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气体震动时产生的“细丝”,部分膨胀的冲击波来自猛烈的星际爆炸
气态“细丝“足有0.3光年之远,每片“细丝”的密度和长度不同,但宽度都大致相同
这是气态“细丝“网络特写,从图片上看并没有发现行星新生的蛛丝马迹
科学家近日在一团星云的附近发现了气态“细丝”, 虽然天文学家也曾拍摄过星云旁出现的气态“细丝“,但从未如这次拍摄的如此清晰,甚至可以计算出“细丝”的宽度。这片气态“细丝”据估算要有23个地球体积那样大,且其中还包含新生行星。尽管不同“细丝”的长度和密度都不同,但每片“细丝”的宽度都大体相近,欧洲航天局研究小组认为这片大面积的气态“细丝”是由穿越银河系的星际音爆引发的。
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是科学家成功的观测到气态“细丝”高清画面的秘密武器
研究小组在仔细分析了90片气态“细丝”后发现,它们长度都有0.3光年之远,这个距离相当于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2万倍,即9300万英里。菲利普?安德烈(Philippe André)博士表示,虽然没有直接证明,但存在有力的证据证明“细丝”和星际湍流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研究人员曾经认为已经很清楚的了解了“细丝”和行星形成之间的联系,但从这片巨大面积的“细丝”来看,行星的形成就像这片片“细丝”上所串的颗颗珠粒,将需要有更多深入的研究。
天文学家通过使用电脑模型,判断气态“细丝”是由慢速冲击波在星云中消散时形成的。这些冲击波实际上是稍微缓和的超声波,即是由大量混乱能量通过爆发星注入到星际间形成的。这些超声波穿越银河系,经过的地方就会压缩气体并将气体“扫”到一起成为气态“细丝”。
中新网4月14日电 据英国媒体14日报道,一名在190年前被处以绞刑的英国男子死后尸体被制作成了标本,直到今年,在后裔要求下,人们才为该名男子举行了葬礼。这场葬礼,迟到了190年。
投石伤人被处以绞刑
据报道,1821年,当时年仅17岁的约翰-霍尔伍德(John Horwood)向同村女孩伊丽莎-巴勒索姆(Eliza Balsom)投掷小卵石、打中了她的眼部、造成脑肿胀。称约翰对曾经与他交往的伊丽莎与他分手的决定不满,于是投掷石块打她。
伊丽莎被送往医院后,医生急于疏解她的脑压,便进行了开颅疏压手术,但可能因为卫生条件欠佳、导致伤口感染,伊丽莎最终不治死亡。
报道称,约翰遭指控“杀害”伊丽莎后毫无悔意,英国法庭在1821年4月11日判处其绞刑,同年4月13日行刑。行刑当天,约翰度过18岁生日才3天。
约翰死后,尸体被布里斯托皇家医院(Bristol Royal Infirmary)用来做解剖教学,所以一直都没有下葬。
后来,他的骨骼做成的标本交由布里斯托大学收藏,从此也被人们逐渐淡忘。
英国男子约翰190年前死亡后,被制成人体标本
后裔发现医生制作“人皮之书”
直到近年,住在英国曼彻斯特的玛丽-哈利维尔(Mary Halliwell)在研究家谱时,才无意中发现,当年被绞死的少年约翰-霍尔伍德居然和她有亲戚关系。
67岁的玛丽并非是族谱学专家。她无意中发现,约翰是她的“玄叔公”。她经过进一步探查她还发现,约翰的骨骼竟然满是灰尘地被遗忘在布里斯托大学的柜子里。
玛丽说,后来再作了一些研究,她发现,当年布里斯托皇家医院的理查德德-史密斯(Richard Smith)医生,正是解剖约翰遗体的人。据信,这名医生还将约翰的皮肤从身体上剥下,将约翰制成了骨骼标本。
据称,史密斯医生把从约翰身上剥下的皮肤交给制皮匠做成了皮革,随后用来装订与约翰案件有关的纪录。
