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盐源县的梅雨镇八家村古墓群遭遇严重破坏
由于不法分子盗墓猖獗,位于凉山盐源县的梅雨镇八家村古墓群遭遇严重破坏。为保护文物,文物考古部门于2月22日对该古墓群展开了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出土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以及青铜剑、箭镞、铜钺、铁矛和大量的陶器残片等。
有1座墓保存较为完好
“盐源一带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古笮人的聚居地,此次抢救性发掘就是为了保护文物,并希望寻找到与古笮人生活相关联的文物。”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刘弘介绍,八家村古墓群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屡遭盗墓,去年12月底也发生过大规模盗墓活动,“有群众举报,黑市上也有相应文物的买卖”。
“目前,八家村古墓群共发掘了16座墓葬,其中有1座保存较为完好,随葬品比较丰富。”凉山州博物馆研究员胡婷婷说,此次发掘的墓葬属中等规模,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陶器均为夹砂陶,主要有夹砂红陶、黑陶、黄陶等,可辨器型有圈足罐、双耳罐;铜器有剑、钺、三角形箭镞、指环、镯等,多为冥器;铁器为剑,大部分已锈蚀;石器有半月形穿孔石刀及半加工石料。还出土了一枚绿松石珠饰。“还发掘出一根长约5厘米左右的铁矛,但已生锈。”
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
凉山州博物馆考古人员补琦说,八家村古墓群的年代大致为战国至西汉时期。“16座古墓中,有10座是新发现的。”胡婷婷说,“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表面覆盖或附近堆放石灰岩大石块等与盐源县发现的老龙头古笮人墓群很相似,出土的铜器、铁器等文物也一样,初步判定这也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古笮人尤为崇拜大石,古笮人墓葬旁大石的石质都是石灰岩。
“我们在墓葬里找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胡婷婷表示,可以通过DNA技术来比较古笮人与现代人的特征差异,以帮助找到古笮人消失之谜。
土星
带着迷人光环的土星一直是天文爱好者观测的重点。3月14日,记者从西涌天文台了解到,从3月15日起,土星将迎来一年中的最佳观测时间,最佳观测期将持续一个月。
土星是太阳系的第二大行星,土星最迷人之处便是她的美丽光环,又称“草帽”。这顶别致的“草帽”是由直径几厘米到数米的碎冰块组成,它们以飞快的速度围绕土星旋转,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呈现为一条明亮的光环。但是要观察到土星的光环,需要借助40倍以上的天文望远镜才会有较好的观赏效果。
在一个月的最佳观测期中,4月4日的土星冲日则是最佳中的最佳。土星冲日是指土星、地球、太阳三者依次排成一条直线时发生的天象。土星冲日前后,太阳刚从西方落下,土星便由东方升起,整夜可见。土星冲日时,同地球的距离为全年最近,只有12.56亿公里,因此土星的亮度也就最亮,是日落后东方天空的第二亮星,仅次于牧夫座的大角星。该天象大约每378天发生一次。
西涌天文台的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天文爱好者,土星冲日前后的一个周内,是一年中土星最亮的时候,而且又是整夜可见,因此这期间是全年观测土星的绝好时间。3月15日,土星约在晚8点从东方地平线升起,随着日期的推进,土星升起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至4月4日土星冲日,晚7点土星便已升起。土星比较容易辨认,前半夜的东方天空,位于最明亮的牧夫座大角星的右上方,微微泛黄。适合目视及拍照。
