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外墙到房间摆设,材料都是用垃圾制作而成
在屋子中转一圈,你会发现各种不同的废弃私人物品
出门在外,难免要找吃住之地。如今在全世界,各式各样的酒店旅馆可谓琳琅满目:有的极尽奢华,比如全球最贵的阿联酋迪拜七星级“帆船酒店”; 有的极尽简约,比如只能容纳一人之身的胶囊旅馆。它们风格迥异,入住的感觉当然也大不相同。但是,或许你还没想过垃圾也能建造成待客之所吧?日前,一位德 国艺术家就使用从许多欧洲国家海滩上捡来的垃圾,打造了一座彻头彻尾的“垃圾旅馆”,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醒人们在旅游时注意保护环境。
建筑材料来自海滩
这间坐落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中心卡亚奥广场的临时旅馆于1月19日至23日“开门迎客”。它由德国艺术家哈·舒尔茨为配合马德里举行的年度世界旅游大会而设计建造,取名为“拯救海滩”。
不要小看这间占地面积不大、外表花花绿绿的旅馆,从建筑外墙到房间的摆设,它的一切都是用垃圾制作而成的。舒尔茨说:“当有潮汐时,许多垃圾会被冲上海滩,我就是用这些潮汐冲上来的垃圾建造的这间旅馆。”
据悉,这间旅馆30%至40%的材料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海滩。旅馆外墙的装饰品中有塑料鼓、木头框子、乐器、条纹袜子、轮 胎和儿童书籍等;旅馆里的5个房间,内部装潢的材料也十分丰富,包括锈迹斑斑的路灯、摇摇欲坠的餐具橱柜、破烂的波斯地毯等等。在旅馆外还有一小片沙地和 棕榈树,象征着海滩。虽然这间临时旅馆与豪华的星级宾馆没法比,但是由于材料特殊,它仍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目光。活动的组织者还通过“脸谱”社交网,选择了 几名比赛的获胜者免费入住这家新奇的旅馆。
设计理念突出环保
提到这间旅馆的设计缘由,舒尔茨介绍说,他之所以选择完全用垃圾来建旅馆,就是为了提醒人们在外出旅游时也要保护环境。“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是最大的,但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人类倾倒垃圾的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舒尔茨是一名致力于环保的艺术家,曾用垃圾制作1000个垃圾人,在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和莫斯科红场等世界级名胜地展出。而这间垃圾旅馆也不 是舒尔茨同类杰作中的第一个,去年6月在意大利罗马圣天使城堡花园,舒尔特就曾建造过一个类似的“垃圾酒店”。当时舒尔茨还请来丹麦超模海伦娜·克里斯滕 森为他的酒店“助阵”,亲身体验一把睡在“垃圾堆”里的感觉。在酒店中,克里斯滕森用凉水洗澡,用蜡烛照明,用冷水洗衣服。体验过后她说:“那一夜过得还 不错,在屋子里转一圈,你会发现各种不同的私人物品,有些东西让你不禁想,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个扔在沙滩上?”
“拯救海滩”虽然不是第一间垃圾旅馆,但对人们的吸引力丝毫没有打折扣。不要说入住体验,单从外观看,它的特殊之处已经很明显。旅馆门口的通告牌上还有这样一条标语:“10个西班牙人中就有1个因为海滩太脏而不再去海滩,另外还有40%的欧洲人也是这样做的。”
如今,海洋环境的污染正日益严重,但愿这样一个既有创意又发人深思的垃圾旅馆能够起到作用,提醒人们到海滩度假的时候“手下留情”。 记者/张媛媛
宇航员保罗拍摄的似压扁球体的月亮
53岁的保罗,这是他首次作为工程师完成6个月的空间站部署
1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玛雅文明预测世界会在2012年毁灭,不久前发生的各国群鸟死亡事件和世界性的灾难性气候,让许多人相信世界末日或许会 降临。如果连月亮的形状也改变的话,你也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与2012世界末日的临近有关。事实情况并非如此,近日,国际空间站拍摄的奇特月亮升起照 片,被证明仅仅是由一个大气现象造成的,而不是末日征兆。
国际空间站在日前环绕全球运行时,遇到了一次非比寻常的月亮升起。意大利宇航员保罗(Paolo Nespoli)拍摄到了这一画面,照片发布出来后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因为人们无法用常识来解释这种现象,于是2012末日论又与之联系到了一起。
其实这个似压扁球体的月亮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这与铅笔放置在水里会弯曲的道理是类似的。一家天文网站的管理者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说:"保罗拍摄的照片捕捉到的是一种普通的"大气效应"。这种现象的原理是真空中的光线经过大气时会变得扭曲,扭曲程度取决于光线中有多少空 气,空气越浓厚,扭曲程度也就越明显。"
据专家介绍,国际空间站经过时,月亮正在升起,这时月亮顶部在移动中穿过的光线要小于底部,造成了光线暗淡和扭曲,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压扁效果。宇航员保罗所拍摄的照片并不仅仅是这些月亮图片,他还拍摄了太空站橱窗的日落、爱尔兰西海岸、鸟瞰慕尼黑等图片。
