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潜水人员2007年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一个水下洞穴发现一些骨骼,其中包括一颗人头骨和一些乳齿象骸骨。潜水人员目前正在对该洞进行研究,那颗头骨可能是第一批美洲人的残骸。
1.第一批美洲人
第一批美洲人(图片提供:Daniel Riordan-Araujo)
2007年,潜水人员在加勒比海附近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一个水下洞穴发现一个头顶朝下的人头骨,他们小心翼翼的把一个标志物放在头骨附近。根据头骨的位置进行判断,该科研组认为这个人是在大约1万年前死在那里的,之后不久这个洞穴就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如果这一猜想得到证实,这个头骨将成为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早期美洲人或古印第安人(Paleo-Indian)残骸。
尽管这个颅骨和乳齿象及其他史前动物骨骼是在2007年发现的,但是为了留出充足时间研究该地点,训练具有考古经验的潜水人员,相关消息直到上个月末才公布。潜水人员以前曾在周围的洞穴里发现冰河时代的动物遗体,但是他们并没想到会在这一地区发现人颅骨。潜水人员艾伯图·纳瓦说:“这是一次美妙的探索经历,你永远也想不出接下来会发现什么。”
图鲁姆洞穴探测项目(PET)和全球水下探索者协会成员纳瓦说:“我们想查清楚黑人霍约洞穴的故事,弄明白这个人和动物骸骨是如何到达那里的。”《国家地理》杂志对潜水人员进行考古学培训提供了部分资助。该杂志和《国家地理新闻》都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组成部分。
2.乳齿象骸骨
乳齿象骸骨(图片提供:Daniel Riordan-Araujo)
照片以巨大的太阳为背 景,浅褐色的太阳表面同时出现了国际空间站和“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身影。由于“发现”号航天飞机即将完成最后一次太空之旅,因此这张照片中的场景将永远不 会重现。
弗里德曼介绍说,前段时间他离开位于布法罗的家驱车1800英里(约合2880公里)前往佛罗里达基岛参加每年一度的“冬季天文观测及摄影大 会”。“当听说国际空间站将飞越太阳时,我决定尝试捕捉这一罕见的奇观。”据了解,在“冬季天文观测及摄影大会”举办地北方大约20英里(约合32公里) 处,从3月1日下午2点39分起,人们可以观测到国际空间站飞越太阳的过程。整个飞越过程持续时间仅为0.2秒。
根据计划,弗里德曼在当日12点30分到下午1点30分间要参加一个关于天体摄影的研讨会。研讨会一结束,弗里德曼立即跳上汽车去“追赶”这一 事件,与他一起合作的还包括布莱恩-谢尔顿和马克-比勒两位天体摄影师。弗里德曼介绍说,“为了捕捉这一奇观,我们争分夺秒。我清醒地知道,这一事件持续 时间很短。否则,我们将错过整个过程。这真是幸运的一天。”
弗里德曼利用一个3.5英寸(约合8.9厘米)的望远镜和一个滤光器拍摄了一组惊人的照片。事后,他又将这些照片进行处理,将亮点变暗、暗点变亮,从而使得刺目的太阳表面呈现出旋涡状的纹理外观。
在大多数时间里,弗里德曼都是在自家后院中拍摄太阳。他表示,“我对我的作品非常迷恋。有许多卫星和航天飞行任务在太空中拍摄太阳系各天体的特 写镜头,但是你也可以自己来拍摄天体,甚至也有可能拍摄到某些不可思议的现象。” 在佛罗里达,弗里德曼还拍摄到太阳边缘喷发出一股等离子体。尽管这股等离子体看起来很平静,其实此类等离子体云可能重达数百亿吨。(彬彬)
美国航天局电视台的直播画面显示,“发现”号着陆时间为美国东部时间9日11时57分(北京时间10日零时57分)。
“发现”号2月24日升空,26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这是其1984年8月服役以来的第39次飞行,也是计划中的最后一次。在与空间站对接期 间,宇航员们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完成了一系列任务:为空间站移动机械臂新配了一对额外轨道,并清洗了空间站外的一部摄像机;利用软管将一个破裂液氨泵中 残存的液氨排出;为空间站外加拿大双臂机器人Dextre安装了照相机及保护性镜头盖,移走了“哥伦布”实验舱的设备平台及一些绝缘材料。
此外,他们还利用一个金属罐进行了太空“收集”。这一名为“瓶中信息”的活动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为提高公众对太空探索的兴趣而策划。金属罐随“发现”号返回地球后,将被运往日本,供博物馆游人参观。
“发现”号还为空间站运来“机器人宇航员2号”,这是首个进入太空的类人机器人,并将成为空间站永久居民。“机器人宇航员2号”由美国航天局与 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开发设计,其全身装备多种感应器,并有一双灵活的手,美国航天局希望将来它可以协助或代替宇航员完成太空行走等危险作业。
此次任务完成后,“发现”号将成为美国今年首架退役的航天飞机。今后,人们可在博物馆中一睹其芳容。服役以来,“发现”号共在太空中飞行了365天,运行约2.38亿公里,向太空中运送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设备。
美国迄今共建造了6架航天飞机,其中“企业”号为样机,另外有5架工作机,分别是“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阿特兰蒂斯”号 和“奋进”号。“挑战者”号及“哥伦比亚”号分别于1986年及2003年因爆炸而解体,“奋进”号和“阿特兰蒂斯”号今年各飞行一次后,美国航天飞机将 全部退役。
根据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公布的计划,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将至少延长至2020年。在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宇航员将依赖俄罗斯飞船前往空间站≌间站的货运补给将由美国两家商业公司及俄罗斯、欧洲、日本负责。 (记者 任海军)
