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美国阿拉斯加中部发掘的3岁男童骨骼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26日消息,考古学家近日在美国阿拉斯加中部发掘出一具可能是被火化的3岁男童骨骼,据估计属于当地最早的人类遗迹。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该遗址位于塔纳纳低地(Tanana lowlands)的北方针叶林中的一个沙丘场,被当地人称为太阳河上游”(Upper Sun River),是对附近的阿萨巴斯卡语地名(Xaasaa Na’)的翻译,年代为11500年前。这个小孩在当地希利赖克部落中被称作Xaasaa Cheege Ts’eniin(太阳河上游河口小孩)。

  研究人员表示,与暂时性的狩猎营地及其它专门化的工作遗址相反,该新发现的房屋看来是在夏季使用的季节性房屋。该房屋中的居住者包括妇女和孩子,他们靠搜寻附近的鱼、鸟和小型的哺乳动物而生。

  来自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校区(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的波特(BenA Potter)说:“在这一发现前,我们知道人类是用完善的武器来猎取像美洲野牛或麋鹿这样大型的猎物,但之前研究过的大多数遗址都是狩猎营地。我们知道在这里有幼童和女性,因此这是看成一个完整的村落系统。”

  《科学》杂志的自然科学副主编汉森(Brooks Hanson)说:“作为白令陆桥的一部分,阿拉斯加是旧大陆通往新大陆的重要通路。这一研究对我们了解白令陆桥的早期住民及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遗留的牙齿骨骼显示这个孩子在3岁左右,性别还需DNA鉴定。科学家对于这个孩子是如何死亡的也存在争议,有人称其是被烹煮吃掉,因为“肉最多的骨头都不见了”,而食人行为在早期人类中并不罕见。但也有人认为其是被火化,因为看起来火化时还有软组织存留。

  (科学网-kexue.com 蒙斯)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发现显示出土卫六的神秘大气层是如何活动的

  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有厚重的烟雾,比地球上的任何烟雾都脏得多。科学家如今在那里有了惊人发现:珍珠白的卷云,与我们在地球天空中看到的云很相似。这些新发现显示出土卫六的神秘大气层是如何活动的。

  土卫六上令人窒息的烟雾完全覆盖了土卫六表面,使它看起来像一个肮脏的橙色球体。地球上的望远镜和目前正在绕土星轨道飞行的美国航天局“卡西尼”号飞船都在这些烟雾中观测到由甲烷和乙烷构成的蓬松云朵。

  美国航天局“旅行者”1号探测器1980年掠过土卫六时曾发现细微迹象,表明土卫六的平流层可能存在冰云。新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罗伯特·塞缪尔森说,这种“冰由某种奇异的有机化合物构成”。

  如今,科学家用“卡西尼”号飞船上的合成红外分光计证实土卫六上存在由奇异的冰构成的稀薄的缕状云。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戈达德航天中心的卡丽·安德森说:“它们很薄,很容易被忽略。”

  安德森和同事塞缪尔森通过一系列观测在土卫六北极附近发现这些云朵。

他们猜测,大气层较高处的碳氢化合物或氮-碳氢化合物因为气流持续从较热半球极地向较冷半球极地流动而向下移动。安德森说:“有机气体在下降过程中凝结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北京2月24日电 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带过去一个月里发现20只幼年死海豚,可能与去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存在关联。

  自上月20日起,英国石油公司清污人员、巡逻员、警官和一些居民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格尔夫波特至阿拉巴马州格尔夫肖尔斯大约210公里长的海岸地带总共发现20只幼年死海豚,其中大多发现于上周。

  美国格尔夫波特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负责人莫比·索兰吉22日告诉路透社记者,今年发现的幼年死海豚数量尤其多。一般情况下,墨西哥湾每年春季吸引大约2000只至5000只海豚前来繁殖后代。

