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址城头山遗址,正在兴建一个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集“遗址保护、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中新社记者24日探访了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常德澧县境内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该遗址管理处主任刘勇告诉记者,根据规划,城头山考古遗址公园将包括遗址本体保护工程、文物陈列馆、中国古城博物馆、古农耕文化体验区、祭祀及古人类生活文化广场等9大项目,现已作为省级重点文化项目列入湖南省“十二五”规划。

  城头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最早筑城年代距今有6000年历史。遗址内发现了世界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和中国最大的祭坛,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被列入“二十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上海世博会上,城头山遗址被制作成大型模型,以“中国最早的城市”为题在中国馆展出。

  “城头山遗址共出土了1.6万余件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骨角器、碳化的稻粒等。仅在南门壕沟一处,就出土了70多种植物籽实、20多种动物遗骸。”刘勇介绍说,为集中展示这些文物而兴建的文物陈列馆占地面积达4000平方米,建成后将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现古城空间结构,农耕、祭祀、制陶、石器制作场景等聚落文化形态,“使遗址参观转化为游览体验。”

  “力争用三年时间,将城头山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刘勇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将与岳阳楼、张家界等景区形成优势互补的黄金旅游线路,丰富湖南大湘西的旅游产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京时间4月25日 科学家近日在火星南极发现存在以巨大的地下干冰或者冻结的二氧化碳水库,这项发现让科学家不得不重新评估火星的气候历史,他们认为60万年前尘埃风暴或曾席卷火星。科学家一直认为火星大气尘土飞扬常有风暴,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沙尘暴,现在看来情况远比预估计的恶劣。他们猜测60万年前火星大气中富含二氧化碳导致气候环境极端恶劣。 图1暴风雨天气:火星南极发现巨大的地下干冰水库使得科学家不得不重新评估火星的气候历史在火星地轴仍倾斜的历史中,阳光直射南极融化了某些冰冻的二氧化碳。这导致火星大气更厚且引起更多灰尘进入空气,引起恶劣的沙尘暴。而其它时期二氧化碳则作为季节循环的一部分进入地下。更厚的大气意味着火星上可能有更多区域或有液态水的存在。“几十亿年火星并非温和热带性气候。”

  预估计:利用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收集的数据,该地图用不同颜色标出了沉积物的厚度。红色代表600米厚度,黄色是400米暗蓝色则代表不到100米,逐渐减少到零火星现在寒冷贫瘠且不断受到致命的辐射。它的大气层主要有二氧化碳组成,现在比地球珠穆朗玛峰顶部空气还要稀薄很多倍,事实上火星大气还不足地球大气的1%。然而火星表面的沟渠、峡谷和河道也表明火星早期也曾温暖湿润。火星地下的干冰沉积物体积和南美洲最大的湖苏必利尔湖相当,它是利用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的地面穿透雷达探测发现的。研究学者估计干冰水库所含的二氧化碳是预估计的30倍,这也许能解释为何大部分火星大气消失了。

  1935年4月18日,德州斯特拉特福出现了一场沙尘暴。沙尘暴多由大面积干旱引起,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乡村地区常有发生虽然发现的干冰水库量较大,当倘若将所含二氧化碳全部释放也仅仅能使火星大气含量翻倍,本质上仍无法提高火星温度,或者形成水池。“大气仍很稀薄,还未达到能使火星整体温度上升或允许表面液态水存在的密度。”火星大气之谜一直困扰着科学家,美国宇航局计划2013年发射新宇宙飞船探索火星上层大气以及研究气体是如何消失的。(编译/严炎刘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蚕茧星云周围密布的丝状结构。这是由赫歇尔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红外图像

  欧洲航天局赫歇尔太空望远镜近日在星际云中发现了一种如网络般的错综复杂的气态丝状结构。奇特的是,每一个丝状结构宽度大概相同。天文学家认为,这一现象表明,这种丝状结构可能是由贯穿于银河系的星际音爆形成的。

  赫歇尔太空望远镜观测发现,这种丝状结构特别巨大,在太空中绵延数十光年。此外,在丝状结构中部分区域常常可以发现新诞生的恒星。由赫歇尔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一幅图片中,天鹰座区域中的一个丝状结构中,竟然包含了一个由大约100颗婴儿恒星所组成的恒星生成区。

