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可以让眼睛变大变明亮的隐形眼睛在泰城的年轻人中开始流行。与此同时,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年轻人也逐渐增多。
6月2日,市民周女士来到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室,她的眼睛又红又肿,还不停的流泪。经了解,周女士从一个精品店购买了彩色隐形眼镜,天天戴着。由于工作原因,周女士需要天天盯着电脑,有时候临时出差,周女士还将隐形眼镜泡在清水里,久而久之,眼睛就经常很不舒服。经医生诊断,周女士患上了角膜炎。
“一般健康人戴包括彩片在内的隐形眼镜是可以的,但眼表有炎症和任何眼疾的人都不要戴隐形眼镜。”泰安市中心医院眼科杜医生告诉记者。医生解释,由于很多彩色隐形眼镜是在普通隐形镜片上加镀颜色,而镀上去的颜色会堵住镜片的部分透气孔,阻挡眼睛与空气中氧气和水分的交换,从而降低镜片的透氧透气性。这类彩色隐形眼镜让眼球长期缺氧干涩,会产生角膜感染、溃疡等并发症。另外,隐形镜片上的颜色还是刺激源,有人会对此过敏,并损伤角膜。
另外还有医生表示,彩色隐形眼镜是人为地做一层人工虹膜,戴上后看上去眼珠大了一圈。这层人工虹膜无论是否足够透明,始终是一层颜色,使人的视野受限、视力受影响,所以医学上不提倡戴彩片。
“隐形眼镜一定要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摘下来,给眼睛充分的休息。经常盯着电脑看的白领更是要注意眼睛的休息,让眼睛有充分的正常呼吸、新陈代谢和洁净度。”杜医生说。
医生称,有的人戴包括彩片在内的隐形眼镜还不注意卫生,很少清洗隐形眼镜,或者把日抛型当成周抛或月抛型、月抛型当成半年抛型,很容易因细菌滋生而导致眼睛感染。若在摘片时因指甲长或动作粗鲁而划伤角膜,镜片上的细菌、真菌、病毒有可能会感染角膜,导致角膜炎。因此,专家建议,戴隐形眼镜要注意清洁,最好不要留长指甲,至少保持用来摘镜片的食指指甲是短的。
眼部化妆也可能刺激眼睛
眼妆是化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天天化妆的爱美女士也是一些眼病的高发人群。
近日,市民赵晓雅来到解放军第88医院。她非常爱化妆,每天粘贴假睫毛,粘双眼皮更是必不可少。最近一段时间,她的眼睛经常发红,还痛到流眼泪。刚开始,赵晓雅认为是红眼病,买了治红眼病的眼药水滴,并暂时停止眼部化妆。症状缓解了一段时间后,她认为痊愈了,重新化起妆来,结果红眼症状再次发生。
医生表示,像赵晓雅这样的患者也有不少。医生指出,一些油性皮肤和喜欢化妆的人,眼皮上的眼影、睫毛上的睫毛膏和黏贴在眼睑根部的假睫毛,都会刺激眼睛。多数假睫毛比真睫毛硬,若不小心碰到或压到,容易刺激眼表、角膜;贴假睫毛的胶水是化工产品,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会导致结膜过敏;喜欢画内眼线的女士也容易让眼睛进去化妆品的粉末,给眼部造成比较大的刺激。因此,医生认为,眼部化妆应以简单为好,并尽量减少使用对眼睛有刺激的化妆品。
中新网西安6月3日电 (记者 冽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3日宣布,秦始皇陵园正式启动俗称“百戏俑坑”和内城北部西区建筑遗址考古发掘,这标志着秦陵园考古工作由系统勘探到发掘与勘探结合、遗址公园由建设进入展示阶段。
据初步统计,目前在秦始皇陵附近已发现各种陪葬坑180余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百戏俑坑、石铠甲坑以及各种内涵不同的府藏坑等。
“百戏俑坑”为编号K9901陪葬坑,位于秦陵东南部内外城之间。1999年3月,秦始皇陵考古队曾对此进行过抢救性试掘,在4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目前在秦陵地区发现体积、重量最大的一件青铜鼎,口径70厘米,通高61厘米,重212公斤,造型精美厚重,气势磅礴恢宏。并出土陶俑11件,姿态各异,风格、服饰、装束等都与兵马俑截然不同。
秦陵博物院副院长曹玮介绍说,已知的陪葬坑里面,K9901号坑是唯一与一、二、三号坑出土的俑完全不一样的一种陪葬坑。它既不穿铠甲,也不着战袍,只是在下身有裳,上身赤裸,用写实的手法将俑人的身体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里程碑。
他透露,由于当时试掘面积还不及整个俑坑面积的十分之一,K9901号陪葬坑的形制、内涵、所包含的遗迹遗物并不是十分清楚,其性质只能暂定为“百戏俑坑”。
考古勘测表明,秦始皇陵园内城建筑宏大,南北长690米,东西宽230米,面积占到陵园总面积的十四分之一,历史上被认为是祭祀秦始皇的场所,两千多年来颇有争议。此次对内城北部西区建筑遗址的勘探发掘,将为进一步解释这一建筑群在陵园制度中的性质、意义、结构、形制、交通、供排水系统等问题做出初步判断。
