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号航天飞机服役的一生是在不断开创新纪录中度过的,甚至这一次告别之旅也不例外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4日消息,发现号是美国航天史上的伟大航天飞机之一,它开创了许多的航天先河。发现号航天飞机目前正在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发射时间初步定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16:50(北京时间2月25日5:50)。这次发射将是它的告别之旅,任务编号STS-133,期间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段以及机器宇航员-2号。此次飞行由宇航员斯蒂夫·林德赛(Steve Lindsey)担任指令长。
据国外媒体报道,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将宇航员送入轨道人数最多的一架。它曾经执行了首次轨道卫星回收任务,并将这颗卫星带回地球。它曾经带着宇航员造访过两颗运行中的卫星。它执行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部署任务。它还两次向世人展示了美国在重大挫折后重返太空的决心和勇气。
即将执行STS-133告别之旅的宇航员乘组合影
尽管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全部5架航天飞机每一架都功勋累累,但发现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它执行过的全部38次飞行任务中,它总共在太空度过了352个日夜,几乎相当于一整年。它一共围绕地球运行了5628圈,时速高达17400英里(28000公里),总飞行里程近1.43亿英里(2..3亿公里),这相当于往返月球288次,或者到太阳距离的1.5倍。
发现号航天飞机总共运送过246名宇航员进入太空,这一数字无人能及。这其中包括世界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驾驶员,世界年纪最大的宇航员,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非洲裔美国人,首位乘坐美国航天飞机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议员。
即将飞向国际空间站的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员:“机器宇航员2号”
发现号是美国建造的第3架航天飞机,整个建造过程历时4年。发现号的名字源自于一艘18世纪时的英国探险船,即著名的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远征南太平洋时乘坐的发现号(HMS Discovery),以此表达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它于1983年10月离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姆戴尔(Palmdale)的组装工厂,并于次月搭乘波音客机改装的背负式运输机飞往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1984年8月30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其首次飞行使命,任务代号STS-41D。那次任务中,发现号成功将3颗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并对一个实验性太阳能电池翼进行了测试。该任务由宇航员亨利·W·哈茨菲尔德(HenryW. Hartsfield)担任指令长。
在它的第二次飞行中,发现号执行了首次在轨回收卫星并将其带回地球的任务。借助舱外喷气式宇航员背包,宇航员们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舱外行走,并最终成功地将两颗出现故障的卫星放入发现号的载荷舱,并于随后送回地面。
1985年,发现号是唯一一架在当年执行了4次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其中一次任务:STS-51D,实现了首位美国议员遨游太空的壮举,这位议员是犹他州参议员杰克·伽姆(Jake Garn)。
1986年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经历了两年半的停滞,发现号在此期间也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级,随后在1988年9月,发现号再次升空,执行STS-26任务,这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里克·霍克(Rick Hauck)。这次飞行任务检验了航天飞机所进行的安全性能升级措施,并成功地将一颗美国通讯卫星送入轨道。这是发现号的第七次飞行,也是美国经历创痛之后重返太空的标志。
1994年2月,昔日的冷战对手在发现号上握手言和。在STS-60飞行任务中,谢尔盖·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成为首位搭乘美国宇宙飞船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那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查尔斯·F·博尔登(Charles F. Bolden, Jr。)。
