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耶稣裹尸布


耶稣裹尸布上的神秘面孔


乔托的著名画作《哀悼耶稣》

  都灵裹尸布据称是耶稣下葬时包裹耶稣身体的麻布。作为天主教的圣物之一,其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布面上清晰可见的耶稣身体的轮廓。几个世纪以来,围绕耶稣裹尸布的真伪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8日报道,意大利一位专家仔细研究了都灵裹尸布的照片之后认为,现存的都灵裹尸布其实是赝品。

  都灵裹尸布从来不缺少争议。几百年来,人们围绕这块14英尺(约4.3米)长的麻布一直争论不断。6月7日,意大利艺术品鉴定专家卢西亚诺?布索给出了他的答案——现存的都灵裹尸布与耶稣无关,而是出自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大师乔托之手的画作。

  布索是在花了几个月时间仔细研究了都灵裹尸布的照片之后得出这一结论的。他宣称自己发现了多处隐藏在布面上的数字“15”字样,并据此推论这块所谓的“裹尸布”是在真品已经严重损坏的情况下由乔托在1315年时创作的。

  布索说:“我研究了裹尸布的高清图片,并在脸部和手部等多个位置发现数字‘15’的字样,其中一个还被特意写成十字架的形状。乔托并不是在伪造什么。他在裹尸布上签下了‘乔托15’,指明这是他1315年时画的。”布索坚持认为,700多年前的画家常常会把自己创作的时间暗含在作品中,以防止他人伪造,而这些隐藏的线索往往只有很少人才知道。

  都灵大教堂并未对此事发表评论。布鲁诺·巴尔贝里斯博士是都灵裹尸布陈列馆的负责人,他对布索的说法表示嗤之以鼻:“我认为这个理论是荒唐可笑的。他的说法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说服力,而且据我所知,这块裹尸布也绝非刻意为之的艺术品。此前就有许多人声称在裹尸布上发现了希腊文或者希伯来文,但是最终都没有得到证实。”巴尔贝里斯博士表示,虽然裹尸布的来历还有待研究,但他对裹尸布的真实性坚信不疑。

  几个世纪以来,都灵裹尸布的来历一直激发着人们无穷的想象力。去年曾有一个修道士对媒体披露,纳粹独裁者希特勒也曾经觊觎都灵裹尸布。1988年科学家进行的碳14鉴定显示,这块裹尸布制造于1260年到1390年之间;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裹尸布多年的侵蚀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虽然人们对耶稣裹尸布的真伪意见不一,但至今仍然没有人能解释,布面上的身体轮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面移动的“镜子”能在真空中创造出“火花”——亮光


这个实验证明了著名的“卡西米尔效应”

  瑞典研究人员近日实现了从“无”中制造出“有”——科学家们首次实现了在真空中创造出“火花”。据悉,这个研究团队以“二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在一个特殊的设备上“移动”一个磁场,通过转变磁场的方向而使得特殊设备不断“摆动”,从而实现了在真空中创造出“火花”。实际上这个结果是真空中所产生的粒子“阵雨”,正如以前的量子理论所预期的一样。

  瑞典科学家这个不平常的发现被人们称为“一项重大发展”,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为之振奋。据悉,瑞典科学家的本次发现是围绕着量子力学中“真空不空”的这个特殊理论而得出的,实际上真空被特别微小并且在飞速移动的粒子所填满。这些粒子便是所有存在的物质但是它们是“虚拟的”,它们一直“藏得很深,像消失了一样”。瑞典的科学家们用一面“镜子”来吸收这些“虚粒子”,然后以一种“实际”的形式将虚粒子“放射”出来,但是只有当虚粒子以“光速”的速度移动时才能达到实验的要求。这个来自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团队通过使用“超导量子干涉磁量仪(SQUID)”而使得虚粒子移动的速度达到了要求。据悉,超导量子干涉磁量仪对磁场非常“敏感”。

