒星中,研究人员评估有18-37颗是真实的蓝离散星,其年龄大约100亿-110亿年。剩余的恒星可能是星系膨胀区域真正的年轻恒星,或者并不存在于星系膨胀区域。或者蓝离散星并不是在其它宇宙区域通过碰撞恒星或者吸取额外氢气燃料而形成。

  相反,星系膨胀区域的蓝离散星可能通过掠夺它们邻近伴星中的氢物质而形成,这一过程出现于一颗恒星以双星系统中伴星能量为“营养源”,或者出现于三星系统强烈的引力相互作用导致两颗恒星合并成一颗恒星。

  克拉克森说:“对于蓝离散星形成的详细过程,我们仍有大量未掌握的资料和信息。目前发现的‘银河系吸血鬼’提供了蓝离散星形成的重要线索。”(叶孤城/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曹凛介绍,汉长沙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比现有的王陵公园规模更大。图为王陵公园。

  昨日长沙市文物局局长曹凛首登“市民文化遗产讲堂”,向市民讲解长沙汉王陵,总结汉长沙王陵分布和其价值所在,并透露在汉长沙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有可能创新保护模式,即在其所在的约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设立具备政府职能的“汉长沙国王陵保护特区”。

  27座国王(后)陵墓沿湘江分布

  汉长沙国始建于公元前202年,都于临湘(今长沙),辖今湖南全境及黔、赣、桂、粤等省各一部分,是大汉帝国开国七大诸侯国之一。由此,长沙从一个一般性的地方政权一跃成为封疆裂土的王国,作为国家一级行政区域的中心而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汉长沙国历经两百余年,先后由13代计14王统治。其中,吴氏长沙国历5代5王,刘氏长沙国历8代9王,马王堆二号汉墓墓主利仓为长沙国的丞相,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辛追为利仓夫人,贾谊为第五代长沙王吴著的太傅。

  曹凛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起,省市文物部门先后发现7座汉长沙国王(后)陵,去年以来,长沙市文物部门又调勘发现20处汉代大型陵墓遗迹。目前发现的汉长沙国王陵墓已累计达27座,主要分布在南起岳麓区天马山、北至望城县玫瑰园沿湘江西岸低矮的山丘上,可分为4个片区,即谷山片区,南起岳麓区东山和北津城遗址、北到望城县玫瑰园、西至望藕路、东抵银杉路计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拥有王陵墓16座和汉代城址1处;望城县戴公庙片区,拥有王陵墓2座;岳麓区咸嘉湖片区,拥有王陵墓5座;天马山片区,在天马山、凤凰山、牛头岭分布王陵墓4座。而在上述汉长沙王陵遗迹中,目前仍保存24座陵墓及城址1处。

  对扩大名城影响无可替代

  曹凛表示,汉长沙国王陵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提升城市品质、凝聚城市力量、扩大名城影响和发展区域经济的作用无可替代。同时汉长沙国王陵会对提升长沙文化遗产观光业品质,铸就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起到积极作用。

  “这是中国继陕西汉唐帝陵、洛阳东汉帝陵和北京明清帝陵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已引起学术界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关注。”曹凛指出。

  据介绍,从全国范围内讲,北京、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虽已发现、发掘诸侯王(后)陵数座,“但就其规模、数量和完整度来说,均远不及长沙”。曹凛认为,汉长沙国王陵对研究汉代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乃至整个大汉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长沙而言,尽管部分王陵已遭盗掘,但长沙国王陵仍为蕴藏最丰富的考古类遗存,它对于探索长沙国的历史地理、廓清汉代长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面貌至关重要。

  建议创新保护模式设立特区

  据悉,目前汉长沙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获得立项,文物部门已经据此草拟了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曹凛认为,汉长沙国王陵的研究有三个基础性工作势在必行:将汉代长沙国王陵研究确定为重大学术课题;设立王陵考古工作站和研究所,力争用5年时间钻探出各陵墓的寝殿、便殿、陵庙、神道、从葬坑、垣墙和陪葬墓等遗迹,全面厘清王陵区的文化面貌;争取对2座王陵进行考古发掘,逐步把汉长沙国及王陵研究构筑成为一门显学,籍以推动王陵区的保护和利用。

  谈及如何保护如此重要的大规模遗址,曹凛建议还可以采取创新模式即设立“汉长沙国王陵保护特区”,这个特区将全面负责该区域社会发展的各项事务,特别要突出汉长沙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申报、保护、管理和利用。特区应拥有基层一级政府和遗产地单位双重属性,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特区范围可设定在南起岳麓区北津城遗址、东山王陵,北到望城县玫瑰园,东濒湘江,西到金星大道的区域,约12平方公里。(长沙晚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南加州大学日前发表公报称,该大学研究人员和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行合作,发现一种染色体异常能导致全身毛发过度生长,即俗称的“毛人”。

  “毛人”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学名为先天性多毛症。男性患者整个脸部、包括眼睑以及上半身长满毛发,而女性全身都长满毛发。研究人员称,他们的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抑制毛发过度生长的新疗法,也可能帮助找到秃顶的新疗法。

  以协和医学院张学教授为首的这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论文说,张学等中方研究人员在为中国一个家庭进行检查时,首先发现了这种导致毛发过度生长的遗传现象。美方研究人员也在一个墨西哥家庭中发现了类似的遗传现象。

  在中方的研究中,张学等人首先发现患者的5号染色体有一段插入了X染色体。在这一成果的启示下,美方研究人员发现,墨西哥患者X染色体的相同部位被4号染色体的一段插入。

  研究人员解释说,当X染色体被其他染色体的“外来”DNA序列插入时,位于X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可能被“激活”,从而刺激毛发生长,导致先天性多毛症。他们认为,与毛发生长有关的SOX3基因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早些时候,科学家发现先天性多毛症属家族隔代遗传,其症状可能多代以后才重复出现。美方研究人员帕特尔说,刺激毛发生长的遗传信息很可能一直存在于基因组中,不过没有表达。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能证实插入某段序列可以激活基因、刺激毛发生长,未来人们可望据此寻找治疗秃顶和遏制毛发过度生长的新方法。(深圳特区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1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