一年后,发现号更是将当年美苏之间的冷战阴霾清扫一光。在其执行的STS-63任务中,发现号首次演练了与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的交会对接。这次任务同时还创造了另一项第一:首位驾驶一艘美国宇宙飞船的女性:伊林·柯林斯(Eileen Collins)。此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詹姆斯·D·韦瑟比(James D. Wetherbee)。
1998年6月,发现号再次与和平号进行空间对接,任务代号STS-91。此次对接任务标志着美俄合作实施的“航天飞机-和平号”项目结束。在整个项目合作期间,一共有9架次的美国航天飞机实现与俄罗斯空间站和平号的对接。
1998年10月,发现号再次执行开创性任务,将人类最年长的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当时已经77岁高龄,他跟随发现号STS-95任务进入了太空,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太空旅行。在此之前,格林曾于1962年进入太空,成为首位围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除了和年轻同事们一起执行STS-95项目制定的工作之外,格林本身还是一项有关太空飞行与宇航员年龄限制的实验研究对象。
2000年10月,发现号执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00次飞行任务。任务编号STS-92,目的是为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送去部件。此次为期12天的太空之旅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成功地安装了一个航天飞机泊位,以及首个外部结构桁架,为数周后迎来首批空间站长期值守乘组奠定了基础。
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解体爆炸,全世界都沉浸在痛失7位勇敢的宇航员的巨大悲痛之中。随后,美国宇航局再次着手对航天飞机的安全措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升级。发现号再次担任探路先锋,它执行的STS-114任务成功地飞向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美国航天飞机的再次恢复飞行。此次任务的指令长由经验丰富的女宇航员伊林·柯林斯担任。在任务执行期间,乘组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安全措施,包括在接近国际空间站时要求空间站宇航员拍摄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的高分辨率图像以便确保安全。
美国宇航局在2006年执行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被公认为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这一任务要求为国际空间站送去5副桁架部件,并对空间站的电源系统进行一次大修。发现号再次承担重任,执行了STS-116次飞行,成功完成了上述使命。
2007年10月,发现号执行的STS-120任务再次成为一个里程碑。因为此次飞行标志着首次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两大机构的指令长都是女性。当时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指令长是女宇航员帕姆·米罗伊(Pam Melroy),与其对接的国际空间站的指令长则是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Peggy Whitson)。此次任务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加装了“和谐”号舱段并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了修复和调整。
2008年5月,发现号执行STS-124飞行任务:将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研制的“希望”号实验舱(Kibo)核心部件送至国际空间站。这一大型实验舱段需要3次航天飞机飞行方能运送完毕,STS-124任务是其中的第二次飞行。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在其最后的告别之旅中,发现号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美国负责部分的最后一部分部件:莱昂纳多永久性多功能舱(LPMM)以及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员:“机器宇航员2号”(Robonaut2)。这个新的舱段将作为储藏室,并提供额外的研究工作空间。而机器宇航员2号则是一次技术验证性演示,主要目的是考察人形机器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在轨工作的宇航员起到帮助作用。发现号还会同时为空间站带去一些备用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发现号航天飞机服役的一生是在不断开创新纪录中度过的,甚至这一次告别之旅也不例外,它的此次飞行恰逢人类长期外空居留十周年纪念。它必将是世界航天历史中重要的一笔。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22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可选择性杀灭癌细胞的药物,或能为肝癌的治疗打开一个新窗口。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消化道》杂志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在试管和小鼠实验中,他们将一种化学药物包裹在分子大小的小泡中作为一种抗癌剂,成功实现了抑制癌细胞增长并最终促其死亡的目的。
