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黄石公园火山或将超级喷发

岩浆湖活动异常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天文学家一直在观察小行星对地球的威胁,如果地球遭遇小行星的撞击将面临空前的灾难,不过近日科学家则表示,比起小行星的撞击,我们身边则隐藏着更大的灾难。

  有科学家表示,目前黄石公园火山正处于活动期,存在爆发的可能,喷发期可能比此前预期的要早,而如果黄石公园火山发生强大的喷发,那么美国将有2/3的地区无法居住。

  地质学家认为,目前黄石公园火山岩浆上升速度加快,达到2004年以来的最高值。同时地质学家还表示,最近的2.1万年火山爆发了三次,现在它有再次爆发的可能,而也将是一次规模最大的爆发,威力将超过1980年圣海伦火山爆发的1000倍。

  有记载显示,7.4万年前印尼曾经有过火山超级喷发的记录,而当时他的威力就险些消灭整个人类,火山灰覆盖地球超过百年。

  杰列尔梅(Guilherme Gualda)博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对一些岩浆池做了研究,有些地方的活动很频繁,这或许是爆发前的预兆。”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组图-摄影师零距离拍摄火山 熔浆流如彩带飞舞

  日认为长白山岌岌可危 20年内99%可能火山爆发

  古老火山爆发揭露火星真相:曾拥有大气和液态水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丽的长白山天池,但日本研究者认为这一切20年内被摧毁的几率达99%(科学网kexue.com配图)

  据韩联社23日报道,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谷口宏充近日发表研究成果,称受到去年日本大地震影响,未来20年内长白山火山喷发概率为99%,此言论遭到韩国媒体和学者质疑。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谷口宏充表示,通过对长白山过去1100年间火山喷发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自10世纪发生火山大喷发后,在14世纪至20世纪之间长白山共发生6次火山喷发,而喷发的时间总是与日本大地震“有很大关系”。因此谷口宏充认为,受2011年3月日本东部大地震影响,长白山在2019年前发生火山喷发的概率为68%,在2032年前喷发火山的概率为99%。

  韩国《朝鲜日报》称,韩国有关专家对谷口宏充的研究成果表示怀疑,并认为长白山虽然是一座活火山,地下也确实有岩浆涌动,但预测具体的喷发时间没有科学依据。韩国全北大学教授赵奉坤说,根据日本地震和长白山喷发时间的历史统计预测未来喷发时间,作为科学家来说,这种预测有些牵强附会,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主张。韩国釜山大学教授尹成孝也表示,从科学角度看,预测具体时间是很冒险的做法,要慎重看待。韩国地质矿产资源研究院的火山学家李云洙也认为,基于现有不多的观察数据,很难预测火山喷发的具体时间。

  韩联社称,谷口宏充23日表示,虽然外界对自己的推测有不同看法,但自己是在“精确事实”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他还称,长白山火山即使在20年内爆发,爆发指数也只是4-5,也就是中型火山爆发。据了解,火山喷发指数由小到大分为0到8级,每增加一级,破坏力增加10倍。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当火山喷发指数达到5或以上时,便可视为严重。

  韩联社称,对于韩国记者提出的“朝鲜如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会否引发长白山火山爆发”,谷口宏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相关阅读:

  古老火山爆发揭露火星真相:曾拥有大气和液态水

  黄石公园火山仍处活跃状态 若爆发全美都将受灾

  火星发现大面积火山玻璃 或可证明曾存生命(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太阳耀斑在太阳东北临边处爆发,太阳看起来正在向外喷出“花冠状的火焰”。 

 NASA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捕捉到太阳耀斑爆发的壮观画面。 

 通过紫外线滤色器观测太阳耀斑。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 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 )近日捕捉到太阳耀斑爆发的壮观画面,太阳耀斑在太阳东北临边处爆发,发射美丽弧线到太空。这是数年来捕捉到的最美丽的耀斑照片。

  据测定,本次爆发的太阳耀斑为M1级,属于中等级别的耀斑。但由于爆发位置很好,此次太阳耀斑从太阳左侧喷出,从而使美国宇航局的SDO卫星能够清楚地捕捉到多年来最美丽的一次爆发。SDO在当地时间16日傍晚5时45分捕捉到这些极为壮观美丽的太阳照片,照片中的太阳看起来正在向外喷出“花冠状的火焰”,酷似燃烧着的硕大火球,同时将超热等离子体形成的美丽弧线射向太空。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在社交网站Twitter上写道:“太阳现在正在喷火!”

