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4.“无水之地”戈壁沙漠

“无水之地”戈壁沙漠
“无水之地”戈壁沙漠(图片提供: ESA)

  在这张由欧洲卫星拍摄的雷达照片中,蒙古戈壁沙漠的多岩石地形看上去像是墨西哥湾泄漏原油最终形成的模样。与风沙漫天飞的撒哈拉沙漠不同,戈壁(蒙古语中“无水之地”的意思)是由一个大盆地内大量多碎石的小盆地构成的。据欧洲航天局科学家介绍,这样的地质特征为考古学与古生物学证据的保存创造了理想条件。

  5.太空望远镜低温镜面

太空望远镜低温镜面
太空望远镜低温镜面(图片提供:NASA)

  一名美宇航局工程师站在可能是发射到太空的温度最低的几面镜子前面:这六面镜子属于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一部分,日前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接受了测试,以研究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结构如何改变外形。这些镜子全部用铍材料制作,必须要在华氏零下379度(约合摄氏零下228度)的气温状态下工作,搜集和反射遥远星系释放的微弱红外光。

  但是,它们都必须要通过人工方式保持凉爽,即便是在寒冷刺骨的太空,因为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本身热量会令镜面温度上升,从而令数据出现瑕疵。按计划,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不迟于2014年发射,在此之前,该望远镜的18面镜子还要接受两次温度测试。

  6.恒星照亮云状“煤烟”

恒星照亮云状“煤烟”
恒星照亮云状“煤烟”(图片提供: NASA)

  在这张于7月28日公布的红外照片中,两颗明亮的恒星照亮了银河系外缘的云状“煤烟”。照片是由“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这张假色照片可以有助于天文学家研究银河系中称为多环芳烃的化合物。多环芳烃在地球上通常发现于汽车尾气和烧碳烧烤中。在太空中,这种化合物形成于诞生恒星的物质云中。作为GLIMPSE360计划的一部分,“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一直在拍摄银河系远端的照片。GLIMPSE360计划建立于天文学家以前对银河系中心的研究基础之上。(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2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与欧洲航天局最新拍摄的火星“风向标”、“无水之地”戈壁沙漠以及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低温镜面等壮观景象。

  1.火星“靶心”

火星“靶心”
火星“靶心”(图片提供: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是火星特殊的地质特征雕刻出这个同轴撞击坑,还是第二次撞击产生了这个“靶心”?这张照片是由美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携带的HiRISE 相机于7月9日拍摄的,照片上显示,一个撞击坑的中央位置还有一个稍微偏离中心的大坑。这个大坑究竟是因撞击坑内结冰层和非结冰层的侵蚀形成的,还是因第 二次极为幸运的撞击事件形成的,专家尚无一个确切答案。

  2.南极不平衡性

南极不平衡性
南极不平衡性(图片提供: Jesse Allen, NASA Earth Observatory)

  在这张照片中,细细的红线表明南极冰盾开始偏离陆地汇入大海的位置。照片属于美宇航局7月23日公布的由卫星数据绘制的新图像的一部分。在美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科学家的领导下,这个旨在绘制南极冰层的计划包括有关立体图的精确数据,这些数据表明南极洲沿岸冰块消失速度快于南极洲内陆降雪积聚的速度。这种不平衡性表明,南极洲冰层融化仍将是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

  3.火星“风向标”

火星“风向标”
火星“风向标”(图片提供: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火星南极的气候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答案是,随风飘荡。正如美宇航局在7月28日公布的这张照片,黑色条纹状尘埃以多个方向穿越火星二氧化碳冰盖。季节性冰盖会在火星秋天逐渐消失,而大风会吹起暴露在外的一片片土壤的灰尘,产生奇妙的扇形结构。通过观察扇形结构随时间指向哪个方位,科学家可以解读火星南极周围的气候状况。这张照片是由美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受到保护的海龟蛋

