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蛇夫座恒星“抛弃”伴星高速冲入宇宙尘埃中

(锋格/编译)近日,美国宇航局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拍摄到一颗巨大的恒星“抛弃”伴星,冲入宇宙尘埃。从而产生一个明亮的弓形冲波,看起来是一段黄色的弧。


 

    蛇夫座ζ星曾是双星体系中的一个,环绕另一颗质量更大的恒星轨道运行。但是当这颗巨大的恒星爆炸变成一颗超新星时,蛇夫座ζ星就如射出的子弹一样飞速离开。其速度是每小时54000英里(每秒24公里)。

    当它高速穿过宇宙空间时,所产生的巨大风力推动星际尘埃和气体形成所谓的弓形冲波,通过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可以观测到冲波中的物质受到超强压迫所产生的红外光。这种冲波效应类似船只高速冲入水中向前推出的波纹。

    这个弓形冲波完全被可见光埋没,但是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的红外摄像机可以穿过昏暗的星际尘埃拍摄到它。如果没有这些星际尘埃,蛇夫座ζ星将会是天空中最亮的恒星之一。因此利用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对该区域进行观测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张由美国宇航局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所拍摄的图片中呈现出其真实面目——超大质量、温度很高的亮蓝色恒星,被密集的星际尘埃和气体包裹着。这是一张处理过后的图片,其中已经将红外光转化成肉眼可以看到颜色,在弓形冲击波内的蓝色亮点就是这颗恒星。

日本发明时尚LED牙齿闪烁发光受潮人热捧(图)

  新潮“发光”牙齿

 

  这种发光牙齿甚至可以通过无线掌上电脑操控,颜色可以从艳绿色变到恐怖的红色。
 

  目前, LED牙齿在日本颇为流行,需求爆涨。


这种供癌症病患使用的“冷却帽”可减少病人掉发量。

这种帽子可将头皮冷却至5摄氏度,让发根附近的血管急速收缩,降低化疗药物被毛囊吸收的程度。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27日报道,欧洲一家医药公司研制出一种硅凝胶“冷却帽”,癌症病人在进行化疗时戴上这种帽子,将有助于防止脱发。
据报道,由瑞典Dignitana AB公司制造的这种头盔式冷却帽,设计初衷是冷却患者的头皮,帮他们保住头发。目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20名患者正在接受试验。
美国北岸大学肿瘤学家奥贝尔说,美国5.4万名患有早期乳癌的患者中,有超过60%的人会在化疗时头发全部脱落。而根据临床肿瘤协会的统计,去年美国有90万癌症病人接受化学治疗。
奥贝尔说,这种帽子可将头皮冷却至5摄氏度,让发根附近的血管急速收缩,降低化疗药物被毛囊吸收的程度。这一产品目前还在试用,有的病人说无法忍受头皮被冷却到低温,另一些则表示出现头痛等副作用。
目前,这种叫做DigniCap的冷却帽已经在丹麦、挪威和瑞典等欧洲国家销售,去年创造了100万美元的收入。该公司总裁马丁说,如果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的试验获得成功,他们今年将进行100名病人的扩大试验。
据该公司网站介绍,DigniCap冷却帽包括一个紧贴头皮的合成橡胶帽,与一个循环冷却剂流通的控制单元相连接。外部还有一个弹性帽子,帮助隔热和确保橡胶帽紧固。冷却循环通过温度感应器来控制,可以用阀门调节。
更多阅读
佛罗里达大学地质学家乔·米尔特和同事最近在哈萨克斯坦发现的一些化石证据证明,多细胞生物可能在寒武纪之前就已经开始进化,比之前认为的要早1亿年。新发现也支持了一种进化的观点,进化史中某些关键的“定义时刻”(defining moments),不一定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发生。该新发现发表在《冈瓦纳研究》在线杂志上。
科学家之前认定,大部分现代物种进化史可以追溯到寒武纪,此间多细胞生命大爆发,包括硬壳类生物首次出现。而早于寒武纪时期的化石几乎没有发现,寒武纪时期留下的软壳类生物化石也很少。主流的理论认为,在经过了从7.5亿年到6.53亿年间的一系列冰川期之后,多细胞生命才发展起来。
米尔特在岩石的形成层中发现了两个伊迪亚卡拉动物群的化石残骸,Nimbia occlusa 和 Aspidella terranovica,比最早的冰川期还要早5000万年。米尔特说:“我敢肯定,这些化石将会引起争议。因为它们的性质难以理解,而且它们比同类化石要古老1000万年。”
尽管该发现支持了多细胞生命产生比以前认定的更早的理论,但Nimbia occlusa残骸的真正性质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科学家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三种可能:它是多细胞动物?细菌群体?抑或仅是一种微生物席(微生物群与沉积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微生物生命代谢、生长、破坏、腐烂等过程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各种生物沉积构造)?新发现的化石与那些出现于1.5亿年后的化石记录是相同的,这意味着它经历了各种事件变化,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海洋和大气事件,而本身没有发生显著改变。(来源:科技日报 常丽君)
近日,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方真研究员为首的生物能源组,在小桐子生物柴油制备工艺上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Energy)(Deng Xin, Fang Zhen*, Liu Yun-hu, Yu Chang-liu.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from Jatropha oil catalyzed by nanosized solid basic catalyst. Energy 2011; In press.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和《材料导报》等学术期刊上,并申请专利2项。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采用转基因技术对小桐子进行遗传改良研究,获得高产、高油和抗逆的转基因小桐子优良品种-皱叶黑高桐,并在云贵地区大规模种植。小桐子一年可开花结实1-2次,成熟的小桐子种子机械冷轧,小桐子油酸值较高(10.5 mg KOH/g),用常规方法制备生物柴油,小桐子油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制备的生物柴油稳定性差。
为了提高小桐子油的利用率,降低生物柴油制备过程的生产成本,提高小桐子生物柴油的稳定性,实现小桐子油连续化商业生产,邓欣助理研究员和方真研究员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超声波协同纳米固体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超声波辐射传递能量,直接作用于反应底物分子,使之剧烈震动,能显著提高反应速率。同时所选用的纳米固体碱具有阳离子可调变性、阴离子可交换性和记忆功能,超声波协同该催化剂催化小桐子油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大大缩短反应时间,降低能耗,催化剂能重复使用,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来源: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更多阅读 《能源》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欧洲研究出癌症病人“冷却帽”可防化疗脱发

