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捷克布拉格郊区发现的一具男性尸体却以女性标准埋葬

  中新网4月7日电 据外媒综合报道,捷克日前在布拉格郊区发现了穴居人尸骸,这名男性当时的埋葬方式完全是按女性标准进行,专家因此推断这可能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同性恋。

  考古学家认为,这名男性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石器时代晚期,尸骸头朝东向左侧躺,身边的陪葬品是日常生活使用的罐子。

  根据当时的风俗,男性去世后将会头朝西向右侧卧埋葬,并以武器、石锤、火石刀、食物和饮品等陪葬;女性去世后则恰恰相反,埋葬时头朝东向左侧卧,而她们的陪葬品一般包括用动物牙齿做的项链、铜制的耳环、日常使用的罐子等,脚边还会放一些蛋形壶罐。

  考古学家卡米拉(Kamila Remisova Vesinova)说,“当时的民族对葬礼非常讲究,绝不可能出现摆错姿势并放错陪葬品的事情。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作为男性,却有着相反的性倾向。”

  另外一名考古学家卡特里娜(Katerina Semradova)表示,“我们曾经也发现过女战士死后按男性的标准埋葬,有些萨满或者巫医也会出现此类情况,但是一名男性被以女性标准埋葬还属首例。”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京昌平河床内发现上万年古象化石(图)
李先生展示他挖掘出的大象化石

  前天,昌平居民李先生偶然在北运河河底发现类似骨头化石,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专家鉴定,化石为古代大象化石,距今已有上万年历史。

  化石发现者李先生说,前天下午,他在北运河河边遛弯时,在昌平南环大桥下的河底沙坑中发现一个灰色的大石头,并在附近挖出几块类似动物骨头的东西。昨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到现场进行了勘察。

  据介绍,化石共有4块,最长为50多厘米,10多厘米粗,其中一大块胯臼窝化石直径约15厘米,保存比较完整。由于长期在湿沙中埋藏,化石发酥,轻轻一碰就有白色“骨屑”掉落。

  经初步鉴定,专家认为此化石为“古菱齿象化石”,有上万年历史。专家说,这头大象已经成年,体重3-4吨,比现在的亚洲象要大。这头古象可能在饮水时“失足”跌落水中。从发现河底鹅卵石的分布来看,当时水流较急,化石可能已被冲散,完整保存可能性不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5日报道,意大利考古学家4月5日宣布将组建一支考古队挖掘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原型丽莎·盖拉尔迪尼的骸骨,以求找到足够多的头盖骨碎块供电脑复原盖拉尔迪尼的面部图像,从而与这幅传世奇作中的神秘形象进行直观比较。

  《蒙娜·丽莎》的原型究竟是谁,数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个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画中人是佛罗伦萨一位丝绸富商的妻子,名叫丽莎·盖拉尔迪尼。她在1542年去世,享年60多岁。挖掘地点定在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圣乌苏拉修道院遗址,这里被认为是盖拉尔迪尼的安息之地。

  考古队将借助透地雷达搜寻人类骸骨,对于发现的所有人类骸骨,他们都会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碳元素定年法测定骨头的年代,检查是否有与盖拉尔迪尼去世时的年龄相符的骸骨。考古学家们还将提取骸骨的DNA,将之与从盖拉尔迪尼子女们的骸骨中提取的DNA进行对比。据报道,她的部分子女被安葬在佛罗伦萨的一座长方形教堂中。

  考古队的领队将由艺术史学家西尔瓦诺·温琴蒂担任。他在去年宣称找到了“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遗骨,但他的这一发现遭到其他学者的质疑。

  对于温琴蒂领导的这个新项目,也有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盖拉尔迪尼的骸骨极有可能在30年前圣乌苏拉修道院改建成警察局之时就被挖掘出来了,并被丢弃到佛罗伦萨市郊的垃圾堆中。因为那项工程结束后很久,人们才发现盖拉尔迪尼的死亡证明并从中发现她是被安葬在那座修道院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四, 07 4月 2011 20:14