  Nature.com网站发布报道称,超导量子干涉磁量仪的功能如同一面镜子,科学家们成功使超导量子干涉磁量仪以5%光速的速度“摆动”,从而“摇动”了来自真空中的微波光子。测试结果表明,在超导量子干涉磁量仪“摆动”时,这些照片“被迫”以大约一半的频率“抖落”,这种现象正好与量子定律相吻合。瑞典科学家的本次实验证明了以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卡西米尔(Hendrik Casimir)的名字命名的“卡西米尔效应(Casimir effect)”。据悉,卡西米尔在20世纪40年代晚期首次提出了卡西米尔效应。卡西米尔表示,如果一个作用力被“操控”在两面“镜子”之间,那么这个作用力将会导致光子的诞生。而瑞典的科学家们证明了这种理论,不过他们只用了一面“镜子”即超导量子干涉磁量仪。

  据悉,截至目前瑞典的科学家们尚未发表他们的本次发现,也未将本次发现提交同行评议,因此他们拒绝发表评论。不过也进行过类似实验的、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镇哈佛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费德里科-卡帕索(Federico Capasso)表示,瑞典科学家的本次发现是“一项重大发展”。另外,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潘德瑞(John Pendry)也表示,瑞典科学家的本次发现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于本次发现涉及的能量很小,尽管本次发现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并不会立刻投入应用。另悉,本次实验的全部结果将于下周在意大利帕多瓦(Padua)公布,同时将会有一篇论文初稿在国际著名学术网站Arxiv.org上公布。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那些总是感觉到冷的人可能会笑得最后,因为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他们注定要长寿的。据6月8日《印度时报》引述近期出版的《衰老》杂志发表的研究称,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低的体温与更长的寿命相关联。

  他们还发现,相比较于吃得多的人,那些吃得较少的人的体内温度也较低一些。他们怀疑是荷尔蒙的变化导致能源和热量的减少,通过减缓新陈代谢,从而延长生命。为了发明长寿药丸辅平了道路。

  这些新发现是建立在数十年的对动物研究,包括极端的动物饲料与动物的寿命之间的关系等研究。例如,消减30%的实验鼠的热量会导致它比正常多活50%的时间。

  科学家正试图找出在饥饿的近似点,在此时可以发明出来药丸,模仿不用节食来能够产生剧变,最新的研究着眼于如何减少核心体温的热量所带来的影响,内部的体温是平均为摄氏37度,一般比皮肤表面温度要高。

  他们也给了一组正常饮食的人,另一组为长跑运动员。食用限制卡路里的食物的人被发现体内的温度较低一些。

  “限制热量的人大约体温要平均低0.2摄氏度,这看上去是一个合适的降温,这类似于我们长期观察的长寿的限制卡路里的老鼠。”首席研究员路易·吉丰塔纳说。

  “我们还对运动员的耐力有兴趣,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瘦,但却没有出现体内温度降低的现象。”他说。“我们知道,限制热量饮食的人一般会感到冷,因为此时代谢水平较低,体温也降低了。”路易·吉丰塔纳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将热量多多地减少或者其它类似的处理就可以降低体内温度。但他认为,能否降低体内温度是能否长寿的关键所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肯特郡海岸外,一只海豚靠近一艘皮划艇,她和人类的相处亲密无间
英国肯特郡海岸外,一只海豚靠近一艘皮划艇,她和人类的相处亲密无间

海阔凭鱼跃:肯特郡海域,一只海豚高高跃起
海阔凭鱼跃:肯特郡海域,一只海豚高高跃起

度假的人们争相跳入海中,希望能和海豚一起互动
度假的人们争相跳入海中,希望能和海豚一起互动

苏格兰水域,两只宽吻海豚跃出水面
苏格兰水域,两只宽吻海豚跃出水面

爱尔兰水域,乌特·玛格丽芙(Ute Margref)和一只海豚玩耍
爱尔兰水域,乌特·玛格丽芙(Ute Margref)和一只海豚玩耍

英吉利海峡,一只海豚和一群孩子一起玩耍
英吉利海峡,一只海豚和一群孩子一起玩耍

  这些珍贵的镜头都是一位致力于拍摄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之一——海豚的摄影师的作品。这位摄影师名为特里·维特克(Terry Whittaker),他往来英国和爱尔兰,捕捉着一个又一个野生海豚生活的场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英国摄影师在过去的5年间拍摄到了这些近距离的海豚照片。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对于在英国海域发现已知观测到的最大规模须鲸群感到惊奇不已。研究人员在英国康沃尔郡海岸外大约50~70英里(大约80~110公里)的海面上发现了大约21头须鲸,它们在海面上逗留了超过30分钟。