这种供癌症病患使用的“冷却帽”可减少病人掉发量

欧洲研究出癌症病人“冷却帽”可防化疗脱发

这种帽子可将头皮冷却至5摄氏度,让发根附近的血管急速收缩,降低化疗药物被毛囊吸收的程度
 

  据报道,由瑞典Dignitana AB公司制造的这种头盔式冷却帽,设计初衷是冷却患者的头皮,帮他们保住头发。目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20名患者正在接受试验。
 

  美国北岸大学肿瘤学家奥贝尔说,美国5.4万名患有早期乳癌的患者中,有超过60%的人会在化疗时头发全部脱落。而根据临床肿瘤协会的统计,去年美国有90万癌症病人接受化学治疗。
 

  奥贝尔说,这种帽子可将头皮冷却至5摄氏度,让发根附近的血管急速收缩,降低化疗药物被毛囊吸收的程度。这一产品目前还在试用,有的病人说无法忍受头皮被冷却到低温,另一些则表示出现头痛等副作用。
 

  目前,这种叫做DigniCap的冷却帽已经在丹麦、挪威和瑞典等欧洲国家销售,去年创造了100万美元的收入。该公司总裁马丁说,如果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的试验获得成功,他们今年将进行100名病人的扩大试验。
 

  据该公司网站介绍,DigniCa冷却帽包括一个紧贴头皮的合成橡胶帽,与一个循环冷却剂流通的控制单元相连接。外部还有一个弹性帽子,帮助隔热和确保橡胶帽紧固。冷却循环通过温度感应器来控制,可以用阀门调节。

  巴瑶族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的海域,他们靠潜水打鱼为生,并甚少踏足土地。但是现在,他们正在毁坏其赖以为生的珊瑚礁群。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摄影记者詹姆斯·摩根用镜头记录了这个独特的部落的生活。

  在印尼苏拉威西省南部的沃伊沃伊(Wangi Wangi)小岛上,一群不满十岁的孩子赤着上身在海里嬉戏。他们在海边长大,大海就是他们的后花园。

  “看,那儿有一条小鲨鱼游过来了!”其中一个指向不远处。孩子们全然没有恐慌,反而感到惊喜,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想要和它一起游泳。

  “叫伊纳尔(Enal)来吧!”其中一个建议道,“他比我们都要熟悉鲨鱼。”不一会儿,只见一个幼小却矫健的身影一路飞奔而来,阳光在他黝黑的 胴体上勾勒出一圈金边。他就是伊纳尔,只见他一头扎进碧蓝的海里,如鱼得水一般地摆动着身体,很快游到了小鲨鱼附近。伊纳尔像招呼一个老友一样拍了拍鲨鱼 的身子,并抓住了它的尾巴。

