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一颗位于36光年外的行星极有可能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和地球最接近的星球,只要它表面的云量足够多,就完全存在这样的可能。
不过这颗“第二地球”的正式名称可一点也不浪漫,科学家们给它的编号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HD85512b。这颗行星位于南天的船帆座,围绕一颗黄矮星运行。天文学家们使用安装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高精度径向运动行星搜寻设备”(HARPS)获得了这一发现。
径向速度法是搜寻系外行星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由于周围行星运行产生的引力影响,尽管很微弱,但是中央的恒星仍然会显示出微小的晃动,这是行星引力对其拖拽的结果。这样一来,只要对中央恒星的位置进行超高精度的测量,我们就能推知那颗看不见的行星的存在和质量大小。
根据HARPS设备提供的数据,我们知道这颗行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3.6倍,而这颗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距离恰到好处,这使得其地表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大增。科学家们认为液态水对于生命的生存十分关键。
在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以及德国马普研究所任职的丽萨·卡尔腾内格(Lisa Kaltenegger)博士是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她说:“这颗行星所处的位置恰好位于宜居带的外缘。如果将它移动到我们太阳系内,那么它的轨道位置大致就位于金星轨道稍稍外侧。在这个距离上,这颗行星从它的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仅仅比地球接收到的稍多一些。”
卡尔腾内格和她的同事们的计算显示只要这颗行星的表面云覆盖量至少达到50%,就足以将多余的热量反射回太空,从而保证其表面温度不至于过高。一般而言地球的平均云覆盖量接近60%,因此行星HD85512b上空飘满云朵也并非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然至于这种云具体是由什么成分构成的就另当别论了,要想存在类似地球那样的水冰晶云,那就要求这颗星球上拥有和地球成分类似的大气层。而要验证这一点,光靠现有的技术设备还办不到。
卡尔腾内格表示,根据现有的行星形成模型,质量超过10倍地球质量的“巨型行星”,其大气成分将主要以氢气和氦气为主。而质量稍小的行星,包括行星HD85512b这样级别的,就更有可能拥有类似地球的大气成分,即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第二地球”的有力候选者
到目前为止,这颗行星是我们探测到的第二颗似乎位于宜居带的岩石行星。所谓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不近也不远的位置,其温度范围能允许水以液体状态存在。
而另一颗“潜在第二地球” Gliese 581d也是在先前使用HARPS设备发现的。这颗行星的位置刚好位于宜居带区域的外侧边缘。除此之外还有一颗系外行星的呼声很高,那就是2010年宣布发现的Gliese 581g。但是这颗行星的发现存在很大争议,学界甚至有专家质疑这颗行星根本就不存在,发现者探测到的信号不过是一些杂音干扰而已。
曼菲尔德·康兹(Manfred Cuntz)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天文项目主管,他对此项发现态度审慎,认为任何人在宣称外星人可能存在于某颗星球表面时应当十分谨慎,并且应当提供更多的信息。他说:“目前我们没有这颗行星大气层方面的相关数据,但这不是他们的错。看起来这颗行星确实与众不同,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候选目标。”
康兹还补充说:“除了它得天独厚的大小和位置优势,行星HD85512b还有另外两点值得注意,并使它成为可能存在生命体的强有力的候选者。”
