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一支美国研究小组25日宣布,他们在喜马拉雅山人造洞穴内发现27具人类遗骸,距今1500年,其中很多骨骼上都有肉被剔掉的痕迹。这一发现揭示出喜马拉雅山地区此前未知的一种死亡仪式。由于洞穴极不稳定加之还要征服陡峭的悬崖,遗骸只能依靠专业登山家进洞取回。

  1.登山高手上阵

登山高手上阵(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登山高手上阵(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2010年,尼泊尔莫斯坦地区,经验丰富的登山家皮特·雅丹斯手拿头骨缓缓下降,另一个头骨就在不远处。这些头骨是在一个遭到严重侵蚀的悬崖洞穴内发现的。

  2.生死循环

生死循环(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生死循环(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美国西密歇根州大学生物考古学家杰奎琳·伊格正对人类遗骸进行编目。这些遗骸是2010年在尼泊尔莫斯坦山宗村上方的洞穴内发现的。据研究人员推测,1000多年前,这些尸体曾被安放在宽大的木架上。由于1000多年的风吹雨打,骨骼和木架在登山家进入洞穴时早已经面目全非。除了人类遗骸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羊、牛和马的遗骸,可能是献给死者的祭品。

  3.洞穴之内

洞穴之内(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洞穴之内(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山宗村上方的洞穴内,登山家马特·塞加尔小心翼翼地拿起遗骸。古人可能借助露出地面的岩层和梯子进入洞穴。由于漫长的岁月侵蚀,洞穴只有专业登山家才有可能顺利进入,例如塞加尔和研究小组的领导人雅丹斯。值得一提的是,雅丹斯曾多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他在一份新闻稿中指出:“有关洞穴何时以及由谁开凿的线索正在我们眼前消失。我们发现的这个洞穴坟墓面临巨大威胁。它坐落于脆弱的岩脉中,过去就曾发生过塌方。也许下一个雨季,这个洞穴就将不复存在。”

  4.红岩

红岩(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红岩(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尼泊尔上莫斯坦地区德拉克玛村上方的一个古代洞穴,与发现人类遗骸的洞穴非常相似。人类学家马克·图林表示,新发现的遗骸说明古人曾生活在偏远的悬崖上,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可能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图林是剑桥大学数字喜马拉雅山计划的负责人,他说:“虽然现在的僧侣在寺院清修,但我们谈论的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也就是在寺院出现前的时代。”

  5.专家讨论

专家讨论(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专家讨论(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生物考古学家杰奎琳(友)和考古学家马克·奥尔登德弗正就一个颚骨展开讨论。颚骨是在尼泊尔莫斯坦洞穴坟墓内发现的。奥尔登德弗和他的研究小组认为,剔除肉并将遗骸葬在洞内的做法可能就是一座此前未知的桥梁,连接其他两种已知的死亡仪式——西藏的天葬和琐罗亚斯德教的葬礼。琐罗亚斯德教教徒会剔除死者身上的肉并用这些肉喂食动物。(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861年发现于德国某个采石场的这一件有1.5亿年历史的化石样本,引发了一场至今未能盖棺定论的热议  1861年发现于德国某个采石场的这一件有1.5亿年历史的化石样本,引发了一场至今未能盖棺定论的热议
青绿顶亚马逊鹦鹉的尾羽青绿顶亚马逊鹦鹉的尾羽
翼龙化石上稀疏的羽丝看上去可能与这只幼鸟身上的绒毛近似翼龙化石上稀疏的羽丝看上去可能与这只幼鸟身上的绒毛近似
意外北票龙头部、后背和尾巴上长着简单而蓬乱的毛意外北票龙头部、后背和尾巴上长着简单而蓬乱的毛
这些毛可能有着炫耀的功能,就像马或雄狮的鬃毛一样这些毛可能有着炫耀的功能,就像马或雄狮的鬃毛一样
有鸽子般大的耀龙长着四条彩带般的修长尾羽有鸽子般大的耀龙长着四条彩带般的修长尾羽

  撰文:卡尔·齐默 CARL ZIMMER

  摄影:罗伯特·克拉特 ROBERT CLARK

  插画:邢立达(微博)

  翻译:王晓波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怕永远没机会亲眼一见那些最伟大的生命奇观。比如,我们无缘观赏巨型鱿鱼像篮球一样大的眼睛;独角鲸犹如长枪般的大牙呢?至多也就能在照片里仰慕一下吧。但有一样自然奇观,是我们只要举步出门,就几乎人人有份得见的,那就是利用羽毛来飞翔的恐龙。