  按索兰吉说法,一些死海豚体长不足1米,推断是出生后随即死亡或在母体内流产而死。

  研究人员没有在死海豚身上发现明显石油污染物痕迹,已着手采样检测海豚体内是否含有有毒化学物质。“在获取(调查)结果之前,我们不应仓促下结论,”索兰吉告诉法新社记者,“但这不仅仅是一起偶然事件。”

  另外,这一区域今年年初以来发现10只成年死海豚,不含怀孕的雌海豚。英国石油公司一处钻井平台去年4月爆炸致原油泄漏以来,墨西哥湾成年海豚死亡数量升至89只,是一般情况下的3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5日消息,近日,美国犹他州境内发现一种恐龙新物种,它具有强壮的腿部肌肉。科学家认为这种恐龙利用强壮的腿部肌肉可以踢赶同类或者抵御掠食者。


幼年体恐龙仅是成年体的三分之一,估计其质量仅有200公斤,体长约4.5米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种新恐龙的学名为“Brontomerus mcintoshi”,或被称为“雷腿龙”,是由一支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小组发现的。雷腿龙是一种属于蜥脚类恐龙的长颈恐龙,该物种还包括梁龙和腕龙,它们 生活在1.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很可能它们与恐爪龙、猛禽龙等恐龙发生过激烈战斗。

  研究人员在犹他州东部一处采石场发现两具雷腿龙骨骼化石,分别是成年体和幼年体。古生物学家猜测较大体形的成年体是幼年体恐龙的母亲,成年体恐 龙重量大约6吨,相当于体形较大的大象,体长达14米,腿部长2米。幼年体恐龙仅是成年体的三分之一,估计其质量仅有200公斤,体形相当于矮种马,体长 约4.5米。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波兰古生物学报》期刊上。


雷脚龙利用强壮的腿部肌肉可以踢赶同类或者抵御掠食者


研究人员在犹他州东部一处采石场发现两具雷腿龙骨骼化石,分别是成年体和幼年体

  科学家表示,雷腿龙是蜥脚类恐龙家族中拥有最强壮腿部肌肉的成员。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学系研究员泰勒(Mike Taylor)说:“雷腿龙是一种十分吸引人的恐龙,这对于我们是一项令人兴奋激动的考古发现。当我们发现它外形奇特的臀部骨骼时,便意识到这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研究,最终研究证实它们可能是‘踢腿高手’,以此抵御掠食者,或者出现在两只雄性在争斗异性配偶时发生的战斗。”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4日消息,脊椎疾病已成为生活中常见疾病,令不少人痛苦不已。然而,剑桥大学的科学家目前发现,早在400万年前人类祖先已有脊椎方面的疾病。

  据国外媒体报道,现代人存在脊椎上的疾病是由于长时间观看电视等一些不好的习惯导致的,而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何存在脊椎疾病,依旧是众说纷纭。


剑桥大学的科学家目前发现,早在400万年前人类祖先已有脊椎方面的疾病

  剑桥大学的阿斯尔(Asier Gomez-Olivencia)博士通过分析50万年前远古人类的骸骨发现,其存在严重脊椎问题。这名45岁的男性远古人隶属于海德堡人种,他的遗骸是在西班牙北部的阿塔普尔卡(Atapuerca)的遗址中发现的,该遗址保存有24个古人类骸骨。