土星知识:
土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古代中国亦称之镇星或填星。八大行星中,土星至太阳距离位于第六,体积则仅次于木星,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土星的表面温度为-140℃,支顶温度为-180℃,比木星低50℃。土星有一个直径为2万公里的岩石核心,核心外面就是土星大气。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
土星最与众不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美丽的光环。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观测到在土星的球状本体旁有奇怪的附属物。1659年,荷兰学者惠更斯证认出这是离开本体的光环。1675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一条暗缝,后称卡西尼环缝。他还猜测,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构成。两个多世纪后的分光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测。但在这二百年间,土星环通常被看做是一个或几个扁平的固体物质盘。直到1856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论证了土星环是无数个小卫星在土星赤道面上绕土星旋转的物质系统。
土星环位于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间探测以前,从地面观测得知土星环有五个,其中包括三个主环(A环、B环、C环)和两个暗环(D环、E环)。B环既宽又亮,它的内侧是C环,外侧是A环。A环和B环之间为宽约5,000公里的卡西尼缝,它是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75年发现的。B环的内半径91,500公里,外半径116,500公里,宽度是25,000公里,可以并排安放两个地球。A环的内半径121,500公里,外半径137,000公里,宽度15,500公里。C环很暗,它从B环的内边缘一直延伸到离土星表面只有12,000公里处,宽度约19,000公里。1969年在C环内侧发现了更暗的D环,它几乎触及土星表面。在A环外侧还有一个E环,由非常稀疏的物质碎片构成,延伸在五、六个土星半径以外。1979年9月,“先驱者”11号探测到两个新环──F环和G环。F环很窄,宽度不到800公里,离土星中心的距离为2.33个土星半径,正好在A环的外侧。G环离土星很远,展布在离土星中心大约10~15个土星半径间的广阔地带。“先驱者”11号还测定了A环、B环、C环和卡西尼缝的位置、宽度,其结果同地面观测相差不大。“先驱者”11号的紫外辉光观测发现,在土星的可见环周围有巨大的氢云。环本身是氢云的源。
孟加拉国流行病学、疾病控制和研究协会会长拉赫曼14日向新华社记者证实,一名13个月大的女童经医学测试后确认感染禽流感病毒。
拉赫曼说,这名女童来自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西部,她此前因为发高烧被送往当地的流感监控中心进行身体检查,医护人员抽取了她的唾液和鼻腔分泌物样本进行医学测试后确认她感染了禽流感病毒。这名女童的家人也接受了相关测试。
拉赫曼还说,这名女童目前仍在接受相关治疗,并已脱离危险期,身体状况稳定。
据孟加拉国流行病学、疾病控制和研究协会介绍,这是孟加拉国有记录以来发现的第二个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病例,第一个病例是在2008年发现的。(黄亚男)
虽然时值春天,但浙江安吉海拔1300米以上的高山湿地——千亩田现在仍是枯黄一片。
3月12日,天目山管理局科技人员杨淑贞等人来到这片人迹罕至的地区考察,当他们走近一个枯草包围的水坑时,却见有大量的生命体存在其中,大家顿时兴奋起来:是珍稀特有动物——安吉小鲵产下的卵形成的一堆堆卵囊,水坑旁还发现一条安吉小鲵的成体!
