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洛杉矶6月4日电(记者高原)美国南加州大学日前发表公报称,该大学研究人员和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行合作,发现一种染色体异常能导致全身毛发过度生长,即俗称的“毛人”。
“毛人”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学名为先天性多毛症。男性患者整个脸部、包括眼睑以及上半身长满毛发,而女性全身都长满毛发。研究人员称,他们的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抑制毛发过度生长的新疗法,也可能帮助找到秃顶的新疗法。
以协和医学院张学教授为首的这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论文说,张学等中方研究人员在为中国一个家庭进行检查时,首先发现了这种导致毛发过度生长的遗传现象。美方研究人员也在一个墨西哥家庭中发现了类似的遗传现象。
在中方的研究中,张学等人首先发现患者的5号染色体有一段插入了X染色体。在这一成果的启示下,美方研究人员发现,墨西哥患者X染色体的相同部位被4号染色体的一段插入。
研究人员解释说,当X染色体被其他染色体的“外来”DNA序列插入时,位于X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可能被“激活”,从而刺激毛发生长,导致先天性多毛症。他们认为,与毛发生长有关的SOX3基因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早些时候,科学家发现先天性多毛症属家族隔代遗传,其症状可能多代以后才重复出现。美方研究人员帕特尔说,刺激毛发生长的遗传信息很可能一直存在于基因组中,不过没有表达。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能证实插入某段序列可以激活基因、刺激毛发生长,未来人们可望据此寻找治疗秃顶和遏制毛发过度生长的新方法。
尽管面临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但2010年全球还是新发现了1300种新物种。最近,国际物种勘测协会给这些新物种做了一次竞赛,评选出了“2010最佳十大新物种”,让我们来看看,获奖者都是谁?
1 达尔文树皮蜘蛛:编织全球最大网
这种蜘蛛编织的蜘蛛网遍布河流、小溪和湖泊。达尔文树皮蜘蛛可以编织2.8平方米的蜘蛛网,比任何其他物种编织的环状网络都要大,它们吐出的蛛丝要比杜邦公司生产的凯夫拉纤维牢固10倍,是已知最牢固的生物材料。
2 荧光小蘑菇:24小时绽放黄绿光芒
这种蘑菇生活在巴西圣保罗附近的森林中,可以全天24小时发出荧光。荧光小蘑菇身上带胶质,会发出灿烂的黄绿光。加上它,全球150万种物种中,能发出生物荧光的真菌类物种达到了71种。
3 泰坦尼克食锈菌:钢铁克星
研究者在泰坦尼克号锈迹斑斑的残骸上发现了食锈菌的踪迹,这些食锈菌会黏附在钢铁和锈斑表面,借助其他微生物的帮助,吞噬沉船的金属。如果一直腐蚀下去,这些细菌会将泰坦尼克号吞噬得一干二净。研究者认为,这些细菌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其他一些海底沉船会被分解。
4 金斑蜥蜴:低调巨人
这是一种皮肤带有金色斑点的蜥蜴,其躯体长达2米。金斑蜥蜴生活在菲律宾吕宋岛附近的森林中,科学家认为,虽然金斑蜥蜴全身金光闪闪,但因为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树上,所以才一直没被发现。
5 授粉蟋蟀:专给兰花授粉
这种蟋蟀生活在法属留尼旺岛上,属于一种会发出刺耳声音的蟋蟀亚种。但是,这种蟋蟀尤为特别,它可以对当地罕见的一种兰花进行授粉。
6 新种跳羚:丛林新宠
这是跳羚的一个新物种,人们是在西非的野生动物丛林肉市场中发现它的。现在,科学家还需要对其外貌进行进一步寻找和描述。在西非,有很多野生动物被屠杀,用以进食或在某种仪式上使用。
7 水蛭暴君:下颚牙齿一样都不少
这种水蛭长达5厘米,是目前已知唯一带下颚和长牙的水蛭。人们第一次发现这种水蛭时,它正贴在秘鲁一个孩子的鼻腔黏膜上。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六七百种水蛭,但据估计,全球共有约一万种水蛭。
