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减肥新方法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0日消息,减肥早就成为谁会最流行的词汇之一,所有爱美的女士均将减肥当成了口头语,但相信知道减肥方法的人并不多,绝食成了想减肥者最先想到的方法。
不过根据科学教研究,他们发现减肥吃的多少并不是关键,按时进食才是减轻体重的最好方法。
日前美国的科学家进行了一组实验,他们利用小白鼠进行实验,发现美8小时按时进食的老鼠,比随时进食的老鼠更健康。这样的研究结果也给减肥者提了醒,按时进食至关重要。
负责本次研究的潘达教授表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肥胖与进食时间有关,每日不同时间饮食不利于健康。如,早餐吃的是健康的水果和谷物,这样很好,但到了夜晚,许多人会吃一些点心或者饮酒,这样则不利于健康。 ”更糟糕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我们的人体生物钟与我们的代谢状态相关,破坏此情况可导致体重增加和糖尿病。
潘达还表示:“我们对小白鼠进行了实验,它们吃的相同的食物,每8小时进食的小白鼠很健康,无序进食的小白鼠体重增加了28%,而且血糖也有所增加。”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类大脑均含“测谎仪”
据国外媒体19日报道,人类大脑有两个用来处理怀疑的独立部分,第二部分只在和不信任的人交往时“启动”,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一个测谎仪。
首先,怀疑是情感。研究中,志愿者同磁共振成象(MRI)扫描仪相连。结果显示,他们脑中处理恐惧的区域表现得很活跃。随后,另一个用来处理记忆和识别的脑区域开始运作。看来是人类进化成疑心很重的生物了。专门用来处理怀疑的脑回路对早期人类可能十分重要。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卡里林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怀疑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大脑区域——杏仁核和海马旁回中,前者在处理恐惧和情绪记忆上扮演着主要角色,后者和记忆以及场景识别存在密切关系。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卡里林恩研究所计算精神病学中心和人类神经影像实验室主管瑞德-蒙塔古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说:“我们对人在简单的社会交往中是如何评估他人可信度的感到好奇。我们发现,杏仁核和怀疑的底线水平有密切联系。一个人根据情绪状态和眼下情况对其他人的可信度进行评估。但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其他人的行为引起怀疑时,海马旁回就会启动,扮演了一个类似天生测谎仪的角色。”
但这些和购买与销售有关的测试显示,怀疑人并不总是一个好的起点。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梅吉汉娜-巴特表示:“拥有高怀疑底线的人常常和相当值得信赖的买家打交道,所以忽略买家提供的信息,他们就会丢掉潜在利润。在一个竞争环境中识别可靠信息的能力和发现不可靠行为同样重要。”
蒙塔古指出他们的发现或许对研究偏执狂和焦虑症等精神状况有所帮助。他说:“增强杏仁核活性相当于发现可靠行为能力的丧失,这可能为深入了解焦虑症患者的社会互动提供线索。这些人的这个大脑区域时常表现得很活跃。”
这些科学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了怀疑的神经基础。75对参与者参加了60轮简单的讨价还价游戏,每对都有一个买家和一个卖主。与此同时,他们的大脑和扫描仪连接。每轮开始时,买家都会得知一个假设物件的实际价值,接着向卖主出示一个价格。然后卖主定价。如果卖主的价格低于假设物件的给定值,交易就会进行。卖主得到售价,买主则收到售价和实际价格间的任何差价。如果卖主的价格高于假设物件的实际价值,交易就会终止,双方都得不到现金。(杨孝文 任秋凌)
相关阅读
夫妻沙螽
一对虫子“海枯石烂”的爱情
谁说爱情不能永恒?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看看吧。这里新近展出的一块化石上,两只叫沙螽(音:zhong)的昆虫似乎还在说着悄悄话,而这对“夫妻”绵绵的“情话”已经讲了1.65亿年!