天目山管理局表示,这是首次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发现这种世界珍稀特有动物——安吉小鲵。
安吉小鲵是一种特有的珍稀物种,世界上只有安吉拥有,并且是中国10个最濒危的两栖动物之一。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任胡忠於介绍,它们一直生活在龙王山和天目山下的“千亩田”里,之前只是出现在龙王山领域的“千亩田”。在省林业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重视下,该古老珍稀种群近年来得到了有效保护,数量及分布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大。如今天目山保护区的“千亩田”也出现了安吉小鲵的踪影。
名片 全球只有浙江有安吉小鲵
安吉小鲵,学名:Hynobius amjiensis,是小鲵科小鲵属的两栖动物,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全球只有浙江安吉的龙王山发现过安吉小鲵。数万年来,它们一直生活在这里,别的地方都没有,由此而得名。
1992年,安吉小鲵首次被发现,2004年被列入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与大熊猫、华南虎、扬子鳄等一样。但因为物种发现较晚,安吉小鲵的知名度并不高。
安吉小鲵是一种极度濒危物种,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调查,安吉小鲵出现的范围不足100平方公里,分布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其栖息地面积和质量都在持续不断地下降。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任胡忠於说,平时,它们生活在草丛中,以昆虫、蚯蚓、小鱼为食。两栖类动物却是人类生存环境最好的报警器。它被誉为自然环境中“煤矿里的金丝雀”。
据悉,安吉小鲵可预警环境质量,它们是两栖动物,成年后靠肺与皮肤呼吸,外界物质容易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使得它们对周边环境相当敏感,水、空气、温度一有变化,它能迅速反应。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余立鹏告诉记者,2—5月份,这是安吉小鲵的繁殖季节,它们的踪迹偶尔能在千亩田看到,但是不刻意看还是很难发现,不在繁殖季节时,则更难看到。
杨淑贞回忆道:“它们的体表皮肤呈青灰色,背面是灰褐色的,体表像泥鳅一样光滑,初看像壁虎,尾巴扁,最奇特的是背面上,就像人类的胸肋骨,肋沟很明显,而成体的安吉小鲵只有筷子的三分之二长。”
保护 保护措施正在积极建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经将安吉小鲵列为全球“极危物种”。“安吉小鲵数量的有限使它显得更加珍贵。”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余立鹏认为,定居和互食是安吉小鲵致危的主要因素。
余立鹏说:“安吉小鲵栖息的‘千亩田’是一片山顶峡谷间的泥炭藓沼泽地,海拔在1300米以上,四周环山,没有任何污染。与西溪湿地等平地湿地相比,这样的高山湿地,很难见到。”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任胡忠於说:“安吉小鲵已知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只认准‘千亩田’这块宝地,如果保护不当,绝灭几率很大。”
同时,余立鹏介绍,安吉小鲵最大特点就是互食。几条安吉小鲵待在一起,不管水中食物有多少,它们总是喜欢吃掉同伴,这也使得这个种群存活下来的数量很少。
危机 栖息环境和互食使种群濒危
为加大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龙王山保护区从2008年开始密切关注安吉小鲵的种群现状及其栖息地现状,并对其卵带进行人工孵育,经过近三年的实验,终于在去年成功孵育近百条安吉小鲵,并将人工保育的安吉小鲵放归自然,从而扩大它的野外种群,减少“大吃小”、“老吃弱”的互相残杀几率。
余立鹏说,目前,对安吉小鲵的专项调查正在开展,以便弄清楚其生物学与生态学,分布范围与数量,从而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调查上首次对安吉小鲵进行的专项调查。
村路边,不时见到守着“宝石”待价而沽的村民
利欲熏心的村民,大片地摧残着自己家园的绿树
原本少有人至的缙云县舒洪村山头,被“寻宝”大军踩踏出无数条道路,满目青山被挖成了荒山。近日出现在笔者镜头里的一幕,实在让人心惊。
2月27日,在仁岸村到舒洪村的公路两边,停满了小车、摩托车,不时有背着锄头、扛着编织袋的村民走过,道路上经常还可见到人们围着一堆石头,讨价还价。