  太阳活跃区喷发壮观的耀斑,这可能归因于上周日看到的太阳风暴活动。美国宇航局表示:“这种太阳的喷发通常与太阳耀斑有关,同时产生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没有对准地球,因此不会对地球产生任何影响。当它们指向我们的方向时,强烈的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使地球出现极光,即北极光和南极光。据悉,天文学家将耀斑分成A、B、C、M、X五个级别,每个级别又划分10个等级,X级别耀斑最强,如果X级耀斑爆发的方向指向地球,有可能会危及地球轨道上的宇宙飞船以及地面的导航系统。 .

  上个月有报道称,围绕太阳的磁场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发生改变,将减少太阳黑子的数量和太阳剧烈活动发生的次数。然而有专家警告说,如果这些事件发生,将更具破坏性,我们的飞船和飞机可能无法应付。太阳磁场的变化可能使我们的地球更多地暴露在宇宙射线中,飞机和航天器里的人将首当其冲承受这些外来的辐射。

  太空时代恰逢一个异常活跃的太阳活动高峰期,被称为太阳活动极大期(grand maximum)。冰盖和树木年轮的同位素告诉我们,这次是第24个太阳活动极大期。太阳磁场水平将在未来下降。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好消息,但太阳的磁场变化可能使地球容易受银河宇宙射线影响,太阳风暴也将变得更加猛烈。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的卢克•巴纳德(Luke Barnard )说,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太阳活动会有所下降,但是会导致宇宙射线增强,地球将在每个世纪遭受8次大的太阳活动爆发的重创。巴纳德先生说,“太空中的辐射对于人和社会所依赖的电子系统可能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个问题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变得更加严重,工程师将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减轻其影响。”(尚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黄石公园表面迅速隆起

黄石公园火山或将喷发?

  科学网(kexue.com)讯 看过电影《2012》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影片里的所有灾难都是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喷发开始的,这这样可怕的场景或许要变成现实。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一座沉睡了64万年的超级火山,于过去7年来以破纪录速度隆起,恐怕会发生史上第4次爆发。若真的爆发,厚达30厘米的火山灰将笼罩1600平方公里的区域,届时美国将有2/3地区无法居住,航空交通瘫痪,数百万计居民无家可归,植物也可能消失殆尽。

  黄石公园位于美国怀俄明州,报道指,该座超级火山在过去210万年中,总共爆发过3次。科学家自1923年起,开始纪录火山隆起速度,单是过去3年每年就上升了7.6厘米,前所未见。由于数据不够全面,研究人员暂不敢断言第4次爆发何时发生,不过若爆发,影响将比去年4月爆发的冰岛火山还要大。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详细揭秘黄石公园 玛雅文明世界末日预言之起源

  揭四大虚假玛雅世界末日论预言 太阳辐射不靠谱

  NASA逐一击破2012末日说 言论都缺乏科学依据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张示意图显示的是行星HD 85512b正围绕它的太阳HD 85512运行。这是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距离地球约35光年。行星HD 85512b的质量约为地球的3.6倍。关键的一点是它运行的位置大致位于宜居带的边缘,这就意味着它的表面或许存在着液态水,也因此可能会存在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  这张示意图显示的是行星HD 85512b正围绕它的太阳HD 85512运行。这是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距离地球约35光年。行星HD 85512b的质量约为地球的3.6倍。关键的一点是它运行的位置大致位于宜居带的边缘,这就意味着它的表面或许存在着液态水,也因此可能会存在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
这是银河系核心位置的多波段图像。这里是银河系中恒星和行星密度最高的区域,但是这里同样有着更高频率的超新星爆发  这是银河系核心位置的多波段图像。这里是银河系中恒星和行星密度最高的区域,但是这里同样有着更高频率的超新星爆发
这是一张想象图,显示一次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将摧毁一颗宜居行星上的所有生命形式这是一张想象图,显示一次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将摧毁一颗宜居行星上的所有生命形式