8 带腮蘑菇:水下生活全靠腮
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罗格河干净冰凉的水体上,生活着一种奇怪的水下生物。相关人员密切观察这种带腮蘑菇超过11周,认定这是第一种生活在水下的蘑菇。
9 跳跃蟑螂:像蚱蜢一样跳跃
此前,人们以为这种会跳跃的蟑螂只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去年,它在南非重新露面。和其他蟑螂相比,跳螂的腿部结构非常适合跳跃,其触角也有一个独特的固定点,可以在跳跃的时候稳定身体。正因此,这种蟑螂可以像蚱蜢一样跳跃自如。
10 路易斯安那蝙蝠鱼:像煎饼一样的鱼
看到它,你可不要以为这是一张煎饼。这种奇怪的鱼是在墨西哥湾发生石油泄漏事件不久前发现的,它生活在海底深处,用其尖尖的鱼鳍帮助跳跃。不过,因为漏油事件,这一物种可能前途暗淡。(金煜)
本报潮州讯 (记者 陈正新 摄影报道)潮州砚峰山麓淡浮院的一处古井近日再次发现桃花水母现身(如图)。景区管理人员介绍说,自2007年首次发现桃花水母后,5年内这种珍稀水母已经现身4次。
桃花水母最早在湖北秭归县发现。因其所处水域要求十分洁净,平时多沉于水底,只在桃花盛开时上浮水面,古人以为是桃花瓣变成的,所以叫它作桃花鱼。潮州这处“桃花水母”现身的古井深约6米,是十多年前建设淡浮院时开挖的,原来这口井所处的位置有一处比较大的泉眼。
欧盟禁止生产含有双酚A的塑料奶瓶后,我国卫生部也拟于6月1日起,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食品容器生产和进口,同时自9月1日起禁止销售含双酚A的婴幼儿食品容器。2日,记者走访枣庄多家孕婴店并未发现PC材质奶瓶,但在一些商场超市货架上仍然可以看到。
2日,在枣庄的多家商场、超市和孕婴店,记者看到货架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奶瓶,材质上有玻璃、塑料的。塑料的又分为PC、PP和PES,而此次禁令主要针对的是PC材料制品。据了解,双酚A为制造PC塑料的不可或缺的添加材料,PC材质的容器在加热后可能会释放出双酚A,而PC材质又是奶瓶的主流材质之一。在高温条件下可能会释放出来,导致内分泌失调,诱导婴幼儿性早熟。
记者发现,在振兴路、文化路等孕婴专卖店,已没有PC塑料奶瓶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玻璃奶瓶和PP、PES塑料奶瓶。记者在振兴路一孕婴店看到大部门都是PP的,也有PET的,但是价格稍贵。一家孕婴店的主管说,他们店以前卖PC的,很多人买,也便宜。但是当媒体对双酚A报道后,我们就把PC奶瓶下架,全部收到仓库,现在仅有玻璃奶瓶和其他PP、PET材质的塑料奶瓶,这些都不含双酚A。
在龙头路一家超市,仍然还有爱得利的PC奶瓶,上面没有标示是否含有双酚A。超市销售人员说,她们还没有接到PC奶瓶的下架通知,而且记者看到在奶瓶区则是只有PC材质的,玻璃的只有几个,售货员对是否含双酚A的询问全然不知,而且反映说一直卖的就是这些,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在光明路一家超市里,记者看到货架上有PC奶瓶,商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现在只是禁止生产,等9月1日才禁止出售,因此就没有下架,“现在只是以前的库存,卖完之后就不再进货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多数认为玻璃奶瓶更安全,据一超市售货员介绍,孩子年龄较小的家长大都选择玻璃制奶瓶,在超市购物的刘女士说,她的孩子快三岁了,已经用过五六个奶瓶了,都是选择玻璃的。她认为塑料制品可以细分许多种,具体哪种含有有毒物质并不清楚,还是用玻璃制的放心。(黄永菲)
工作人员在清点古钱
“停!”6月1日上午,苏州干将路改造乐桥段的一个施工工地上,挖掘机的轰鸣声被一声大喊止住:离地四五米的地下,突然露出了一口古井,里面藏着大量的古钱币!随即,工人们第一时间通知了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专家们迅速赶到,一番考证后惊喜不断:这些钱币是北宋中后期所铸,足足有4吨重,这在国内已经罕有,更难得的是,还发现了珍贵的银质“圣宋元宝”!