  据阿斯尔博士介绍,这名男性远古人的脊椎至少有3处滑脱,这让脊椎间产生了摩擦,直接导致了脊椎间的错位,这种痛苦是相当难以承受的。专家分析,这类脊椎问题或许是由老年时过度劳作所致,但也不排除外伤的可能。另外,他的骨盆也有轻微的变形,这可能也是脊椎错位引发的。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海德堡人已能直立行走,并且开始形成小型迁移社群,他们主要靠捕食马和鹿为生。这名男性远古人患上如此严重的脊椎疾病,肯定是无法狩猎的。然而,他却活到了45岁的高龄,这说明在那时人类之间已学会同情和帮助别人。同时,女性也同样遭受着伤痛。海德堡女人骨盆的大小和形状显示,她们在分娩时承受着相当巨大的痛苦,并且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另外,埃塞俄比亚的阿瓦什山谷(Awash Valley)发现的古猿"露西"也证明了这一说法。据专家介绍,直立行走的"露西"身长不到3英尺(约0.914米),在他的脊椎检测中也发现了类似疾病。专家表示,这可能是由攀登、战斗等造成的。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16点55分(北京时间2月25日05点55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此次编号为STS-133的任务是发现号的最后一次"告别之旅"。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统计,当天前往佛罗里达州参加送别发现号的一共有4万人。一些美国议员、曾参与发现号飞行的宇航员也到现场观看发现号的最后一次发射。此次发现号将向国际空间站送递补给货物,并将全球首个太空机器人——“R2”类人机器人带入太空。


“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科学网-kexue.com配图 来源:NASA)
>>点击查看更多组图<<  >>点击查看发射视频<<

  自1984年发现号首次太空飞行,历时27年,完成了38次飞行,发现号对美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显著。据了解,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也是将宇航员送入轨道人数最多的一架,达到246名。曾执行首次轨道卫星回收任务,并将该卫星带回地球。曾带着宇航员造访过两颗运行中的卫星。执行哈勃空间望远镜部署任务。目前它已在太空旅行达1.43亿英里,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将近一年,此次最后飞行将实现450万英里太空飞行。

  此外,发现号对于美国航天事业发展更是有着特别的象征。1986年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经历了两年半的停滞,正是发现号在1988年发射成功,重新将航天飞机的脚步跨入太空。2003年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再次发生不幸后,又是发现号再一次承担起了重任,让美国航天飞机再次恢复飞行。

  在其最后的告别之旅中,发现号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美国负责部分的最后一部分部件:莱昂纳多永久性多功能舱(LPMM)以及首个太空机器人宇航员:“R2”类人机器(Robonaut2)。新的舱段将作为储藏室提供额外的研究空间。而“R2”则是一次技术验证性演示,主要目的是考察类人机器能对在轨工作的宇航员起到多少帮助。发现号还会同时为空间站带去一些备用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当前美国宇航局现役航天飞机之一,由于技术老化等原因,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美国航天飞机机队将在2011年整体退役。航天飞机退役之后,美国宇航员将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航天器往返国际空间站,之后美国宇航局计划利用一些私人商业公司研制的宇宙飞船送载宇航员。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可选择性杀灭癌细胞的药物,或能为肝癌的治疗打开一个新窗口。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消化道》杂志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在试管和小鼠实验中,他们将一种化学药物包裹在分子大小的小泡中作为一种抗癌剂,成功实现了抑制癌细胞增长并最终促其死亡的目的。

  这种被包裹在薄膜当中的药物名为C6-神经酰胺,是鞘脂类的中间代谢产物,天然存在于人体细胞质膜中,具有控制细胞新陈代谢、促使细胞衰老的能力。但是,自然情况下人体内的神经酰胺在癌细胞中的含量过低,并不能起到杀灭的作用。脂质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神经酰胺并不能像普通药物那样能直接被输送到病灶区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才想出上述“药物胶囊”的主意。借助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让神经酰胺套上了这种分子大小的蛋白质薄膜“外套”,这才使其相容性质得到了改变。

  负责该项目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马克·凯斯特说,神经酰胺疗法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化疗的替代疗法而设计的,其优点在于可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的癌细胞发起攻击,杀灭区域明确且不会使健康细胞受损。

  动物实验显示,这种药物能有效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及正常细胞,在小鼠实验中已被证明能有效治疗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当其与常用抗癌剂结合使用时也并未发现毒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在针对肝癌细胞的实验中,该药物也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在对患有肝癌小鼠的实验中,该药封闭了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的血管。而营养的缺乏会使细胞组织中产生更多的神经酰胺,并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

  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癌症,晚期患者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五,极具危害性,目前临床上一般多采取手术、放化疗以及肝移植疗法,但治愈率较低。(王小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四, 24 2月 2011 12:42

尼安德特人曾经摩登时尚

        这一现象为长久以来的学术争论提供了新的材料:尼安德特人究竟是头脑简单的野蛮人,还是像智人一样有修养?

