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美国研究者宣布发现烟民在戒烟后容易发胖的原因。

  6月10日出版的《科学》期刊发表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扬·米纳尔的一篇论文,文章借助实验鼠发现,香烟中的尼古丁可附着在大脑中控制食欲的神经元细胞上,导致这些细胞变得兴奋,过快发出“吃饱”的信号。

  而戒烟之后,这些神经元细胞不再被尼古丁“绑架”,因此兴奋度降低,发出“吃饱”信号的时间延长。换句话说,使人感觉食欲变佳。

  在美国烟民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烟民在戒烟后体重平均增加5公斤。

  米纳尔在论文中写道,许多烟民以担心戒烟后发胖为由拒绝戒烟,这一研究有助于寻找一种治疗方法,帮助烟民在戒烟的同时,放缓“食欲变佳”的速度。

  米纳尔说,吸烟可增加癌症、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发病率,与这些可致命疾病相比,体重增加对健康所构成危害较小,因此,担心发胖不是拒绝戒烟的理由。但如果实在惧怕发胖,可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帮助戒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种蜘蛛叫做“潜水钟蜘蛛”,它们能在水中有效地呼吸,每天仅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它们可以在水下捕捉猎物

  目前,科学家揭示一种完全生活在水下的神秘蜘蛛物种的隐密生活。

  这种蜘蛛叫做“潜水钟蜘蛛”,它们能在水中有效地呼吸,每天仅露出水面呼吸一次空气。每只潜水钟蜘蛛都在水面植物上编织一个蜘蛛网,再被自己束缚在其中,蜘蛛网中充满着空气,可附在蜘蛛腹下。

  潜水钟蜘蛛一生都在水下度过,甚至也在它状如潜水钟的蜘蛛网内产卵。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罗杰-西摩(Roger Seymour)和来自德国洪保德大学的同事斯蒂芬-赫特兹(Stefan Hetz)发现这种蜘蛛使用蜘蛛网相当于鱼类的腮,这使得它们可以从水中提取氧气,而一直逗留在水中栖息猎食。

  这两位研究人员从德国艾德河中捕捉到几只潜水钟蜘蛛,然后将它们放置在一个水温适宜、水草丛生的滞水池塘中进行观测,希望揭晓它们神秘的猎食策略。当蜘蛛网编织完这个闪烁发光的蜘蛛网之后,科学家刺破蜘蛛网中的氧气囊,潜水钟蜘蛛便离开了这个水下蜘蛛网。

  他们发现潜水钟蜘蛛可从多数滞水池塘,甚至是炎热的天气下吸取氧气。同时,他们还发现水下蜘蛛网中的气泡在氮散布在水中之前可持续1天多时间。

  西摩博士称,而之前的研究报告显示,潜水钟蜘蛛必须每天每隔20分钟到达水面呼吸空气。他强调指出,这种生活方式有利于蜘蛛长时间地逗留在水下,而期间无需到水面呼吸新鲜空气,这不仅保护自己免遭掠食者攻击,而且不会引起附近猎物的警惕。目前,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实验生物学》期刊上。(叶孤城/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南京江宁上峰有一偏僻茶园,本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可前段时间每到月黑风高之夜就有人光顾,离开之后茶地里就出现了很多大坑。不明真相的茶农觉得有人想偷他们的茶树报了警。警方联合文物部门调查发现,原来茶园地下藏着一东汉末年的墓葬群,而且墓主人还是个“知府”级别的政府官员。民警通过连续蹲守,终于查明“大坑”真相,并将“真凶”抓获。

  名词解释

  鬼吹灯

  源于古代民间传说的神话,说人身上的阳火就是灯,若走黑路有人喊你的名字,你一张望便被鬼吹灭了灯、招了魂。“鬼吹灯”属于民间迷信传说。同名小说《鬼吹灯》由天下霸唱所著,是一部糅合现实和虚构的流行悬疑小说,讲述几名当代“摸金校尉”(盗墓贼)利用风水秘术,在离奇诡异世界盗墓和探险的故事。

  1茶园怪事

  除了大坑,村里还突然有很多车进进出出

  春茶上市期,难道有人跑来偷茶树?

