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盘山县古城子村村民认为碍手碍脚丢弃路边的大石块竟然是600多年前的明长城西宁堡城门石栓,是古代长城城堡插城门用的。 记者 徐刚 摄
昨日,盘锦首次在盘山县古城子村与沙岭镇分别发现了明代长城城堡城门石栓、门枕石以及城墙角石等建筑构件。史料上记载的辽东明长城上一个重要节点,西宁堡600多年后现身,由于这些发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考古工作者甚至保密发现地点的细节,以免闻讯而来的文物贩子进行疯狂抢购,影响文物的保护。
盘山县古城子村村民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们认为碍手碍脚丢弃路边的大石块,竟然是600多年前的明长城西宁堡城门石栓。
当盘锦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来到古城子村,村民说村口有块大石头有很多年历史了,杨洪琦和工作人员到现场发现了一块边长约60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石块,石块中间有一个直径约为20多厘米大小的圆孔,经工作人员鉴定这是城门石栓,是古代长城城堡插城门用的。
工作人员结合史料记载分析,从这块门栓石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可以判定,此处就是明代长城西宁堡的正南门位置。明长城西宁堡南城门由此“开启”。
除了城门石栓以及门枕石外,工作人员还在许多百姓家发现了城墙墙砖。在古城子村老夏家的院墙上,一块黑色残旧带有雕纹的石砖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这块石砖不大,砖体为青色,表面的纹路清晰可见。家里的老人说:“这砖还是多年前孩子们从地下挖出的,当时看着好看,就用垒院墙了,剩下几块就垒猪圈了。”杨洪琦说,这是明长城西宁堡的建筑构件,上面的花纹是勾云纹和乳钉纹。
考古工作队队长杨洪琦介绍,随后他们在附近又发现了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
明代辽东长城由北宁进入盘锦地区;中间段在盘山县高升镇;出口处为盘山县古城子镇。目前盘锦市文物部门正在积极申报国家保护,以便更好保护仅有的一些明长城遗址,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报讯(孝感晚报记者 卫冬 通讯员 陈柳)安陆市紫金路小学,日前在收集校史文物资料时,该校一教工捐出三套清(光绪28年)乡试、会试试卷。昨日,该校首次对外展示了其珍贵试卷。
安陆市紫金路小学,前身为清乾隆重臣和珅外祖父嘉谟主持兴建的汉东书院。据记载,书院隶属德安府,兼具皇家图书馆、书籍出版、人才培养和举荐等功能。书院负责人“山长”,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这三份汉东书院“禀生”——陈武、陈培庚、陈善参加乡试和会试的答题试卷(清代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者称“禀生”)。试卷中,陈培庚、陈善的答卷,分别是《达巷堂人曰大哉孔子》和《俄主专制英主立宪美主共和政策之宗旨不同国民之感动议扶其利病得失之数策》。但陈武的试卷,却是“中式算学”,试卷要求用《论梅式所创弧角算法》,论证试卷中的几何图案。
当地教育专家称,清代试卷、尤其是“中式算学”试卷的发现,对了解掌握清代数学研究具有相当重要作用。
考古学家莎拉-帕卡克在屏幕上指出卫星探测到的埃及金字塔的位置
人类发现的埃及迄今最古老的金字塔——绍塞尔金字塔(Pyramid of Djoser)
中新网5月25日电 据外电25日报道,近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一个实验室运用卫星红外成像技术,探测到了埃及地下17座从未被人发现的金字塔以及1000多座未被挖掘的墓穴、3000多处古代房屋遗址,堪称太空考古学的一次重大发现。
据悉,该实验室研究人员由美国埃及考古学家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带领,利用可以辩明地下不同物质的大功率红外热像设备,在埃及地区进行勘察,结果发现了大量埋藏在沙土中,从未被考古界发现的遗迹,包括金字塔、墓穴等。
初步挖掘考察已经证实了部分发现,包括2座埋在地下的金字塔。