尼安德特人曾经摩登时尚
图:尼安德特人遗迹:兀鹰尺骨上的切削痕


    意大利费拉拉大学(University ofFerrara)的M.Peresani在意大利北部的富曼恩洞穴(Fumane cave)中发现了660多枚鸟类骨骼,它们和尼安德特人化石混在一处。其中有斑尾林鸽(Columbapalumbus)、髭兀鹰(Gypaetus barbatus) 等当地类群。这些鸟类的翅骨上都有切削的痕迹,而那些最宽阔、最坚韧的羽毛,即飞羽,恰好都长在翅骨上。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翅骨的切削痕迹是尼安德特人有 意剥离飞羽时留下的。


    在很多尼安德特人遗迹中,人们发现过钻孔的贝壳,推测是尼安德特人的“首饰”。 Peresani猜想那些被剥离的羽毛也 有装饰用途。他认为,洞穴中发现的多种鸟类体型都不大,没什么“油水”,不适合猎取作为食物,所以羽毛的剥离或许不是加工食物的过程;另外,那时羽箭还没 发明出来,这也否定了一个可能的用途。由此看来,或许尼安德特人并不粗鄙,相反,他们是非常追求时尚的。(faywater)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如今种类占据绝对优势的节肢动物是如何由软体的蠕虫演化而来呢?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他们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的叶足动物——“仙掌滇虫”可在海底行走,属于首次发现的具有“节肢”的虫子,从而有望揭开节肢动物的起源之谜。

  这一成果公布在2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的《中国发现具有“节肢”的早寒武世叶足动物》,是由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师刘建妮博士等人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

  著名古生物学家、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说,具有“节肢”的虫子——“仙掌滇虫”尚未演化出头部,躯干也是柔软的,分节不明显,但其众多的“脚”已出现分节。它展示了软体虫子向硬体动物过渡的明显过程,可谓找到了节肢动物的直系始祖,从而首次揭示了“原口动物亚界”中最令学术界困惑的起源谜团,即节肢动物门的起源与早期演化难题。

  节肢动物门是现生动物中分异最大、属种数量最多的一个动物门:她所拥有的物种数比地球上其余30多个动物门的物种总和的4倍还要多。于是,这个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的门类的起源,一直是众多进化生物学家最为关注的科学命题。

  节肢动物门主要包括昆虫类、蛛形类、甲壳类和已经绝灭了的三叶虫类。尽管其形态极其多样,但身体主要由头部、分节的躯干和分节的附肢三个基本单元构成。现在,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已经取得共识,节肢动物门最初应该是由某一类无头、躯干不明显分节、附肢也不分节的称作“叶足动物”的古老蠕虫进化而来的。然而,学者们仍不清楚的是,到底是哪一类叶足动物首先迈出了通向节肢动物演化坦途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到底是先形成了头部,还是先着手躯干分节,或者先从附肢分节起步?人们都在期待远古化石能给出明确答案。

  6年前,刘建妮、舒德干等人发现了一种最先出现成对眼睛、因而开始头化,但其躯干和叶状附肢皆未分节的“神奇罗哩山虫”。尽管这一重要发现可能代表了节肢动物与叶足动物之间的某种中间类型,但它只不过是一个旁支,走进了演化的死胡同。于是,现代生物学家依据生命演化中常见的“先主体,后附件”的现象推测,叶足动物门向节肢动物门进化的顺序很可能是“先躯干节化,后附肢节化”。