  江宁区上峰镇宁西村是个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的地方,当地是丘陵地貌,经济比较落后,村民大多靠种茶为生。今年4月,江宁上峰派出所的民警在来这里走访时,有村民向民警反映了一个蹊跷的情况。“我们这里平常没什么人来,最近却有很多车子进进出出。茶叶地里也被人挖了很多大坑,他们不会是来偷我们茶树的吧?”

  4月正是春茶上市的时候,村民们说很多茶树被这些不明身份的人挖坏给他们带来很大损失,请求民警把坏人抓住。民警觉得奇怪,茶树也有人偷?于是叫村民带路去茶园里查看。现场在一个当地人称作广山的地方,在山坡上的茶叶田里,民警果然发现不少奇怪的大坑,每个坑都是1.5米至2米宽,深浅不一,浅的一米多深,深的则有四五米。

  警方介入,神秘大坑牵出个东汉墓葬群

  坑内瓷器碎片散落,难道有人盗古墓?

  细心的民警观察发现,在这些坑洞旁边的土里有一些散落的瓷器碎片,而且在一些深坑内部还隐隐有青砖露出。“当时我们分析,这里可能有古墓,那些人可能是盗墓贼,这些坑就是刚刚挖的盗洞。”办案民警介绍说。

  这样偏僻的小村子会有古墓?如果有的话,墓主人会是谁呢?古墓的猜测让人们费解,民警也不具备专业的考古知识,为了查明情况,派出所联系了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来到现场勘查。

  考古专家经过仔细地勘察认定,从现场遗留的碎瓷片、陶片、墓砖等物来判断,茶园地下应该是一个东汉末年的家族墓葬群,墓主人的身份至少是“知府”级别的,这座家族墓葬群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考古专家表示,这些大坑很有可能就是盗墓贼最近新挖的盗洞,从现场看,盗墓贼应该还没有得手,近期肯定还会再来。

  2暗夜擒凶

  茶园深坑旁,窜出7个黑影……

  专家同时称,从现场的情况来看,这些盗墓贼算不上是“高手”,盗墓的伎俩原始而且残留的痕迹太明显。据称“高手”在正式盗墓前“踩点”自有一套方法,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警方决定通过秘密蹲守的方式来抓捕盗墓贼。派出所每天都派专人在发现盗洞的地方进行勘查,可是盗墓贼好像有所警惕,一直没有出现。前段时间,巡逻的民警发现,茶园又新出现了两个深坑,这两个坑挖得特别深,人眼已经可以看见坑洞内的土壤中有大片墓砖。

  警方继续埋伏在茶园周围,从晚上8点一直守到夜里11点多,7个黑影果然窜了出来。

  两人刚钻进坑,民警大喝一声……

  这7个人手里提着铁锹等工具,直奔新挖的那两个深坑旁准备“动手”挖开墓穴进去偷盗文物。待其中两名盗墓贼钻进坑里后,几名民警突然出现大喝一声,由于盗墓贼人数较多,民警担心寡不敌众,其余的民警就向留在地面上的盗墓贼扔石头。

  正在打死人主意的几个人被这架势吓得不轻,赶忙扔下手中的工具逃窜。

  其中两人被民警一把推倒在盗洞里,另有一人跑出去几步后又晕晕乎乎跑了回来,正好落入民警手中。原来,民警扔了石头后,他以为是民警在前方拦截,所以又往回跑。

  7个盗墓贼,民警抓了5个,还有2个暂时逃掉的,警方正在全力追缉。有意思的是,抓获这些盗墓贼后,由于一时没有车辆把他们带回派出所,民警把5名盗墓贼集中到他们自己挖掘的盗洞里,等警车赶来。

  3哭笑不得

  菜鸟级“摸金校尉” 挖出的古董一条烟就换了

  经审查,这伙盗墓贼都是镇江句容人,而且住在同一个小区,以潘某为首,他们长期流窜江宁、宝应、句容等地盗墓,曾盗掘过多个古墓葬。挖到过一些铜镜、瓷瓶、陶罐等物,都以很低的价格出手了。