由约翰皮肤做成的这本“人皮之书”现在由布里斯托档案资料室收藏。
约翰的后裔玛丽(上图)决定,要让先人安葬入土,还他“尊严”,哪怕是迟到190年
迟到190年的葬礼
当地时间2011年4月13日13时30分,在当年投石伤人被绞死的少年约翰断气整整190年之后,他的遗体终于被安葬入土。玛丽安排约翰安葬在布里斯托郊外小村的霍尔伍德家族墓园。
玛丽说,自己的先人——约翰的父母曾通过信件表达了丧子之痛,并期望儿子能得到一个合适的葬礼。玛丽表示,为了完成先人的愿望,还给自己家族先人一份尊严,她决定找回约翰遗体并将其埋葬。
报道指出,约翰的故事不仅说明19世纪时英国司法系统的严谨和残酷,也揭露出当时医疗手段的不精纯,事实上,伊丽莎的死亡并非是约翰直接造成的。
2010年,业余寻宝猎人在英国萨默塞特的农田发现5万多枚古罗马钱币。大英博物馆的专家表示,这是在单一容器中发现的数量最多的古代钱币,在英国发现的古币数量排行榜中排名第二。
官员们最近宣布,这些古币以及最近同样由业余寻宝猎人发现的铁器时代黄金首饰将由博物馆收藏,这要感谢博物馆获得的一系列资金和捐赠。古币将由萨默塞特的英格兰博物馆收藏,在2011年夏季重新对公众开放之后,这些古币将对外展开。
1.古代钱币
古代钱币
在英国发现的古代钱币,数量之多,令人吃惊。此次发现的古币已经进行清理和修复,其中包括近800枚由卡劳修斯铸造的钱币。卡劳修斯是古罗马的一名将军,于286年夺取英国政权并统治英国,7年之后被自己的财务总管刺死。在位期间,卡劳修斯通过宣传巩固自己的统治,发行了大量印有自己头像的高质量银币,例如照片中所呈现的银币。
此次发现的古币上面同样印有传说中古罗马缔造者——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吸吮狼奶的情形,这在此前的卡劳修斯钱币上从未发现。卡劳修斯可能利用这种方式将自己与历史上的罗马皇帝联系在一起。大英博物馆考古学家萨姆·摩尔希德在接受“国家地理新闻”网站采访时表示:“他是一位伟大的宣传员。在登上王位之后,他就立即发行钱币。”
2.卡劳修斯铸造的银币
卡劳修斯铸造的银币
印有卡劳修斯头像的银币。在英国萨默塞特发现的古罗马钱币数量达到5.2万枚,其中绝大多数是铜币,印有卡劳修斯头像的银币较为罕见。这位皇帝铸造的钱币是此次发现的古币中距今最早的,铸造时间在公元293年之前。这一年,卡劳修斯遭人刺杀。
这一发现同样改变了考古学家对这批古币的看法。通常情况下,埋藏钱币只是一种暂时行为,钱币主人担心爱尔兰或撒克逊袭击者入侵,抢走自己的财物。这一次数量惊人的古币是在一个陶瓷罐中发现的,重量达到352磅(约合160公斤)。考古学家表示这批钱币可能从未被运到埋葬地,它们可能充当仪式上的贡品。这是罗马统治前英国的一种习俗,可能一直延续到罗马时期。摩尔希德和同事表示,这一时期用于充当贡品的钱币比罗马统治时的其他任何时期都更为常见。
这批钱币是金属探测器迷戴夫·克里斯普发现的,当时他在农田主人允许的情况下对农田进行探测。根据英国法律规定,在私有土地下发现的宝藏规地主和发现者共同所有。
3.黄金颈环
黄金颈环
3月21日,苏格兰文化与内务部长菲奥纳·希斯洛普和爱丁堡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负责人戈登·里图尔与古代黄金颈环亲密接触。借助于最近获得的一系列资金,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得以收藏这些罗马统治前的黄金颈环,用于进行研究。2011年夏季,黄金颈环将对外展出。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网站表示,黄金颈环的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之间,由金属探测迷大卫·布斯发现,这是他第一次踏上寻宝之旅。当时,他在距离汽车只有7步远的地方发现了这批宝藏,运气之好,令人羡慕。布斯是在苏格兰中部的斯特林发现这批黄金宝藏的,具体地点保密以防止掀起寻宝热。
