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英国研究人员25日报告说,他们将一个可持续发出电流刺激的装置植入一名高血压患者大脑中,成功将其血压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这种疗法可望帮助治疗那些不适用降血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病学》杂志上报告说,这名患者现年55岁,因为一次中风而被查出患有高血压,但降压药对他并没 有明显效果。于是研究人员尝试了一种名为“深度脑刺激”的技术,就是在大脑中植入一个类似心脏起搏器的装置,它可以持续对大脑中一些与控制血压有关的部位 发出电流刺激,以此帮助控制血压。
 

  结果显示,在植入这个装置后的3年跟踪观察期内,患者血压得到良好控制。为证明是该装置起到了降血压效果,研究人员还试验性地关闭过几次该装置,结果血压很快升高,在重新开启装置后血压又回落到正常水平。
 

  研究人员说,高血压常会引起中风或心脏病等严重后果,而且对于约十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都不易起作用或是患者因其他原因不能服用降压药。这 次研究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药物的降血压手段,对这部分高血压患者是个好消息。研究人员今后计划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种电流刺激装置的可靠性。(记者黄堃)

 

 

相关阅读:

 

研究发现:刺激有助维持大脑功能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发现大脑区域受到刺激后,对维持脑功能有重要作用的激素到达脑部的机制。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许多人对它的印象很负面。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使二氧化碳能转变为用于合成塑料和药物的碳资源,从而变“害”为宝。相关论文已经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会刊》上。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在工业领域仅用于生产尿素和聚碳酸酯等。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岩泽伸治等人发现,碳化合物经过处理后可以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新的碳物质。
 

  研究人员向与铑结合在一起的碳化合物中加入了铝化合物,使碳化合物中碳氢结构变得容易断开,从而能够与二氧化碳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碳物质,这种物质 用处很大,能够用于合成塑料和药物。比如用乙烯(一种碳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反应结合后产生的物质可合成制造树脂用的丙烯酸。研究人员说,这不仅有效利用了 二氧化碳,还可减少石油产品的使用量。
 

  在现阶段,该技术成本较高,因为为了促进反应,要加入铝化合物。岩泽伸治指出:“希望将来能够无需使用铝化合物,而通过光能等来促进反应,我们力争10年后使这一技术达到实用化。”(记者蓝建中)


人类的大脑在睡眠时更容易记忆
 

  早期的研究显示,新的记忆是被存储在大脑中一块被称为“海马”的区域(hippocampus),目前普遍认同海马区的重要作 用是将经历的事件形成新的记忆(情景记忆或自传性记忆)。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成为大脑的永久存储记忆。不过在人清醒的状态下,这种新形成的记忆往往比较“脆 弱”。例如一个人在刚记忆完一段文字后不久,让他再去记忆第二段文字,这可能会让他难以对第一段文字有一个深刻的记忆。
 

  德国吕贝克大学(University of Lubeck)的比约恩-拉什(Bjorn Rasch)博士和三位同事认为同样的记忆过程在睡眠时也在发生着,于是他们设计了一项实验来证明这个想法。24名志愿者被要求记忆一组15张的卡片,卡 片上是一些动物和日常物品的图片。
 

  研究人员在志愿者记忆卡片的期间会对他们释放一些不太好闻的气味。40分钟之后,有一半的志愿者被要求开始记忆另外一组稍有不同的卡片,在这组 志愿者开始学习第二组卡片的同时,他们仍然会闻到相同的难闻气味,这旨在让他们能对第一组记忆有所回忆。而另外12名志愿者在保持闻到难闻气味的环境下, 短时间“打盹”后再开始新一组卡片的记忆。最终所有的志愿者都被测试对第一组卡片进行回忆,结果表明,经过睡眠的志愿者组85%的记忆率要明显高于另一组 60%的记忆率。
 

  对此,项目负责人苏珊-迪克曼(Susanne Diekelmann)博士表示,在清醒和睡眠两种状态下,记忆的效果有着明显的不同。基于脑成像数据显示,在睡眠的最初几分钟,事件就已经开始由“海马 区”向大脑的新皮层进行转移。只需要40分钟的睡眠,一些记忆就已经“下载和存储”到大脑中,而不容易被新接收的记忆信息所扰乱。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目前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新一期的《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中。