  潘某承认,他们“盗墓”的技术不精。之前也就挖到些坛坛罐罐的,以几百元价格就卖了,有的买家拿一条红南京香烟就换了,“入行”后总共也就赚了1万多元。据他对警方交代,在他老家句容,活跃着一批盗墓分子,他们精通风水,手艺高超,哪里有古墓,看地形就能看出来。

  务农的盗墓贼

  竟是看“鉴宝”栏目“自学成才”

  据潘某交代,他平时在家务农,盗墓是他的“副业”。平日潘某喜欢看央视“鉴宝”栏目,觉得古董很值钱,就跟同住一个小区的几个朋友提出一起去挖古墓“发财”。其余几人都想着能一夜暴富,都同意了。虽然入行时间不长,但是潘某“自学成才”,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风水之术,对土色的辨认也有了些许了解。

  今年春节后,潘某听“道”上的人说江宁上峰镇有一个“县太爷墓”,于是就来“踩点”,白天怕人发现,他们都是晚上行动,被警方抓获前,他们已经连续干了十来天,虽然探到有古墓,但并没有挖到什么东西。“只挖到两面铜镜,但是不小心被我摔碎了,后来被一起去的另外一个人(在逃)拿去了,他给了我600块钱。”

  目前,潘某等5人已被警方正式逮捕,警方正在追缉漏网的那两个盗墓贼。而江宁上峰的那座东汉古墓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悉将会有具体的保护措施出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通过尿检诊断上消化道癌症的新方法,只需要检测尿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含量,就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出是否患有相关癌症。这一发现有助于对癌症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蛋白质组学临床应用》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60名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和60名健康人的尿液进行了对比分析,结 果发现一些蛋白质的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代号为S100A6和S1009等六种蛋白质的指示性尤为明显,在98%的癌症患者尿液中都能发现其踪迹,而 90%以上的健康人尿液中都没有这些蛋白质。

  据介绍,能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诊断的癌症有肠癌、胃癌和胰腺癌等。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综合新华社电 德国国家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10日确认,德国本土出产的芽苗菜是这一轮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源头。

  吃芽苗菜染病几率9倍

  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长赖因哈德·布格尔10日在德国北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尽管从下萨克森州一家农场抽检的芽苗菜没有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菌株,但针对这次疫情暴发形式的流行病学调查已搜集到足够证据,得出芽苗菜系污染源的结论。

  他告诉媒体记者,针对100多名在餐厅就餐后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食用芽苗菜者出现出血性腹泻或其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状的几率是常人的9倍。

  或因种子被污染

  下萨克森州农业部长格特·林德曼先前接受德国《焦点》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大约60人食用一家农场出产的芽苗菜后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按林德曼的说法,种子受污染或农场“卫生状况不佳”可能是芽苗菜携带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原因。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所所长安德烈亚斯·亨泽尔说,德国政府定于10日解除针对西红柿、黄瓜和生菜的生食禁令,但豆芽等芽苗菜仍将遭禁。

  首次在芽苗上发现病菌

  就在同一天,德国北威州消费者保护部宣布,在一家多人患病的家庭丢弃的芽苗菜上发现了造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O104:H4型大肠杆菌。芽苗菜来自被疑为本次流行传染源的下萨克森州一家农场。

  据悉,带菌芽苗菜是在垃圾桶里发现的,发现时芽苗菜包装已开。这个三口之家中有两人吃过芽苗菜,并于5月中旬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由于被发现的芽苗菜包装已开,因而还存在芽苗菜被其他东西污染的可能性。

  ■ 相关新闻

  德国将帮西班牙“卖菜”

  西班牙不打算起诉德国相关部门

  西班牙官员9日说,德国政府同意帮助西班牙蔬菜重塑市场形象。

  西班牙负责欧洲联盟事务的国务秘书迭戈·洛佩斯·加里当天和德国方面代表就这次大肠杆菌疫情会谈后说:“德国政府同意,努力改善西班牙农产品在德国的形象。”