这4件铁器时代金饰中有2件使用扭曲的金带制成,这是当时一种典型的凯尔特风格。根据截然不同的管状设计,第三件(里图尔右手附近)可能来自于法国南部。第四件(右下)采用细金线扭在一起制成,设计较为复杂,应该出自古希腊或者古罗马技艺高超的工匠之手。
4.铁器时代金饰
铁器时代金饰
这件绚丽的地中海饰环以及其他3件饰环保存完好,是在一个木制结构中发现的,可能是神龛。在抵达最终的埋藏地之前,这批金饰一定经历了漫长的旅程,说明当时富有的英国人已开始进行远途贸易。希斯洛普在一份声明中说:“此次发现的饰环价值46.2万英镑(约合74.1万美元),是迄今为止在苏格兰发现的最为重要的铁器时代黄金饰品。”(孝文)
图中部这个巨大的椭圆星系团中包含了大量的暗物质,因此它的引力能够使得光线弯曲,产生引力透镜效果。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法国和美国天文学家近日发现宇宙的遥远区域中存在一个早期星系,星系中的恒星大约形成于135亿年前,仅仅晚于宇宙大爆炸大约2亿年。最新发现将有助于解释最早星系究竟是何时形成的以及早期宇宙是如何进化的等问题。
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早发现这个星系。来自夏威夷凯克天文台的详细观测数据显示,所观测到的光线最早可追溯到宇宙只有9.5亿岁时,而宇宙大约形成于137亿年前。“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必泽”太空望远镜的红外数据显示,星系中的恒星异常成熟,这也意味着它们应该形成于宇宙的幼儿时期。
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天文学家乔安-理查德是该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和论文的第一作者。理查德表示,“这一发现将对星系在宇宙初期阶段究竟是何时形成的理论发起挑战。新发现甚至还有可能用来解释一个谜,即充斥于早期宇宙中的氢雾究竟是如何被清除的。”理查德的研究成果将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之上。
新发现的星系并非是已观测到的最遥远星系,但却是能够以如此清晰度观测到的最早期星系。通常情况下,像此类星系极为模糊,而且很难加以研究。但是,在此次发现过程中,大自然为天文学家提供了一个宇宙放大镜。新发现星系的图像是利用一个位于其前方的巨大星系团的引力进行放大拍摄的,这种引力使得新星系亮度提高11倍。这种现象也称为“引力透镜”。
论文联合作者之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家埃齐-埃格米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太空透镜,以现有的观测设备,我们不可能研究这种昏暗的星系。感谢大自然,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使得我们可以看清楚无数年前的宇宙。”
新发现还将有助于解释早期宇宙是如何被“再电离化”的。在宇宙早期历史上的某个节点,它经历了一个从所谓黑暗时代到发光时代的转变过程,从此最早的恒星和星系开始点亮。星光电离了周围浮动于太空中的中性氢原子,使它们带有电荷。