首先这颗行星的轨道几乎是正圆的,这将给它的表面带来持久的稳定的气候,并且它的“太阳”——恒星HD85512的年龄要比我们的太阳大一些,也就意味着更加不活跃,这就减小了发生大规模电磁风暴摧毁整个行星表面大气层这种灾难发生的可能性。最后,这一行星系统的年龄大致为56亿年左右,这就给了生命以足够长的时间进化和发展。相比之下,我们太阳系的年龄约为46亿年。
卡尔腾内格表示,根据现有的技术,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还不可能驾驶飞船亲自前去这颗星球考察。但是如果我们有一天真的飞临这颗星球上空,我们眼前的景象一定是充满异域风味的:泥泞,炎热,重力是地球表面的1.5倍。她开玩笑说:“在它向阳的那一面,或许你不必花钱去练功房就可以做热瑜伽。”(晨风)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大量鸟儿在俄罗斯偏远的北极群岛——新地群岛的一面陡峭的悬崖上筑巢,这里地形险要,非常危险,估计它们想破脑袋也不会猜到,竟有一头体型硕大的北极熊会小心翼翼地顺着崖壁爬下来,闯入它们的地盘。
这头笨拙的北极熊为了吃到美味的海鸟和鸟蛋,沿着高达300英尺(91.44米)的陡峭崖壁一步一步慢慢向下爬,而聚集在崖壁上的成百上千的海鸠(Brunnich's Guillemots)紧张地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不断发出粗厉的叫声。站在一艘租赁的破冰船上的游客看到以前没有事实依据的这种场景,都被惊得目瞪口呆。美国摄影师戴兰-库克有幸捕捉到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40岁的他说:“北极熊所在的高度,以及崖壁是如此陡峭,这种场景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每个人都很担心它可能会跌落下来。当那头熊偶尔脚下一滑时,船上会有人吓得喘不过起来。人们慢慢平静下来,一个人指出,它正伸出右爪,准备拿一个鸟巢的卵。”
乘客意识到他们在奥斯特罗瓦-奥兰斯基(Ostrova Oranskie) 岛一处悬崖上看到的是一头北极熊时,加利福尼亚州的库克现在居住在澳大利亚,他说:“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这里雾蒙蒙的、非常凉爽,晴朗的天空中有大量鸟儿在飞来飞去。我们拐了个弯,突然我们看到这头北极熊站在悬崖顶上。这座悬崖至少有5层楼那么高。最初我们还以为那是一只大鸟,或者是一片积雪,但是当我们靠近一些时,发现那竟是一头北极熊。船上的人们变得鸦雀无声,我们只是充满敬畏地坐在那里看着它。”北极熊几次脚下打滑,险些跌落下去后,尽管它并未吃得尽兴,为了安全起见,它还是重新返回了崖顶。
以前这群人在海洋旅行两天没看到陆地后,曾在Bukhta Maka看到正在浮冰上捕猎的北极熊。不过他们认为,由于浮冰减少,这导致北极熊不得不到更加危险的地方寻找食物。库克说:“气候变化导致的冰雪消融,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传统而言,北极熊会静静地坐在冰洞旁,等待海豹把头伸出来呼吸新鲜空气,这时它会趁机捉住猎物。但是由于冰越来越少,北极熊只得寻找其他食物来源,这时它们发现了鸟蛋。”探险期间,这些游客还目睹了北极熊游数百英里才找到陆地。库克说:“它们过去会呆在浮冰上捕猎,但是现在北极熊一直游啊游,怎么也找不到一块可以栖身的浮冰,最终它们耗尽体力,溺水而亡。”
这是第一次民用船获得允许,可以驶入这片水域,该地是军用区域的组成部分。多山的新地群岛云雾缭绕,它呈新月形,位于巴伦支海和喀拉海之间,全长1000公里。目前它仍是俄罗斯最机密和最与世隔绝的区域。北极光旅行社首次获得通行证,不过前提条件是必须由两名政府代表陪伴左右。库克的摄影作品最近荣获了大主教奖(Archbishops Award),他说:“能够目睹这种画面,我们感觉非常幸运。我们可能会在不同的一天到达那里,谁又清楚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呢。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天,在一座悬崖边看到一头正在寻找鸟蛋的北极熊。我无法想象得出更好或者更独一无二的遭遇。”(孝文)
心情糟糕时总是喜欢暴饮暴食
科学网(kexue.com)讯 当你感到心情沮丧的时候,有没有过拼命把食物塞到肚子里的经历?有些女孩在伤心时,喜欢吃冰激凌和草莓蛋糕来安慰自己,而另一些人则会吃辣到流眼泪的食物来麻痹自己,还有一些人难过时会把冰箱里的各种食物统统放进嘴里。究竟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呢?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饮食选择呢?
