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所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瓮棺。本报通讯员徐娜摄
本报讯 (记者王硕 通讯员徐娜肖倩) 昌平区马池口镇土楼村村民张德生在自家院内挖水道时,发现了一组“陶罐”,里面还藏有一具儿童尸骨。昨天,经昌平区文物所工作人员鉴定,该组陶罐为战国时期的夹砂红陶瓮棺,距今已有2000多年。据了解,这是昌平区首次发现完整的三件套瓮棺。
张德生说,前几日,他在自家院内挖下水管道。挖到一米多深的时候,他突然碰到一个倒扣的“陶罐子”。“碰到文物了!”张德生惊诧不已,又向下挖掘了几十厘米,发现底下还有两个陶罐,并且三个罐子相互贯通。
张德生打开罐口,里面堆满了黄土,扒开黄土,里面竟是一具尸骨。头盖骨、肋骨、腿骨清晰可见,“肋骨只有四五厘米长,像是个孩子”。张德生赶紧拨打了文物部门的电话。
昨天,在昌平区文物所,记者看到这组瓮棺。瓮棺材质均为陶制,厚度不到一公分,由上中下三件组成,陶罐间相互贯通。三件陶罐的口径都在33厘米左右,高35厘米,其中上下两件保留基本完整,只有瓮口边磕碰较多,而中间的下半部丢了三分之一。
昌平区文物所工作人员邢军表示,经初步鉴定,此瓮棺属于加砂红陶,是战国时期物品。瓮棺是新石器时代到汉朝的一种墓葬形式,当时一般用来埋葬夭折的儿童。据了解,以前在昌平也曾发现过瓮棺,这是首次发现完整的三件套瓮棺,且竖直放置更不多见。
最近,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发现一座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0年的玛雅王室古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玛雅统治者的陵墓。发现古墓的地方,现在是危地马拉的霍穆尔。
考古学家在骸骨旁边发现一个刻着“杰斯特神”图案的香炉,这种图案是玛雅王室的象征,他们据此断定这具遗体生前是位玛雅统治者。
古墓位于一个有钱人家的住宅下,考古学家认为,墓室的主人是一名50岁出头的男性,去世时健康状况良好。他们在这具骸骨旁边发现7件陶制容器、罐子和盘子,以及那个香炉。
堪萨斯大学的约翰·托马斯科说:“我们已经发现更加古老的玛雅古墓,但是它们里面并没有象征王室的物品。我们在这座建筑物的地面上进行挖掘,最终发现一个石盖。”考古学家打开这个石盖,在它下面发现一个直径大约是40厘米的地道,地道的大小仅够一个人通过。地道通往一个被称作“楚尔坦”的墓室,那具遗体就埋在这里。托马斯科说:“我们从地道爬进去,通过手电筒发出的光发现那具遗体。我认为,我们发现的是最古老的玛雅王室陵墓。”
德克萨斯大学的考古学家迈克尔·卡拉格汉,对那7件陶器进行了分析。他表示,这些陶制容器显然来自大约公元前350年,此时玛雅制陶业开始采用红色。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对一个骨骼样本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最终确定它与那些陶器来自同一时代。
卡拉格汉说:“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确定这具遗体的年龄。”该科研组希望,通过在当地的更多住宅下面进行挖掘,能够发现更多玛雅王室陵墓。以前知道的最早的玛雅王室古墓,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00年。
中新社南昌4月12日电 (王昊阳 饶小麟)4月12日,江西省文物工作者在南丰县发现一处罕见的古代道教祈雨祭坛遗址。据专家分析,该祭坛为北宋末年所建,仿北斗七星之形状,在两山之间开凿山石建成,道教人士称之为“凤凰池”,为古代求雨、消灾祈福之用。
该遗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池渡村戈镰石景区,境内为丹霞地貌,石峰耸立,绝壁凌云。在两座山间有一平缓山岗,祈雨祭坛在山岗一岩石上,长约9米,宽约6米,深约0.6米。
据江西省上饶市道教协会秘书长宋黎刚介绍,该遗址是古代举行求雨及消灾祈福等道教法事的祭坛,初步分析建于北宋末年。祭坛的建造仿北斗七星形状,在山石上开凿而成水池,在江西省内属首次发现,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水池走向由北向南,北高南低,可由石阶拾级而下,池中积水终年不干涸,被道教人士称为“凤凰池”。