  就在这个瞬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的摄影记者詹姆斯·摩根(James Morgan)按下了快门。拍的时候,摩根自己也潜在水里,他用鱼眼镜头拍下了这个画面。几个月后,这张照片连同其他10张照片一起被刊登在《卫报》上, 标题是“巴瑶族——消逝中的海洋游牧民族”。

  摩根镜头下的主人公们就是巴瑶(Bajau)族人,他们是一群“以海为家”的马来原住民,数百年来世世代代都生活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海域(包括班达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等),靠潜水打鱼为生,甚少踏足土地。

  “去的时候,我们不确定是否还能找到仍然生活在船上的巴瑶族人。幸运的是,我们在印尼苏拉威西省北部的Torosiaje地区找到了。”接受《外滩画报》记者专访时,摄影师詹姆斯·摩根表示。此后,摩根又在苏拉威西省南部的沃伊沃伊小岛上找到了另一个巴瑶族部落。

  巴瑶族人是自由潜泳的高手,能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鱼,寻找珍珠以及海参。海参不仅是巴瑶族的美食,也是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巴瑶族向外界兜售的珍品。潜水时,他们都会佩戴镶着玻璃镜片手工雕刻的木质护目镜,手持利用船上废旧材料改制的渔叉。

  由于潜水是每日必须的活动,巴瑶人在幼年时就会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你的耳朵和鼻子会流血,由于晕眩,必须卧躺一周。”Torosiaje 地区的巴瑶族人伊姆朗·拉哈桑告诉摩根,“从此,潜水时痛苦就不会再与你相伴。”然而正因为如此,有许多巴瑶族到了老年,听力都不太好。

  巴瑶族人生活的地方是东南亚广大的珊瑚三角区,那里面积广阔,跨越东南亚6个国家,是地球上海洋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分布着全球约76%的珊瑚和岩礁鱼类,还包括蓝鲸、儒艮、侏儒海马等诸多海洋珍稀动物。

  最后一个海洋游牧民族

  去年3月,摩根第一次来到印尼,同行的还有长期居住在印尼的自由作家强尼·朗根海姆(Johnny Langenheim),以及一对电影制片人夫妇。

  “巴瑶”(Bajau)在印尼语里是“海上之民”的意思。这个古老的海洋游牧民族常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

  巴瑶族有一个关于自己祖先的美丽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公主,在一次洪灾中被冲走。她的父亲沉浸在丧女的悲痛之中,便派遣他的部 下出海寻找,并命令他们找到公主后才能回来。后来,那些奉命寻找公主的人,因为找不到公主而只能留在海边,这些人就成了巴瑶族的祖先。随着时间的流逝,一 代又一代的巴瑶人渐渐适应了海洋环境。

  安妮·凯西姆是摩根一行在苏拉威西省北部Torosiaje地区认识的一个巴瑶族妇女。

  凯西姆在海上出生,如今已年过半百,她的一生都在一条船体狭窄、船头高耸的传统小船“lepa-lepa”上度过,这种“lepa-lepa” 小船长5米、宽1.5米。只有当要用捕来的鱼换购生活用品时,凯西姆才会上岸。她的小船上堆满了各种日常用品——油罐、满是油污的汤锅、塑料器皿、一盏煤 油灯甚至几盆盆栽。“有时候,他们会一连几个月呆在海上,偶尔才上一次岸。”摩根说。

  在拍摄和采访时,摩根和朗根海姆每天都和巴瑶人聊天,看他们潜水、捕鱼,晚上则睡在沙滩上,享受热带海滩的静谧与美丽。

  朗根海姆对记者描述了他看到的巴瑶人一天的生活:每天清晨,天还没有亮,巴瑶人就早早起床,然后开始一天的“航海”和捕鱼。孩子们则在小船周围的海里潜水游玩。

  夜幕降临,巴瑶人会把船只停靠在小岛附近的红树林里,“有时候有五六艘,有时候一整个巴瑶部落都汇集起来,会有四五十艘船。”朗根海姆说,“他们在船尾生火,或炙烤海贝,或煮炖海鲜,对于他们而言,与大自然亲近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候,还会有部落首领出来讲话或唱歌。”