帕卡克说,通过红外设备,可以看见建筑的形状,但当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出现时,同事们都感到惊讶,她自己更是退后一步,看着这些“宝藏”,简直不敢相信。她说,能挖掘一座金字塔几乎是每个考古学家的“梦想”。
报道介绍说,古代埃及人使用泥砖来建造房屋,这种建筑材料密度较大,即使是远在地球435英里(约合700公里)外的的卫星也能从空中侦测到这种不同于其它物质密度的材料。而且,这种红外技术十分先进,地球上直径不到一米的物体也可以由它精准显示在屏幕上。
埃及政府希望能够利用这种技术来侦测和保护古迹。
据此间媒体24日晚报道,在罗马尼亚东南部康斯坦察县境内一处高速公路修建工地,发现了一个9世纪的村落和一个葬有数百具遗骸的古墓群。
村落和古墓群位于从首都布加勒斯特通往黑海海滨城市康斯坦察“太阳”高速公路的瓦卢卢伊特拉扬镇工地。由于此路段必须抢在夏季海边度假高峰前完成,考古学家需要在两周内完成现场发掘工作。
古墓群一端发现许多石头房屋,每个房间可住二到三人。考古学家发现,这里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牧羊为生,也种植谷物。墓葬中发现了青铜器和铁器,显示这个村落十分富有。墓葬使用棺材,甚至有雕花石砌墓穴。
据报道,罗马尼亚东南部多布罗加地区在罗马人离开后的7世纪至10世纪间,史料十分稀少,新发现或可填补空白。
报道说,去年10月,考古学家在“太阳”高速公路一处路段还曾发现公元前希腊时代和罗马时代的祭祀坑和墓地。(林惠芬)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考古学家们在德国一个河谷内发现了一些骨折的头骨和破碎的骨头遗骸。据估计,这可能是源于青铜时代的某场战斗,或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战场。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德国北部托伦瑟河流域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大约100具遗骨,这表明在该地区曾发生过敌对部落残酷的短兵相接。这些骨头显示他们曾经遭到殴打,头骨分裂,甚至有的遗骸中还有一个2厘米的箭头。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可能是当时保留下来的武器——一个棒球球棒形状的棒槌,另一个类似于槌球槌。
科学家发现了这个武器。
骨头被破坏,头骨被分裂,身体有一个2厘米箭头埋置在里面。
这些发现使考古学家得出结论,他们认为这里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时代战斗遗址。来自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考古队称是发现的都是年轻男子的尸体,他们可能一直生活在青铜时代某个发生过战争的时期。此外一个证据是这里由很多陶器碎片或石头铺设,而并没有一个相对正式的坟墓。在100余具遗骨中,有8个人有骨头病变,1人大腿骨折,据估计是从马上摔下而导致的。
此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哈拉尔博士(Harald Lubke)说:“证据指出,这也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战场。之前的一些研究中,我们就发现过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许多暴力行为的证据,但它看起来和托伦瑟河流域这里的情况并不相同。我们没有找到任何治疗的痕迹,钝性武器造成的伤痕很多,当然也有尖锐武器致伤的痕迹。有很多迹象表明,受害者的尸体是用一种不正常的方式埋葬处理。”
哈拉尔表示,这里可能是发生较大冲突的河谷,我们有可能在该地区发现更多的遗骸。他补充说:“目前这只是一个样本,我们将继续寻找更多的遗骸,以研究这是否真的是一场战斗或者是其它事情,例如祭祀。但我相信战斗是目前最好的一种解释。”据了解,这项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新一期的《文物杂志》(journal Antiquity)上。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岩墓”洞口蔺兴才/摄
“岩墓”洞口右上方的“古刀”蔺兴才/摄