宋黎刚表示,道教祭坛的作用除求雨之外,还有投简除罪、消灾祈福等宗教仪式。该遗址保存完整,极为罕见,对研究古代道教祈雨等宗教活动与风水学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研究人员鉴定后认定这是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剪刀齿鲨的颚骨化石,距今约3亿年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今年2月间美国一名矿工在肯塔基州一处200米深的矿井内发现了一块长约46厘米的黑色颚骨化石,研究人员鉴定后认定这是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剪刀齿鲨的颚骨化石,距今约3亿年。该化石目前陈列在肯塔基大学博物馆内。
因为鲨鱼骨架的主要部分都是软骨,只有颚骨由骨骼组成,因此也只有颚骨存留的时间相对较久。此次发现的化石正是被保存在页岩中的颚骨和几颗三角形牙齿,其中有些牙齿仍然十分完整,有5厘米宽。根据此样本的大小,研究者认为该鲨鱼的体长约为6米,与现代的大白鲨体型类似。
法老和泰雅王后的雕像。
法老图坦卡蒙的祖母泰雅王后一直被认为是古埃及历史上最神秘也最美丽的女性之一。但最近,考古学家们从木乃伊上发现,她的额头上很可能长着影响面容的扁平疣,她在人们心中完美的想象可能会因此打折扣。
绝色王后脸上有扁平疣
最近,木乃伊研究专家们宣布,古埃及图坦卡蒙法老的祖母泰雅王后(Queen Tiye)的额头上可能长着一个不太美观的扁平疣。
泰雅王后曾经被认为是个绝色美人,这一发现表明,她的面容并不那么完美。
这个扁平疣的位置是在两眼之间,微微隆起。泰雅王后有着一头齐肩的淡红色长发。她的身份在2010年2月通过木乃伊DNA鉴定确定下来。她是Yuya和Thuya的女儿,法老阿孟和蒂三世(Amenhotep III)的妻子,阿肯纳顿(Akhenaten)法老的母亲。西班牙女考古学家Mercedes González在开罗博物馆参观时,发现泰雅额头上的异常情况。
“我从埃及博物馆拿到了泰雅面部的高分辨率图像。她的额头上应该是有一个扁平疣。”她告诉记者。
这很可能是乳头状瘤病毒引发的表皮增生病变。这种病毒通常在脸部、颈部、手背孳生。这种皮肤病在古埃及木乃伊中很少见。这次的发现,可谓是到目前为止的一个孤例。
泰雅王后木乃伊。
受法老宠爱的神秘王后
图坦卡蒙法老的祖母泰雅王后生活在公元前1415年到公元前1340年。是埃及历史上最神秘的女性之一。她的丈夫法老阿孟和蒂三世深爱着她,描述妻子是优雅、甜蜜的女人,整个朝野也被她的美丽所折服。在阿孟和蒂三世当政的38年里,她也是朝野之中最有权势的女人。在留存下来的雕像中,泰雅王后和阿孟和蒂三世被描绘成平起平坐的样子,她非常受丈夫宠爱的情形也能从雕像中窥得几分。富有的阿孟和蒂三世为自己的王后建造了很多辉煌的圣坛,还给她建造了宫殿。在努比亚,泰雅的故乡,法老还为她用白色砂岩建造了一座庙宇。甚至在泰雅乘船出游的路上,还为她修了一座人工湖,湖用她的名字来命名。
在瑞士苏黎世大学,瑞士木乃伊项目的负责人Frank Rühli指出,长在王后额头上的东西,有可能是扁平疣,也有可能是纤维瘤。研究者很有兴趣做进一步的组织学和DNA检测。但是开罗的埃及学专家Salima Ikram的意见则有所保留。他认为,也有可能是额头的痣在制作木乃伊之后变得扁平化了。
法老图坦卡蒙可能死于疟疾
随着DNA和CT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考古学家们已经可以确定法老图坦卡蒙家族成员的身份,以及图坦卡蒙本人的死因。
有关图坦卡蒙家族的研究成果已经在2010年2月对外公布。图坦卡蒙很可能死于严重疟疾引发的并发症。图坦卡蒙的父亲是阿肯纳顿,他的尸骨已经基本确定是帝王谷编号KV55的木乃伊。图坦卡蒙的母亲,姓名仍不能确定,应该是埋葬在阿孟和蒂二世墓穴中的较为年轻的女性。在同一墓穴中的年长女性遗体,目前已经确切知道,正是图坦卡蒙的祖母泰雅王后。(李文)
来关注西汉列侯张安世家族墓的发掘情况。今天,考古专家对家族墓中的第十三座,也就是编号M1的墓葬进行开启前的最后探测。考古队员将内窥摄像头派上用场,古墓做了一次特别的“胃镜体检”。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考古队现场发掘负责 丁岩