  “活鱼贸易”路线图

  然而近几年,巴瑶族延续了几个世纪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威胁。一方面,随着印尼边界的确定,印尼政府不断施压,让他们在靠近岸边的浅水区盖吊脚楼, 甚至让他们直接上岸,生活在村庄里,以便统计和管辖。另一方面,海洋中剩余的鱼类越来越少,他们渐渐发现,一日三餐甚至都难以保证。

  “附近已经找不到什么可吃的了。”一个巴瑶族妇女向摩根抱怨道。

  “那你吃什么?石头?”摩根开玩笑说。

  “事实上,正是他们不可持续的捕鱼方式断绝了自己的后路。”摩根在接受《外滩画报》记者采访时说。

  摩根告诉记者,以前用传统渔具捕鱼的巴瑶人,为了提高捕捉鱼虾的数量和成功率,后来开始尝试自制土火药,在海里引爆用以捕鱼。另外,他们还学来 了用氰化物延长鱼类存活时间的方法,用以满足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海鲜餐厅对活鱼不断加大的需求量。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分析,如今该行业的产值每年高达8亿 美元。

  无论是使用土火药还是氰化物,都会对周围的珊瑚礁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以往生机盎然的珊瑚礁,如今在炸药和氰化物的危害下成了荒凉之 地。“原本,我打算去印尼拜访那些原住民,从他们对海洋的认知以及与海洋的关系中寻求海洋保护的线索。然而去了我才发现,他们才是最应该为破坏海洋生态环 境负责的人。”摩根说。

  赫鲁·普尔诺摩(Heru Purnomo是一个印尼华裔,也是印尼一家渔业公司多乌(Pulau Mas)的老板。在渔业发达的印尼,普尔诺摩的公司却连续亏损,去年更是濒临倒闭边缘。原因在于,他的公司拒收任何用氰化物捕来的鱼,而只接受使用传统手 钓渔具捕捉的鱼。

  “他是印尼捕鱼行业里唯一坚持这样做的人,寂寞地走在行业边缘。”摩根说。

  在拜访了两个巴瑶部落后,摩根登上了普尔诺摩公司的船,从巴瑶部落所在地之一的瓦卡托比出发,跟随运输船一起走了一趟“活鱼贸易”的路线图。

  普尔诺摩的公司设在巴厘岛附近海域的梅萨岛,海里有许多漂浮的笼子,用以放置巴瑶渔民捕来的鱼,并在特定的池子进行分类。随后,这些鱼将一路北上被送往中国香港的各大海鲜餐馆,或从广东深圳的盐田市登陆,最后运送到大陆的一些城市。

  摩根计算了一下,一路上,每条鱼的运输路途长达4300公里,这还不包括从深圳到内地城市的路程;每条鱼的运输成本则高达90美元。

  即便如此,普尔诺摩还是坚持付给渔民们很高的工资,给他们派发传统渔具,例如鱼钩和线,并让每个为他工作的渔民都熟记几条规则:第一,不得使用 任何氰化物,只能用鱼钩捕鱼;第二,如果捉到小于600克的小鱼,就把它们放回大海;第三,不得捕捉苏眉鱼。苏眉是一种珍贵的海洋动物,2004年在《世 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中被列为濒危物种。

  就这样,从1996年创业至今,普尔诺摩默默地坚持用这种不以牺牲海洋环境为代价的捕鱼业。然而最近几年,他手下的渔民却越来越少,购买用氰化 物捕来的鱼而牟利的商人却越来越多。“他们还和当地的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同流合污,后者放任他们用氰化物捕捉苏眉鱼。”普尔诺摩说,“截至去年,苏眉鱼的数 量已经下降超过50%。如果政府再不采取措施,今年苏眉鱼将濒临灭绝。即便他们再想出什么牟利的新方法,却面临无鱼可捕的尴尬境遇。”

  跟随着运输船,摩根亲眼看到那些从四千多公里外运来的石斑鱼、海参等海鲜最后出现在香港街边海鲜大排档的餐桌上。“如果是别的公司运来的被氰化物喷射过的鱼,大多数人吃进肚子也不知道。”摩根说。

  “可能这不光是饭店里的一道菜那么简单,这是一种植根于当地文化的观念。一个人请客吃饭,或举办婚礼宴席,如果餐桌上没有石斑鱼、苏眉鱼这类高档的海鲜,他们会觉得很奇怪的。” 自由作家朗根海姆说。

  “其实巴瑶人也知道,这样的捕鱼方式是不好的,但他们很穷,也是被生活所迫。而且大部分巴瑶人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摩根说。

