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坛远眺
《
祭祀土层发现的牛骨化石
经过一年多的句町文化田野调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近日在神秘的西林县普合乡句町古国铜棺墓遗址附近的岜埌山上,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古祭祀坛。
专家介绍,根据祭祀坛上发现的烧灰土、印纹瓦片和古兽骨,以及山下的汉代陶片,初步认定这一大型祭祀坛建造的年代约在汉代的句町古国时期。句町古祭祀坛的发现,为西林是句町古国的重要中心提供了新的证据。
句町古国与夜郎古国同期
4000多年前,中国版图的大西南,即现在滇贵桂高原的结合部。莽莽高山峻林中,驮娘江沿岸,壮族先民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句町古国,与它同时期的还有传奇的夜郎古国。
据介绍,句町古国是壮族先民在汉代建立的地方政权,是汉皇朝在我国西南的一个重要属国。据《史记》记载,句町国在西南地区协助汉皇朝平定了各方国的叛乱。句町古国虽然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但她的都城在哪里一直是千古之谜。
上个世纪1969年和1972年,西林县普合先后发现了惊世的汉代铜棺墓和铜鼓墓,出土了绝世的铜棺、铜鼓、金缕玉衣等珍贵文物。这两个墓葬出土文物的丰富和精美震动了史学界。许多学者根据墓葬的高规格和随葬品的高等级断定:这是句町王族的墓葬,并推断普合是句町古国国都的所在地。
但这一推断因当地没有发现古句町人聚居和活动中心的遗址而引起学界的争议,至今仍没有一致的意见。
大型祭祀坛或能认定古国国都
据介绍,5月7日发现的普合乡岜埌祭祀坛以山为坛,气势宏伟。祭坛从山顶到山下大致分为九层,祭台层层叠合,这一样式显然蕴含着某种文化意义。顶上两层祭台是祭祀的中心,约呈正圆形,修整得很平整。顶层祭台直径约60米,二层祭台直径约100米。上面已长满了树林,整个祭祀坛显得很隐蔽。中心祭坛的地面挖下去,下面全是黝黑的烧灰积土,约有30多公分厚。据村民介绍,这是远古烧火祭祀遗留的痕迹。这个祭祀台当地壮语叫“顶娄蚆”,意为祭雷神顶台,是当地壮族群众世世代代祭雷神求雨祈丰收的祭祀坛,祭祀时祭司要点燃熊熊的篝火。
这一发现的句町古国祭祀坛的地点在普合乡驮娘江和驮尼溪的汇合处,壮语叫“三百合”。在壮语里,“百合”是河口汇合处的意思,“普驮”是河口码头的意思。“百合”和“普驮”这两个地名在壮语中是很古老的词汇。按照史学界的惯例,古都的认定或者是发现古城或者发现大型祭祀坛。西林句町古祭祀坛的发现,确实为西林是句町古国的重要中心又提供了新的证据。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云南广南县政府9日联合宣布,通过对广南牧宜古墓群出土的石寨山型铜鼓、龙虎图案金腰扣等文物和相关遗迹研究,考古部门认为该地区的封土堆墓应为句町贵族,甚至是王族墓群。
据云南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帆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南县三级考古部门于4月2日开始对广南县牡宜坝子的20余座土堆进行发掘。第一阶段共清理封土堆墓5座,另有2座小型墓葬。并在牡宜及阿章周边地区发现多处遗址,包括营盘、军事哨卡、古驿道、古窑址和古矿洞等,还发现有疑似早期羌族火葬场所和万人坑遗迹。
据悉,此次挖掘,共出土文物100多件,包括两个铜鼓、一个龙虎图案的金腰扣,和大量的鎏金铜器、漆器、铜镦铁矛、车马器等物件。其中,4号墓出土的铜鼓,面径72厘米,底径86厘米,高49厘米,比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广南铜鼓还要大,堪称中国考古史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石寨山型铜鼓;龙虎图案的金腰扣,到目前为止中国西南地区仅发现了2件,应为西汉王室赐予地方诸侯的象征身份的信物;铜镦铁矛总长3.65米,以髹漆木柲相连,为最高统帅权利的象征。
杨帆说,通过此次发掘,考古部门认为该地区的封土墓葬规格、级别均较高,墓葬形制表明这支民族可能为在楚地受到排挤后迁移至西南地区的百濮民族。从随葬品来看,各墓中鎏金铜器非常普遍,所出土的铜鼓均为目前发现的石寨山型铜鼓中的最高级别。