受到保护的海龟蛋(图片来源:Denise Rowell/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受到保护的海龟蛋(图片来源:Denise Rowell/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照片拍摄于佛罗里达州的圣乔港,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科学家戴安娜·伊格拉姆(左侧)和劳娜·帕特里克正对放在温控容器内的海龟蛋进行观察。“深海地平线”联合信息中心发表的一份声明指出,除了面临与泄漏原油直接接触的威胁外,海龟和龟蛋也会因为夜间进行的原油清理工作受到伤害。明亮的灯光、重型机械、清理人员的行走过程都有可能干扰或者伤害正在筑巢的海龟。孵化出的小海龟将月亮作为指南针,清理人员的灯光也可能让它们迷失方向。

  5.等待放归的小海龟

等待放归的小海龟(图片来源:NASA/Kim Shiflett)
等待放归的小海龟(图片来源:NASA/Kim Shiflett)

  带离墨西哥湾海滩的龟蛋孵化出的第一批小海龟。照片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一个仓库内拍摄,这些小家伙将被放归佛罗里达州东岸的大西洋海域。龟蛋孵化需要大约60天时间,在从海滩带走这些龟蛋前,工作人员让它们在巢穴内孵化了50天,余下的10天在温控仓库内度过。

  6.回到野外

回到野外(图片来源:NASA/Kim Shiflett)
回到野外(图片来源:NASA/Kim Shiflett)

  这幅拍摄于最近的照片展现了科学家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海滩放归小海龟的情形。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国家海龟部门协调员桑迪·麦克珀森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绝大多数被放归的小海龟都是红海龟,余下则是肯氏鳞龟、棱皮龟以及绿海龟。

  7.勇敢的小海龟

勇敢的小海龟(图片提供: Kim Shiflett, NASA)
勇敢的小海龟(图片提供: Kim Shiflett, NASA)

  2010年夏初,第一批孵化出的墨西哥湾小海龟游向大西洋。霍加德说,如果这些小海龟一切顺利,它们可能在15年后发育成熟并重新回到墨西哥湾海域筑巢。“我们正在放弃整整一代海龟,同时又希望它们能够重回故土。”(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3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这组图片展现了从挖海龟蛋到最后将孵化的小海龟放归大西洋的过程。放归大海之后,小海龟们就要独立面对一系列生存挑战。如果一切顺利,它们会在15年后发育成熟并重新回到墨西哥湾筑巢。

  1.挖海龟蛋

挖海龟蛋(  图片来源:Bonnie Strawser/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挖海龟蛋(  图片来源:Bonnie Strawser/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6月27日,美国联邦政府的工作人员从阿拉巴马州邦斯库尔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一个海龟巢穴中取出龟蛋。最近,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开始安排大约7万枚珍稀海龟龟蛋的重新安置工作。这些龟蛋来自墨西哥湾海岸的700个海龟巢穴,英国石油公司钻井平台泄漏的原油会经过这些巢穴。

  世界上共有7种海龟,其中有4种在墨西哥湾海滩筑巢。所有这些海龟都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列为受威胁物种或者濒危物种。海湾岛国家海滨公园资源管理专家莱利·霍加德表示,如果将海龟蛋留在巢穴,孵化出的小海龟在离开地下巢穴,钻出沙层并爬向大海途中,会因与埋入沙中的原油接触受到伤害或者死亡。

  每年都有很多海龟在受保护的海岸筑巢,其中包括佛罗里达州以及密西西比州的海岸。为了避免小海龟被原油毒害,工作人员将龟蛋带到佛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东部的一个仓库,并在仓库的一个特殊设施内进行孵化。2010年夏季,孵化出的小海龟在大西洋沿岸的几处海滩被放归大海。这些海滩位于佛州的另一侧,也就是墨西哥湾的对面。