  此前,其他一些红外卫星也曾经在恒星际云中瞥见过这种丝状结构,但是它们从来没有如此清晰过,现在赫歇尔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清晰到能够测量丝状结构的宽度的程度。赫歇尔太空望远镜图像显示,每一个丝状结构可能长度或密度不同,但宽度几乎是相同的。

  研究团队认为,随着爆炸的恒星产生的音爆在星际云中穿行,它们会同时损失能量,直到最后能量完全消失,但是它们也在星际云中留下了这些丝状结构或压缩物质。(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经过专家和公众评选,昨日公布的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中,25个终评项目我省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园、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白水下河西村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成功入围,最终结果将在6月初揭晓。

  经过专家和公众评选,昨日公布的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中,25个终评项目我省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园、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白水下河西村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成功入围,最终结果将在6月初揭晓。

  ■白水下河遗址:拥有最早白灰地面房址

  考古人员对仰韶中期的房址进行了发掘,其中一个房址复原建筑面积364.85平方米,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期单体房址中最大的一例。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房址的地面均为料姜石烧制而成的白灰地面,为目前所知最早使用白灰地面的房址之一。

  ■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发现高级将领印章

  2008年,省考古研究院在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考古时,发现了甲字形王侯级大墓。经发掘,这座大墓乃西汉富平侯、大司马卫将军张安世的家族墓。

  去年的考古发掘中,在6座陪葬坑中,均发现了西汉高级将领的印章,这些印章都系在木俑上,木俑相当于将领本人。其中一个陪葬坑中,一银印章上面书写“步兵校尉”。步兵校尉享有二千石的俸禄,是高级将领,其他5个陪葬坑中出土的印章级别和步兵校尉差不多,都是高级将领。

  ■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园:家庙遗址多重叠压多次拓建

  该墓葬群为宋代吕氏家族墓葬群,当地俗称“吕氏四贤墓”。四兄弟中,吕大临是我国最早的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之一,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考古”词语。

  考古人员在去年的发掘中,共发现具有叠压、因旧利用关系的房屋基址7层、14座,提取标本500余件,包含现代、近代、清代、明代、北宋五个时间段。吕氏家庙遗址的多重叠压、多次拓建表明,北宋之后历代统治者对吕氏家庙的每一次重建扩展都是政府行为,都是当权者倡导儒家学说的行为表现。 (来源:华商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石板上有大量古鸟类化石
石板上有大量古鸟类化石

  中外古生物学者4月22日宣称,他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魔鬼城景区附近发现了大批鸟与恐龙足迹化石,并以此复原了距今约1.2亿年前的魔鬼城地区的古生物群与古环境。

  化石的研究者,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的贾程凯,罗正江高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的邢立达博士研究生,美国犹他州迪克西州立学院的哈里斯教授,新疆克拉玛依魔鬼城恐龙奇石馆安建福馆长等专家学者在专业期刊《Palaeoworld》撰文描述了这批珍贵的标本。据悉,此地的鸟类足迹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多、最完整、品种最丰富的化石点。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这里有着独特的风蚀地貌,当地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意为魔鬼城。其实,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最为典型,因而得名,是一种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风蚀地貌类型。在开辟为旅游景点之前,在人们眼中,这里是一片恐怖的死亡之地,谁曾想到,1.2亿年前的魔鬼城竟恍若江南之地。

  收藏奇石所带来的意外收获

  20世纪60年代,我国古脊椎动物之父杨钟健院士命名了来自乌尔禾的一具完整的翼龙化石——魏氏准噶尔翼龙。该化石在北京博物馆展出后引起轰动,乌尔禾魔鬼城也随即蜚声中外。

安建福馆长在考察鸟类足迹
安建福馆长在考察鸟类足迹

  多年来,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地区,捡石、藏石、赏石已蔚然成风。2003年1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一三七团魔鬼城恐龙奇石馆开馆,目前馆内收藏多种古生物化石、奇石达上千块,成为魔鬼城地质和历史变迁的宝贵实物资料,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作为魔鬼城恐龙奇石馆馆长,安建福在此地捡拾、藏石长达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奇石研究经验。

  1979年的一天,安建福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行驶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无意间,远处土坡上的一个石球引起了他的注意。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安建福,从来没有见过模样如此奇怪的石球,他给这个石球起名为“外星人”。然而让安建福没有料到的是,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这个偶遇的“外星人”让他与奇石收藏有了不解之缘。

