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约旦古籍发现疑似最早耶稣肖像 或信徒所绘(图)
    在约旦出土的古籍可能有2000多年历史,其中一本古籍中有一幅男子肖像,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耶稣肖像。
在约旦出土的古籍。

  中新网4月4日电 据台湾《联合晚报》4日报道,考古学家相信,在约旦发现的古籍中有一幅肖像,可能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耶稣基督像,可能是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不久后、出自信徒之手,甚至可能是耶稣在世时,出于认识他的人之手。

  由于洪水冲刷,在2005至07年间让约旦一处洞穴的两间密室曝光,密室中藏有约70册古籍、金属板和滚动条,这些古籍由15页左右的铅制书页组成、以铅环串起,尺寸比信用卡略小。

  其中一本铅书中含有一幅年轻男子的头像,这名男子蓄胡、戴荆棘头冠,考古学家相信这可能是耶稣像,是历来最重要的基督教考古发现。

  这些古籍为基督教文物的一项佐证是,其中一块金属板似乎是圣城耶路撒冷的地图,城墙外标示有十字架,并有希伯来古文“以色列救世主”的字样。

  古籍出土地点在俯瞰以色列加利利海的山丘,该处毗邻耶稣常活动的加利利,邻近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交会处,距拥以色列宗教圣地哈马特加德尔不到4.8公里。这个洞穴距离发现著名“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的昆兰不到160公里。

  约旦古文物部长阿塞德相信,这些古籍出自耶稣信徒之手,时间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不久,历史价值也许更胜死海古卷。

  据报道,含有耶稣像的古籍目前在阿拉伯游牧民族贝都因族卡车司机赛达手中,他宣称是传家宝,不肯出售。但约旦当局相信他是向走私商购得,希望把文物追回。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只苍鹭叼起一条小鳄鱼,鳄鱼妈妈及时赶来驱赶入侵者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3月18日消息,46岁的摄影师克劳迪-昆克尔(Claudia Kuenkel)近日在佛罗里达州波克县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抓拍到了非常罕见的一幕。一只苍鹭在从一个鳄鱼巢里叼起了一条小鳄鱼,而鳄鱼妈妈及时赶走苍鹭,使得小鳄鱼免于成为一顿午餐。


鳄鱼妈妈穷追不舍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只小鳄鱼还太小,面对苍鹭毫无抵抗能力。但小鳄鱼的妈妈及时发现了险情,迅速的冲了上去追赶苍鹭。由于鳄鱼妈妈的反应迅速,惊恐的苍鹭只得丢下这块到嘴的美餐,最终小鳄鱼安全的爬回了自己的巢穴。


小鳄鱼毫无招架之力


苍鹭不得不丢下自己的战利品

  克劳迪说:“我当时位于近30米外,起先看到的只是一只鸟站在那边,这并不稀奇,所以我准备离开。而接下来我发现大鳄鱼快速奔跑过去。你知道,这种大鳄鱼一般不怎么活动,只会懒洋洋的晒太阳,我之前从没见过这样的情景。”苍鹭显然措手不及,来不及起飞,于是只得拼命奔跑,最后不得不丢下自己的战利品。不过它似乎仍然不死心,后来还在附近徘徊寻找下手机会。


鳄鱼妈妈非常警惕,一旦发现入侵者,它们会表现的非常凶悍


苍鹭似乎仍不死心,还在附近徘徊寻找下手机会

  昆克尔女士来自佛罗里达州,她补充说:“其实我当时还没太明白状况,事后当我翻看照片时,才发现原来苍鹭叼着一条小鳄鱼,这才搞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从没见过一只苍鹭竟敢尝试吃掉一条小鳄鱼,幸好鳄鱼妈妈非常警惕,一旦发现入侵者,它们会表现的非常凶悍。这只小鳄鱼很幸运,它有一个好妈妈。”

  (蒙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于安哥拉发现的部分化石骨骼,这种恐龙可能曾是这个星球上体型最大的恐龙之一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3月18日消息,许多人都对恐龙这种曾经统治地球的生物而着迷,谁也不清楚还有多少种恐龙仍未被人类所认知。近日安哥拉的一些科学家就宣称,他们发掘出了新种恐龙的化石,而且这种恐龙可能是这个星球上体型最大的恐龙之一,即便是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龙——暴龙与之相比,也只能算是个侏儒。

