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正在努力营救这头体长13.41米的抹香鲸
人们无法营救这头20吨重的海中巨兽,或者把它拖向海里
一头长达44英尺(13.41米)、重20吨的抹香鲸由于迷失方向游向海岸,31日黎明后不久在英国雷德卡海岸上搁浅。尽管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拯救它,但都无济于事,最终它在上午9点后死亡。
位于东北地区的这片海滩上的异常景观。在地平线方向是一艘集装箱船
有备而来的家庭正在这头抹香鲸周围拍照,营救人员认为它在北海迷失方向后搁浅在这里
英国潜水员海生救援队的理查德·艾德敦接到求救电话赶到现场,他表示,北海的环境对这种庞大的生物来说非常糟糕,任何想让它重新漂浮起来的尝试都会很残忍。尽管消防人员在不断向它身上喷水,但是这头有一个部分身体淹没在水中的抹香鲸最终还是停止了呼吸。艾德敦说:“虽然北海也生活着鲸类,但是这里的环境不适合抹香鲸,因为它们的食物来源不在这里。这头被困鲸鱼没吃东西,它已经开始营养失调。由于没有饮水,它已经脱水。鲸从食物里获得水分。这种情况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最终将会导致悲剧发生。”
靠近这个庞然大物,你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它的威严
抹香鲸的身体在晨光下闪闪发光,头顶上空是碧蓝的天空
他表示,营救人员能让重达5吨的鲸重新回到海里,但是这头鲸比这个上限重4倍。“如果我们能重新把它放归海洋,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在重新把它推向饥饿,这么做非常残忍,这是我们不愿意做的。尽管它现在已经死了,但这是更好的选择。”许多人闻讯来到这片海滩,只为一睹它的风采。58岁的马丁·尤恩家住北约克郡瑟斯克,目前正在享受期中假的他在广播上听说抹香鲸被困的消息后,特意跑过来看一看它。他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它还活着,会更有趣,然而不幸的是,它已经死亡了。大自然很奇妙。”
最初消防人员认为往它身上喷水会对它有帮助,但是结果证实,这么做无济于事。
史蒂夫·古德斯温负责雷德卡和克利夫兰委员会的社区安保事务,他表示,他们拉起了警戒线,因为这可能会对健康有危害。这头鲸会通宵呆在海滩上,由保安看护,1日动物学家将会进行验尸。警方、委员会、消防人员、潜水员海生救援队、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和海岸警卫队均参与了这项营救活动。古德斯温说:“从环境角度来看,我们必须保持海滩清洁卫生。显然死亡动物给该社区带来了健康风险,我们必须把这种风险降至最小。”(孝文)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美国大众机械网站报道,海狸并非是唯一懂得“建筑学”的动物!在自然界不乏擅长建筑的聪明动物,例如:蜘蛛卷曲树叶形成避难所、白蚁建造巨大的筑堤、鸟类建筑的鸟巢足以容纳400多只鸟等。
以下是盘点自然界具有“建筑师”之称的8种奇特物种:1、蚁群
蚂蚁与海狸并列成为动物世界中最佳建筑师,蚂蚁通过自己的下颚将一颗颗沙土挖出搬运,最终形成庞大的地下洞穴结构。除非土壤非常干燥,地下洞穴则无法保持形状。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专家沃尔特-奇尔盖尔(Walter Tschinkel)称,但是蚂蚁如何建造如何庞大、精密的地下洞穴结构仍是一个难解谜团。
奇尔盖尔说:“蚂蚁在挖掘洞穴时并不需要设计草图,也不需要领导者,但它们在漆黑的地下环境中却构造出一个宏伟的地下宫殿!”
