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由于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雨水较少,因此旱区的缺水状况仍将持续。气象部门将全力开展抗旱预测预报服务工作,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据气候监测显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成至8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饮水困难。据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江干流各控制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70%,5月20日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3%。
气象专家指出,造成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是,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同期偏弱,位置偏东,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水汽通道未建立,不利于冷暖气流在江南交汇形成降水。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我国华南地区雨量较大,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
为增加降雨,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旱情,各级气象部门抓住此次降雨过程的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规模的空中和地面增雨作业。据统计,5月21日8时至23日8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共开展人影地面作业334次,发射炮弹3422发,火箭弹854枚。其中湖北省实施了高密度、大范围的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共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252次,发射火箭弹584枚,炮弹3352发,同时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起到了很好的增雨效果。未来,各地气象部门将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继续开展人工增降雨作业。(游雪晴)
双鱼图
新出水的65件文物
本月22日下午,汕头南澳岛“三点金”海域下起了瓢泼大雨,不过,“南天顺”打捞船上的工作却风雨无阻———“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依然进行着,考古人员欣喜地发现:新出水的65件文物中,第一次出现“双鱼”图案。
当天下午4时,两筐文物从“南天顺”船尾被打捞出水。文物在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六名官兵的护送下,由船尾转移至船头进行初步冲洗、逐一登记造册。此次打捞出水的文物共计两筐、65件,其中瓷器60件、陶器3件、铜钱2串,瓷器类型包括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等。至此,“南澳Ⅰ号”本年度水下考古发掘已经出水文物逾2000件。有专家预测,全船船载文物有可能超过3万件。
在水下考古现场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瓷器专家 古瓷器专家陈华微博 莎初步分析认为,22日出水的瓷器中,有不少晚明时期的景德镇窑瓷器。像“雀鹿蜂猴”大盘,盘子里画有雀、鹿、蜂、猴等四种动物,“雀”和“爵”是通假字,“蜂”与“封”同音,代表封侯、封官的意思,“猴”则表示“侯”,鹿代表“禄”,即禄位,故该图案寓意“爵禄封侯”,体现了老百姓望子成龙的心愿。陈华莎还欣喜地发现,一件出自福建漳州窑的折沿盘上的“双鱼”图案,是“南澳Ⅰ号”上首次发现的。陈华莎说,这个“双鱼”图案画的是两条鲤鱼,但在这里不是鲤鱼跳龙门的意思。她说,乐府诗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讲的是妻子收到丈夫书信的感人故事,后来人们用“双鲤鱼”借代书信,赋予美好的寓意。又因为鲤鱼鱼子很多,鱼与“余”谐音,又有多子多福、年年有余的意思。
据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介绍,尽管现在是中国南海的伏季休渔期,但竹排机船和小型渔船不属于休渔范围,仍然可以出海捕鱼。所以,在“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现场,云澳边防派出所出动摩托艇巡逻护卫,避免附近的竹排机船和小型渔船影响水下考古作业的顺利进行。
4月8日,天津北疆电厂的海水淡化项目,吸引了一些参观考察者。吴伟
今年初,严重缺水的天津市在全国率先试验将海水淡化水成规模输入市政供水管网系统。天津市把海水淡化作为产业发展以解决城市供水需求,目前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总量,约占全国的41%。专家认为,海水淡化是避免过度倚赖地表引水工程的战略补充。