  摄影师维特克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智慧生物是如何在波浪间穿行的,表演着复杂的翻滚动作,并且和人类互动密切。

  维克特先生要拍摄更多有关海豚这种可爱动物的决定是受到了一次他在肯特郡遭遇的启发。当时他拍摄到当地海岸外一头海豚的美妙镜头,他坚信这是一头母海豚,她正和游泳和玩皮划艇的人们亲密无间的尽情玩耍。她和人类的关系是那样亲密,甚至会允许人们骑在她背上,或者和她一起肩并肩在水里游泳。

  被这一幕感染,甚至那些晒日光浴的人们也忍不住下水和这只海豚一起玩耍开了。维特克深受感动,他决心游历英国和爱尔兰,拍摄更多有关海豚的照片。

  这位55岁得肯特郡居民表示:“我之前曾经游历世界拍摄海洋哺乳动物,但我却很少留意就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动物。有一天,一只海豚突然就出现自我的家门口,她是一只孤单的海豚,平常看到她们不太容易,所以我决定要去拍摄海豚。”

  他说:“这只海豚非常友好,在跟人类熟悉之后甚至变得更加亲密无间。她变得非常温顺,允许人们抓住她,跟她嬉戏玩耍。她还很喜欢皮划艇,有时候会绕着它转圈,然后游到下面顶它。”

  维特克先生说:“我对人们对待野生动物的反应和态度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几乎天天出去拍摄海豚。人们简直要为这只海豚疯狂了,大群的人冲向海滩,就为了能和这只海豚见上一面。一些每天都会见到这只海豚的人们表现了对她的尊重,但是还有其他很多人涌向海滩。还有很多人会游进水里试图接近她。这让海洋生物学家们很担心,他们试图阻止人们这样靠近她,因为尽管人们都会将和海豚一起游泳视作一件了不起的经历,但是那样做却会伤害到这种可爱的动物。”

英国南部水域,一只海豚跃出水面向路过皮划艇上的人们问好,可是却把这两位乘客吓得不轻。一路追踪海豚的海洋生物摄影师维特克抓拍下了这一有趣的场景
英国南部水域,一只海豚跃出水面向路过皮划艇上的人们问好,可是却把这两位乘客吓得不轻。一路追踪海豚的海洋生物摄影师维特克抓拍下了这一有趣的场景

肯特郡,一只孤独的海豚追逐一条鱼,后者高高跳出水面
肯特郡,一只孤独的海豚追逐一条鱼,后者高高跳出水面

苏格兰:一只宽吻海豚跳出水面,掀起阵阵水花
苏格兰:一只宽吻海豚跳出水面,掀起阵阵水花

康沃尔郡北部海域,一头须鲸喷出水柱
康沃尔郡北部海域,一头须鲸喷出水柱

这是在康沃尔郡附近水域发现的须鲸群中的一头,这是英国水域发现过的最大规模须鲸群之一
这是在康沃尔郡附近水域发现的须鲸群中的一头,这是英国水域发现过的最大规模须鲸群之一

  这不但会让她们对于和人类接触习以为常,还会让她们陷于受到伤害的风险之中。她们可能会被过往的船只擦伤,或者被人类布设的渔网缠住。

  当维特克先生完成在肯特郡的观察拍摄之后,他又前往苏格兰和爱尔兰西部海岸观察更多的海豚。并且从那以后他每年都要去一次爱尔兰。

  他说:“因为苏格兰和爱尔兰的人没有那么多,所以不会发生像在肯特郡那么疯狂的事情。我在这里观察到小到3只,大到20只海豚组成的群体。看到她们的感觉真是棒极了。”

  他说:“我现在还会每年去一次苏格兰。那里也有大群的海豚,你站在海岸边就能看到她们。你站的地方离开她们就两三英尺的距离,这简直不可思议。我曾看见她们捉鱼的场景,还有几只高高跃出水面。这样的场景就发生在你面前,让人觉得惊奇不已。”