  鸟类太常见了——就算在最没生机的写字楼区也一样——以至于我们很容易把它们恐龙血裔的身份和用来飞行的精巧羽毛视为理所当然。为了抵住扑面而来的风力,飞羽有着不对称的形状,前缘窄而坚挺,后缘长而柔韧。要创造出升力,鸟儿只需倾斜翅膀,调节翼面上下的空气流速即可。

  飞机的机翼用到了一些同样的空气动力学窍门,但世上任何用钢板和铆钉拼装起来的东西与鸟类的羽翼相比,都完全望尘莫及。羽毛的构造是:从一根中央羽干伸出一系列纤细的羽枝,每一根羽枝又伸出若干更细的羽小枝(就像大树枝分叉),而后者上面排布着微小的钩子。相邻的羽小枝相互钩连,就形成一种名副其实轻如鸿毛、却具有相当强度的网状结构。当鸟儿梳理羽毛的时候,羽枝之间会毫不费力地分离开来,又复位咬合。

 这种美妙机制的起源是生物进化中最经久难解的谜题之一。1861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后不过两年,德国的采石场工人挖出了一种有乌鸦般大的精美鸟类化石。它被冠以“始祖鸟”之名,生存年代约在1.5亿年前。它拥有现代鸟类的羽毛和其他特征,但也保留着爬行动物祖先的痕迹,比如口中的牙齿,翼端的爪趾,还有一条长长的尾骨。始祖鸟就像有脚的古鲸化石一样,似乎捕捉到进化变形过程中的关键一刻。“这对我来说是件喜事。”达尔文跟一个朋友坦承道。

  假如当时古生物学家们发现的是一种更古老、长有更原始的羽毛的生物,那就是大喜事了——可惜他们在其后150年里基本徒劳无功。与此同时,其他科学家试图通过研究与鸟类亲缘最近的现代爬行动物的鳞甲,来揭示羽毛的起源。鳞片和羽毛都是扁平的,也许是鸟类祖先的鳞片在世代传承中逐渐伸展,后来其边缘磨损劈裂,变成了最早期的羽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的STAR探测器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重的反物质,被称之为“反超氚”。(图片提供: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的STAR探测器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重的反物质,被称之为“反超氚”。(图片提供: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5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上周宣布,在长岛上演的一次微型“大爆炸”创造了一种新型反物质。这种新发现的粒子被称之为“反超氚”(antihypertriton),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此外,反超氚也是第一个含有所谓反奇夸克的粒子,也因此被排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新平面内。

  2010年春季,科学家借助纽约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以下简称RHIC)发现了这种新型反物质。在对撞机内,重离子——剥离电子的原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相撞,分解成构成重离子的各种粒子。在金离子对撞10万次之后,研究人员从粒子“瓦砾”中发现了大约70个反超氚。这种粒子比此前的纪录保持者反氦重大约重200毫电子伏。

  RHIC研究员许长补(Zhangbu Xu,音译)表示:“人们认为我们是一群奇怪的家伙,因为所有人都希望将手中的东西变成金子,而我们却将金子变成怪异的反物质。”正常原子的原子核由被称之为“质子”和“中子”的亚原子微粒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夸克和胶子构成。构成反物质核的反粒子质量与正常粒子质量相同,但所带电荷和磁性相反。

  大爆炸形成了相同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大量物质的引力作用防止这些粒子扩散。如果在微小的空间内反物质和物质相撞并湮灭对方,最后将完全转换成能量。令物理学家感到疑惑的是,反物质和物质碰撞湮没过程中为何会有幸存者,当前宇宙中物质的数量为何远远超过反物质。在实验室模拟大爆炸是帮助科学家揭开这些谜团的一种重要途径。

  许长补表示,当粒子以惊人速度在RHIC发生相撞时,便会形成“夸克和胶子汤”。随着夸克和胶子汤的冷却——在瞬间内完成——这些基本粒子形成超氚和反超氚等更大粒子。科学家认为这就是大爆炸后瞬间发生的事情。在18日于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议上,许长补公布了他们的研究发现。