他将融化的金属液或者石蜡、热石膏液倒入中空的蚂蚁洞穴,然后等待冷却之后再将蚁巢模型挖掘出来。奇尔盖尔说:“你将看到具有一定深度的地下洞穴,虽然距离地面的蚁巢通道非常纤细,但越往地下,洞穴的空间越大。”
蚂蚁如何做到这一点仍是未解之谜,但是奇尔盖尔猜测蚂蚁通过测量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来测量洞穴深度。他发现蚂蚁洞穴越往深处,其二氧化碳含量越高。
2、群居织布鸟巢
群居织布鸟建造的巨型鸟巢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巨大的干草堆落在树枝上,但这些非洲鸟类是建筑专家,它们使用不同类型的材料来构造这个“空中公寓大楼”。织布鸟使用较大的树枝来搭建鸟巢底部,它们将鸟巢建造在电线杆或者树枝分叉上。作为“建筑师”,它们不会使用干板墙,而是使用干草搭建成单独房屋边界,用柔软的草和树枝建筑鸟巢中每个巢室。
在这个较大的鸟巢中可栖息数百只织布鸟,足以安排整个鸟群居住。据分析最大的鸟巢可容纳近400只鸟。同时,织布鸟在鸟巢中还安装了安全防范系统,在每个入口处都有锋利的树枝抵御掠食者的入侵。
3、蒙特祖马拟椋鸟巢
蒙特祖马拟椋鸟是一种奇特的鸟类,它们生活在北美洲,将鸟巢悬挂在树枝上。它们利用葡萄藤编织悬垂的篮子状鸟巢,多个这样的鸟巢形成一个鸟群整体。它们使用最结实的葡萄藤作为鸟巢的依附体,然后逐渐地增加树枝进一步完善鸟巢结构。
通常情况下,蒙特祖马拟椋鸟经常将鸟巢放置在较大、孤立的一颗大树上,鸟巢悬挂在树枝的末端,这样可以避免猴子偷取它们的鸟蛋。同时,还有另外一种独特的防御掠食策略——将鸟巢搭建在有蜂窝的树上。
4、巨大的白蚁筑堤巢穴
白蚁是动物界的建筑大师!它们建造的标志性筑堤可达到3.3米,实际上最高的白蚁巢穴可达到5米。这种巢穴是由蚂蚁咀嚼后的树枝残骸、泥土和粪便构成。
这种巢穴具有较好的空气流通性,使筑堤更像一个空调,同时可收集冷凝的水滴,一些蚁巢中含有园艺菌类。
5、土质棕灶鸟巢
多数鸟类的巢窝都是由小树枝搭建而成,但生活在南美洲的棕灶鸟却在树上建造土制鸟巢。它们收集泥土和粪便,在树枝高处形成一个碗状鸟巢。太阳烘焙这些鸟巢形成一个较硬的避难所,使鸟类能够在此产卵。这种土质鸟巢可使鸟儿在大风环境下寻求一个安全的避难之地,并能适应各种恶劣天气。
6、土拨鼠“地下之城”
北美洲土拨鼠擅长在地下挖掘洞穴,这样的洞穴可适应不同季节的变迁,还可抵御不同温度变化,食物变化以及避免火灾。
土拨鼠将洞穴建造在地下不同深度具有多种功能,首先,在土壤深处挖掘洞穴,这里的温度较稳定,年轻的土拨鼠更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避免掠食者的攻击。此外,距离地面较深的洞穴适宜存储食物。据称,土拨鼠部落在地下建造的“地下城镇”可覆盖数英亩,平均每英亩区域就存在5-35只土拨鼠。在人类出现在土拨鼠领地之前,它们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1900年,人们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覆盖25000平方英里的范围内,竟栖息着大约4亿只土拨鼠。
7、蜘蛛搭建“卷曲树叶公寓”
多数的蜘蛛都擅长编织蜘蛛网,但是澳大利亚卷叶蜘蛛(学名为“Phonognatha graeffei”),使用可回收材料建造它们奇特的家园。它们选择较好的枯叶和树叶纹路编织蜘蛛丝,将树叶卷曲起来形成一个舒适温馨的“栖息公寓”,使卷曲的树叶顶部闭合,底部开口。
蜘蛛将这个卷曲树叶悬挂在蜘蛛网中心,并等待着途经的猎物。当雌蜘蛛进行繁殖时,它将建造另一个卷曲树叶栖息地点,为幼小蜘蛛提供居住。据称,人类此前曾发现蜘蛛使用废报纸和轻重量物质来构建这种栖息公寓。
8、海狸水坝
客观地讲,海狸或许是最著名的动物界建筑师。它们会收集较大的树枝在水面上建造水坝,这仅是表面现象,海狸还是木工专家,擅长建造防风雨的树枝水坝。
每年冬季它们会在构建大坝的树枝上覆盖一层泥,从而使大坝更加结实,可抵御寒冷和入侵的掠食者。
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处海域有一座休眠火山,不断向海水中释放二氧化碳,造成当地海水酸化,其中的生态系统变化说明,将来与气候变化相伴而来的全球海洋酸化会严重影响珊瑚等生物。
pH值越小表示酸性程度越高。通常海水的pH值在8.1左右,巴布亚新几内亚这处海域的pH值已经下降到7.8左右。
研究人员报告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很少种类的珊瑚还在生长,剩下的珊瑚也大多缺乏多样形状,不能为鱼类等提供很好的生存环境,减弱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在另一些地方,珊瑚礁的发展完全停滞,大量海草在海底占主导地位,也很难看到在其他海域海草上常见的一些甲壳动物。
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黄堃)
近日在河北唐山,两张慈禧太后乘坐的铁路专车的制造图纸呈现在记者眼前。已泛黄的图纸上,用英文标注的技术参数和规格清晰可见。
装备精良、结构独特的豪华铁路客车,史称“銮舆龙车”。图纸的收藏者是82岁的闫存盛,退休前任原唐山机车车辆厂副总工程师。他说,“龙车”1889年由唐山车辆厂为太后、皇帝及皇家贵族专门使用而造。其中一张名为“皇家专用车”的图纸是蜡布底图原件。是他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从坍塌的档案馆图库中抢救出来,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图纸上的英文标注显示,车架全长61英尺,车厢全长56英尺,全宽10英尺,车高15英尺,空重约29.3吨。另有车号、采暖、制动、采光等参数。闫存盛说,这辆车为钢制底架、木制车体,采用三系弹簧转向架和自动车钩,内置电扉、电铃等,代表着当时世界火车的发展水平。
“金黄色车身上刻镀金雕龙,内设官厅膳堂、龙床宝座,可以说是一座奔驰在铁路上的皇宫。”闫存盛惋惜地说,可惜实物不知所终,虽有各种传说,但已无法考证。
闫存盛还珍藏着20世纪初京奉铁路时期的各种车型的集合图,其中包括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专车制造图纸等珍贵资料。
唐山机车车辆厂始建于1881年,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工厂,以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和第一辆客车“銮舆龙车”而闻名中外。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火车时速5公里,一度用骡马牵引。慈禧太后第一次坐火车是在1902年1月3日,携帝后嫔妃由西安回銮;又一次乘坐火车是在1903年4月5日拜谒清西陵。