保罗来自意大利米兰,今年已经54岁,这是他首次作为工程师完成6个月的空间站部署。在拍摄这些难以置信的照片之前,他就已经加入了一个重大的科研实验。另外,他还参加了一个名为"misson x"的宇航员培训计划,该计划允许孩子体验空间站生活。
(蜘蛛侠)
美国圣路易斯动物园出生的黑犀牛仔。
1月26日消息,美国圣路易斯动物园近日诞生一只罕见的黑色犀牛仔,这是该动物园20年来首次降生这种品种的犀牛。
这只公牛仔重120.5磅(约54公斤),1月14日出生。黑犀牛是一个濒临灭绝的品种,数量虽非常少,但正在逐步增加。为保护这个种类,北美洲38个动物园人工养殖了总共60头黑犀牛。
圣路易斯动物园表示,这头黑犀牛仔的父母都年满6岁,2007年来到该园。
在犀牛种群中,黑犀牛的数量急剧下降。1970年,据认为在非洲有约6.5万头黑犀牛;1993年,在野外仅存2300头。根据国际犀牛基金会的统计数据,2003年,非洲黑犀牛总数恢复到3610头。由于牛角有药用价值,对黑犀牛的偷猎现象非常严重。
唐宁街10号开始闹鼠患,需要像汉弗莱这样的猫
继英国首相府“闹鼠患”在上周被媒体曝光之后,唐宁街10号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计划招募一只擅长捕鼠的“公务猫”。
上周,一只堂而皇之地穿过唐宁街10号台阶的老鼠出现在电视直播的画面中。随后,卡梅伦的一名女助手在首相府外的草坪上发现一只被乌鸦弄死的老鼠,颇感震惊。就连在首相府做报道的多名记者也都抱怨这种啮齿动物的猖獗活动。
一名消息人士表示:“我们正在调查唐宁街里的人是否会对猫过敏,而且还要考虑谁为猫的日常开销买单,当然不希望让纳税人掏腰包。”他还透露说, 一旦该方案被批准,首相卡梅伦将和孩子们到动物救助中心去选择一只合适的猫,届时这名新“雇员”将负责巡逻唐宁街10号和11号以及内阁办公室。它必须是 一个捕鼠能手,而非卡梅伦一家的宠物猫。(中国日报)
相关阅读
曾经的“第一公务猫” 汉弗莱
唐宁街的上一任“公务猫”名叫“汉弗莱”,曾先后为三任英国首相服务,在英国颇有名气。汉弗莱原本是一只黑白相间、在唐宁街上流浪的小猫。 1989年撒切尔夫人将其收养,从此名声大噪,受到万般宠爱,之后的首相梅杰也对汉弗莱爱护有加。它出入首相府从来无人阻拦,经常见到国内外名流,历尽大 场面,气派十足。
特别是汉弗莱还享受“公款吃喝”的待遇,英国内政预算中每年专为它拨出100英镑作为伙食费。然而,就在1997年布莱尔一家入住唐宁街10号半年之后,汉弗莱被宣布退休,从此离开首相府,不知所终。
山东邹平县台子镇位家村村民位长让在查看干旱的麦苗。
贵州铜仁地区万山特区内因积雪而垮塌的蔬菜大棚
新年伊始,接踵而至的暴雪和冻雨将我国西南化为银装素裹的世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华北、黄淮等粮食主产区正陷入干旱缺水的局面。
异常天气引发的冰火两重天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农业生产敲响警钟:如何采取得力措施实现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场抗灾保丰收的战役正在打响。
南方雨雪北方干旱异常气候考验中国
近日,贵州再次遭遇雨雪冰冻灾害,不少路面都结上了一层冰。和天气一同坠入冰点的,还有人们的心情。“6个大棚严重损毁,10多亩蔬菜70%受灾。里外损失超过3万元。”看着一夜“冻僵”的蔬菜,铜仁地区万山特区龙江村村民刘洪水忧心忡忡。
大范围的低温冻雨天气盘踞西南地区。本应山花烂漫的地方,如今风雨飘摇。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我国南方降水日数普遍在8-10天,其中贵州西部、重庆西部、湖南东南部等地有10—12天。
就在南方白雪皑皑之际,北方的初雪已经“迟到”了很久。1951年至今,北京初雪平均日期出现在11月26日。但直到今日,北京依然没有下雪的迹象。“只刮风不下雪,这滋味太难受了!”北京市海淀区居民肖丽丽一脸无奈。
在河南省杞县阳堌镇西铁岗村,自打麦播以来已连续100多天没下过一滴雨水。成片的麦田泛着枯黄。
这样的场景在华北和黄淮地区随处可见。
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六省区,去年10月以来的平均降水量仅40.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3%,降水减少使得这些粮食主产区冬小麦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突出。
“这是196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第二少局面,是气候异常在作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培群解释说。
去年11月中下旬,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明显调整,导致冷空气更为频繁猛烈。这时,西南暖湿气流为南方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冷暖交汇形成大范围雨雪天气。而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弱阻挡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华北、黄淮等地无法形成有效降水。“就好比一块干毛巾,无论你使多大劲,都拧不出水来。”张培群说。
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大气环流异常仍不能根本改变,这意味着目前我国南方的低温冻雨和华北黄淮无降水局面仍将维持。
旱魔肆虐粮食主产区 业生产面临灾害挑战
低温冰冻给南方蔬菜生产带来大范围影响,在不少地方,蔬菜价格出现了明显波动。