  据国外媒体报道,虽然目前科学家只找到了化石的一小部分,但他们相信这些化石是属于一种拥有长颈的食草类恐龙。科学家将其称为“Angolatitan adamastor”,其中Angolatitan是安哥拉巨人的意思,而adamastor是葡萄牙航海神话里的一种巨兽。


根据推算,该种恐龙大约生活在9000万年前

  该国际研究小组声称这些独具特色的化石碎块是属于一种未知恐龙的前肢骨骼部分,这也是安哥拉近数十年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据科学家估计,该种恐龙大约生活在9000万年前,而在其发现地区域,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鱼类的化石,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这种大型恐龙死后被水冲到大海中。


恐龙化石的发掘现场

  西伊利诺大学(We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英文缩写WIU)的蜥脚类动物专家马修-博纳(Matthew Bonnan)表示,他相信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恐龙物种。他说:“我认为他们已经很认真的对其进行了研究,这项发现可能会使得之前的一些知识得以补充,并有助于研究蜥臀目恐龙适应不同环境的情况。”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那些试图用一把能够生物降解的勺子吃冰激凌的人应该会同情金毛卷尾猴(如上图):当你的餐具总是弯曲或折断时,吃东西是很费劲的。
因此,当想要拿白蚁当晚餐时,这些濒临灭绝的巴西猴子已经厌烦了每次都要寻找新的餐具,它们想出了一种之前在任何物种中都未曾发现的聪明办法。通过用两条腿和卷尾保持平衡,卷尾猴会用一只爪轻拍一个白蚁窝,以便将这些小虫子赶出来,随后再用一根棍子刺穿白蚁窝——它们会转动这根棍子以免折断后者。最后,卷尾猴便可以享用美味的白蚁了。研究人员模仿这些猴子的方法后发现,将拍打蚁巢与旋转木枝相结合能够抓到更多的白蚁。研究人员3月8日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的这篇论文并未提及他们是否觉得用这种办法逮到的白蚁要更好吃。(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更多阅读  《生物学快报》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两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蜱虫叮咬所致的病例。中国疾控中心经研究,确定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这类“蜱咬病”的元凶。
3月17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这一布尼亚科病毒。目前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现以来全球在病原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认同,表明我国病原学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陆续报告了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的情况。针对这一可能的新发传染病,在卫生部的组织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探索研究工作。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的旅美学者、得克萨斯大学于学杰教授的研究小组经过多方探索,首先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开展了病例的主动发现、搜索等监测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从来自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6省病人血清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完成了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通过对病毒基因结构和形态特征的详细分析,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同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检测了600余份患者或健康人的血清,用大量病例证明了新布尼亚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因果关系。
李德新介绍说,研究明确了新布尼亚病毒致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
“对于发现不同以往的传染病病例时,能否准确及时明确病因、鉴定病原体,是有效控制传染病、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李德新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首先得益于我国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其次得益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建设。
据了解,中国疾控中心已对全国疾控系统专业人员进行疾病检测和诊断培训,并制备了大量的实验室检测试剂分发到各省,使各省都能够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测。(来源:新闻网 周婷玉 黄小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两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蜱虫叮咬所致的病例。中国疾控中心经研究,确定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这类“蜱咬病”的元凶。
3月17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这一布尼亚科病毒。目前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现以来全球在病原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认同,表明我国病原学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陆续报告了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的情况。针对这一可能的新发传染病,在卫生部的组织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探索研究工作。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的旅美学者、得克萨斯大学于学杰教授的研究小组经过多方探索,首先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开展了病例的主动发现、搜索等监测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从来自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6省病人血清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完成了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通过对病毒基因结构和形态特征的详细分析,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同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检测了600余份患者或健康人的血清,用大量病例证明了新布尼亚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因果关系。
李德新介绍说,研究明确了新布尼亚病毒致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
“对于发现不同以往的传染病病例时,能否准确及时明确病因、鉴定病原体,是有效控制传染病、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李德新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首先得益于我国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其次得益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建设。
据了解,中国疾控中心已对全国疾控系统专业人员进行疾病检测和诊断培训,并制备了大量的实验室检测试剂分发到各省,使各省都能够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测。(来源:新闻网 周婷玉 黄小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遗传学分析显示,蠕虫在进化之初曾经历了分离。左图为孑孓,右图为蚯蚓。
 
(图片提供:Antje Fischer;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Heidelberg;Luis Miguel Bugallo Sánchez)
 
