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9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与欧洲航天局最新拍摄的德黑兰上空月球轨迹、剧烈太阳海啸以及云团中的蛇形轨迹等壮观景象。

  1.云团中的蛇形轨迹

云团中的蛇形轨迹
云团中的蛇形轨迹(图片提供: Jeff Schmaltz, NASA)

  根据美宇航局MODIS卫星7月14日拍摄的照片,由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Tristan de Cunha)上空气流的变化,云团中形成了蛇形模样。这种螺旋形的云型被称为卡曼漩涡或涡街。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是个火山岛,属于英国在南大西洋的领土,岛上居民只有大约275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偏远的有人居住岛屿,位于南非以西1750英里(约合2816公里),南美洲以东1510英里(3360 公里)。

  2.火星气候记录

火星气候记录
火星气候记录(图片提供: 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在一颗轨道卫星的镜头下,火星一层层沟槽揭示了火星长期气候变化模式。在过去几百万年,火星轨道的变动已经改变了水冰在这颗红色星球的分布。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和尘埃以不同数量在南北两极积聚。在这张美宇航局最新公布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照片中,火星极地沉淀物的沟槽壁展现奇特的变化。通过分析沟槽壁,科学家能像利用冰芯样本分析地球气候变化一样,深入研究火星气候变化。

  3.德黑兰上空的月球轨迹

德黑兰上空的月球轨迹
德黑兰上空的月球轨迹(图片提供: Babak A. Tafreshi, TWAN)

  这张摄于7月13日的延时摄影照片显示,一轮娥眉月出现在伊朗最高建筑物——米德拉电视塔(Milad Tower)的塔顶后面。月球在移动过程中,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经历了8个不同阶段。当我们从地球上看去月球完全变黑时,新月后面其实尾随着娥眉月。随着轨道不断变换,月亮发光面渐渐增大,直至我们看到一轮满月。接下来,月球球面越来越小,重新回到新月阶段。

  4.剧烈太阳海啸

剧烈太阳海啸
剧烈太阳海啸(图片提供: NASA)

  根据美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台拍摄的紫外光照片,等离子体或带电气体8月1日席卷太阳北半球。不同的颜色显示太阳的不同温度,从100万开氏度到200万开氏度(约合180万华氏度至360万华氏度)不等。超高速太阳爆发(称为日冕物质抛射)直接向地球的方向不断喷射带电粒子,有科学家预测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乎寻常的绚丽极光。

  5.超新星残骸三维图

超新星残骸三维图
超新星残骸三维图(图片提供: ESO)

  根据科学家最新公布的超新星残骸SN 1987A的三维图,这个沙漏状的爆发恒星并不如想象的那般均衡。利用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采集的数据,天文学家可以证实,一旦超大质量恒星爆发,有些抛射物质比其他抛射物质更快地进入太空,这与最新电脑模型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格陵兰冰川大规模崩裂:70公里冰架损失1/4(图)

5日拍摄的卫星照片,格陵兰彼得曼冰川发生断裂,巨大的“冰岛”脱离母体。

2009年拍摄的彼得曼冰川照片。
2009年拍摄的彼得曼冰川照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9日消息,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6日宣布,格陵兰彼得曼冰川发生大规模崩裂,断裂部分的面积相当于4个曼哈顿,可能是有记录以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崩裂。美国特拉华大学物理海洋学家和工程师安德里亚·穆恩乔夫表示,被称之为“冰岛”的断裂部分面积达到100平方英里(约合260平方公里),含水量足以满足美国120天的公共自来水用水需求。

  彼得曼冰川位于北极南部大约620英里(约合1000公里)。根据5日拍摄的卫星照片,此次崩裂导致其43英里(约合70公里)长的漂浮冰架损失了大约四分之一。穆恩乔夫说,格陵兰的这个“新冰岛”至少是已知第二大冰川“断肢”。1962年,彼得曼冰川也曾发生崩裂,断裂的部分同样非常巨大,但目前并不清楚当时那个“冰岛”的面积是否超过“新冰岛”。他指出,与很多冰川一样,彼得曼冰川在过去几年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状态。