  北京时间9月30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我们当然可以确信银河系中存在着生命,那就是我们自己。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更多的了解我们最初是如何出现在这颗星球之上的,以及我们的生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宇宙的其它角落,这样的条件是否可以复制?我们在宇宙之中是孤独的存在吗?实践显示,当进行这样的探寻时,应当将目光放眼整个星系,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些可能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或者只盯着我们自身所在太阳系中的宜居带不放。

  银河系宜居带

  我们的行星距离太阳距离的远近,我们的行星上的大气环境,碳循环模式以及液态水的存在,所有这些都告诉了我们诸多有关生命在这样一颗岩石行星表面起源和生存的重要信息。行星距离太阳的这一适当距离被称为“宜居带”,这样称呼是因为位于这一距离范围内的行星表面的水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相比之下,如果距离过远,水会结冰,如果太近,则会蒸发。

  哥白尼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行星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行星系中的一颗典型的行星而已,毫无特别之处。这一概念启发了天文学家,他们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着眼,目光所及越过了我们这个小小行星系的边界,投向了更加深邃的太空。

  具体的说就是,天文学家们开始在更高层次上思考宜居带的概念:是否存在某种银河宜居带,在这样一个区域内更加容易形成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系?出现这样的想法应当是非常符合逻辑的:既然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的适当距离可以定义为太阳系层面的“宜居带”,那么在更高级别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的适当距离也应当可以定义一个“银河宜居带”。

  有关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皮特·伍德(Peter Ward)以及天文学家和宇宙生物学家唐纳德·布朗利(Donald Brownlee)在他们合著的《孤独地球》(Rare Earth)一书中提出的。但这一概念实际上却是和哥白尼理论体系相对立的。

  一些杰出的天文学家如卡尔·萨根和弗兰克·德雷克都倾向于采纳基于哥白尼理论模型的“生命普适”观点,这一理论支持这样一种观念,即宇宙中可以存在其它形式的复杂生命体。而伍德和布朗利则坚持认为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我们的地球以及允许生命存在的环境是罕见的,因此生命将是极其不寻常的现象。他们的这一观点基本上符合著名的费米佯谬的描述。即:如果银河系中充满了生命,那么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没发现它们的任何蛛丝马迹?如果它们真的存在,它们在哪?对于这一著名的“费米之问”,伍德和布朗利给出的答案是:进化到微生物阶段以上的外星生命本就极其稀少,向复杂生命的进化需要极端苛刻的条件,而每一样这样的条件出现的可能性都是极其微小的,也就是说:生命根本不是普遍存在的,生命是罕见的现象。

  简单的说,伍德和布朗利认为银河系中绝大多数区域是根本不适合生命生存的。他们认为银河系中仅有很窄的一道环状区域可能适合生命存在,即“银河系宜居带”。

  自从这一理论被提出之后又许多天文学家对这一观点进行思考,看来并不是所有专业天文学家都同意伍德和布朗利有关“孤独地球”的观点。

  银河中心部位更适合生存?

  最近美国宇航局宇宙生物学研究所的麦克·古瓦洛克(Michael Gowanlock)博士和他的同行,加拿大特伦特大学的大卫·帕顿(David Patton)以及萨宾·麦克康奈尔(Sabine McConnell)进行了一项有关银河宜居带的研究就显示,尽管银河系靠近核心的区域确实环境险恶,但是却可能成为最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区域。

  他们的相关论文后来发表在了《宇宙生物学》杂志上,他们有关生命宜居的概念主要基于三个基本参数:超新星爆发率,金属性(即除去氢和氦之外的重元素丰度,这是形成行星的基本材料)以及复杂生命进化所需要的时间。他们的研究发现,尽管由于在银河系内侧(即距离银心8100光年以内),这里的恒星密度要比外侧高得多,因而这里的超新星爆发频率也高得多。这样的爆发会摧毁很多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但是这里让生命存在下去的可能性却要比银河系外缘高出10倍。

  这一研究结果和之前的很多研究结论是冲突的,如银河宜居带理论指出,只有距离银心大约2.28万~2.93万光年之间的区域才是可能适合生命存在的。我们的太阳系运行轨道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2.6万光年,正好位于银河宜居带之内,却远远位于古瓦洛克小组提出的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区域之外。

