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古物
专家在发掘现场
展示出土文物
“此次发现的战国墓群在平山两河乡张杨村,在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中山王陵南面一公里左右,迄今发现16个墓葬。”张杨村墓群考古队队长刘连强透露,此前进行勘察时发现这些墓葬是长方形,而且有夯土,“这是战国墓的特色,目前发掘的一个墓出土带钩和铜刀等器物,初步推断是个战国平民的墓葬。”
昨日,记者在平山县张杨村村口广场上看到,这里聚集着30余位前来帮忙挖掘的村民,人头攒动中,不少人谈论着墓群排列的形状。几位考古队员正在地下2.4米深的地方仔细做清洁和整理工作,“这里南面有7个墓,北面有9个墓,现在正在对南面的7个墓进行挖掘。”一名拿着“洛阳铲”的考古队员指着墓群介绍。
据刘连强介绍,考古队从5月20日开始勘探,到现在已经进入了正式挖掘阶段。其中,一号墓已经基本挖掘完毕,二号墓棺板已经露出,可以看到棺板上的纹路。一号墓木棺长约2米、宽约88厘米,棺下有垫木,以防止木棺塌陷。但从现场情况来看,由于时间太久,外界环境的变化已经使木棺和垫木变成了“木灰”,垫木无法支撑起木棺重量,所以木棺塌陷了将近半米。
一号墓主人或为“富民”
“这个人腰上有铜带钩(装饰品),右手边还握有刀币(战国时期中山国钱币),另外脚边的铜削(装饰品小刀)都是他随身下葬的物品。”刘连强告诉记者,据推测,一号墓墓主人为一名年龄约40岁上下的男性,从表面上看表情从容,应该是正常死亡,以“头朝北脚朝南”的方式放置在木棺中。“墓群中1号坑的墓主人牙齿完整,尸骨完整,有利于挖掘后期的研究工作。”
而从随葬品来看,该墓葬的主人应该不是王室成员,而是一名平民。刘连强说,从一号墓的形状上看,也并非公爵王后之类属,倒是和民葬的规格相同。“在现在已经开始挖掘的7个墓中,我们发现其中除了一号墓之外,其余6个墓都是两两相邻,这种排列说明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比较亲近的,但具体是什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刘连强告诉记者,这种两两相靠的墓,与相隔1300米处的中山王和中山王后的墓地十分相似,可以初步猜测这些坟墓组是夫妻合葬的结果,不过现在还没有确切的随葬品和史料记载指明。
对于墓主人的身份,刘连强告诉记者,现在对于墓主人的具体身份以及相邻墓主人的关系还不能够做出准确判断,但是通过出土的刀币、青铜削、桥梁币、铜带钩四件随葬品可以看出,墓主人的家庭应该较为富有,属于一名“富民”。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办公室副主任梁勇则告诉记者,从出土的刀币来看,基本可以断定出墓主人是战国时代的中山国人。“在战国时期,只有中山国使用的是刀币。而自赵灭中山国之后,赵国就已经使用三孔布币。”
平民墓群再揭中山国面纱
据悉,战国中山国是由来自太行山区的北方民族在河北中南部建立的国家,一度和战国七雄比肩,创造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历史记载不多,后人称之为“神秘的王国”。
上世纪70年代河北考古工作者在平山三汲乡发掘了包括两座王墓在内的几十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其中就有“夔龙纹铜方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灯”、“双翼铜神兽”等珍贵文物。这是继长沙马王堆汉墓、战国曾侯乙墓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2001年3月名列“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按照规划,河北省将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将赵邯郸故城王城遗址、元中都遗址、中山古城遗址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争取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体系。其中,中山古城遗址项目将包括平山中山国遗址和中山灵寿故城遗址(位于灵寿故城村)。“应该说,这个战国墓群的发现,对我们揭开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建设中山国遗址公园都有很大好处。”石家庄市文物局副局长张献中介绍,中山国的平民墓群发现的还并不多,而平民墓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个墓群的发现,也能帮助专家更好地研究神秘的中山国。“该平民墓群距离中山古国遗址不远,又与属于中山战国时代。不难推断,该墓群应属于中山古国境内,应列入中山古城遗址的保护规划范围内,一起申报该遗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曾经的罗布泊(科学网-kexue.com配图)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古代罗布泊,西湖是叠加在古东湖上的,而东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中科院遥感所邵芸研究员告诉记者。