杨帆表示,牡宜地区为句町古国治所,通过对发现的早期火葬场所、四周营盘和哨卡等遗址和文物的研究,考古专家推断,牡宜坝子的封土堆墓应为句町贵族甚至为王族的墓葬。至于这些遗迹与已发掘的封土堆墓是否为同一时期的遗存,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认证。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壮、苗、瑶等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古书记载,广南为句町古国治所。“句町”为壮语,意为“九族联盟”,为壮族先民所创立。公元前111年内附汉朝,置句町县,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辖今滇东南、桂西、黔部分、越南东北部等8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历时长达600余年。
在印尼蓝碧海峡发现的这只螳螂虾,有时又被称作“拇指切割机(thumb-splitter)”,因为它像银幕巨怪一样,身藏致命武器,能够瞬间肢解猎物。
在马尔代夫巴环礁可以看到的黄眼透明清洁虾(左);在东帝汶帝力发现的这条鬼龙会发出鲜艳夺目的颜色。
在印尼万鸦老发现的叶鱼(左)通过蜕皮改变颜色;右图的深海蹲龙虾也是在印尼水域发现的。
在马来西亚麻布岛发现的岩礁蜥蜴鱼也是怪异动物的一员
这些看起来像是来自外太空的生命,其实是地球上的海洋生物,它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甚至可能正在我们度假的海滩附近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
这些照片是由英国顶级水下摄影组拍摄的,画面上的动物的真实外貌可能跟这里看到的并不一样。例如装饰蟹就像一部科幻影片里的外星人一样,会改变颜色,它们甚至会把一些东西粘在自己的外壳上,用来伪装自己,扰乱天敌的视听。螳螂虾有时又被称作“拇指切割机(thumb-splitter)”,因为它像银幕巨怪一样,身藏致命武器,能够瞬间肢解猎物。这种海洋动物的体长可达15英寸(38.1厘米),它经常对猎物发起突然袭击,瞬间肢解它们。螳螂虾甚至能砸烂水族馆的玻璃缸,它们发出的奇异霓虹色,令其显得更加超凡脱俗。
鬼龙(ornate ghost pipefish)发出鲜艳夺目的色泽,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这种12厘米长的奇怪海洋动物也由此得名。其他怪异的海洋生物包括粉色叶鱼,这种鱼像树叶一样平,它通过蜕皮改变颜色。身上有斑纹、会发光的透明清洁虾拥有特别长的腿和向外凸出的黄色眼睛,这让照片中的它显得特别怪异。除此以外,幼年海龙、深海蹲龙虾、岩礁蜥蜴鱼(Reef Lizardfish)、黑斑沙鳗、鬼石狗公(Weedy Scorpionfish)和海马也属怪异动物之列。
这些海洋动物的照片是由英国水下摄影团队Scubazoo的成员:40岁的艾塞克斯人詹森·伊斯雷、25岁的东苏塞克斯人亚当·布罗德本特和36岁的布里斯托尔人吉尔·伍雷拍摄的。总部设在婆罗洲的这个专家组受BBC等广播公司委托,负责拍摄《人类星球与生命(Human Planetand Life)》等系列片。吉尔说:“你没必要非得进入深空去寻找外星人。如果足够幸运的话,这些看起来像是科幻影片里的外星生物的动物,你在热带水域潜水游玩时,可能就能看到它们。谁能想到一条鱼会长着马一样的鼻子,或者螃蟹会把它们发现的物体粘在外壳上,用来更好的伪装自己。”(秋凌)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考古学家在1.2亿年前鱼龙颚骨化石中发现其生前猛烈的撕咬争斗,他们认为化石遗留的伤口痕迹已被感染,很可能是同类争斗所致。
近距观测鱼龙骨骼化石愈合的伤口
考古学家认为,鱼龙骨骼上残留的伤痕是同类因争抢食物、领地以及交配竞争所致。鱼龙是与恐龙同时期一种类似海豚的海洋爬行动物。
鱼龙
成年鱼龙体长可达到6米,拥有长鼻状头部,长着100多颗类似鳄鱼的牙齿。这种凶猛快速移动的掠食动物主要以鱼类和类似鱿鱼的生物为食。
考古学家通过清洁和重新拼凑鱼龙骨骼化石发现在该鱼龙下颚骨骼部分存在着咬痕
依据鱼牵庞大体形和牙齿间隙,这标志着它们并不存在来自掠食者的潜在威胁,但目前发现的身体咬痕却与同类牙齿相吻合。康复证据显示这只鱼龙在这次猛烈战斗中幸存下来,伤口在之后一段时间里逐渐愈合。据悉,科学家是在南澳大利亚州北部马利镇偏远荒原上挖掘发现的。
当这只鱼龙还存活时,澳洲大陆仍与南极洲相连接,比现今更向南部延伸。目前干旱的荒原在1.2亿年前却是一片广阔的内海海底,保持着零下摄氏度的海水温度,甚至存在着冰山。
考古学家通过清洁和重新拼凑鱼龙骨骼化石发现在该鱼龙下颚骨骼部分存在着咬痕。目前,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最新发现能够提供灭绝鱼龙群体生活的重要线索。
在现今动物群体中,面部咬伤是一种普通的群体交互行为,一些动物经常出于直接抑制对方下颚而咬伤其面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本杰明-克尔(Benjamin Kear)博士说:“远古鱼龙骨骼和牙齿的病理跟踪以独特的视角观测到这种灭绝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群体行为。像这样的发现非常罕见地出现在鱼龙生存时代之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即将出版的《波兰古生物学报》上。