今天,为了迎接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南京市第二十四届科普宣传周,位于鸡鸣寺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还将免费开放一天,欢迎公众参观。
这块“夫妻”化石上,清晰地保留了两只昆虫。“这是沙螽,化石上面的是一雌一雄两只。”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张海春教授告诉,这块化石被发现在内蒙古宁城地区,属于著名的道虎沟昆虫群。地质年龄大约是1.65亿岁,该生物群也是世界上中生代昆虫类别最繁多的动物群。
沙螽究竟是什么昆虫呢?它属于直翅目长角亚目,身上长有多只脚和许多刺,主要生活在树上或石缝间。这种昆虫一直存活到今天。但是因为环境的变化,现在的数量已经不多了。有意思的是,在近两亿年的时间里,它们的身体几乎没有一点进化,依然是整个自然界最大的昆虫。其中有的重达七八十克,比苍蝇大100倍~150倍,是一般蝗虫的50倍。张教授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说南极都有沙螽的存在,它们以藻类为生。不过,和现在的沙螽不同,它的“祖先”是有翅膀的。
那么这对“夫妻”怎么会相伴在一起,一同变成化石的呢?经过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化石的表面有火山灰,证明当时有可能出现了火山爆发。可是这对沙螽“夫妻”光顾着说“悄悄话”了,没来得及逃命,瞬间就被厚厚的火山灰“盖”住。 巨型蜻蜓有老鹰那么大
在展厅的上方,悬挂着一个超大的红蜻蜓模型,和现在常见的蜻蜓相比,大得都“出了号了”,简直是蜻蜓中的“姚明”。蜻蜓怎么这么大个?张海春教授介绍,这种巨型蜻蜓生活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虽然同属于蜻蜓目,但和现在的蜻蜓还是有结构上的不同现在蜻蜓的翅膀上有翅节,古蜻蜓没有。
在3亿年前的地球上,巨型节肢动物大量存在,包括超大的蜉蝣、蝎子,吊兰大小的蜘蛛等。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巨型古蜻蜓,它们的翼展能达到72厘米,如同一只鹰,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近年来通过对远古蜻蜓的研究,证明这种巨型蜻蜓也会飞。张海春说:“巨型古蜻蜓在3亿年前曾经昌盛一时,但大约经过5000万年的二叠纪晚期,就神秘地消亡了。”
远古昆虫的体型怎么可以这么巨大?专家说,一是与当时大气中的氧含量有关,当时大气中的氧含量最高达到了35%,而现在的氧含量只有21%。许多节肢动物是通过遍布它们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所以高氧气含量能促使昆虫向大个头方向进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生物界并没有“竞争对手”。
1亿年前昆虫已“社会分工”
和恐龙比起来,再大的昆虫都不过是“小把戏”,然而这些“小把戏”却笑到了最后。展厅内,蟑螂的远祖、蜂的远祖都有化石展出。张海春说,蟑螂的生命力极强,它们有的被摘头后还可以存活9天,事实上,蟑螂也是不折不扣的古老昆虫,早在3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而我国最古老的蟑螂化石距今也有1.65亿年生命能延续这么久远,看来“小强”并非浪得虚名啊!
张海春说,“昆虫世界中,最多的是甲虫类,其次是蝴蝶飞蛾类,再次是蜂类。”有一种长腹细蜂看上去像豆娘,目前生活在南美地区,但是在1.65亿年前,中国却是它们生活的家园,因为在道虎沟发现了很多长腹细蜂的化石。说起昆虫的分工,张海春说,早在1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社会性昆虫。比如蚂蚁,已经有兵蚁、工蚁、蚁后等,而蜜蜂在1亿年前也已经有蜂巢了。王晟 摄影 刘莉
据外媒17日报道,美国古生物学者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一座矿坑中发现了一种巨型乌龟化石。据推测,这种巨型乌龟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体型庞大,甚至可能以捕食鳄鱼为生。
据悉,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一座煤炭矿坑中,发现了这种巨龟化石。据推测,这种巨龟是在恐龙灭绝500万年后出现的,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时代。
古生物学者表示,这种巨龟体型庞大,大小如同一辆汽车一般。它的头骨就有一只足球大小,下颚骨相当有力,可能以软体动物、小型乌龟,甚至是鳄鱼为食。
相关阅读:
郑和的航海图
达·芬奇设计的大炮
达·芬奇的齿轮(右)与中国最早齿轮对比
震惊世界的《1434》中文版即将面世,英国史学家孟席斯呼吁重新评价欧洲中心论史观:
记者昨日获悉,《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中文版即将在下月初面世。本文作者加文·孟席斯是一位备受争议的英国史学家,继《1421:中国人发现美洲》提出中国人比哥伦布还要早70年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他在书中再次爆出惊人观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应该归功于中国人!