  2.棱皮龟产蛋

棱皮龟产蛋(  图片来源:Steve W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棱皮龟产蛋(  图片来源:Steve W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棱皮龟是体型最大的海龟,同时也是在墨西哥湾海滩筑巢的4种海龟之一。在这幅拍摄于哥斯达黎加的照片中,一只雌性棱皮龟正在产蛋。每一年的夏季,母海龟都会在夜色的掩护下爬向沙滩,而后用鳍状肢挖洞并将蛋产在洞内,最后回到墨西哥湾海域。大约两个月之后,小海龟破壳而出,钻出沙滩,快速爬向墨西哥湾海域,开始独立生活。

  3.海龟蛋

海龟蛋(  图片来源:Bonnie Strawser/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海龟蛋(图片来源:Bonnie Strawser/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霍加德指出,美国工作人员重新安置海龟蛋——包括6月27日从邦斯库尔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一个海龟巢穴取出的龟蛋——的努力要建立在了解海龟体内“磁地图”基础之上。在孵化期,这幅地图显然指向墨西哥湾海滩。根据磁地图,孵化出的小海龟也应该被放归墨西哥湾海域,即使要跨过整个佛罗里达半岛也是如此。

  他承认拯救海龟的大规模行动仍是一个“未知领域”,最后可能以失败告终。“我们无法承受损失一代海龟的这种严重后果,就像无法忍受有东西撕咬你的胃一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杯状珊瑚

杯状珊瑚(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杯状珊瑚(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探险小组的ROPOS遥控操纵潜水器配备有高清晰数码摄像机,在纽芬兰附近水域海底捕捉到多种稀有物种的照片,比如这个像花一样的单体杯状珊瑚(cup coral)。据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专家介绍,这些杯状珊瑚在北美太平洋海岸附近水域也很常见。

  6.花瓶状海绵

花瓶状海绵(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花瓶状海绵(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这个可能是海绵新种类的花瓶状海绵是加拿大与西班牙探险小组在纽芬兰附近水域发现的底栖生物之一。据美国贝拉明大学专家介绍,海绵是结构最为简单的多细胞动物,没有器官,但有许多“毛孔”。

  7.海葵附于珊瑚表面

海葵附于珊瑚表面(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海葵附于珊瑚表面(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在这张摄于今年7月探险期间的照片中,亮粉色海葵“装饰着”变形角珊瑚的水螅体。海葵是珊瑚的近亲,通常吸附于岩石或珊瑚表面。据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专家介绍,海葵有刺一样的触须,能使小猎物陷入瘫痪,最终成为其美食。

  8.不明海绵

不明海绵(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不明海绵(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探险小组成员在博客中写道,这个尚未得到确认的海绵种类是加拿大与西班牙探险小组7月20日在纽芬兰附近火山灰堆发现的“重点生物”之一。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在看到这个海绵及黑色珊瑚等奇异生物后写道,“这真是令人意外的发现之旅!”

  9.新双壳类软体动物种类

新双壳类软体动物种类(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新双壳类软体动物种类(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这个最近得到确认的双壳类软体动物也是加拿大与西班牙探险小组今年7月在对纽芬兰附近水域调查中发现的新物种之一。据美国加州大学古生物学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双壳类软体动物因“咬合在一起”的双面外壳而闻名,它们可以钻进沉淀物中,或以海底生物为生。有几种双壳类软体动物甚至能不断打开后关闭贝壳游泳。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2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010年7月,一个由加拿大和西班牙研究人员组成的探险小组,操控一台名为ROPOS的遥控操纵潜水器,下潜至最深9800英尺(约合3000米)处,对纽芬兰附近水域的海底展开勘测。此次为期20天的探险任务旨在揭开深水珊瑚与其他生活在原始“外星”环境下的底栖生物(即生活在江河湖海底部的动植物)的关系之谜。

  参与这项研究的加拿大渔业管理局科学家埃伦-肯金顿(Ellen Kenchington)在接受该国CTV新闻网站采访时说:“确实非常壮观。最新研究发现确实在改变我们对海底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我们正在更深的水域看到新的物种。”