腾讯科技讯(编译/Everett)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矿物学家》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一组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矿物质,国际矿物学协会将其命名为Krotite。根据目前的分析,该物质被认为是我们太阳系中形成时间最为久远的几种矿物质之一,也是早期行星形成材料,其源头可追溯到地球以及其他行星形成之前。
Alexander N. Krot研究员和Krotite新物质
这种新矿物质在一块陨石中被发现,该陨石编号为(NWA 1934),发现于非洲西北部,从外观上看,该矿物质的外形结构有点儿像“有裂纹的鸡蛋”。其发现过程颇有传奇色彩:纽约大学的Harold C. Connolly博士和其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学生A.Sweeney Smith在研究过程中,意识到这是一块非常非常特别的、且富含钙铝的矿物,除此之外,其还可承受相当高的温度,这种温度环境与还处于星云时期的太阳系非常相似。
接着,这个被称为“有裂纹的鸡蛋&rdquo 的矿物质被送往加州理工学院做进一步的纳米矿物学检查,该学院的Chi Ma博士又将其送到洛杉矶国家历史博物馆,该馆的矿物科学方面负责人Kampf博士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探测后发现,该矿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一种低压态钙铝氧化物(CaAl2O4),准确的说是:Ca1.02Al1.99O4。这种形态的氧化物此前从来没有在自然界中被发现过,同时也发现,该矿物的原子排列模型与一种人造耐火混凝土有些类似。
新矿物成分组成了太阳系的行星
那我们能从这个至少在45亿年前出现的矿物质中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样的研究对我们太阳系的起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制造同类耐火材料需要至少1500摄氏度,根据这种物质形成的温度和压力特征,以及形成时间,推测这种物质很有可能是在太阳还处于星云时期形成的,也就是说,krotite是我们太阳系形成早期的原始材料之一。
对这块陨石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在继续,主要方向是致力于弄清楚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以及如何演化的。除了krotite矿物质,该鸡蛋型结构中还包括至少8种其他矿物成分,其中至少还有一种是目前科学界所未知的。而之所以将这个矿物质命名为krotite,主要是由于夏威夷大学的Alexander N. Krot研究员在太阳系早期形成的研究方向上颇有建树,并以其名字命名。
8日,菏泽古沉船考古现场,工作人员正仔细清理文物。 乔显佳/摄
正在进行提取工作的菏泽元代沉船考古现场又传来好消息:考古人员发现一批文物,这些文物为进一步拨开沉船的层层迷雾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近日考古人员将右(东)侧船舱板进行拆解,清理后只剩下船底部分。8日上午,考古人员又对右船舱板下的淤沙进行清理。曾经出土3件罕见元青花瓷器以及百余件重要文物的第二船舱(靠近船尾部)周边,被重点“关照”。
9时许,在一个船舱右侧,几件船载遗物几乎同时露面。由于年后一直没有完整文物出土,大家一下子被新的发现牢牢吸引住。
最南面是一个竖立的铜镜,装在一个编织物内,编织物留下的痕迹十分清晰;中间是一直径近30厘米的陶盆,外边曾用金属箍住,里面曾抹泥,有焚烧痕迹;最北侧是一只侧倒的瓷瓶,酱釉颜色,体积不大却保存完好。
发掘工地业务指导孙明分析,包铜镜的编织物,是主人为防止铜镜摔坏和磨损镜面设计的;陶盆应该是船上使用的抵御寒气的炭火盆;瓷瓶可能用来盛酒,也有可能盛油。
与三件文物一起出土的还有数枚钱币,可惜因为锈蚀,一时看不清文字。其中一枚钱币状的饰品,中间部分是一枚方孔铜钱,上面焊接着一个弧状“提手”,下面有两“足”,样式很是稀罕(上图)。
孙明说,沉船之前发现的钱币年号大多为宋代。他分析这与当时造船习俗有关,将钱币放在船中,寄托美好的寓意。
元代古船价值不凡