  “我们25%的蔬菜出口德国,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因此,德国政府有责任协助我们推广产品。”他说,双方谈妥的推广方式包括在德国一些国际食品展会中着重推出西班牙产品,在德国经由广告大力宣传西班牙农产品。洛佩斯·加里说,西班牙方面也会在西班牙国内为德国农产品做宣传。

  另外,西班牙方面不打算起诉德国相关部门,但会在欧盟层面要求赔偿。西班牙认为,最新提出的2.1亿欧元(约合3.06亿美元)赔偿方案“不足够”。蒋骢骁(新华社专稿)

  ■ 疫情

  连日来,新增染病人数呈下降趋势,但难以确定疫情是真正缓解,还是只是因为人们近期避免生食蔬菜。

  截至9日,这轮疫情致30人死亡。

  德国2808人染病,其中722人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症状。

  德国以外97人染病,3人在美国。

  7日至8日新增300多例。8日至9日新增160例。

  事件回顾

  ●5月24日

  德国发现300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病例,2人死亡。

  ●5月26日

  汉堡卫生研究所曾宣布在产自西班牙的黄瓜上化验出EHEC病菌,

  ●5月31日

  德国宣布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两美国居民在德国旅行回国后染病。

  ●6月2日

  俄罗斯停止从所有欧盟国家进口新鲜蔬菜 。

  ●6月5日

  德国宣布该国下萨克森州一农场出产的芽苗菜引发了本次疫情。

  ●6月6日

  德国下萨克森州宣布芽苗菜中没有发现致病菌。检测将继续进行。

  ●6月10日

  德国确认芽苗菜是疫情的源头。同时解除了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的警告。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1)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近日,高陵县榆楚乡铁店村发现一石质宋代经幢,上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的出土地为唐昭慧院附近。据推测,这很可能是昭慧院延伸时期的遗物。目前,此经幢已被高陵县文化馆收藏。宋代佛教经幢在高陵发现尚属首例。

  5月7日,高陵县文化馆考古人员接群众反映,本县村民赵长江在一建筑工地取土时,于距地表一米多深处发现一宋代佛教经幢。之后经再三考虑,赵长江将经幢捐献给县文化馆。

  这通一千多年前的经幢为八棱形,通高1.75米,由上截0.5米处断开,经幢腰径0.34米,每棱宽0.14米,每棱字六行,每行95个字,除两棱面字迹稍有磨损外,其余字迹清晰可辩,保存基本完好。据经幢上的刻文记载,该经幢刻立于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七月十五日,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

  高陵县文化馆馆长甄陵介绍,该经幢对研究佛教在高陵的流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其详细情况还有待专家进行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西安晚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细菌感染、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到底哪个才是导致人类患上胃癌的“元凶”?10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给出了答案,该所科研人员在胃癌分子病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发现一种蛋白酶受体的缺失才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原因。

  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新发现约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0%左右,胃癌病人死亡率更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8倍。此前,医学界一致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中情绪压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喜好熏烤、高盐、辛辣食物及酗酒,都会破坏和损伤胃粘膜,造成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导致胃癌发生的高风险。但具体原因并不清楚。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云与张勇、余国宇博士等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蛋白酶激活受体4(PAR4受体)广泛表达于胃粘膜中,其在胃粘膜保护和损伤修复、胃癌发生中的具有积极作用。科研人员进一步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作,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病理学研究技术发现胃粘膜损伤修复的“中介”――PAR4受体在胃癌病人中显著性下降,其缺失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程度相关;PAR4受体基因启动区超甲基化是引起该受体表达缺失的主要原因,揭示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等在胃癌发生中的重要致病诱因。

  科研人员表示,上述结果为深入解析人胃粘膜保护、损伤修复和胃癌发生的生理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线索,也为临床胃癌病理进程及预后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记者 杨洋 张刚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许多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和其它认知功能下降。这种所谓的“化疗脑”是许多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时经常抱怨的一大副作用。据国外媒体最新报道,美国密苏里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接受化疗的患者练习太极拳有助于防止“化疗脑”。