新华网东京5月30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官员日前透露,东电内部持“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不可能在年内平息”观点的人越来越多。此前,东电抢险工程表提出“在6至9个月之内使反应堆进入冷停堆状态”。
当地媒体报道说,如果年内不能平息核事故,必将影响日本政府关于反应堆进入稳定状态后修改核电站周边地区居民疏散时间的计划。一些被疏散居民本来指望能回家过新年。
据报道,由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3号机组出现了堆芯熔毁,且反应堆压力容器也已破损,东京电力公司官员认为,“作业进程将大幅延迟”。
由于已经发现污水从1号机组的安全壳泄漏到外部,东电技术部门官员说:“首先要确认漏水点,并堵住漏洞。如果不清楚损坏程度,就无法确定作业所需时间。”他还表示:“由于必须建立能够使大量水循环起来的冷却系统,所以从技术角度来说,应比设想的要多花费一两个月时间。”
东电另一名官员表示:“1至3号机组抢险作业并没有同时取得进展。如果每个机组都出现同样的导致工期延迟的问题,9个月的期限就很可能不够用。”
东京电力公司4月17日公布了“在6至9个月内使反应堆进入冷停堆状态”的工程表。5月17日公布修改后的工程表时,仍然没有改变原定的目标时限。一名东电官员表示,其实“9个月只是努力的目标而已。”
中新网贵阳5月30日电 (记者 张伟)30日上午,距离贵阳金阳富宏煤矿透水事故已超过24小时,截至记者发稿时,救援现场的“生命通道”已打通了18米,预计有45分钟就可贯通到人员被困的地方。
29日上午9时许,贵阳金阳富宏煤矿发生透水事故,经确认共有12人被困井下。经历初始的恐慌后,聚集在一起的家属在政府工作人员的疏导下,情绪已经趋于稳定。被困人员中年龄最大的刘科孝的妻子告诉记者:“我们知道消息后就立刻赶过来,在这里坐了一晚上,就是希望第一时间看见他。”
截至记者发稿时,救援现场的“生命通道”已打通了18米,预计有45分钟就可贯通到人员被困的地方。救援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除开展救援工作外,被困人员的家属的安抚工作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6个大组,12个小组,进行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和善后工作。(完)
江西九江县城子镇干裂的土地。胡国林摄(新华社发)
核心提示
国家防办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耕地受旱面积为45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4%。
5省有329万人、9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50.6%和24%。
干旱对夏粮丰收影响不大,部分早稻中稻受缺水威胁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
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分析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在1978年、1981年、1986年、1994年、2000年发生过较为严重春旱,但今年发生的旱情具有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程度重等特点。
5月2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受旱地区出现一次明显降雨过程。国家防办副主任张旭说,此次降雨对缓解当前南方地区严重的旱情有利,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对作物移栽、抢墒改种效果明显。但由于降雨历时不长,雨量总体不大,未形成有效径流,对提高江河水位、增加湖库蓄水作用不大。
张旭说,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用水高峰期,农业用水压力很大。同时,由于前期抗旱水源消耗较大,人畜饮水困难更加突出,抗旱形势仍十分严峻。
据介绍,受干旱严重影响的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小麦主产区,此次干旱对夏粮丰收影响不大。
但受干旱影响,部分早稻因缺水无法按时栽插,已栽插的也因为无水浇灌生长受到影响;中稻的育秧和移栽也受到了缺水威胁。
降雨偏少、来水不足是重旱主因
昔日的“鱼米之乡”缘何遭遇如此严重的旱情?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因为降水严重偏少。据分析,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
进入5月份以后,虽然降水较前期略有增加,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地区降水与历史同期相比仍偏少二至四成。
另一方面是因为江河来水严重不足,水位严重偏低。受降水明显偏少影响,长江中下游主要江河累计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一至七成。
国家防办数据显示,5月29日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10.79米,比多年同期偏低4.64米;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23.71米,比多年同期偏低2.82米。
三峡日补水2亿立方米,中央下达抗旱补助资金19.6亿元
为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旱情,国家防总、水利部加强三峡水库的科学调度,加大下泄流量,保障沿江地区生活生产用水。5月25日—6月10日,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每秒1.1万—1.2万立方米,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
监测显示,5月29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150.87米,相应蓄水量201.75亿立方米,日均入库流量7970立方米/秒、出库流量11500立方米/秒。