  发现反超氚让物理学家陷入极大兴奋之中,因为它位于3D版元素周期表的平面下方。在这张人们熟悉的平面元素周期表中,科学家按照原子所含质子数量(代表质量)排列元素。粒子物理学家则根据中子和所谓的奇夸克的数量进一步绘制元素周期表,质子或者中子并不含有奇夸克。一些正常的氢、氦和锂原子含有奇夸克,被排列在元素周期表平面的上方。反超氚是所发现的第一种含有反奇夸克的反物质粒子,因此被排在这个平面的下方。

  牛津大学物理学家、《反物质》一书作者弗兰克•克洛斯表示,现在尚不清楚发现反超氚对物理学研究将产生怎样的实际影响。他指出:“形象地说,寻找新粒子就像集邮。总有一些邮票比其他邮票更让人感到兴奋。发现这一粒子证实了我们普遍认同的想法——反物质的确存在,数量与物质一样。”对于“宇宙中的反物质数量为何少得可怜?”这个问题,这一发现并未给我们提供任何有用的线索。

  虽然发现新反物质反超氚的消息最近才浮出水面,但早在2010年3月4日,网络版《科学快报》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便已首次对这种反物质进行描述。在此之后,RHIC研究组又进行了更多次原子撞击实验。现在,许长补及其同事仍对新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发现更多奇异粒子。值得一提的是,对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反超氚外,同时还形成了2000多个反氦-3核,它是另一种罕见的反粒子。许长补说:“RHIC就是一台专门发现反物质的机器。” (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鲸脂钩

鲸脂钩鲸脂钩

  在失事船只所在地看到的一个鲸脂钩。捕鲸人利用这种钩子把大块的鲸脂搬运到其他地方,因为含油很多的鲸脂很难用传统工具搬运。

  6.蒸锅

蒸锅蒸锅

  一只蒸锅躺在“两兄弟”号失事船只所在地的海床上。吉利森说:“人们经常认为,只有发现金子或银子,失事船只才会很吸引人,但是这种情况说明这是一艘正在运作的船。我们发现的所有文物都说明这是一个漂浮工厂。”

  7.夏威夷捕鲸船残骸

夏威夷捕鲸船残骸夏威夷捕鲸船残骸

  一张美国政府绘制的图表显示,在夏威夷群岛西北有很多失事船只残骸。

  8.“两兄弟”号并不孤单

“两兄弟”号并不孤单“两兄弟”号并不孤单

  2005年在夏威夷波尔和赫尔墨斯环礁发现另一艘捕鲸船“波尔(Pearl)”号的残骸。画面前方是一个铁锅,它是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的,这跟在“两兄弟”号残骸处发现的铁锅的用途一样。(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6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海洋考古学家在夏威夷群岛的水下进行研究,发现大量沉船和散布在海床上的各种东西,其中包括锈迹斑斑的船锚和铁锅。

  1.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2008年,即马萨诸塞州捕鲸船“两兄弟”号在夏威夷一处暗礁搁浅185年后,潜水人员在水下对这个锈迹斑斑的锚进行测量。“两兄弟”号的船长是乔治·博拉尔德,他的另一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1820年被一头抹香鲸撞沉,赫尔曼·梅尔维尔从中获得灵感,写成著名小说《白鲸记》。

  2.熔化鲸脂的锅

熔化鲸脂的锅熔化鲸脂的锅

  潜水人员在“两兄弟”号失事处的海床上发现这个生锈的铁锅,它曾被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该船在去日本附近捕鲸的途中,在夏威夷触礁,在大浪的冲击下,船很快破碎成小块。另一艘捕鲸船营救了“两兄弟”号上的船员,而“埃塞克斯”号上的船员经历了不同命运,他们在海上漂浮了3个月,最后甚至吃人肉度日。

  3. 法国护卫舰沙洲

法国护卫舰沙洲法国护卫舰沙洲

  南塔克特的“两兄弟”号在法国护卫舰沙洲(是夏威夷西北岛屿里的一个偏远珊瑚环礁)附近触礁。该卫星图里的这些浅滩是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4.姜罐

姜罐姜罐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洋考古学家凯利·吉利森在“两兄弟”号沉船处对这个姜罐进行了研究。虽然一些姜罐是用来存放生姜的,但它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而不是它所盛的东西得出的。吉利森说:“我们认为这是船上厨房使用的,用来存放食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4.清洗化石

清洗化石(图片提供: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清洗化石(图片提供: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博物馆收藏助理卡罗尔-路金正在清洗一头冰河时代的鹿的颌骨。这块化石也是在科罗拉多的这个地点发现的。除了发现了大型动物化石外,科学家还发现了冰河时代的种子、花粉、碳化的树叶以及蜗牛化石。