村民告知,连日来每天有上千人上山,不少人甚至把被褥、干粮、矿泉水都搬到了山上。沿着人们挖“宝”踩踏出来的线路走到半山腰,山势陡峭,滑溜难走,必须手脚并用才能艰难前行。
渐渐地,山上传来锄头碰石头的“叮当”声,紧爬几步,眼前的景象令人大吃一惊:沿着一条山涧,到处都是挖石头的人,碗口粗大的松树被人连根挖起,原本郁郁葱葱的青山,转眼成了“黄土高坡”。站在山头,但见整座山上全是背着锄头、手拿铁锹的挖“宝”人,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娃娃。
“过年前就已经有人在公路边挖石头了,不过都是外地人”,舒洪村党支部书记舒林多介绍说,村里专门组织了九人护林队,阻止挖石。但几天后,有人上山挖到一块大石头,据说抬下山卖了五六万元钱。这下疯传,村民发财梦迅速膨胀,原本观望的舒洪村民也纷纷加入到了挖宝队伍中。“村民要上自己的责任山,我们也没办法拦。”舒书记无奈地说,附近几个村更是全村赶来,好端端的植被遭到破坏,看看都让人心痛。
那么,所谓“宝石”价值几何?缙云县地质大队专家陶晖青告知,发现的石头是黄蜡石,系火山喷发缝隙填充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玉化程度并不高,在丽水很普遍,值不了几个钱。
所幸的是,疯狂“挖宝”已引起当地政府重视,2月28日下午,缙云县政府就此召开由安监、林业、公安、国土、舒洪镇等部门和乡镇参加的会议,紧急叫停“挖宝”行为。3月1日6时许,缙云县多部门联合行动,出动100多人,在舒洪村现场制止“挖宝”行为,30多位山上“挖宝”的村民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劝导下,放弃“挖宝”,走下山来。
丽水频现“疯狂的石头”
2009年6月,传言有人在山上挖到“翡翠宝石”,松阳县西屏镇项桥下村出现千人挖宝、破坏植被情景。最终,地质专家证实“宝石”为燧石。
2010年11月,据传发现了陨石,挖石人蜂拥而至庆元县松源镇下滩村,有人还开来了挖土机,防洪、灌溉的拦水坝因此遭到破坏。
月球表面的环境险恶,一直被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
月球表面的环境险恶,一直被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而近年来的观测却发现:月球表面存在着许多神秘的洞穴。它们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创造了新的可能,如果条件合适,说不定移民月球的美梦能够成真。
2009年,日本航天局(JAXA)曾发现在月球上有一个很深的洞。其直径大约是65米,深约88米,可以在里面建一个小型的人类基地。最近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也宣布他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它位于月球的风暴洋区域,接近月球赤道。
这个洞由宇宙飞船Chandrayaan-1发现,它长超过1.7千米,宽120米。与这个洞穴相比,它大得多。如果说之前那个洞足够建造一个小型基地,那么最近发现的这个洞就大到可以建一座狭长的小城了。
印度研究者发表的论文中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发现,并就关于建立月球基地的想法进行了讨论。熔岩结构为这个“未来的基地”提供了天然的保护,辐射、微流星撞击以及巨大温差的问题都能解决:
熔岩结构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环境控制机制,可以将温度基本保持在-20℃。而在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是巨大的,最高可达130℃,低至-180℃。
如果科学家的分析靠谱,这还真是月球上的一方乐土。有了这样的大型洞穴,探险者们就不必考虑建设造价昂贵的用来抵抗月球恶劣环境的防护罩了,“未来基地”的建设则又更近一步啦。(糖豆)
中新网3月14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14日宫崎县又发现2000具遇难者遗体,至此,里氏9级的灾难性大地震已导致遇难和失踪人数超过6000人。
日本警察厅14日说,截至当地时间16时,已确认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造成1833人死亡,2369人失踪。
在14日早些时候发现的2000具遗体中,约有1000具是在南三陆町(Minamisanriku)发现的。另外,南三陆町目前仍有1万民众失去联系,约占全县总人数的一半。
而在宫崎县,截止周一(14日)中午,已发现了785具遗体。在岩手县的大槌町(Otsuchi, Iwate Prefecture)尚有8000居民生死未卜。
截止13日,已有45万居民从宫崎县和其他灾区撤离,但饮水、食物及燃料匮乏仍然困扰着避难地区。政府已采取空运方式输送供给物资。