  阿拉斯加州费尔班克斯大学冰川学家莱基娜·霍克表示,冰架断裂是一个正常过程,一直都在发生,但断裂部分如此巨大却非常罕见。她说:“由于其他很多地区的沿岸冰川在向海洋移动时速度不断加快,我们应该对此次崩裂的原因进行研究。这一次的崩裂似乎可以充当一个指示器或者是某种征兆,暗示正在发生着一些事情。” (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一, 09 8月 2010 17:37

华夏地理:人类进化之路

华夏地理:人类进化之路

  1、经数码技术重新拼合的始祖地猿头骨,以树脂塑成模型。Photo: Tim d. white

华夏地理:人类进化之路

  2、搜集化石 在一名阿法尔部落人的注视下,国际科研队正在清理阿瓦什河附近的沉积物,河道隐匿在地平线上的树林背后。这片区域出土过一些揭示人类进化历程的关键样本, 其中包括已知最古老的骨骸。这具雌性遗骨被昵称为“阿迪”,属“始祖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种。(david l. brill)

华夏地理:人类进化之路

  3、阿迪的牙齿有些仍嵌在其下颚之中,对于古生物学家贝尔哈内· 阿斯富来说,它们比珠宝还要珍贵,须得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根据牙齿上较薄的珐琅质、磨损情况以及化学成分,可以判断阿迪生前是以丛林中的水果和坚果为 食。(tim d. white all original fossils courtesy national museum of ethiopia, addis ababa)

  撰文:杰米· 施里夫 Jamie Shreeve

  翻译:闾佳 王晓波

  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尔沙漠,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让人死去。当然,生病算是一种。也有被野兽袭击而死的,毒蛇咬死的,掉下悬崖摔死的,或是在阿瓦什河东岸的阿法尔部落和伊萨部落械斗时中流弹死的。

  但整个非洲的生命都很脆弱,没什么好奇怪的。这里的特别之处在于死者的遗体有可能长久地保存下来。阿法尔盆地刚好位于一处不断加宽的地壳裂口顶部。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山、地震以及缓慢累积的沉积物协同作用,把死者的骨头埋了起来,很久很久以后,又把它们以

  化石的形式吐出地表。这是一个仍在进行的过程。2008年8月,在阿法尔地区一个名叫中阿瓦什的地方,有名少年被亚尔迪湖的鳄鱼咬死了。三个月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类学家蒂姆· 怀特站在湖边说,孩子的骨骸被湖泊的沉积物包裹起来,有很大的机会在未来变成化石。“人类在这里生生死死已有数百万年,”怀特说,“我们偶尔会走运,发现残存的遗骨。”

  中阿瓦什的研究项目由怀特和埃塞俄比亚同事贝尔哈内· 阿斯富、吉迪· 沃尔德加布里尔共同主持。去年10月,他们公布了项目中最伟大的发现:15年前发现的人类远祖骨骸化石。440万年前它死于一个叫阿拉米斯的地方,在如今的亚尔迪湖以北30公里开外。这是一具成年雌性的遗骨,属于始祖地猿种(Ardipithecusramidus,昵称“阿迪”),比著名的“露西”化石还要早100万年,并包含了丰富得多的信息,有助于揭示最大的进化疑案之一:我们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的面貌。为吸引媒体的关注,古人类学家每当有了什么新发现,几乎总会条件反射般地声称它“颠覆了以往有关人类起源的所有观念”。蒂姆对这种夸张从来不屑一顾。可是以阿迪的情况而论,似乎真当得上这样的评价。