多国考古学家日前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国东北部生活过的恐龙曾经遭遇严寒天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们身上都长有羽毛。
这项研究汇集了法国、中国、日本和泰国多家机构的考古专家。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恐龙大多生活在中生代,这一时期全球气候比较炎热,人们由此推测,恐龙的生存环境温度较高。不过该研究小组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们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所在地展开工作,这里曾先后发现中华龙鸟、尾羽龙和小盗龙等多种“带毛恐龙”,其生存的年代大约在1.25亿到1.1亿年前。由于它们并不会飞,因此部分科学家猜测,羽毛的作用可能是御寒。
为了证实上述假设,考古学家开始设法确定当时的温度。最终,他们通过测定雨水中的氧同位素含量,发现这一时期与当前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十分相近,到了冬天,各种生物都要经历严寒的考验,乌龟、蜥蜴等冷血动物选择冬眠,而哺乳动物、鸟类和恐龙只能依靠自身的羽翼和皮毛维持生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一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伴有羽毛。
科学家们表示,上述成果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这一地区恐龙的生活环境,从而对它们的习性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表示,脚趾甲可以成为诊断肺癌的先兆。
据悉,他们通过研究脚趾甲中尼古丁的含量发现,高尼古丁含量的人得肺癌的风险,比低含量的人高出三倍。
而令人震惊的是,在接受试验的人中,有些人脚趾甲中尼古丁含量高,却从未有吸烟的历史。专家称,这证明吸二手烟对人体的危害巨大。
人的脚趾甲每年只会增长一厘米,这一增长速度比手指甲要慢得多,因此,从脚趾甲中更能判断出是否受过尼古丁的侵害。
该研究小组曾花费了12年的时间用来跟踪记录850人的健康状况,他们发现脚趾甲中的尼古丁含量过高还会增加心脏病的发病率。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估计有120万以上的新发肺癌病例,死亡约110万人,平均每隔30秒就有人死于肺癌,而90%的肺癌是由吸烟引起的。
大脑通信网络工作的好坏取决于父母的遗传
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来自墨尔本大学神经精神医学研究中心的亚历克斯-福尼托(Alex Fornito)是该项研究报告的首席著作者,他说,这一发现对于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一些人执行某些特定任务会远远强于其它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有助于了解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的遗传学依据。
先前的研究显示,在智力测验中,能取得高分个体,大脑功效也更高。同时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效能明显降低。
福尼特说:“大脑网络复杂程度相当惊人,数十亿的神经细胞通过数万亿的纤维相连。在这个网络中,有效的通信非常重要。连接越多,网络效率就更 高,这些连接使得大脑不同的区域可以相互快速高效的通信。另一方面,会尽力使得网络连接配线数目最小化,因为从消耗的能量来看,每一个配线连接都非常昂 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一些人的大脑运转比其它人更有效。”
双胞胎基因比较试验
研究小组成员包括一些来自昆士兰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他们对38对同卵双胞胎和26对异卵双胞胎的大脑扫描进行了比对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拥用相同的基因,而异卵双胞胎有大约50%的基因相同。
福尼托说:“对于研究基因在决定某一具体特性中有多么重要,双胞胎无疑是比较完美的研究对象。假定存在差异,且基因在确定遗传特征方面非常重 要,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出同卵双胞胎在这些功能方面的相似性要远远高于异卵双胞胎。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不同的统计模式,精确的计算出基因在确定遗传特性中 所起到的作用。”
大脑网络如何组织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揣测着这些复杂网络的组织形式,但是,全面绘制人类活体大脑连接难度非常大。
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测量了整个大脑中网络连接的效益,同时对大脑的具体区域也进行了类似的测量。
福尼托说:“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出了异卵双胞胎大脑网络组织中的差异出现在哪些位置。就他们大脑网络的效益而言,我们发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大脑功效与生俱来