中新网宜宾5月24日电(蔺兴才 阳明)四川省宜宾县横江司法所工作人员冯元忠近日在横江镇柏林村革坪组调查走访时,在一个小山坡边缘处发现到一座“岩墓”(俗称“蛮洞子”)。
这座“蛮洞子”凿在坐东西向一个巨大的石头上,正面是一个梯形的洞口。经测量,该墓长约8米,宽约4.5米,高约5米。洞门正上方有一排“花纹”图案,右上方有一把古老的“刀”图案,左上方有一个形似“豹子”动物图案。墓洞长约2.6米,宽约2.5米,高约1.7米。洞内正上方有一排模糊不清的文字痕迹,文字下面雕刻有六幅壁画和四幅小壁画,壁画两端各雕刻一个“人物”画像。
“我的爷爷的爷爷还在世时,就经常提起这座“蛮洞子”。不晓得这座“蛮洞子”在这里究境屹立了多少年。”年近八旬的老人李贵银如是说。
据李贵银介绍,当地的村民都知道这座“蛮洞子”。由于洞内不会被风吹雨打,附近的村民将油菜籽、玉米等秸秆堆放在洞内。虽然这座“蛮洞子”的年代不祥,但是经过风吹雨打至今得以完整地保存。
一头牛的石刻画
近日,一批德国考古学家在苏丹北部的百卢达沙漠(Bayuda Desert)里,即尼罗河29公里外的一个干燥的山谷中发现了几十幅石刻画。据考古学家推断,石刻画历史在1000年前至5000年前,其中含有很多科学家也无法解释的神秘图案。与以前在苏丹邻近的国家埃及发现的石刻画是否有联系呢?或许若干年后考古学家会给出答案。
有些神秘图案科学家无法解释
德国考古研究小组在尼罗河29公里外的一个干燥的山谷中,找到15处新的考古遗址,其中许多石刻画没有用任何颜料,完全是刻出来的。
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研究员蒂姆-凯格说,有些遗址仅有单一的石刻画,而其他遗址有的多达30种。我们问过当地人关于石刻艺术的事,他们说这些石刻艺术非常古老,在他们祖父辈之前就有。
很多石刻画上刻的是十字架和教堂,这暗示着这些石刻画的历史要追溯到大约1500年前基督教在苏丹传播时期。其中一幅石刻画描述的是邻近的古代修道院。凯格说:“还有一幅让人深刻的石刻画,上面刻着一个全副武装的骑士拿着长矛和盾牌,画上的这个骑士暗指善于屠龙的传奇骑士圣-乔治。”圣-乔治骑士石刻画在苏丹历史有过文字记载,而且历史记载还证实了努比亚基督教的圣人和圣徒都广受欢迎。
除了这些有记载的历史之外,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批至少有5000年历史的神秘石刻艺术品,画上刻的是混合几何图案,如螺旋形图案。那时非洲气候还比较潮湿,苏丹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原,人们都以畜牧业和农耕为生。研究人员不完全明白这些石刻画背后的含义,但他们推断,这些石刻画与天文或者数学有关。“规则的螺旋体可能就是人们最早产生数学概念的图像之一。”凯格说。
凯格表示,第二组几何图画没有螺旋图案年代久远,图案上包括了一些不规则无循环的“网”。没有证据表明5000年前人们在此处钓鱼,因此排除渔网的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些不规则的“网”是动物皮,因为专家在乌干达发现了类似的石刻画,并确定画上刻的是鳄鱼或者其他动物的皮。
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些“石锣”,这些“石锣”实际上就是大块巨石,他们用小石头通过敲打“石锣”来制造声音,凯格表示,敲打“石锣”并不是把巨石当成乐器,而是通过不同声音传递信息,这已持续了几百上千年了。
埃及石刻画与此次发现相关?
10年前,英国的考古学家在尼罗河东部的沙漠发现了30处遗址,其中也刻有各种各样的石刻画。这些石刻画长达6000年之久,比在苏丹发现的混合几何图案还要早,描绘了各种牲畜、使用工具和人像。历史悠久的埃及石刻画正是埃及文明及其渊源的见证。
当时发现这些石刻的剑桥考古学家汤比-威尔金森认为,雕刻者应该是一支当地的游牧民族,他们赶着牛群随季节而迁徙。当土地变得干涸,他们就得迁往别处。
此外,他还认为埃及的疆域并不只限于尼罗河谷,还应包括河谷两边曾经适于生存的广阔地带。这些人们迁离了大草原在尼罗河谷定居下来,从而开始了埃及的文明。
而此次德国考古研究小组在发现遗址的山谷的其他点也发现了精细的牲畜画像,专家推测这些画像来自3000多年前的铜器时代晚期。在那时,苏丹的北部地区已经被埃及帝国所占领。
苏丹北部百卢达沙漠和埃及东部都发现一些石刻牲畜画,而且当时苏丹北部处于埃及统治下,那么,这两处发现的石刻画是否有联系呢?考古研究组表示,对百卢达沙漠石刻艺术的研究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