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古建倒塌
据外电21日报道,意大利一个建筑师团体上周曾发表一封公开信,批评意大利的私人和公共建筑安全标准不达标,警告国内有“600万栋建筑物面临地震威胁。”
这封署名“全国建筑师委员会”的信件当时并未引起人们关注。然而就在两天后,意大利北部即发生5.9级地震,造成7人死亡,4000人无家可归。
报道指,20日的地震并非意大利历史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但它再次给该国建筑标准敲响警钟。此前的报道称,许多历史性建筑在这起地震中受损,但更应引起人们重视的,是被地震毁坏的现代建筑。遇难者中有多数是因房屋倒塌而死。
意大利“全国建筑师委员会”主席莱奥波尔多表示,意大利的许多建筑都存在结构问题,且年久失修。与古代历史性建筑相比,那些建于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间的建筑所面临的威胁更大,更应引起人们重视。
莱奥波尔多称,他的组织过去20年间一直呼吁政府重视建筑质量问题,但都没有收到明显成效。据悉,意大利大部分建筑产生于二战时期,而抗震标准直到1973年才出台。这意味着至少一半现代建筑缺乏这一标准。
相关阅读
宇宙中存在着已进化数十亿年比地球人类更先进的外星文明
据国外媒体报道,据尼尔斯-波尔协会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宇宙中存在着已进化数十亿年比地球人类更先进的外星文明。
这项最新研究表明,120亿年前宇宙婴儿期的早期星系进化比之前科学家预想的更快,这意味着宇宙早期历史中潜藏着可以孕育生命形式的行星。在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几千年,宇宙中包含着炽热、密集的气体和微粒构成的原生汤,但是宇宙快速膨胀,这种原生汤变得密度和温度降低。然而,这种宇宙原生汤并未完全分散,一些区域的密度会较高。一些密集区域的密度增大是由于引力收缩,开始逐渐形成最早的恒星和星系。这发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大约5亿年。
最早的宇宙星系可能包含着原始巨大恒星,它们的成份仅由氢和氦构成,这些并不是较重的元素。研究人员通过以类星体作为光源观察研究了早期宇宙的10个星系,为了使用类星体作为光源,必须当类星体位于星系之后才能进行观测。例如:通过观测来自遥远类星体A释放的光线,这些光线朝向地球照射穿过星系B,研究人员能够确定星系中包含的哪些元素吸收了类星体光线,这可以从类星体的光谱图像中分析获得。
一颗巨大球状发光气体恒星通过熔合氢和氦成为较重元素产生能量,当没有更多的能量被萃取,恒星就死亡,并向太空释放灰尘气体云。这些较大的灰尘气体云在一个巨大宇宙周期中,将压缩并循环成为新恒星。新生形式的恒星具有高含量的较重元素,远超出之前科学家的预期,每一代的恒星形式越来越多的较重元素和金属物质。众所周知,较重元素(尤其是碳和氧)是形成行星和生命的必要条件。
这是研究人员通过北欧光学望远镜观测到的类星体,当从图像中将类星体光线移除,就呈现出遥远的星系(图片右侧箭头所示)。他们发现非常早期宇宙的星系中含有令人惊奇的大量较重元素。
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认为恒星需要数十亿年才能形成,同时,星系拥有大量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但是来自尼尔斯-波尔协会的最新研究显示,对于一些星系它们的形成时间会更短一些。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波尔协会黑暗宇宙中心的乔安-费恩波教授解释称,我们对早期宇宙的10个星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这些星系的光谱,我们观测发现这些星系释放的光线需要100-120亿年才能抵达地球。我们认为这是一些相对原始、且缺少较重元素,但观测结果令我们惊奇的是一些星系中含有气体,且拥有大量的较重元素。其气体富含程度与太阳系相近。
这些星系非常遥远,正常情况下人们无法直接进行观测,但目前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波尔协会黑暗宇宙中心珍斯-克里斯蒂安-克罗加格解释,宇宙中存在着叫做类星体的一些奇特天体,类星体是宇宙物质落入活跃的巨大黑洞中,能够喷射星系数千倍强度的光线。它们就像是宇宙中灯塔释放的光线,从非常遥远的地方也能观看到。他还指出,为了使用类星体作为光源,类星体必须位于所要观测的星系后方。
克罗加格称,早期宇宙形成的婴儿星系历史可追溯至120亿年前,它们的进化速度比预期更快。这意味着在宇宙早期历史,潜在着一些能够孕育生命的行星。我们观测类星体释放的光线,能够看到之前无法观测到的光线,而这些未被观测到的光线正在途经星系前方被一些化学元素所吸收。通过分析光谱线,我们能够观测到这些元素的存在,通过测量光谱线的强度,可以洞悉所含这些元素的数量大小。