  与此同时,人们还在康沃尔郡的海岸外发现了须鲸群落,这是这个星球上第二长的动物,同时也是极度濒危的物种。

  汤姆·布雷顿(Tom Brereton)博士来自海洋生物组织,他称自这样的地方能看到这些须鲸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这个群落是3月21日,在康沃尔郡和彭布罗克郡之间一处称为凯尔特深水区(Celtic Deep)的海域被发现的。当时研究人员们正在这片水域进行一个为期三周的鱼群调查,寻找一些成群的鱼类,如沙丁鱼。但却有了这一意外的收获。

  布雷顿说:“看到这么多个体是非常不同寻常的,历史上,在这一水域从未发现过如此大的群体。在过去的10年间,在威尔士和康沃尔郡也曾出现过目击记录,当时都是很大的新闻。但是像这样在这么小的一片水域里看到超过20头得规模实在是太罕见了。”

  长须鲸是一种须鲸类,它们没有牙齿,而是像梳子一样从大量海水中过滤出小鱼小虾作为食物。这么大型的庞然大物竟然以这么小的动物为食,显得非常特别。

  这是世界上长度第二的鲸类,同时也是目前已知的第六大动物,最大的蓝鲸类可以长到大约27米长。这种鲸分布在全球各个海域。

  在法国比斯开湾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须鲸,但在英国海域发现须鲸一般认为还是比较少见的。

  专家认为这群须鲸可能是在追逐一大群磷虾,并被引导进入了这片水域。

  发现这群须鲸的科学家是贝克·斯考特(Becky Scott),查洛尔·约尔汉姆(Cheryl Yarnham)和斯蒂夫·休斯(Steve Hughes)。

  小组负责人斯考特解释说:“我们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连续观察到5个群落,最大的群落个体数量达到了7头。这些鲸鱼时不时喷出水柱,浮上水面呼吸,能目睹这样的一幕真是太棒了。幸运的是,船上还有其他几位科学家能和我一起分享这样的乐趣。”

  科林·麦克里德(Colin MacLeod)博士是海洋生物组织的首席科学顾问,他表示在英国水域目击须鲸活动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生物活动区域变动的一个体现。

  他说:“这种变化说明全球气候的变化已经对我们的海洋生物的活动区域产生影响。如果说气候变化已经对须鲸这样的顶级捕食者产生这样大的影响,那么有理由认为在食物链更低端的海洋生物受到的影响应当更大。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海产品物种。”

  海洋生物组织(Marinelife)是一个非政府慈善组织,它的目标是致力于研究并保护英国海岸附近水域生活的鲸类、海豚和海鸟。(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雌雄嵌体虎纹凤蝶


雌雄嵌体虎纹凤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美国道尔顿州立学院生物学家詹姆斯-亚当斯在佐治亚州北部的鸽子山中发现了一种怪异的虎纹凤蝶。这种蝴蝶的一侧翅膀几乎是黑色的,下翅上长有蓝色和橙色斑纹,而在另一侧翅膀上,而布满了金黄色斑纹。作为一名蝴蝶研究专家,亚当斯近日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这种虎纹凤蝶竟然罕见的雌雄嵌体动物,即两性体动物。

  所谓的雌雄嵌体,是指身体的一部分属于雄性,另一部分则属于雌性。在大型动物中,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两半雌雄嵌体,其中每一性别部分都会拥有昆虫的一半,包括翅膀、生殖器以及其他与性别相关的特征。

  亚当斯是在佐治亚州北部的鸽子山中发现这种罕见蝴蝶的,但他没有透露具体的发现位置。亚当斯表示,“你想要专门去寻找这种罕见的基因异常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偶然碰到。”

  亚当斯最初在当地一个加油站的墙壁上发现了这种蝴蝶的毛毛虫。由于这些毛毛虫很小,许多雌雄嵌体的特征此前从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其身体的中下部,有一条标志性的分界线,将较轻的、长着绒毛的雄性部分与较长的雌性部分分割开来。这种长度的差异导致了腹部呈扭曲状。