“若没有三峡工程进行补水,长江中下游的干旱将可能更加严重。”张旭表示,从去年12月下旬以来至今,三峡水库累计向中下游补水181亿立方米,其中5月份以来补水28亿立方米。目前三峡抗旱补水达到每天2亿立方米左右,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水位最大回升1.39—2.72米。
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下达抗旱补助资金达19.6亿元。截至5月29日,旱区5省共投入抗旱劳力649万人,启动机电井30多万眼、机动抗旱设备138万台套。
抗旱同时需警惕“旱涝急转”
据专家分析,今年汛期及夏季,长江流域降雨总量基本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可能出现旱涝并重情势,夏季长江上游地区降雨正常偏多,局地可能有洪涝发生。
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指出,要提高警惕预防旱涝急转。旱区各地要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在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同时,预防旱涝急转,利用现在低水位的有利时机抓紧进行堤防、水库隐患的排查与除险,全力保障度汛安全。
2010年11月21日,巴塔哥尼亚阿亚森地区,一名游客正在享受贝克河的美景
奔腾的河水、冰蚀的山峰、肥美的鲑鱼....智利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仍是地球上最为蛮荒的地带之一,是冒险家的天堂,但这种闭塞也许很快就将成为过去式。4年前,智利政府提出在这里建造5个新水坝和2400公里输电线的宏伟计划,建成后将是该国最大的水电站。现代文明和封闭的自然“对对碰”,换来了长达1000天的激烈环保论证,各方互不相让。5月9日,大坝修建通过了环保评估,距离开工一步之遥。
千百年来,智利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的贝克河和帕斯夸河静静地奔腾,周遭荒无人烟,透着一股苍凉的美。突然之间,两条河的命运受到万人关注———政府提出了“阿亚森水电站”项目,要在两条河上面建造5个水坝,并且铺设2400公里的输电线!支持者和反对者为此打了4年“嘴仗”,近日,事情的胶着状态似乎开始瓦解了。
1000天环保评估
阿亚森水电站总投资32亿美元,由分布于贝克河与帕斯夸河的5个水利枢纽构成,占地大约6000公顷,是智利自建国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水力发电项目。建成后的发电量相当于目前智利发电总量的1/3。
另外,该项目还包括长达2400公里的输电线。这个输电线工程要经过国家森林公园和生态保护区,从巴塔哥尼亚地区一直连通到首都圣地亚哥,之后北上,贯通大半个智利国土。
4年前,政府提出建造这座宏伟水电站的计划。一年后,该计划进入了长达1000天的环保论证期。
期间,反对声总是大于支持者的声音。反对的一方主要是水电站选址地巴塔哥尼亚的民众和环保主义者,支持建造水电站的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各大能源公司。
今年5月9日,12名由政府和各界专家组成的环境评估委员会举行了投票,11人支持,一人弃权———阿亚森水电站项目通过了环保评估,即将进入正式建设期。
与此同时,不少情绪激动的巴塔哥尼亚民众打算驾车北上,到首都圣地亚哥找总统皮涅拉讨个说法。
建水电站抗议者众
争论并没有因为环评通过而终止。
环评通过之后的第5天,首都圣地亚哥出现了多达3万人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抗议者和警方发生了冲突,警方动用了高压水枪和催泪弹。
5月22日智利总统皮涅拉发表国情咨文,当提到建造阿亚森水电站时,遭到国会众多议员离席抗议,还有人鼓掌嘲笑,现场甚至出现了反对建造水电站的议员大声打断皮涅拉讲话的罕见情况。
国会外也聚集了大批示威者,他们高呼反对建造水电站的口号,要求皮涅拉政府收回成命。
据智利第一大日报《时代评判者报》最近的民调显示,反对建造水电站的人高达74%。即使是政府公布的民调数据,也有61%的民众持抵制态度。
“争端才刚刚开始”
国际河流组织在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前任协调员桑格尔认为“争端才刚刚开始”。据他的说法,目前2000多公里长的输电线工程还在论证,未来的走向和建设规模还有可能会被改变。
此外,由于智利国内反对阿亚森水电站的声音很强烈,抗议者已经将反对的意见提交给了该国环境部的一个专门审议委员会。
“这是阿亚森水电站能否修建的最后一个关卡,如果意见被采纳,水电站建设计划有可能被修改,甚至中止;但如果意见被驳回,智利政府就会按计划修建。”
发展与环境的恒久矛盾
在很多人眼中,水电站将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保护自然环境要比建造一座水电站重要得多。可是在智利政府看来,建造水电站,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能源支持,这和保护环境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智利《时代评判者报》报道,智利的几届政府之所以推动阿亚森水电站工程,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智利官方已经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即到2025年人均国民年收入要达到3.5万美元的水平,成为拉美地区第一个发达国家。为此必须要大力发展能源工业。
有分析人士认为,智利政府对民众的意见考虑不多,但是对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意见言听计从。分析人士特别提到了一旦建造水电站,除了对环境的危害之外,还需要巨大的建设费用。这笔钱最终还是要落到纳税人的头上。(张乐)
谁能决定这块地方的归属?是那些2000公里以外的商人吗,还是这里的居民?电力公司甚至没有征询我们的意见。他们丢给我们一个搬迁的计划,就好像他们可以在没有定论之前就能把我们赶出去一样。
——39岁的巴塔哥尼亚居民丽丽·施德勒
现在我们靠烧煤和汽油发电,这也污染环境。我们需要这些大坝,我们依靠大坝发电。我只是希望这个计划能给当地人带来工作。
——建筑工人卡洛斯·赫纳德兹
■链接
不要水电,智利靠什么?