受地震影响,东京证券交易所指数创4个月以来新低。
日本东京及周边地区多家制造商及零售商也暂时停产,丰田工厂将关闭到16日,可能导致产出下降约4万辆。日本百货公司三越伊势丹(Isetan Mitsukoshi)也关闭了其在东京周围的7家分店。
截止目前,救援工作正在积极进行。
日本银行14日宣布增加其购买资产基金至40万亿日元,以减缓地震对经济复苏的冲击。
日本首相菅直人(Naoto Kan)表示,紧急救援工作人员已经救助了1.5万幸存者。
在日本居住的外箱人士当中,韩国外交部已经确认已有首位韩国人罹难。目前在石卷港(Shinomaki)和宫崎县尚有100名中国人还未能取得联系。
14日上午,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反应堆发生氢气爆炸,11人受伤,但安全壳并未受到损坏,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Yukio Edano)称大规模辐射泄露的可能性比较小。核能与工业安全局转移了核电站方圆20公里内的500名居民。此外,核电站的2号反应堆冷却系统也已停止工作,政府正在采取注入海水的方式进行冷却。
研究人员最新复原的奥茨冰人头像。(资料图片)
以前复原的头像。(资料图片)
奥茨的穿着很简陋。(资料图片)
博物馆里的冰人塑像。(资料图片)
冰人很多软组织都保留着,皮肤还有弹性。(资料图片)
1991年,奥茨冰人在阿尔卑斯山被两名德国登山者发现。(资料图片)
李法军教授。(黎旭阳 摄)
欧洲5300年冰尸发现二十年,研究人员复原最新头像,揭开——
五千多年前的人长什么样子?他们吃什么?做什么?
近日,在意大利南蒂罗尔考古博物馆举行了一个展览,这里存放着可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冰尸。为纪念这个名叫“奥茨”的“冰人”发现20周年,该馆近日展出其最新复原的头像。本期特邀体质人类学和生物考古学者、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李法军,解读冰人研究背后的技术秘密。
研究人员最新复原的奥茨冰人头像。(资料图片)
近日,在意大利南蒂罗尔考古博物馆举行了一个展览,这里存放着可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冰尸。为纪念这个名叫“奥茨”的“冰人”发现20周年,该馆近日展出其最新复原的头像。本期特邀体质人类学和生物考古学者、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李法军,解读冰人研究背后的技术秘密。
阿尔卑斯山惊现五千年冰尸
“冰人”奥茨大叔的故事,得从阿尔卑斯山的奥茨山谷说起。
1991年9月,来自纽伦堡的一对德国登山夫妻走到奥茨山谷塞米劳恩峰时,走在前面的赫尔穆特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吃惊地发现:原来这是一具赤裸干瘪的尸体!尸体是俯卧的,大部分冰封在冰川里。妻子埃里克在一旁吓坏了!赫尔穆特坚持用最后的胶卷给尸体拍了照,并在下山的路上向管理部门报警。
因为靠近奥地利,尸体最初被运放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一个停尸房里。就是在这里,死者的真实年龄被弄清,震惊整个世界:原来,这男性死者不是现代人,而是生活在公元前3300年,被发现时已经五千多岁的老人家!考古学家们用发现地奥茨山谷的名字,给这名男士起了个“奥茨冰人”的代号。
奥茨被誉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红铜时代欧洲男性天然冰尸。经过更细致的鉴定,奥茨去世时的年龄被确定在45岁。
谜团 1
大叔长啥样?
沧桑瘦弱远古犀利哥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最近发表文章指出,欧洲“冰人”奥茨没有早年复原版本塑造的那么壮硕、健康。冰人样貌的早年版本,是由一个有人类学基础的艺术家约翰·格科复原出来的。格科运用奥茨的解剖学数据和一些欧洲现代男性的数据,拼出了他的样貌。这个复原头像在考古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发现冰人20年后,三维成像技术更加完善,最新还原出来的新面容则让冰人的不少粉丝感到失望,原来他并不丰满魁梧、面色红润,而是个看起来瘦弱、苍老又邋遢的大叔。但同时,新的面容也个性十足,让人过目难忘。
对此,李法军说有不同的样貌版本很正常。他很欣赏最新头像把奥茨做成不那么对称、有点邋遢颓废的样子:“真实的人脸都不是对称的。个性化、不完美地表现人物,也是一种回归真实的大趋势。”
奥茨穿的衣服是多种毛皮混搭拼贴的斗篷,打着绑腿。李法军笑言,相对希腊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西欧国家的文明发展得比较晚。公元前3300年,中国可能已出现丝绸制品,即将迎来夏朝这样的礼制国家。而西欧的部族还在森林里过着狩猎为主的生活。
谜团 2
大叔是做什么的?