邵芸带领团队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新型成像雷达地下目标探测与隐伏特征提取技术研究”课题日前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3年多来,课题组共开展了5次野外调查,采集了大量野外样品,进行了实验室分析,探地雷达的探测验证,充分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对干沙层、干燥盐壳层的穿透能力,探测了被埋藏的罗布泊古湖岸线,对罗布泊“大耳朵”的成因之谜提出了新的见解。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历史上,它曾是一个烟波浩渺的湖泊,物产丰富,景色秀美,养育了众多文明,包括楼兰、米兰、小河等文明,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今天的罗布泊已经彻底干涸,只剩下广袤无边的干涸湖盆,剧烈起伏的盐壳层、风成沉积物和沙漠,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被称为“死亡之海”,地球“旱极”,是中国和亚洲大陆的干旱中心,塔里木盆地的积水积盐中心,其环境演变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遥感图像上发现干涸的罗布泊呈现神奇的耳朵形状,从此,罗布泊“大耳朵”就因其特殊的形态及成因不明而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
邵芸团队通过多源雷达遥感图像解译以及极化雷达特征分析,取得三项重大科学发现:
首先,在遥感图像上呈现“大耳朵”形状的罗布泊是由于罗布泊古东湖的西半部分为西湖所覆盖,使得原来圈闭的湖岸线被部分切割和掩盖,因此在遥感图像上能看到古东湖的东半部分,故呈现“耳朵”形状。利用雷达遥感技术能够透视风成沉积层和极端干燥盐壳层的能力,发现了埋藏于西湖湖相沉积物之下的古东湖湖岸线,证实了古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的存在,说明西湖(咸淡水混合)是叠加在古东湖(咸水)之上的。这一科学发现表明罗布泊古湖岸线原来是呈圈闭状态的,而不仅仅是“耳朵”状的。
其次,在野外科学考察中,找到了罗布泊古东湖的北部和西部湖岸线,确认了罗布泊的边界,由此推测,罗布泊古东湖分布范围可能远远大于原来测量的5350平方公里,初步测算超过1万平方公里。
第三,罗布泊古东湖的干涸过程可以划分为6期,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明暗相间的6个条带。明条带为高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较强烈的萎缩,湖面快速缩小,盐分快速结晶析出。暗条带为低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的相对较弱的萎缩,湖面缩小,但是过程缓慢,依然有西侧的河水、山上的融雪水,进行一定的补给,故含盐量较低,掺杂着较多的泥沙质沉积物。上述过程重复出现与持续推进,是罗布泊古湖区越来越小的真实记录,说明在罗布泊逐渐萎缩、干涸的过程中出现了6个期次的湖相沉积环境变迁,代表了至少6个期次的干—湿气候变化,对于干旱地区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段秀杰):据瑞士官方媒体瑞士资讯2日报道,近期在德国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已经扩散到瑞士,瑞士发现两个确诊病例,还有4例疑似病状。
这一疫情在瑞士引起人们一定程度的恐慌,各城市中的急救中心、药店、医生诊所看病、咨询的人都在明显增多。瑞士本地的黄瓜和蔬菜销售量也深受影响,尽管瑞士农业机构声明瑞士的蔬菜不携带EHEC菌,但蔬菜销售量依然减少了50%。记者所在的日内瓦的超市中所售黄瓜的标价牌旁都用大号字注明黄瓜产自本地,以消除人们的担心。
雌性铜色小灰蝶会合拢翅膀避免被不必要雄性注意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6日消息,在人类社会中,当一名女性被一名男性追求而她根本不感兴趣时,女性会有很多的方法来“回避”,或避免过度引起注意。而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现象在一种蝴蝶的身上也有所体现。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福冈市久留米科技研究院(Kurum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Fukuora)的研究团队发现,当雌性铜色小灰蝶(small copper butterflies)想要避免被不必要的雄性所注意时,它们会合拢自己的翅膀。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在《动物行为学》期刊(journal Ethology)中发表。