  2008年2月,安建福偶然发现一个沙砾岩结核而成的石球上有一清晰的恐龙足迹,足迹长13厘米,宽8厘米!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沙砾岩结核上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一时引起媒体的关注。随后,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层古生物研究室的贾程凯与安建福取得联系,多次前往此地考察足迹。贾程凯曾师从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教授,有着丰富的古脊椎动物知识。在单位的支持下,2009年夏,贾程凯、邢立达等学者与对此地的足迹资源展开细致的考察,没想到却因此揭开了一个古世界的奥秘。

  发现珍奇的瓣蹼足水鸟

  2009年夏的考察收获重大,学者们发现了数百个鸟类足迹和数十个恐龙足迹,足迹被妥善的采集,保存于魔鬼城恐龙奇石馆。经过细致的研究,这些鸟类足迹可以归属强壮魔鬼鸟足迹(Moguiornipesrobusta,新属新种),道氏韩国鸟足迹(Koreanaornis dodsoni,新种),高城鸟足迹未定种(Goseongornipes isp。)和水生鸟足迹未定种(Aquatilavipes isp。)。“这是魔鬼城地区,乃至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存在过古鸟类的首个确凿证据,这在古生物地理分布,古环境复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贾程凯介绍说。

肉食性恐龙的足迹化石
肉食性恐龙的足迹化石

  作为新物种,强壮魔鬼鸟足迹非常独特,“它们又短又粗,完全不同于以往鸟类足迹,以往的鸟类足迹无一例外都具有纤细的趾痕,也就是说其脚趾都是细细长长的,像常见的家鸡一般,而我们的发现却与此相反!”邢立达兴奋地告诉记者,“参照现生的鸟类,强壮魔鬼鸟足迹很可能是由那些长有瓣蹼足的水鸟所留下的。”所谓的瓣蹼足是指脚趾两侧具有叶状瓣膜,这是水鸟脚部适应游泳的特化,现代拥有这个构造的鸟类,如鸊鷉或瓣足鹬,都有良好的游泳能力。

  另一个新物种是道氏韩国鸟足迹,韩国鸟足迹最初发现于韩国咸安郡,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鸟类足迹,此次魔鬼城发现的足迹与其较为类似,所以归为新种,并将种名赠予世界著名恐龙学家彼得•道森(Peter Dodson),感谢他在恐龙学,尤其是角龙类研究上的贡献。

  奇妙的古鸟类行为学

  在这些鸟类足迹中,发现数量最多的是道氏韩国鸟足迹,“这些足迹非常散乱,不同于高城鸟足迹规则的行迹,这表明两种鸟类的造迹者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对此作了古行为学的分析。”贾程凯对记者说。

  现代鸻鹬类的觅食方式主要分为视觉性觅食和触觉性觅食。典型的视觉性觅食方式为“啄—奔—啄”,通过快速奔跑再一个急停,取食滩涂表面来不及躲入泥沙深处或浅水中的小型螺类、蟹类、蠕虫等。这种觅食方式受个体间的觅食干扰很大,因此它们在觅食时尽可能地减少个体之间干扰,呈单独或低密度分散觅食,这种行为以鸻类为主。

  而触觉性取食是将长喙插入泥中,靠喙对食物的感觉来探搜觅食。觅食时,它们的运动距离较短,长喙深入泥中探搜较长时间才转移。因此这类水鸟觅食时个体间相互干扰少,可成群觅食,这种行为又以鹬类为主。

距今约1.2亿年前的魔鬼城地区的古生物群复原图
距今约1.2亿年前的魔鬼城地区的古生物群复原图

  “了解到这些差别,我们也可以推断古鸻鹬类足迹为什么分为杂乱与规则行迹两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哈里斯教授介绍说。

  魔鬼城曾是江南之地

  此次发现的足迹大多数属于鸻鹬类足迹,鸻鹬类在英文中被称为Shorebirds,直译为滨鸟类,这些鸟类中最大的不过体长70厘米,体重400余克,因此也称之为小型涉禽。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部分时间栖息于各种湿地,典型栖息地包括滩涂、盐场、淡水湖、咸水湖、湿润的田地和草地的浅滩部分,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食,一般跗跖部和喙较细长,便于其在湿地活动和觅食,绝大多数种类有迁徙习性。