火星上首次发现泥火山


环绕火星运转的探测器在行星赤道附近的一个古老的火山口中发现了数百座高地——其中的一些山丘方圆500多米,高几十米。
在4月15日即将出版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中,研究人员给出理由,认为这些神秘的特征(大图中蓝色标记所示)是一些泥火山。
首先,近乎圆形的土丘并非由火山熔岩所构成,这是因为附近没有火山灰或火山岩浆的沉积物。
事实上,这些土丘所包含的岩石以及其他大块物质显然是从沉积物的下层——大约200米到500米厚(大图中黄绿色标记所示)——中剥离出来的。
其次,在90千米宽的Firsoff火山口(小图所示)中的大多数土丘被发现位于火山口边缘内部的斜坡上,并且它们可能是当泥浆在高压下从这里的裂缝网络渗透到地表时形成的——这颗红色的星球在更加温暖和潮湿的阶段很可能形成这样的高压。
尽管也有其他的火星研究团队曾宣称在别处找到了泥火山,但研究人员表示,新的发现是土丘与下层沉积物的第一个具有决定性的联系材料。(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个与酒量有关的基因。
英国研究人员说,他们分析了4.7万人的基因样本,这些人还通过回答问卷的方式报告了自己的酒量。结果发现,一个名为AUTS2的基因与酒量大小有关。该基因有两个不同版本,携带其中一个版本的人与携带另一个版本的人相比酒量平均低约5%。
动物实验也证明,AUT2基因影响酒量。研究人员将实验鼠按酒量大小分类,结果发现不同酒量的实验鼠体内AUTS2的活跃程度不同。
此前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个与酒量有关的基因。那个基因能够指导合成一种酶分解酒精,因此可以说是从“硬件”上影响酒量。而本次发现的AUTS2主要在大脑中发挥作用,研究人员认为它与饮酒带来的愉悦感有关,因此可以说是从“软件”上影响酒量。
研究人员保罗·艾略特说,对新发现基因的进一步研究也许可以帮助开发控制酗酒的新方法。(来源:新华社 黄堃)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考古学家已经在危地马拉发现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玛雅统治者的陵墓,这座古墓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0年。


遗骸旁边有7件陶制容器、罐子和盘子,以及刻着杰斯特神像(中)的香炉。


杰斯特神像的样子。


这座古墓是在K'o玛雅遗址发现的,这里现在是危地马拉的霍穆尔。

  新浪科技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发现一座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0年的玛雅王室古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玛雅统治者的陵墓。

  考古学家在骸骨旁边发现一个刻着“杰斯特(Jester)神”图案的香炉,这种图案是玛雅王室的象征,他们据此断定这具遗体生前是位玛雅统治者。这具骸骨是在危地马拉东北部的霍穆尔(Holmul)发现的,这座古墓位于一个有钱人家的住宅下,考古学家认为,墓室的主人是一名50出头的男性,去世时健康状况良好。他们在这具骸骨旁边发现7件陶制容器、罐子和盘子,以及那个香炉。

  堪萨斯大学的约翰·托马斯科说:“我们已经发现更加古老的玛雅古墓,但是它们里面并没有象征王室的物品。我们在这座建筑物的地面上进行挖掘,最终发现一个石盖。”考古学家打开这个石盖,在它下面发现一个直径大约是16英寸(40.64厘米)的地道,地道的大小仅够一个人通过。地道通往一个被称作“楚尔坦(chultan)”的墓室,那具遗体就埋在这里。托马斯科说:“我们从地道爬进去,通过手电筒发出的光发现那具遗体。我认为我们发现的是最古老的玛雅王室陵墓。我们已经发现最早的杰斯特神头像。”

  德克萨斯大学的考古学家迈克尔·卡拉格汉对那7件陶器进行了分析。4日他在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曼多举行的美国考古学会会议上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他表示,这些陶制容器显然来自大约公元前350年,此时玛雅制陶业开始采用红色。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对一个骨骼样本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最终确定它与那些陶器来自同一时代。

  卡拉格汉博士说:“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确定这具遗体的年龄。”该科研组希望,通过在当地的更多住宅下面进行挖掘,能够发现更多玛雅王室陵墓。以前知道的最早的玛雅王室古墓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00年,2005年考古学家在圣巴尔托罗获得这一发现。(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瘙痒人打架:能否取得恐龙虱子更具侵略性?
虱子让恐龙非常的愤怒(科学网-kexue.com 配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提起史前霸主恐龙,更多的人联想到的是它那反复无常的脾气,一旦让它不满意,其他动物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发现,恐龙坏脾气的主因是它饱受虱子的骚扰。而根据最新的DNA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和鸟类早在恐龙灭绝前就开始广泛存在于地球上了。

  科学家们通过最新的昆虫DNA研究后发现,虱子早在6500万年前就开始了自己的进化,而当时恐龙还统治者整个地球。这项新的研究还表明,哺乳动物和鸟类出现进化和多样化远比人类此前预料的早的多。