  (大平)

科学家首次在印尼发现蝙蝠栖身于猪笼草中(图)
 

  猪笼草捕虫囊中部阴影就是栖息的蝙蝠

科学家首次在印尼发现蝙蝠栖身于猪笼草中(图)
 

  新刊登在期刊《生物书简》的研究报告称,科学家发现这些独特的植物亚种和哺乳动物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
 

  猪笼草——食肉植物的一种,长于营养元素稀缺的土壤环境中,需要依赖捕食昆虫来获取成长所需的足够的氮元素。
 

  而在婆罗洲的泥沼地和石南林中发现的莱佛士猪笼草,以超长捕虫囊著称。而在早前的研究发现,它所捕食的昆虫数量,只有其他婆罗洲食肉植物的1/7。
 

  乌尔曼-格拉夫(Ulmar Grafe)博士及其研究小组研究这种植物如何补充氮元素的摄入的时候,却惊讶的在其捕虫囊中发现了长毛蝙蝠。格拉夫博士说,“我们完全没有料到会发现蝙 蝠居住在捕虫囊中。”而被发现的小型哈氏长毛蝙蝠生活在捕虫囊中部,避开了其底部的消化液。
 

  去年,科学家发现树鼩把另一种食肉植物——马来王猪笼草的捕虫囊当做“天然厕所”。但是,这还是首次在食肉植物的捕虫囊中发现哺乳类动物活体。

天体摄影师阿兰-戴耶尔于2007年11月1日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拍摄到的赫尔姆斯彗星。
天体摄影师阿兰-戴耶尔于2007年11月1日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拍摄到的赫尔姆斯彗星。

  2007年10月份,赫尔姆斯彗星(17P/Holmes)突然增亮,这一壮观、神秘的罕见天文现象震惊了全世界。波兰科学家近日警告称,当2014年赫尔姆斯彗星再次回来时,可能会引发一场由一氧化碳气体导致的大爆炸。

  2007年10月份,赫尔姆斯彗星突然增亮,从一个单纯的尘埃球变成一个明亮的圆形天体,人们用肉眼都可以看得到它。当时,彗星共喷射出大约1 亿吨尘埃进入太空,甚至比圣海伦斯火山喷出的火山灰还要多。尽管天文学家运用了数百架天文望远镜花了数个月时间进行跟踪观测,但赫尔姆斯彗星的这次戏剧性大爆发的原因仍然是个谜。

  天文学家最初认为,在赫尔姆斯彗星逐渐接近太阳的过程中,彗核之外形成了一个由尘埃组成的外壳,将冰体隐藏于其之下。当彗星接近太阳时,表面快 速升温,冰体未经融化过程直接由固态升华成气态。气体逐渐积累,并最终冲破外壳,彗星内部物质也喷涌而出。但是,驱动这种爆炸的燃料是什么呢?彗星内部最明显的能量来源就是当无序的水冰凝结成有序的雪花状态结构时,这一过程会产生热量。

  但是,两位波兰研究人员发现,水冰凝结过程产生的热量并不足以驱动如此巨大的爆炸。最近,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燃料。波兰华沙大学 地球物理学家康拉尔德-科萨奇和波兰科学院科学家斯拉沃米拉-苏托维奇在近期出版的《国际太阳系研究杂志》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称,模拟实验显示彗核内部的 一氧化碳气体压力可以达到10千帕,这种压力足以导致彗星内部物质喷涌而出。

  事实上,赫尔姆斯彗星此前已爆发过两次,一次发现于1892年,另一次发现于1893年。三次爆发都发生于彗星最接近太阳之后的大约200天。 这为天文学家们提供了两条重要研究线索,其一是彗核究竟需要多高的温度才会爆发,第二就是赫尔姆斯彗星下一次2014年再次光临时是否会再次爆发。(彬 彬)

翠鸟潜入水中捕捉被放到鱼缸中的鲦鱼
翠鸟潜入水中捕捉被放到鱼缸中的鲦鱼
诺埃尔捕捉到翠鸟用长长的喙叼住鲦鱼的瞬间
诺埃尔捕捉到翠鸟用长长的喙叼住鲦鱼的瞬间
为了拍到这组照片,诺埃尔整整花了一年时间不断完善自己的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最终获得回报
为了拍到这组照片,诺埃尔整整花了一年时间不断完善自己的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最终获得回报