  那么为何古瓦洛克小组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呢?古瓦洛克本人解释说:“我们将金属丰度和行星形成速率进行了关联。”重元素(天文学上称之为“金属”)是由死亡的恒星产生的,而恒星诞生和死亡,这样的循环发生的次数越多就会有越多的重元素被制造出来。从星系历史的角度看,恒星诞生和消亡过程发生频率最为剧烈的区域是靠近银河系核心的位置。

  古瓦洛克说:“银河系内侧是金属丰富最高的,而银河系外侧这一指数就要低得多。因此银河系内侧位置行星的数量也应当远多于银河系外侧。因为重元素是形成行星的原始建筑材料,而在银河系核心区域这样的材料密度是最高的。”

  然而在这一区域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风险,那就是超新星爆发。古瓦洛克的小组考虑到了这一因素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演算。他们对两种最常见的超新星爆发模式进行了模拟,即两颗白矮星合并所引发的Ia型超新星爆发,以及大质量恒星塌缩引发的II型超新星爆发。

  铝26是II型超新星爆发的常见副产品,通过对银河系中铝26同位素丰度的测量让天文学家们得以计算出这一区域II型超新星爆发的频率大约为每50年发生一次。而根据以往的计算数据,一次超新星爆发将彻底摧毁距离其半径30光年以内的所有生命。

  古瓦洛克说:“在我们的模型中,我们假定氧气的积聚以及臭氧层的出现是保障生命存活的必要条件。超新星爆发可以摧毁行星大气上空的臭氧层,于是生命便会处于危机之中。”

  研究小组进行的计算显示,我们银河系中的大部分恒星至少在其生命史中的一部分时间里将是沉浸在附近超新星爆发的辐射中度过的。只有大约30%的恒星可以幸免于难并具备发展出生命的环境条件。

  古瓦洛克表示:“超新星爆发将可以摧毁距离其6.5~98光年范围内的生命,具体要取决于超新星爆发的规模和形式。在我们的模型中,这种毁灭起作用的距离并非固定不变,因为一些超新星爆发的威力要远大于另外一些。”

  正是依据这些判据,古瓦洛克指出,尽管由于较低的恒星密度,以及更少的超新星爆发,在银河系外侧会更加安全。但是银河系内侧的高金属丰度意味着更高速率的行星形成,计算显示在银河系内侧找到幸存的,没有被摧毁的有生命行星的几率要比银河系外侧高出10倍。然而古瓦洛克小组的理论中没有排除银河系内任何一个区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只是说其它区域“比较不可能出现生命”。

  这样便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太阳系远远位于古瓦洛克圈定的范围之外。同时这一理论也给了“搜寻外星智慧生命”(SETI)项目以新的希望: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将搜寻的目光投向银河系的核心地带。

  孰是孰非?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这一理论观点。如伍德和布朗利便指出,太阳系所在的位置要比古瓦洛克模型中指定的区域安全的多,宜居的多。因为在银河系内侧,由于恒星密度过高,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轨道很容易遭遇从过于接近的距离上通过的其它恒星体引力的影响而偏离轨道,从而导致毁灭性的结果。其它科学家也对这一理论体系中所作的一些假设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如银河系内宜居行星的比例,以及处于潮汐锁定状态下的行星是否真的可以存在宜居环境等等。

  吉姆·卡斯滕(Jim Kasting)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是《如何找到宜居行星》一书的作者。他说:“他们所作的一些假设可能太过自信了。他们似乎远远走在了其他人的前头,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仍在考虑这些问题,而他们已经给出了具体的假设。”

  然而,也有支持这一理论的科学同行。列维·达特尼尔(Lewis Dartnell)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位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宇宙生物学家,他说:“这是迄今为止针对银河系宜居带问题所作的最为详尽的研究。它的结论是很有趣的,他们指出白矮星超新星爆发对宜居行星上复杂生命体的危害是大质量恒星塌缩引发超新星爆发的5倍,这很有意思。”

  银河宜居带并非是一条静止的环带,古瓦洛克小组的论文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河系的高金属丰度区域将逐渐向外侧扩展。他说:“这也是为什么形成时间较晚的恒星更加容易拥有类地行星。”这样看起来,或许我们银河系中生命活动的高峰期还没到来呢!(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流星雨频繁光临地球