康奈尔大学一项有关食品消费的调查发现,许多人在心情郁闷时都会比正常状态下吃更多的垃圾食品。研究人员让38名志愿者分别观看一部喜剧电影和一部悲剧电影。在观看两部片子时,研究人员为试验者提供了热黄油、咸爆米花和无核葡萄。在观看完电影后,研究人员发现,观看悲剧电影的试验者比观看喜剧电影的试验者多吃掉36%的爆米花。而那些看喜剧电影的人则吃掉更多的无核葡萄。
研究人员进而发现,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当感到快乐时人们希望留住这种快乐,因此会选择一些感到舒适,具有更高营养价值的食物;而感到悲伤时,则希望尽快摆脱这种负面情绪,因此会选择那些味道较为浓郁的食物,这样可以借由食物带来的瞬间满足感转移负面情绪。
为了进一步分析食物和情绪的关系,研究人员让试验者去完成各种任务,诸如抄写和阅读。当他们边做这些事情边吃爆米花时,那些觉得工作枯燥因而感到情绪低落的人吃的爆米花是那些工作愉快的人的两倍,这说明感到愉快的人会自发的降低食物消耗量。尽管我们都会选择让自己感到舒适的食物,只是当我们忧虑时,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吃的比较多。(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人类的正常寿命为120岁,而北京户籍居民去年期望寿命为男性79.1岁,女性82.6岁。研究表明,在诸多影响人类寿命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
昨日,记者从北京健康教育协会举行的“衰老与健康”学术论坛获悉,人类的正常寿命为120岁,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1岁。去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男性79.1岁,女性82.6岁。
对此,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陶金介绍,影响人类健康与长寿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此外,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占8%,环境因素7%。
根据论坛发布的健康生活方式,每天睡眠应7小时,快走6000步,饮啤酒不应超过一瓶半。
此外,目前中国已有心血管病患者2.3亿,占成年人口的五分之一。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占总死亡人口的三分之一。
根据评估,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吸烟等是未来十年心脑血管患病风险大于6%的“高危因素”。目前,中国有2亿人患高血压,3.5亿烟民,2.4亿人身体超重。
健康生活方式
食疗———多吃水果蔬菜。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谷类250-400克,胆固醇<300mg/d(一个鸡蛋黄),食用油<25克,每日饮水至少1200毫升。
运动———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车,每周5天以上。推荐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快走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
戒烟———戒烟1年心脏疾病危险降低50%,戒烟15年,风险和不抽烟的人一样。
慎酒———葡萄酒每天少于120毫升,啤酒每天少于350毫升,鸡尾酒每天少于45毫升。
心理———提高正确自我驾驭能力(记者温薷)
美国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29日公布初步报告说,上世纪4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明知违反伦理标准的情况下,故意使危地马拉1300多名囚犯和精神病患者感染上梅毒等性病。实验过程中,83名人类“实验小白鼠”死亡。
美国媒体今年2月曾披露,半个多世纪前,美国政府在国内也曾以研发药物和研究治疗方法的名义,对疾病患者及囚犯开展人体实验。类似实验在美国国内曾进行40余次。
美国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认为,正如美国国内曾发生过的情形一样,这项得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研究并没有把危地马拉人当做人对待,甚至没有告诉研究对象他们在开展研究。
委员会说,两年多的实验过程中,1300多名危地马拉人染上淋病和梅毒等性病。尽管对梅毒等性传病的研究是当时一项重要科学目标,但没有任何理由通过上述方式进行,这项实验展示了“系统性失败”。
委员会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埃米·古特曼说,一些知情者妄图隐瞒事实,因为他们担心一旦事泄自己会成为公众批评的目标。
危地马拉秘密人体实验事件由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医学史学家苏珊·里维尔比首先揭开。这位医学史学家在梳理已故医生约翰·卡特勒的资料时发现,1946至1948年间,卡特勒在危地马拉的监狱里展开了一项秘密人体实验,美国医疗人员在受害者不知情或者未经受害者允许的情况下故意让当地人感染上淋病和梅毒。实验对象随后接受青霉素治疗,以测试青霉素是否能治愈或预防梅毒。
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10月就这一事件向危地马拉道歉,并要求成立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进行调查。委员会的最终报告预计将于12月公布。而危地马拉总统当时称该实验为“违背人性的犯罪”。