翠鸟在树枝上耐心等待,随时准备给放在鱼缸中的鲦鱼以致命一击
翠鸟在树枝上耐心等待,随时准备给放在鱼缸中的鲦鱼以致命一击

 

  诺埃尔来自爱尔兰劳斯郡德罗赫达市,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险些中途放弃了拍摄翠鸟潜入水中捕捉鲦鱼的梦想。不过,就在诺埃尔正打算结束长达一年 的尝试时,他的努力终于获得回报,拍到翠鸟潜入水底捕鱼的精彩瞬间。53岁的诺埃尔在从英国广播公司看到一部描述这种行动敏捷、生性腼腆的小鸟的纪录片 后,萌生了这个想法。
 

  诺埃尔先将一条鲦鱼放入大鱼缸,然后将鱼缸几乎完全沉入水中,旁边再竖起一根长长的树枝。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翠鸟逐渐适应了从鱼缸中捕食午 餐。诺埃尔一点点地将鱼缸挪到距离河水更远的地方,以便能拍摄更为清晰的照片。最终,当翠鸟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潜入鱼缸捕食时,他就可以捕捉到这个瞬 间。
 

  在距离鱼缸几米远的地方,诺埃尔给自己搭建了一个藏身之处,以便不会将翠鸟吓走,同时还可以通过遥控器操作相机。这组照片是在爱尔兰都柏林市斯 沃兹附近的布洛德米多河畔拍摄的。诺埃尔说:“拍到这组照片让我感觉欣喜若狂。那天,我坐在那里等了好几个小时,有时,翠鸟甚至都不出现。我开始有些丧 气,就当我打算放弃时,一切却发生了。这种体验真的很特别。”
 

  他补充说:“因为用的是遥控操作相机,在详细检查以前,我甚至不清楚是否拍到了照片。我的紧张是有原因的,一个星期以前,我以为捕捉到了翠鸟捕 食的瞬间,但事实上在拍摄了第一张以后,它就出现了故障。我的相机每秒钟能拍10张照片,必须行动迅速,因为翠鸟从潜水到捕到猎物,再到掉头飞回树枝,整 个过程不过一两秒钟的时间。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真的高兴极了。” (秋凌)

最新研究称,成吉思汗对欧亚的血腥征讨帮助从大气层吸收了7亿吨的二氧化碳
最新研究称,成吉思汗对欧亚的血腥征讨帮助从大气层吸收了7亿吨的二氧化碳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四处征讨,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他的后代继续扩张,使得蒙古帝国的领土一直延伸至东欧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四处征讨,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他的后代继续扩张,使得蒙古帝国的领土一直延伸至东欧
若不是成吉思汗的“功绩”,俄罗斯的森林或许早已变成耕地
若不是成吉思汗的“功绩”,俄罗斯的森林或许早已变成耕地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对气候的破坏始于工业时代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但研究人员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对气候的破坏始于工业时代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但研究人员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称,蒙古帝国统治者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环保”的君主,而理由则是他在位期间东征西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大约4000万人遭到杀戮,但也正因为如此,大片耕地重新变成森林,由此大大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这项研究称,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在十三和十四世纪期间横扫欧亚,创建了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同时也因为他的杀戮,直接导致退耕还林,为大气层 减少了近7亿吨的二氧化碳,可谓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的“大功臣”。在历时一个半世纪的入侵中,蒙古帝国征服了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2%,4000万人遭到杀 戮。
 

  这意味着大片耕地再次变成森林,进而从大气层中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使得成吉思汗因个人“功绩”而吸收的二氧化碳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君主。虽 然成吉思汗的做法或许很难被环保主义者所接受,但生态学家认为这或许是历史上人类在抗击全球气候变暖的努力中首次获得成功的案例。
 

  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全球生态部门的朱莉娅·庞格拉茨(Julia Pongratz)领导实施了这项研究。她说:“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对气候的破坏始于工业时代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但事实上,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 就是一个破坏地球生态的过程。传统的农耕文化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破坏地球的植被,将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变成了耕地。”
 