能源开发与保护自然,这始终是个矛盾。目前智利的现实是,能源严重制约了未来15年的经济发展计划。
该国矿藏、森林和水产资源丰富,但石油等主要能源匮乏,97%的石油和天然气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该国主要靠煤电和水电实现能源供应,其中水电大概占国内发电量的37%左右。
由于煤炭等化石燃料过于污染环境,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危险,所以发展煤电早已经被智利各界政府从日程上剔除。此外由于智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诸如核电等清洁能源不符合国情;国内也没有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的技术条件,因此发展水电就成了智利政府推动能源大发展的不二法门。
皮涅拉曾公开表示,智利经济未来15年对能源需求的预计是每年增长7%左右,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其中的潜台词就是水电。他本人也十分了解智利经济发展遇到的这种能源瓶颈,也清楚阿亚森水电站遇到的强大抗议,所以他将这个决定称为“艰难的抉择”。(张乐)
潜水员罗布·斯普瑞在诺福克海岸的近海拍摄的白垩暗礁照片。
生活在这处暗礁的一只可以食用的螃蟹,它周围布满羽状海葵。
在这处暗礁发现的一条“笑脸” 东波鳚和一条鲳。
在这处暗礁发现的一条“笑脸” 东波鳚和一条鲳。
海洋搜索志愿者凯特·里瑟尔在谢灵厄姆暗礁发现一只常见大虾。
潜水人员发现的这处白垩暗礁距离诺福克海岸很近,但是他们并没透露确切的位置。
最近英国潜水人员在诺福克郡近海发现世界上最长的白垩岩礁,它距离海岸仅有一步之遥,距离海面只有25英尺(7.62米)。但是在过去3亿年间,没人知道它的存在。
今年早些时候,潜水人员在对一处他们认为是岩石平原的地方进行探测时,发现这些绵延20多英里(32.19公里)的高耸的拱形岩石和很深的裂缝。这个海洋庇护所的物种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海绵体、海蛤蝓和鱼类,专家都称它是“英国大堡礁”。这个岩礁比以前的记录保持者——英国肯特郡的塞恩特海岸白垩岩礁长1.5倍。
43岁的潜水员罗布·斯普瑞的科研组获得这一发现,他说:“这就如同发现隐藏在水下的一个天然巨石阵。”斯普瑞负责领导了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的这项调研项目,直到他和20名队员获得批准和资助,前去探测这个水下结构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它到底有多大。他说:“我们发现它足足有20多英里(32.19公里)长,并拥有非常复杂的冲沟和拱形结构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其中一些地方看起来很像月表。”
这次还发现3种以前在东英格利亚海岸从没见过的生物,它们分别是豹斑虾虎鱼、红色草莓海葵和大西洋ancula海蛤蝓。除此以外,这里还生活着喜欢岩石、总是“一副笑脸”的东波鳚。下一步该科研组打算看一看这个暗礁有多宽。斯普瑞说:“每次重返这里我们都会获得更多发现。我从没想到会在诺福克发现这种规模的岩礁。”斯普瑞与41岁的老搭档道恩·沃森已经在北海潜水有12个年头了,他知道诺福克郡东侧近海有白垩区,但他一直认为它很小。
斯普瑞说:“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小项目,但是第一天我们从以前认为是暗礁所在地的海岸西侧5英里(8.05公里)处开始探测时,就发现了白垩。我们第一次潜水发现的暗礁面积,就是原来我们认为的2倍。每次回去都会获得更多发现。它的复杂结构也令我们感到非常吃惊,例如一人高的拱形岩石结构。你只要发现一个,就能在附近找到很多。这让我想起了曾在马耳他见过的暗礁,我从没想到会在诺福克发现这种规模的东西。”
他说:“白垩岩礁就是野生生物的天堂,喜欢暗礁的鱼成群结队地聚集在这里、岩礁表面布满海葵、还有东波鳚等其他动物。动物和植物能在沙子和砂砾层里生存下来,但是这种环境非常恶劣,与之相比,岩石暗礁更好一些,因为海洋动物可以进入水柱(water column)觅食。”这些潜水人员希望根据欧洲法规把这里建成一个保护区。他们还打算明年继续探测,以确定这个暗礁的宽度,计算出它的总面积。