不过,从天津的实践来看,成本、技术、政策等一系列原因,仍是海水淡化产业的瓶颈,而这些问题尚无经验可循。而公众关注的津水济京的问题,也显得遥远。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正在制订《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以及一系列鼓励发展海水淡化的政策,有望在下半年陆续推出。
“我头疼怎么把水卖出去。”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洪,陷入了“困境”。
每天,约有6000吨的海水淡化水输入天津市汉沽区的市政供水管网,每吨价格为8.15元。而天津市民用水价每吨4.6元。
周潮洪说,如果只在汉沽区涨水价,显然对这里的居民不公平。
在一次天津水资源内部会议上,天津市水务局下属的滨海水业集团代表抱怨:“这水我们真不想要,但还得接着。”每接一吨水,亏3.55元,他们暂时对每天输入的高价海水淡化水的差价,挂账处理。
5月22日,周潮洪说,目前对于淡化水的使用还没有相关政策,水价以什么标准,是否进行政策补贴等细节,还在等待国家发改委给出指导意见。
【缺水】
缺水逼出节水城市
“像电影《少林寺》里的僧侣练功一样。”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下称海淡所)退休所长李长建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一帮市民常拎着大铁桶,浩浩荡荡去天津市啤酒厂排队打水,“打了好些年”。
海河水口感苦涩,当年民谚“天津四大怪”之一,“自来水,腌咸菜”。
当时天津市限制开采地下水,以防地面沉降和海水渗入。但啤酒厂不受限,因为用海河水没法酿酒,于是大家都到啤酒厂打水。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海河上游建起了为北京供水的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为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供水的水库也相继建立,困扰海河的水患基本没了,但下游河道也基本干涸。
连喝咸水都难以为继,天津市民怨声载道。国务院遂启动引滦入津工程。
在1983年的引滦入津工程通水典礼后,政府发给每户市民一包茶叶,媒体描述,当时“天津人掉着泪”,喝上了久违的茶水。
但缺水问题仍未缓解。
天津市水利局长王宏江介绍,经天津入海的水量,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140亿立方米,降至现在不足10亿立方米,且污染严重。
天津市科委数据显示,目前天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0立方米,为全国的1/16、世界的1/50,属重度缺水地区。即便加上外调的水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370立方米。
2000年春大旱,上游供水只能维持到当年10月,国务院决定引黄济津,自山东输水以解燃眉。
缺水的天津,多次提高水价,实行不同行业不同水价。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87.9%。
2010年底,天津成为中国首个“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周潮洪百感交集,“这是让缺水逼的”。
【寻水】
南水北调不如渤海寻水?
引滦入津、引黄济津工程,是当下天津主要的城市水源,滦河水和黄河水分别需奔流234公里、440公里入天津市。
引滦工程目前年输水能力10亿立方米。据国家水利部网站数据,2010至2011年度,引黄济津向天津供水4亿立方米。
这仍不够。在4月6日举行的“2011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国际研讨会”上,天津市科委副主任李宝纯说,到2015年天津市年需水量约45亿立方米,仅滨海新区需水就达6亿立方米。
尽管缺水,不过天津对终点为天津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兴致不高,并曾在本世纪初用文件形式提出,不用东线水。这条长约1156公里的输水线,流经苏北、山东一些污染已成顽疾的地区。因治污问题通水计划推迟5年,预计在2013年通水。
2001年,时任水利部部长的汪恕诚在发言中表露,天津“对南水北调东线的水质不放心,对水污染能否治理好不放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仍在建。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天津市在中线工程分水量为10.15亿立方米,世纪可收水8.63亿立方米。
天津大学教授王世昌认为,蓄水、跨流域调水等传统措施,只能实现水资源的时空位移,解决部分地区缺水问题,不能增加水资源总量,难以全面解决缺水的根本问题。
另一个则是水价高昂的问题。据《光明日报》2000年的报道,时任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的张国良透露,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水流到北京,每立方米水将达20元以上。当时另有媒体估算,引水成本达18元每吨。
因南水北调中线的工程造价分摊,天津市水务局今年初再次上调水价。
天津市科委社会发展处的工程师杨超英认为,南水北调水价高,水量也有限,迫使天津将目光移往东方,向渤海寻水。
【“B计划”】
淡化水价“高得离谱”
上世纪70年代,为缓解天津的饮水难题,除引水济津工程,中央政府还有一项“B计划”———就近利用海水、淡化水。