  由于蒙古铁骑的入侵,7亿吨二氧化碳被吸收,大致相当于现在全球每年使用汽油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这项研究还估算了其他涉及人口大量死亡的事件 对环境的影响,如欧洲的黑死病,中国明朝的覆灭,以及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等。这些事件同样起到了退耕还林的作用,但没有任何一项能跟成吉思汗的“功绩”相 提并论。
 

  庞格拉茨解释说:“我们发现,在像黑死病、明朝灭亡这样的短期事件期间,恢复生长的森林不足以吸收土壤中腐烂物质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蒙古人的入侵过程更为持久,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让森林重新成长,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成吉思汗其实名叫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蒙古语意为“宇宙的大汗”)只是他的封号。他的父亲是一个小部族的酋长,在铁木真很小的时候遭到 杀害,从此,铁木真与母亲和弟妹踏上流亡之旅,躲避对手的追杀,形成了刚毅的性格。长大以后,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的众部族,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在 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了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等广大区域。
 

  虽然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残暴的征服者之一,发动的侵略有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但显然他不是有意而为,庞格拉茨希望,她的研究将来有一天能改变未 来历史学家在我们对环境影响上的看法。她说:“基于我们过去获取的知识,我们现正在做出土地利用的新决策,减少我们对气候和碳循环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我 们获取的知识。”(秋凌)

天体摄影师阿兰-戴耶尔于2007年11月1日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拍摄到的赫尔姆斯彗星。
天体摄影师阿兰-戴耶尔于2007年11月1日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拍摄到的赫尔姆斯彗星。

  2007年10月份,赫尔姆斯彗星(17P/Holmes)突然增亮,这一壮观、神秘的罕见天文现象震惊了全世界。波兰科学家近日警告称,当2014年赫尔姆斯彗星再次回来时,可能会引发一场由一氧化碳气体导致的大爆炸。
 

  2007年10月份,赫尔姆斯彗星突然增亮,从一个单纯的尘埃球变成一个明亮的圆形天体,人们用肉眼都可以看得到它。当时,彗星共喷射出大约1 亿吨尘埃进入太空,甚至比圣海伦斯火山喷出的火山灰还要多。尽管天文学家运用了数百架天文望远镜花了数个月时间进行跟踪观测,但赫尔姆斯彗星的这次戏剧性 大爆发的原因仍然是个谜。
 

  天文学家最初认为,在赫尔姆斯彗星逐渐接近太阳的过程中,彗核之外形成了一个由尘埃组成的外壳,将冰体隐藏于其之下。当彗星接近太阳时,表面快 速升温,冰体未经融化过程直接由固态升华成气态。气体逐渐积累,并最终冲破外壳,彗星内部物质也喷涌而出。但是,驱动这种爆炸的燃料是什么呢?彗星内部最 明显的能量来源就是当无序的水冰凝结成有序的雪花状态结构时,这一过程会产生热量。
 

  但是,两位波兰研究人员发现,水冰凝结过程产生的热量并不足以驱动如此巨大的爆炸。最近,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燃料。波兰华沙大学 地球物理学家康拉尔德-科萨奇和波兰科学院科学家斯拉沃米拉-苏托维奇在近期出版的《国际太阳系研究杂志》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称,模拟实验显示彗核内部的 一氧化碳气体压力可以达到10千帕,这种压力足以导致彗星内部物质喷涌而出。
 

  事实上,赫尔姆斯彗星此前已爆发过两次,一次发现于1892年,另一次发现于1893年。三次爆发都发生于彗星最接近太阳之后的大约200天。 这为天文学家们提供了两条重要研究线索,其一是彗核究竟需要多高的温度才会爆发,第二就是赫尔姆斯彗星下一次2014年再次光临时是否会再次爆发。(彬 彬)


一项研究推翻了害怕某些事物是与生俱来的理论,认为人类害怕某些事物是后天学会

  科学网(kexue.com)讯 1月27日消息,如果你十分惧怕蜘蛛和蛇,那么要怪你父母的教导了。因为近日,一项研究推翻了害怕某些事物是与生俱来的理论,认为人类害怕某些事物是后天学会。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种无理性的恐惧症中,要数惧怕蛇类最为常见。在这些怕蛇人群里只有少数是被蛇攻击过,大部分人甚至都未见过蛇。