由于该星系拥有的恒星有的形成仅仅晚于宇宙大爆炸2亿年,因此新发现将可以帮助天文学家探秘宇宙再电离化时期的情景。当星系正在形成时,其中炽热的年轻恒星电离了太空中大量的中性氢气。大量相似的星系共同促进这种电离化过程。但是,由于它们太过昏暗,如果没有引力透镜放大效应,很难看到它们。
美国宇航局将要发射升空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可以在没有放大情况下看到这些昏暗的星系。作为“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必泽”太空望远镜的继任者,“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能够看到早期星系中已消失群体的红外线。(彬彬)
挖掘人员从墓室中挖出墓志
墓志背面有一层厚约2厘米的附着物
随着南平浦城干尸墓地现场挖掘工作的进行,反而出现了更多的谜团。
被大家寄以厚望,可以解开干尸身份的墓志出土了,根据墓志正面的字,由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的丁副馆长、南平市文物专家、浦城博物馆的文物研究人员组成的考古专家判定,干尸是明代张姓“处士”,而墓志背面记载生平墓志铭文,却被厚厚的附着物覆盖。这反常的行为,让干尸的身份蒙上了一层神秘。
而更让考古专家感到惊奇的是,在这个古墓竟然是由一个宋墓套着一个明墓:“张处士”的墓志放在宋代墓室的前方,宋代墓室变成甬道,后面则藏着明代墓室。
昨日,专家们决定暂时不剥开墓志铭上的附着物,等相关考证后再剥开,以免造成损失。今日,考古专家将继续对干尸墓室进行挖掘。
最新发现
墓志出土铭文被掩盖
初判:为明代张姓处士
昨日上午,墓志出土了。它呈正方形,长度约70厘米,正面刻有9个大字,经过多位专家的考证,暂时认定这9个字为“明处士吴峰张君墓志”。
考古专家认为,从该墓志的正面可以判定,该干尸是明代的张姓“处士”。专家说,“处士”一般理解为没有当过官,但在当地很有名望,或生活在显赫家族中,或隐士之类的人。另外,墓志的背面就是干尸的详细生平。可让专家疑惑的是,该墓志的背面竟然被几层油漆盖住,厚达到2厘米左右,根本没办法看清里面的文字。也有专家认为,这附着物可能是另外一种材质的石头。
因墓志铭被遮盖,专家们开始对这人“处士”的身份提出质疑。专家们认为,这人可能是一声名显赫的人,其后人考虑到他身份,担心被盗墓者骚扰,所以故意将他写成“处士”,也有可能这人是一当时著名的隐士,故意不让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浦城县方志办邱文彬主任推测,墓主归隐山林多年,郁郁不得志,最后含恨而终,死后连墓志铭也不愿公之于世。
不过专家说,要解开这人的身份之谜,还需要将这些油漆剥开。
宋、明古墓前后相连
猜测:是防盗墓贼的障眼法
在昨日的挖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惊奇地发现,古墓不止一个:在现有的明代古墓正前方,还有一个墓室,两个墓室之间几乎没有间隔缝隙。
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说,初步判断,前面的是宋代墓室,估计由于密封性不好,棺木连同尸身都早已腐坏,目前没发现墓志铭、墓碑。
根据古代葬俗,几乎没人会在原有墓地上重新建墓。除非一种可能,就是明代古墓在建的时候,为了防止盗墓,利用宋代古墓做个障眼法,来隐藏后面真正的墓室。
邱文彬也认为这个宋代墓室很可能是明代墓主的家人故意使的“障眼法”。
他说,从目前出土情况看,张姓处士的墓志是放在这个宋代墓室的前方,这就在构造上把这个宋代墓室变成甬道。如果有人盗墓,很可能挖到前面的墓室,见这里什么都没有,会误以为是一个废墓,进而放弃继续挖掘。
专家揭秘
尸身为何经数百年不腐?