当时,中国已着手尝试海水淡化技术,解决海岛、军舰的饮用水问题。海淡所前所长李长建说,那时技术不成熟。1979年,海淡所立项,1984年成立,是中国惟一专门从事海水利用技术和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李长建介绍,海淡所刚成立,便遇到引滦入津工程竣工,海水淡化遂成为“战略储备技术”。而关键原因是,当年海水淡化成本极为高昂。“高得离谱”,李长建回忆,以当时的成本约为20元每吨。
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海水淡化成本降到一吨七八元,但居民月工资不过70元至100元。若一个家庭一月用10吨水,就要花掉一个月工资,“显然太贵了”。
还有观念问题。李长建说,当时水资源还没在社会上提到“危机”高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自来水是社会福利,长期维持在8分钱一吨。没洗衣机、热水器,一个家庭一个月用不了5吨水。水费是象征性支出。上世纪90年代之后,自来水价格逐渐上涨,涨到4毛、8毛、1元,到现在4元多。
此外,当时大家对淡化水也有担心。上世纪80年代末,李长建到大连长海县推广技术,遇尴尬“他们害怕喝了海水淡化水,头发会变红,眼睛会变蓝。”
几十年来,世界海水淡化技术获突破性进展,成本迅速降低,至今日仅为5元/吨的水平,水质也大为提高。
“海水淡化水和南水北调来水成本一比,反而优势很大了。”李长建说。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日前介绍,中国海水淡化产能已从10年前的每日3万吨增至目前的60万吨。浙江、山东、天津等沿海省市相继建成一批日产万吨至十几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
【现状】
工业用得多居民喝得少
目前,在天津的超市,货架上摆有灌海水淡化水的瓶装水,价格与普通矿泉水差不多。数据显示,目前天津市场上约有25%的桶装水是淡化水。
但其产量与城市用水相比,微不足道。海淡所总工程师阮国岭说,仅天津市主城区的日用水量就约为160万吨。
海淡所副总工张耀江介绍,目前天津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总量为21.7万吨/日,约占全国的41%。主要由4个比较大的海水淡化项目构成。
其中,北疆电厂已建成日产10万吨海水淡化设备机组。其大股东国投电力公司工作人员4月9日说,一期工程另有日产10万吨机组即将建成,而预计兴建的二期工程日产20万吨。
建成后,北疆电厂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除小部分企业自用外,大部分将面向工业及民用用户。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周潮洪介绍,正是这套设备的产水进入了汉沽区的市政供水管网。
由新加坡投资7.5亿元建设的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公司,于去年投产,装机容量日产淡化水10万吨,主要面向工业客户“大乙烯项目”供水。
另有天津开发区的日产1万吨能力,以及大港电厂的日产6000吨能力。
不过阮国岭说,现在这些淡化水基本就地消化,还谈不上向天津主城区居民供水。
【症结】
高昂的成本
“还是太高了!”3月30日,南水北调政策及技术研究中心官员考察海水淡化水状况后,对水价发出感叹。
北疆电厂目前海水淡化每吨水成本约4元,通过水处理,用专用输水管网运往自来水厂原水池,运行成本增加了3.6元,目前售价暂为8.15元/吨。
天津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现在引滦入津的原水价格为1.75元/吨,加上处理工序、管网折旧,总成本约4元/吨。今年的居民用水价格为4.6元/吨。
贵了几乎一倍的淡化水,被供水企业抵制。
滨海水业集团代表在调研会议上提出,高出的价格谁来消化,由政府补贴,还是分摊到消费者水费中?他说在国家发改委未给出明确答复前,水务企业不可能大量接收这样的高价水
目前,日生产能力10万吨的北疆电厂仅向汉沽区日供水6000吨,且采取挂账形式售水。
北疆电厂一名依姓工程师介绍,目前项目主要面向正在发展中的滨海新区,作为水资源储备,供应给未来有需求的工业企业、民用水厂。
工业用水价格方面,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杜文华介绍,该公司与“大乙烯项目”的协议水价为6.1元/吨,暂低于天津市工业用水价6.6元/吨。
杜文华说,但其海水淡化成本是7.6元/吨。他们希望谈判调价至7.6元,不过对方抵制,谈判陷入僵局。
还有一些因素左右海水淡化水的成本,
据阮国岭介绍,海水淡化成本中,能源成本占到了1/3。“海水淡化就是以能源换水源”,能源价格上涨,海水淡化成本也跟着上涨。
阮国岭和张耀江均表示,渤海湾由于水体污染严重,如使用反渗透膜技术,相对水质更好的广东、海南,每吨成本要高0.6元至1元。
膜技术是中国的短板。张耀江介绍,目前国内的反渗透膜技术还达不到世界尖端水平,成本及渗透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周潮洪认为,价格问题已成为“可解决的问题”,中国缺水是客观事实,淡化水成规模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是迟早的事,“天津走到了全国海水淡化的最前列,面对的一些情况尚无经验可循”。
【旧疾】
老管道难流新水
因今年春节前几次检测出水质不稳定现象,滨海水业集团决定临时停用淡化水,春节后,又恢复了供水。该集团的代表说,如果老百姓喝水后肚子疼,公司就完了。
海淡所副总工张耀江称,目前使用的蒸馏及反渗透膜技术,出来的海水淡化水比一般的水还纯净,不可能出现细菌污染情况。