  生物学家们在某些种类的蜜蜂、龙虾、蜘蛛和螃蟹等动物身上也曾发现过雌雄嵌体现象。但是,在大多数雌雄嵌体动物身上,雄性和雌性部分看起来非常像,因此在视觉上它们很少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也导致人们很难估计它们真正的出现几率。

  雌雄嵌体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许多昆虫和人类一样,性别是由一对染色体决定的。比如,两个人类X染色体意味着女性,而X和Y染色体则表示男性。对于昆虫来说,如果受精卵在最初的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未能完全分裂,就有可能最终形成雌雄嵌体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细胞及其分裂出来的细胞,拥有某种性染色体过多,而另一侧则过少。根据遗传代码,这些染色体结合失谐的动物,它们身体的一部分会呈雄性,而另一部分则呈雌性。

  此外,雌雄嵌体昆虫的卵正常拥有一种性染色体,而如果在异常情况下卵拥有两种性染色体,则有可能与两个精子结合,最终也有可能会形成雌雄嵌体。还有一种雌雄嵌体现象形成的情况,即昆虫体内共生细菌感染。《陆地节肢动物评论》期刊于2010年3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发现,某些黄蜂会因为共生细菌感染而形成雌雄嵌体现象。

  生物学家认为,雌雄嵌体现象对于人类和哺乳动物来说一般不太可能发生,但在某些鸟类身上曾经发现过这种现象。关于雌雄嵌体现象,许多都来自二十世纪著名俄裔美国作家瓦尔迪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他收集了大量蝴蝶和蛾的标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两名攀岩者攀登葡萄酒瓶形巨岩。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位于乍得的恩内迪高原(Ennedi Plateau)长久以来被誉为“攀岩爱好者心中的圣杯”,在这片人迹罕至的荒漠,攀岩爱好者吉米-奇恩(Jimmy Chin)等人向高度达1000英尺(约304.8米)的岩壁发起冲击并完成挑战,成为世界第一批征服此处岩石结构的攀岩者。


詹姆斯-皮尔森攀爬恩内迪沙漠城堡形巨岩。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其中一幅照片中,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两名攀岩者的存在。在岩石上他们就犹如两只小蚂蚁。奇恩表示:“感觉我们就像走进糖果店的孩子,对于攀岩爱好者来说这如同发现新大陆,这里的地貌让我吃惊。”恩内迪高原面积2万平方英里(约51799平方公里),置身其中让人不免联想到犹他州的纪念碑谷。


皮尔森在攀爬比谢科勒石拱

  38岁的奇恩为了此次行动准备了3辆卡车和可维持3周的物资。晚上攀岩队睡在沙漠,还曾面对手持武器的强盗。在飞行了8000英里来到乍得后,攀岩队驾车行驶数百公里进入偏远的几乎从未被人触及的恩内迪高原。


利用绳索从石拱上降落

  攀岩队成员经验丰富,除奇恩外还包括24岁的英国人詹姆斯-皮尔森、30岁的美国人蒂姆-开普勒、30岁的莱纳-奥兹图克,25岁的亚历克斯-霍诺尔德以及他的好友马克-希诺特。此次攀岩探险由希诺特组织,尽管对乍得的岩柱及石拱门了解甚少,希诺特还是成功说服奇恩加入。


红色区域为恩内迪高原

  奇恩说:“从没有人在这里攀岩,部分原因在于这里很难到达。马克说服了我加入探险队,我们都知道恩内迪拥有令人疯狂的地貌。如果知道和马克一同此次冒险之旅,你就会知道此行难度有多大。即使在12月,当地温度也非常高。在夏季温度可超过47摄氏度。这里很像犹他州峡谷,我们看到了石拱门,岩柱和岩壁,从没有人在上面攀爬。”


希诺特在整理装备。

  团队对于攀爬对象进行了系统的选择。奇恩说:“我们最终决定攀登12个令人印象最深的岩石结构,我们攀登了寓言中的阿洛巴拱门,高度达到700英尺(约213.36米),宽度达到300英尺(约91.44米),是世界最高的独立式拱门结构。”