  不过,始祖地猿虽是了不起的发现,但在我们从一种不起眼的猿猴变为掌握地球命运的物种这条进化之路上,它只代表其中的一个时刻。想了解这种转变是怎样发生的,地球上没有哪个地方比中阿瓦什更为理想。除了阿拉米斯,代表着另外14个不同时期的地层也发掘出了人科动物(人类谱系的专属成员)化石——从比始祖地猿更古老更原始的形态,到早期的智人。怀特曾经告诉我,这些“时间之窗”有不少在空间上离得非常近,只要花上几天功夫,你就能从一处行走到另一处去。他邀请我跟他的科研队去看个究竟。我们打算从代表“现在”的雅迪湖开始,顺着历史之河逆行而上,按照不同的特性和物种,一层一层地掀开人类的外衣。

  赫尔托:古人渊源

  我开车来到了现场,这里有24名科学家和6个武装警卫。我们的车队共有11辆车,装着足够6个星期消耗的食物和设备。我们穿过高地,种着高粱和玉米的整齐梯田逐渐让位给薄雾笼罩的森林。

  道路上残留着一些最近期的历史垃圾——拐弯处有一辆20世纪90年代打内战时烧毁的装甲运兵车;更远些的地方,隧道顶的石梁上刻着墨索里尼的名字,已经有点蚀坏了,它是30年代意大利占领时期留下的遗物。

  我们从崖顶沿着绝壁以Z字路线往下走。这样的地势,形成于距今3000万到2500万年前,阿拉伯大陆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之时,令阿法尔盆地越陷越深,处于高地雨影区的影响之下。越向下走,植被就越稀疏,阳光则更强烈。在距离谷底几百米以上的地方,我们停了下来。下方,西边近处的山峰直落到底,山脚下是一块伤痕累累的崎岖平原。东南方的地平线上,越过如同绿色缎带的阿瓦什河,高原似乎跟年轻的阿耶卢火山融为一体。阿耶卢下面则是一道银色的水面:亚尔迪湖。

  新浪环球地理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为《华夏地理》杂志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 或部分转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黑白骨骼结构

黑白骨骼结构
黑白骨骼结构

  论文作者表示,Pakasuchus的柔韧脊骨(显示的是新发现的鳄鱼化石的脊骨和颅骨图案)更加有力地证明,恐龙时代的鳄鱼比我们以前认为的更加多种多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史蒂夫·萨里斯布里没参与Pakasuchus化石的研究工作,他表示,在冈瓦纳大陆(Pakasuchus生活的南方超大陆)发现的越来越多的化石,揭示了Pakasuchus所属的南方鳄鱼(Notosuchian)的种类繁多。

  6.岩石明星

岩石明星
岩石明星

  这项研究的领导者帕特里克·奥康纳(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和同事们正在发现Pakasuchus化石的坦桑尼亚砂岩崖壁上挖掘恐龙肢体骨骼化石。在白垩纪时期,坦桑尼亚和非洲其余部分是南部的超级大陆----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冈瓦纳大陆虽然没有很多白垩纪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但是这里的爬行动物化石非常丰富。根据Pakasuchus的独一无二的齿系进行划分,它可能在哺乳动物中扮演着生态学角色。

  7.像哺乳动物的鳄鱼会腾空跳跃

像哺乳动物的鳄鱼会腾空跳跃
像哺乳动物的鳄鱼会腾空跳跃

  这张艺术概念图显示的是1.05亿年前,Pakasuchus利用细长的腿和柔韧性很好的背部弹跳起来,捕捉飞虫的画面。Pakasuchus可能是以小蜥蜴、昆虫和当时冈瓦纳大陆存在的少数原始哺乳动物为食。俄亥俄大学的论文联合作者南希·史蒂文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这种小型动物在食物链上占据着跟现代鳄鱼明显不同的位置。”鳄鱼序包括鳄鱼、短吻鳄、凯门鳄、马来鳄和与之相关的已经灭绝的种类。