  1.紫色章鱼

紫色章鱼(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紫色章鱼(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科学家表示,他们本月在加拿大附近大西洋海岸的深海探险中发现了11个潜在新物种,这个尚未得到确认的紫色章鱼便是其中之一。

  2.“壮观”海绵

“壮观”海绵(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壮观”海绵(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探险小组成员在博客中介绍,这是ROPOS遥控操纵潜水器在最后一次下潜中拍到的由白色海绵铺成的“壮观海床”。这种白色海绵属于钵海绵科。此次下潜覆盖4000英尺(约合1200米)深的水域,发现了类型广泛的生物栖息地,从布满海绵与珊瑚的崖边台地到几乎没有生命存在的多沙海底。

  3.不明海鳃

不明海鳃(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不明海鳃(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这是加拿大与西班牙探险小组在纽芬兰大西洋海岸的海底探险中发现的不明海鳃,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表示,它应该属于海鳃目。据美国加州大学古生物学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海鳃(亦称海笔)其实就是软珊瑚,因其一排排水螅体外形类似老式鹅毛笔而得名。

  4.遥控操纵潜水器

遥控操纵潜水器(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遥控操纵潜水器(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探险小组使用的遥控操纵潜水器(紧挨不明物体的是机械臂)对弗莱明角(Flemish Cap)附近海底进行探测。弗莱明角还从未有过拖网捕鱼和其他人类活动。弗莱明角海底不时点缀着大片岩层,覆盖着科学家从未见过或极少见过的珊瑚和海绵类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生性好奇的小爪水獭

生性好奇的小爪水獭
生性好奇的小爪水獭

  一群好奇的亚洲小爪水獭在安设于婆罗洲岛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的一台摄像机前经过。德国与马来西亚研究小组采用先进的遥控摄像机和夜间探测工具,记录下婆罗洲岛所有三种土生土长的水獭的行踪。据威尔廷介绍,将不同种类的水獭分辨出来并非易事。他说:“问题是,看到它们的时候,还没等你仔细观察,水獭就会迅速溜走。即便是在我们摄像机捕捉到的照片中,水獭也很难辨认。”威尔廷还表示,这些照片将被送至世界顶尖水獭专家那里进行独立鉴别。

  5.喷射臭液的巽他臭獾

喷射臭液的巽他臭獾
喷射臭液的巽他臭獾

  这只巽他臭獾是德国与马来西亚研究人员在“食肉动物保护”计划中发现的20个不同种类食肉动物之一。它应该是一种让我们退避三舍的动物:与其近亲臭鼬一样,巽他臭獾一旦遭遇威胁,也会从后臀喷射出一股臭烘烘的液体。据威尔廷介绍,虽然不是濒危物种,但巽他臭獾“分布不规则,我们迄今一直没有搞清楚其中的原因。”首届婆罗洲食肉动物研讨会(Borneo Carnivore Symposium)将于明年6月在马来西亚召开,届时会议将重点制定保护巽他臭獾和其他在此次研究中发现的哺乳动物的计划。

  6.神出鬼没的滑毛獭

神出鬼没的滑毛獭
神出鬼没的滑毛獭

  研究人员安设在婆罗洲岛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的摄像机捕捉到这只神出鬼没的滑毛獭(亦称印度水獭)的踪影。这种动物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也就是说,它们在野外面临很高的灭绝风险。

  威尔廷表示,虽然研究小组发现水獭和别的哺乳动物在其他遭到砍伐的林区数量出现下降,但得到可持续管理的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的食肉动物类型依旧非常多样。这表明我们可以在不减少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有效利用森林。”德拉马格地区采用的可持续伐木做法包括有选择性地砍伐高价值大树,将推土机伐木痕迹减至最低程度。