一声“停”,救下一口“聚宝古井”
昨天上午,记者也赶到了位于干将路与人民路交界位置西南处的道路施工现场发现,古井已被进行了回填。
据当时发现古井的在场工人表示:6月1日的上午,他们和往常一样,在工地上进行常规的施工,挖掘机向地下挖土时突然一个工人大叫了一声“停”。原来,在离地面足足有四五米的地下突然露出了一口看上去就有些年头的古井。
“我们走近一看,发现原来这个古井不像一般普通的水井那样,蛮有特色的。古井的口子也不是普通井口那样的圆形,而是呈现出了规则的正八角形,井上一圈周围好像是用陶制成的,上下端一共分成了两层,很漂亮。井的周边则是用青砖铺砌而成的,很有江南风格。”现场的一名工人介绍,“进一步的挖掘后,更为惊讶的发现古井的里面还藏有大量的古钱币。于是,第一时间通知了市考古研究所。”
耗一天,清出4吨的北宋古币
苏州考古研究所在接报后,当即派出8名工作人员赶到了干将路的施工现场,立刻对发现的古钱币进行了一番抢救性的清理。
这次考古发掘的铁军是苏州考古研究所的所长助理张铁军,张铁军告诉记者:“因为这次古钱币的数量比较多,所以我们的清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发现古币的那天上午,我们一直持续了整整1天的时间才将古币完全整理出来。”张铁军说,随后他们又通过了一天一夜的整理研究,经鉴定一共清理出的古钱币有80多袋,每袋重为50多公斤,总重为4吨左右。按北宋古币的分量估算,这批钱币足足有20多万枚。
难估价,“圣宋元宝”最为珍稀
“此次古井中发现的古钱币上层排列十分的整齐,但是下层的钱币排列却稍显散乱。我们在进行处理后发现上层的钱币略大,且刻有‘崇宁重宝’的字样,而下层钱币略小,刻有‘元丰通宝’、‘绍圣元宝’等字样。”张铁军表示,以此判断,这些古钱币应该都是属于北宋中后期的钱币。
张铁军非常激动地介绍:“值得一提的是挖掘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所铸的‘圣宋元宝’,这是一种不以年号命名的古钱,而且是银质的,比较珍贵。”
那要给这4吨的古钱币估估价,又值多少呢?张铁军则表示:“这个还不好妄下结论,因为文物的价格只有在进入市场之后才能估算,所以现在还不好说!”