  5.标志性的发现

标志性的发现(图片提供:Paul Carrara, USGS)标志性的发现(图片提供:Paul Carrara, USGS)

  这张最新的照片显示,科学家从科罗拉多的这个发掘地点出土了一根乳齿象象牙。这些冰河时代的珍贵化石是科罗拉多州最重要的发现。丹佛博物馆馆长约翰逊表示:“这些化石不仅可以让我们完整地理解落基山冰河时代的生命,它们还将永远成为‘科罗拉多之子’的代表。”

  6.清洗大型动物化石

清洗大型动物化石(图片提供: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清洗大型动物化石(图片提供: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去年11月,博物馆志愿者正在丹佛博物馆古生物实验室清洗一块乳齿象的头骨。由于在发掘过程中,这些骨头被弄湿,现在要让它们变干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化石干得过快,容易出现裂痕甚至破裂。

  7.冰河时代一头鹿的颌骨和牙齿

冰河时代一头鹿的颌骨和牙齿(图片提供:Heather Rousseau,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冰河时代一头鹿的颌骨和牙齿(图片提供:Heather Rousseau,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在这张于11月6日公开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科罗拉多发掘地点埋有冰河时代一头鹿的颌骨和牙齿。据丹佛博物馆介绍,在这个地点发现的化石保存得极好,从一些化石中发现古代的DNA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1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科学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斯诺迈斯村附近出土了大量冰河时代的化石,包括美洲乳齿象、哥伦比亚猛犸、老虎蜥蜴和首次在科罗拉多发现的杰斐逊地懒。这些冰河时代的“珍宝”是去年10月建筑工人在实施一项水库扩容工程期间偶然发现的。

  1.很酷的冰河时代的头骨

很酷的冰河时代的头骨(图片提供:Heather Rousseau,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很酷的冰河时代的头骨(图片提供:Heather Rousseau,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去年11月6日,科学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斯诺迈斯村附近出土了一个冰河时代的野牛头骨。发掘小组成员、丹佛自然与科学博物馆馆长基尔克-约翰逊在声明中说:“我想,在我的人生岁月里,我从来也没有见过比这块骨头更酷的化石了。”

  据该博物馆介绍,野牛头骨是最近在这一地点发现的大量冰河时代的动物化石的一部分,这些动物化石包括美洲乳齿象、哥伦比亚猛犸、老虎蜥蜴和首次在科罗拉多发现的杰斐逊地懒。这些冰河时代的“珍宝”是去年10月建筑工人在实施一项水库扩容工程期间偶然发现的,由于冬季来临,发掘工作暂停,科学家目前正在对迄今为止发现的600件化石中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他们认为,这些化石至少有13万年的历史。

  2.猛犸幼儿

猛犸幼儿(图片提供: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猛犸幼儿(图片提供: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这是科学家发掘出的一只年轻的哥伦比亚猛犸化石的一部分。这些在科罗拉多发现的“化石珍宝”是猛犸和乳齿象化石在美国被一起发现的少数几个案例之一,而在科罗拉多,只发现这一起。

  虽然这两种古代大象的近亲看上去很像,但它们还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乳齿象比猛犸小,獠牙更直,以树和灌木为食。猛犸比现代的大象还要大,主要为草为食。这两种大型动物都在约12800年前灭绝了。

  发掘小组成员埃利亚斯在声明中说:“像这样的地点非常罕见。发现时间跨度长达100000年的骨头多达数百件,这是一生都不容易遇到的机会。”

  3.有待处理的化石

有待处理的化石(图片提供: 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有待处理的化石(图片提供: 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这张最新的照片显示在这个冰河时代地点发现的化石摆放在丹佛自然与科学博物馆里。这些化石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是在高海拔地点发现的,在上百万年的时间里,众多的动物、植物和昆虫在那里堆积。

  密歇根州立大学乳齿象研究专家丹尼尔-费舍尔表示,在冰河时代的化石记录中,高海拔地点一向很少。他在声明中说:“一直有这样的观点:高海拔的环境可能孕育了不同的社区或有不同的演变故事,可是,由于代表它们的化石发现得极少,所以没人敢肯定这样的观点一定正确。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看一看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的机会。”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

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

  一只在水箱中游动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这只水母在阿拉巴马州沿海被研究人员捕获。Drymonema水母主要以其他水母为食,触须的刺细胞力量很大,人类在接触时也能感觉得到。拜哈说:“它们是一群真正恶毒的刺客。缠绕你的触须越多,刺击的威力就越大。这些家伙长有数百条触须。”

