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英国研究人员最新报告说,他们实验发现,通过抑制某种蛋白质的作用,不但可以使一种常见白血病致病基因携带鼠不发病,而且可以使已发病者对药物更为敏感。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找到了逆转由基因MLL引起的白血病的方法。这种白血病约占儿童白血病的70%和成人急性白血病的10%。在其发病过程中,白血病干细胞前体会先变成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干细胞又变为白血病细胞,最终引发白血病。
研究人员发现,白血病干细胞前体并不是总会变成白血病干细胞,而是在一种名为贝塔联蛋白的蛋白质的作用下才发生这种转变。如果抑制这种蛋白质的作用,则白血病干细胞还可以反过来变成白血病干细胞前体,相当于逆转了发病进程。动物实验显示,如果能完全抑制贝塔联蛋白,实验鼠即使携带致病的MLL基因,也不会发生白血病。
研究人员还利用试管中培养的人类白血病细胞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抑制贝塔联蛋白的作用后,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而且对一些已产生抗药性的药物又重新变得敏感起来。
领导研究的埃里克·索教授说,实验显示贝塔联蛋白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因此如能研发成功针对这种蛋白质的药物,将可以高效无副作用地治疗这种白血病。接下来,研究小组还将进一步研究贝塔联蛋白的作用机理,以探索是否能将这种方法推广到治疗其他种类的白血病。(来源:新华网 黄堃)
更多阅读

这些发现说明巴拿马运河正在扩大(图片来源:Earth Consultants International)
根据一项研究,巴拿马的地震风险远远比此前认为的更高,但是官员说这带来了不必要的忧虑。
与此前的发现相反,科研人员发现巴拿马中部的两个断裂带——Limon 和Pedro Miguel——是活跃的而且容易产生大地震。
Pedro Miguel断裂带穿过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水闸,该运河正在进行一场大型拓宽工程。
发表在12月号的《美国地震学会公报》上的这篇论文说,巴拿马城也可能面临特别的风险,因为它靠近这两个断裂带,而且它的建筑法规没有全面考虑到这种风险。
这篇论文说,如果两个断裂带同时滑移,破坏将会增加。
“我们有证据证明在1621年它们一起破裂了,产生了3米的位移,我们估计那是一场7级的地震——一场大地震,”该研究的作者之一的Eldon Gath告诉本网站说。
Garth还说,如果自从1621年以来积累的应力在今天释放,地震的震级大约是6.7——这足以导致大范围的破坏。
他说,由于这个断裂带的上一次地震发生在将近400年前,下一次地震预计很快就会发生——但是可能在未来100-200年的任何时候发生。
但是该论文的最终结论——它质疑的巴拿马建筑的预防措施——惹怒了运营和维护运河的巴拿马运河机构(PCA),它委托进行了这项研究作为运河拓宽工程的一部分。
该机构在给《新科学家》的一封公开信中说:“这篇论文……对关于运河以及巴拿马城周围的地震风险的合理研究进行了错误、杞人忧天的社论式的分析。”
该机构说它过去就知道这些风险。
该机构的工程副主席告诉本网站说:“我们不反对该论文的技术发现,但是没有发出警报的理由。”
他说来自该研究的信息已经被用于设计巴拿马运河的新设施,而且巴拿马城正在修改建筑法规从而把这些新发现纳入其中。
PCA的地震咨询委员会成员Lloyd Cluff说:“这篇论文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反复的位移沿着这两个断裂带释放出了大地震。”
他警告说,让建筑更安全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María Elena Hurtado)
更多阅读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根据《关于申报教育部第三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10]234号)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专家对“教育部第三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进行网上和会议两轮评审,共有35个项目通过评审。现将评审结果面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2011年1月26日至2月2日。
附件: 教育部第三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评审结果公示一览表
 
(按学校代码排序)
 