  甚至,在迫切想用“轻松”的方式捕到尽可能多的鱼时,他们也会误伤自己,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在摩根拍到的画面中,有一个老人因为土火药过早爆炸,炸断了自己的两只手。

  庆幸的是,如今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自然保护国际等慈善组织正在帮助创立海洋管理规划,鼓励在无鱼区建立可持续的开发方案,同时让渔民回归传统的捕鱼方法。

  让巴瑶人上岸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世代代在海上漂泊为生的巴瑶族人总是和那些有着确定边界的国家产生冲突,一些富有争议的政府政策强制大部分巴瑶族人上岸定 居生活。在Torosiaje地区,印尼政府不断施压,让巴瑶族人在靠近岸边的浅水区盖吊脚楼,甚至让他们直接上岸,生活在村庄里。这导致生活在 “lepa-lepa”传统小船上的巴瑶族人越来越少。

  安妮·凯西姆和她的儿子拉姆丹从“lepa-lepa”传统小船上搬往吊脚楼已经6个多月了,如今,他们主要依靠采集珊瑚礁里任何可以采集的东 西为生。现在,他们的生活显得越来越不易。大多小船都配备了最低限度的发动机,但凯西姆家里却装不起。“我们一贫如洗,没有任何辅助工具,我的丈夫就死于 痉挛。”

  “其实她所说的应该是潜水减压病。”朗根海姆告诉记者,“现在,有钱的巴瑶人都会购买压缩机来帮助潜水。把压缩空气通过软管输送给潜水员,这能 使潜水员下潜到更深的地方(超过40米),并在下面呆上更长的时间。由于巴瑶人对潜水时处在高压下的限制条件认识不足,导致许多人血液中充满了过多的氮气 泡,并最终导致残疾或毙命。”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巴瑶人向朗根海姆抱怨,“所谓的政府提供给我们的村庄,其实设施很差,水电供应短缺,我们很不满意。本该用来造房子的钱大部分都被政府人员私吞了。”

  尽管如此,巴瑶族人仍然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如果你有了钱,可以在村庄里做其他生意,不用靠捕鱼为生,你愿意吗?”朗格海姆问在海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凯西姆。她想了一下,说:“我还是喜欢大海,捕鱼划船,感受冷热变化。我想,我会选择一直住在海上。”

  微微火光中,摩根和朗根海姆与巴瑶人一同坐在船尾,用塑料杯喝着有些烟熏味的咖啡,听巴瑶妇女唱起了民歌。那声音旷远、纯净,似在诉说人与海洋的故事。

  令朗根海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巴瑶部落传唱的一种被称为“Iko-Iko”的史诗般的歌曲。如果不间断地唱,这首歌可以一直持续两天两夜。“歌 词里包括他们到过哪里,看到过什么海洋生命,海的灵魂在向他们传递什么信息等等。”朗根海姆说,“传统的巴瑶宇宙论是泛灵论和伊斯兰教的结合,它揭示了人 与海洋的复杂关系。对他们来说,海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生命活体,水流、潮汐、珊瑚礁乃至红树林都是有灵魂的。而这种认知和敬畏应该用来保护而不是糟蹋大自 然。”

  B=《外滩画报》

  J=詹姆斯·摩根(James Morgan)

  “在水里,我用佳能相机和鱼眼镜头进行拍摄”

  B:最初拍摄这样一个题材的灵感源自于哪里?

  J:一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有关泰国海洋游牧民族Moken族的报道。2004年印度洋发生巨大海啸,但因为长期以来对大海的了 解,Moken族里有一个长老在海啸之前就预测出了将会有大灾难来临,便带领大家一起逃往高地。我当时觉得非常有趣,也对人与海洋的关系、海洋保护这类话 题很感兴趣,所以就决定尝试拍摄另一个报道的不是很多的巴瑶族。

  B:在这个项目最终得以成行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J:一年前我开始酝酿这个想法,并告诉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他们很慷慨地提供了资助。然后我找来了曾经合作过的自由作家强尼·朗根海姆,他长期居 住在印尼,对海洋文化也有一些了解。去之前我们就了解到,珊瑚三角区的海洋生态环境正遭到破坏,便想在当地找到环境破坏的原因和补救的办法。

  B:最后你发现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J:巴瑶族自制土火药以及利用氰化物捕鱼,都对周围的珊瑚和岩礁鱼类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B:巴瑶族与外界的沟通很少,他们是如何知道用氰化物来捕鱼的?