斯普瑞说:“白垩赋予这处暗礁独一无二的特征,我们希望人们能亲自来诺福克看一看它。诺福克是一个很容易潜水的地方,你从海岸向外走100米,就到这个暗礁了。我认为这处暗礁会给该国的旅游业带来很大好处,我们希望它能正式成为一个保护区,此刻它还没真正得到保护。”尽管英国的白垩海岸线不超过1%,但是该国拥有欧洲75%的白垩暗礁。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暗礁,长度超过1800英里(2896.82公里)。英国周围分布着很多冷水珊瑚礁,其中包括罗科尔(距离苏格兰200英里的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近海的一处。(秋凌)
又宽又长的珊瑚礁在澳大利亚东岸近海可以轻易得见,把大陆架与水下光线较暗的深海分隔开。
形貌奇异的曲纹唇鱼是礁盘中成千上万的水族物种之一。
一只玳瑁在羽毛状的水螅丛中休憩,成群的天竺鲷从它面前转折掠过。这种海龟因其价值不菲的壳而遭大肆非法捕捞,正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大堡礁北部沿线大约栖息着3000只。
网条鹦嘴鱼绽开颇像马戏团小丑的“笑容”,展露强有力的取食工具:用来从礁石上刮掉海藻的坚固牙齿。尽管它们的进食行为有时会伤到个别的珊瑚,但总体来说是有益的。没有它们,藻类的繁生可能会扼杀珊瑚礁。
撰文:珍妮弗 · S. 霍兰 Jennifer S. Holland
摄影:戴维· 杜比莱 David Doubilet
翻译:王晓波
珊瑚海水面下不深的地方就是大堡礁生机勃发的居所,鹦嘴鱼啃着岩石,螃蟹为了抢夺藏身地挥着螯钳打斗,一条近300公斤重的石斑鱼体内的鳔鼓荡有声,宣示自己的驾临。鲨鱼和银鲹鱼迅疾地掠过。海葵的触手摇摇摆摆,细小的鱼虾巡逻各自的地盘,如同跳着欢快的舞蹈。但凡脚底不生根的水族都随着每一股浪涌漂摇往复。
这礁区的生灵如此丰富繁多,正是其名中有“大”的缘由之一。大堡礁庇护着5000种软体动物,1800种鱼,125种鲨,还有数不清的微小生物。但最让人一见倾心的景致——也是其跻身世界遗产的主要凭恃——还是那广大无朋的珊瑚礁。有的珊瑚如鹿角般兀立,有的好似被海浪磨光的玉盘,有的状如棒球手套,还有的拥有皮革的质感。软珊瑚附身在硬质同类之上,多彩的水藻与海绵装点着礁石,每一条缝隙都有某种生灵栖居在里面。每越过一段距离,水族品类便有不同,那变化无穷的生态为世间仅有。
时光,潮汐,再加上一颗沧桑变迁的星球,于上千万年前造就了大堡礁,并一次次将它磨蚀再培育回来。如今能促使礁石生长的各种因素正以空前的速度改变,这一次,它所经受的摧残或许会使它再也无法恢复元气。
西方人登门欧洲人认识大堡礁是经了英国探险者詹姆斯·库克的引介,而后者基本上是无心而至。1770年,库克船长听到了木板蹭到岩石的咯吱声,他当然想不到,自己的船已驶入了地球上最庞大的活体构造之中——超过2.6万平方公里形状各异的珊瑚礁,时断时续地绵延过2300公里长的海域。
库克当时正率队在今之昆士兰一带的近海中探索,所驾“奋进号”被卡在了这片暗礁迷宫里。海面下,犬牙参差的珊瑚尖塔戳进船体,把它抓得牢牢的。木板碎裂,海水涌入,船员们满面惊惶地跑上了甲板。船长指挥他们勉强驶进了一处河口,修补了船舱。
在这帮欧洲人触礁之前,澳洲土著已在这片区域生活了数千年。珊瑚礁是当地文化的重要部分,土著驾着独木舟在这一带漂游,打渔,网条鹦嘴鱼绽开颇像马戏团小丑的“笑容”,展露强有力的取食工具用来从礁石上刮掉海藻的坚固牙齿。尽管它们的进食行为有时会伤到个别的珊瑚,但总体来说是有益的。没有它们,藻类的繁生可能会扼杀珊瑚礁。
“珊瑚礁对我而言是独处和思考的好地方,”澳大利亚海洋科学家查理· 韦朗说,他此时正在大堡礁北部叹赏一丛壮观的珊瑚,“但我知道它们的生命是脆弱的。未来隐伏的危险让我害怕。”
查林格湾节律分明的海流把一群斜纹石鲈推来扯去。它们有着丰厚的唇肉,惯于在夜间从海底沙床中捕捉无脊椎动物为食。
每年有一两个月圆之夜,无法挪动脚步的石珊瑚会同时释放一团团精子和卵,掀起一场集体繁衍的狂欢。受精的卵一旦在或近或远的地方安顿下来,就会逐渐长成新的珊瑚礁。
一条3米长的虎鲨被抹香鲸死尸的味道引来,到礁盘边缘来大吃漂浮的死肉。它吃剩的残渣碎屑将沉落,喂养礁盘中较小的居民。galeocerdo cuvier
大堡礁的生灵如此丰富繁多,正是其名中有“大”的缘由之一。时光,潮汐,再加上一颗沧桑变迁的星球,于上千万年前造就了大堡礁,并一次次将它磨蚀摧毁,再培育回来。并把有关礁区水族的神话代代相传。但历史学家并不确定土著人对礁盘的地质、水产的了解可追溯到多少年前。库克误打误撞到此后又过了几十年,从事地图绘制的英国人马修· 弗林德斯一路“穿针引线似的”绕过暗礁而来,同样遇上了一两场倒霉事,不过他被礁盘的壮阔打动而为它起了“大堡礁”之名。