  昆士兰大学的史蒂夫·萨里斯布里表示,发现Pakasuchus或许会促使很多科学家回过头来,重新对他们的化石收藏进行研究。他说:“以前科学家认为这颗孤立的牙齿属于哺乳动物,现在看,可能是鳄鱼的牙。”(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最近在坦桑尼亚砂岩发现的一块猫咪大小的鳄鱼化石,具有和哺乳动物类似的牙齿,它的颌骨可以左右移动,进行咀嚼,以前科学在爬行动物身上从未发现过这一功能。

  1.适于咀嚼

适于咀嚼
适于咀嚼

  这一新发现的像猫咪一样大的鳄鱼Pakasuchus kapilimai,拥有像哺乳动物一样的牙齿,这使这种化石鳄鱼具有我们以前在爬行动物身上从未发现的能力:咀嚼能力。这种1.05亿年前的鳄鱼具有咀嚼能力的关键是它的下颚可以左右来回移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这项研究的领导者和论文作者帕特里克·奥康纳说:“现有鳄鱼没有可使颌骨左右移动的结构。它们只有一个可以让颌骨上下移动的屈戌关节。”

  2.“猫鳄”颅骨

“猫鳄”颅骨
“猫鳄”颅骨

  这一最新发现的新种鳄鱼颅骨化石,是考古学家从坦桑尼亚的砂岩里挖掘出来的。这个颅骨的长度大约是3英寸(7厘米)。据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介绍,现代鳄鱼与Pakasuchus kapilimai都拥有适于撕咬和吞咽的柱状牙齿,在这方面它们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后者具有像哺乳动物一样的尖牙、前磨牙和颌乳磨牙,而前者没有。

  3.现代鳄鱼

新发现的鳄鱼
现代鳄鱼

  尼罗鳄等现代鳄鱼,它们的鼻孔都位于脑袋的上面,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它们在游泳时呼吸。但是Pakasuchus的鼻孔却位于口腔的前端。古生物学家帕特里克·奥康纳在接待国家地理协会的怀特·格兰特时说:“现在的鳄鱼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水里,Pakasuchus与之不同,它会经常游上岸,在陆地上四处游荡。”

  4.破碎的鳄鱼颅骨化石

破碎的鳄鱼颅骨化石
破碎的鳄鱼颅骨化石

  从坦桑尼亚砂岩里挖掘出来的Pakasuchus的骨骼和破碎的颅骨显示,这种鳄鱼的脊柱非常柔韧。据论文作者猜测,这个弯曲的脊柱化石,有助于科学家把新发现的鳄鱼与现代鳄鱼区分开来,Pakasuchus的背上没有骨板,这一结构或许有助于这种猫咪大小的鳄鱼跳跃起来,捕捉飞行的蜻蜓和其他飞虫。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1处,下面这组照片展现了其中的8处遗产。这些堪称自然奇迹的遗产包括法国的留尼旺岛国家公园、斯里兰卡的中部高地、美国的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以及中国的丹霞地貌。

  1.夏威夷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

夏威夷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
夏威夷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图片来源:NOAA)

  照片中,一条巨大的鲹鱼在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浅水域的珊瑚礁中游动。这个海洋保护区由大量偏远的太平洋岛屿和环礁构成,是夏威夷群岛的组成部分。联合国官员本周宣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1处,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便是其中之一。

  夏威夷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此前被称之为“西北夏威夷国家海洋保护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之一,同时也是新增世界遗产中唯一一个兼具“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重地位的新成员。这个保护区宽度达到1200英里(约合1931公里),为广袤的珊瑚礁、礁湖以及深水山脉海山撑起一把“保护伞”,保护它们免受侵袭。根据世界遗产网站的报道,当地土生土长的夏威夷人相信生命起源于这个保护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这里。

  世界遗产网站表示,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委员会选中,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个保护区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笔财富,同时在文化上也拥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科文组织美国国家委员会委员约翰·弗朗西斯说:“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入选说明,我们提高了全球对海洋保护的关注度。在新增世界遗产名单中,这是最让我感到兴奋的一个。”这个委员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会推荐美国地区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谈到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位,弗朗西斯指出:“我们需要关注每一处遗产的独特文化以及与作为大自然一分子的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点更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弗朗西斯也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保护与探索部门的副主席。国家地理新闻网站也在这个学会旗下。