书中声称,这支中国舰队曾携带了一批中国科技典籍到意大利,而文艺复兴中的巨匠达·芬奇的许多设计发明实际上是借鉴了这批科技典籍中记载的古代机器的设计,而非原创。
记者采访本书译者、北京大学历史专业硕士杨立新、社科院的研究员罗丽萍,与读者一起了解孟席斯的惊人观点。
中国人点燃文艺复兴?
6年前,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宣布: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中国人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 这一观点让全世界为之震惊!6年后,孟席斯在这本《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扔出了更大的爆炸性观点。这次,他宣布文艺复兴也是中国人引发的。孟席斯梳理了大量中国史料,在每个细节上都力图严谨。本书展示了一些中国古代发明的机械的设计图,这些图均出自于中国古籍,包括1313年问世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于15世纪30年代以前问世的中国古代书籍。通过与达·芬奇等人的设计图对比,会发现达·芬奇等人震惊后世的许多机械发明设计图,其实是从中国舰队带去的古代科技典籍中获取的灵感,许多机器设计图和中国古籍《农书》里的图片“惊人相似”。
孟席斯这一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再次激起历史学家们的批评声浪。而孟席斯却说:“当前历史教材中的理论才是彻头彻尾的垃圾,对这些垃圾执迷不悟的家伙并不是我这个‘幻想家’,而是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
证据1:郑和绘制了美洲地图
学界都认为是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美洲,事实是,早在哥伦布扬帆启航的18年前,他就已经得到了一张美洲地图,这在他的航海日志中有所记录。试问怎么能够说在你事先已经得到一张该地地图的情况下发现了那个地方呢?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质疑麦哲伦。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是用这位伟大的葡萄牙探险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事实是,麦哲伦是在一张航海图上看到这条海峡的,那为什么还要用他的名字来给这条海峡命名呢?这不合情理。
早在1507年,马丁·瓦尔特泽缪勒就出版了他的美洲地图和太平洋地图,比麦哲伦启航要早12年。而在1515年,也就是麦哲伦启航前4年,约翰内斯·肖纳尔出版了一张标明了据说是麦哲伦“发现”的这条海峡的地图。然而这两位制图者,一个是来自德国乡村的没有任何航海经历的牧师,一个是法国东部的制炮工匠,同样没有见过大海。那么,他们的地图是从哪里来的呢?当时有条件绘制的,只有奉命出使各国的郑和了。
达·芬奇只是照着“画”?
孟席斯宣称,达·芬奇震惊后世的许多机械发明设计图,其实也是从中国船队带去的古代科技典籍中获取的灵感,因为他的许多机器设计图都和《农书》等中国古籍内的机械设计图“惊人相似”!“达·芬奇基本上只是将中国人的机械设计图用三维立体方式重新画了一遍,并做了大量的改进。”孟席斯说。
证据2:达·芬奇众多发明与《农书》里的图片惊人相似
达·芬奇除了是著名的画家之外,他还是一个非凡的器械设计发明家。但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发明的机械的设计图(这些图均出自于中国古籍,包括1313年问世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于15世纪30年代以前问世的中国古代书籍),并与达·芬奇等人的设计图对比,会发现达·芬奇等人震惊后世的许多机械发明设计图,其实是从中国舰队带去的古代科技典籍中获取的灵感,许多机器设计图和中国古籍《农书》里的图片“惊人相似”。也就是说,达·芬奇等人的很多发明,很早以前就被中国人使用了。
中国船队给意大利带去大米
孟席斯在《1434》中提到,1434年,一支由4艘船组成的中国船队抵达意大利,带去了当时中国人掌握的各项科技资料。这支船队只是中国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大型船队的一小部分。这支中国船队还派出特使从威尼斯前往佛罗伦萨市,向罗马教皇尤金四世转交了天朝皇帝的大量礼品,其中包括一些西方世界当时没有的世界地图、天体图和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从而引发了欧洲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
孟席斯举例称,出自达·芬奇的飞行器草图其实就是这支中国舰队带来的技术。他之前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有一支船队来到意大利,船上载有各种先进器物和世界上第一套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超过10万个实用发明由此传到欧洲。在达·芬奇的画册中,包含了降落伞、步枪等几百项发明,我认为那不是他发明的,而是他根据《永乐大典》中的图案,重新设计而已,只要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惊人的相似。包括日心说,也不是哥白尼提出来的,而是中国的郭守敬。”