  新研究负责人斯蒂芬妮·雷德·阿尔恩特教授表示,多年来科学家业已发现太极拳对身体和情感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练习太极拳有助于提高人的总体生活质量。新研究发现,化疗患者练习太极拳有助于改善病情,特别是防止记忆力等认知能力下降问题。

  新研究中,阿尔恩特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一组女性化疗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参试妇女每周接受太极拳训练,每次60分钟,为期10周。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对患者的记忆力、语言能力、注意力、压力水平、情绪及疲劳程度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束后,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这些妇女的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改善。

  阿尔恩特教授分析指出,太极拳是一种在肌肉放松情况下的意、气和力结合的缓慢套路动作运动。要求遵循动作轻灵、运行和缓、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等运动原则。其动作缓慢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化疗患者,尤其是因为化疗而肢体动作受到一定限制的患者。

  阿尔恩特教授表示,练习太极拳的确可以提高化疗患者的注意力,改善大脑认知能力。下一步展开更大规模的证实性研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10日消息 众所周知,蛙类大都是都是农田里的捕虫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虽然它们的外貌并不起眼,但科学家们近期发现的几种蛙类却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治疗数十种疾病。

  据国外媒体报道,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in Belfast)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两种蛙类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或许能有助治疗包括癌症,糖尿病及中风在内达70多种疾病的方法。当他们在研究南美一种鲜为人知的蜡白猴子树蛙(Waxy Monkey Frog)时发现了其皮肤分泌物上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成分。此外产于中国和越南的巨型火腹蟾蜍(Giant Fire-bellied Toad),也被发现皮肤的分泌物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领导此项研究的肖(Shaw)教授说,“此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开大自然未知的潜在能力——在这个目标下我们发现这两种蛙类的皮肤分泌物中某些成分可以缓解人类的疾病。我们完全相信自然界仍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难题,这需要我们正确的提出问题并努力去找到方法。”

  研究小组正在检测蜡白猴子树蛙和巨型火腹蟾蜍的皮肤分泌物。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其皮肤分泌物中的蛋白质是其躲避捕食者的保护伞,同样也控制了血管的生长。


  鉴于此,肖教授认为,一些蛋白质已经被发现有刺激或者抑制血管生长的能力。通过切断蜡白猴子树蛙血管的生长提取蛋白质可以有效的治疗癌症肿瘤。肿瘤通过血管提供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在体内长到一定的大小,而切断血管的生长就意味着肿瘤的增长速度变慢直至最后将肿瘤扼杀。

  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小组提出可以让外科医生切除肿瘤,然后利用这些分泌物中的蛋白质控制身体内癌细胞的生长。虽然这种方法不能完全治愈癌症,但却可以抑制它的生长,这有助于患者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


  巨型火腹蟾蜍的分泌物具有的是相反的作用——它能刺激血管的生长。针对这样的情况,肖教授补充道,“这种促进血管迅速恢复的蛋白质也能用于治疗一些疾病,比如说伤口愈合,器官移植,糖尿病溃疡和中风或者心脏病造成的伤害。”

  (科学网-kexue.com 姗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国内首次发现的鎏金铜犀牛与训犀奴。

  盱眙大云山汉墓墓主身份之谜终于揭开了。在昨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透露,经过专家考证,1号墓墓主人身份已经确定,为第一代江都王刘非。此次发现是新中国成立来江苏考古最重大的发现。

  而此前,文物专家一直推测,大云山汉墓墓主是七国之乱“带头大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但最终,确切、有指向的证据推翻了这一推测,墓主身份“易位”汉景帝刘启之子、江都王刘非。有趣的是,刘非不仅不是七国之乱的带头人,还是主动“挑头”平定七国之乱之人。

  谜底揭开

  神秘人物,不是刘濞是刘非

  “说东阳,道东阳,东阳遍地是宝藏。自从出现盗墓贼,十墓被盗九墓光……”在盱眙县马坝镇一带一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这座自古引“无数好汉尽折腰”的西汉大墓,因为笼罩着传奇色彩,更加显得神秘。盱眙大云山神秘墓主人到底是谁?