  爱许愿的流星雨发烧友有福了。2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天象预报:10月9日、10日、21日,天龙座、南金牛座、猎户座三大流星雨要“登台献演”,并且流经天顶的流星颗数都将迎来极大值。月底的“木星冲日”也是天空闪亮看点。

  据天文专家介绍,活跃在10月上旬的天龙座流星雨,1933年、1946年曾经出现过每小时数千甚至上万颗的爆发。虽然天龙座流星雨的预报有许多不确定性,但目前世界各国多位天文学家普遍观点是,今年“天龙”将在北京时间10月9日凌晨4时左右爆发,ZHR(每小时天顶流星数)值在200颗左右。对于中国境内爱好者来说,8日晚至9日黎明前的观测条件较佳。

  专家表示,说到南金牛座流星雨,就不能不提它的“同胞兄弟”北金牛座流星雨。它们的母彗星同为2P恩克彗星,正是通过不断观测、总结,天文学家对它们的了解才逐渐加深。

  今年国际流星组织预报,南金牛座流星雨从9月10日开始活动,要持续到11月20日,其中爆发可能出现在10月10日。而此时,该流星雨的辐射点与金牛座还有一定的角距离,位于双鱼座的天区内。因为流量小,预报的南金牛座流星雨爆发时间也不会太精确。

  猎户座流星雨是知名度较高的流星雨之一,是全球每年10月最值得关注的流星雨。作为哈雷彗星每年带来的两个流星雨之一,猎户座流星雨的流量比较稳定,每小时天顶流星数最大值通常在25颗左右,而近几年更是一度超越了50颗。

  根据国际流星组织的预报,今年猎户座流星雨大爆发将出现在10月21日,具体时间并不确定,21日凌晨开始下弦月将对观测产生一定影响。“猎户”特点是爆发时状态平缓,可能持续一天,甚至更长时间。流星体速度可达66千米/秒,属于快速流星。

  到了月底的29日的“木星冲日”,日落木升,日出木落,木星与太阳方向相反,整夜可观。今年冲日期间,木星正从白羊座逆行至双鱼座,这部分天区没有什么亮星,把它分辨出来非常简单。

  专家提示,想拍出好的木星照片并不困难,公众可以使用飞利浦TouCam这类可设参数的摄像头连接望远镜,对它拍摄一段1000帧左右的视频,再使用RegStax叠加处理成图片。这样既可以提高信噪比,又能减少大气抖动,使得在地面上拍出清晰、漂亮的木星照片成为可能。

  相关阅读

  中秋佳节请遥望美丽星空 先看流星雨隔天再赏月

  组图-英仙座流星雨八月来袭 数百流星划过天空

  研究行星演化过程 失败的木星或为超级地球起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远眺冰岛拉基火山地区远眺冰岛拉基火山地区

  北京时间9月21日消息,去年冰岛火山的爆发现在还让人记忆犹新。但是那次爆发并非最严重的一次,18世纪80年代冰岛曾经发生过更加严重的火山爆发,而根据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一旦再次发生类似200年前那场火山爆发那样的事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火山口喷出的有毒浓烟将随气流飘向欧洲,造成数万人死亡。并且由于现代社会的高度关联性,国际贸易,经济活动都将遭受沉重打击,欧洲的食物生产和进口活动更是将面临灭顶之灾。研究小组已经将她们的报告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在线版。

  1783年6月份一直到1784年2月份,冰岛中南部的拉基火山(Laki volcano)一直处于喷发之中。英国利兹大学大气科学家阿贾·施密特(Anja Schmidt)说,尽管这次喷发并没有产生大量的火山灰,但是根据估算它向大气一共排放了大约1.22亿吨二氧化硫进入大气,这大约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工业活动一年内排放的二氧化硫污染物总和。