一名队员凝视着美丽的夜空

  奇恩表示乍得之行是最令他兴奋的时光。他说:“在这里遇到的危险和挑战与纪念碑谷不相上下,我一共拍摄了5千多幅照片。我是第一批探索这片未被开发的攀岩路线的人之一,这是我一生之中最快乐的时光。”

  (K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文化部门近日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偶然发现疑似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此墓曾被盗,但究竟是衣冠冢还是真墓以及墓主人的真实身份等都有待进一步核查。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峰介绍,清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在清新县秦皇山一带考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古墓的石碑上记载着:“大宋太祖考内阁大学士讳芾字元章米府君大人、妣诰封一品夫人米母念六娘郑氏夫人合葬墓。”经初步查证,专家们认为此墓应该是北宋著名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米芾,字元章,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此墓于清宣统三年,由米氏后裔重修。墓葬曾被盗。专家表示,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以及是否是衣冠冢都还需进一步核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甚至在1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就掌握了“基因改良”水稻的种植技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甚至在1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就掌握了“基因改良”水稻的种植技术。

  该研究显示远古人类可选择不同的水稻株,然后将它们的基因混合在一起,形成理想产量的农作物,这将形成较高的产量和易种植性。据悉,这项发现是科学家发现野生水稻基因中含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亚属分支,受变异基因SD1的影响,水稻株的长度被缩短。

  日本神户大学Masanori Yamasaki教授称,这是近50年里现代水稻培育中最为重要的基因改良,然而我们竟发现1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就早已掌握。目前,该项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随着SD1基因的逐步进化改良,水稻将形成更短、更结实的茎干,并生产更多的谷粒。研究人员发现现代培育水稻中混合了一个亚属分支,这在野生水稻中并不存在。此外,相比之下培育亚属分支水稻比野生水稻的SD1基因中,前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这表明在早期水稻培育中,SD1基因已经过了人工选择淘汰。(叶孤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近11年间,专家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615种新的动植物物种,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小的灵长目动物狐猴等等。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World Wildlife Fund,WWF)对它们的生存环境表示警告:很多被发现的新物种都在面临不同的生存考验,尤其是岛上森林减少带来的威胁。

  据报道,这615种新物种是在1999年到2010年间发现的,其中有41中哺乳动物、385种植物、69种两栖动物、61种爬行动物、17种鱼类和42种无脊椎动物。

  在马达加斯加发现的新物种包括于2000年发现的10厘米长的狐猴(Microcebus berthae),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小的灵长类动物,和Tahina棕榈(Tahina壮观) -一个巨大的扇形棕榈,它一生只开花一次。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Komac的金球蜘蛛(蜘蛛komaci),komaci可以织造旋转黄金网,宽达一米。而变色壁虎是2009年发现的,它长有类似树皮的皮肤,可以迅速将褐色变为明亮的蓝色,使其在求爱中被发现。


10厘米长的狐猴(Microcebus berthae)是世界上最小的灵长类动物。


变色壁虎


研究人员惊奇的发现这种颜色鲜艳的马达加斯加蛇(liophidium pattoni)。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蛇,它被认为没有毒,是一种外表很华丽的爬行动物。


一只小小的树蛙(boophis bottaeas)覆盖在研究员的指尖上。

  保护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英国高级顾问马克赖特说:“消费者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正在努力提高非法木材贸易的巨大的全球意识,鼓励人们只能选择负责任和可持续来源的木材和纸张。”

  根据野生动物组织(Wildlife Group)的数据,马达加斯加岛在过去的20年间已经失去了上百万公顷的森林,目前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正在建立一个对该地区森林和生物的保护网,以让这个地区的生物和人类和谐共处。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温玉成教授深入四川甘孜州以及青海省玉树州勒巴沟等地考察。根秋多吉 摄


勒巴沟12世纪建造的佛塔。根秋多吉 摄


文成公主庙内的大日如来佛像。 根秋多吉 摄

  中新网玉树6月7日电(根秋多吉)6月2日至6日,我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教授再次深入四川甘孜州以及青海省玉树州勒巴沟等地考察,发现两处盛唐时期的摩崖造像,初判系藏区现存最早的摩崖佛教造像。