他们不仅发现宇宙非常早期的星系拥有大量的较重元素,而且个别早期星系格外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暗示着该星系富含着大量的轻重元素,表明在宇宙早期阶段拥有潜在孕育生命形式的行星。(卡麦拉)
相关阅读
最原始的披毛犀化石
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为首的中外科学家在9月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道了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西部高海拔的札达盆地发现的一个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其中包含了已知最原始的披毛犀。
在札达盆地发现的新种西藏披毛犀(Coelodonta thibetana),其生存时代为约37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披毛犀谱系的最基干位置,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披毛犀记录。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西藏披毛犀离开高原地带,经过一些中间阶段,最后来到欧亚大陆北部的低海拔高纬度地区,与牦牛、盘羊和岩羊一起成为中、晚更新世繁盛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重要成员。
在札达盆地发现的西藏披毛犀化石材料包括同一成年个体的头骨、下颌骨和颈椎,化石地点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城东北10公里处,在地层上产自札达组上部的细粒沉积物中。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这些化石材料及其札达盆地的地质和环境背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科学家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南加州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和甘肃省博物馆。
西藏披毛犀的头骨具有相当长的面部。粗糙面占据了整个鼻骨背面,由此指示它在活着的时候具有一只巨大的鼻角。额骨上一个宽而低的隆起指示它还有一只较小的额角。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西藏披毛犀是一种进步的双角犀。在披毛犀支系内,西藏披毛犀与泥河湾披毛犀相比鼻骨更长,枕面更倾斜,各个披毛犀种按进步性状排列,其终点是晚更新世的披毛犀。
与身披长毛的猛犸象和现代牦牛一样,作为西藏披毛犀后代的晚更新世披毛犀也具有厚重的毛发,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由此强烈地表明它适应于寒冷的苔原和干草原上的生活。非常宽阔的鼻骨和骨化的鼻中隔指示西藏披毛犀有两个相当大的鼻腔,增加了在寒冷空气中的热量交换。除了用厚重的毛发和庞大的体型来保存热量,披毛犀的头骨和鼻角组合也与寒冷的条件相适应。披毛犀长而侧扁的角呈前倾状态,用以在冬季刮开冰雪,从而找到取食的干草。这些头骨特征与细长浓密的毛发相结合,清楚地显示披毛犀能够在寒冷的雪原中生存。西藏披毛犀的头骨形态不仅证明其已经具备了刮雪的形态功能,而且还指示其已产生与晚更新世后代一致的预适应性状。
披毛犀的存在说明札达盆地在上新世时的高度达到甚至高于现在的海拔,因此形成了冬季漫长的零下温度环境。对于适应寒冷气候的第四纪冰期动物群的起源,原来一直在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极地苔原和干冷草原上寻找。现在,通过邓涛等人的研究发现,实际上高高隆升的青藏高原上的严酷冬季已经为欧亚大陆和北美晚更新世冰期动物群的一些成功种类提供了寒冷适应进化的最初阶段。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
相关阅读
这种亮绿色的塑料地砖目前已在英格兰一家语法学校得到实际应用。学生和老师在踏上这些地砖之后,转换的能量能够为整个走廊提供照明所需电能。
5月22日报道 英国帕维根系统公司(Pavegen Systems)日前推出一种新型环保踩踏地砖,一旦有行人踩踏到地砖上就能够产生能量并进行存储,而这些能量可以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成为其它能源的有利补充。
据悉,这种亮绿色的塑料地砖目前已在英格兰一家语法学校得到实际应用。学生和老师在踏上这些地砖之后,转换的能量能够为整个走廊提供照明所需电能。同时,今年夏季,欧洲最大的商场-韦斯特菲尔德·斯特拉福特城市购物中心(Westfield Stratford City Mall)也将在购物中心外面的走道上安装这种可转换能量的踩踏地砖。