初步猜测
避战乱临时埋藏 或与梁红玉抗金有关
那么,这么多的北宋时期的钱币到底是从何而来?又为何会被人仓促地埋藏于古井之中呢?带着种种的揣测,记者又联系到了这次考古挖掘工作的领队张铁军,张铁军表示:据考古队的初步分析,北宋时期苏州经济比较的发达,成堆的古币最有可能是来自于当时某个商家遇到战乱而仓促匿藏于此的。
“虽然钱币很多,但我们认为应该不是富贵大户,一般富足的大户家中应该是黄金、白银,而不会直接把钱币储备在家。”张铁军介绍,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井底有普通的取水罐,所以能推断出这个井应该就是普通的家用井,并非是专门用来储备金银财宝,再加上钱币比较凌乱,所以认为很有可能是因为突然的战乱而导致的仓促埋藏。
张铁军还介绍道:“我们又和苏州当时的历史进行了比对,发现宋朝的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妻在这一时期曾和金军在苏州东环附近进行过一场恶战,这些钱币很有可能是当时留下的。”
古钱币的具体来历,还有待进一步考古。
(姚一鹤 单成志 文/摄)
中新网西安6月3日电 (记者 冽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3日宣布,秦始皇陵园正式启动俗称“百戏俑坑”和内城北部西区建筑遗址考古发掘,这标志着秦陵园考古工作由系统勘探到发掘与勘探结合、遗址公园由建设进入展示阶段。
据初步统计,目前在秦始皇陵附近已发现各种陪葬坑180余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百戏俑坑、石铠甲坑以及各种内涵不同的府藏坑等。
“百戏俑坑”为编号K9901陪葬坑,位于秦陵东南部内外城之间。1999年3月,秦始皇陵考古队曾对此进行过抢救性试掘,在4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目前在秦陵地区发现体积、重量最大的一件青铜鼎,口径70厘米,通高61厘米,重212公斤,造型精美厚重,气势磅礴恢宏。并出土陶俑11件,姿态各异,风格、服饰、装束等都与兵马俑截然不同。
秦陵博物院副院长曹玮介绍说,已知的陪葬坑里面,K9901号坑是唯一与一、二、三号坑出土的俑完全不一样的一种陪葬坑。它既不穿铠甲,也不着战袍,只是在下身有裳,上身赤裸,用写实的手法将俑人的身体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里程碑。
他透露,由于当时试掘面积还不及整个俑坑面积的十分之一,K9901号陪葬坑的形制、内涵、所包含的遗迹遗物并不是十分清楚,其性质只能暂定为“百戏俑坑”。
考古勘测表明,秦始皇陵园内城建筑宏大,南北长690米,东西宽230米,面积占到陵园总面积的十四分之一,历史上被认为是祭祀秦始皇的场所,两千多年来颇有争议。此次对内城北部西区建筑遗址的勘探发掘,将为进一步解释这一建筑群在陵园制度中的性质、意义、结构、形制、交通、供排水系统等问题做出初步判断。
汉阳陵考古队正在发掘东阙门内塾。
本报讯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汉阳陵帝陵东阙门遗址发掘有了进展。发现了内塾,而且部分阙台遗迹已被揭露出来。还发现了厚实红烧土遗迹,说明这里失过火,这为东阙门毁弃原因提供了新的线索。
东阙门“门房”现身
部分阙台遗迹被揭露
“塾”是指古代指门内东西两侧的堂屋,相当于城门“门房”。 参照南阙门遗址发掘,可知帝陵的阙门有内外四个门塾,左右对称分布于门道两侧。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内塾和外塾——阙门内侧靠近封土的称为内塾,阙门外侧靠近门外神道的称为外塾。
目前帝陵东阙门已发掘清理出的门塾遗址就是靠近帝陵封土的内塾遗迹,也就是城门内的“门房”。汉阳陵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内塾原有的空间结构在建筑坍塌后被填土填满,填土内的包含物主要为夯土块、瓦片等,还有部分未燃尽的木头遗迹。而内塾与阙台之间的隔墙,目前已经暴露出来的隔墙遗迹宽1.3米。
发现厚实红烧土遗迹
东阙门曾经失过火
阙台的主体也已经暴露出来,由于自然的原因,原有的夯土高台坍塌呈鱼脊状。最值得探讨的是,已发掘部分区域内存在厚实的红烧土遗迹,也就是说这里曾经被火烧过。这为研究帝陵东阙门的毁弃原因提供了新的线索。
记者获悉,当初发掘南阙门的时候,也曾发现有失火痕迹。根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阳陵曾经失火。但是却没有写明失火地点和原因。同时,南阙门发掘时留下了很多疑问,例如:发现南阙门曾经二次扩建。扩建是简单修复还是将两出阙结构扩建为三出阙?