危地马拉秘密人体实验事件唤起美国人一段可怕记忆,即“塔斯基吉梅毒研究”。自1932年起,美国卫生部门官员在亚拉巴马州以免费治疗梅毒为名,召集约600名黑人男子作为实验品,秘密研究梅毒对人体危害。该研究直到1972年被媒体曝光才终止。当事人被隐瞒长达40年,大批受害人及其亲属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美国政府官员去年10月承认,类似实验在美国国内曾发生十余起。不过,美国媒体查阅医学杂志文章和剪报资料后认定,涉及美国公民的研究实验数量超过40起,主要进行于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这些实验项目包括在康涅狄格州使精神病患者感染肝炎病毒、在马里兰州让囚犯吸入流感病毒、在纽约市一家医院向慢性病患者注射癌细胞等等,其中一些实验只是为满足好奇心,没有取得实际成果。(记者任海军)
人类的肠胃有多种细菌,对人体健康起到或好或坏的作用。这些细菌还可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爱尔兰和加拿大研究人员最近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益生菌能缓解焦虑情绪。
有关肠胃细菌对人类大脑和行为的影响,科学界近年来有一些研究,但集中于有害细菌,对有益生菌的研究很少。爱尔兰科克大学学院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添加在食物中喂养实验鼠,持续6个星期。
行为测试表明,与摄入不添加益生菌的同样膳食的实验鼠相比,经过鼠李糖乳杆菌喂养的实验鼠较少表现出情绪压力和焦虑。例如在啮齿动物不适应的开阔环境中,它们能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被放进水里时,体内反映情绪压力的激素水平上升幅度较小。
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些实验鼠脑部GABA受体基因的活动情况发生了改变。GAB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许多用于抗焦虑药物是针对它发挥作用的。研究人员说,鼠李糖乳杆菌喂养使GABA受体基因在实验鼠脑部某些区域的活动增强,在另一些区域活动减弱,总体效果是减轻焦虑。
城市噪音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污染源。汽车喇叭声和机器轰鸣声,让鸟儿“夫妻”在交谈时提高了嗓门。可如果雄鸟长期将本该在“耳鬓厮磨”时的低声呢喃换成高声叫喊,雌鸟不仅会拒绝生育,甚至还可能“红杏出墙”。
荷兰莱顿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报告说,他们以荷兰的大山雀为对象,对其在求偶期和交配期的叫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产生的噪音迫使大山雀改换声调,以更高的频率“歌唱”。
研究发现,高频歌声不但会降低雄鸟对异性的吸引力,也不利于雄鸟维持配偶对自己的忠诚度。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分析噪音污染对鸟类繁殖密度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和动物习性的影响等。
研究显示,生活在嘈杂都市的大山雀比生活在较安静地区的同类叫声更尖厉。雄鸟为吸引更多异性注意,以便繁殖后代,更要拔高“嗓门”,让雌鸟更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呼唤。但大嗓门对雄鸟来说不但不能彰显“个人魅力”,还会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研究人员在不同环境噪音中向雌鸟播放了录制的不同频率的雄鸟叫声,结果显示,雄性大山雀的高频歌声不仅对异性的诱惑力较低,还可能会让雌鸟“另寻新欢”。
研究发现,如果没有噪音污染,在雌性大山雀生殖能力处于峰值时期,雄鸟更喜欢用低沉的声音唱歌,因为“温柔”的歌声更有助于诱惑和鼓励雌鸟进行交配。
科学网(kexue.com)讯 世界上最稀有的鳄鱼,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鳄鱼物种在老挝的南部被科学家们发现,一同发现的甚至还有20个野生的蛋。
这种鳄鱼叫做暹罗鳄,科学家说这种鳄鱼生活在曾经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沼泽,森林和河流中,而这次发现他们的地区是在山区,十分的不可思议,科学家们上次在野外发现这种鳄鱼还是在2008年,此后它们一直未曾路面。早在1992年,暹罗鳄就被宣布为在野外灭绝的物种。
早前由于受到了捕杀外加环境的形象,它们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现在只能在东南亚的一小部分看到它们。虽然这次发现了它们的足迹外加尚未孵化的蛋,但也不能表示它们的数量已经回升。
动物学家哈勒母表示:“这太好了,这里应该还生活这不少暹罗鳄。如果你想想现在全球人口和老挝的人口飞速增长时,这里竟然还可以给它们存活的空间,真的太好了。”
现在这些鳄鱼蛋被转到万象的动物园进行孵化,动物学家们怕这些蛋成为蛇或者蜥蜴的盘中餐才出此下策,不过哈勒母也表示,在18个月后,它们还是会被放归野外的。
暹罗鳄通常情况下可以长到3米长,不过比起其他鳄鱼,它们比较温顺。所以它们也成为了猎人们狩猎的头号目标,在近几十年里,东南亚鳄鱼肉市场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疯狂的增长,也导致这里鳄鱼数量的极具减少,味道鲜美皮肤柔软的暹罗鳄成了美味佳肴。而在动物园里的暹罗鳄由于杂交的比较多,目前世界上纯正的暹罗鳄可谓是少之又少了。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火星曾经可能也有大海