  如今,本文报道的从云南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叫做“仙掌滇虫”(因其外形酷似云南具刺的仙人掌而得名)的叶足动物化石颠覆了这一猜测,因为该奇特叶足动物虽然没有明确的头,其躯干也没有明显分节,然而其附肢的骨化分节却与节肢动物几无差异。无疑,这种能在远古海底行走的动物“仙人掌”,应该代表着由古老叶足动物向节肢动物过渡的一种关键的珍稀缺失环节。直白地说,它就是一种学界期待已久的曾经淹没在远古历史尘埃中节肢动物始祖。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教授告诉记者,这一发现提供了节肢动物始祖最初创新“节肢”的真实证据。节肢动物自从拥有了分节附肢,便恰如虎添翼,它们有的跑得更快了,有的跳得更高了,行动更灵巧了,有的甚至还学会将分节附肢改造成极为有效的捕食工具或性选择的得力帮手。从此,这类个头本不十分起眼的族群便在形形色色的生存斗争中获得了极大的优势,一直受到自然选择的偏爱,海陆空三军全面蓬勃发展,终于成为地球上无处不在的真正王者。(许祖华 冯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佛罗里达州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的旋转伺服机构已经从发现号上离
佛罗里达州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的旋转伺服机构已经从发现号上离
即将飞向国际空间站的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员:“机器宇航员2号”
即将飞向国际空间站的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员:“机器宇航员2号”
1990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轨释放哈勃空间望远镜
1990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轨释放哈勃空间望远镜
即将执行STS-133告别之旅的宇航员乘组合影
即将执行STS-133告别之旅的宇航员乘组合影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目前正在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发射时间初步定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 16:50(北京时间2月25日5:50)。这次发射将是它的告别之旅,任务编号STS-133,期间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段以及机器宇 航员-2号。此次飞行由宇航员斯蒂夫·林德赛(Steve Lindsey)担任指令长。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将宇航员送入轨道人数最多的一架。它曾经执行了首次轨道卫星回收任务,并将这颗卫星带回地 球。它曾经带着宇航员造访过两颗运行中的卫星。它执行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部署任务。它还两次向世人展示了美国在重大挫折后重返太空的决心和勇气。
 

  尽管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全部5架航天飞机每一架都功勋累累,但发现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它执行过的全部38次飞行任务中,它总共在太空度过了 352个日夜,几乎相当于一整年。它一共围绕地球运行了5628圈,时速高达17400英里(28000公里),总飞行里程近1.43亿英里(2..3亿 公里),这相当于往返月球288次,或者到太阳距离的1.5倍。
 

  发现号航天飞机总共运送过246名宇航员进入太空,这一数字无人能及。这其中包括世界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驾驶员,世界年纪最大的宇航员,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非洲裔美国人,首位乘坐美国航天飞机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议员。
 

  发现号是美国建造的第3架航天飞机,整个建造过程历时4年。发现号的名字源自于一艘18世纪时的英国探险船,即著名的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远征南太平洋时乘坐的发现号(HMS Discovery),以此表达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它于1983年10月离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姆戴尔(Palmdale)的组装工厂,并于次月搭乘波 音客机改装的背负式运输机飞往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1984年8月30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其首次飞行使命,任务代号STS-41D。那次任务 中,发现号成功将3颗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并对一个实验性太阳能电池翼进行了测试。该任务由宇航员亨利·W·哈茨菲尔德(Henry W. Hartsfield)担任指令长。
 

  在它的第二次飞行中,发现号执行了首次在轨回收卫星并将其带回地球的任务。借助舱外喷气式宇航员背包,宇航员们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舱外行走,并最终成功地将两颗出现故障的卫星放入发现号的载荷舱,并于随后送回地面。
 

  1985年,发现号是唯一一架在当年执行了4次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其中一次任务:STS-51D,实现了首位美国议员遨游太空的壮举,这位议员是犹他州参议员杰克·伽姆(Jake Garn)。
 