  7.小心翼翼的斑纹麝猫

小心翼翼的斑纹麝猫
小心翼翼的斑纹麝猫

  安设在德拉马格森林保护区的摄像机捕捉到这只斑纹麝猫从森林小心翼翼穿过的瞬间。这种动物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由于其在东南亚地区的栖息地快速丧失,这种外形像猫一样的哺乳动物正面临着极大的生存风险。威尔廷说:“当伐木活动增强的时候,斑纹麝猫将是第一批遭受严重威胁的物种之一。这种动物的存在或许表明森林的生态系统没有遭到太大破坏。”

  最新一期的《小型食肉动物保护》(Small Carnivore Conservation)杂志将对这些在婆罗洲发现的哺乳动物种类做详细描述,这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下属小型食肉动物专家组(Small Carnivore Specialist Group)出版的一份杂志。(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为赢得眼光挑剔异性的青睐,雄性园丁鸟摇摆作态,浅吟低唱,还要——装修爱巢。某些种类的园丁鸟中,如新几内亚的褐色园丁鸟,只有巢穴最豪华的雄性,才能有机会传宗接代。
为赢得眼光挑剔异性的青睐,雄性园丁鸟摇摆作态,浅吟低唱,还要——装修爱巢。某些种类的园丁鸟中,如新几内亚的褐色园丁鸟,只有巢穴最豪华的雄性,才能有机会传宗接代。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雨林中,一只缎蓝园丁鸟正用嘴上的糊状物粉刷自己的林中密室,涂料取自植物,捣碎之后制成。植物浆体为爱巢增光添彩,可能还添了风味——雄鸟求偶时,雌鸟有时会尝尝建筑材料的味道。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雨林中,一只缎蓝园丁鸟正用嘴上的糊状物粉刷自己的林中密室,涂料取自植物,捣碎之后制成。植物浆体为爱巢增光添彩,可能还添了风味——雄鸟求偶时,雌鸟有时会尝尝建筑材料的味道。
这只大园丁鸟用树枝搭成的“林荫道”与所有凉棚一样,只用于求偶,而不作巢穴使用。一旦有雌性被引来,门前的石堆就成了雄鸟展现风采的舞台。但是,即便是最漂亮的粉色信物,也无法保证求爱成功。尽管雄鸟似乎把一切都做好了,但有时候雌鸟还是一走了之。
这只大园丁鸟用树枝搭成的“林荫道”与所有凉棚一样,只用于求偶,而不作巢穴使用。一旦有雌性被引来,门前的石堆就成了雄鸟展现风采的舞台。但是,即便是最漂亮的粉色信物,也无法保证求爱成功。尽管雄鸟似乎把一切都做好了,但有时候雌鸟还是一走了之。

  撰文:弗吉尼亚· 莫雷尔 VIRGINIA MORELL

  摄影:蒂姆· 拉曼 TIM LAMAN

  翻译:陈昊

  唐纳德的塔楼是这片森林中最高的,虽没有另一位唐纳德的特朗普大厦( 地产大亨唐纳德· 特朗普的产业)那般雄伟,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是用它手头的唯一工具——鸟喙所建。唐纳德是一只冠园丁鸟,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阿德尔博特岭幽暗的森林中。在一片青苔中央,它用小树枝围着一棵树苗交错缠绕,搭成尖塔。它在塔底部布置成堆的坚果、甲虫和乳白色蘑菇,较低的树枝上还挂起了毛虫粪便制成的花环。打扮完毕之后,塔楼赫然耸立地面之上,高达1米左右,如灯塔般直指天际。唐纳德落在附近一棵树上,引吭向天。哒哒哒,它向空中呼唤,哒哒哒。

  所有这一切——精心搭建的高塔、美丽的礼品以及刺耳的高叫——为的是一个目的:说服雌性冠园丁鸟,让它们相信,唐纳德是这片地区最棒的小伙儿,姑娘们就得选它做伴侣。唐纳德的漂亮高塔经得起考验吗?