这种被包裹在薄膜当中的药物名为C6-神经酰胺,是鞘脂类的中间代谢产物,天然存在于人体细胞质膜中,具有控制细胞新陈代谢、促使细胞衰老的能 力。但是,自然情况下人体内的神经酰胺在癌细胞中的含量过低,并不能起到杀灭的作用。脂质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神经酰胺并不能像普通药物那样能直接被输送到 病灶区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才想出上述“药物胶囊”的主意。借助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让神经酰胺套上了这种分子大小的蛋白质薄膜“外套”,这才使 其相容性质得到了改变。
负责该项目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马克·凯斯特说,神经酰胺疗法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化疗的替代疗法而设计的,其优点在于可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的癌细胞发起攻击,杀灭区域明确且不会使健康细胞受损。
动物实验显示,这种药物能有效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及正常细胞,在小鼠实验中已被证明能有效治疗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当其与常用抗癌剂结合使用时也并未发现毒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在针对肝癌细胞的实验中,该药物也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在对患有肝癌小鼠的实验中,该药封闭了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的血管。而营养的缺乏会使细胞组织中产生更多的神经酰胺,并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
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癌症,晚期患者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五,极具危害性,目前临床上一般多采取手术、放化疗以及肝移植疗法,但治愈率较低。(王小龙)
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带过去一个月里发现20只幼年死海豚
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带过去一个月里发现20只幼年死海豚,可能与去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存在关联。
自上月20日起,英国石油公司清污人员、巡逻员、警官和一些居民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格尔夫波特至阿拉巴马州格尔夫肖尔斯大约210公里长的海岸地带总共发现20只幼年死海豚,其中大多发现于上周。
美国格尔夫波特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负责人莫比·索兰吉22日告诉路透社记者,今年发现的幼年死海豚数量尤其多。一般情况下,墨西哥湾每年春季吸引大约2000只至5000只海豚前来繁殖后代。按索兰吉说法,一些死海豚体长不足1米,推断是出生后随即死亡或在母体内流产而死。
研究人员没有在死海豚身上发现明显石油污染物痕迹,已着手采样检测海豚体内是否含有有毒化学物质。“在获取(调查)结果之前,我们不应仓促下结论,”索兰吉告诉法新社记者,“但这不仅仅是一起偶然事件。”
另外,这一区域今年年初以来发现10只成年死海豚,不含怀孕的雌海豚。英国石油公司一处钻井平台去年4月爆炸致原油泄漏以来,墨西哥湾成年海豚死亡数量升至89只,是一般情况下的3倍。
古墓木俑
专家挖掘汉墓过程
19日下午,江苏连云港花果山新村村民卢明恒,在自家庭院外打水井时发现一座墓葬。卢明恒立即停止挖掘并报警。当晚,花果山乡派出所安排警力对现场进行了保护。经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发掘和鉴定,初步鉴定该墓葬为西汉中期,出土灰陶罐、木俑、耳杯、漆器、鸠杖等20余件;目前仍有一个大棺未开棺。大图为发掘现场,小图为发掘出的木俑。《扬子晚报》供图
台湾“中研院”22日发表研究成果,找出细胞自噬体形成分子机转,将有助日后治疗细胞自噬失调相关疾病药物开发。
台“中研院”生物化学研究团队最近找出细胞自噬体形成分子机转,发现一种名为“肌凝蛋白-II”的分子蛋白扮演关键角色。“中研院”表示,此新发现将有助日后治疗细胞自噬失调相关疾病的药物开发。
此研究由生物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光超及博士生唐弘文所做,成果已在16日发表于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欧洲分子生物学研究期刊》(EMBO Journal);这项研究结果也被2月份的“自然分子细胞生物学评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选为重点报道。