 序号 
示范点项目学校
1
北京林业大学
2
北京师范大学
3
中国政法大学
4
北京工业大学
5
东北财经大学
6
吉林大学
7
复旦大学
8
江南大学
9
苏州大学
10
南京林业大学
11
南京审计学院
12
解放军理工大学
13
浙江大学
14
浙江理工大学
15
浙江工商大学
16
安徽大学
17
南昌大学
18
中国海洋大学
1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
临沂师范学院
21
泰山学院
2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3
武汉科技大学
24
湖南大学
25
湘潭大学
26
华南农业大学
2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8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9
第三军医大学
30
西南交通大学
31
电子科技大学
32
西南财经大学
33
西安交通大学
3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5
西安理工大学
 

图1:免疫荧光定位显示AQP3蛋白在小鼠和人的精子尾部的主段(principal piece)呈现特异表达。绿色信号表示AQP3蛋白。

图2:AQP3缺陷精子在生理性低渗环境中发生细胞膜进行性膨胀,导致尾部机械性牵张和变形。箭头所指位置为精子的胞浆小滴(cytoplasmic droplet),是发生精子膜发生膨胀的起始位置。
大多数哺乳动物雄性与雌雄生殖道之间存在一个天然的渗透压差(以小鼠为例:雄性附睾~415 mOsm, 雌性子宫~310 mOsm)。精子从雄性生殖道进入雌性生殖道,经历了一个生理状态下的“低渗应激”。这种应激一方面有利于激活精子运动(从进化上保留了鱼类精子的特征),但低渗环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可导致精子细胞过度肿胀对其功能产生潜在伤害。为了消除低渗导致的负面影响,精子在进化中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液体调节系统以应对这种生理性“低渗应激”导致的细胞肿胀。然而,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精子蛋白尚未被发现。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段恩奎研究组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石其贤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麻彤辉教授合作研究发现:一个水通道蛋白(AQP3)在小鼠和人的精子尾部呈现特异的细胞膜定位。AQP3缺陷的精子在进入雌性生殖道后,虽然能够实现运动激活,但很快表现出大量精子尾部发生弯曲变形。渗透压梯度实验及精子游动中实时录像监测等手段进一步证实AQP3缺陷精子对低渗导致的细胞膨胀抵御能力下降,在相对低渗的雌性生殖道环境中发生细胞膜进行性膨胀,进而对精子尾部产生机械性牵张并最终导致尾部变形。体内外功能实验表明,由于存在尾部缺陷,大量AQP3敲除鼠精子不能有效地穿越子宫-输卵管结合处狭部,导致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相遇的机会降低,从而表现出雄性小鼠生育力下降。
此研究首次揭示了AQP3是精子在雌性生殖道中实现低渗适应的一个关键蛋白,在“低渗应激”介导的精子运动激活和细胞过度肿胀这一对利弊权衡(trade-off)中起到消除负面影响的作用,从而最大优化精子功能。鉴于AQP3在人精子中的表达与小鼠呈现相同模式,其在男性不育/低生育力患者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于12月7日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曾有不少研究显示,适度饮酒能降低某些心脏病的发病风险。不过,日本研究人员通过汇总分析相关研究数据发现,适度饮酒并非完全有利于心脏健康,甚至还会增加房颤风险。
日本筑波大学儿玉晓等研究人员以过去14项相关研究数据为基础,并依据这些研究中较为通用的标准,将男性每天通过饮酒摄入酒精24克(相当于酒精浓度5%的啤酒约500毫升)和女性摄入酒精12克,作为划分是否属于适度饮酒的界线。
分析结果显示,每天摄取酒精量每增加10克,房颤风险就上升约8%,而过去研究认为,大量饮酒会使房颤风险急剧上升,适量饮酒则可大大降低房颤风险。
参与本项研究的筑波大学教授曾根博仁说,本项研究未考虑酒的种类以及饮酒时摄取的食物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会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考虑这些因素。上述研究成果将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发表。(来源:新华社)  更多阅读  JACC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月26日分别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李振声家中,代表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亲切看望这三位为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听取他们对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见和建议。
1月26日是传统农历小年。隆冬的北京处处洋溢着迎接新春的喜庆祥和气氛。上午9时15分,习近平首先来到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的家中。刚一进门,习近平就紧紧握住王忠诚的手,亲切询问他的生活和身体情况,并为他送上鲜花。在客厅里,习近平同王忠诚坐在沙发上促膝谈心,高度赞扬王老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和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的丰硕成果,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向王忠诚学习,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在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院士家,习近平关切询问孙老的身体和起居情况,对他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敬意和感谢,并认真听取孙老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习近平说,“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航天工作者培育和发扬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不断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临近中午,习近平来到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家中看望,对他培育“小偃”系列优良品种、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粮”问题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以充分肯定。看到李老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习近平十分高兴。习近平说,民以食为天。推进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必须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李振声就发展现代农业和盐碱地治理问题谈了自己一些想法和建议,习近平认真倾听,不时与李老交流探讨。
王忠诚、孙家栋、李振声对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深表感谢。他们表示要继续努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陪同看望。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北京市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看望活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法国和德国研究人员1月26日报告说,他们借助三维技术,揭开了一颗超巨星的“反常”之谜。
研究人员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介绍说,这颗超巨星名为HD62623。通常情况下,此类天体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同时表面风力极大,使得尘埃等物质几乎无法存留。然而HD62623却是个“异数”,它的四周始终环绕着大量等离子体和宇宙尘埃,这让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揭开其中奥秘,研究人员动用了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并结合高分辨率光谱成像技术和无线电干扰测量法中的自动校准技术,合成了这颗超巨星的三维图像。
三维图像分析显示,HD62623附近存在一个小型天体,与前者相比,它的光芒要暗淡许多,但正因为它的阻挡,大量气体才会围绕在超巨星周围,没有被大风吹散。
研究人员称,此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开了超巨星“反常”的奥秘,其使用的三维成像技术对今后观测其他行星也很有帮助。(来源:新华网 李学梅)
更多阅读