  6月2日至6日,我国著名的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不顾72岁高龄,翻越5050米的雀儿山到德格。又沿着高山小路,颠簸300多公里,来到大元帝师胆巴(1229-1303年)的故乡四川石渠县洛须镇(古称:旦麻。邓柯)考察。随后还前往了与石渠交界的青海玉树通天河峡谷展开佛教遗迹。

  温玉成一行抵达勒巴沟后,发现三岔路口耸立一座石砌的噶当觉顿式佛塔,虽然有些残损,他从粗大的“相轮”(塔脖子)、筒状的塔身(塔肚子)判断,该塔造于后弘期,早于元代。温玉成教授说:“这是全国少见的后弘期佛塔,时代约为12世纪,建议青海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及保护。”

  在古塔北方不远的崖壁上,温教授发现两个并列的线刻佛龛。虽然略有剥蚀,但大体保存完好,左面一龛雕刻的是释迦牟尼佛坐于双狮座上说法(双手作转法轮印)的情景。左、右各有一尊交脚坐的菩萨。右上方,有三身闻法比丘像,双手合十,倾心听法,右下方及下方还有前来闻法的三头狮子,山羊、马等动物。温教授认为,在全国也仅此一见。

  右面的一龛,是一尊释迦牟尼佛立像,左手托宝瓶,瓶上出三叶,象征“三宝”。温教授说:“在洛阳龙门石窟火烧洞窟门上,就有这种图形,时代是北魏晚期(公元6世纪初叶)释迦尼佛立像,在龙门石窟盛唐时代(唐玄宗时代)有大量造像,根据敦煌石窟的壁画题证可知,这种释迦立像,往往被当成‘瑞像’加以崇拜,最有名的是‘于阗国瑞像’。

  温教授说,上述两龛佛像的面相丰满,有盛唐气势。和内地造像不同的是,佛的高肉髻之上,又增加了一个葫芦形的宝严。

  特别引起温教授关注的是两龛造像右侧的供养人,上排三人,下排一个。上排第一人是男性,头戴吐蕃特有的有护耳的“筒状头曩”,身穿大翻领长袍,青海都兰县出土木棺画上的吐蕃人形象,也是这种打扮。他面露祈盼的表情,双手托一个有盖的宝罐。在把宝物奉献给释迦牟尼佛;身后,是一位翻领吐蕃装妇女,面相丰满,额前簪花,双手持莲花供养,还有一个是丫髻持花的儿童。在男性供养人身前下侧,有一位比丘胡跪,头顶上有葫芦形宝严,双手举着豆形的有柄香炉,昂首仰望着佛像。很生动,供养人的画面表现了一家三口人及其家僧共同拜佛的生动场面。值得注意的是头上簪花的妇女,她是汉族人?还是藏女染上了唐风?

  供养人中这位簪花的妇女,也可能是汉族贵妇嫁给了吐蕃的贵族。这是一幅藏汉团结、友好,甚至联姻的历史的画卷。温教授推测说,这也许是康巴妇女头顶宝珠装饰的来源吧!

  温教授判断两个佛龛属盛唐时代,约公元8世纪上半叶(大体上是唐玄宗时代)之作,从而可以确认:这应该是整个藏区现存最早的摩崖佛教造像。

  随后,温玉成又来到了文成公主庙,面对大型浮雕造像,温教授说:“佛及菩萨面相长圆,菩萨有高筒状的髪髻,大翻领的吐蕃装,依据考古学的类型学及图像学等分析,应该是大日如来佛及八大菩萨构成的曼荼罗,造于公元9世纪初叶。”

  “大日如来八大菩萨曼荼”是唐代“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所传的“纯密”阶段的密宗图像。温教授介绍说。

  国内现存的有西藏察雅县一尊造像,时代约当9世纪中叶。甘肃敦煌榆林窟还有一处壁画,但已不完整,时代为西夏(约12世纪),比“文成公主庙”的造像晚了300多年。

  “由此推断,文成公主庙造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日如来八大菩萨曼荼罗,考古历史价值极高。”温玉成指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3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