在北方几个粮食主产区,持续的旱灾更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农业生产增加了不确定性。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039万亩,其中重旱898万亩。
将这些数字还原到中国版图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全国受旱区域全部集中在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等粮食主产区!
这是什么概念?
以冬小麦为主的夏粮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约四分之一,仅河南一个省的冬小麦产量就占全国逾四分之一。发生在粮食主产区的干旱如果波及冬小麦生长,将为全国农业生产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这意味着什么?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特殊产品,是国家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历史经验证明,一旦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我国经济运行就会出现“波澜”。
有专家认为,在目前国内粮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当前的旱情和雨雪天气将增强市场对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看涨的预期。
尽管目前冬小麦没有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苗情基础较好,但若干旱持续下去,小麦能否增产丰收将面临严峻考验。
柴油价格上涨,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长等实际问题将给抗旱带来很大挑战,抗旱促春管任务十分艰巨。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说。
在山东临沂,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正在横行,旱魔所到之处,秧苗枯黄。“天太干了,水位下降了2米多,不好抽水。”临沂市庞居村村民张华正为今年能否有个好收成而揪心。
在河南,捉摸不透的旱情正成为这个农业大省全力应对的头等大事。“如果过年后气温回升到日均3摄氏度以上,可以利用返乡的劳力进行耕种,否则真是够呛。”河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汤其林如是说。
中央地方同心协力抗灾战役全面打响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华北、黄淮等地区的旱情发展情况,做好抗旱的各项工作,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采取有力措施抗击南方部分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高度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及早安排、周密部署,事关今年粮食稳定增产,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紧要关头,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各地区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同心协力,一场科学抗灾、确保生产的战役迅速打响。
农业部制定抗旱的技术路线和应对措施,并派出20个工作组,分赴主产区调查灾情,指导农民加强春季田间管理。
水利部要求,各地对可能发生供水短缺的城镇、农村进行摸底排查,加大抗旱投入力度,开展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切实提高抗旱水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气象局则通过加强干旱、低温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灾害分析,确保联动机制落到实处。
受影响省份动员力量和资源,投入到抗灾当中。
河南已投入抗旱资金2.6亿元,抗旱设备万台套。“我们要为春天抗旱做好充分准备!”鄄城县抗旱服务队队长郑茂杰说。
山东开工建设一批抗旱应急水利工程,预计新增灌溉面积690万亩。在山东菏泽市鄄城县,抗旱服务队已进驻打井。
在河北,在安徽,类似的场景随处可见。
在贵州,在湖南,在重庆,抢收成熟待收蔬菜,及时清除积雪,成为各地的攻坚战。
“科学谋划,及早部署,将使我们处于抗灾救灾的有利位置。”于振文说。
灾害频发敲响农业警钟长效防灾机制亟待完善
“我种了一辈子地,近十年是越来越旱。”60岁的黑龙江省肇东市东升村农民于林堂认为,和过去的风调雨顺不同,现如今,干旱反倒成了一种“常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显示,今后,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更加频繁的出现。
灾害频发正逐步成为常态,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500亿斤左右。