雌性铜色小灰蝶一生中只交配一次
研究项目的领导Jun-Ya Ide表示,研究团队发现铜色小灰蝶在其它蝴蝶飞近时,经常会合拢翅膀,于是决定要对这个现象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人员用雄性蝴蝶的模型来测试雌性反应,起初它们认为合拢翅膀只是简单的希望避开一些雄性。
而在细致的研究后发现,当模型靠近那些有过一次交配经历的雌性铜色小灰蝶时,它们会合拢翅膀。而在靠近那些从未有过交配经历的雌性时,它们则会主动的张大翅膀。Jun-Ya Ide表示,这可能是由于雌性铜色小灰蝶不需要更多次的交配,一旦有过一次交配行为后,它们在遇到雄性时就会合拢翅膀来避免自己被“盯上”。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华网沈阳6月1日专电(记者李克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刚刚完成的旧石器考古调查中发现旧石器时代手斧,这是在庙后山遗址中第一次发现该器型,也是目前为止在辽宁地区发现的最精美的一件手斧。
该手斧长14.2厘米,宽9.5厘米,厚4.0厘米,此手斧为角岩质地,呈灰色,表面布满钙质结核。
发现此器型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李霞说:“庙后山遗址发现的这件手斧无论从原料还是器型都要比小孤山的精美、规整,这说明庙后山遗址的手斧加工技术目前在东北地区是最先进的。”
庙后山古人类遗址位于本溪县小市镇山城子村庙后山南坡天然洞穴,是我国至今发现的版图中最北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享有“东北第一人”的美誉。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此次旧石器考古调查在庙后山周围的河流三级阶地上发现了4处旧石器地点,从采集的遗物来看,与庙后山遗址的遗物属同一文化系统,调查组推断,应该是庙后山人在洞外活动的产物。
李霞说,从遗物可以推断,庙后山人不仅仅依靠山洞而活,在气候相当温暖之时,他们已经走出了山洞,在周围较高的河岸边搭建简易的窝棚遮风挡雨、打制石器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与自然与猛兽斗争,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参与此次调查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陈全家教授认为,在庙后山遗址发现的遗物都是当时人们生活行为的一部分,从当时庙后山人的生活产物来推测他们的活动范围、生存能力、加工工具技术等,对研究庙后山人的生活行为有重要作用。
曹操高陵广场正在进一步扩建
墓室顶部发现盗洞 专家称如果确定为两晋时期被盗,许多学术问题将有新解
发现
勘探出多个曹操陪葬墓;
发现地面建筑遗址;
确定曹操墓早期盗洞年代;
证实曹操墓曾被二次打开。
如果
“如果确定曹操墓被盗的时间是两晋时期,则许多学术上的问题就会有新的理解……在发掘之初,就有一个重要现象,即那些没有刻魏武王的石牌都保存得非常完整,而刻有魏武王的石牌却没有一个完整的,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成都商报记者牛亚皓河南安阳摄影报道
近日,有知情者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曹操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后又有多个新发现,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勘探出多个曹操陪葬墓;发现地面建筑遗址;确定曹操墓早期盗洞年代;证实曹操墓曾被二次打开等。而随着发掘的进一步开展,更多谜团浮出水面……
<<现场
二号墓一侧勘探数个陪葬墓
5月31日下午4时,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气温38摄氏度。在曹操高陵考古发掘现场,不少工人在广场边铺设新的地砖。
曹操高陵展厅仍没对外开放。“展厅还没交工。何时开放还不知道。”曹操高陵后勤与保卫处负责人郑虎山说。
整个考古工地的范围已扩大数倍,新的围墙内,在二号墓一侧,已经挖出几个坑,多名工人蹲在坑里用铲子小心挖土。
一名参与考古发掘的知情人士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经过对考古工地周边区域的大规模勘探,在二号墓一侧已经勘探出数个曹操陪葬墓,曹操墓本体发掘近半年时间,曹操墓陵园的范围已基本确定。
<<盗洞
早期盗洞年代为西晋?