高岭土层墓主瘦墓室封闭措施好
据了解,墓室周边泥土有一部分属于酸性土壤,在这样一种又潮又酸的土质环境中,能保持尸身干燥且不腐败,是一个谜团。
福建省闽越王城博物馆考古专家说,这或许可以从墓室的构造上找答案。他说,其实墓地的结构就像一个鸡蛋,外层包了三合土。三合土是用石灰、河泥、糯米制成。石灰的作用就是吸收水分,防止地下水渗透进墓里。河泥、糯米都是当时很好的粘合剂,保证了墓室外壁的密封性。
另外,根据残留的棺材板来看,使用的是质地坚硬的楠木,对尸身保存有利。
从外部环境看,墓的所在地,是一个高度2米左右的小山包,现在虽然已经被削掉一大块,依然保持着地势上的优势。
邱文彬在现场查看之后说,稻田里的泥土大多是高岭土,这种泥土因为透水性差,经常用来烧制陶瓷,且酸性不高。他认为,这种土质在一定程度帮了墓主人的忙,让墓地周边土壤里的水分相对稳定,不容易侵蚀到墓地里。
同时,在尸身的处理上,根据村民描述,上面裹了很厚的丝织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专家还在现场发现残留的大量木炭,这些都对保持干燥有益。
另外,有专家说,在古代中国,早就有和尚、道士去世之前,为了保护尸身而故意绝食的先例,他认为,这个墓主人出奇得瘦,在过世之前可能也采取了类似的手段,或者因为疾病而不能进食,促成了不腐的奇迹。
但这些因素,真的就是谜底吗?一切都要等省医学专家鉴定之后,才能给出答案。(张树福 刘晓霞/文 林朝阳/图)
听!恐龙来了,趁它没发现,快逃!”如果这句话出现在1亿多年前,请不要惊讶:哺乳动物的耳朵比爬行动物灵敏得多。今天凌晨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中国古生物学家的论文,揭示了这一进化的奥秘:两块“下岗”的下颌关节骨,在中耳重新“上岗”后,造就了哺乳动物的灵敏听力。
哺乳动物中耳有三块听小骨,而爬行动物只有一块。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听骨是一裂为三了,还是“拉人入伙”了?论文作者、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孟津说:“以前,科学家从胚胎发育过程中认识到,哺乳动物中耳中,有两块听骨是由爬行类下颌中的关节骨、前关节骨等演变后进入中耳的。”而两年前出土于我国辽西的一只沉睡了1.2亿年的真三尖齿兽化石,为这一认识提供了古生物学的新证据。
孟津告诉记者,比起现生哺乳动物的听骨,这只小兽的下颌关节骨虽然已经脱离了下颌的齿骨,但个头还有点大,但已与听骨非常接近。同时,它还连接在骨化的麦氏软骨上,尚未完全进入头骨——这是非常难得的发现。由于软骨在化石中难以保存,动物死亡后,会随肌肉等一起腐烂消失。因此,尽管早在1870年,古生物学家就在化石上注意到了麦氏软骨生长的沟痕,却不知道那到底是肌肉、神经,还是血管留下的。而现生哺乳动物的麦氏软骨只存在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待下颌骨发育完成后,就自动消失了。
孟津说,这只生活于早白垩纪的小生灵,恰巧具有骨化了的麦氏软骨——它能变成化石,并保存了下来,向古生物学家展示了进化中的哺乳动物中耳系统。
关节骨从下颌“下岗”,成就了哺乳动物听力的进化,在自然界中赢得了更多的生存资本。研究发现,早在白垩纪,哺乳动物就能听到54兆赫的高频声音,而爬行动物、鸟儿的“听域”上限却只有10-12兆赫。在恐龙不可一世的白垩纪,弱小的哺乳动物只能在多数恐龙呼呼大睡的夜间出动觅食。灵敏的听力,无疑是哺乳动物捕猎和逃生的必备技巧。
电影导演希姆查•贾科伯维希声称发现用于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两枚钉子
调查员和纪录片导演希姆查•贾科伯维希声称发现两枚用于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钉子。这两枚钉子长大约2英寸(约合5厘米),是1990年在耶路撒冷一座距今2000年的古墓内首次发现的。这座墓的主人据信就是主审耶稣的犹太大祭师该亚法。
在进行挖掘后不久,这座古墓便被封闭,所发现的文物也神秘消失。在新纪录片《十字架的钉子》中,贾科伯维希声称在特拉维夫一名人类学家的实验室发现了这两枚钉子。这位人类学家是研究古人遗骸的专家。然而,其他学者和专家对这一发现反应冷淡,根本不相信贾科伯维希发现所谓的十字架钉子。
在新纪录片《十字架上的钉子》中,经验丰富的调查员贾科伯维希讲述了他的惊人发现
影片从再次造访当时很多人认为的该亚法墓地开始。根据《新约》所载,正是他主持了耶稣的审判。这座坟墓位于耶路撒冷旧城南部几公里的山坡上,是在施工期间发现的,挖掘人员在坟墓内发现大量骨罐。该亚法是《新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将耶稣交给罗马人,最后导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贾科伯维希表示,这位大祭师并没有背负如此恶名。