但因过于纯净,与普通自来水相比PH值更接近7,也就是相对更酸,因此在传统铁管中输送时,可能会溶解铁管内部的碳酸钙或铁锈,造成出水有杂质或水色黄。
周潮洪说,这需要对市政供水管网进行现代化的PVC改造,取代老旧的铁管输送。而这是一个庞大的、任何企业都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
目前,天津市水务系统对进入汉沽区水厂的淡化水,实行海水1普通水3的比例,进行混合,以减少其对管网的腐蚀。滨海水业集团代表说,由于没那么多普通掺混水,汉沽区水厂每天最多能接收1万吨淡化水。
海淡所技术开发处处长王国强介绍,目前,世界上使用海水淡化水较为成熟的为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等,其掺混比例通常是1:5以上,有的甚至在1:10以上,这样混出来的淡化水与普通水几乎没区别。
此外,海水淡化水的后期处理也是专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高从堦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淡化后的高盐度海水排放,“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功能”,“干扰食物链”。
目前,天津北疆电厂向其附近的海水盐场免费送浓海水,从浓海水中可提取钾、溴等工业原料。
王国强担心,沿海地区土地寸土寸金,不可能有那么多盐场去消化更多的浓海水。而如果浓海水排放问题不解决,将会限制海水淡化产业的规模。
【未来】
可与自来水竞争?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洪介绍,海水淡化水尚未进入市政水资源的统一部署,水质出厂标准、水价补贴等政策都未出台。相关发展规划还没有具体方案。
据了解,相关政策细节仍在国家发改委讨论阶段,尚无明确信息。
根据国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海水利用对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的贡献率将达到26%~37%,全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每日250万至300万吨,基本能与自来水相竞争。
水利部部长陈雷今年4月15日在中国水战略与水安全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将严控用水总量,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海水淡化、中水回用、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
海淡所总工程师阮国岭说,海水淡化产业在巨大的机遇面前,也存在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国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认为,海水淡化对于国家水安全能起到很好的战略补充作用,国家应予以政策方面引导和支持。
今年两会期间,天津市长黄兴国强调天津仍把海水淡化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将来完全能够做到在更大范围内提供淡化海水”,由此,媒体也再次聚焦天津向北京输送淡化水的可行性。
李长建介绍,2002年曾有北京的相关单位搞过一个论证,结果认为超过50公里以上的输水管线会导致水价成本较大上升,除非绝对缺水,否则不可行。
北京市水务局宣传部门官员就此接受记者询问时表示,尚未看到类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而且跨省区输水需要上级统一安排。
他说北京水务系统目前正以每吨1元多的价格向企业推广再生水,6.8亿吨的量占到北京总用水量的18%,海水淡化水“让天津先做着吧”。(吴伟)
图为漫画
从传说到现实的落差打破了文学的神话,让我觉得,文学其实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是可以触摸的。
我最开始读书,是从中国的传统名著开始的。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到五年级左右,就开始读《红楼梦》了,当然,不是儿童读本,是原本,半文不白的,那时候大多看不懂,但是也就那么看下去了。
所以,我最初对于文学的印象是古典名著式的,到了中学时代读当代作家的小说,惊讶地发现原来当代文学也能写成小说,可能这也是我走上创作路的原因吧,那种从传说到现实的落差打破了文学的神话,让我觉得,文学其实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是可以触摸的。
中学时代还有一件事情,我读完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是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学男孩子的必读书之一,这个必读是带引号的,因为它是课程之外的,而且是大多数老师和家长所不允许的,也可能正因为不允许,反而更好奇吧。
大学时代是一个分水岭,从当初懵懂的、自发地阅读转变成系统地阅读。同时,也重新读了很多书。大学时代我把四大名著整个重新读了一遍,这个时候对历史小说、神魔小说的评价就不那么高了,反而对多写风俗民情的《红楼梦》更喜欢,因此也读了《金瓶梅》。大学时代还试图重读金庸的小说,但是已经看不进去了,觉得这就是哄小孩儿的。
别水/整理
图为放射性污水储存设施“钢制浮体”。