他还指出,“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人也吃大米,大米就是郑和船队带来的,中国的精耕农业和水利技术,让意大利成了欧洲当时最富裕的国家。”孟席斯在书中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了多项具有革命性发明创造的国家,这些发明创造包括造纸术、火药、金属冶炼、复杂的水车灌溉系统以及嫁接技术等。
绝非哗众取宠之作
加文·孟席斯:英国皇家海军退伍军官。1937年生于伦敦,几个月后被父母带到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英国。1953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在皇家海军的服役期间,他曾率舰沿着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迪亚斯、卡布拉尔和达·伽马的航线行遍世界。退伍之后,他曾多次走访中国与亚洲各国,专注于研究郑和率领的中国舰队先于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
本书译者、北京大学历史专业硕士杨立新告诉记者,这本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但也不同于现在市面上的“虚构历史小说”,所以翻译起来还是颇费周折的。比如作者引用的许多关于中国史的内容是经过其他国外学者翻译,作者直接拿过来用的;因此常常出现只有引文,没有注明出处的问题。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史学著作可谓浩如烟海,要凭借仅有的几句英文,找出它们到底出自哪里,并不容易。“为此我也曾多方请教母校的老师,还有现在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同学。”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罗丽萍接受采访时指出,虽然饱受国外专家的批评,但是《1434》绝不是一部哗众取宠之作。她说,写作本书之前,作者是做了大量工作的。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跑了很多地方,并利用他已有的航海知识,以郑和远洋舰队为切入点,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就像研究达·芬奇的专家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马丁·坎普评价的那样,他认为孟席斯的观点“非常具启发性、非常有趣,但是仍需进行更艰苦的深入研究”。
相关阅读:
5月17日电(记者黄堃)小小细菌能造成大面积感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会“集团作战”。英国一项新研究说,细菌之间能够“互通声气”,等到细菌群体达到一定规模后再集体释放毒素,从而更有效地造成感染。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能干扰这个过程也许可带来新的抗菌疗法。
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利用绿脓杆菌进行了实验,这是一种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的细菌。研究人员通过控制培养环境,培养出一些含个体细菌数量不等的菌群,结果发现,细菌在群体大小不等的时候释放毒素的行为并不一样。
研究人员斯蒂芬·迪格尔说,这些细菌采取了一种“集团作战”策略,即在菌群中细菌数量较少的时候,它们并不释放毒素;而当细菌数量达到临界点,它们就开始集体释放毒素,这样可帮助它们攻克一些比较“难对付”的免疫防御机制。
对于个体细菌如何判断群体数量是否达到临界点,研究人员认为,个体细菌之间也存在交流沟通的机制,它们可能会发出一些特殊分子作为信号,彼此能够探测到其他细菌的存在并估计群体数量的多少。
研究人员因此认为,如果能像现代战争中的“信息战”一样,干扰细菌之间的通信机制,让它们无法判断群体数量的多少,就可以减少菌群释放毒素和造成感染的能力。研究人员将据此开发新的抗菌疗法。
朱迪斯教授研究上龙化石
朱迪斯教授发现上龙患有关节炎
科学网(kexue.com)讯 恐龙曾经是地球中的霸主,对于食肉恐龙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能给它们带来威胁,不过近日科学家发现,关节炎成为许多恐龙的最大威胁。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科学家对一具上龙的颌骨化石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上龙会遭到关节炎的伤害,而这也是导致上龙死亡、甚至灭亡的重要原因。这也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侏罗纪时期的爬行动物患有关节炎的证据。
磨损痕迹明显