帕维根系统公司的创始人劳伦斯·坎贝尔-库克(Laurence Kemball-Cook)今年年仅26岁,他早在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研读工学学士期间就想到了这个点子,并且成功设计出了这种踩踏发电地砖,它能够从行人脚步的踩踏中收集能量并转化成电能。
他设计的这一地砖可被应用到踩踏量较大的交通地段,届时地砖可以将收集到的能量储蓄到聚合物锂电池中,或用于街边路灯的照明、音箱、人行道的警报器、标志以及广告等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009年,坎贝尔-库克设计出的原型地砖自曝光之后,即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也在间接上促使他成立了帕维根系统公司。经过技术改良和完善之后,坎贝尔-库克设计出的地砖长60厘米,宽45厘米,一旦有行人踩踏在上面之后,其转换成的电能有5%将被收集起来用于点亮地砖中央的一个LED灯,而剩余95%的电能即可直接用于其他用途,或者可被储存在电池当中,以便用作其他用途。
这种做法意味着,一旦应用这种地砖,当大街上人来人往时,他们踩踏所产生的能量很多都将被收集起来加以利用,而这些行人自己可能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正在为发电做着贡献。目前,帕维根系统公司仍在对地砖进行改进,希望能够直接将转换的电能输入到电网当中,这样便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这种地砖还附带防水功能,能够在雨雪天气和冰冻环境下使用,而每一片地砖的寿命为5年,或者相当于可以承受2000千万步的踩踏。不过,坎贝尔-库克表示,理论上来讲,这种地砖的使用寿命为20年。
据悉,城市规划者和建筑设计师都对这种地砖非常感兴趣,因为其只需要进行轻微的改造,便可以直接变成瓷砖使用,并且它的制作材料100%都是回收的旧汽车轮胎,十分环保。德国科技巨头西门子已同帕维根系统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并且计划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联邦广场(Federation Square)安装这种地砖,来为外部灯光照明提供能源。同时,伦敦一些地铁站和购物中心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也计划采用这种地砖。
尽管目前这种地砖还只能为低耗能设施提供电力,但坎贝尔-库克表示,随着安装规模的增大,能量转换率的提高和产品技术的改进,今后仅依靠这种踩踏地砖也能够为一些大型项目提供电能需求,例如为整个音乐节提供电力支撑等等。同时,坎贝尔-库克也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推广,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其应用效率会更高。
位于挪威北部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好似矗立在雪地上的一个防空洞入口。这个深入地下的“防空洞”储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75万种植物种子,是维持地球物种多样性的“保险箱”。
种子备份
今年2月28日,在最新一批种子入库后,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又一次关上两扇厚重的不锈钢大门,将凄厉的北极风挡在外面。
这批新到的种子重1吨,是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叙利亚的2.5万种农作物种子。
美国建筑师凯里·福勒设计并负责种子库的运营。在他看来,最新到库的种子中,来自叙利亚的鹰嘴豆和蚕豆种子尤为珍贵。除此之外,这里还储藏有11万份来自叙利亚的农作物种子。谁知道哪一天那里的农作物会不会在武装冲突中毁于一旦?如果真有不幸发生,这里储存的种子将派上用场。
这并非杞人忧天。战争、洪水、火灾和瘟疫都曾令某些物种灭绝。尽管全世界如今已经建成1750座种子库,但仍有不少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在天灾人祸中绝种。科学家希望,万一摧毁所有农作物的“世界末日”真的降临,人类至少还有备份种子能够重新开始耕种。
这正是建造全球种子库的初衷。自从2006年奠基以来,这座位于挪威北部、北极圈内斯瓦尔巴群岛的地下建筑就被视作保存农作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如今已经储存来自各国的75万种农作物种子。