  J:我不是很清楚,但据说氰化物捕鱼法最早是由香港鱼船引入菲律宾地区,用以延长鱼类存活时间,之后这个方法很快传遍了珊瑚礁三角区。巴瑶人本来是很穷的,当他们受到利润的诱惑,自然而然便也学会了这种方法。

  B:他们知道这么做其实是在破坏自己生活的环境吗?

  J:我想他们是知道的,但目前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他们找不到一种新的谋生方式,过不了二十年,珊瑚三角区的海洋生物将会灭绝。

  B:拍摄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J:在海里拍摄本身就是一项挑战。幸好我自己就是一个业余潜水爱好者,所以才不觉得那么累。在水里,我用佳能相机和鱼眼镜头进行拍摄。


猪笼草捕虫囊中部阴影就是栖息的蝙蝠

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食肉植物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食肉植物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
新刊登在期刊《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的研究报告称,科学家发现这些独特的植物亚种和哺乳动物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
猪笼草——食肉植物的一种,长于营养元素稀缺的土壤环境中,需要依赖捕食昆虫来获取成长所需的足够的氮元素。
而在婆罗洲的泥沼地和石南林中发现的莱佛士猪笼草,以超长捕虫囊著称。而在早前的研究发现,它所捕食的昆虫数量,只有其他婆罗洲食肉植物的1/7。
乌尔曼·格拉夫(Ulmar Grafe)博士及其研究小组研究这种植物如何补充氮元素的摄入的时候,却惊讶的在其捕虫囊中发现了长毛蝙蝠。格拉夫博士说,“我们完全没有料到会发现蝙蝠居住在捕虫囊中。”而被发现的小型哈氏长毛蝙蝠生活在捕虫囊中部,避开了其底部的消化液。
去年,科学家发现树鼩把另一种食肉植物——马来王猪笼草的捕虫囊当做“天然厕所”。但是,这还是首次在食肉植物的捕虫囊中发现哺乳类动物活体。(来源:中国新闻网)


位于日本鹿儿岛县与宫崎县交界处的雾岛火山新燃岳


位于日本鹿儿岛县与宫崎县交界处的雾岛火山新燃岳


位于日本鹿儿岛县与宫崎县交界处的雾岛火山新燃岳

  近日,位于日本鹿儿岛县和宫崎县交界处的雾岛火山新燃岳(海拔1421米)于26日上午7时30左右,发生大规模喷发,喷发出来的浓烟高达1500米,当地气象部门已启动3级警戒预案,对该火山进行严密监控。

  另据日本共同社1月26日的消息,雾岛火山新燃岳是一座活火山,曾于19日发生小规模喷发。日本气象厅已启动应急预案,呼吁周边民众提高警惕,留意火山的再次喷发。

  据日本气象厅介绍,26日上午,由火山喷出的浓烟高约200米,但此后的规模不断在扩大,喷发出的火山灰不断向东南方向扩散。地下岩浆活动检测仪也检测到了由于火山喷发而引发的地震,26日下午,振幅还在不断扩大。

  日本气象厅呼吁雾岛周边2公里范围的居民提高警惕,并将于27日上午对当地火山灰以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进行调查。据气象部门专家称,此次喷发并没有大规模的岩浆上升活动的征兆,但今后地下岩浆的活动频率很有可能增大,由此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喷发。

  另外,由于雾岛火山的喷发,日本宫崎县境内多数路段受火山灰弥漫的影响,部分国道已经关闭禁止车辆通行。日本各大航空公司也在26日取消了飞往当地的航班,400多人的出行受到了影响。


企鹅集体俯首哀悼死亡幼仔


企鹅幼仔横尸遍地

  科学网(kexue.com)讯 1月27日消息,近日摄影师在南极拍到了数十只企鹅集体低头悼念死亡幼仔的画面,死亡原因不明,场面极度感人。

  据摄影师Daniel J. Cox表示,天气变化或食物缺乏都可能导致此类悲剧的发生。

  虽然和成千上万只企鹅站在一起感觉很棒,但Cox也亲眼目睹了气候变化给这独一无二的野生动物场所带来的威胁。

  不过,Cox也拍到过一些滑稽的情景。他曾在加拿大哈德逊湾(Hudson Bay)碰到了一只北极熊妈妈和两个熊宝宝。抓拍时,熊妈妈距镜头只有几毫米。

  但Cox表示,如今北极熊也需要到更多的地方去觅食了。1987年的时候,北极熊在11月中旬就可以觅完食返回,而2010年时,直到12月7日才返回。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第 442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