研究发现平均全部差异的60%都和基因有关。因此,大脑如何连接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仍有足够的空间让大脑响应外界环境。
福尼托说:“在大脑的某些区域,遗传作用更加突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前额皮质是大脑中受遗传影响最强烈的区域,而这一部分在策略性思考、计划 编制以及记忆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受许多精神疾病影响的首要区域之一,精神分裂就是一个重要的实例。因此我们的发现指出了这些大脑变化的潜 在遗传根据。”
虽然基因遗传起主要作用,但是当大脑出现问题时,适时地利用外界环境和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还是可以避免精神疾病和大脑失调的发生。
福尼托补充说:“最终,这项研究将帮助我们找出哪些特定基因非常重要,从而解释认知道能力上的差异,以及确定患类似精神分裂和老年痴呆病等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的风险。”他表示,这项研究将为治疗大脑失调类疾病开拓新的基因疗法。(锋格)
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遗传基因对大脑网路配线的“成本效益”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且阐明了一些和大脑形成有关的问题。
大脑通信网络工作的好坏取决于父母的遗传
来自墨尔本大学神经精神医学研究中心的亚历克斯-福尼托(Alex Fornito)是该项研究报告的首席著作者,他说,这一发现对于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一些人执行某些特定任务会远远强于其它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有助于了解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的遗传学依据。
先前的研究显示,在智力测验中,能取得高分个体,大脑功效也更高。同时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效能明显降低。
福尼特说:“大脑网络复杂程度相当惊人,数十亿的神经细胞通过数万亿的纤维相连。在这个网络中,有效的通信非常重要。连接越多,网络效率就更高,这些连接使得大脑不同的区域可以相互快速高效的通信。另一方面,会尽力使得网络连接配线数目最小化,因为从消耗的能量来看,每一个配线连接都非常昂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一些人的大脑运转比其它人更有效。”
双胞胎基因比较试验
研究小组成员包括一些来自昆士兰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他们对38对同卵双胞胎和26对异卵双胞胎的大脑扫描进行了比对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拥用相同的基因,而异卵双胞胎有大约50%的基因相同。
福尼托说:“对于研究基因在决定某一具体特性中有多么重要,双胞胎无疑是比较完美的研究对象。假定存在差异,且基因在确定遗传特征方面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出同卵双胞胎在这些功能方面的相似性要远远高于异卵双胞胎。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不同的统计模式,精确的计算出基因在确定遗传特性中所起到的作用。”
大脑网络如何组织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揣测着这些复杂网络的组织形式,但是,全面绘制人类活体大脑连接难度非常大。
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测量了整个大脑中网络连接的效益,同时对大脑的具体区域也进行了类似的测量。
福尼托说:“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出了异卵双胞胎大脑网络组织中的差异出现在哪些位置。就他们大脑网络的效益而言,我们发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大脑功效与生俱来
研究发现平均全部差异的60%都和基因有关。因此,大脑如何连接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仍有足够的空间让大脑响应外界环境。
福尼托说:“在大脑的某些区域,遗传作用更加突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前额皮质是大脑中受遗传影响最强烈的区域,而这一部分在策略性思考、计划编制以及记忆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受许多精神疾病影响的首要区域之一,精神分裂就是一个重要的实例。因此我们的发现指出了这些大脑变化的潜在遗传根据。”
虽然基因遗传起主要作用,但是当大脑出现问题时,适时地利用外界环境和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还是可以避免精神疾病和大脑失调的发生。
福尼托补充说:“最终,这项研究将帮助我们找出哪些特定基因非常重要,从而解释认知道能力上的差异,以及确定患类似精神分裂和老年痴呆病等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的风险。”他表示,这项研究将为治疗大脑失调类疾病开拓新的基因疗法。(锋格)
美国航天局提供的信息显示,此次分离发生在美国东部时间7时(北京时间20时),当时二者正运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上空。随后,“发现”号飞行员埃里克·博操作“发现”号绕空间站一周,以便宇航员对其拍照。