  鸻鹬类足迹在距今1.2亿年前的魔鬼城地区的发现,加上对当地古地理环境的分析,都表明当时此地是一个巨大的河口冲积平原(也称三角洲;如今的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东北部就都属于长江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片恍若江南之地。

  从目前此地发现的足迹化石与骨骼化石来看,在早白垩世,这里至少生活着兽脚类的克拉玛依龙、敏捷龙、吐谷鲁龙和新疆猎龙,剑龙类的乌尔禾剑龙,蜥脚类的亚洲龙。天空中则飞翔着各种鸟儿,还有准噶尔翼龙、湖翼龙和枪颌翼龙等等。只见湖岸的植物高大且茂密,群群水鸟在此嬉戏,偶尔也有恐龙成单或成群来到水源边饮水、觅食。

  “魔鬼城地区的鸟类足迹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多、最完整、品种最丰富的化石点,如能建设起来,配合魔鬼城景区,一定有广阔的旅游前景!希望有关部门能对这批恐龙足迹作进一步的保护。”安建福馆长如是说。(木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发现添加剂含量超标或含有非法添加物的食品,下架信息将在半小时内传递到京城各销售网点。昨天,市食品安全办召开会议,部署全市打击违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

  规范:购买非食用物质实名登记

  市食品办强调,对可能造成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以及禁止在饲料和饮用水中使用的物质,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标签上加印“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等警示标识,类似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购买必须建立销售台账,实行实名购销制度。

  处置:非法添加停售企业同类产品

  往食品里乱加“作料”不会一罚了事。市食品办昨日明确指出,食品企业购入或使用非法添加物未及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大型食品企业所属公司产品出现问题的,要暂停本企业所有同类产品的销售并向社会公告,经批批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销售。

  监管:发现违法线索立即通报公安

  本市昨天的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监管责任:农业部门要严厉打击违法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孔雀石绿、哨基呋喃等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严厉打击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现象。卫生部门要严厉打击在食品调味料中添加罂粟壳、罂粟粉、工业石蜡等非食用物质。

  对故意非法添加的,一律吊销相关证照,要求其对造成的危害进行赔偿。各监管部门发现非法添加线索要立即向同级公安机关通报,严禁以罚代刑、有案不移。

  预警:危险食品半小时内下架

  以后检测人员日常巡查将配备高危物质快检设备,北京强调在监督执法中推广使用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吊白块、罗丹明B、碱性橙等非法添加物快速诊断试剂盒。

  借助北京食品安全监控系统,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国内外食品相关组织、媒体发布的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信息,对涉及到的高风险食品加强抽检,对检查中发现的添加剂含量超标或含有非法添加物的食品,在半小时内向全市统一发布下架退市信息。

  惩戒:一次犯错5年禁入食品业

  一旦被发现存在非法添加剂问题,企业主5年内别想在北京从事食品行业。依托49个部门联网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北京将统一归集、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信息并作永久保存。限制纳入“黑名单”的企业在京投资,对从事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相关责任人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追责:违法添加一律责任倒查

  市食品安全办还将会同监察局、市政府督查室加强对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工作成效的考核评价,实施违法添加物责任倒查机制,将工作成效纳入对部门、区县政府绩效和领导班子的考核。对行政区域内较长时间或较大范围出现非法添加行为且未及时有效查处的,或者行政区域内大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出现违法添加行为的,要追究辖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对监督中走过场、不按规定履职的公职人员,要从严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开除公职。(朱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以色列研究人员正开发一种电子鼻,希望以检测呼吸方式辨别是否罹患癌症,尤其是不易诊断的头颈部癌症。

  专家说,呼吸诊断法需多年测试方能确定是否应用于临床。

  嗅癌症

  以色列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的这一设备名为“纳米人造鼻”,用于检测呼气,提取肺癌或头颈部癌症患者独特的化学信号。

  研究人员收集82名志愿者呼气样本。这些志愿者年龄介于29岁至78岁,其中22人罹患头颈部癌症,24人是肺癌患者,36人健康。

  呼吸测试样机内含一组纳米传感器,以化学方式检测呼气中的癌症标识物。英国广播公司(BBC)20日援引项目带头人胡萨姆哈伊克教授的话报道:“一项小规模初步研究中,我们发现,借助简单‘呼吸测试’能够辨认头颈部癌症患者身上存在的分子结构。”