  在如今考古出现“信任危机”的时刻,南京博物院对大云山汉墓层层谜团的最后解答,也显得十分谨慎,龚良院长在向媒体介绍考古成果时,巧妙地用“通气会”来形容,而非“新闻发布会”。对此,他解释为,目前的认识没有问题,但不保证今后还会有新的发现和突破。

  那么龚院长所说的没有问题,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两年多来,被外界不断猜测的1号墓主人究竟是谁。在此次考古领队李则斌简约介绍完考古进程后,龚良告诉大家,这位神秘人物非“刘非”莫属。

  刘非其人

  15岁平定“七国之乱”有功

  刘非与汉武帝刘彻为同父异母之兄弟,为汉景帝刘启的妃子程妃所生,与鲁恭王刘余、胶西王刘端皆为同母兄弟,比刘彻大12岁。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被封为汝南王,次年,年仅15岁的刘非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因领兵攻打吴国有功,被景帝改封为江都王。江都王国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管辖原吴国的地域,前后驻守27年。终年41岁,谥为江都易王。

  特别提醒:11日,南博将举行大云山出土文物精品展。

  认定依据

  三大凭证,想不是“刘非”也难

  仪征庙山的出现,让这个结论走了弯路

  两年前,在考古现场,李则斌队长也心中没底,从当时的考古发掘资料分析,且一些残存的瓦片上有“东阳”字样,专家们结合东阳古城遗址的历史沿革,大云山汉墓墓主人的身份存在5种可能:荆王刘贾、合阳侯刘仲、吴王刘濞、堂邑侯陈婴家族,以及江都王刘非、刘建。

  江都国是第三个以广陵为都城的诸侯王国。而江都国的领域范围有多大,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在1号墓坍塌的底层下,曾清理出大量车马器,其中不乏珠光宝气的战车,出土的兵器几乎囊括了汉代的各个种类。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一生善武好战的吴王刘濞。李队长对记者说,当时忽视刘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早在1989年,仪征的庙山因盗墓而抢救性地发掘了几座古墓,考古专家初步推断,是西汉时期江都王刘非的陵墓。

  发现三大凭证,一一排除“疑似主人”

  对于为何最后锁定刘非,龚良院长给出了3点证据。第一,从墓葬的形制、规格、墓室结构、玉棺玉衣制度、高等级随葬品等诸多方面可以确定一号墓的墓主人身份为西汉诸侯王。其中,墓室结构为“黄肠题凑”,“黄肠”是指颜色黄而长的柏木,“题凑”是指柏木堆垒的方式方法,垒时木头要向内。黄肠题凑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更为罕见的是,墓中还出土一套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这在汉代考古中极为罕见。

  第二,确定出墓主人身份为诸侯王之后,从西汉时期墓葬所属地先后分封的诸侯国看,大云山先后属于刘贾荆国、刘濞吴国、刘非刘建江都国。由于墓葬中先后出土了刻有“江都宦者”铭文铜灯多件、“江都宦者沐盘十七年受邸”铭文银盘、 “十七年二月”铭文漆盘等器物,表明这些随葬品当为江都国时期的手工制品。如此,作为早于江都国存在的荆国与吴国墓葬可以明确排除。

  第三,通过对随葬器物的细致清理,已发现含纪年文字的器物多件,有“江都宦者沐盘十七年受邸”银盘、“廿一年南工官造容三升”漆卮、“廿二年南工官”漆盘、“廿七年二月南工官”耳杯等。由于刘建在位仅六年,刘非在位二十七年,上述所提含纪年文字的器物当均为刘非在位时所做,随葬品的整体时代集中于刘非时期。其次,“廿七年二月南工官延年大奴固造”纪年材料出于东回廊下层的漆耳杯底部,共清理出“廿七年二月南工官大奴固造”耳杯近百件。

  龚良院长说,所有“廿七年二月南工官”耳杯全为明器,不具有实用功能,均为特意给墓主人随葬的手工制品。在刘非死亡的当年专门制作的陪葬明器只可能在刘非墓葬中使用,而不可能用于刘建墓中。

  宏伟王陵

  为何刘非有财力营建奢华陵寝?