  历史记载显示,在那场火山喷发结束后的两年时间内有大约1万名冰岛居民相继死去,占冰岛当时总人口的1/5,另外岛上大约3/4的牲畜也全部死亡。而根据英国的档案记录显示,当1783年夏季冰岛火山喷发活动开始之后,该国当年的死亡率比正常年份高了10%~20%。荷兰,瑞典和意大利都记载了大气能见度降低,呼吸困难等现象的出现,当然还有高于常年的居民死亡率。根据估算,仅在英国一地,就有大约2.3万人死于与此次火山喷发有关的原因。但是在欧洲大陆上,这种估算难度更高,因为很难将由于火山喷发导致空气污染引发的死亡案例与由于饥荒和疾病死去的病人区分开来。而后者当时是欧洲大陆主要的居民死亡原因。

  为了估算这样一次喷发对于今日欧洲人口密集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施密特和她的同事们在计算机模型中输入了一些相应的参数。她们借助气候模型来进行模拟并试图找出这场长达8个月的连续喷发释放的巨量二氧化硫最终将飘向何处。同时小组还对这一事件导致的大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浓度进行了估算,这一粒径范围的悬浮颗粒物是最容易被人体吸入并继而引发心肺疾病的。最后,研究小组调用现代医学数据进行分析,以便估算在现代条件下多少人将因此丧命。

  根据模拟计算,在火山喷发后的前3个月,欧洲上空空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浓度上升了120%。火山喷发期间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超标的天数将达到74天,而一般情况下这一数字不会超过38天。不出意料的,空气中弥漫危险颗粒物浓度最高的区域位于火山喷发的下风向,包括冰岛本国以及欧洲西北部,这些地区的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将增长三倍。但南欧的情况同样会受到影响,那里的悬浮颗粒物指标将上升60%。在一年之内,严重的空气污染将在欧洲引发大范围的心肺疾病,估计14.2万人将因此丧命。另外每年还有大约7万人会因为季节性感冒引发的疾病死亡。

  根据纪录,在过去的1150年内,冰岛至少已经发生过4次规模和18世纪的拉基火山爆发相当的爆发事件。因此此次的研究得到的数据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布莱恩·图恩(Brian Toon)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位大气科学家,他评价说:“她们做的很好,向我们展示了一次火山爆发将如何对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造成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体健康问题。”他说:“这是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

  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大气科学家阿兰·龙伯克(Alan Robock)说:“去年4月的冰岛火山爆发导致欧洲的航空运输瘫痪了超过一周,今年5月份的喷发也造成了数天的航班混乱。但是这些喷发事件和拉基火山喷发相比较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拉基火山爆发那样的事件将至少造成航班瘫痪时间长达半年或更久。这样的事件将对农业生产和航运交通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严重影响欧洲通过进口获取食物的能力。这将对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困难。”他说:“加上如果有二氧化硫气团抵达欧洲上空,那些原本就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将无能为力,只能把自己关在家里。”(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西伯利亚美丽自然风景

   据国外媒体报道,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地球上90%的物种灭绝,是何原因引发地球环境大灾难呢?

   由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的地球动力学建模人员、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地球化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西伯利亚地盾(Siberian traps)火山大爆发和地球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的关系发表研究报告表达了新看法。研究报告发表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大火成岩区(large igneous provinces)是指在地球表面堆积的大量火山岩,它由一个体积巨大的、连续的、以富镁、铁岩石占优势的喷出岩及其伴生的侵入岩组成,是一种全球现象。它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和伴生的侵入岩、火山边缘玄武岩,大洋高原、海岭、海山群和洋盆溢流玄武岩。通常在一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里,大火成岩区喷发大量岩浆,覆盖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千米,高度达4千米。西伯利亚地盾被认为是陆地上最大的大火成岩区。

   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大火成岩区是由于45亿年前热地幔柱熔化和喷发形成的。巨大的蘑菇状地幔物质从地幔底部上升到岩石圈(地球坚硬的外壳),热地幔柱有很大的浮力,容易引起距离它上面几千米高的岩石圈隆起,但这种隆起不会经常发生。此外,研究人员估计大火成岩区的岩浆排气不至于引发气候危机。研究小组建立了一个数值模式和新的地球化学数据,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在可以得到解答。