  5.一个大块头

一个大块头(图片来源:Monty Graham, Dauphin Island Sea Lab)一个大块头(图片来源:Monty Graham, Dauphin Island Sea Lab)

  墨西哥湾一只身躯巨大的“粉红色吝啬鬼”,宽度达到近3英尺(约合1米),拍摄时正在搜寻其他水母。一旦发现目标,便会展开猎杀。体型较大的Drymonema可一次诱捕多只月亮水母。研究人员曾发现一只触须上挂着34只月亮水母的Drymonema。

  由于很多水母的外形非常相似,研究人员一度认为水母种类很少。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道森发现了很多隐秘的水母,它们的外形几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却是不同的种群。虽然将此前认定的单一种群划分为多个种群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研究水母生态学特征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不同水母种群的行为存在差异。拜哈说:“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研究水母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和海洋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们视为一大害虫。”(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了一种新发现的水母。这种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会攻击其他水母,制造同根相煎的惨剧。

  1.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

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图片来源:Don Demaria)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图片来源:Don Demaria)

  照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拍摄,展现了一只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的水母,数百根带刺的触须在水中摇摆。“粉红色吝啬鬼”是一种新发现的水母种群,它们会攻击其他水母,上演同类相残的惨剧。

  2000年,研究人员在墨西哥湾首次发现大量“粉红色吝啬鬼”,当时将它们列为Drymonema dalmatinum家族成员。这个水母家族自19世纪末期便被科学界所知,通常可以在地中海、加勒比海和南美大西洋海域发现它们的踪影。

  最近,科学家借助基因技术和表观检查揭示了这种水母的真实身份。根据他们的发现,“粉红色吝啬鬼”是一个全新的水母种群——学名“Drymonema larsoni”,以科学家罗恩·拉尔森的名字命名。在加勒比海,正是拉尔森首次对这种水母进行了研究。

  “粉红色吝啬鬼”与其他已知钵水母存在较大差异,促使科学家创建一个全新的水母家族。这个新钵水母家族——自1921年以来的第一个——被称之为“Drymonematidae”,囊括所有Drymonema种群。阿拉巴马州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海洋生物学家基斯·拜哈表示:“在从遗传和形态学角度对Drymonema进行研究时,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它们不同于其他水母,是一个独立的水母家族。”在最新一期《生物学通报》杂志上,拜哈和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海洋生物进化史专家迈克尔·道森详述了Drymonema水母种群。

  2.捕杀同类

捕杀同类(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捕杀同类(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

  一只在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捕获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捕获后被放入实验室的水箱。根据新分析得出的发现,这种生活在墨西哥湾的水母在遗传上与地中海近亲D. dalmatinum截然不同。无论生活在什么地区,Drymonema水母都会捕杀月亮水母,沦为盘中餐的月亮水母几乎都是成年个体。

  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的拜哈表示:“它们会向外伸出触须,一旦碰到月亮水母,便会用更多触须缠绕猎物,最后将它们捕杀。”成年Drymonema水母大部分消化工作由在触须附近摇摆的所谓“口臂”完成。口臂会渗出消化液,用于分解猎物。

  3.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图片来源:Don Demaria)海湾战争(图片来源:Don Demaria)

  墨西哥湾,一只体型较小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攻击一只体型远超过自己的月亮水母。Drymonema的体型差异较大,有些只有几英寸宽,例如图片中的水母,有些则可达到几英尺。拜哈说:“它们的体型一直在增长,但绝大多数水母的寿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在繁育下一代之后,它们便不再进食,身体逐渐衰老,枯萎并最终走向死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发现了距今2.3亿年前的恐龙化石,它们属于一种名为Eodromaeus的新恐龙,这种恐龙外形与始盗龙相似,身长只有4英尺(约合1.3米),颈骨还有气囊,这给兽脚类恐龙最终进化为鸟类增添了更多证据。

  1.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

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图片来源:Mike Hettwer))

  最新一项研究称,大约2.3亿年前,恐龙Eodromaeus曾经生活在阿根廷,这种恐龙体型如狗般大小,会给对手致命一击。新恐龙种类的发现让科学家对恐龙取代其他爬行动物统治地球以前的时代有了新的认识。