美国野生动物摄影师保罗-索德斯近期跟随一支远洋科考队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开展为期三周的探险和科学考察。在斯瓦尔巴特群岛北部一些世界上最偏僻的岛屿附近,索德斯等人与一群海象不期而遇。
在拉格雅岛附近,海象们在浅水区游泳。
每一头海象重约1吨到1.5吨,都长着两根长长的牙齿。海象的长牙主要用于与其他海象搏斗,同时也用来防御鲸类和鲨鱼的攻击。
在夏季,随着浮冰的融化,海象开始活跃于海滩附近。只要它们没有睡觉或休息,大多数都会从海滩前往潜水区捕食。它们主要以海底的软体动物为食。它们还喜欢在海滩上小憩。
索德斯介绍说,“拍摄这些庞然大物,并非没有风险。有时还必须要保护好摄影设备。我的相机多次与海象头部碰到了一起。我船上的同伴甚至可以听到相机镜头圆顶盖上传来的噼啪声。”
“海水冰冷刺骨,你的嘴唇很快就会变青,接着就会变得麻木。这是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浮在刺骨的冰水里,与一大群比汽车还要重的庞然大物面对面,而且它们还长有长长的牙齿。”
“我在想如何表达我此时的处境和心情,泡在地球上最偏远、最寒冷的水域,倍感孤独。”
在瓦尔博格岛附近,一头海象趴在海冰上。
在蒂霍尔曼岛附近海域,两头海象在水下结伴游泳。
在瓦尔博格岛附近,一头海象在海冰上睡觉。
在蒂霍尔曼岛附近海域,一头海象在水下展现优雅的泳姿。
在拉格雅岛附近海域浅水区,一头海象在戏水。
在拉格雅岛附近海域浅水区,两头海象在水中搏斗。
在埃吉奥雅岛附近海域,一头海象浮出水面,露出两个大大的鼻孔。
在蒂霍尔曼岛附近海域,摄影师捕捉一头海象在水下游泳时的特写镜头。
在蒂霍尔曼岛附近海域,两头海象在水下游泳,形影相随。
金矿深处发现的新型蠕虫是迄今已知生活在最深处的动物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称,科学家已经在地下数英里处发现一种“魔鬼蠕虫”,这是有史以来发现的生活在地球最深处的动物。
这种最新发现的线虫名叫Halicephalobus mephisto,给它起这个名字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浮士德》中的恶魔名叫Mephistopheles,这一发现表明我们的脚下存在一个新的生物圈。科学家在深达2.2英里(3.6公里)的地下发现这种新蠕虫之前,很少知道有哪种线虫能生活在几十米深的地方。此前人们只知道这个深度存在微生物,也许这些生物体正是这种体长0.5毫米的蠕虫的食物来源。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地球微生物学家、论文联合作者图里斯·昂斯托特说:“它听起来似乎很小,但是对我来说,这就如同在安大略湖里发现了一头鲸。这种动物比它们捕食的细菌大几百万倍。” 昂斯托特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线虫学家盖坦·伯根尼耶首次在南非金矿的深处发现H. mephisto。但是最初该科研组并不清楚这种蠕虫是由矿工带下去的,还是岩石里本来就有的。
为了找出答案,伯根尼耶用了足足1年时间在矿井深处沿水脉收集样本,过滤它们以寻找水栖线虫。他在几块在矿井深处收集到的岩石里找到这种蠕虫时,总共已经过滤了8343加仑(31582升)水。另外,该科研组还发现了H. mephisto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好几千年的证据。他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对这种虫子栖息的水体进行检测,发现H. mephisto出现在3000到1.2万年前,这表明这种动物通过进化,已经适应了这种高压和高温的特殊环境。
昂斯托特说:“这一发现或许对像伯根尼耶这样的线虫学家来说实属意料之中,但是它确实令我大吃一惊。多细胞生命的分界线已经延伸到地球更深处。”他希望这种新型蠕虫能激励其他人在最极端的环境(包括地球和其他地方)下寻找复杂生命体。“人类通常认为,只有细菌能生活在火星等行星的地表深处。这一发现说明,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不能排除在那里寻找小绿蠕虫,而非小绿细菌的想法。”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1日的《自然》杂志上。(孝文)
曾经的罗布泊(科学网-kexue.com配图)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古代罗布泊,西湖是叠加在古东湖上的,而东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中科院遥感所邵芸研究员告诉记者。