由于三出阙是帝王最高等级的礼制,那么它到底是汉景帝时期出现的,还是更早?和南阙门二次扩建有无关系,是东阙门失火前就有的,还是失火后出现的?或许这些疑问有望在东阙门接下来的发掘中找到线索或答案。(西安晚报)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6月1日报道】题:科学家干扰蚊子嗅觉,为抗击疟疾带来新希望
新一代强效驱蚊剂有望在控制疟疾的斗争中开辟一条新战线,因为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方法能够干扰蚊虫测出人所处位置的能力。
美国科学家发现,有3种化学品能够干扰蚊子感觉到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的能力。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正是蚊虫用来发现叮咬目标的信号。
预计这一发现将促进研究人员研制出廉价新型驱虫剂,从而预防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等蚊媒疾病的传播。这类廉价新型驱虫剂可以喷洒在房间内而不是人身上。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组能够模仿二氧化碳气味的气味分子,可以用来制作将蚊子引开、使它们远离人的诱饵。
蚊子对二氧化碳极为敏感,能够顺着人们在睡觉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找到可以饱餐一顿的地方。蚊子通过下颚须(嘴边一种微小的附器)测出二氧化碳,因为下颚须上有对二氧化碳反应灵敏的气味感受器。
研究小组发现了3组能够影响这些感受器的化学品。第一组可以抑制感受器,从而导致蚊子对二氧化碳的反应灵敏度降低。第二组可以过度刺激感受器,从而导致蚊子失去判断力,感受不到二氧化碳的存在。第三组可以模仿二氧化碳,这样蚊子就不再能够确定真信号是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来自诱饵。
在发表于《自然》周刊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测试了这些化学品对冈比亚按蚊(传播疟疾)、埃及伊蚊(传播登革热和黄热病)和热带家蚊(传播丝虫病和西尼罗河病毒)等3种蚊子的作用。
结果显示,即便接触导致判断力丧失的化学品时间很短,蚊子也会在几分钟内无法感受到二氧化碳的存在。科学家在跟踪风洞中的蚊子时发现,化学品严重损害了它们发现二氧化碳源的能力。
目前,各种化学品作为驱蚊剂结合使用还不合适,因为这有可能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但是相关研究应该会促使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安全替代品。
大闹埠汉墓群出土的一套化妆用品。
出土的青铜器印章,上面刻有"室孙邑"字样。
盛家庄汉墓群出土的玉环。
2009年和2010年,青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胶州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对胶州市九龙镇盛家庄和大闹埠两处汉墓群进行了保护性考古发掘,经过近两年的整理和修复,300余件文物终于集体亮相。6月2日上午,这些文物在胶州市博物馆公开展览。据胶州市博物馆王馆长介绍,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而且都相当珍贵,这些文物揭秘了西汉从汉武帝时期的兴盛,一直到王莽时期的衰败,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西汉时期的胶州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条件相当好。
汉代女子化妆用品很齐全
6月2日上午,胶州市博物馆展厅内,300多件汉代青铜器、陶瓷器、装饰品以及印章和兵器等珍贵文物如数展出。除了漂亮的陶器和瓷器还有以往汉墓发掘中较为罕见的汉瓦,在展厅内,记者还发现有不少梳妆用的铜镜、化妆用的化妆粉、研磨器等文物。
“我们在这两次的考古发掘中,从墓葬内发掘出了大量的铜镜和女子梳妆时用的化妆品和装饰品。”王馆长介绍说,在盛家庄汉墓群中发现了女子装饰用品玉媛和玉环,做工都非常细腻。其中,玉媛是一种佩饰,而玉环是当时女子戴在耳朵上的装饰品。在大闹埠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用牛角材质制作的角擿(zhi),这是爱美女子用来挽发的饰物。
王馆长还介绍说,在大闹埠考古发掘中,他们还发掘出了化妆粉、研磨器和黛板,这是一套化妆用品,通常女子将化妆粉倒在黛板上,然后用研磨器在黛板上磨,化妆粉磨细后就可以涂抹在面部上了,这一套化妆品和大量铜镜的出土,可以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女子非常爱美容也爱化妆。
小小青铜器原是县令印章