  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雷诺(Paul Sereno)说:“这是我们迄今对掠食性恐龙家族最完整的认识——它看上去像是这个家族最初的模样。Eodromaeus恐龙体型较小,行动迅速,十分危险。”作为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Eodromaeus身长只有4英尺(约合1.3米),站高刚到成年人的膝盖处。

  最新研究显示,这种小恐龙却是兽脚类恐龙家族的祖先,这个家族包括霸王龙和恐爪龙这样的恐龙。与这些可怕的后代一样,Eodromaeus也有一条长而僵硬的尾巴,独特的骨盆外形,颈骨内还有气囊——或许与呼吸存在联系,为兽脚类恐龙最终进化为当今鸟类增添了更多证据。

  2.仅几磅重的小恐龙

仅几磅重的小恐龙仅几磅重的小恐龙(图片来源:Mike Hettwer)

  保罗·塞雷诺双手捧着Eodromaeus恐龙头骨全尺寸复制品,它的牙齿看上去像针一样锋利。塞雷诺还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驻站探险家。据他介绍,Eodromaeus恐龙同与其极为相似的恐龙始盗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如果回到2.3亿年前,其中一种恐龙从你的头顶轻轻掠过,你一定想知道那究竟是Eodromaeus恐龙还是始盗龙。”

  塞雷诺和他的研究团队曾经以为始盗龙是食肉恐龙的祖先。不过,基于对始盗龙化石的最新分析以及Eodromaeus的发现,他如今认为始盗龙其实是蜥脚类恐龙的祖先。蜥脚类恐龙是一种体型庞大的长颈食草恐龙。塞雷诺说:“这是恐龙起源的妙处。谁能预测这些10磅到15磅(约合4.5公斤到7公斤)的恐龙——两者外形相似,但吃的东西不同——最终进化成像梁龙和暴龙一样截然不同的生物?”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恐龙专家汉斯-迪特·苏斯(Hans-Dieter Sues)也认为,对始盗龙重新分类意义重大。苏斯还是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编辑,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当始盗龙最早被发现时,每个人都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对于兽脚类恐龙来说,后牙看上去十分奇特。始盗龙长有叶状小牙齿,而这些牙齿是在兽脚类恐龙身上找不到的。”

  3.新恐龙骨骼复原模型

新恐龙骨骼复原模型新恐龙骨骼复原模型(图片来源:Mike Hettwer)

  研究人员对Eodromaeus恐龙几乎所有的骨骼都做了说明,鉴于Eodromaeus只是一种小动物,这种做法极不寻常。根据它的化石,科学家认为Eodromaeus恐龙就像是其兽脚类恐龙后代一样,双腿站立奔跑,具有锋利的牙齿和善于抓握的爪子——Eodromaeus恐龙用它来捕捉其他爬行动物幼仔。

  美国马里兰大学古生物学家托马斯·霍尔茨(Thomas Holtz)也认为,Eodromaeus恐龙或许是早期兽脚类恐龙的祖先。霍尔茨也没有参与塞雷诺的研究。他说:“我认为他们获得了一项重大发现。在特征方面,Eodromaeus似乎在兽脚类恐龙族谱中非常靠下。”

  霍尔茨补充说,Eodromaeus与始盗龙外形相似并不令人奇怪,双方在大约1000万年拥有共同的祖先,从进化角度讲,1000万年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他说:“我们对它们的共同祖先了解越深入,它们分道扬镳的时间越短,所以,它们彼此之间看上去更相像。如果你回到那个年代,最终发现它们其实是同一种生物。”

  4.发现新恐龙化石之地

发现新恐龙化石之地发现新恐龙化石之地(图片来源:Ricardo Martinez)

  这里便是发现Eodromaeus与始盗龙化石的阿根廷西北部荒凉的“月亮谷”(Valley of the Moon)。据塞雷诺介绍,在距今2.3亿年前,月亮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环境非常美。”Eodromaeus和始盗龙与其他许多爬行动物种类分享了这片三叠纪天堂,包括嘴像鹦鹉的爬行动物(曾经是恐龙的远亲)及许多像鳄鱼一样的体型较大的动物。

  马里兰大学古生物学家霍尔茨表示,研究Eodromaeus与始盗龙的共同特点或许有助于科学家全面认识所有恐龙最后的共同祖先。霍尔茨说,Eodromaeus恐龙“可能是两足动物,手或许已经适于抓握,其食物或许并没有严格限定于肉类或植物,而相比之下,第一种恐龙可能是杂食动物。”在本周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将对Eodromaeus恐龙新化石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6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