原来蠕虫真的是经过了“严重的”分离。
在19世纪中叶,法国博物学家Jean Louis Armand de Quatrefages de Bréau将蠕虫分为孑孓——爬行和游泳是它们的核心内容,例如海洋岩虫(左图),和更为定栖、典型的在隧道中居住的非孑孓类——例如蚯蚓(右图)。
然而,早期的遗传学研究却对此种分类方法产生了质疑。
例如,这些研究表明,孑孓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非那么密切;相反,它们身体的相似性只是其适应类似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的结果。
如今,更为全面的遗传学证据表明,de Bréau终究是正确的。
通过对来自34种环节蠕虫的231种基因进行的分析,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的生物学家Torsten H. Struck和同事发现,孑孓和非孑孓类确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进化种群。
此外,研究小组发现,这两个种群之间的分离发生在蠕虫进化的很早期阶段;然而确切时间尚未搞清,这是因为蠕虫柔软的身体很难在化石中完好地保存下来。
为了在周围走动和觅食,孑孓保存了它们的刚毛附属物,然而非孑孓类则丧失了这些附属物,这是因为它们在进化后能够待在自己的洞穴中以沉积物和浮游生物为食。
研究人员在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更多阅读 《自然》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由于不法分子盗墓猖獗,位于凉山盐源县的梅雨镇八家村古墓群遭遇严重破坏。为保护文物,文物考古部门于2月22日对该古墓群展开了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出土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以及青铜剑、箭镞、铜钺、铁矛和大量的陶器残片等。

  有1座墓保存较为完好

  “盐源一带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古笮人的聚居地,此次抢救性发掘就是为了保护文物,并希望寻找到与古笮人生活相关联的文物。”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刘弘(微博)介绍,八家村古墓群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屡遭盗墓,去年12月底也发生过大规模盗墓活动,“有群众举报,黑市上也有相应文物的买卖”。

  “目前,八家村古墓群共发掘了16座墓葬,其中有1座保存较为完好,随葬品比较丰富。”凉山州博物馆研究员胡婷婷说,此次发掘的墓葬属中等规模,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陶器均为夹砂陶,主要有夹砂红陶、黑陶、黄陶等,可辨器型有圈足罐、双耳罐;铜器有剑、钺、三角形箭镞、指环、镯等,多为冥器;铁器为剑,大部分已锈蚀;石器有半月形穿孔石刀及半加工石料。还出土了一枚绿松石珠饰。“还发掘出一根长约5厘米左右的铁矛,但已生锈。”

  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

  凉山州博物馆考古人员补琦说,八家村古墓群的年代大致为战国至西汉时期。“16座古墓中,有10座是新发现的。”胡婷婷说,“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表面覆盖或附近堆放石灰岩大石块等与盐源县发现的老龙头古笮人墓群很相似,出土的铜器、铁器等文物也一样,初步判定这也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古笮人尤为崇拜大石,古笮人墓葬旁大石的石质都是石灰岩。

  “我们在墓葬里找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胡婷婷表示,可以通过DNA技术来比较古笮人与现代人的特征差异,以帮助找到古笮人消失之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患者的围脂滴蛋白基因变异会导致其脂肪细胞功能受到影响,从而使其身体脂肪含量均匀降低,“瘦身”效果明显。

  人体许多细胞中都会存储少量脂肪,而绝大多数脂肪则存储于白色脂肪细胞中:该细胞90%的空间都被脂质滴所占据。剑桥大学的最新一项研究发现,脂肪细胞中一种围脂滴蛋白基因(PLIN1基因)的两个结构移位突变,会导致脂肪细胞脂质存储功能错乱,使患者体内脂肪含量降低。实验发现,有此基因变异的实验鼠有时甚至无法生产围脂滴蛋白。与通常的脂肪代谢障碍不同,该基因变异引起的脂肪减少不会单一导致身体某一部位或组织的脂肪含量出现非正常状况,而是使人体全身脂肪含量均匀降低,有明显的“塑身”效果。

  人体脂肪含量太高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而体内脂肪含量太低,也同样不利于身体健康。研究人员就认为,这种仅在脂肪细胞中出现的蛋白缺陷是遗传性脂肪代谢障碍的最主要形式,虽具有明显“塑身”功能,但会使身体处于一种非正常瘦身状态,不利于身体健康。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刘海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禁赌治盗扫黄,“乡约”治理民风

近日,在登封市石道乡后河村新农村文化广场前,村委会主任李建森与众乡亲一起郑重矗立一通清代“劝告究过”石碑。“二百年前,祖辈立此碑移风易俗端正村规民约,二百年后,村民重立此碑,就是要乡亲们铭记祖辈良苦用心,发扬中华美德,根除社会丑恶。”李建森说。