  为什么刘非有如此大的财力营造自己的奢华陵寝?李队长认为,平定“七国之乱”后,西汉中央政府权力进一步加强,诸侯国除享有衣食租税外,政治、军事、财政权利均被剥夺,因此,诸侯王陵营建的规模也日渐衰落。而刘非不同,他因军功受赐天子旌旗,在诸侯王之中却备受优待,大云山江都王陵的气势与同时期的其他诸侯王陵相比显得更为磅礴大气,也就不难解释了。

  歌舞宴乐

  墓中有一套完整西汉编钟

  大云山1号墓出土编钟一套19件,其中甬钟5件,钮钟14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钮钟14件,下层甬钟5件,均自小到大依次排列(如上图)。其钮钟和甬钟的组合与南越王墓和洛庄汉墓乐器坑所出编钟组合相同,为迄今国内所出第三套完整的西汉编钟,但鎏金龙纹铜虡(jù)业与鎏金铜虡兽座为首次发现,意义重大。

  精致饮食

  专门用大鼎来放零食

  刘非墓出土的铜器无数,其中一件大器显得很怪,看上去是个鼎,但掀开盖子,里面却分成了格子,原来这是用来摆放零食的。这件“分格鼎”出土于一号墓东回廊下层中部,为国内首次出土(如上图)。

  在分格鼎旁还出土了2套“染器”。西汉常以酱、盐等作料为肉食品调料,调料均放入杯中。而食用肉制品时,则要将肉放入杯内酱中烹煎。

  铜祖陪葬

  墓室中还有“铜祖”

  在1号墓墓室的回廊中,有一件器物铜祖(如上图)。“铜祖”也称男根,是一种性器。为何会在1号墓出土两个铜祖呢?考古人员解释,一种可能是生殖崇拜。铜祖陪葬,是希望自己子孙昌盛,生生不息。刘非果然崇拜有果,王妃们为他生了6个儿子,而且不是王就是侯。考古人员认为,也不排除这件铜祖为刘非王妃们的藏品。

  改写历史

  62年来考古最重大发现

  大云山江都王陵的发现,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龚良院长认为,首先,这一重大发现表明作为西汉诸侯大国的江都王陵园位于盱眙大云山,而不是此前推测的仪征庙山,为后续保护和研究奠定了正确基础。其次,江都王陵的发现,新获了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西汉历史研究开启新的篇章。第三,发掘成果为汉代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历史、考古、文物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这是我省62年来最重大考古发现。同时,上万件出土文物,对进一步分析江都国的地域范围也有极大的帮助。

  原址将建遗址博物馆

  问到下一步考古和规划,龚院长说将把大云山江都王陵的考古发掘,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来持续开展。另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出土文物,包括车马坑、铠甲、玉衣玉棺等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比如镶玉漆棺将整体搬迁至徐州博物馆,进行研究修复。

  除此以外,长远保护规划已经受盱眙县政府委托,由南京博物院和东南大学合作开展。盱眙县朱证荣县长说,“遗址博物馆今年内有望开工建设,争取明年底,或者后年初,一个既有遗址可看,又有文物可赏的大遗址公园,初步建成。”

  庙山刘非墓成“山寨”版

  此前仪征庙山西北部的团山发现了古墓葬。当时根据相关史料分析,考古专家初步推测,庙山有可能是西汉江都王刘非的陵墓,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此次大云山汉墓的发掘,证明了庙山刘非墓是“山寨”版。

  那么庙山地底下究竟埋葬着哪位王君呢?对于这个难以回答问题,南博专家也无法解答,“庙山汉墓规模也很大,目前发掘只是些陪葬墓,真正的主墓还没打开。不是刘非,到底是谁?必须要等待今后发掘后才会有一个准确的认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2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