扩张与侵蚀 这巨大无比的礁盘系统之所以能现于世间,却要归功于一种通常只有米粒般大小的生物——珊瑚虫。它们是礁石的基本建设单位,在微小的身体内豢养共生藻类以获得养分,过群体生活。靠着体内藻类光合作用提供的能量,每个珊瑚虫分泌石灰质(碳酸钙)形成自己的“房子”。这些小房子一个叠一个地形成,珊瑚群体就会像城市一样扩张,其他海洋生物很快依附上来繁衍生息,把一簇簇珊瑚“黏合”为整体。
澳大利亚的东端海域拥有生成珊瑚礁的成熟条件。在清澈而富于湍流、光线充足的浅水里,珊瑚的生长最是活跃。珊瑚虫繁衍数百万世代之后,形成的礁石就不再是孤立四散的石灰质块,而是连成凌乱的一大片,形状、大小和庇护的生物种类由其在海洋中的位置决定——比如离海岸多远——还要看受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比如海浪冲击。如果离岸太远,海水较深而光线减弱,就根本不会有礁石了。
“在大堡礁,生命存在的模式从头至尾是由珊瑚塑造的,”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查理· 韦朗说,该海域内有400多个珊瑚物种,“它们构筑了整个环境,是其他一切生物的栖息之所。”完美的水温、清澈度和洋流,使得盘状珊瑚的直径每年可增大30厘米之多;同时,礁盘也受到持续的侵蚀,浪涛、海水化学成分、以石灰质为食的生物都是损毁作用力。礁石消失的速度远远慢于生成速度,尽管如此,还是有多达90%的礁石最终碎落在海里,化成了沙。所以大堡礁的外表总在不断改变。
从地质年代来看,内部礁石层相对比较年轻,历史不足万年,但大堡礁的源起要早得多。韦朗说,大约2500万年以前,昆士兰随着印澳大陆板块的运动而伸入热带水域,珊瑚幼虫便开始乘着向南的洋流,随处寻找可以扎稳脚跟的地方。渐渐地,它们群集形成的礁石不断壮大,沿着海床扩展开来,并容纳了繁多的海洋生物。
坎坷路难行 自从大堡礁初次扎稳根基以后,冰川期多次来临,大陆板块逐渐挪移,海水与大气的情况也曾有过剧烈波动。这片礁盘见证了许多次的轮回——壮大到损毁,面目全非到气象如新,全凭大自然一时的兴致决定。
“如果把大堡礁的历史写下来,那就是一篇天灾目录,”韦朗说,这源于星球本身的风云变幻。但礁盘总能从这些灾难中复苏。
北部某礁区,纤小的天竺鲷在一蓬海扇的背景前熠熠发光。海扇是一种软珊瑚,其鲜亮的色彩可能代表着毒性,警示路过的水族莫来咬它的枝桠。
凯恩斯附近海域中,紧密簇拥在一起的硬珊瑚,其中大多是鹿角珊瑚属的物种,争夺着生长空间和供给能量的阳光。虽然对海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很敏感,但这些印度-太平洋礁盘的建筑大师已顽强存续了数百万年。
半米长的海参向洋流中喷出成千上万的卵。它们是海星的近亲,身上的疙疙瘩瘩的突起有感知能力;产卵的阵仗搞得很大,是为增大成功繁殖的机会。
今天,又有新的灾难使礁盘陷入险境,复苏的前景却渺茫。科学家说,如今世界气候的变化速度太快,对珊瑚礁似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气温上升、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强,会促使珊瑚发生“白化”反应:珊瑚细胞中的彩色藻类产生了毒性,被排斥出去,使作为寄主的珊瑚变作白骨般的颜色。然后丰茂的海草也许会使光秃秃的珊瑚窒息而死。
1997至1998年大堡礁等礁盘的大规模白化,是由当时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和破记录的海面高温引起的,有些地点的水温比正常情况高出1.5摄氏度以上。2001年、2005年又都发生了同样现象。有些珊瑚礁专家说,到了2030年,这种破坏效应每年都会出现。
高温还导致60年来的海洋浮游植物持续衰退,而它们不仅能吸收温室气体,还直接间接地养活着海洋中几乎所有的生物。礁石鱼类也会被上升的水温影响,有时表现为大胆凶猛的行为——不论对天敌还是对猎物。而海平面的变化,或升或降,对珊瑚的影响同样恶劣,不是把它们暴露于过多阳光之下,就是使之淹在太深的水中难见天日。
眼下更为直接的威胁是今年早些时候澳大利亚的洪水,巨量的土壤沉积物和富含毒素的污水涌入昆士兰海域的礁盘。它对海洋生物的全部危害在几年内还无法确知,但大堡礁中很可能有大片珊瑚因此遭受灭顶之灾。
而海水酸度的考验才是最严峻的。
地球经历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中,全世界的珊瑚生态系统每一次都要跟着遭殃。最早的一次大约在4.4亿年前。温室气体的含量会在千万年中自然攀升,生物学家韦朗说,火山在高度活跃期喷出的巨量二氧化碳可能是导致珊瑚死亡的重大因素,约6500万年前的最近一次大灭绝就属于这种情况。当时,海洋从大气中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使海水酸度增强,最终破坏了海洋生物合成贝壳和骨骼的能力。