  美国纽瓦克(Newark)罗格斯(Rutgers)大学的专家们指出,此项研究是让六个月大的婴儿观看蛇和无危险动物的视频,并在两段视频中分别插入恐惧的尖叫和开心的笑声。当婴儿听到恐惧的尖叫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蛇的视频,说明婴儿没有产生恐惧。这就证实了恐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说法。该研究报告刊登在了近期心理科学杂志(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科学动态上。

  一项瑞典研究显示,人类可被教导出害怕任何事物。科学家们在志愿者看到蛇、蜘蛛、花卉、蘑菇图像时,就给他们一次小电击。重复几次后,志愿者们在看到这几张图时会显示出恐惧。

  在英国,有一半的女性和五分之一的男性是对蜘蛛、蛇等类似动物恐惧。不管蜘蛛或蛇是死是活,恐惧意识会令他们不敢靠近。这些恐惧症状被好莱坞利用在电影里,令观众看了毛骨悚然。然而,在数百万年以前,人类祖先们生活在有许多致命爬行动物和昆虫的非洲,他们并不惧怕这些生物。

  在另一个实验中,3岁的孩子观看屏幕上显示的9张照片,研究者说出名字要他们指出对应的事物。结果表明,孩子们鉴定蛇的速度要比其他动植物快,怕蛇的孩子挑出蛇的速度也要快于不怕蛇的孩子。罗格斯大学的温妮莎(Vanessa LoBue)教授说:"之所以选择蛇能被迅速指出,是因为这种生物与恶心和有害联系在一起,孩子们在迅速指出蛇时,就已经学会了恐惧它们。"

  在另一项美国研究中发现,在实验室长大的猴子或许不惧怕蛇,不过,教会它害怕蛇要比学习害怕兔子和花卉要快很多。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27日消息,科学家们相信,要想有效的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睡觉。对于那些忙碌复习备考的学生和总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的人来讲,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消息。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大脑在睡眠时,要比清醒的时候更容易记住最近的记忆内容。


人类的大脑在睡眠时更容易记忆

  据国外媒体报道,早期的研究显示,新的记忆是被存储在大脑中一块被称为“海马”的区域(hippocampus),目前普遍认同海马区的重要作用是将经历的事件形成新的记忆(情景记忆或自传性记忆)。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成为大脑的永久存储记忆。不过在人清醒的状态下,这种新形成的记忆往往比较“脆弱”。例如一个人在刚记忆完一段文字后不久,让他再去记忆第二段文字,这可能会让他难以对第一段文字有一个深刻的记忆。

  德国吕贝克大学(University of Lubeck)的比约恩-拉什(Bjorn Rasch)博士和三位同事认为同样的记忆过程在睡眠时也在发生着,于是他们设计了一项实验来证明这个想法。24名志愿者被要求记忆一组15张的卡片,卡片上是一些动物和日常物品的图片。

  研究人员在志愿者记忆卡片的期间会对他们释放一些不太好闻的气味。40分钟之后,有一半的志愿者被要求开始记忆另外一组稍有不同的卡片,在这组志愿者开始学习第二组卡片的同时,他们仍然会闻到相同的难闻气味,这旨在让他们能对第一组记忆有所回忆。而另外12名志愿者在保持闻到难闻气味的环境下,短时间“打盹”后再开始新一组卡片的记忆。最终所有的志愿者都被测试对第一组卡片进行回忆,结果表明,经过睡眠的志愿者组85%的记忆率要明显高于另一组60%的记忆率。

  对此,项目负责人苏珊-迪克曼(Susanne Diekelmann)博士表示,在清醒和睡眠两种状态下,记忆的效果有着明显的不同。基于脑成像数据显示,在睡眠的最初几分钟,事件就已经开始由“海马区”向大脑的新皮层进行转移。只需要40分钟的睡眠,一些记忆就已经“下载和存储”到大脑中,而不容易被新接收的记忆信息所扰乱。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目前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新一期的《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中。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 445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