图1 冷驯化对雄性小毛足鼠光照相和黑暗相体温的影响(星号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垂直破折号线表示冷驯化开始的时间)

图2 冷驯化组中1只代表性雄性小毛足鼠转轮活动的复式活动度图(图的顶部是每天的时钟时间,图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实验日期和每天的转轮平均数;每一行中的黑色区域表示动物在当天的这一时间段内活动强度高于平均值,空白区域则表示活动强度低于当天的平均值;红色箭头示第15天为冷驯化开始时间)
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在我国主要栖息于北方沙漠地区,如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体重很小,一般在13-18克。小体型的动物由于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较大,热量散失快,因此维持体温的能量代价也较高,面临低温胁迫时尤甚。小毛足鼠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是沙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为了解其低温条件下热生理学和能量学等适应性特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的研究人员使用无线遥测技术监测了低温驯化条件下小毛足鼠的体核温度和活动性,用开放式代谢仪测定了动物产热能力的变化,使用运动检测系统来记录动物的每日活动强度和时间分配,并对能量摄入等指标进行了测定。
研究发现,1)小毛足鼠的体温和活动性表现出很强的似昼夜节律,夜间体温和活动性显著高于白天,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冷驯化期间小毛足鼠的平均体核温度下降0.21摄氏度,体温下降主要发生在黑暗相(活动相),而光照相(休息相)的体温维持稳定在35.9摄氏度,表明小毛足鼠在光照相的体温可能是其恒温维持的最低水平。休息相时维持较低的体温,可使动物在保证正常生理功能的同时节约总体能量支出,具有适应意义。尽管小毛足鼠体重很小,但在低温和充足食物的实验条件下没有监测到在小体型动物中(或同一属动物黑线毛足鼠中)存在的异温现象(如日蛰伏)。2)冷驯化条件下小毛足鼠的产热能力显著提高。3)冷驯化期间,小毛足鼠的食物摄入、消化道的总长度和重量也显著增加,消化率和能量摄入相应提高,体重维持相对稳定。4)小毛足鼠在冷驯化期间保持较高的运动水平,且每日高强度运动开始的时间也没有改变。这说明动物在低温条件下依然保持活跃的活动状态,这些发现与小毛足鼠夜间觅食的习性相一致。
总之,小毛足鼠在面对低温时,尽管体温调节的代价很高,但在能量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会采取积极的策略:如增加能量摄入和消化能力、提高产热能力等,从而维持稳定的体温和体重,同时动物每天活动的强度和开始的时间不变,也没有表现出小体型动物中常见的异温性特点。然而,当小毛足鼠在23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下进行24小时食物限制时,动物可表现出低于30摄氏度的低体温,这种低体温现象的发现在该物种中尚属首次,其意义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该项研究工作已在《比较生理学期刊B》(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B )上发表。(来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近日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有潜力的治疗方法,利用一种天然的人类蛋白显著地减慢了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小鼠的肌肉损伤改善了小鼠的肌肉功能。
杜氏肌营养不良是一种X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发生于男孩。据统计,全球平均每3500个新生男婴中就有一人罹患此病。患者在学龄前就会因骨骼肌不断退化出现肌肉无力或萎缩,导致不便行走。大概在7岁到12岁时,会彻底丧失行走能力,通常到20多岁就会因为心肌、肺肌无力而死亡。目前针对该病,医学界尚无有效疗法。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种能够改善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法,”文章的资深作者、布朗大学的神经科学系教授Justin Fallon说:“这是探索疾病治疗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