日本东电公司5月21日称,一个用于存储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放射性污水的巨大“钢制浮体”已于当天到达该核电站专用码头。
东电公司透露,这一浮体将用于存储在核电站内遭到核污染的9万吨放射性水。浮体由钢铁制成,全长约136米、宽46米、高3米,内部共可承载10万吨水。
据悉,这一浮体曾在日本静冈市被用作“漂浮公园”,以供垂钓者使用。
江西省乐平市临港镇古田村受旱的稻田
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主要江河累计来水量较多年同期偏少一至七成。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为9892万亩,有497万人、34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湖北湖南旱情严重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
国家防汛抗旱督察专员刘学峰介绍,受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江,还有洞庭湖、鄱阳湖周边以及江淮之间的丘陵山区一带。
长江中下游旱情的发展给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其中湖北、湖南两省的局部地区比较突出。最新气象数据显示,今年湖北全省已有33个县市达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
将有降雨缓解旱情
21日起,江南大部将有大范围降雨,降水区域覆盖长江沿线旱区,雨量较大,对缓解旱情有利。“从目前天气情况看,即将到来的这场降雨将会对改善土壤墒情、缓解当前旱情有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工宋迎波说。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举措
三峡水库加速泄流
为满足湖北、湖南两省中稻栽插等抗旱用水需求,缓解沿江城乡供水、灌溉引水和航运压力,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旱用水及航运安全,国家防总决定,自5月20日至24日,三峡水库按日均出库10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控泄(比入库流量大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5月25日至6月10日,将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11000至12000立方米每秒。
■探访
洞庭湖区水稻无水
每年4月洞庭湖区最怕水患,可是昨日记者来到进入传统汛期50天后的洞庭湖区,看到的却是湖区农民期盼雨水的焦虑眼神。
湖南省南县地处洞庭湖腹地,是全国产粮大县。在南县揭家洲村,远远望去田里的水稻还是一片绿色,但拨开稻苗,下面的土地已经严重龟裂,不少裂口甚至能同时放入四根手指。村支书江维清说,现在改种一季稻都有点来不及了,很多人都打算改种晚稻。许多粮农已经开始放弃,种下去的370亩,最后能保住的也就一半多一点。
与长江连通的南京石臼湖原本碧波荡漾,但如今湖底成为一片平地,最大的裂缝可放下一个拳头,更有汽车在湖底通行,卷起阵阵黄土。“江苏这次出现的旱情是近11年来所没有遇过的。”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陶长生说。
江苏作为最不缺水的“水乡”今年也遭遇大旱,江淮及苏南降雨偏少七成。4月份该省降雨量更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地区基本都出现了较严重气象干旱,江淮之间局部和苏南大部分地区出现重度干旱。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多市降雨量为60年来最低,宜兴、高淳、溧水、盱眙等县市出现特大干旱。
目前,江苏大中小水库蓄水都不足,对比去年10月中旬及目前的卫星遥感监测图,大湖水面都在缩小,全省三湖一库蓄水比往年同期少10亿立方米,比正常蓄水位少了23亿立方米,可用水量只有22.6亿立方米,是往年的68%。太湖每天补100多个流量,水位仍跌至历史最低。
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淮河流域降水仍然偏少,江苏沿江潮位比往年同期偏低1到2.2米。需通过长江、淮河进入的一些大型电煤船受阻,给原本缺电的江苏电网带来严重缺煤威胁。
由于河床普遍水位偏低,加上天气气温升高,南京的玄武湖和秦淮河等靠长江水循环的河流和湖泊都出现了水质下降、大量死鱼和鱼因缺氧跳出水面的事件。
至5月上旬前期,淮北的丘陵高亢地区出现中旱,局部重旱,对小麦种植造成影响。“随着6月份水稻栽插季节的来临,用水高峰大约在6月10日左右出现,如果还不下雨,抗旱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陶长生说。
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和农时季节的推进,河湖库的蒸发量和农业用水量还将大幅增加,预计湖库水位将继续下降,抗旱供水形势日趋严峻。江苏的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目前已全部开启,全力调水。(
我在电脑显示器上贴着一张纸,上书“过度使用搜索会损害你的智商”。因为从业于传统图书出版行业,我的大部分同事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比较低,所以每当走到我的工位上,他们都会饶有兴趣地把这句话念一遍,然后郑重其事地问我,“这是不是真的?”