特拉维夫大学解剖学与人类学教授伊斯雷尔•赫斯科维兹手里拿着所谓的耶稣受难钉子
根据这部新纪录片,这两枚铁钉一枚是在地上发现的,另一枚是在骨罐中发现的,不久后便神秘消失。贾科伯维希表示,由于该亚法与耶稣受难一事关系密切,他相信该亚法坟墓内发现的钉子就是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钉子。
梅尔•吉布森执导的影片《耶稣受难记》剧照。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发现了包括其他钉子在内的很多古代遗物,并且均与耶稣受难联系在一起。其中很多被认为是伪造的,其他一些则被视为圣物。贾科伯维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调查员,历时3年拍摄纪录片《十字架上的钉子》。在此之前,还有一部讲述发现耶稣墓的影片问世。这两部影片均引发激烈争论。
纪录片导演贾科伯维希与赫斯科维兹(左)交谈,前者声称发现两枚用于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钉子
他指出这一发现与其他发现不同,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历史和考古价值。他说:“我们带给世界的是最令人兴奋的考古发现,我们发现了两枚用于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钉子。是不是百分百确定?我自己也不知道。如果从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学角度看待此次发现,所有的线索都指向耶稣受刑。该亚法与耶稣受刑关系密切,如果将这两个人与这两枚钉子联系在一起,它们似乎就是用于钉死耶稣的钉子。”
一枚穿过骨头的钉子(左)以及在耶路撒冷一座距今2000年的坟墓内发现的两枚钉子一同亮相
负责监督耶路撒冷古墓挖掘的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对《十字架上的钉子》的上映做出回应。管理局方面指出,很多人对所谓的该亚法坟墓提出质疑,影片中描述的发现并未得到证实。他们指出坟墓内经常发现钉子。“毫无疑问,才华横溢的导演希姆查•贾科伯维希拍摄了一部非常有趣的影片,令人吃惊的考古发现是影片的最大卖点,但这一发现并不建立在考古发现或者考古研究上。”
一幅插图,再现了犹太大祭师该亚法质问耶稣的情形。在所谓的该亚法坟墓内发现了两枚引发争议的钉子
2011年,大英博物馆将展出一件文物,据信是耶稣荆棘冠上的一根荆棘。荆棘冠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遭抢劫,后被卖给法国皇室。过去200年时间里,它一直保存在英国的一所公立学校。此次展览将于6月23日举行。(秋凌)
欧洲宇航局12日宣布,一个国际天文学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一个距今135.5亿年的星系,是已知最古老的星系。这一发现有助于揭开宇宙“黑暗时代”之谜。
由法国里昂大学里昂天文台约翰理查德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这一星系,然后利用美国夏威夷凯克天文台的仪器测定了它距地球的距离为128亿光年。这说明该星系发出的光需要128亿年才能抵达地球,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观测到的该星系的光是128亿年前发出的,因而该星系至少诞生于128亿年前。对该星系光谱的进一步研究显示,该星系中最早的恒星已有7.5亿年历史,研究人员因此断定该星系诞生于135.5亿年前。这一成果将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今年1月,由美国科学家牵头的一个国际天文学研究小组也曾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宣布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最古老星系,它诞生于宇宙大爆炸最初的4.8亿年,而新发现的古老星系则诞生于宇宙大爆炸最初的2亿年,比前者年长2.8亿年。
根据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可的大爆炸理论,我们的宇宙是137.5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形成的。大爆炸初期宇宙极为明亮,但随着宇宙的膨胀,大爆炸约38万年后,能量逐渐形成了物质,大量氢气弥散在宇宙中。这时由于没有新的光源产生,宇宙是黑暗的。尽管此后逐渐有恒星、星系诞生,但他们产生的光仍然很暗,并且被弥散在宇宙中的“氢气雾”遮掩,直到10亿年后,星系越来越多,“氢气雾”被它们产生的电磁辐射驱散后,宇宙才开始亮起来。这10亿年被称为宇宙“黑暗时代”。