“我们当时在大闹埠考古发掘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很小的青铜器。”王馆长介绍说,他们发现这个青铜器时上面全是泥土,后来整理发现,这是个直径只有2厘米的方形青铜印章,其顶部为龟形。
王馆长说,古代以龟为高贵,汉代丞相、列侯、将军等所用的金印,印钮都是龟形;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大官,所用银印印钮也是龟形,小官的印章上是不准用龟形图案的。
经过对印章上的刻字仔细辨别,发现上面写着“室孙邑”字样。经过考古人员深入研究,室孙两字为复姓,而印章的邑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专家通过研究一致认为,因西汉时期胶州属于祓(fu)国管辖,按照当时的建制,这里应该是一个县城,所以这枚带有“室孙邑”字样的龟形青铜印章,其主人应该是当时这里姓室孙的县令。
两处墓葬群见证西汉兴衰
“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西汉的兴衰。”胶州市博物馆的王馆长介绍说,盛家庄汉墓群虽然墓葬比较密集,出土的文物都非常珍贵,而且还发现了具有沿海特点的积贝墓。从汉墓群出土的陶器和原始青瓷来看,做工都非常细腻,并且还从墓葬内发现了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货币,由此可以看出,盛家庄汉墓群是在西汉鼎盛时期的墓葬群。
“我们通过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对比发现,大闹埠汉墓群要比盛家庄汉墓群晚很多年。”王馆长介绍说,在大闹埠汉墓群内,发掘出来的陶器和原始青瓷做工相对粗糙,而且,从这里发掘出了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钱币,以此推断这处大闹埠汉墓群是处于西汉晚期。而且,从钱币和陶瓷器上也能看出,鼎盛时期的器物与落败时期的器物,制造的工艺差别非常大。所以说,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西汉的兴衰,对研究胶州乃至青岛历史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金矿深处发现的新型蠕虫是迄今已知生活在最深处的动物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称,科学家已经在地下数英里处发现一种“魔鬼蠕虫”,这是有史以来发现的生活在地球最深处的动物。
这种最新发现的线虫名叫Halicephalobus mephisto,给它起这个名字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浮士德》中的恶魔名叫Mephistopheles,这一发现表明我们的脚下存在一个新的生物圈。科学家在深达2.2英里(3.6公里)的地下发现这种新蠕虫之前,很少知道有哪种线虫能生活在几十米深的地方。此前人们只知道这个深度存在微生物,也许这些生物体正是这种体长0.5毫米的蠕虫的食物来源。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地球微生物学家、论文联合作者图里斯·昂斯托特说:“它听起来似乎很小,但是对我来说,这就如同在安大略湖里发现了一头鲸。这种动物比它们捕食的细菌大几百万倍。” 昂斯托特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线虫学家盖坦·伯根尼耶首次在南非金矿的深处发现H. mephisto。但是最初该科研组并不清楚这种蠕虫是由矿工带下去的,还是岩石里本来就有的。
为了找出答案,伯根尼耶用了足足1年时间在矿井深处沿水脉收集样本,过滤它们以寻找水栖线虫。他在几块在矿井深处收集到的岩石里找到这种蠕虫时,总共已经过滤了8343加仑(31582升)水。另外,该科研组还发现了H. mephisto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好几千年的证据。他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对这种虫子栖息的水体进行检测,发现H. mephisto出现在3000到1.2万年前,这表明这种动物通过进化,已经适应了这种高压和高温的特殊环境。
昂斯托特说:“这一发现或许对像伯根尼耶这样的线虫学家来说实属意料之中,但是它确实令我大吃一惊。多细胞生命的分界线已经延伸到地球更深处。”他希望这种新型蠕虫能激励其他人在最极端的环境(包括地球和其他地方)下寻找复杂生命体。“人类通常认为,只有细菌能生活在火星等行星的地表深处。这一发现说明,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不能排除在那里寻找小绿蠕虫,而非小绿细菌的想法。”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1日的《自然》杂志上。(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