铜匠、牧羊人皆可能
奥茨头发里铜和砷的含量很高。奥茨遗体旁边的铜斧,也是99.7%的纯铜。于是,有专家猜测,他可能参与了铜的冶炼过程,也许是个铜匠。也有考古学家通过对奥茨的胫骨、股骨和骨盆进行分析,判定他经常在山区跋涉,所以奥茨也很可能是高海拔地区的牧羊人。
李法军表示,铜匠、牧羊人都可能是冰人的职业,只有经常在冶炼的环境中,身体才会吸收这么多元素,这些元素会沉积在头发中。并且,从骨骼发育和关节磨损程度,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职业身份。经常靠脚力的人,下肢骨骼会比较粗壮,而且骨骼密度会比较大。经常挑扁担的人,锁骨位置会有明显的磨损。经常拉弓射箭的人,你可以看出他肩胛骨关节处的磨损。“我们的行话叫‘功能压力分析’,即便只剩下枯骨,我们也可以从骨骼、关节中,发现很多死者生前的职业信息。”
谜团 3
大叔哪里人?
通过孢粉分析等技术手段,考古学家们能判断出奥茨的童年在意大利博尔扎诺北部一个叫Feldthurns的村庄度过。后来,迁到了Feldthurns北边50公里的村子生活。2008年,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他的线粒体DNA,从遗传学角度确定了他的种群类型。
在谈到DNA鉴定技术时,李法军表示,这已经成为目前考古学界的共识。“如果说十几年前,还有人怀疑该不该做DNA分析的话,如今,大家一致关心的是去哪里做DNA。”李法军说,“过去大家还是做片段式的DNA分析,最新的潮流是给古遗体做全序列测序,这也是未来的方向。这能让死者全身都复原。我们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死者,包括他的种族、健康状况、家族病史等等。”
谜团 4
死因是什么?箭伤还是围殴?
从指甲上的三条博氏线(即指甲上的横沟)痕迹,考古学家能够判定奥茨死前半年曾病了三次。最后一次发生在他死前两个月,病情持续了两周。因为技术限制,大家早年对奥茨的死因并不甚清楚。直到2001年,得以给奥茨做CT扫描后,大家才发现,原来他的左肩里头插着一个箭头。这支背后射来的暗箭刺进了奥茨肩膀里。有可能箭柄被奥茨撇断了,可箭头仍倒钩在肉里,拔不出来。有学者论断,奥茨很可能死于箭伤引发的失血过多。但同时,还有其他的理论认为,有可能是四个人合力谋杀了奥茨。他身上有淤伤痕迹,也有被割伤的痕迹,有人拿石块击中了他的头部。未发表的DNA报告宣称,有四个人的DNA在奥茨身边的匕首上、箭头上、衣服上被发现。奥茨不太正常的脸朝下的死亡姿势,也让人怀疑他是否因失血而死。然而,四个“杀手”也有可能是奥茨的“同伴”,他们在路上遭遇临近敌对部落的袭击,扶着受伤的奥茨在山上疲于奔命。
谜团 5
最后一餐吃了啥?