在全球种子库的两扇不锈钢大门背后,是一段长长的下行隧道,隧道尽头还有两道气闸保护,然后才能进入储存种子的地窖。这里的室温常年保持在零下18摄氏度。由于所在位于北极圈地下160米的冻土层中,即使意外停电,种子库也能常年保持低温,室温要在200年后才能缓慢升至零摄氏度。为抵御导弹袭击,隧道入口处特意设计成内凹的曲面。因为上述精密的安全设计和可靠的储存条件,全球种子库堪称可以运行到世界灭绝的“末日地窖”。
基因流失
早在全球种子库建成之前,世界各地已经出现不少“种子银行”,旨在挽救农作物日益流失的基因多样性。
大部分种子库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其时正逢全球农业经历绿色革命,杂交品种的推广应用大幅提高农业产量。然而,随着世界各地的农民耕种杂交新品种,不少传统农作物由于无人种植趋于灭绝。
这一趋势延续至今。目前尚无记录显示究竟有多少农作物绝种,但农作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现实不容忽视。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各地农田中农作物的多样性已经锐减75%。就在一个多世纪前,印度还拥有10万多个品种的水稻。如今,那里的水稻品种不过几千种。美国苹果曾经有5000多个品种,如今也只有几百种。
上述数据只代表人类已知的、不复存在的农作物品种。如果考虑每个品种所蕴含的丰富基因选择,全球农作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更为惨重。这样的损失难以量化衡量,但其带来的风险却无比巨大。
更佳选择
商业机构显然不是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可靠选择。他们的基因库涵盖范围狭窄,大多只收集有商业价值的农作物品种。此外,商业机构关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多以营利为目的,并非从喂养全人类的大局出发。
除了种子库,人类仍应当回归田间地头维护农作物多样性。再大、再全的种子库恐怕也无法收集世间所有农作物品种。不少水果和农作物。即使能够收集到某些农作物的种子,种子库却无法记录它们生长所在的自然环境信息,更无法适时更新它们的品种。
相关阅读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的一个工程师团队近日表示,在太空中收集太阳能将是确保最大限度地把阳光转换成电能的一种有效方法,电流将通过激光传送到地球所需地方。
英科学家研发从太空高效收集太阳能技术
这确实是太空时代的可再生能源!这种理念并不是第一次被提出,因为许多研究人员,尤其是日本的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研究类似的提议。虽然实施该项目将耗费巨额资金,但其理念将使能源利用产生巨大变革。
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专家们目前正在做的是研发一系列太空平台,用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因为不受云或灰尘的阻挡,这些太阳能电池板将满负荷地、不间断地产生电能。
电能可以储存在电容器中,然后通过激光或微波辐射传送到地面接收站。除了提供廉价的电力,这种方法也将为地球上偏僻地方提供基本的用电需求。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部的瓦西里博士(Dr. Massimiliano Vasile)说:“太空为收集太阳能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来源,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天气条件如何,我们都将能收集到太阳能。”
他补充说:“在撒哈拉大沙漠等区域可以捕捉到高质量的太阳能,但要运输到所需地方,却变得非常困难。然而,我们的研究重点是我们如何才能消除这一障碍,并利用空间太阳能发电传送到地球所需地方。使用这个系统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它会不断地提供能量。其目标接收机站也可以改变,随着地球旋转而改变。
瓦西里接着说:“起初,小型卫星将能为一个小村庄提供足够的能量,但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先进技术,希望有一天能在太空中设置一个足够大的平台,可以收集能量,将能够为大型城市供电。”(嘟嘟/编译)
相关阅读
扎克伯格婚姻殿堂
近日股票狂跌损失数十亿美金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可谓好事成双,Facebook不仅成功上市,在上市的第二天,他又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与他恋爱9年的华裔女友结婚。
此前Facebook正是上市,扎克伯格作为是Facebook最大的单一股东,拥有5.036亿股Facebook股票,并且掌握着该公司56%的投票权。在Facebook上市之后,扎克伯格的身价超过190亿美元。