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一具侏罗纪晚期时的上龙骨架化石,他们发现这头巨兽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这头上龙的左下颚关节有严重的侵蚀痕迹。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朱迪斯教授表示:“这样的磨损对上龙是毁灭性的打击,就像人老了以后关节出现问题一样,生活中会有很大不便。无法正常进食或许是它最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上龙在正式命名前被称为“妖怪”,在大约2亿—1.45亿年前的侏罗纪,它们是海洋中的高级掠食者,也被成为海上霸王龙。上龙是上龙科中首先发现的,这主要是理查·欧文的贡献,他在1841年对这种动物进行了研究并予以命名为上龙。关于上龙与滑齿龙的关系一直以来科学家都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一种动物;而有些人又说上龙的口鼻部比较窄,头骨也比较深凹些,并且上龙的牙齿横截面是三角形的,滑齿龙的则是圆形。上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晚期,欧洲和南美都有出土。上龙的身材很大,长度有10至12米,脑袋就有两米长。上龙要比先前最大的海生爬虫、出土于澳洲的另一种上龙——克柔龙大上20%。
上龙的化石曾发现于英格兰、墨西哥、南美、澳大利亚、接近挪威的北极地区。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东日本地区(关东甲信、北陆、东海)和西日本地区(近畿至九州)18日的大气状态仍不稳定
5月18日电 综合报道,日本气象厅表示,东日本地区(关东甲信、北陆、东海)和西日本地区(近畿至九州)18日的大气状态仍不稳定,需警惕出现龙卷风等暴风、雷电和局部强降雨。
日本气象厅17日对岛根县、鸟取县、广岛县发布要求注意龙卷风的讯息。
气象厅表示,低于零下18度的冷空气17日进入日本列岛约5500米高空,致使西日本至东北地区出现大范围积雨云,局部地区有雷电。预计低于零下21度的强冷气流18日将由西向东通过日本列岛。西日本地区直至18日上午,东日本地区直至18日傍晚都需要进行警惕。
气象厅17日还发表高温警告。6月1日开始,北海道、冲绳和东北部分地区将会达到33度的高温。
此前,日本东部地区5月6日下午突遭龙卷风袭击,造成2人死亡,近50人受伤。这场灾害也导致约2万户家庭断电,部分新干线路段停驶。
相关阅读
智利南部艾森大区沿海17日发生6.4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智利大学地震服务局发布消息说,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日22时09分(北京时间18日10时09分),震级为6.4级,震中位于艾森大区克永港以西525公里处,震源深度约21公里。美国地震勘探局发布的震级为6.2级。
智利海军水文和海洋局发布消息说,地震不会在智利沿海引发海啸。智利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说,地震没有对沿海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目前尚无人员伤亡报告。
这是智利三天内发生的第二起6级以上地震。5月14日,智利北部与秘鲁交界处发生6.4级地震。智利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多发地带。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记者赵燕燕 叶书宏)
相关阅读
研究人员发现了植物开花的基因“按钮”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植物开花的基因“按钮”,有望在未来“调控”植物的开花时间,加快作物在不同环境下开花结果的速度,以增加作物产量。以往的研究显示,植物会通过叶子接受光信号,并传递一种叫“开花素”的信号至茎端,从而使植物开花。找出“开花素”及“开花素”输送机理的研究自上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对于前者,科学家如今已有所了解,至于是什么使得“开花素”能被输送至茎端,使植物开花,则始终不为人知。研究人员从2007年起投入“寻找让植物开花结果”的研究中,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找出了“开花素”的输送机理,为植物生殖发育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大重要突破。
领导一个八人小组进行研究的国大科学学院生物系副教授俞皓接受采访问时说:“我们在名为拟南芥的模式植物中,筛选和“开花素”蛋白出现相互作用的调控蛋白,发现了一个所有植物都有的关键基因FTIP1,可控制“开花素”蛋白从叶子到茎端的转移,从而决定植物的开花时间。” 他解释:“掌握了这一转移机理后,我们便能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量、激活量来决定该‘运输’多少开花素,以控制这个植物是否应提早开花、推迟开花,或是不开花。” 他用蔬菜与水稻为例指出,大家都爱吃蔬菜的叶子,不爱吃花,所以可以控制让蔬菜不开花,至于水稻,因为一般上一年当中只长两个季节,所以如果能让它提早开花,那一年便可收成三次甚至是四次,产量将能明显提高。
这个研究团队是全球首个研究这类基因的小组,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已刊登在PLoS Biology生物学刊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