考古学家分析奥茨肠内的残留食物发现,他在死前吃了两顿大餐,可谓是他死前八小时最后的盛宴。一餐是羚羊肉,另一餐是红鹿肉。肉食以外还伴有谷物和水果。亚麻、罂粟的种子也在消化道残留下来,还有野李子的果核。他吃羚羊肉的那一餐,通过孢粉分析,考古学家们认为他是在中海拔的针叶树树林里享用的。考古学家们确定奥茨死于春季。他肚子里的小麦是夏末才熟的谷物,而野李子则是秋天熟的果实。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够对食物进行储藏了。
“通过残留的化石、骨骼和毛发,测量碳、氮含量比例,我们可知死者大体的饮食结构是怎样的。”李法军说,“牙齿磨损的方式和程度也可以拿来甄别死者生前爱吃肉还是多吃水果蔬菜。像一个北方吃面食长大的人,和一个南方吃海鲜长大的人,牙齿磨损的痕迹是不同的。”原来,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个体生活史最好的浓缩。李法军说,欧洲的考古学家很乐于还原对象的生活细节,而国内学界也开始学习这种微观的视野,把跨时空的遗骨所传达的信息反复进行精细的再发掘。
神秘的“冰人诅咒”
奥茨“冰人”在全球流传甚广的还有那神秘的“诅咒”。在他被发现后陆续有7名与奥茨有过接触的人死于非命:
1991年,德国的法医赖纳·亨恩徒手将奥茨的骸骨从雪堆中挖掘出来。第二年他遭遇车祸,头部受撞击而死。
第二个死去的是库尔特·弗里茨。他是引导直升机搬运奥茨的向导。在1993年的一次登山中,他遭遇雪崩身亡。
第三个死去的是赖纳·赫尔茨,唯一一名被允许将冰人发掘全过程拍摄下来的记者,他在2004年死于脑瘤。
接着,厄运降临到发现者赫尔穆特·西蒙身上。2004年10 月,当他旧地重游时,在“冰人”发现地点附近遭遇恶劣天气,失足坠入悬崖摔死!更玄的是,就在西蒙的葬礼举行后一小时,负责上山搜救并发现了西蒙尸体的救援队队长迪特尔·瓦内克猝死于心脏病。
2005年10月,63岁的澳大利亚考古学家汤姆·罗伊扎死在家中。12年前,他开始从事对“冰人奥茨”的研究后不久,就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血液病。
……
李法军介绍,像法老的木乃伊,在发掘之初确实有细菌感染的可能,有考古学家因此而丧命。因此,现在的墓葬考古通常都会敞开通风几天,再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工作。
洞穴中出土的被吃掉的人体遗骸,一部分骨骼用来制成容器。
研究发现早期英国人不但食人,还把头骨做成容器。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14700年前的早期英国人不但食人,而且还将死人头骨打造成精美的杯子用来喝水—甚至是喝血。
20多年前,考古学家从位于英国斯默赛特(Somerset)地区的切达 格弗洞穴(Cheddar Gorge cave)发现了三只最早的头骨杯子,即采用人类头骨精制而成的容器。一同出土的还有人类和动物的遗骸。但直到近日,显微镜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科学家精确地判定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出来的。
研究人员称头骨杯子可能来自于被征服的敌人的脑袋,也可能是古人保持死者灵魂永生的一种宗教行为。
这也可能是“紧急食人”,即在特殊时期因为食物短缺而不得不重新改食人肉这一现象的副产品。
来自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和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专家在仔细研究后发现,早期英国人在解剖人体方面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他们先把肌肉和五官小心翼翼地剥离下来,然后再用燧石做成的“刀片”和鹅卵石做成的“锤子”把颅骨打磨成容器,研究人员说。
头骨上切割的痕迹和凹痕表明古人在吃掉他们的人类同伴后不久,就不遗余力地把头部所有的软组织清理干净。然后他们把脸部和下颌骨骼拿掉,再打磨边缘,把剩下的头盖部分做成杯子。
考虑到当时的工具条件,这是一件非常艰苦、费时费力的工作,研究人员称。
更深入的研究表明,这些受害者的下颌骨被敲碎了,可能是用来吸食骨髓,他们的舌头和面部器官也可能同样被吃掉了。
这三只头骨杯子据信来自两名成年人和一名三岁的儿童,他们可能是已知最早的桌上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