  “这是场终极考验。”堪萨斯大学鸟类学家布雷特· 本兹说。就是他为唐纳德取了地产大亨的名字。“好了,现在它的塔是附近最高的,咱们来看看它能不能招来个姑娘。”

  已知的20种园丁鸟中,有17种都会为求偶而搭建工事,搭出的巢穴类似藤架或凉棚,屋前还有精心修饰的平台。本兹对他在这片森林中找到的所有冠园丁鸟的凉棚都进行了测量,因此,他可以权威地评判唐纳德的成绩。同时,本兹还对唐纳德及其他雄鸟的行为了若指掌,因为他在隐蔽处架起了摄像机,记录下鸟儿们的一切行动,包括其交配过程。

  科学家对园丁鸟兴趣浓厚,是因为这种鸟清晰地展现了性选择的力量。这种进化过程中的影响力由查尔斯· 达尔文定义,为的是解释雄性动物用来招摇的遗传特征,比如叫声、明亮的体色、尖角等等。达尔文指出,大多数动物都是由雌性选择雄性,选择的标准则是雄性用来吸引它们的外形和派头。由于大多数的园丁鸟都是一夫多妻制,也就是说,一只雄鸟会与多只雌鸟交配,而且这些雄鸟会建起装饰精美的高塔,因此,它们是验证性选择学说的最佳物种。雄鸟不帮助雌鸟搭巢、孵卵或哺育雏鸟——它所给予的只有基因。因此,雌鸟在选择雄鸟时十分挑剔。

  人们研究园丁鸟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与人类惊人地相像。进化生物学家贾里德· 戴蒙德称它们为“与人类最为神似的鸟类”。这种鸟儿搭建起类似洋娃娃之家的小屋,颇有艺术家风范地摆放花朵、树叶和蘑菇,有的会同时鸣唱另一物种男女二重奏的两个声部,还有的能轻松模仿笑翠鸟的沙哑笑声和链锯的轰鸣。另外,它们都会跳舞。再说说唐纳德布置的那堆甲虫:它为了单纯的装饰性目的而把它们杀死。已知的物种中,除园丁鸟外,只有人类会以这种方式处理动物。

  鉴于园丁鸟这些天才的行为,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具有审美情趣以及模糊的文化意识,这些特征在除了人类以外的物种中极少出现。(现在的观念认为有些灵长类,比如猩猩,也具有文化传统,但没有审美能力。)

  “雌性充当评委。”本兹一边拨开遮挡物,一边告诉我。我心中默默为唐纳德祈祷着,轻手轻脚地钻入掩体。此时天刚破晓,下着毛毛细雨,交配季节中,这种天气最受冠园丁鸟喜爱。透过遮蔽物,我看见唐纳德落在它平时展示歌喉的树枝上。挺不起眼的家伙:跟八哥差不多大,一身草绿色羽毛,头顶一道橘黄色条纹。它发出机关枪般的叫声,一片破败的黄叶落在它塔楼脚下的青苔上。唐纳德立即从树上飞下,清除落叶。姑娘们会欣赏这种做法,我心想。

  所有的园丁鸟都是恪尽职守的能工巧匠,它们精心挑选建材,布置极为考究。在澳大利亚,一只双眼湛蓝的缎蓝园丁鸟在它用木棍和草叶搭建的“林荫道”前摆上蓝色的鹦鹉羽毛、白色的蜗牛壳,以及黄色和紫色的花朵。就搜集材料的用心程度来说,很少有能比得上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开阔林地中的大园丁鸟的。雄性大园丁鸟攒集数千块白色和灰色鹅卵石、蜗牛壳、羊椎骨、成堆的绿色和紫色玻璃片、子弹壳、彩色塑胶条、电线、瓶盖、锡纸、镜子等等——总而言之,一切明艳闪亮的物件,甚至还有CD光碟。毫无疑问,这些东西起到讨好异性的作用,但同时,鸟儿还利用它们互相竞争。“它们互相争斗,偷对方的装饰品,还捣毁对手的房屋。”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研究员娜塔莉· 多尔说。

  冠园丁鸟也会发起类似的争斗,但今天没有对手来唐纳德的塔下挑衅。它飞回枝头,加快了鸣叫的频率——这是它发现异性的信号。但附近的雄鸟也开始唱起相思小曲——它们都在树上为这只雌鸟展开竞争。

  唐纳德上演一出鸟叫与树蛙叫声交替出现的演唱,然后从树上跳下,落到它的青苔坪上。它在尖塔后弓起后背,把嘴朝向树梢轻声啁啾。突然,塔前出现了另一只冠园丁鸟,与唐纳德羽色相同,但头部更圆。是只雌鸟!