“这些自然灾害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稳定,农业基础薄弱在今后较长时间都无法根本改变,在这个前提下,更应理性看待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无数次自然灾害的考验,我国粮食产量从2000亿斤连续迈上8个台阶,达到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
实践表明,粮食生产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巩固现有生产能力,又要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才能实现产量的新突破。在我国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七连增”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
“要把过去作为危机应对的意识和措施常态化!”程国强说。
近年来,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确保粮食增收,我们获取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2009年冬天以来小麦主产区持续低温,中央财政特别安排5.3亿元对冬小麦主产区的5300万亩弱苗麦田给予施肥补助;2010年春,西南发生历史罕见干旱,国务院迅速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西南旱区玉米覆膜种植等给予补助……这些政策和资金犹如及时雨一般,对当年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然而,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要未雨绸缪。建立长效防灾减灾政策体系,有益于维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将保护农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不仅体现在丰产的时候通过调整最低收购价保持合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减产时,采取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抗旱保生产。
——确保粮食市场稳定,需要我们站在现有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当下,进一步研究主要农产品调控机制,通过多渠道确保市场供应稳定。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有益于提升农田产出能力。
“这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现有至少一半以上的耕地能够旱涝保收。当灾害来临时,不至于束手无策。”程国强说。(张辛欣)
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研究人员在对1000名新西兰儿童进行跟踪研究后发现,在自我控制方面得分低的孩子在长大后将会面临财务、健康和财产等方面的问题。
缺乏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对挫折的容忍度低,对达到目标缺乏坚持,难以集中于一项任务。其他指标还包括过分活跃、不假思索就行动、难于等待、焦躁 不安以及不认真等。“根据得分高低的整体走势,孩子长大后的行为结果就变得可预测了,”首席研究者、杜克大学心理学家莫菲特说。
研究还显示,得分低的孩子长大后将面临呼吸、牙龈、性病、超重和高胆固醇以及血压等健康方面的问题。在财务方面也将出现诸如信用卡负债等问题。
新潮“发光”牙齿
1月26日消息,日本发明了一种可发光的LED牙齿,可以像护齿一样佩戴在牙齿上。当佩戴者微笑时LED牙齿便会发光,且还能变色,甚至闪烁。
这种发光牙齿甚至可以通过无线掌上电脑操控,颜色可以从艳绿色变到恐怖的红色。
目前, LED牙齿在日本颇为流行,需求爆涨。
火星快车号探测器最新拍摄到的火卫一图像,其表面遍布陨坑
火卫一的高清3D图像
具有7个超高清分析通道(SRC)的火卫一层阶图像
1月26日消息,火星是人类最大的太空勘测目标,目前,欧洲宇航局“火星快车号”探测器亲密接触火星,1月9日在距离火卫一表面110公里处拍摄到该卫星的真实面目。
该图片显示这颗不规则、非球体卫星遍布陨坑,作为太阳系内最小的天体之一,火卫一在同步轨道半径之内环绕火星运行,这意味着它环绕火星运行的速度要超过自身旋转。
这些最新图片是由火星快车号探测器拍摄的,该探测器体积相当于一个较大的冰箱,自2003年圣诞节发射以来,一直环绕在火星周围进行勘测。由于该探测器运行时与火卫一保持近距离,可拍摄其清晰的3D立体图像。
未来的着陆点:红圈标注区域是之前评估的着陆点,蓝色标注区域是当前最新评估的着陆点
2003年发射的火星快车号探测器
在过去7年里,火星快车号探测器的高清晰照相机拍摄到火卫一表面大量清晰图像,从而揭示出这颗卫星鲜为人知的真实面目。它的体积大小为:长1.5米×宽1.8米×1.5米,带有18米长的雷达天线。
该探测器对火星表面进行高清晰呈像,拍摄到火星表面矿物质的彩色地图,使用雷达对火星大气层和地表以下进行绘图。科学家对火星的勘测热情一直很 高,2013年,欧洲宇航局计划发射“ExoMars”勘测器,可在火星表面漫游探索。如果能成功,它将成为欧洲第一个抵达火星表面的太空任务。