“细胞自噬”作用是个体细胞遇到生存压力时,会自行发展出包膜吞食或分解入侵的物质,以保全其他正常 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细胞自噬作用与生物发育以及许多人类疾病,例如肿瘤、感染与免疫、心血管疾病、肌肉病变及神经退化性疾病密切相 关,但是仍不清楚自噬作用的分子机制。
据了解,陈光超以果蝇和人类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细胞中“Atg1蛋白质激脢”和“细胞骨架肌 动蛋白”调控细胞自噬的机转。研究团队发现“类肌凝蛋白轻链激酶”为“Atg1蛋白质激脢”的受质,当在果蝇或人类细胞中降低此“类肌凝蛋白轻链激酶”或 “肌凝蛋白-II”的表现量时,都会抑制细胞自噬体的形成。
一座清代郡王园寝日前在怀柔区桥梓镇被发掘出来
桥梓镇峪口村村民日前在该村东北侧发现一座古墓葬,该墓葬墓门已经暴露,为确保文物安全,文物部门决定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专家鉴定,此处墓葬系清初被封为世袭罔替王爵(俗称铁帽子王)之一的第六代克勤郡王雅朗阿的园寝。根据历史档案记载,克勤庄郡王雅朗阿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六日,乾隆五十九年(1784)十二月十二日薨逝。
该墓葬北倚军都山山麓,东南距怀柔区桥梓镇镇政府驻地约7.5公里,西南距峪口村约500米,南距怀九河约600米。墓葬处是一片高出地面的台地,台地上及周围是一片果园。墓葬宝顶已不存,东、西、北侧尚存围墙基础,墓门已露出,南侧65米处残存神桥基础,地面上已不见其他附属设施。
墓葬坐北朝南,方向210度。系用砖、石条、三合土混合砌筑的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地宫等四部分组成,南北总长24.50米,宽8.40到3.30米,墓口距地表深1米,墓底距地表深9.11米。
墓道位于墓葬南端,墓道竖穴土坑斜坡式,平面呈长方形,内用三合土夯平,致密坚硬。墓门位于墓道北侧、甬道南侧,共分两道。劵门用汉白玉石条砌筑而成,拱券两侧浮雕缠枝花卉,最顶部劵石浮雕龙纹。墓门分左右两扇,各浮雕一狮首衔环辅首。甬道位于地宫南侧,均用青石条砌成。地宫位于墓葬北端,棺床位于地宫北部,用汉白玉石条砌成,棺床中部两侧各有圆形金井一个。因被破坏严重,地宫内未见人骨,仅发现棺木残块、衣服碎片1块和铜钱4枚。
据调查,该墓葬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被盗挖。“文革”期间,宝顶被拆除,地宫城砖大部分被起走,石门被压倒。自此,园寝掩埋于荒草乱树之间被人渐渐遗忘。专家称,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不但明确了园寝的形制和规模,还对研究清代园寝制度和形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巩峥)
考古现场
出土的陶壶
这两年,随着城北一带开发建设,在沈家山和佳家花园工地施工现场,陆续有百余座古墓重见天日。记者昨接爆料,称在佳家花园二期工地又有两座汉墓出土。据了解,这3天,考古人员已抢救性考古发掘了7座汉唐古墓。
记者到现场时,考古人员正在清理一座汉代夫妇合葬墓,墓穴里两具棺材腐烂得仅剩底部,在棺材西边,有陶壶、陶瓿、陶罐、陶灶等常见汉代随葬品,可惜都不同程度破碎了。
在这座汉墓的西北角,也有一座古墓紧挨着。这也是一座汉代夫妇合葬墓,南侧棺材已腐烂,但在出土的随葬品中,发现了一只保存完好的陶壶。这只双系陶壶高约30厘米,表面施了绿釉,颈部有精美的水波纹,腹部和口部内侧则有一道道圈。
在不远处,还有5座前两天发掘的汉唐古墓,其中4座唐墓的分布貌似菱形的4个点,而且方向一致,可惜已遭盗墓贼光顾,随葬品并不多。既然4座古墓相距不远,看上去安置有规律,是否为家族墓,还有待考证。此外,考古人员昨还在工地上采集到一只韩瓶,它是出自宋代古墓或是古井?还有待发现。
截至昨晚,考古人员3天已考古发掘7座汉唐古墓。考古部门通过本报呼吁各施工单位自觉保护地下文物。
美国研究人员21日说,他们发现一类特殊海藻。这类海藻可释放某种天然物质,以化学方法抵御菌类感染。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发抗疟药物。
疟疾,这种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每年在全球致死逾百万人。由于疟原虫对传统抗疟药物逐渐产生抗药性,新型抗虐药物研发提上日程。
研究人员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国际科学研讨会上说,在研究人员从斐济近海收集的800种海藻中,有一类海藻格外引人注意,因为这类海藻“看似特别擅长抵御菌类感染”。
研究人员发现,这类海藻有“浅色斑点”,“斑点”成分中含有特定分子,这些分子可及时“封锁”菌类入侵的通道,防止海藻染病。
“与人类不同,海藻不会作出免疫反应,但其组织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保护它们,”乔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朱莉亚·库巴内克说,“我们可以将这种化学过程应用在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疗法中,为人类造福。”
“治疗肆虐全球的疟疾,现在仅剩几种有效药物,”库巴内克说,“希望这些分子可成为研发新药的来源。”
不过,从分子发现到药物研发还有“一段距离”,这些分子能否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眼下尚不清楚。研究人员说,他们下一阶段打算先在实验鼠身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