记者:现在考古人员正在对砖寻找缝隙先把塑料管放进去 现在探头进入到管子里面就要进入墓室了 墓室里的情况就可以看到
好现在进去了已经 我们通过探头已经看到有物品了 丁队这个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丁队说的这个彩绘颜色还非常鲜艳
现在看到的是 丁队判断的是个漆器
丁:往这个前方看一下 非常漂亮的图案 应该是汉代非常流行的一个图案
记者:像这样的图案有什么意义吗
丁:应该是汉代非常流行的一个图案 非常美好的一个祝愿
【正文】
内窥摄像头伸入尘封2000多年的墓室,作为墓主人身后“储物间”的耳室内,隐隐约约看到有陪葬品,漆器的流线型的花纹清晰可辨。专家初步判断,耳室原封未盗。
【同期】声音来源:本台记者 王新宇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考古队现场发掘负责 丁岩
丁:初步的认识 没有看到扰动
记者:这个扰动的意思就是没有发现盗洞
丁:目前探测的情况是没有被盗的情况 但不能断定
【正文】
之后,考古队员又将摄像头伸进M1墓藏的主室里面,发现了新的物品。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考古队现场发掘负责 丁岩
字幕:内窥摄像头拍摄画面
对对对 这这这 这个是铜环吧
记者:看到铜环了 看到铜环了 能说是铜环吗
丁:说是金属环吧 直观上这是一个金属环 银的或者铜的 可能是器物上的金属环
直观上是个金属环 可能是器物上的 铜环 但是具体是什么器物的还不知道
记者:一般老百姓家中有这样的金属环吗
丁:一般 贵族家中比较多
这个打住 像是一个圆形的 丝带的东西 纺织品的东西
能判断出是纺织品吗
根绝腐朽的程度和形态来说差不多吧 它能够保存下来也是很难得的
【正文】
考古队员介绍,摄像头只能深入墓室40厘米到1米,因此除了漆器和金属环外,墓室内可能还有更多的物品等待发现。明天,M1墓耳室的第一块封砖将被取下?墓室里究竟能有什么发现?神秘的墓主人究竟是谁?这些疑问都将在接下来的报道中为您揭晓。
|
|
4月9日,工作人员正在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M1号墓进行发掘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
新华网西安4月9日专电(记者 冯国、刘彤)记者9日下午从西安一处考古现场了解到,2000多年前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园中一座贵夫人墓的发掘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考古专家在贵夫人墓唯一的耳室内发现了12件珍贵竹木器,其中包括1件精美的漆木箱和11件罕见的竹笥,初步判断其内珍藏的“吃喝享用”物品很可能是“山珍海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西安凤栖原汉墓考古队领队张仲立说,张安世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张汤的儿子,因记忆超强、能力卓著、为人低调,成为高官显贵,其身后子孙历代为朝中高官近二百年。如今正在发掘的是其家族墓园中的一座贵夫人墓,很可能是其位及列侯的儿子的配偶墓。
2008年以来,陕西省考古人员对张安世家族墓园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以来,发现绝大多数墓葬已被盗扰,随即对张安世墓及其夫人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包括铜封印、陶质兵马俑、玉器等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进而确认了这处墓群是西汉名臣张安世的家族墓园。
张仲立说,根据“内窥镜”的探测成果,专家研究发现耳室内有精美的漆器和竹器。在今天多拆除了一些封闭耳室的汉砖之后,科技保护专家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仔细观察了文物的情况。“我们发现竹笥如同中药铺一般,有些物体看上去如同山区产的菌类,有些好似动物的骨骼。根据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唯一的耳室中必然储藏着墓主人‘吃喝享用’的东西,如今看来很可能是‘山珍海味’了。”