科学网(kexue.com)讯 日前,科学家们有了关于火星存在液态水的新发现。早期火星可能被寒冷的冰川覆盖,而当时火星的环境或许同现在我们地球上的格陵兰岛或者挪威很相似。
科学家同样也认为,这些海洋的存在可以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火星上含有一种名为硅酸盐的矿物质。此前这里可能是汪洋大海而现在成为了盆地,所以遗留下不少这样的矿物质。
科学家们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判断出在40亿年前火星中部同两极的温差极大。所以火星北部盆地的海洋达到冰点,就像我们地球的北极一样,从而成为冰川。科学家也证实这里不仅含有矿物质更有液态水。
来自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博士阿尔贝托说:“我们的结论是当时火星从赤道温度开始变化,早期火星的两极温度很低,由于没有地球赤道到南北极的海洋,导致火星整体的温度是温暖的赤道地区和冰川极地地区。如果早期的火星北部??海洋的存在,它是非常冷的。”
目前科学家还不敢确定这里是不是曾经的海洋,不过存在水确实进一步得到了证实。火星表面陨石坑边缘暴露出的细长条状暗纹可能是地下流出的咸水。这种奇怪的暗色条纹每年的冬季就会消失,而春季又再度出现。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器(MRO)在火星南半球多个陨石坑陡峭的边缘都拍摄到了这种条纹现象。
科学家们也指出,这样的暗色条纹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水流已经暴露出地面,也有可能水流仍然埋在地表之下,但是它们影响了地表,使之看起来呈现暗色。水中的盐分降低了水的凝结温度。这就意味着在火星中纬度地区。尽管火星温度很低,但是季节性的咸水是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的。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艾琳来袭
近日,飓风艾琳登陆美国东部沿海,其造成的损失比过去数十年来任何一场风暴都要严重。这不仅让人们再次令人质疑,飓风是否正因为地球的气候变暖而日趋恶化。
科学家们仍在努力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不过他们中很多人都相信随着地球气候的逐渐变暖,飓风也将变得更加猛烈,而艾琳飓风只不过是未来更大飓风的先兆而已。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球上飓风的数量就在不断的增加,但这一现象是否和人类的行为有关,科学家目前尚无定论。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位专家克里·伊曼纽尔(Kerry Emanuel)称,“从长期来看,我认为大西洋飓风和全球气候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现有的证据也非常具有说服力。不过我的同事并不赞同这一点。”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的研究员托马斯·K·克鲁森(Thomas R. Knutson)就不同意这一看法。他认为,近几十年的发展趋势还太短,并不能确定飓风和自然变化之间的联系,而且早期的统计数据也不够可靠,因此无法得出有关飓风长期发展趋势的结论。他还表示,伊曼纽尔的观点不够成熟,研究人员需要找出大量的证据才可以证明人类行为和飓风之间到底存在何种联系。
此外,两大阵营的分歧还在于,一些偏远热带地区的气候变暖是否会对大西洋上的飓风产生影响。飓风是大气中的热量四处移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海面上的高温会孕育成飓风,随着它的移动,其强度也不断在增加。这也是艾琳飓风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今年8月份以来,大西洋上空的气温长期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球海平面上的温度一直在升高,科学家认为这和温室效应有关。两大阵营都考虑到了海面温度逐渐升高这一因素,但是地球上一些偏远地区气温的升高到底会对飓风的形成产生何种影响,关于这一点目前也没有定论。
不过,两大派的科学家都在未来飓风的强度会增加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但是他们并没有信心对飓风增强的幅度做出预估。由克鲁森负责的一个研究团队认为,在整个21世纪,强烈飓风的数量每年都会增加一倍,不过那些地方会遭受袭击是无法预测的。
除此之外,地球上大气中的温度也在升高,进而使得冰川融化,这也是导致海面上升的几个主要因素之一。海平面的上升反过来又让海岸线在面临飓风袭击的时候变得更加脆弱。近几十年来,飓风造成的损失不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这主要是沿海的过度开发使得海岸线变得更加脆弱。
在5年前,伊曼纽尔和克鲁森以及其他八位同事共同发表了一份声明,他们要求美国政府要正确面对飓风这一问题,并对沿海开发的相关政策进行重新评估,不过迄今为止仍未收到回应。
他们在这份声明还写道,“我们相信,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关于当前气候变化和飓风形成上存在的分歧最终一定会得到解决,对此我们很乐观。不过,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要对沿海海岸线的问题进行时刻和持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