邵芸带领团队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新型成像雷达地下目标探测与隐伏特征提取技术研究”课题日前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3年多来,课题组共开展了5次野外调查,采集了大量野外样品,进行了实验室分析,探地雷达的探测验证,充分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对干沙层、干燥盐壳层的穿透能力,探测了被埋藏的罗布泊古湖岸线,对罗布泊“大耳朵”的成因之谜提出了新的见解。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历史上,它曾是一个烟波浩渺的湖泊,物产丰富,景色秀美,养育了众多文明,包括楼兰、米兰、小河等文明,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今天的罗布泊已经彻底干涸,只剩下广袤无边的干涸湖盆,剧烈起伏的盐壳层、风成沉积物和沙漠,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被称为“死亡之海”,地球“旱极”,是中国和亚洲大陆的干旱中心,塔里木盆地的积水积盐中心,其环境演变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遥感图像上发现干涸的罗布泊呈现神奇的耳朵形状,从此,罗布泊“大耳朵”就因其特殊的形态及成因不明而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
邵芸团队通过多源雷达遥感图像解译以及极化雷达特征分析,取得三项重大科学发现:
首先,在遥感图像上呈现“大耳朵”形状的罗布泊是由于罗布泊古东湖的西半部分为西湖所覆盖,使得原来圈闭的湖岸线被部分切割和掩盖,因此在遥感图像上能看到古东湖的东半部分,故呈现“耳朵”形状。利用雷达遥感技术能够透视风成沉积层和极端干燥盐壳层的能力,发现了埋藏于西湖湖相沉积物之下的古东湖湖岸线,证实了古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的存在,说明西湖(咸淡水混合)是叠加在古东湖(咸水)之上的。这一科学发现表明罗布泊古湖岸线原来是呈圈闭状态的,而不仅仅是“耳朵”状的。
其次,在野外科学考察中,找到了罗布泊古东湖的北部和西部湖岸线,确认了罗布泊的边界,由此推测,罗布泊古东湖分布范围可能远远大于原来测量的5350平方公里,初步测算超过1万平方公里。
第三,罗布泊古东湖的干涸过程可以划分为6期,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明暗相间的6个条带。明条带为高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较强烈的萎缩,湖面快速缩小,盐分快速结晶析出。暗条带为低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的相对较弱的萎缩,湖面缩小,但是过程缓慢,依然有西侧的河水、山上的融雪水,进行一定的补给,故含盐量较低,掺杂着较多的泥沙质沉积物。上述过程重复出现与持续推进,是罗布泊古湖区越来越小的真实记录,说明在罗布泊逐渐萎缩、干涸的过程中出现了6个期次的湖相沉积环境变迁,代表了至少6个期次的干—湿气候变化,对于干旱地区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看起来就像是世界上最大的托儿所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3日消息,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航拍图像拍摄于南乔治亚岛,向人们揭示了王企鹅父母们呵护幼仔的非凡场景。这里看起来就像是世界上最大的托儿所,成千上万的王企鹅本能的保护着小企鹅防止它们被冻死。
据国外媒体报道,王企鹅父母们本能的尽量将幼鸟们集中在一起挤成一团保持体温,帮助它们阻挡来自南大西洋恶劣气候的影响。照片中,褐色区域便是企鹅幼鸟,王企鹅幼鸟们长的和父母并不一样,它们身上长的还是褐色柔和的绒毛。
成千上万的王企鹅本能的保护着小企鹅防止它们被冻死
成年王企鹅身长80至100厘米,体重大约12至14公斤左右,是企鹅家族中体型第二大的属种,仅次于帝企鹅。栖息地主要分布于南极洲及其附近岛屿。这些岛屿主要分布在南极幅合带,是地极冷水和北部温水交汇的地方。
成年王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体型第二大的属种
王企鹅产卵期从11月开始,在低荒野地上繁殖,每次产卵一枚,大小为7×10cm左右,重约300克,孵化期约为54天。小王企鹅在成长过程中会长出一身褐色的羽毛,还长出一层厚脂肪以保证在未来数月冬季可以保暖。它们在冬季会拥挤在一起,靠父母喂养。小王企鹅通常需要10~13个月才能长大,这使得成年王企鹅只能隔一年才能繁殖。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