  在交付英国癌症研究会会刊《英国癌症杂志》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人员说,“纳米人造鼻”能够区分头颈部癌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肺癌患者与健康人群、头颈部癌症患者与肺癌患者。

  应需求

  英国每年大约8700人确诊头颈部癌症。

  这类癌症包括多种肿瘤类型,生长于头部和颈部组织和器官,如眼球、鼻咽部、唾液腺和粘膜。头颈部癌症往往发现较晚,难以治疗。

  哈伊克说:“迫切需要开发新方法,用以发现头颈部癌症,因为这类疾病诊断复杂,需要专门检查。”

  作为世界著名癌症慈善团体英国癌症研究癌症信息部的负责人,莱斯莉沃克博士说,尽早发现头颈部癌症有无法言喻的重要意义,可望提高治疗成功率。

  探可行

  沃克说:“这些有趣的初步结果显现希望,呼吸测试或许发现头颈部癌症,而这类癌症通常到晚期才能确诊。”

  她说:“不过,需要记住,这只是一项小规模研究,处于非常初期阶段,需要多年研究才能判断,呼吸测试能否运用于临床。”

  哈伊克说:“我们现在需要借助一些较大规模研究,判断这能否成为这类疾病的潜在筛查方法。”

  电子嗅癌鼻并非首创。美国研究人员先前发现,美国航空航天局用电子鼻监测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内某种气体成分,同时可以嗅出大脑癌细胞的“气息”。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广岛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教授田原荣俊宣布,他们的研究小组研究发现,一种存在于细胞和血液中、被称为“微型核糖核酸(miR22)”的物质,可以使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癌细胞衰老,从而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功能。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4月1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一般认为微型RNA与调节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等各种生物现象有关,正常细胞老化停止分裂时微型RNA会增加。

  研究小组对不发生老化而进化为癌症的细胞中miR22的减少进行了研究。在培养的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癌细胞中加入miR22,癌细胞老化程度加重,分裂被抑制。在小鼠的试验中同样发现了乳腺癌的转移被控制。

  田原教授认为,细胞老化是生物体防止癌症发生的自身防御机制。细胞内微型RNA减少会阻碍细胞老化,从而促使癌细胞发生,而加入miR22之后,机体内老化程序恢复,进而抑制了癌细胞的繁殖。

  田原教授说,微型RNA是生物体内制造的一种物质,与目前的抗癌制剂相比具有副作用小的优势,有望用来研制下一代抗癌药物。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20 4月 2011 12:37

我们该如何科学阻击癌症?

  据了解,在全球近66亿人口中,每年新发肿瘤病人约有1000万,约有500多万人死于癌症,几乎每6秒钟就有一名癌症患者死亡。


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人约25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40万,即每死亡5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我国男性中发病率最高的几种癌症依次是肺癌、胃癌、肝 癌、结肠癌、食管癌和直肠癌,女性中最常见的依次是乳腺癌、肺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和食管癌。目前在我国30岁—60岁的人口中,恶性肿瘤是第一位死 亡原因,而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癌症已成为国家公共卫生关注的主要问题。


  预防癌症首先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80%的癌症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张广超教授提出,预防癌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高脂肪、 高热量、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是导致一些癌症发病及发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此外,都市生活压力增大,心理因素影响导致免疫机能下降,也是重要诱发 因素。


据了解,目前多数癌症的确切病因并不清楚,但癌症的危险因素是明确的。癌症尽管与遗传因素等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还是受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改变造成的影响。


张广超举例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主食吃得精细了,缺乏纤维素,即粗粮、杂粮等摄入,导致大肠癌发病率的升高;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已成为乳 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喜食偏硬、过热和过烫、刺激性(烈酒)食物,喜欢吃熏制品、常吃含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香肠、火腿、酸菜、泡 菜、干咸鱼等可诱发食管癌、胃癌;食用霉变玉米、花生、大米等食物和饮用水不卫生易患肝癌;有暴饮暴食习惯、喜好甜食和油腻者是胰腺癌的高发人群;蔬菜和 水果的摄入不足与结、直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及食管癌有关。如果能调整饮食结构可减少三成癌症,预防癌症主要是强调膳食结构,而不是个别营养素的摄 入。