李建森在擦拭规矩碑

200多年前 “乡约”立碑戒恶习

据村中的老人讲,先人们曾经在石牌前多次讲述立碑时的情景——清嘉庆十八年四月九日上午,在登封县王石里后河镇(今登封市石道乡后河村),“乡约”带领“地方”和乡里几个德高望重的白发老者,在三官庙前竖立一通青石“规矩碑”。

物换星移,在破“四旧”的浪潮中,石碑在三官庙轰然倒塌后销声匿迹。

“当时村里建学校,这块石碑就当房基石用了。”李建森介绍说,2010年底,后河村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大院,扒校舍拆围墙,挖掘机挖出了这块石碑,把碑首碰掉了半截儿。碑身虽然伤痕累累,但拭掉尘土,擦掉污垢,石碑上的碑文仍然清晰可见。

规矩碑正告乡里 七宗罪不可饶恕

3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后河村三官庙,一睹“规矩碑”真容。

碑石高128厘米,宽60厘米,厚16.5厘米,上有“劝告究过”四字,碑文通篇楷书,笔力苍健,刀工精准。书法雅气扑面而来,唯正文末尾字为书,左侧上方为“大清嘉庆十八年四月吉日立”,下方为“后河合地方建石”,碑文条款有7项:

一、犯坏人坟墓及诬人坏坟墓者乡约邻人察寔处明外,罚钱一千整。

二、犯酗酒滋事者处明罚钱五百文。

三、犯赌博,罚开赌人钱一千;罚赌者五百文及本地方人诬赌诬盗者察明,罚钱一千。

四、犯窝娼及驾土妓讹人者,察明罚钱五百文。

五、犯盗人物件者,察明将所盗物件包出外,罚钱五百文。

六、犯收进外来混徒滋生事端者,处明罚钱五百文。

七、犯一切讹诈等事者,乡约邻人察实察明外,罚钱五百文。

以上数条有不任罚者,俱送官法处,至于所罚钱文本年乡约经营以备公用。

“这是名副其实的‘规矩碑’。我们会好好保护这块石碑,它将伫立在后河村文化大院,晨钟暮鼓,永远警示后人。”李建森说。

“乡约”立规“劝告究过” 用心良苦

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学者陈占成说,明清两代,因为后河镇是洛阳伊川、颍阳、君召、送表等地到登封的必经之处,从光绪至民国期间,地理位置更为重要,故有“千年官道经后河”之说。所以,镇里开设有食堂、粮行、杂货店、染坊、旅店、停马所等,正月十三、正月二十二、四月十六、九月二十二起古刹会、唱大戏,四方客人云集于此,三教九流纷至沓来,繁华若都市。

据了解,明清两代的后河镇,村里饭店杂铺多设赌场,赌博之风猖獗衍生恶性循环链,危害甚大,严重影响了后河镇及周围乡民的正常生活。

大约两百年前,“乡约”禁赌、治盗、扫黄,以维护地方的民众生计和社会治安,深得开明人士和众乡亲的拥护。然而赌博、盗窃、色情陋习由来已久,很难根除。“乡约”为彻底禁绝赌博、盗窃、色情泛滥,维护该地民生利益,特意颁布“规矩碑”,辞短意深,文句威严,颇具震慑之力,并勒石刊碑,于嘉庆十八年(即1813年)立于三官庙前,永久示众。

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松木说,虽然不知道这块“规矩碑”在当时到底起了多大的震慑和治理作用,但起码这种良苦用心是好的。

登封境内已发现5通“规矩碑”

后河村“规矩碑”尘封50多年后重见天日,引来当地百姓和文物部门的极大关注。一致认为此“规矩碑”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应予好好保护。

“从碑文就不难看出,清朝嘉庆年间,无论官府还是乡间,都是相当重视社会治安的综合防范的。”河南群达律师事务所陈光涛律师说,“碑文所蕴含的政治、历史意义在于,清承明制,除了官方维护社会治安组织之外,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家族、邻佑、保甲、团练等民间组织。里甲和保甲是当时社会普遍推行的准基层组织,清代用律例的形式进行规范,把他们纳入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体系当中,以防范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让他们承担起移风易俗的责任,将所有人都纳入王朝提倡的道德行为规范之内。”

常松木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登封境内唐庄、徐庄、君召等乡镇已发现清代乃至中华民国“规矩碑”5通。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63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