“这要看你自己如何使用搜索。”我一般会一笑了之,然后这样回答他们。
我不会像尼古拉斯·卡尔那样告诉他们,“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牺牲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
这是卡尔在他的新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所下的结论。在朋友处看到这本书时,我产生了共鸣。作者提出的最大问题——使用互联网会对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影响,让我很感兴趣。
计算机是不受控制的人脑延伸
一项调查显示,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约34G信息,是11万个英文单词的信息量,相当于一般电脑硬盘存储量的1/5,这当中大量的信息是无用的,而这些信息绝大部分又来自互联网。
在书中,卡尔的核心观点是,互联网把人类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外包”了,换句话说,某些原本应该储存在人类头脑中、由人类智商进行处理的信息,转而由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处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完全自主地决定哪些信息外包,哪些信息由自身的思维处理,但是必定有一些信息是不能交由计算机处理的。
因此,作者提醒,我们必须对新技术保持一定的警惕,避免“我们自身某个至关重要的部分陷入麻木状态的可能”。卡尔把媒介看作是人类某种生理功能的外部延续,随着这一外部功能开始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而且效率和容量也远远超过人类自身的生理功能,人类就会越来越依赖这一功能,从而导致自身功能的衰退。
似乎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证。我曾见过一些对互联网非常依赖的同行,他们写出来的文字,几乎每个字都是从搜索引擎中蹦出来的,更有甚者,每天坐在电脑前,上网、玩游戏、网上购物、聊天,离开互联网,他们几乎不知道如何跟人交往,不知道怎么买东西,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思维能力都没有。
针对类似的现象,卡尔在文中把人类和计算机作了对比。我们的思维“在这种飞行过程中重新对本身编程,改变它的运作方式”,相对于容量和计算速度都极其有限的人脑,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新贵技术力量,给人类的能力延伸带来了新的加速器,但是也使得人脑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变得“浅薄”。
我们不再需要记忆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话本小说,也不需要记得那些具体的人和事,只要记住搜索引擎的入口在哪里,然后把需求输入进去,得到的就是最完美的答案。女孩们也不用翻找衣柜,而是直接打开电脑,查看分类建立的数据库,并使用互联网上好友们提供的建议,搭配自己出门要穿的衣服,还能顺手给几个好友发信征求意见,然后根据编号,找到要穿的衣服。
这是好事吗?卡尔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他甚至有些危言耸听地写道:“利用网络代替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是我们将面临被掏空大脑的风险。一旦记忆外包,文明就会消亡。”
在我看来,事情虽然没那么好,但是也没那么糟。
互联网敲碎了时间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在于,互联网在诞生初期,一度被认为会把传统的中央集权式的媒体,解构成碎片化的个人媒体。
这一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但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或许并非卡尔所想的那样——人类和互联网有着一定底线的间隔,而是互联网直接融合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中国有个禅理故事,“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浅薄到深刻再到浅薄,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与这个禅理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信息社会以前,我们对信息和媒介的了解,是简单意义上的“浅薄”,即了解得并不深入;进入信息社会之后,我们逐渐了解了信息和媒介的力量,与此同时,大量的信息碎片和众多的媒介渠道也开始紧紧围绕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而下一个阶段,必定是重回“浅薄”,但这已经不再是第一阶段的简单意义上的“浅薄”。
《浅薄》的作者认为,深刻化是从碎片式转向整体性,从感性思维转向理性思维,这也是思维从浅薄到深刻的第一次飞跃。而现在,互联网的出现,导致被深刻化的思维又一次被解构。这也是作者认为的从深刻到浅薄。
的确,人类思维随着信息的爆炸正在开始碎片化:“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于一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在卡尔眼里,几段文字、一段音频或视频、一套导航工具、各种商业广告、一些小型应用软件,甚或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儿’,全都可以包含在一个网页中,在它们各自的窗口内运行,而这些“杂音的刺激”很容易让人分神。
4月17日,广东遭遇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佛山顺德区古鉴村,大风将一铁皮屋掀开。
4月底,龙卷风袭击美国东南部和南部多个州,造成300多人死亡。 新华社发
前夜起,新一轮暴雨挟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持续影响广东。4月17日,广东遭遇今年以来最强烈的雷雨大风,其中顺德、南沙出现瞬时极大风,全省因灾造成18死185人伤,5月7日,佛山南海区出现的龙卷风和强雷暴造成4死17伤。
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情况更加严峻。从4月27日至28日,创历史纪录的312场龙卷风横扫美国东南部和南部多个州,至少350人在风灾中死亡,数千人受伤。
气候异常变化的背景下,灾害频频在地球上演。对于每年有350个、占全国一半强对流天气的灾害频发区广东来说,震惊的表象也引发人们应对极端天气的连串追问。
罕见的“风狂”
“顶棚不停晃动,像地震一样。瓦片在天上飞,像是下冰雹。”27岁的罗红君对狂风来袭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当她匆忙逃出的时候,坠落的顶棚已经将背后的工友吞没。这不是在《后天》等好莱坞灾难大片的情形,而是龙卷风5月7日来袭时在南海区罗村镇某机械厂发生的一幕。
事后参与调查的省气象台台长冯业荣说,龙卷风强度达到美国标准的F2级,属较严重破坏程度。记者搜索发现,这种级别在龙卷风多发的美国,出现的几率也仅为24%。
半个月前,更大的梦魇已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上演:一场强风暴在4月16日袭击了美国中东部地区,造成至少43人死亡,上百人受伤。
这次强风暴造成的人员伤亡之惨重为数十年来罕见。但数天之后,接连而至的狂风愈演愈烈。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指出,美国南部地区一周共经历362场龙卷风,其中4月27日8时至28日8时这24小时内,龙卷风数量达到创纪录的312场。此前的纪录出现在1974年4月3日至4日之间,当时出现了148场龙卷风。
气候变化是祸首?