  伊利诺伊大学的凯文-约翰逊(Kevin Johnson)博士说道:“在恐龙灭绝之前,鸟类和哺乳动物就开始了进化。这出乎了此前人类的预料。”约翰逊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是通过虱子的进化家谱得到的上述结论。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文森特-史密斯(Vincent Smith)博士说:“虱子就是活化石,他的进化改变了人们此前的观点,认为恐龙时代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非常少的。但是如今的DNA证据却说明,在恐龙灭绝之前,鸟类和哺乳动物已经迅速的填充了恐龙在海洋、陆地和天空中的生态位置。”

  约翰逊博士说:“很多人说鸟类是恐龙(翼龙)的后裔,我想说的是原始鸟类继承的不是恐龙的羽毛,而是恐龙身上的虱子。”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继“辽宁古果”、“中华古果”以及“十字里海果”之后,辽宁西部又发现了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第4朵花”——“李氏果”(Leefructus)。近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一最新科研成果。据课题负责人、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孙革教授介绍:前3朵花与地球上现存的植物已没有任何继承关系,而这朵花与现生被子植物有着直接的系统演化联系,人们平时常见的槭树、柞树以及毛茛科等都是真双子叶植物。

  “李氏果”是由沈阳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植物所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组成的课题组,在我国辽宁凌源早白垩世义县组中部发现的,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化石,距今约1.24亿年,非常接近现生的毛茛科,是我国乃至全球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与现生被子植物有直接系统演化联系的被子植物化石。

  真双子叶植物(Eudicots)是被子植物的主要分支之一,以具有三沟型花粉为特征,全世界现有25万种左右,约占整个被子植物的75%。然而,由于早期真双子叶植物的化石十分罕见,以往科学界对真双子叶植物的早期类群及其祖先所知甚少。本次发现的真双子叶化石“李氏果”是有关我国早期真双子叶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它填补了我国早白垩世早中期真双子叶植物大化石记录的空白。

  真双子叶被子植物“李氏果”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的早期被子植物的组成内容,而且进一步证实了真双子叶植物的基部分支在距今至少1.24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已经出现,这对深入研究被子植物的早期分异及多样性的发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革教授告诉记者:真双子叶植物“李氏果”连同其同层位的“中华古果”、“十字里海果”、以及稍早些的“辽宁古果”等化石的发现表明,早期被子植物至少在早白垩世中期(距今1.25亿年左右),在演化上可能有一个“加速期”或称“爆发期”;这较之科学界以往的认识要早一千万年左右。(光明日报 毕玉才 刘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沙丁鱼群伪装成一只海豚

  菲律宾宿务岛(Cebu)的一个庞大沙丁鱼群伪装成一只80英尺(约24米)海豚的模样穿梭海中,以逃避捕食者的威胁。

  来自菲律宾东内格罗斯省29岁的摄影师史蒂夫·德·尼夫(SteveDeNeef)在水下拍摄到了鱼群们“伪装”的精彩画面。

  史蒂夫称,鱼群从海面开始进行排列,然后整体向水下游动了30米,这个鱼群由成千上万只沙丁鱼组成,如果有幸进入他们中间,你会发现数量众多的他们连光线都遮蔽了。

  众所周知,鱼群会本能地选择群体活动以降低单独个体的被害可能,但像这样伪装成一条大鱼集体行动还是很少见的,史蒂夫表示。

  这样的排列能使鱼群更好地发现捕食者,史蒂夫说,但如果能模仿更大的鱼也许会更让沙丁鱼们受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新华社电 广西崇左市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5日透露,自3月下旬以来,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发现两只疑似白头叶猴双胞胎幼猴,这在以往30多年的观察记录里从没有出现过。

  保护区板利站站长梁霁鹏介绍,3月23日,他首次在保护区拇指山附近用望远镜看到一只母猴抱着两只幼猴,幼猴均呈金黄色,相貌相似,疑似双胞胎,年龄在一个月左右。

  梁霁鹏说,保护区内有多个猴群,同一猴群内的母猴有抱养和相互帮带幼猴的习惯,但这只母猴不让其他母猴靠近自己的幼猴,若幼猴被抢还会动怒。同时,两只幼猴也不会离开母猴太远。

  经有关专家根据已掌握照片等比对,确定其中一只幼猴为雄性,但尚未确认两只幼猴是否是双胞胎。

  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爱龙说,作为灵长类动物,白头叶猴出现双胞胎是有可能的,但在以往30多年的观察记录里从未见到过。

  目前,国家林业局专家已到保护区考察。专家认为,白头叶猴一般一胎生一只,双胞胎现象并不常见。若出现白头叶猴双胞胎现象,说明它们在这里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白头叶猴是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成年猴外冠毛和尾巴均为白色,因此得名。这种珍稀猴类在全球只有数百只,绝大部分生活在广西崇左市的宁明、龙州、大新、扶绥等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2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