“发现”号2月24日升空,26日与空间站对接,这是“发现”号最后一次造访空间站。对接期间,宇航员们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完成了一系列任 务:为空间站移动机械臂新配了一对额外轨道,并清洗了空间站外的一部摄像机;利用软管排出一个破裂液氨泵中残存的液氨;为空间站外加拿大双臂机器人 Dextre安装了照相机及保护性镜头盖,移走了“哥伦布”实验舱的设备平台及一些绝缘材料。
此外,他们还利用一个金属罐进行了太空“收集”。这一名为“瓶中信息”的活动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策划,旨在提高公众对太空探索的兴趣。金属罐随“发现”号返回地球后,将被运往日本,供博物馆游人参观。
“发现”号还为空间站运来“机器人宇航员2号”,后者是首个进入太空的类人机器人,并将成为空间站永久居民。“机器人宇航员2号”由美国航天局 与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开发设计,其全身装备多种感应器,并有一双灵活的手,美国航天局希望将来它可以协助或代替宇航员完成太空行走等危险作业。
“发现”号预计于9日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此次任务完成后,“发现”号将成为美国今年首架退役的航天飞机。今后,人们可在博物馆中一睹其芳容。
美国迄今共建造了6架航天飞机,其中“企业”号为样机,另外有5架工作机,分别是“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阿特兰蒂斯”号 和“奋进”号。“挑战者”号及“哥伦比亚”号分别于1986年和2003年因爆炸而解体,“奋进”号和“阿特兰蒂斯”号今年各飞行一次后也将退役。
根据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公布的计划,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将至少延长至2020年。在美国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后,美国宇航员将依靠俄罗斯飞船前往空间站。(记者任海军)
理查德·胡佛(Richard Hoover)博士称,此次发现的这种微化石证明了地球之外的宇宙其它地方同样存在生命,并将有助于理解地球上生命的最初起源。
这位天体生物学家花费了10年时间对陨落在世界各处荒凉角落的陨石进行研究分析。他宣称曾经在南极、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找到过碳质球粒陨石,这是一种相当罕见的陨石种类,全世界目前一共只发现了9块。
他坚持认为他在这些“太空石块”中找到的某种结构非常像蓝细菌的化石,他认为这一定是某种地外生命的残骸。对此,胡佛博士说:“我将其解读为证明了生命的分布是更加广泛的,而非限制于地球这一隅之地。”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近期的《宇宙学杂志》上。他说:“这一研究领域很少有人涉足,因为坦率的说,会有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当被问及发现的经过时,他仅仅表示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他说这种化石非常小,肉眼无法看到,他将陨石切片后在实验室用扫描隧道显微镜仔细观察后 得出了这一发现。他说:“令人兴奋的一点是,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可以被辨认出来的,它们和地球上很多生物形式之间存在某些相似性。但它们仍然是独特的,不 同的。当时在显微镜下,我看到了一些我从未看到过的结构,于是我请来许多专家协助。但他们也被愣住了。”
胡佛认为,陨石是在宇宙中传播生命的种子。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最初就源于在地球婴儿时期遭受的陨石撞击。比如在一块陨石中,胡佛发现一种有机结构,其大小和整体结构都非常像地球上的一种巨型细菌Titanospirillum velox。
胡佛博士的研究支持了“胚种论”。这一理论认为生命的种子可以借助陨石或小行星实现星际传播。这一颇具争议的理论提出,细菌可以在休眠状态下隐 藏于陨石或小行星中进行超长距离的星际旅行。而当它最终落到一个新的行星上后,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它便有机会再次复苏并实现生命之种的星际传播。
胡佛来自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在此之前的2004年,他就曾做出过类似的发现声明,但是没有得到很多其他科学家的认可。那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在一块陨石切片样本中发现了蓝细菌膜化石的痕迹。
对此,来自美国宇航局阿莫斯研究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大卫·马尔斯(David Marais)博士说,之前也有过相似的消息,但是最终都被证实是错误的。如在1960年代就有过一个谣言,说一块陨石中被发现有一个“胚种舱”,但后来 被证明是有人故意粘上去的。马尔斯博士补充道:“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消息,因此我想它需要不同凡响的证据。”
而《宇宙学杂志》的编辑鲁迪·谢尔德(Rudy Schild)说:“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生命同样存在于其他地方,并且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源于其他行星。”
不过按照惯例,科学家们不会轻易相信这一结果。他们正在准备在其他实验室对此结果进行独立的重复研究,以便最终确认或否定这一结论。(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