今年秋季,布朗大学已决定将他们发现的杜氏肌营养不良治疗的关键蛋白biglycan的知识产权给予新兴公司Tivorsan制药,希望Tivorsan能够将这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通过人体试验迅速带入临床。
研究证实Biglycan能够修复肌肉组织中的utrophin蛋白。Utrophin蛋白正常仅在年幼的儿童的肌肉中高度表达,随着年龄增大Utrophin蛋白表达逐渐减少,在成人仅在一些部位有少量的表达。研究证实Utrophin能够替代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作用,恢复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的肌肉功能。
Fallon研究小组在一系列的试验中证实将biglycan注入血液中可招募utrophin到达肌肉细胞膜上,进而utrophin帮助细胞建立并保持了正常的功能。在一项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与未处理组小鼠相比biglycan治疗的小鼠肌肉组织中的“中央核”肌纤维减少了50%。生物学家们认为肌纤维病理改变是杜氏肌营养不良肌肉组织损伤的重要指标,病理肌纤维减少则意味着治疗小鼠的肌肉组织损伤得到了抑制。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治疗小鼠进行了标准化的肌肉压力测试。在测试中小鼠的肌肉受到牵拉,然后再使肌肉重新收缩。这一测试将最终导致健康肌肉力量减弱。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与未处理组小鼠,接受biglycan治疗的杜氏肌营养不良小鼠的肌肉力量丧失的速度要慢30%。
Fallon说:“通过长达数月的实验检测证实biglycan的治疗效应能够长期维持。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几项基本的副作用测试,表明治疗对于肝肾功能未造成任何损害。”
由于在杜氏肌营养不良模型小鼠中biglycan获得了明显的疗效,Fallon非常渴望确定这种治疗方法是否能够改善成千上万儿童的病情和生活质量。“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在人类开展进一步的检测了,”Fallon说。(来源:生物通:何嫱) 更多阅读 PNAS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大鼠肝脏组织的二维1H-14N HSQC谱图

以核磁共振为手段的多项研究表明,胆碱(Choline)及其衍生物可以作为癌症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并且已经在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在临床诊断中,胆碱及其衍生物含量的测定却非常困难,其原因是在核磁共振1H谱中,这些物质的的谱峰存在严重重叠,难以互相区分,甚至难以将它们与其它代谢物区分开。
 
之前,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生物分子核磁共振研究组与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的毛希安博士合作,发展了一种核磁共振二维谱的新方法(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206(2010), 157-160),在溶液中实现了对胆碱及其多种衍生物的快速区分与测定。该方法利用了胆碱分子中的高丰度14N核,该核处于高度对称的环境中,因而可以避免由于四极矩效应造成的14N核快速驰豫,这使得检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都得到显著的升高。
 
最近,他们将该方法的应用扩展到生物组织的胆碱化合物的检测,成功得到大鼠肝脏中含胆碱化合物的二维核磁共振谱图,在谱图中可以清晰的区分Cho,PCho,GPCho这三类化合物的谱峰。通过与标准样品中谱峰积分的比较,进一步得到了这三类化合物的含量。
 
利用此方法可在正常及病变生物组织中进行胆碱及其衍生物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该工作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2(2010),17349–17351)。(来源: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更多阅读
 
JACS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第 441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