对“黑暗时代”的研究是当今科学前沿课题之一。而发现和研究在“黑暗时代”诞生的恒星和星系,是揭开这一时代奥秘的关键。据悉,欧洲、美国、加拿大等正在共同研制“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以代替即将退役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这一望远镜计划由欧洲宇航局在三四年后发射进入太空。届时,科学家将能探测距离更远、年龄更老的星系,进一步揭开宇宙“黑暗时代”的奥秘。(姜岩王晓郡)
澳大利亚种植的最辣辣椒“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
辣度为146万
这种辣椒名为“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外表呈亮红色,大小如1澳大利亚元硬币。
种植者马塞尔·德威特把辣椒样本送去墨尔本EML化学实验室检测。根据斯科维尔辣度检测体系,“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辣度为146万。
斯科维尔辣度检测方法是把辣椒汁水稀释到品尝不出辣味。146万单位意味着把辣椒汁水稀释146万倍,才能彻底中和辣味。塔巴斯克辣酱中所用墨西哥胡椒的辣度为5000,“鸟眼辣椒”辣度介于5万至10万之间。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12日援引德威特的话报道,这是一项世界纪录,不过正如辣椒本身,颇受争议。
现有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辣辣椒为英国人杰拉尔德·福勒培育的“那伽毒蛇”,辣度为138万。
种子发生变异
“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辣椒以发现者布奇·泰勒命名。泰勒发现这种辣椒的过程纯属偶然。
他种植“乔纳”辣椒时发现一株辣椒发生变异,便保存了种子,这就是后来的“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
德威特所在辣椒厂引进这种辣椒种子,开始种植。后来,他们以这种辣椒为原料,开发一种名为“蝎子之袭”的辣酱,辣度为“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的58%,打算在悉尼复活节农展会上推出。
德威特说,制作辣酱过程中,需要身穿防护服,头戴工业防毒面具,以防范辣椒烹煮过程中冒出的烟。
口感
如一块焊铁放在舌头上
据新华社电 德威特曾经生吃“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辣椒,他说,那就好比把一块焊铁放在舌头上和喉咙里。
德威特的妻子康妮亲眼目睹“勇者”挑战这种辣椒:“许多人伸出舌头,双手在边上扇”。
康妮坦承不敢吃“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因为对她的味觉而言,这种辣椒实在是无法承受之重。
尽管辣度高,“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还带点儿水果口味。德威特说:“它有点儿像香蕉和橙子的混合,就像一种水果沙拉。”
至于烹饪中如何使用“特立尼达蝎子布奇T”辣椒,德威特建议:“要非常省着用。”
4月12日,江西省文物工作者在南丰县发现一处罕见的古代道教祈雨祭坛遗址。据专家分析,该祭坛为北宋末年所建,仿北斗七星之形状,在两山之间开凿山石建成,道教人士称之为“凤凰池”,为古代求雨、消灾祈福之用。
该遗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池渡村戈镰石景区,境内为丹霞地貌,石峰耸立,绝壁凌云。在两座山间有一平缓山岗,祈雨祭坛在山岗一岩石上,长约9米,宽约6米,深约0.6米。
据江西省上饶市道教协会秘书长宋黎刚介绍,该遗址是古代举行求雨及消灾祈福等道教法事的祭坛,初步分析建于北宋末年。祭坛的建造仿北斗七星形状,在山石上开凿而成水池,在江西省内属首次发现,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水池走向由北向南,北高南低,可由石阶拾级而下,池中积水终年不干涸,被道教人士称为“凤凰池”。
宋黎刚表示,道教祭坛的作用除求雨之外,还有投简除罪、消灾祈福等宗教仪式。该遗址保存完整,极为罕见,对研究古代道教祈雨等宗教活动与风水学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