根据曹操高陵考古发掘队往日公布的信息和成都商报记者的实地观察,二号墓即曹操墓墓室顶部有两个盗洞,一个直径约一米的盗洞为当代盗洞,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盗洞最初被专家鉴定为古代。
上述知情者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随着考古队的进一步研究,已初步判断其中一个早期盗洞的年代为西晋。“考古队是根据盗洞开口的地层关系来判断盗洞年代的。”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盗洞的开口直接通到墓室顶部,上面被地层叠压。“说明其年代不可能是现代,但又不可能距曹操去世的时间太远。”
上述知情者说,“如果确定曹操墓被盗的时间是两晋时期,则许多学术上的问题就会有新的理解,比如墓室内出土的大量物品出土时都被打碎,尤其是那些标识有曹操身份的文物,像石圭、石璧、陶鼎和那些刻有魏武王的石牌等。在发掘之初,就有一个重要现象,即那些没有刻魏武王的石牌都保存得非常完整,而刻有魏武王的石牌却没有一个完整的,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到底何时被盗、何人所为,被盗出什么文物,有没有被盗文物的铭牌记载等等,专家进一步研究确定后都会给出答案。”
<<进展
发现地面建筑遗址
上述知情者还称,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考古队已经发现曹操墓地面建筑遗址。“所谓地面建筑,就是曹操去世时在地面建设的房子,是后人用来祭奠他的。《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记载:“黄初三年,曹丕曾下令毁去其父亲陵园上的陵屋,将里面陈列的曹操生前的衣服收归府库。曹操的大将军于禁曾经被陵屋的壁画内容气死。”
成都商报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曹操墓附近的考古工地,有几处被考古队员划定的圆圈和方形痕迹,排列有序。“这些遗迹就是建筑柱洞,由于发掘面积较小,其建筑结构还不清楚。”一位队员说。
四大谜团仍存疑
{1}令人费解的“磬形坑”
成都商报记者在考古工地还发现,曹操墓墓道的两侧有多个左右对称的磬形坑,有两个已被挖开。“很奇怪。”上述知情者说,“磬形坑中除了发掘出一块墓砖之外,别无所获。在磬形坑右边的长方形坑内,发现了大量铁钉,钉子都呈规则排列,信息显示没被盗过。都空空如也,但又都经过夯筑。几个专家来看过,都摇头说这是难解之谜。”
{2}墓室内的“未知”女性
目前,二号墓的发掘已经基本结束,据专家推断,曹操墓有被二次打开的迹象。“这个现象十分重要,它关系到曹操墓中墓主人身份的认定。”
据考古队之前公布的信息,在曹操墓墓室内发现三个人头遗骸,专家鉴定认为:其中的男性可确定为曹操;而另两位女性身份未知,一名50岁左右,一名20岁左右。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操夫人卞氏是合葬进曹操墓的,而卞氏死时70岁左右。“这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上述知情者说,“鉴定是经过其牙齿磨损程度来判断的,但这难免会出现偏差。”
{3}出土宝物与“遗令”不符
考古队从二号墓里发掘出土多枚玛瑙和玉珠。这与史料记载的曹操生前要求不葬金银珠宝的遗令不符。
对此,考古队的解释是:“发掘出的珠子中除了一颗无色珠子外其他的中间都有孔,并有使用过的痕迹,应该是其生前随身佩戴之物。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其生前要求殓以时服,也就是其死时要穿着其平时的衣服入葬,这些珠玉如果是其生前衣服上的缀物,死后入葬时当然不能与其分离。”
{4}“翡翠史”可能提前千年
“只有那颗无色、透明的珠子没有钻孔,被有些人认为是玻璃种翡翠,考古队可能会对它进行专门的检测。”上述知情者说,如果这个珠子确实是翡翠,这将改写中国使用翡翠的历史。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国使用翡翠的历史不会早于明代。
上述知情者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不久后曹操墓所有出土的文物都将从安阳被运至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进行最终的修复、化验和鉴定,“结果或许会引发曹操墓新一轮的轰动”。
在河道拓宽的过程中被挖出的墓穴
工地负责人小秦介绍说,上午挖掘机在进行作业时,突然就挖出一堆青砖来,他们发现这里是一座墓穴,看起来年代很久远,于是停止了施工。小秦说:“当时我在另外一处工地,下午才赶到这里,然后就报警了。听工人们说,有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在河里洗澡,然后光着身子进去过一次,此外再也没别人进去过。”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个墓穴挨在一起,直径一米左右,距离地表不足一米。由于挖掘机的施工作业,墓穴被挖断,青砖和木材散落了一地,墓穴下半层被泥土堵住,现场没发现任何文物。