火星有两颗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它们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为0.78亿公里,目前距离地球0.557亿公里。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首次绘制出地表下流经岩石和沉积物的地下水流分布图。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快 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加科学家发表了绘制的地图和相关数据。该项成果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地质过程有重要意义,对于评估地下水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球海洋系研究人员汤姆·格里森表示,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全球范围近地表面渗透性的图像,该图与过去的制图相比,其依据了深度 更深的岩石型态数据。加研究人员使用了德国和荷兰科学家提供的最新世界范围岩石型态调查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保证了他们在绘制渗透性地图时可以将深度达到地表下100米左右。而过去的渗透性地图只涉及地下1米到2米,且只涉及部分区域。
格里森介绍,目前的气候模型一般不包含浅表土壤以下的地下水、沉积物以及岩石。而使用新的渗透数据和地图,目前就可以评估可持续的地下水资源,并可以在全球范围评估地下水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对气候的影响。
他认为,更好地大范围了解岩石和沉积物的渗透性,对水资源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全球99%的非凝固淡水是地下水,而且地下水既为地表水提供补充,又是陆地植物根部的滋润剂。
加拿大科学家绘制的新图在全球范围的分辨率是1.3万平方公里。在北美部分,分辨率达到了75平方公里。该项成果通过汇编各地的水地质模型,还对过去的渗透性数据进行了完善。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1月26日消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和实验后发现,微笑不仅是脸部肌肉动作,更是内在情绪的表露和两个心灵亲密融合的最直观表现。
充满谜题
现在法国布莱斯帕斯卡尔大学任教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葆拉·尼登塔尔多年从事面部表情研究,发现微笑这个常见面部表情的科学解释少得可怜。
微笑的表现形式就是脸颊上颧肌主要肌肉群收缩,牵动嘴角。“微笑不是浮于表面的东西,”美国《纽约时报》24日援引尼登塔尔的话报道,“与笑脸猫不同,它附着于一个身体。”
微笑有多种形式,有时嘴角咧开,露出牙齿;有时双唇抿住;有时眼睛眯起;有时下巴略抬。尼登塔尔说,这只是给微笑分类的第一步,不能解释微笑之谜。
一些研究人员希望更进一步,了解产生微笑的心理状况。他们发现,微笑往往源于快乐,人感觉越快乐,颧肌主要肌肉群收缩越强烈。不过,这并非铁律,有时当人感觉悲伤或厌恶时,相同肌肉群也会收缩。
除愉悦外,人有时因尴尬而微笑,这时多半耷拉着下巴;因问候而微笑,这时往往眉毛上扬;为彰显实力而微笑,这时通常抬起下巴以示蔑视对方。
亦重解读
尼登塔尔带领同事查阅大量相关研究,从大脑扫描一直到文化观察,希望建立一个有关微笑的科学模型,弄清微笑的起源以及人如何感知微笑。
她说,作出面部表情是微笑的一部分,他人如何解读这一表情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大脑通过三种途径区分微笑和其他表情,第一,对比一个人的脸部与标准微笑,判断对方是否微笑;第二,通过对方所处环境判断面部表情;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通过模仿识别微笑。
尼登塔尔和同事在最新一期《行为与大脑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说,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模仿激活的大脑区域大部分与微笑时大脑活跃区域相同。研究人员据此希望用模仿来区分真情抑或假意微笑。
研究人员向一组学生展示微笑人群图片,其中一些人真心微笑,一些人则是皮笑肉不笑。学生们轻松辨认两者区别。
随后,研究人员要求学生在嘴唇间放置一支铅笔,这一动作牵涉到的肌肉与微笑相关。学生们无法模仿看到的脸庞,区分真假微笑时困难得多。
眼神交流
研究人员还发现,眼神交流对微笑具有重要意义。尼登塔尔和同事让学生们观察一系列人像画作,一些作品人物将目光投向远方,一些与学生四目相对。研究人员要求学生评估画作的感染力,之后用木条遮住画作中人物双眼,让学生再次评估。
结果,学生们认为人物眼睛未被遮住时作品感染力更强。虽然画作中每个人物都在微笑,但与学生四目相对的人像作品感染力明显更胜一筹。
尼登塔尔说,她和一些心理学家如今才得以初窥微笑的奥秘,而艺术家们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知晓。也许有一天能够解释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如此迷人,“我要说,它如此成功是因为你可以与她进行眼神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