一切都来得如此突然。
就在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前,广东还在为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秋冬春连旱而挠头。美国也因为持续的干燥少雨导致小麦涨价。正是这种强烈对比下,突然发作的狂风更令人感受到是气候变化带来强对流天气这样的极端天气现象频发。
美国风暴预测中心主任罗素·施耐德推测,“拉尼娜”现象或是造成这次风灾的罪魁祸首之一。
所谓“拉尼娜”现象,是指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科学家发现,在“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年份,北大西洋的飓风也会异常活跃。
前期拉尼娜的强盛似乎与全球变暖的趋势相左,但专家指出,这是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变率增大、气候波动幅度增加的反映。“过去的几十年间,龙卷风等强风的数量处在增长中,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将产生许多对生成龙卷风有利的条件。”美国强风暴实验室专家布鲁克斯表示。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说,这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并不寻常。这家机构电脑模拟研究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
预警的漏洞
省气象台台长冯业荣说,强对流天气日频数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灾害性雷雨大风,占总数的57%,其中广东一年平均有5.2个龙卷风发生,除11月到1月比较少外,其它月都有记录,发生最多月份主要是在5月和4月。
冯台长进一步解释说,包括龙卷风、雷雨大风、雷暴等强对流天气是影响广东的最主要灾害性天气,从历史统计看,全年共有350个,由于它具有发生频率高、类型多、分布广、活动期长、成灾强度大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与此相对的尴尬却是,强对流天气人类目前尚无有效办法削弱及防止,因此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策略。
目前气象学界的共识是,相对于晴雨、温度等正常天气现象来说,越是极端突发的灾害性天气,越难提前准确预报。就中国的预报水平而言,龙卷风和瞬时极大风往往与一般的雷雨大风统称为“强对流天气”预报。
在“4·17”强对流天气期间,广州市气象台更提前79分钟发布了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并及时通过电视气象频道、手机短信、12121、电子显示屏、气象网站等多渠道向社会各界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但由于各种渠道的接收方式都有其条件局限性,“手机虽然是最方便的气象信息接收工具,但由于受短信发布技术、速度所限,全省用户发送一遍需要两三个小时,往往预警时效已过”,多少人能够及时收到并懂得自救,还存在疑问。
脆弱的防御
除了预警体系存在漏洞,灾害暴露出的建筑防御体系也几近空白。据官方分析,广东两次强对流天气导致伤亡的原因基本上都是简陋工厂及在建建筑物倒塌所致,还有部分是遭雷击,发生地都是在地势空旷平缓的城郊或农村。
“从气象成因看,这些地方是最容易遭到强风雷电袭击的地方,而气象预警接收的条件最为薄弱,建筑的防风能力也最差,连避雷针都没有,逃生的几率很低。”,一位气象专家直言。
以两次遭受强风袭击的南海区大沥镇来说,有记者曾走访当地工业区内数十间厂房,其中八成以上的厂房顶部是利用简易的铁皮搭建而成。“我们看到龙卷风袭击后的厂房出现了钢结构扭曲和移位,建议今后厂房、工棚在建设的时候,应该进行抗风性能的可行性论证”,冯业荣说。
“我国现行法规对于厂房的对抗风能力并没有一个明确标准。”市三防办副主任陈同喜表示,佛山正在思考建立防风标准,并要求工厂签订责任书。
省气象局局长许永锞认为,目前,人们对陆地强风这样的强对流天气却认识未够,他建议比照台风的应急标准,建立包含撤离救助等内容的强对流天气防灾应急体系,并在设计、布局、加固、避让等方面对容易受影响的工棚、围墙等临时构筑物、户外广告牌上有所规范。
极端天气防御指南之雷雨大风
1.妥善保管易受雷击的贵重电器设备,断电后放到安全的地方。
2.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人员应当尽快离开临时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雷雨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3.危险地带和危房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千万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出现雷电时应当关闭手机。