下午5时许,济南考古所的专家赶到,他初步判断这是明清时代的墓穴。“这个墓穴规模不大,通过文物来判断年代是最为准确的,但现场并没有发现任何文物,所以具体情况还需要发掘之后才能判断。”考古所的专家表示,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此处工地应该暂停施工,考古所也将尽快安排人手进行保护性发掘,看能不能抢救出一些文物。他还叮嘱工地负责人,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尽快汇报,不要搞得像今天这么被动。
考古所的专家还向记者介绍说,腊山分洪河周边有很多古墓,3月份就在附近发现一座大规模的北齐“太妃墓”。
工人挖出的两个古代墓葬并列排在一起 谢永亮/摄
5月30日上午,腊山分洪工程河道内再次传出发现古墓的消息。据考古人员初步推断,新发现的这两座古墓可能是明清时期的夫妻合葬墓。同时,在这两处墓穴西侧的河道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墓穴的痕迹。
【古墓现身】工程车挖出一对墓穴
30日下午3点多,记者来到位于腊山分洪工程朱家庄段的施工现场。“上午10点左右,工程车一铲下去,挖出来两座墓穴,施工人员赶紧报了警。”在现场进行勘查的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表示,墓葬被破坏得较严重。
从远处看,这是两座古墓,并列在一起。考古人员介绍:“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是明清时期的墓葬。如果是平行的古墓,很可能是夫妻合葬墓,但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后才能最终确定。”
【有人进入】赤身男子进墓穴内睡觉
民警在现场向工地负责人询问情况,当问到发现古墓后是否有人进入时,工地负责人透露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古墓被挖开后曾经进去过人。
原来,上午10点多,这两座古墓被挖开后,有一名男子曾经不顾众人的劝阻,强行进入墓穴内。据目击者介绍,这名男子浑身赤裸,先是在旁边充满臭水的河道内洗澡,然后躺入了墓穴内。“他躺在里面睡觉,人们都怀疑他有精神病,谁也不敢上前劝阻,只能远远地喊他。后来,这名男子自己走了,没看见他拿走什么东西。”
【考古人员】古墓西侧河道频现遗迹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段腊山分洪工程所在的区域原来就是河道。“在古代,河道两边大都是人类居住比较密集的位置,墓葬自然也多。”记者在被挖开的墓葬西侧看到,一公里多长的河道内散落着不少古墓的砖石。
“这些古墓有明清时期的,也有年代更久远的。附近应该还会有古代村落的遗址,这些文物对研究济南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宝贵的价值。”考古人员称,今年3月份,曾在后周王庄附近的腊山分洪工程工地发现了北齐宜阳国太妃墓。这是济南地区南北朝墓葬中的第一次发现,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驯鹿能够看到紫外线帮助自己生存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在童话中,拉动圣诞老人雪橇领头的一只圣诞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红鼻子,能像灯塔一样穿透迷雾更好的为圣诞老人领路。而现实中科学家们也发现驯鹿的一个特殊本领,它们能够看到紫外线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生存。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者们发现,驯鹿能够看到大多数动物都看不到的太阳紫外线,这项本领能够有助它们在冰天雪地的极地环境中更好的生存。据了解,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特殊视力能够让驯鹿及时发现隐藏的肉食动物,比如狼,从而提高生存几率。
领导此项研究的是伦敦大学的格伦-杰弗瑞(Glen Jeffery)教授,他说:“我们发现驯鹿不仅可以看到紫外线,而且能够利用这种本领来寻找食物和发现危险。”几乎所有的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根本无法看到紫外线,人类的眼睛角膜和水晶体会吸收紫外线阻止其接触到视网膜,而这样会导致角膜和水晶体损坏,导致雪盲症的发生。
能看到紫外线使驯鹿能在白茫茫的雪地中更快发现捕食者的踪迹
人们能够看到的波长大约为400~700nm,而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nm到400nm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杰弗瑞教授的研究小组实验结果表明,驯鹿能够看到320~350nm的波长。除了能够减少紫外线伤害避免雪盲症的发生之外,并且在白茫茫的雪地中,动物的尿液和毛皮都能够吸收紫外线,这样一来驯鹿就能够比较容易发现捕食者的存在。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该项研究的结果已发表在《实验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中。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