  2.法国留尼旺岛国家公园

法国留尼旺岛国家公园
法国留尼旺岛国家公园(图片来源:Steve Raymond/National Geographic)

  凭借非同寻常以及极具吸引力的地貌,留尼旺岛国家公园得以在《世界遗产名录》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新增自然遗产之一。这个国家公园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法国留尼旺岛。留尼旺岛国家公园面积24.7万英亩(约合10万公顷),公园内尖峰林立,崎岖不平,坐落着很多圆形山谷(四壁陡峭的盆地)以及由疏松的岩石碎片、泥土或者其他碎片构成的脊。这里的山脉分布着亚热带雨林、雾林以及开阔的石南树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计划负责人蒂姆·巴德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留尼旺岛国家公园内镶嵌着大量引人注目的地貌并拥有极为宝贵的生态系统,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这里还是一个面积巨大的‘避难所’,很多濒危物种都生活在这里并受到保护。”但与此同时,这一地区也面临着外来物种入侵的挑战,其中包括猿尾藤,一种来自亚洲能够覆盖其他植物的蔓藤。

  3.俄罗斯普托拉纳高原

俄罗斯普托拉纳高原
俄罗斯普托拉纳高原图片来源:Randy Olson/National Geographic

  照片在俄罗斯的普托拉纳高原拍摄,一名男子在瀑布上方穿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网站表示,普托拉纳高原的自然景色美得令人吃惊。这里坐落着超过2.5万个类似峡湾的湖泊、数十个深峡谷、河流和小溪以及数千个瀑布。这个高原地处北极地区,苔原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多样性,现已被列入2010年《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一处新的自然遗产。值得一提的是,一种罕见的驯鹿在迁徙时也要穿过这个高原。

  教科文组织的巴德曼说:“北极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地方,但现在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一地区,普托拉纳高原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环境之一。这是一个非常偏远,非常天然的地方,拥有非同一般的地貌多样性。”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不断升高,北极的很多生态系统正快速发生改变。

  4.斯里兰卡中部高地

斯里兰卡中部高地
斯里兰卡中部高地(图片来源:Jason Edwards/National Geographic)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网站表示,斯里兰卡中部高地的森林拥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帮助这一地区成功入选2010年《世界遗产名录》。图片呈现的便是这一高地的一片茶树林。斯里兰卡中部高地森林连绵8000英尺(约合2500米),生活着包括西部紫脸叶猴和霍尔顿平原灰瘠懒猴在内的一些濒危物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船员添加干冰

船员添加干冰
船员添加干冰

  建造“普拉斯提基”号本身就是在冒险——从开始到结束,一共耗费了大约12万个工时。许多用于建造这艘独特船只的技术都是在现场发明的。在这张照片中,里奥-维兹曼诺斯正将干冰添加至一个空苏打塑料瓶中,以提高其强度用于建造“普拉斯提基”号。据德罗斯柴尔德介绍,虽然塑料瓶可以回收利用,但真正回收利用的塑料瓶只有大约20%,其他多种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差不多或者更低。

  6.“普拉斯提基”号靠近斐济

“普拉斯提基”号靠近斐济
“普拉斯提基”号靠近斐济

  摄影师在“普拉斯提基”号靠近斐济时捕捉到景色壮观的照片。“普拉斯提基”号的浮力主要来自于丢弃的塑料瓶,而船体则是用一种名为Seretex的可循环使用塑料建造。“普拉斯提基”号唯一没用塑料制造的部件是桅杆。为了这个关键部件,德罗斯柴尔德的团队还使用了再生灌溉铝管。这艘船之所以被命名为“普拉斯提基”号,是为了纪念挪威冒险家托尔-海尔达尔1947年探险太平洋所用的传奇越洋船“康奇基”(Kon-Tiki)号。