   研究小组认为,西伯利亚地幔柱包含了约15%的可循环再造的海洋地壳,该地壳很久以前就被俯冲到地幔深处,然后,通过热地幔柱,带回地球的岩石圈。这种可循环再造的海洋地壳以榴辉岩的形式存在于地幔柱中,一种非常致密的岩石使热地幔柱的浮力减小。出于这个原因,地幔柱的相互撞击使岩石圈微微地隆起。可循环再造的地壳物质在比正常地幔物质橄榄岩低得多的温度下熔化,因此地幔柱产生异常大量的岩浆,在几十万年的时间内温度慢慢升高,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直到足以摧毁西伯利亚厚厚的岩石圈。在这个过程中,地壳的循环再造,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冲出地表,如二氧化碳和卤族元素气体,其中碳和氯混合的致命气体喷入大气中引发大规模动物灭绝。2.5亿年前的物种灭绝很可能是由于西伯利亚地盾火山炽热岩浆喷发造成。

   西伯利亚地盾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地盾的形成时间,介于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约2.51亿年前到2.5亿年前,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时期相符合,那也正是地球最暖的时期。西伯利亚地盾火山爆发持续约一百万年,是过去5亿年来,已知最大型的火山爆发之一。西伯利亚地盾火山喷出的岩浆面积高达7百万平方公里,接近澳大利亚的面积。西伯利亚地盾火山可能已向空中喷射多达100万亿吨的碳(人类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碳约为80亿吨),这足以造成全球气候灾难。

   研究人员认为,西伯利亚地盾火山连锁爆发引发煤炭燃烧,造成地球变暖,火山灰中含有的有毒物质逐渐渗入到陆地和水中,导致生物中毒而死,造成地球早期历史中生物大规模灭绝。这一研究成果对持续30年的小行星碰撞恐龙灭绝论提出了挑战。

   历史悲剧会再次重演吗?不同于2.5亿年前,如今的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造成的。当全球变暖的进程一天天加剧,气候灾变逐步发生,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无处可去,觅食困难,面临灭绝的危险。据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临灭绝。所以再次呼吁,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尚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利用一项新开发的能够将太阳耀斑发出的微弱光线与背景中的恒星光芒区分开来的技术,研究人员第一次能够从头至尾跟踪由太阳到地球的巨大太阳耀斑。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西南研究所的Craig DeForest和同事在美国宇航局(NASA)日前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2008年12月,太阳爆发了一次日冕物质抛射——或称为CME,是指向太空抛射大量带电粒子的一类太阳耀斑,而时至今日,科学家终于开发出了一种方法,能够在太阳耀斑的生命周期中自始至终识别这些物质。

  由于是从太阳上爆发,因此太阳耀斑明亮异常,然而在最初的几个小时之后,它们便扩散得近乎于隐形。

  当一次典型的日冕物质抛射跨越金星的轨道时,它的物质发光效果仅仅相当于满月亮度的十亿分之一,然而它的能量却依然足以对电网和卫星构成破坏。

  这一新的分析工具剖析了5台照相机所采集的数据——这些照相机装载于在远离地球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部探测器上,从而赋予了科学家从日冕物质抛射在太阳大气中爆发(上图)到它们到达地球附近(下图)的整个过程中追踪这一事件的能力。

  这种能力将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观察太阳耀斑不断变化的大小、形状、速度,以及磁场信息,从而更好地预测日冕物质抛射何时波及地球,以及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一旦出现太阳耀斑,对于太阳表面来说就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爆发。除了太阳局部突然增亮的现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现在从射电波段直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的突然增强。耀斑所发射的辐射种类繁多,除可见光外,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红外线和射电辐射,还有冲击波和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极高的宇宙射线。(赵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8日消息,荷兰爆发超级细菌!已经造成27人死亡。现在,这种细菌已经被证实是"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但是目前还不能确认所有的死亡病例都是由该细菌直接导致。

  据科学网了解,荷兰鹿特丹的马斯城医院26日宣布,在近两个月时间里,共出现了27人不明死亡,经过检验都在死者身上发现了“克雷伯氏菌”,是否这种细菌就是死亡的关键,仍在调查。马斯城医院表示,目前有78人确诊感染了该细菌,另外有1967人疑似感染。据院方估计,确诊病例还会增加,但是最近一周时间内没发现确诊病患,疫情正在控制中。

  根据介绍,人类感染克雷伯氏菌会引发肺炎、尿道感染和菌血症等病症,曾在法国、印度和以色列等多国爆发过疫情。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