  好了,唐纳德成功招来一只雌鸟,现在,它要努力把姑娘挽留下来。

  唐纳德与雌鸟开始玩起捉迷藏。它展开之前隐藏起来的橘黄色羽冠,斜张着翅膀突然向雌鸟冲刺,之后又迅速撤回,收起羽冠。它的羽冠如尖钉般耸立,鲜红似辣椒,样子有点像“摇滚铁公鸡”洛·史都华。它双脚紧抓青苔地面,上下左右地晃动身体,一面啁啾鸣唱,活像个摇滚巨星。然后它跑回塔后,再从另一侧跳出来冲向雌鸟。它们俩绕着尖塔你来我去,唐纳德冲向它爱慕的对象,后者又跑到另一边,要把追求者的模样和火红的羽冠看个清楚。

  如果雌鸟选择唐纳德,它们就会在这青苔坪上交配,但是十分钟后,雌鸟走到青苔边缘,展翅飞走了。它显然没有示意唐纳德追随,因为后者留在塔下,反复鸣唱,音调越来越高。唐纳德哪里做错了?

  “也许什么也没做错。”我躲回掩体后,本兹说,“我猜这不是它第一次拜访唐纳德。而且我打赌,它还会再来的。”

  可能唐纳德也这么认为。又或者,它期待另一只雌鸟的到来。不管怎样,它都没有浪费时间,又重新回到工作中。它收起狂欢的羽冠,在尖塔脚下闲逛,不时捡起掀翻的青苔和断裂的树枝。它重新摆放好坚果,又清理了甲虫堆。最后,它调整了一下毛虫粪便做成的装饰品。它退后几步,注视整个建筑,仿佛得出结论,尖塔已做好再次接待来客的准备。然后,唐纳德飞回枝头,重新开始鸣唱。哒哒哒,它呼唤着,哒哒哒。

  新浪环球地理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为《华夏地理》杂志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 或部分转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维珍银河“进取号”太空船首次载人飞行、强烈的太阳磁场形成的并列弧形远紫外线等壮观景象。

  1. 太阳磁场与远紫外线

太阳磁场与远紫外线
太阳磁场与远紫外线

  这是7月16日公布的、由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天文台的观测数据所形成的合成图。图中,来自太阳的远紫外线形成了一组组弧形光线,而且向相反电荷区域延伸。太阳动力天文台携带了三种主要科学仪器,如日震及磁场成像仪、远紫外线变化实验仪和大气成像组件。日震及磁场成像仪显示的蓝色和橙色区域,表明该区域磁场拥有相反电荷。大气成像组件提供了关于太阳紫外线的数据。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介绍说,远紫外线形成并列的弧形光线,表明该区域的磁场更强。

  2. 维珍银河“进取号”太空船

 维珍银河“进取号”太空船
维珍银河“进取号”太空船

  上周,维珍银河“进取号”商业太空船首次实施载人飞行。本图中,“进取号”正飞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莫哈韦沙漠上空。目前,维珍银河公司尚未准备好发送首批太空游客。在大约六小时的试飞中,“进取号”仍然紧紧地与维珍银河母船组合在一起没有分离。根据维珍银河公司的太空船计划,母船将搭载“进取号”飞达亚轨道高度。太空船上两名机组人员通过此次飞行开始一系列测试,为将来的单独太空飞行做准备。