  7.领队德罗斯柴尔德

领队德罗斯柴尔德
领队德罗斯柴尔德

  在旧金山海湾的测试航行中,戴维-德罗斯柴尔德从船舱出来,对“普拉斯提基”号进行检查。德罗斯柴尔德是“探险生态”(Adventure Ecology)组织创始人、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新生代探险家。四年前,他提出建造“普拉斯提基”号以及穿越太平洋之旅,用以表明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是塑料利用与回收不当的结果,本身不是危害健康和环境的“恶魔”。德罗斯柴尔德说,设计不当导致多数塑料现在仍被丢进垃圾堆或海洋中,而实际上,它或许是可回收利用的宝贵资源。这种本身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正在危害海洋环境。

  8.快乐的女船长罗伊尔

快乐的女船长罗伊尔
快乐的女船长罗伊尔

  7月26日,当“普拉斯提基”号被拖至悉尼港时,女船长罗伊尔看上去欣喜若狂。在一艘很大程度上未得到验证的双体船上,船员们经受住了海浪、大风和恶劣天气的考验,不仅成功穿越太平洋,还激发了有关如何更合理利用塑料以减少废物的思考。罗伊尔说:“人类无所不能,极具创造性,有能力做出改变。我们所有人都能做出改变。”(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 “普拉斯提基”(Plastiki)号于今年3月从美国旧金山出发穿越太平洋,在航行8000海里后,于上月末成功到达澳大利亚港口城市悉尼。“普拉斯提基”号是一艘长约60英尺(约合18米)的双体船,主要用大约1.25万个再生塑料瓶建造而成。

  1.航行中的“普拉斯提基”号

航行中的“普拉斯提基”号
航行中的“普拉斯提基”号

  在旧金山海湾的试航中,船员们驾驶“普拉斯提基”号稳步航行。太平洋探险之旅的领队戴维-德罗斯柴尔德(David de Rothschild)在“普拉斯提基”号启航前接受美国国家地理网站采访时说:“‘普拉斯提基’之旅注定会是伟大的冒险,但我认为更令人激动的是,它可以激发公众对如何合理利用塑料用品的大讨论。”据悉,此次海上冒险的目的是为了激起人们对废物再利用的意识,号召大家关注海洋生态健康,特别是日益严重的海洋垃圾——塑料碎片给海洋环境带来的污染。

  2.“普拉斯提基”号船尾

“普拉斯提基”号船尾
“普拉斯提基”号船尾

  “普拉斯提基”号从旧金山出发,穿越太平洋向澳大利亚悉尼进发时,海水不断拍击着船尾。“普拉斯提基”号用一万多个可回收利用的塑料瓶建造,而且,这并不是这艘“垃圾船”上唯一的“环保声明”。安装在船尾的太阳能电池板(在这张照片上清晰可见)为船员们可持续、“远离电网”的生活方式提供动力。“普拉斯提基”号还具有其他诸多环保特点,例如使用风能、拖尾式螺旋桨涡轮、自行车发电机、尿液回收系统、雨水采集系统甚至是水栽花园。

  3.船员被海水淋湿

船员被海水淋湿
船员被海水淋湿

  在历时128天的海上航行中,“普拉斯提基”号经受住了各种考验,证明其坚实耐用,适于航海,不过船上的生命却要接受大海的近距离洗礼,比如这个浑身浸透的船员所遭受的考验。在悉尼码头,“普拉斯提基”号女船长、英国海员罗伊尔说,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此次航海之旅的最大收获之一,也是他们试图与别人分享的普遍客观现实。罗伊尔说:“我们许多人并未感觉到与海洋的联系,我们并未意识到我们的每一次呼吸、喝的每一口水都与海洋存在联系,无论我们住在旧金山还是爱达荷。”