这种酸化过程当下正在有些海域发生。最容易被酸的腐蚀作用伤害的是快速生长的枝状珊瑚,以及对黏结礁石具有关键作用的分泌钙质的藻类。一旦礁盘的骨架变得脆弱,就很容易被海浪、风暴、疾病、污染物等祸害击碎。
韦朗说,远古时代曾有许多珊瑚适应了海水的酸度变化,但他对大堡礁的未来很不乐观。“古今的区别是,当时的变化是在漫长区间内发生的,珊瑚有数百万年的时间来拿出对策。”他担心人类工业排放的数量空前的二氧化碳、氮和硫,再加上因冰川融化而不断释出的沼气,会使许多礁盘在50年内丧失生机。剩下的将是什么呢?“泡在海藻浓汤里的珊瑚骨架而已,”他说。
跬步致千里 当然,每年造访大堡礁的两百万游客,因生机繁盛的水下天堂的盛誉而来,来后仍觉得不虚此行。但如果你有心,是看得到它的瑕疵的。礁盘有一道3公里长的“疤痕”,是去年4月一艘中国运煤船撞的;其他一些触礁的船只和偶尔的石油泄漏染污了栖息地。陆地上的洪水冲走的沉积物,以及农业设施流失的营养物,进入海洋后都会破坏珊瑚生态。但澳大利亚人不会坐视大堡礁毁掉,已掀起全国范围内的呼声。对许多当地人来说,珊瑚礁如同挚爱的家人,而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亦不可忽视:礁区旅游业每年为国家财政带来10亿美元以上的进账。
科学家面临的挑战在于,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保持礁盘健康。“如果你想修理一部发动机,先得明白它如何运作,”詹姆斯库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德里· 休斯说,“这道理对珊瑚礁也适用。”休斯等人正在调查珊瑚生态的运作方式,以确保能拿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明确过度捕捞的全部危害。传统上,商业渔船可以在礁盘周边沿线作业,即便在1975年当局将34万多平方公里海洋栖息地划为水上公园后也未遭禁止。但随着大捕捞量引来越来越多的忧虑,澳大利亚政府于2004年从这片海域中策略性地选取三分之一,规定为严格的禁渔区——连消闲垂钓也不准。结果,水族复苏的规模和速度都超出了预期,例如,在禁渔令发布两年后,在珊瑚间活动的鳟鱼数量多了一倍。
科学家们还想弄明白,是什么让一些特定种类的珊瑚在环境变化时生命力格外顽强。“我们知道有些珊瑚礁禁受着比其他同类严酷得多的条件,”昆士兰大学的礁石生态学家彼得· 芒毕说,“利用几十年累积的海水温度数据,可以找出对暖水适应得最好的礁区,集中开展保护措施。”他指出,了解珊瑚怎样从白化中恢复,并推测出新的珊瑚虫将在哪里生长,有助于设计保护区。即便公开表达悲观的韦朗也承认,让珊瑚长期存活下去的可能性是有的——如果能迅速终止种种伤害礁盘的不良行为的话。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安保措施”,珊瑚自身的一些基因可能曾帮它们捱过了以往的环境灾害。许多种珊瑚通过杂交而进化,在礁盘中,大约三分之一的珊瑚每年都大举产卵繁殖。在这样的事件中,一块礁区就能有多达35个珊瑚物种同时播撒精子和卵子,它们数以百万计而遗传特性相互迥异,在海面上自由交合。“这为杂交物种的产生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比提· 威利斯解释道,尤其是在气候与海水化学成分如此动荡不定的当下,杂交能够快捷地实现珊瑚的适应性与抗病能力。
说真的,尽管面临今天的种种严峻威胁,大堡礁却不会轻易颓败。毕竟它以前就曾抵住灾难性的气候变化而不灭。而且它周围还有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会帮忙保住礁盘。科学家在2007年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海域中如果有繁盛的以海草为食的鱼群,珊瑚也会兴旺。“如果某种人类行为灭掉了食草鱼类,比如过度捕捞,海草就会取代珊瑚。”休斯说。
来到大堡礁的人可以看见鱼群在履行它们不可或缺的职责。在接近礁盘北角的午后摇曳的光线里,富丽堂皇的珊瑚礁壁伫立海底,下面有一条罕见的蝙蝠鱼,鳍肢修长,面孔漆黑,正啃着一绺绺马尾藻。还有一群鹦嘴鱼,合为一体的牙齿如同克丝钳,咯吱咯吱地撕咬礁石上红红绿绿丛生的海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