现代肿瘤研究表明,建立合理健康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地加工烹调是防癌的重要手段,同时再辅以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开展筛查是癌症防治的主要策略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最主要策略之一。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唐步坚教授表示,定期开展适当、必要的检 查,就可以早期发现其他相关疾病或癌症发生的倾向。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身体的一些不适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体检。如胸部X光片、CT和支气管镜检查可以 发现早期肺癌;B超检查、甲胎蛋白测定,可揭示肝癌;阴道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癌;食管拉网检查、纤维食管镜、胃镜,可早期发现食管癌、胃 癌,肠镜检查可发现结肠癌等。


宫颈癌、乳腺癌的普查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应予以推广的项目,其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已被肯定。又如胃癌 筛查发现的早期局限于黏膜的微小胃癌,手术切除后病人的5年生存率几近100%。肝癌筛查发现的小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病人5年生存率亦达69.4%。 因此肝癌及胃癌的筛查工作,除在高发区外可试点开展人群筛查,应对高危个体开展相应的防癌监测早诊工作。


鼻咽癌是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常见的恶性肿瘤,如有鼻衄与鼻咽分泌物带血、听力减退、耳鸣、头痛等,一旦发现身体有异常,一定要及早到医院去诊断和治疗。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规范化诊治是科学抗癌的关键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所以提出“科学抗癌”,就是指通过科学的治疗,癌症病人是可以治愈的,或可以延长生存期,或提高生存质量。


对癌症的规范化诊治,应有综合治疗的理念,即根据癌症病人的身体状况,癌症的病理类型、分期和发展趋势,合理地、有计划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进行规范 化的综合治疗。唐步坚以肺癌举例说,不同的分期选择治疗手段不一样;而同一分期的肺癌,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的手段也不一样。又比如分子靶向治疗,是根据肿 瘤分子生物学的特性,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理,用干预其发展的某一个环节或改变原癌基因的性质,来抑制肿瘤的增殖和转移的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具有 针对性强,与现有的治疗手段结合可以提高治疗疗效。目前,已经临床应用于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肺癌和大肠癌等。这也是当今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但也正因为 靶向治疗的靶点明确,其适应症就非常严格,对不具备靶点的肿瘤病人使用靶向治疗就可能毫无帮助。


进入21世纪,癌症诊疗的规范化和个 体化已经成为学术界公认的趋向。因此,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也将发生巨大变革。张广超提醒,癌症的临床表现各异,对治疗的反应也很复杂,且不一致。从现 有对癌症的认识来看,不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药物治愈所有肿瘤。我们常常见到某些广告或传单称偏方或“秘方”能治愈所有癌症,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出 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的欺骗。


张广超呼吁,癌症不但可以预防,并且防胜于治。积极开展癌症防治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普及癌症预防及“三早”预防知识,就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些昆虫,连同孢子和花粉的化石、啮齿哺乳动物的一滴血及毛发残留物,都被包在琥珀化石中。
这些昆虫,连同孢子和花粉的化石、啮齿哺乳动物的一滴血及毛发残留物,都被包在琥珀化石中。

 

  恐龙时期的标本很稀有,研究该时期的科学家从没想过会发现这些昆虫。因此,当在秘鲁北部挖掘出这些几乎完整保存下来的爬虫时,他们极为惊奇。这些昆虫保持于珍贵的琥珀石中,是在齐克拉约北部一个存在了2000万年的水库里被发现的。
 

  研究小组负责人洪宁根·克劳斯说:“这些琥珀石中包着的昆虫有啮虫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类和蜘蛛,同时还有孢子和花粉化石,甚至还有啮齿哺乳动物的一滴血及毛发残留物。”
 

  在该水库中发现的化石不仅仅是这些昆虫,还有许多其他的动物和植物的琥珀化石。这个研究小组属于秘鲁梅耶尔洪宁根古生物博物馆。去年,该研究小组人员在亚马逊河北部发现了烟草化石,该化石可以追溯到两百五十万年前第四纪地质时期的更新世时代。
 

  这块烟草化石大概有30平方厘米,是该小组在秘鲁东北方部的马拉尼翁河流域发现的。“这个发现使我们确定了更新世时期的植物,证实了烟草起源于秘鲁北部。”当时,博物馆工作人员如此解释。(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9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