  4.提供浮力的塑料瓶

提供浮力的塑料瓶
提供浮力的塑料瓶

  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财宝:这句老话用在赋予“普拉斯提基”号大部分浮力的空塑料瓶上或许最为贴切。德罗斯柴尔德将“普拉斯提基”号当作“变废为宝”的典型例证,向公众说明合理使用塑料可以将今天的垃圾变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同时避免数百万吨垃圾污染海洋。船员们发现,塑料在太平洋几乎无处不在,甚至是最为偏远的水域。无数微小碎片(被称为“美人鱼的眼泪”)进入海底的食物链,同时,更大的碎片则会在每年杀死无数的海鸟、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血腥牧师

血腥牧师
血腥牧师(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哈埃卡·班德拉新发现的壁画碎片,刻画的是献礼祭祀仪式中的神职人员。韦斯特说:“这位神职人员主持祭祀仪式,并在女祭司和其他同事旁杀死战犯,然后为神灵奉上一碗鲜血。”

  6.儿童不得入内?

儿童不得入内?
儿童不得入内?(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哈埃卡·班德拉遗址发现一个陶罐,可追溯至莫切时代晚期,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之间,图案是一个女人左臂抱着一个孩子。负责该遗址的考古学家不确定这个陶罐到底是祭品还是“献礼”人祭仪式的一部分。

  7.医师

医师
医师(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哈埃卡·班德拉遗址出土的陶罐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上面刻画的是一个医师,他背着圣派德罗仙人掌——安第斯山重要的传统药物。韦斯特说:“莫切时代医师非常普遍,他们会治病救人或接生婴儿。”

  8.笑脸

笑脸
笑脸(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这个带着笑脸的水罐可追溯至莫切时代晚期。韦斯特指出,当时哈埃卡·班德拉祭祀陵举办过多次祭祀仪式。带有面孔的水罐是莫切古器物中常见的一种,韦斯特说:“它一定与仪式饮用水的准备工作有关。”(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3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考古学家在秘鲁发现了人祭墓道,受害者是一位女性,这位妇女可能是献给该祭祀遗址的“供品”。

  1.人祭

人祭(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人祭(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位于哈埃卡·班德拉遗址的这个 197英尺(60米)长的人祭墓道可追溯到公元前100年至公元800年秘鲁北部海岸的莫切时期,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出现的农业文明。此次出土工作的负责人、考古学家卡洛斯·韦斯特·拉托雷表示:“在人祭墓道发现的几处埋葬点显然是在该遗址被废弃后出现的,但这里仍不时出现这样的供品,以保持神殿的地位。”这具特殊的骨架头上佩戴铜饰,身边堆有陶品和海贝壳。容器里装有尼克樟属植物的种子,这是一种经常用于祭奠仪式的植物。

  2.牺牲祭坛

牺牲祭坛(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牺牲祭坛(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在这个新出土的祭祀墓道主祭坛的上方残留着一些壁画遗迹,考古学家认为,祭祀仪式在现在的秘鲁伊利莫(Illimo)市附近举行。在兰巴耶克市附近的海因里希·布吕宁考古学和人种学国家博物馆馆长韦斯特说:“这个仪式也叫献礼,是一种将全身赤裸且被捆绑的战俘供奉神灵的仪式。”战场上的俘虏最可能成为人祭。砍杀战俘后,神职人员用碗接血,将鲜血献给神灵。韦斯特说:“用战俘祭祀取悦神灵是村落维持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的一种方法。”

  3.女性骨架

女性骨架
女性骨架(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上周发现的一个扭曲的女性骸骨和陶罐。这个女人是献给该遗址的祭品,但不是“献礼”祭祀仪式的祭品。

  4.恐怖墓道

恐怖墓道
恐怖墓道(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考古学家上周宣布,1000多年前,很多身体赤裸且被捆绑的战犯沿着这条仪式通道前行,到达秘鲁哈埃卡·班德拉遗址。两边祭坛排列,这条通道一直通向一个远方金字塔的坡道。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5 页,共 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