  3. 巨型年轻恒星发出绿色光芒

巨型年轻恒星发出绿色光芒
巨型年轻恒星发出绿色光芒

  本图显示了由美国宇航局“斯必泽”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恒星形成区,图片左上部一颗明亮、巨大的年轻恒星正发出绿幽幽的光芒。美国宇航局本周公布了这一档案图片。这张照片可以帮助天文学家更细致地观测围绕在这颗巨型年轻恒星周围的尘埃层。这颗恒星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0倍,直径大约是太阳的5倍。通过对这颗恒星及其周围尘埃层的研究,天文学家发现了巨型恒星与它们较小亲属属于同样的形成机制的直接证据。

  4. 火星相机

火星相机
火星相机

  本图公布于7月19日。这是一部安装于“好奇”号火星登陆车上的火星专用相机(“火星降落成像系统”)。“好奇”号是美国宇航局新一代火星登陆车,火星相机安装于“好奇”号的下面。美国宇航局网站介绍说,火星相机将带给太空爱好者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如搭乘太空飞船亲自前往火星。“火星降落成像系统”预计将在2012年8月“好奇”号降落前两分钟时开始拍摄高清晰度、全色调的火星影像及火星登陆车的登陆过程。第一个镜头应该是当“好奇”号穿越火星大气层时隔热板脱离,紧接着第二个镜头应该是当“好奇”号登陆火星时所形成的尘埃旋涡。美国宇航局计划将直播“好奇”号登陆火星的过程。

  5. 土星F环的扇形结构

土星F环的扇形结构
土星F环的扇形结构

  在土星F环明亮的中心附近,存在一些扇形的结构。这种结构显示了土星小型卫星土卫十六是如何在太空中“滚雪球”的。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太空船捕捉到这一过程。在7月20日公开的这张照片中,暗色的通道表示卫星正在通过该处。土卫十六的重力作用溅起了F环周围的物质,产生了波状结构。一些较明亮的部分,则是F环上冰质物质。(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 碗上刻有倍足纲节动物

碗上刻有倍足纲节动物
碗上刻有倍足纲节动物(图片提供: Arturo Godoy)

  在古墓中发现的一个碗上,雕刻有倍足纲节动物。专家对于这些史前古物的分析,可能要再等数月或数年时间才会出结果。休斯顿介绍说,“对这些复杂的物品的研究,一个人必须要掌握多种技术。”

  6. 镶有宝石的牙齿

镶有宝石的牙齿
镶有宝石的牙齿(图片提供: Arturo Godoy)

  在这座古墓中唯一成年人的口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镶有宝石的牙齿。考古学家认为,这位成年人应该是一位国王。据部分破译的象形文字,他的名字可能是“红海龟”或“大海龟”。休斯顿解释说,“对于玛雅人来说,海龟带有宇宙的意义,就像他们所描绘的世界模型一样。”

  休斯顿推测,这位国王曾经在伊尔-佐兹建立一个王朝,伊尔-佐兹王朝位于大玛雅强国蒂卡尔的西方,曾经对蒂卡尔的疆土虎视眈眈。

  7. 碗盖上的猴子

 碗盖上的猴子
碗盖上的猴子(图片提供: Arturo Godoy)

  考古学家还在古墓中发现了一个塑有猴子形象的陶瓷碗盖。其他的发现还包括一团有机物质,那有可能是羽毛、木材,也有可能是蜂蜜。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人类学家马库斯-埃伯尔认为,“既然出现于这座王室古墓中,它们肯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这些神圣的国王。”

  8. 考古学家考察古墓

考古学家考察古墓
考古学家考察古墓(图片提供: Arturo Godoy)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考古项目联合负责人埃德文-罗曼和布朗大学研究生萨拉-钮曼正在通往墓穴的通道中绘制墓墙的轮廓。德克萨斯大学中美洲艺术学教授大卫-斯图亚特认为,这一惊人的发现以及墓穴中史前古物惊人的完好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带领我们走向了玛雅考古学的新方向。(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6 页,共 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