财源滚滚的扎克在昨日又抱得美人归,可谓双喜临门。扎伯格的妻子名叫普莉希拉-陈(Priscilla Chan),是为华裔女子,此前两人已经恋爱9年,昨日的他们正是步入了婚姻殿堂。
Facebook股价下跌了25%
不过就在结婚后的几小时,扎克伯格面临了上市后的第一次困境,股价下跌了25%,仅仅48小时之内,他就损失了数10亿美元。一些股票专家分析,最初使股票疯涨的应该都是Facebook的狂热者,而他们交易后进入平静期,股市中的投资者对于Facebook则表现的十分谨慎,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用Facebook或者有Facebook的账号,这应该是下跌的最主要原因。
科学网(kexue.com)也在网上进行了了解,比起专家的分析,网络中分析更具喜剧色彩,有一些网友开玩笑认为,这或许是因为扎克的结婚叫一些女粉丝感到失望,才最终放弃买股票的打算。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世界第一碗面。
如果不是4000年前某个晚上突发地震,也许世人也没有机会见到这碗面条,也无法证明最先发明面条的是咱中国人!这碗面条在近日“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年成果展”上展出。
这碗面条属于细面,长约50厘米,直径约0.3厘米,看起来细细黄黄的,很像中国西北部小麦粉做成的拉面。由于陶碗倒扣而且被洪水物质覆盖,这碗4000年前的面条才得以保存下来。
当陶碗出土时,面条因为氧化而迅速化为齑粉。经科学分析,这碗面条是由小米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表示,小米是没什么黏性的,怎么可能做成面条是他们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什么样的手工艺能做出如此细长的面条,目前他们尚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考究。
柚子皮帽子变身埃及艳后(点击观看组图)
变身宇航员(点击观看组图)
犹如古代武士(点击观看组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2日消息,宠物已经成为许多人家中的一员,而主人们也都喜欢精心打扮自己的宠物,宠物的打扮也越来越新潮。
近日有一些猫主人为自己的爱猫乔装打扮了一番,而化妆工具则是我们吃剩的水果,橘子皮、柚子皮甚至菠萝,都成为了猫的帽子,不同的搭配也显示出一些另类的感觉。
照片中可以看到,爱猫们被打扮各异,武士、超人、埃及艳后纷纷成了时髦装扮。而这次活动是互联网做开启的为奇思妙想宠物活动,所有照片均来自网友们自己设计并拍照。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研究显示从一个人的上网习惯可以看出一个是否患有抑郁症。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1日消息,出于对便利性和私密性的要求,加之现代年轻人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的会选择在网上进行抑郁症的自我诊断,比如使用健康资讯网站。但是有研究指出,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个人上网的习惯和模式看出他是否有潜在或较为明显的抑郁倾向。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有抑郁倾向或者患有抑郁症的人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和心理健康的人有些许的不同。
来自密苏里科技大的研究者们前不久在216名密苏里科技大的学生中做了一项调查,每个学生的结果都是匿名的,以此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结果显示,抑郁的人会花上更多时间浏览随机的网页和信息,并且在使用网络的时间中,有更少的时间是用在专一的,固定的事物上,比如解决学习和工作的问题等。同时,抑郁的人使用共享软件的频率更高,他们收发的电子邮件也更多。
研究人员称这种随机的上网模式(比如前一秒还在刷微博,后一秒又跳到科学网(kexue.com)观看科普新闻,不多久又到视频网站去观看视频。编者注)可能指向注意力的缺失,而难以集中精力也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
除此之外,他们使用互联网或者上网设备的频率也有些不同,比如抑郁的学生可能每天花上8个小时上网,而随后的整整两天里他们都不想碰电脑。这项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得对抑郁症进行诊断,同时也对抑郁情绪有了更全面的理解。(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