竹木器在中国北方的环境下长期保存十分困难,迄今考古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北方竹木器仍十分罕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部长赵西晨说,按照文物保护预案,首先对处于耳室口部的漆木器进行了保护,通过喷洒药水让漆器实现保湿,并达到稳定和加固的效果,以便进行整体提取到实验室再进行更好保护。但是药水的浸入需要一个过程,真正能安全地提取到实验室或许需要一两周的时间,也不能排除一两个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西安凤栖原汉墓考古队队长丁岩说,除了精美的漆木器之外,11件用竹片编制的竹笥的保护更是难题。
针对文物保护的现实需要,专家已决定暂停考古发掘。丁岩说,考古发掘中保护文物是第一位的,因此,研究院专家组现场决定,原来计划中主墓室的发掘工作也暂时推迟,何时发掘要看竹木器的保护进度。
被誉为最危险的2005 YU55小行星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10日消息,一颗直径约400公尺的小行星即将与地球擦身而过,时间就在今年11月,它的体积庞大,靠近地球0.85个月球距离,大约是32万多公里,堪称天体中最具危险性的太空陨石之一。
2005 YU55小行星是亚利桑那大学(大学ofArizona)杜斯肯月球与行星实验室于2005年12月28日发现,直径约400公尺,是个慢速自转的圆形小星体,美国太空网站报道,11月初这颗小行星将仅靠近地球0.85个月球距离,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规画各种雷达,目视与红外线观测活动。
据台北市立天文馆网站介绍,月球绕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最近时约36万3300公里,最远时约40万5500公里,平均约38万4400公里。所以,这颗危险小行星最接近地球时,只有0.85个月球距离,也就是大约32万6400公里,就天文单位而言是极其接近的距离。目前人类飞行物体跑最远的是“航行家一号”,到今年3月7日为止,距离太阳约为174亿公里,预估再几年就跟太阳系说拜拜。
NASA的近地星体专案办公室主任姚曼斯说,“2005年11月8日YU55飞近地球的情形相当罕见,因为距离地球如此近,体积又如此之大。这种天文奇观每30年才会发生一次。“剑桥小行星中心则称它是‘可能具有危险性的小行星’”。
美国喷射推进实验室研究科学家班纳说,“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2005年YU55和地球擦身而过”。“他说,观测活动包括使用波多黎各的巨型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与加州金石天文台的设备。
接近地球的小行星,有潜在的威胁,体积大者一旦进入大气层,很容易造成全球性大灾难,目前世界各地有许多天文爱好者无时无刻在观测近地小行星,好防患于未然;但是也有许多和平共存的小行星,北爱尔兰阿麦天文台天文学家最近就新发现一颗与地球为伴的小行星,它可能已经跟随地球一起环绕太阳至少有250,000年之久了,而且或许与我们地球的起源密切相关。
这颗小行星2010 SO16是由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于2010年发现的。在发现报告后2个月左右,天文学家Christou联系等人发现这颗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刚好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同,更重要的是,它的轨道与地球轨道非常近似。绝大多数的近地小行星,轨道是非常椭圆的形状,轨道的一部分因而会进入太阳系内侧。然而2010 SO16的轨道近乎圆形,不会接近地球以外的其他任何行星。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一条拉风的“面包项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9日消息,这只生活在波兰一家公园内的鸽子运气可能是好过了头,饥饿的它幸运的找到了一大片美味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但突然发现剩下的“余粮”竟然套在了身上无法取下,成了一条拉风的“面包项链”。