菏泽元代沉船发掘工地业务指导孙明介绍,这艘沉船是迄今为止,我国内陆河运中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元代船只。它的面世,为研究元代造船工艺及技术,提供了一个实物标本。对研究菏泽乃至山东的漕运史、河运史,以及蒙元时期当地变迁有重要价值。沉船本身就完全值得考古人员耗时费力去保护。
为确保万无一失。近日,省及菏泽市考古人员会同陕西考古专家,采取科学稳妥的方案,对沉船进行提取。
船上载有包括3件元青花瓷器,以及诸多名窑瓷器在内的110余件重要文物,成为一艘实实在在的“宝船”。为研究者留下丰厚的研究资料。
除了设计巧妙、丝丝入扣的“鱼鳞式搭接法”在古船船舱中的应用,考古人员还在船尾位置,发现迄今为止考古中面世的最为完整的“船舵扇”,其结构比较复杂,用来调整船只行进的方向。
这些均说明,元代船只较宋代有了较大变化,作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一个成熟、发达时期,元船为此后的船只制造“提供了一种定式”。
发现沉船后,菏泽市曾邀请黄河边造船世家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到考古现场,他们一眼就看出沉船各船舱的功能区分。
孙明认为,就像是元青花在元代晚期步入制瓷工艺的成熟期,让青花瓷成为明、清两代官窑主要产品之一,并被争相效仿一样,元代船只在中国造船史上也有着相当的地位。
沉船提取需过三道难关
提取成功后,需经两年室内整理才能重现风韵
从去年9月到现在,对沉船文物的清理结束,对沉船的提取工作直到今年5月5日才开始。沉船提取之所以一再推迟,除了时令等原因,与保护方案的慎重有关。
沉船的体积硕大,加之现场条件所限,使得提取工作困难重重。为了将古船整体提取出来,考古人员“破解”了多道难题。
难题一拆解困难
对策区别对待船板
沉船船长达21米,宽4.8米。船体自重约两吨,加上提取加固时的附加重量,以及必要的包裹泥土,总的提取重量将达到七八吨。这样一个重量,要想从4米深的地下提取出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考古人员采取了拆解提取法。
沉船左侧舱壁板已经腐朽,而且沉船各部位脱水程度不一,给提取工作造成不小的麻烦。如船头、船尾部分木板脱水较大,易于拆解;而右舱壁中部脱水程度较低,拆解时木板还往外淌水,木质较为疏松。
沉船船舱采取“鱼鳞式搭接法”构建,木板与木板之间有卡槽,环环相扣,然后用铁钉加固。尽管历经数百年地下埋藏,有的木板与木板之间,连接仍结实。有的则腐朽较重,几乎一碰就烂。
对腐朽较轻的,考古人员用木楔打入,慢慢地将船板和船钉撑开。对于腐烂程度较重的船板,则用小锯条一点一点切割船钉。
难题二容易扭曲
对策“请君入铁框”
沉船呈60度角向东侧倾覆之后,接触河底的部位呈现出一个不太规则的弧形。如果提取时各部位不能同时受力,导致船体发生扭曲,将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考古人员做了详细的方案。省历史考古研究所李胜利介绍,船身部分每隔一米,用三角铁焊接成一个铁框,十几个铁框被连接成一个整体;最后,再用强度极强的工字钢从下面兜住,形成一个更大的铁框,将船体整体定位。
在这个“请君入瓮”过程中,考古人员必须熟练地运用力学、钢结构、吊运、焊接和木工,以及代数几何等方面的知识。
难题三装运费劲
裹4层“衣服”对策
拆解下的舱板较短的有七八米长,最长的达13米。拆解前,考古人员将每块木板一一编号、绘图、拍照,在沉船图纸上标好位置。
考古人员还为每块木板制作了一个大小相当的龙骨架托。先用塑料薄膜把木板包裹起来,便于保湿,否则一旦脱水太快,极易变形甚至断裂;之后,用胶带缠绕几遍,加固船板与“龙骨”,使之浑然一体;在胶带的外面,再用结实的彩色塑料和胶带各裹上几层。这些每条重约千斤的船板就被严密地保护起来了。
沉船提取后将进入两年的室内整理。之后将作为菏泽市一特色文物,在计划新建的博物馆展出。后者比考古发掘过程“要复杂得多”。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困难。”孙明说,“到了室内整理阶段,耐心变得很重要,心里必须时时绷紧安全弦,全面考虑各种可能性,生怕给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对于每一片运到博物馆的文物,孙明等人都要一一清洗、消毒、测量、绘图、照相,再进行分析研究,编写发掘报告,其间还要对文物进行耐心修复。经过如此繁琐、冗长的工作,观众才可以细心地品味它们的风韵。
生活就像奥林匹克赛会;聚到这里来的人们通常抱有三种目的:有些人摩拳擦掌以折桂,有些人做买卖以赢利,但还有一些人只是单纯做旁观者,冷眼静观这一切。
———毕达哥拉斯
生活就像公开演奏小提琴,在演奏的同时学习这门乐器。
———塞缪尔·巴特勒