4.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
5.停止露天集体活动,立即疏散人员。
6.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危险地带人员撤离。
极端天气防御指南之雷电
1.不宜运动,开摩托车听到雷声越跑,越容易出问题。跑得越快,越主动去适应雷电寻找最低阻抗通道的需求。
2.不能在空旷的地方运动、工作,若遇到打雷时应双脚并拢蹲下。
3.不宜在水陆交界处钓鱼,雷过来的时候,一边是水,一边是陆地,水陆之间感应出来的上下传导的高度不一样,长度不一样,这个位置就是雷击要寻找的地方。
4.不宜高打雨伞。加快步伐,打着雨伞就跑,这也不宜。因为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的高度都是危险的。
5.不要进入低矮的没有防雷设施的棚屋、临时的棚屋。低矮建筑没有防雷设施,在临时棚屋遭受雷击的事例比比皆是。
6.不宜在大树底下躲雨。在广东雷电每年造成100多人伤亡,其中10%是因为人躲在大树底下避雨。大树引雷,雷电打到树以后,到了人的高度,树也产生一个阻抗,产生很高的电位,就会对人体放电。(谢庆裕)
当海啸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东西能阻挡。但是从牛顿时期就开始的水波研究,最近有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复旦大学昨天宣布,由该校先进材料实验室胡新华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与他的合作者研究发现,一个由低频共振器排成的周期阵列能够完全阻挡住水波,这一阻挡的过程转化为电能,即便是海啸也可能变成发电的能源。这项最新成果发表在物理学领域的顶级刊物、最新一期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后浪并非比前浪有力
人们总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似乎后浪的“力气”肯定比前浪大。实际上,波浪从泛起一直到平静,不管浪花走了多少路,它所包含的能量几乎不会衰减。也就是说,无论是普通的风浪波还是海啸的水波,水波的长度周期不会使它的能量减少。
胡新华教授介绍说,水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是重力作为回复力的一种机械波,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重力,水波是不可能传播的,这也是为什么太空中不会出现水波,即便是在小小的杯子里,水也一直是平静的,不会有动荡的感觉。另一个特点是,水波是在水的表面上传播。普通的风浪波周期是1秒到25秒,海啸的波涛周期更长,周期是10分钟到两个小时。一般的风浪波是由风吹动水引起的波,而海啸则是水从海底上升或者从海面卷下来形成了波,并且造成了整个水体都在震动。
人类对水波的研究开始得很早,即牛顿时期。而对海洋能的运用,到现在已经研究了30多年。从1975年开始,科学家们把海浪能的研究作为一个热门课题,但5年之后,随着石油价格回落,对海浪能的研究投资出现大幅度下降。但在一些发达国家,仍有不少科研机构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共振器阵列使海浪动能转化为电能
胡新华教授和他的合作者研究发现,一个低频的共振器产生的周期阵列可以完全阻挡住往常人们认为不能阻挡的长水波。因为研究结果发现,当水波的频率在共振器频率附近时,共振器阵列会完全反射水波,并且使共振器上下运动,这种强反射戏剧性地改变了共振器的海浪能吸收效率。
胡新华介绍称,所谓的共振器,是一种开缝管,它和实心的柱子不同,是空心的,而且在管壁上有一些缝,通过这样的共振器排成一种阵列,而且在共振器的下方有一些可上下浮动的特殊设备,当水波频率和共振器频率相同时,就能高效地吸收海浪能量,并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而这些特殊设计的设备未来可用于提取海浪能,成为海浪能发电厂的核心部件。
海浪能的效率是风能的1000倍
相对于我们熟悉的风能来说,海浪能是它的1000倍,因为水的密度是空气密度的1000倍,所以能量的密集程度也是风力发电的1000倍,海浪能里面的能量密度则更高。但胡新华教授表示,这一领域的缺点是海浪能的测试和研发成本要比风能高很多。
因为海浪的频度很宽,有各种波长,就像阳光一样,光线频谱中既包含可见的部分,这就意味着需要各种频率的共振器,如果想要利用海啸的海浪能发电,按照海啸在远海中500公里的波长,近海中1到2公里的波长,要阻挡海啸的话,这个共振器就必须做得非常庞大。
课题组目前已经在部分海域尝试放置了共振器阵列,发现这个共振器阵列除了可以发电以外,还有另外的效果,就是阻挡海浪后,在这个阵列后面形成一片比较安静的水域,鱼类可在其中迅速地繁殖。不过目前来说,还很难将之用于渔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