这只鸽子的运气可能是好过了头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鸽子从天空俯冲而下抓住了这片面包,吃饱喝足后发现面包竟然套在了脖子上取不下来了,这有趣的一幕被42岁的波兰摄影师加罗斯拉夫(Jaroslaw Porzezinski)抓拍下来。他表示这只鸟后来看上去甚至有些沮丧,因为它没办法吃到剩下的面包,或者只是脱下这个新装饰物也好,但这份“运气”似乎不舍得离它而去。
它没办法吃到剩下的面包
加罗斯拉夫说:“这可怜的鸟儿看起来有些焦虑,起初我以为是一只长了些不寻常羽毛的鸽子,它的样子看起来真的很好笑,到最后它等于把面包穿在了身上。可怜的小家伙一定是饿坏了,所以我给了它一些吃的,但我无法太靠近帮它把面包取下来。直到后来我准备回家时,看到这只鸽子还戴着这副面包项链。”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发现最古老飞行昆虫印记化石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9日消息,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飞行昆虫身体印记化石,距今3亿年。这只飞行昆虫的身体印记保存在沙岩中。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理查德·克内克特及其同事报告了他们的研究发现。
大约3.12亿年前,一只蜉蝣降落在热带涝原的泥淖上。这片泥淖恰好拥有完美的密度,保留下蜉蝣的完整身体印记,其中包括体节和爪印。由于暴发洪水,这片泥淖淹没在淤泥下,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硬化,成为岩石。此前最古老的飞行昆虫印记化石年代可追溯到2.8亿年前至2.85亿年前之间。
2008年,当时还是美国塔夫斯大学学生的克内克特在马萨诸塞州一个沿公路商业区后面树林的沼泽中发现了这块化石。当时,他正在寻找据信含有化石的岩层,一个露出地表的岩层引起了他的注意,最终发现了这块化石。克内克特说:“我拿起外缘上的一块岩石。由于长时间的风化侵蚀,岩石已经出现裂缝。我打开岩石,就像翻书一样,最后吃惊地发现昆虫印记。”
昆虫是软体动物,死后会以奇怪的方式裂开或者卷曲,因此很难发现完整保存昆虫身体特征的化石。昆虫翅膀是古生物学家最常发现的部位。此次发现的飞行昆虫身体印记化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学会的古昆虫学家康拉德·拉班德拉博士表示:“绝大多数昆虫化石都不拥有大量体表细节。这块完整保存身体印记的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这种化石,你能够了解昆虫附肢的移动,了解腿部的移动范围,获得一些通常无法从身体化石获得的信息。”拉班德拉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
证据显示化石中的印记是一只古蜉蝣留下的,它是现代蜉蝣的祖先。化石的发现将蜉蝣出现的时间进一步提前。研究小组成员、塔夫斯大学的雅各布·班纳和堪萨斯州大学的迈克尔·安格尔博士指出,这只古蜉蝣与其他飞行昆虫、不会飞的昆虫、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动物以及包括一些与现代木贼属植物类似的古植物共同生活在热带地区。
拉班德拉表示,有关昆虫的最古老证据来自于年代可追溯到泥盆纪的昆虫身体部位化石,距今4.18亿年。克内克特指出,唯一一块比古蜉蝣化石更为久远的完整昆虫身体印记化石是一只不会飞的昆虫,由同一个研究小组在同一地区发现,也就是在发现古蜉蝣印记化石之后。研究小组至少在这一地区发现了1000块化石,其中包括足迹化石,足迹可能是一只原始爬行动物留下的。克内克特说:“我们发现了大量有趣的化石,古蜉蝣印记化石只是其中之一。” (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