生活的意义问题不是那种需要或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对它的看法从多方面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走向。比如说,你抱着生活就是“狗咬狗”和人人为我的态度去经商或上学,那么你就会把所有人都当作自己的威胁和对手;你不会做到完全诚实,而且无论如何都不会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人们会逐渐察觉到你的竞争敌意,开始不信任你,甚至会偶尔用一些让你恼火的行为来检验你的意图。于是,你不久就将发现自己的确深处一个“狗咬狗”的气氛中———这种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你自己造出来的。
所以生活意义的问题并非只是发现的问题,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活动。你自己的哲学仅仅在部分程度上是对你已有世界观的表述和澄清,因为你所提出的哲学也将为这种世界观的形成助一臂之力。于是,有些对世界持一种晦暗的悲观情绪的哲学家,会故意把他们的哲学表述得甚为欣喜和乐观,这不是为了欺骗自己,而是为了改变自己,其中的确有一些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下面,将简要描述几种关于生活的主要看法。当然,这张清单不可能完整,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某些看法加进去,说不定会比我们列出的几种还要好。
生活作为一种使命
基督徒经常教导说,生活是种使命,是一种把他人也变成基督徒的使命。然而,把生活当作一种“召唤”的并不仅仅是基督徒。
比如,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就把自己生活的使命描述为诗歌创作,以使德国人获得一种文化身份;哲学家黑格尔则把法国大革命之后用哲学来澄清世界的意义当作自己的使命;政治激进分子经常声称,自己生活的使命就是解放被压迫的人民,或是反抗自己国家的暴政;科学家有时会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增加人类的知识或治疗某些可怕的疾病;有了孩子的人经常认为,他们的使命就是好好培养自已的孩子,尽力使他们生活得更好。如果一个人的使命首先是道德上的,那么这种使命就会依据其道德哲学进行表述。一个像边沁那样的功利仁义者,会把一切行动都基于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目的之上;而一个像康德那样的伦理理性论者则会说,我们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我们的道德人格,通过履行理性所规定的义务来使世界变得更好。
生活作为欲望
把生活看作欲望,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为了他的欲望而活着,当一个欲望被满足时,它马上就会被另一个欲望所替代。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无休止的欲望。一个只求“挣钱能够养家糊口”的人最后会发现,他其实还想要更多的东西,于是这又成了新的生活目标,直到它被满足为止;但到时又不够了,他发现自己还想要更多的东西,于是只好这样无止境地走下去。这并不是说生活就是受挫,因为这些欲望通常都能得到满足,而是说生活就是永无休止的欲望,人不可能最终获得满足。正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才赋予了生活以意义,没有欲望便是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据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前公布,该校的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够抵抗艾滋病病毒(HIV)的抗体。这一研究成果为人类研发抵抗HIV疫苗开辟了光明前景。
墨尔本阿尔弗雷德医院和性卫生中心对100名HIV携带者进行了抗体植入测试,结果发现,HIV只有在变异后才可能在该抗体周围生存。也就是说,如果把抗体植入健康的人体,就能阻止HIV的侵入。(
被戏称为“胡桃钳人”的原始人类属鲍氏傍人
安德烈•凯瑟尔博士2000年在约翰内斯堡附近发现的原始人类化石
被戏称为“胡桃钳人”的原始人类是人类的远古近亲,因其强大的颚部和巨大的牙齿而得名。科学家表示他们可能更喜欢吃草。这种原始人类属鲍氏傍人(Paranthropus boisei),100万年前曾与人类的直系祖先共同生活在非洲大陆。
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波尔得分校的马特•斯波海默教授指出,科学家长久以来一直认为鲍氏傍人喜食坚果、籽和硬果,原因就在于他们长有强大的颚部肌肉和巨大的臼齿。在人类学记录中,这种原始人类的臼齿个头和扁平度是所有已知原始人类中最大的。根据最近几年有关“胡桃钳人”牙齿磨损痕迹的研究发现,这种原始人类可能更喜欢吃软果和草。