  1986年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经历了两年半的停滞,发现号在此期间也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级,随后在 1988年9月,发现号再次升空,执行STS-26任务,这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里克·霍克(Rick Hauck)。这次飞行任务检验了航天飞机所进行的安全性能升级措施,并成功地将一颗美国通讯卫星送入轨道。这是发现号的第七次飞行,也是美国经历创痛之 后重返太空的标志。
 

  1994年2月,昔日的冷战对手在发现号上握手言和。在STS-60飞行任务中,谢尔盖·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成为首位搭乘美国宇宙飞船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那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查尔斯·F·博尔登(Charles F. Bolden, Jr。)。
 

  一年后,发现号更是将当年美苏之间的冷战阴霾清扫一光。在其执行的STS-63任务中,发现号首次演练了与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的交会对接。这 次任务同时还创造了另一项第一:首位驾驶一艘美国宇宙飞船的女性:伊林·柯林斯(Eileen Collins)。此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詹姆斯·D·韦瑟比(James D. Wetherbee)。
 

  1998年6月,发现号再次与和平号进行空间对接,任务代号STS-91。此次对接任务标志着美俄合作实施的“航天飞机-和平号”项目结束。在整个项目合作期间,一共有9架次的美国航天飞机实现与俄罗斯空间站和平号的对接。
 

  1998年10月,发现号再次执行开创性任务,将人类最年长的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当时已经77岁高龄,他跟随发现号STS-95任务进入了太空,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太空旅行。在此之前,格林曾于1962年进入太空,成 为首位围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除了和年轻同事们一起执行STS-95项目制定的工作之外,格林本身还是一项有关太空飞行与宇航员年龄限制的实验研究对象。
 

  2000年10月,发现号执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00次飞行任务。任务编号STS-92,目的是为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送去部件。此次为 期12天的太空之旅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成功地安装了一个航天飞机泊位,以及首个外部结构桁架,为数周后迎来首批空间站长期值守乘组奠定了基础。
 

  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解体爆炸,全世界都沉浸在痛失7位勇敢的宇航员的巨大悲痛之中。随后,美国宇航局再次着手对 航天飞机的安全措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升级。发现号再次担任探路先锋,它执行的STS-114任务成功地飞向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美国航天飞机的再次恢复飞 行。此次任务的指令长由经验丰富的女宇航员伊林·柯林斯担任。在任务执行期间,乘组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安全措施,包括在接近国际空间站时要求空间站宇航员拍 摄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的高分辨率图像以便确保安全。
 

  美国宇航局在2006年执行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被公认为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这一任务要求为国际空间站送去5副桁架部件,并对空间站的电源系统进行一次大修。发现号再次承担重任,执行了STS-116次飞行,成功完成了上述使命。
 

  2007年10月,发现号执行的STS-120任务再次成为一个里程碑。因为此次飞行标志着首次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两大机构的指令长都是女性。当 时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指令长是女宇航员帕姆·米罗伊(Pam Melroy),与其对接的国际空间站的指令长则是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Peggy Whitson)。此次任务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加装了“和谐”号舱段并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了修复和调整。
 

  2008年5月,发现号执行STS-124飞行任务:将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研制的“希望”号实验舱(Kibo)核心部件送至国际空间站。这一大型实验舱段需要3次航天飞机飞行方能运送完毕,STS-124任务是其中的第二次飞行。
 

  在其最后的告别之旅中,发现号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美国负责部分的最后一部分部件:莱昂纳多永久性多功能舱(LPMM)以及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 员:“机器宇航员2号”(Robonaut2)。这个新的舱段将作为储藏室,并提供额外的研究工作空间。而机器宇航员2号则是一次技术验证性演示,主要目 的是考察人形机器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在轨工作的宇航员起到帮助作用。发现号还会同时为空间站带去一些备用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发现号航天飞机服役的一 生是在不断开创新纪录中度过的,甚至这一次告别之旅也不例外:它的此次飞行恰逢人类长期外空居留十周年纪念。(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9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