在进行一项新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对牙齿化石中的碳同位素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以及新发现的证据显示,粗壮的颚部以及巨大的扁平牙齿结构帮助“胡桃钳人”一次碾碎和吞咽大量绿草或者莎草。斯波海默表示:“坦白讲,我们并未想到会发现人类族谱中的一个远支会拥有与牛类似的特征。我们非常幸运,过去几年多个研究小组的工作已开始挑战有关早期人类饮食结构的主流观点。如果20年前在科学会议上公布我们的发现,我们一定会遭人嘲笑。”
为了进行此项新研究,研究人员清除了22颗“胡桃钳人”牙齿上的少量珐琅质。这些牙齿化石是在肯尼亚中部和北部发现的,每一颗都含有咀嚼食物时吸收的碳同位素。在热带环境下,所有的树木和灌木丛——包括果实和叶子在内——利用所谓的C3光合作用路径,将光转换成能量,大草原上的草和一些莎草则利用C4光合作用路径,将光转换成能量。
斯波海默表示,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胡桃钳人”更青睐于C4草和莎草,而不是C3树和灌木丛。在至少50万年时间里,草和莎草在“胡桃钳人”饮食结构中的比重平均达到77%左右。此外,研究小组同样对傍人牙齿中的碳同位素与生活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食草哺乳动物牙齿中的碳同位素进行了比较,其中包括古斑马、古河马、古疣猪和古猪。比较结果显示,这些哺乳动物主要以C4草为食,与“胡桃钳人”相同。
傍人是人类近亲中的一支,被称之为“南方古猿”,其中包括著名的埃塞俄比亚“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一些人认为“露西”是现代人的祖先。大约250万年前,南方古猿分离出人属,人属又进化成现代智人和傍人,后者最终走向灭绝。斯波海默指出:“我们得出的一个重大发现是,这种原始人类的饮食结构不同于当前所有猿类,他们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与现在的猿类截然不同。了解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饮食结构有助于我们揭示一些早期原始人类为何未能留下后代。”
第一个“胡桃钳人”头骨化石是1959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发现者为研究论文合著者玛弗•里奇的姻亲玛丽•里奇和路易斯•里奇。研究论文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孝文)
记者4日从甘肃省文物局得到证实,甘肃康县日前发现多处茶马古道遗迹,其中发现全国唯一有碑刻佐证的茶马古道途经之地。
康县毗邻陕西、四川,自古是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此次发现的茶马古道遗迹现存有窑坪桥、白马关古城、古洞流虹桥、盘古山古道、龙凤桥、三功桥、巩家山廊桥、羊倌岩栈道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道文化遗存。
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肖学智告诉记者,此次还发现刻有“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等字样的路碑,为明代前后官方所立,这是全国唯一有碑刻佐证的茶马古道途经之地。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日前在康县举行的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上认为,康县是产茶区,其茶文化所处汉中茶文化圈,各种茶马古道历史遗迹保存完整,真实再现了西北特色的茶马古道魅力。
在中国,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商道,历经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西部国际贸易古通道之一。
据知,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冻结”汉中,起窑坪,经古皋兰、古散关、白马关、大堡、长坝、望子关,向西经阶州通青藏,向北通兰州、天水、宝鸡至新、青、宁,或经咀台、岸门口、阳坝南过利州向川、滇。
肖学智表示,康县茶马古道的文化挖掘印证了当时此地民族融合、贸易往来的繁荣,和丝绸之路有一定联系,其丰富了中国茶马古道文化,完善了中国西部茶马古道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